上岗后工作思路十篇

时间:2023-04-06 22:26:48

上岗后工作思路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收费员 高速公路

如何加强和改进高速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高速公路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已成为高速公路行业在新时期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收费人员构成及思想状况

高速公路在日照市交通发展史具有里程碑的地位,而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也应运而生。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要求,高速公路管理处组建成立,其工作人员的70%左右来自全市公路系统各基层单位,30%左右为新招聘的合同制人员。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相对于其它公路部门来说,在人员构成、职工思想状况等方面,既有相似的方面,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素质普遍较高,但收费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高速公路收费工作人员虽然都是公路职工,但在原单位从事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包括公路建养征管各个方面,实际工作内容与高速公路收费工作完全不同。仅有少部分人员在原单位从事普通公路站的收费工作,但所用收费系统也与现在大有区别,收费人员的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职工年龄差距较大,统一管理存在一定难度。高速公路收费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30多岁,但差距较大,新聘人员有的才20岁左右,有的在40岁以上。高速公路收费现在实行四班两运转的工作机制,为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上班期间要求必须吃住在收费站上。有的职工对高速公路半军事化管理的制度理解不透,执行起来带有情绪,有的职工考虑家里有老人、孩子,对于上夜班有畏难发愁心理。

3.职工思想状况复杂,影响收费工作质量。有的职工在原单位担任中层或后勤,现在安排收费,在心理上还未完成角色转换,造成心里不平衡。有的职工自恃工龄长、资格高,学习不认真,工作不主动。有的职工因为害怕改制下岗,才报名来收费,认为高速公路一劳永逸,不会下岗,因而不思进取。有的职工认为高速公路工资福利待遇高,一旦低于原来单位,便产生后悔和消极情绪。以上思想意识都对收费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二、应树立四种意识

1.树立文明服务意识。要教育收费员以“山东公路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行业理念为中心,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加强岗位文明用语学习,坚决杜绝服务禁语。教育职工增强献身高速公路、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增强弘扬正气、扎实工作、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意识,增强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以路为本、以车位本的意识。

2.树立爱岗敬业意识。要认真组织学习收费管理办法、收费管理系统应用、收费政策规定和收费标准等业务知识,让收费员精通工作理论和方法。紧紧围绕全省公路系统“创建文明行业构建和谐公路”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攻关活动,组织岗前培训,做到执证上岗,岗位成才。

3.树立严于律己意识。加强收费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规范仪容仪表,规范收费行为,忠于职守,不得利用职权卡、拿、要或谋取私利,自觉维护高速公路的声誉,为收费工作提供良好的纪律保障。要加强《公路法》、《山东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等行业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收费员遵纪懂法,秉公执法,廉洁守法,坚决杜绝各种营私舞弊行为。

4.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高速公路不是铁饭碗。通过政策形势的学习,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深入,增强危机感。通过建立、学习和执行业务考核、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有效机制,让职工感到压力,产生动力,焕发活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公平竞争氛围,创造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收费环境。

三、应做好四项工作

1.建立严格的教育学习制度。制度是保证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各个收费站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规划、年度学习计划、中队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要建立严格的学习考勤、考核、检查制度,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举办读书会、报告会、座谈讨论、个别谈话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教育方式。

2.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的说教,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为职工服务中。高速公路各收费站都远离市区,各收费站也相隔较远,要让职工以站为家,扎根站上,就要充分体现领导对收费员的关心和帮助,让职工切实感受到收费站大家庭的温暖,逐步培养起主人翁责任感,并把感情和责任融入工作中。要注意倾听广大收费人员的意见和呼声,多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将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根据规定解决好职工工作分配、伤下班交通、孩子就学、福利补助等问题,解除职工后顾之忧,让职工安心收费。要改善职工伙食,让职工吃得舒心。改善收费站工作居住环境,建设花园式收费站,让职工住得开心,就会大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探索新思路,重视抓好四个载体。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活动之中。利用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举办喜闻多见、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参加植树等义务劳动,培养职工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讲文明、有礼貌、革除陋习的良好习惯。二是以行业文明建设为载体。行业文明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要开展学先进,强化管理,争创文明单位等活动,增强单位软实力,展示单位的新形象;要开展学习型公路行业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公路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大力开展树典型、创先争优活动,激发职工爱国、爱岗热情,立足本职,为单位文明建设作贡献。三是以公路文化建设为载体。公路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拓宽了舞台。要建设公路文化,有利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文化、科学、教育乃至法律等领域,从而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2

一、创新管理思路实现运输跨越式发展遵守基础

我们先来关注一组数据:铁路运输总量97年1180万吨-04年2227万吨;铁水上山量97年87万吨-04年360万吨;局车停时97的24小时-04年14小时;区间运输:97年197万吨-04年316万吨;进出厂车辆97年183辆-04年393辆;在岗人员97年2240人-04年1650人;机关科室98年8个科室――04年4个科室;管理人员98年114人-04年86人;机车状态:蒸汽机车12台,内燃机车15台,其中蒸汽机车全部进入淘汰,超龄期限。

运输总量在逐步攀升,岗位人员在逐年减少,机车动力严重不足,运输部在短短几年内靠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答案只有一个,创新管理机制,在创新中寻求运输突破。一、创新运输模式,发挥运输最大潜力满足公司生产需要。近几年来,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与运能的矛盾进一步恶化,运输部在管理机制上明确规定了相关部门责任与权力,强化了运输生产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建立适应公司发展运输长效机制,对现有的运输组织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全程监控。同时,打破传统运输组织模式,采取以变应变,以变制变的运输组织模式,突出重点落实“以装促卸,以卸定装的原则”加速车辆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其中铁水上山保供方案,8#、7#高炉技改运输方案,压缩局车停时,区间普货运输正点方案等,均在原有的制度上、措施、管理上、考核上进行创新突破。就铁水上山而言,全长24公里铁路线,区间4个庄,弯道多、道口多,确保运输安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运输人却做到了。从制定第一套铁水上山运输方案起,到随时做到满足公司铁水上山需要。运输部采取了因岗设人、分段管理、逐步提高的铁水上山高效化管理措施,科学的决策、严谨的管理,确保了公司铁水上山由“量”到“质”的快速转变,为公司加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运输后盾。二是优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准军事化管理。人力资源发挥与运输管理有机的结合,为运输部近几年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97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2240人,04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1650人,大批在岗人员的优化精减给运输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为了充分发挥在岗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2002年7月,运输部率先在全部推行实施在岗人员岗薪工资制。由原来的岗位工资向岗薪制转变,以“工效挂钩原则”,“以岗定薪原则”、“兼顾公平原则”、“按贡献大小原则”四大原则进行劳动人事分配资源改革。岗薪制的实施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加速了岗位市场化运作,加大了活工资分配比重,促进了员工岗位竞争,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运输部在推进岗薪制过程中,重点向管理人员、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苦、脏、累、险、班组长等关键岗位倾斜。同时对在岗人员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实地一人多岗制,定人定岗多元化管理,推动运输向高效化发展转变。三是加大铁路技改,挖掘运输潜力,实现公司铁路运输自动化。2000年以来,运输部采用铁路技改总包的方式,先后投入2700万资金进行铁路技术发行完成大小技改区计20多项,其中站场布局的改造,铁路微机联锁运用,铁路基础设施项目改造以及无线调车系统的推广为公司发展提供运输保障。同时,先进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为运输后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运输措施链节化,为保障运输可持续发展提供执行平台。

生产翻番,节奏加快,作为公司生产大动脉,铁路运输从局车进厂、编组、上线、分流、排空、检修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哪个环节失去控制都将影响到铁路运行的整体高效,对公司高效生产产生影响。因此,要实现运输的高效化,则必须对运输全过程实行节点控制,把半军事化的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个运输作业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环环扣扣,如工艺链一样协调有序,重点要对运输组织中存在的难点、惯性问题和制约运输高效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布置、检查、落实、反馈、考核”的闭环管理原则,制定相应的运输控制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形成完善的运输考评体系。通过对与关键点相关因素实施控制,确保高效运输得到全面深化,加速车辆周转,压缩局车停时,保障铁路动脉畅通满足公司高效化生产格局的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时期,运输任务目标的差距,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完善运输措施,将功夫下在内部。一是不断调整山下站间小运转开行方案,淡化站间区间,站间小运转列车的开行对数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争取多开,确保车辆的快速上线,压缩局车停留时间,局车停时由1997年的20.1小时降至2004年的14小时。二是调整新周线区间运行图,努力挖掘新周线区间的通过能力,增开区间铁水列车和小运转列车。铁水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十对增至十三对,小运转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3对增至4对。区间运量由1997年的197.4万吨增至2002年的310万吨。三是不断优化渣铁罐的运输组织,根据公司炼铁炼钢的生产需要,不断调整渣铁罐的行车组织方案。铁水运量由1997年的87万吨增至2004年的360万吨,铁渣运量也由1997年的95万吨增至2004年的164万吨。四是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根据运能整合运量,确保进出厂列车的接发畅通,确保作业车辆的及时取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运输设备的潜力。完成的铁路运输总量由1997年的1184万吨增至2004年的2227万吨,进厂数量由1997年的日均进厂183辆增至2004年的日均进厂393辆。

三、人员的素质再造,为创造运输的高效业绩提供人才高地。

生产结构调整,节奏加快,满足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运输的人力资源配置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时,铁路运输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为素质建设发挥最大效益奠定了了可能。微机联锁技术和平面无线调车系统的广泛应用,对扳道员岗位的整合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随着运输设备技术的信息自动化、微机化、高效化实现过程中,先进的技术装备简化了运输工作繁琐程序,但同时也对设备可持续运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设备维护保养水平、对设备状况分析、判断能力和设备维修水平跟不上,必将给运输保产带来巨大的影响。如何维护保养好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突出重点要进一步提高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加快科技专业队伍的培训,切实从强化内部技术队伍素质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设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的、能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技术的人才,尤其重点针对机车动力和微机联锁系统等重要岗位,加大技术培训、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力度,以适应运输设备自动化、连续化、高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培训全员化,以高素质队伍创造高效的运输业绩。为此我们一方面在实施全员培训,努力打造运输金牌员工的同时,采取岗薪向一线关键岗位、基脏累险岗位、班组长以及复合型技术人才倾斜的政策,运用政策鼓励员工立足岗位一岗成才,一岗多才,切实打造了适合形势发展的复合开展人才队伍,并出现了一线调车员岗位紧缺的现象。另一方面,对调车员等其它关键性岗位,则根据运输部实际情况进行内部调剂,并通过作业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四班二运转方式”改“三班二运转方式”),扭转了过渡阶段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的困难局面。另在方面以“向素质要效益,向素质降成本”的管理创新为主线,根据运输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管理和科技人员开辟运输创新管理论坛,使我们的运输管理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使员工队伍素质实现较大的变化和飞跃的同时,搅动思想,关心员工的热点问题。对于一度以来一钢厂停与开的问题上,我们在做好扎实的思想教育,广泛宣传“只要好好干,岗位一定有”的观念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的教育引导,消除员工心中顾虑,以平稳的心态投入日常的工作之中。同时落实厂务公开,宣传岗位变动的做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岗位竞争上岗,使每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过渡期间的岗位调整措施,从而稳定了员工队伍,确保了企业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在确保正常生产方面,根据岗位实际情况,一面对运输部山片人员继续留守在原岗位工作,暂不作调整。8#高炉、炼钢厂的铁水运输,由山下片人员承担新增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一面在道口员、扳道员等看管性岗位适当使用劳务工性质(通过返聘原运输部责任心强的退休、退养人员),以填补相应在的人员空缺,以超常规的方法思路,高产的组织手段,较好的满足了当时运输保产的需要。

四、创新运输特有文化,为运输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粘合剂。

在运输部,争当运输人,争当模范党员,创红旗支部,铸铁军队伍是运输部近几年来营造企业文化的一个亮点。为了打造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运输部队伍。运输部围绕运输中心,安全生产实际,深入开展“争当运输人,我能做什么?”“压局车,降成本,我能做什么”、“家企安全联保活动”大讨论。并通过演讲形式,交流形式,化坛形式,让员工自觉参与进来,达到共同关注、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的目的,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运输氛围。

1、创建学习型团队,打造成红旗支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运输生产同步提高的原则,着重抓好党员素质教育,党员业务教育,党组织战斗力。以创新特色支部工作为目标,坚持每月党支部例会,每季红旗党支部评比,每年召开思研工作经验交流会,增强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创新”主题活动。通过支部设岗、党员选岗、共同定责、模范带动,为广大党员搭建一个展现的舞台,成为运输线上一面旗子。

2、党员成为运输安全新屏障。近几年来,公司生产大发展对运输保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运输部在加强对党员的形势教育的同时,把运输安全工作面临的压力、困难,应对的措施,工作要求以及存在的风险告诉广大党员,让党员主动担担风险,勇挑重担,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今,在140公里铁路线上,到处都有党员的身影,“我是党员,我是运输人”已成为运输部190名党员自觉行动。

3、树立以人为本,共筑安全运输屏障。建立员工档案,家庭通讯地址,关心员工生活,帮助一线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运输部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与安全和谐氛围。近几年来,运输部党政领导坚持逢年过节深入区间铁路沿线看望长年驻守在一线的广大员工,让员工时刻感受到组织上的关心,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构筑安全运输屏障,运输部在04年全部范围内开展“亲情互动保安全活动”,内容包括致全部员工家属一封信,安全演讲,安全巡回展,家庭安全漫画,安全书信评比,安全管理论坛。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创新了安全教育活动形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铁路运输是我公司生产经营运行极为重要的“大动脉”,每年铁路运输的总量占公司进出厂物资总量的85%以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加大工艺结构调整,加速发展,加快向“国家特大型企业”、“中国南方建材精品基地”两大目标迈进。随着第一轮、第二轮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公司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进出厂物资总量,特别是铁路运输量也急剧增长。在此背景下,运输部作为铁路运输的组织者严阵以待,着眼大局,创新管理,克服运能不足、设备老化、人员精简等困难,在提升运输高效管理,保障铁路动脉畅通方面开展了实有成效地工作。而实施以半军事化促进运输整体效益提升为目的的铁路运输高效化管理,是达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铁路运输由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高效化管理的战略转型,满足公司生产扩张的有益途径。据统计,铁路运输总量由1997年的1184万吨增至2004年的2227万吨,铁水运量则由1997年的87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360万吨,增幅分别达%和%。同时,生产岗位人员减少四百多人。

一、创新管理思路实现运输跨越式发展遵守基础

我们先来关注一组数据:铁路运输总量97年1180万吨-04年2227万吨;铁水上山量97年87万吨-04年360万吨;局车停时97的24小时-04年14小时;区间运输:97年197万吨-04年316万吨;进出厂车辆97年183辆-04年393辆;在岗人员97年2240人-04年1650人;机关科室98年8个科室――04年4个科室;管理人员98年114人-04年86人;机车状态:蒸汽机车12台,内燃机车15台,其中蒸汽机车全部进入淘汰,超龄期限。

运输总量在逐步攀升,岗位人员在逐年减少,机车动力严重不足,运输部在短短几年内靠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答案只有一个,创新管理机制,在创新中寻求运输突破。一、创新运输模式,发挥运输最大潜力满足公司生产需要。近几年来,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与运能的矛盾进一步恶化,运输部在管理机制上明确规定了相关部门责任与权力,强化了运输生产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建立适应公司发展运输长效机制,对现有的运输组织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全程监控。同时,打破传统运输组织模式,采取以变应变,以变制变的运输组织模式,突出重点落实“以装促卸,以卸定装的原则”加速车辆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其中铁水上山保供方案,8#、7#高炉技改运输方案,压缩局车停时,区间普货运输正点方案等,均在原有的制度上、措施、管理上、考核上进行创新突破。就铁水上山而言,全长24公里铁路线,区间4个庄,弯道多、道口多,确保运输安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运输人却做到了。从制定第一套铁水上山运输方案起,到随时做到满足公司铁水上山需要。运输部采取了因岗设人、分段管理、逐步提高的铁水上山高效化管理措施,科学的决策、严谨的管理,确保了公司铁水上山由“量”到“质”的快速转变,为公司加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运输后盾。二是优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准军事化管理。人力资源发挥与运输管理有机的结合,为运输部近几年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97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2240人,04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1650人,大批在岗人员的优化精减给运输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为了充分发挥在岗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2002年7月,运输部率先在全部推行实施在岗人员岗薪工资制。由原来的岗位工资向岗薪制转变,以“工效挂钩原则”,“以岗定薪原则”、“兼顾公平原则”、“按贡献大小原则”四大原则进行劳动人事分配资源改革。岗薪制的实施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加速了岗位市场化运作,加大了活工资分配比重,促进了员工岗位竞争,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运输部在推进岗薪制过程中,重点向管理人员、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苦、脏、累、险、班组长等关键岗位倾斜。同时对在岗人员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实地一人多岗制,定人定岗多元化管理,推动运输向高效化发展转变。三是加大铁路技改,挖掘运输潜力,实现公司铁路运输自动化。2000年以来,运输部采用铁路技改总包的方式,先后投入2700万资金进行铁路技术发行完成大小技改区计20多项,其中站场布局的改造,铁路微机联锁运用,铁路基础设施项目改造以及无线调车系统的推广为公司发展提供运输保障。同时,先进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为运输后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运输措施链节化,为保障运输可持续发展提供执行平台。

生产翻番,节奏加快,作为公司生产大动脉,铁路运输从局车进厂、编组、上线、分流、排空、检修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哪个环节失去控制都将影响到铁路运行的整体高效,对公司高效生产产生影响。因此,要实现运输的高效化,则必须对运输全过程实行节点控制,把半军事化的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个运输作业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环环扣扣,如工艺链一样协调有序,重点要对运输组织中存在的难点、惯性问题和制约运输高效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布置、检查、落实、反馈、考核”的闭环管理原则,制定相应的运输控制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形成完善的运输考评体系。通过对与关键点相关因素实施控制,确保高效运输得到全面深化,加速车辆周转,压缩局车停时,保障铁路动脉畅通满足公司高效化生产格局的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时期,运输任务目标的差距,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完善运输措施,将功夫下在内部。一是不断调整山下站间小运转开行方案,淡化站间区间,站间小运转列车的开行对数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争取多开,确保车辆的快速上线,压缩局车停留时间,局车停时由1997年的20.1小时降至2004年的14小时。二是调整新周线区间运行图,努力挖掘新周线区间的通过能力,增开区间铁水列车和小运转列车。铁水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十对增至十三对,小运转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3对增至4对。区间运量由1997年的197.4万吨增至2002年的310万吨。三是不断优化渣铁罐的运输组织,根据公司炼铁炼钢的生产需要,不断调整渣铁罐的行车组织方案。铁水运量由1997年的87万吨增至2004年的360万吨,铁渣运量也由1997年的95万吨增至2004年的164万吨。四是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根据运能整合运量,确保进出厂列车的接发畅通,确保作业车辆的及时取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运输设备的潜力。完成的铁路运输总量由1997年的1184万吨增至2004年的2227万吨,进厂数量由1997年的日均进厂183辆增至2004年的日均进厂393辆。

三、人员的素质再造,为创造运输的高效业绩提供人才高地。

生产结构调整,节奏加快,满足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运输的人力资源配置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时,铁路运输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为素质建设发挥最大效益奠定了了可能。微机联锁技术和平面无线调车系统的广泛应用,对扳道员岗位的整合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随着运输设备技术的信息自动化、微机化、高效化实现过程中,先进的技术装备简化了运输工作繁琐程序,但同时也对设备可持续运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设备维护保养水平、对设备状况分析、判断能力和设备维修水平跟不上,必将给运输保产带来巨大的影响。如何维护保养好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突出重点要进一步提高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加快科技专业队伍的培训,切实从强化内部技术队伍素质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设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的、能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技术的人才,尤其重点针对机车动力和微机联锁系统等重要岗位,加大技术培训、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力度,以适应运输设备自动化、连续化、高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培训全员化,以高素质队伍创造高效的运输业绩。为此我们一方面在实施全员培训,努力打造运输金牌员工的同时,采取岗薪向一线关键岗位、基脏累险岗位、班组长以及复合型技术人才倾斜的政策,运用政策鼓励员工立足岗位一岗成才,一岗多才,切实打造了适合形势发展的复合开展人才队伍,并出现了一线调车员岗位紧缺的现象。另一方面,对调车员等其它关键性岗位,则根据运输部实际情况进行内部调剂,并通过作业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四班二运转方式”改“三班二运转方式”),扭转了过渡阶段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的困难局面。另在方面以“向素质要效益,向素质降成本”的管理创新为主线,根据运输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管理和科技人员开辟运输创新管理论坛,使我们的运输管理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使员工队伍素质实现较大的变化和飞跃的同时,搅动思想,关心员工的热点问题。对于一度以来一钢厂停与开的问题上,我们在做好扎实的思想教育,广泛宣传“只要好好干,岗位一定有”的观念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的教育引导,消除员工心中顾虑,以平稳的心态投入日常的工作之中。同时落实厂务公开,宣传岗位变动的做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岗位竞争上岗,使每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过渡期间的岗位调整措施,从而稳定了员工队伍,确保了企业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在确保正常生产方面,根据岗位实际情况,一面对运输部山片人员继续留守在原岗位工作,暂不作调整。8#高炉、炼钢厂的铁水运输,由山下片人员承担新增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一面在道口员、扳道员等看管性岗位适当使用劳务工性质(通过返聘原运输部责任心强的退休、退养人员),以填补相应在的人员空缺,以超常规的方法思路,高产的组织手段,较好的满足了当时运输保产的需要。

四、创新运输特有文化,为运输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粘合剂。

在运输部,争当运输人,争当模范党员,创红旗支部,铸铁军队伍是运输部近几年来营造企业文化的一个亮点。为了打造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运输部队伍。运输部围绕运输中心,安全生产实际,深入开展“争当运输人,我能做什么?”“压局车,降成本,我能做什么”、“家企安全联保活动”大讨论。并通过演讲形式,交流形式,化坛形式,让员工自觉参与进来,达到共同关注、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的目的,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运输氛围。

1、创建学习型团队,打造成红旗支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运输生产同步提高的原则,着重抓好党员素质教育,党员业务教育,党组织战斗力。以创新特色支部工作为目标,坚持每月党支部例会,每季红旗党支部评比,每年召开思研工作经验交流会,增强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创新”主题活动。通过支部设岗、党员选岗、共同定责、模范带动,为广大党员搭建一个展现的舞台,成为运输线上一面旗子。

2、党员成为运输安全新屏障。近几年来,公司生产大发展对运输保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运输部在加强对党员的形势教育的同时,把运输安全工作面临的压力、困难,应对的措施,工作要求以及存在的风险告诉广大党员,让党员主动担担风险,勇挑重担,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今,在140公里铁路线上,到处都有党员的身影,“我是党员,我是运输人”已成为运输部190名党员自觉行动。

3、树立以人为本,共筑安全运输屏障。建立员工档案,家庭通讯地址,关心员工生活,帮助一线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运输部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与安全和谐氛围。近几年来,运输部党政领导坚持逢年过节深入区间铁路沿线看望长年驻守在一线的广大员工,让员工时刻感受到组织上的关心,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构筑安全运输屏障,运输部在04年全部范围内开展“亲情互动保安全活动”,内容包括致全部员工家属一封信,安全演讲,安全巡回展,家庭安全漫画,安全书信评比,安全管理论坛。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创新了安全教育活动形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铁路运输是我公司生产经营运行极为重要的“大动脉”,每年铁路运输的总量占公司进出厂物资总量的85%以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加大工艺结构调整,加速发展,加快向“国家特大型企业”、“中国南方建材精品基地”两大目标迈进。随着第一轮、第二轮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公司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进出厂物资总量,特别是铁路运输量也急剧增长。在此背景下,运输部作为铁路运输的组织者严阵以待,着眼大局,创新管理,克服运能不足、设备老化、人员精简等困难,在提升运输高效管理,保障铁路动脉畅通方面开展了实有成效地工作。而实施以半军事化促进运输整体效益提升为目的的铁路运输高效化管理,是达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铁路运输由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高效化管理的战略转型,满足公司生产扩张的有益途径。据统计,铁路运输总量由1997年的1184万吨增至2004年的2227万吨,铁水运量则由1997年的87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360万吨,增幅分别达%和%。同时,生产岗位人员减少四百多人。

一、创新管理思路实现运输跨越式发展遵守基础

我们先来关注一组数据:铁路运输总量97年1180万吨-04年2227万吨;铁水上山量97年87万吨-04年360万吨;局车停时97的24小时-04年14小时;区间运输:97年197万吨-04年316万吨;进出厂车辆97年183辆-04年393辆;在岗人员97年2240人-04年1650人;机关科室98年8个科室――04年4个科室;管理人员98年114人-04年86人;机车状态:蒸汽机车12台,内燃机车15台,其中蒸汽机车全部进入淘汰,超龄期限。

运输总量在逐步攀升,岗位人员在逐年减少,机车动力严重不足,运输部在短短几年内靠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答案只有一个,创新管理机制,在创新中寻求运输突破。一、创新运输模式,发挥运输最大潜力满足公司生产需要。近几年来,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与运能的矛盾进一步恶化,运输部在管理机制上明确规定了相关部门责任与权力,强化了运输生产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建立适应公司发展运输长效机制,对现有的运输组织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全程监控。同时,打破传统运输组织模式,采取以变应变,以变制变的运输组织模式,突出重点落实“以装促卸,以卸定装的原则”加速车辆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其中铁水上山保供方案,8#、7#高炉技改运输方案,压缩局车停时,区间普货运输正点方案等,均在原有的制度上、措施、管理上、考核上进行创新突破。就铁水上山而言,全长24公里铁路线,区间4个庄,弯道多、道口多,确保运输安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运输人却做到了。从制定第一套铁水上山运输方案起,到随时做到满足公司铁水上山需要。运输部采取了因岗设人、分段管理、逐步提高的铁水上山高效化管理措施,科学的决策、严谨的管理,确保了公司铁水上山由“量”到“质”的快速转变,为公司加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运输后盾。二是优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准军事化管理。人力资源发挥与运输管理有机的结合,为运输部近几年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97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2240人,04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1650人,大批在岗人员的优化精减给运输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为了充分发挥在岗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2002年7月,运输部率先在全部推行实施在岗人员岗薪工资制。由原来的岗位工资向岗薪制转变,以“工效挂钩原则”,“以岗定薪原则”、“兼顾公平原则”、“按贡献大小原则”四大原则进行劳动人事分配资源改革。岗薪制的实施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加速了岗位市场化运作,加大了活工资分配比重,促进了员工岗位竞争,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运输部在推进岗薪制过程中,重点向管理人员、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苦、脏、累、险、班组长等关键岗位倾斜。同时对在岗人员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实地一人多岗制,定人定岗多元化管理,推动运输向高效化发展转变。三是加大铁路技改,挖掘运输潜力,实现公司铁路运输自动化。2000年以来,运输部采用铁路技改总包的方式,先后投入2700万资金进行铁路技术发行完成大小技改区计20多项,其中站场布局的改造,铁路微机联锁运用,铁路基础设施项目改造以及无线调车系统的推广为公司发展提供运输保障。同时,先进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为运输后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运输措施链节化,为保障运输可持续发展提供执行平台。

生产翻番,节奏加快,作为公司生产大动脉,铁路运输从局车进厂、编组、上线、分流、排空、检修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哪个环节失去控制都将影响到铁路运行的整体高效,对公司高效生产产生影响。因此,要实现运输的高效化,则必须对运输全过程实行节点控制,把半军事化的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个运输作业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环环扣扣,如工艺链一样协调有序,重点要对运输组织中存在的难点、惯性问题和制约运输高效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布置、检查、落实、反馈、考核”的闭环管理原则,制定相应的运输控制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形成完善的运输考评体系。通过对与关键点相关因素实施控制,确保高效运输得到全面深化,加速车辆周转,压缩局车停时,保障铁路动脉畅通满足公司高效化生产格局的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时期,运输任务目标的差距,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完善运输措施,将功夫下在内部。一是不断调整山下站间小运转开行方案,淡化站间区间,站间小运转列车的开行对数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争取多开,确保车辆的快速上线,压缩局车停留时间,局车停时由1997年的20.1小时降至2004年的14小时。二是调整新周线区间运行图,努力挖掘新周线区间的通过能力,增开区间铁水列车和小运转列车。铁水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十对增至十三对,小运转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3对增至4对。区间运量由1997年的197.4万吨增至2002年的310万吨。三是不断优化渣铁罐的运输组织,根据公司炼铁炼钢的生产需要,不断调整渣铁罐的行车组织方案。铁水运量由1997年的87万吨增至2004年的360万吨,铁渣运量也由1997年的95万吨增至2004年的164万吨。四是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根据运能整合运量,确保进出厂列车的接发畅通,确保作业车辆的及时取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运输设备的潜力。完成的铁路运输总量由1997年的1184万吨增至2004年的2227万吨,进厂数量由1997年的日均进厂183辆增至2004年的日均进厂393辆。

三、人员的素质再造,为创造运输的高效业绩提供人才高地。

生产结构调整,节奏加快,满足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运输的人力资源配置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时,铁路运输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为素质建设发挥最大效益奠定了了可能。微机联锁技术和平面无线调车系统的广泛应用,对扳道员岗位的整合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随着运输设备技术的信息自动化、微机化、高效化实现过程中,先进的技术装备简化了运输工作繁琐程序,但同时也对设备可持续运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设备维护保养水平、对设备状况分析、判断能力和设备维修水平跟不上,必将给运输保产带来巨大的影响。如何维护保养好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突出重点要进一步提高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加快科技专业队伍的培训,切实从强化内部技术队伍素质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设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的、能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技术的人才,尤其重点针对机车动力和微机联锁系统等重要岗位,加大技术培训、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力度,以适应运输设备自动化、连续化、高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培训全员化,以高素质队伍创造高效的运输业绩。为此我们一方面在实施全员培训,努力打造运输金牌员工的同时,采取岗薪向一线关键岗位、基脏累险岗位、班组长以及复合型技术人才倾斜的政策,运用政策鼓励员工立足岗位一岗成才,一岗多才,切实打造了适合形势发展的复合开展人才队伍,并出现了一线调车员岗位紧缺的现象。另一方面,对调车员等其它关键性岗位,则根据运输部实际情况进行内部调剂,并通过作业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四班二运转方式”改“三班二运转方式”),扭转了过渡阶段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的困难局面。另在方面以“向素质要效益,向素质降成本”的管理创新为主线,根据运输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管理和科技人员开辟运输创新管理论坛,使我们的运输管理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使员工队伍素质实现较大的变化和飞跃的同时,搅动思想,关心员工的热点问题。对于一度以来一钢厂停与开的问题上,我们在做好扎实的思想教育,广泛宣传“只要好好干,岗位一定有”的观念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的教育引导,消除员工心中顾虑,以平稳的心态投入日常的工作之中。同时落实厂务公开,宣传岗位变动的做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岗位竞争上岗,使每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过渡期间的岗位调整措施,从而稳定了员工队伍,确保了企业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在确保正常生产方面,根据岗位实际情况,一面对运输部山片人员继续留守在原岗位工作,暂不作调整。8#高炉、炼钢厂的铁水运输,由山下片人员承担新增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一面在道口员、扳道员等看管性岗位适当使用劳务工性质(通过返聘原运输部责任心强的退休、退养人员),以填补相应在的人员空缺,以超常规的方法思路,高产的组织手段,较好的满足了当时运输保产的需要。

四、创新运输特有文化,为运输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粘合剂。

在运输部,争当运输人,争当模范党员,创红旗支部,铸铁军队伍是运输部近几年来营造企业文化的一个亮点。为了打造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运输部队伍。运输部围绕运输中心,安全生产实际,深入开展“争当运输人,我能做什么?”“压局车,降成本,我能做什么”、“家企安全联保活动”大讨论。并通过演讲形式,交流形式,化坛形式,让员工自觉参与进来,达到共同关注、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的目的,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运输氛围。

1、创建学习型团队,打造成红旗支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运输生产同步提高的原则,着重抓好党员素质教育,党员业务教育,党组织战斗力。以创新特色支部工作为目标,坚持每月党支部例会,每季红旗党支部评比,每年召开思研工作经验交流会,增强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创新”主题活动。通过支部设岗、党员选岗、共同定责、模范带动,为广大党员搭建一个展现的舞台,成为运输线上一面旗子。

2、党员成为运输安全新屏障。近几年来,公司生产大发展对运输保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运输部在加强对党员的形势教育的同时,把运输安全工作面临的压力、困难,应对的措施,工作要求以及存在的风险告诉广大党员,让党员主动担担风险,勇挑重担,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今,在140公里铁路线上,到处都有党员的身影,“我是党员,我是运输人”已成为运输部190名党员自觉行动。

3、树立以人为本,共筑安全运输屏障。建立员工档案,家庭通讯地址,关心员工生活,帮助一线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运输部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与安全和谐氛围。近几年来,运输部党政领导坚持逢年过节深入区间铁路沿线看望长年驻守在一线的广大员工,让员工时刻感受到组织上的关心,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构筑安全运输屏障,运输部在04年全部范围内开展“亲情互动保安全活动”,内容包括致全部员工家属一封信,安全演讲,安全巡回展,家庭安全漫画,安全书信评比,安全管理论坛。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创新了安全教育活动形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铁路运输是我公司生产经营运行极为重要的“大动脉”,每年铁路运输的总量占公司进出厂物资总量的85%以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加大工艺结构调整,加速发展,加快向“国家特大型企业”、“中国南方建材精品基地”两大目标迈进。随着第一轮、第二轮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公司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进出厂物资总量,特别是铁路运输量也急剧增长。在此背景下,运输部作为铁路运输的组织者严阵以待,着眼大局,创新管理,克服运能不足、设备老化、人员精简等困难,在提升运输高效管理,保障铁路动脉畅通方面开展了实有成效地工作。而实施以半军事化促进运输整体效益提升为目的的铁路运输高效化管理,是达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铁路运输由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高效化管理的战略转型,满足公司生产扩张的有益途径。据统计,铁路运输总量由1997年的1184万吨增至2004年的2227万吨,铁水运量则由1997年的87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360万吨,增幅分别达%和%。同时,生产岗位人员减少四百多人。

一、创新管理思路实现运输跨越式发展遵守基础

我们先来关注一组数据:铁路运输总量97年1180万吨-04年2227万吨;铁水上山量97年87万吨-04年360万吨;局车停时97的24小时-04年14小时;区间运输:97年197万吨-04年316万吨;进出厂车辆97年183辆-04年393辆;在岗人员97年2240人-04年1650人;机关科室98年8个科室――04年4个科室;管理人员98年114人-04年86人;机车状态:蒸汽机车12台,内燃机车15台,其中蒸汽机车全部进入淘汰,超龄期限。

运输总量在逐步攀升,岗位人员在逐年减少,机车动力严重不足,运输部在短短几年内靠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答案只有一个,创新管理机制,在创新中寻求运输突破。一、创新运输模式,发挥运输最大潜力满足公司生产需要。近几年来,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与运能的矛盾进一步恶化,运输部在管理机制上明确规定了相关部门责任与权力,强化了运输生产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建立适应公司发展运输长效机制,对现有的运输组织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全程监控。同时,打破传统运输组织模式,采取以变应变,以变制变的运输组织模式,突出重点落实“以装促卸,以卸定装的原则”加速车辆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其中铁水上山保供方案,8#、7#高炉技改运输方案,压缩局车停时,区间普货运输正点方案等,均在原有的制度上、措施、管理上、考核上进行创新突破。就铁水上山而言,全长24公里铁路线,区间4个庄,弯道多、道口多,确保运输安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运输人却做到了。从制定第一套铁水上山运输方案起,到随时做到满足公司铁水上山需要。运输部采取了因岗设人、分段管理、逐步提高的铁水上山高效化管理措施,科学的决策、严谨的管理,确保了公司铁水上山由“量”到“质”的快速转变,为公司加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运输后盾。二是优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准军事化管理。人力资源发挥与运输管理有机的结合,为运输部近几年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97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2240人,04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1650人,大批在岗人员的优化精减给运输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为了充分发挥在岗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2002年7月,运输部率先在全部推行实施在岗人员岗薪工资制。由原来的岗位工资向岗薪制转变,以“工效挂钩原则”,“以岗定薪原则”、“兼顾公平原则”、“按贡献大小原则”四大原则进行劳动人事分配资源改革。岗薪制的实施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加速了岗位市场化运作,加大了活工资分配比重,促进了员工岗位竞争,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运输部在推进岗薪制过程中,重点向管理人员、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苦、脏、累、险、班组长等关键岗位倾斜。同时对在岗人员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实地一人多岗制,定人定岗多元化管理,推动运输向高效化发展转变。三是加大铁路技改,挖掘运输潜力,实现公司铁路运输自动化。2000年以来,运输部采用铁路技改总包的方式,先后投入2700万资金进行铁路技术发行完成大小技改区计20多项,其中站场布局的改造,铁路微机联锁运用,铁路基础设施项目改造以及无线调车系统的推广为公司发展提供运输保障。同时,先进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为运输后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运输措施链节化,为保障运输可持续发展提供执行平台。

生产翻番,节奏加快,作为公司生产大动脉,铁路运输从局车进厂、编组、上线、分流、排空、检修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哪个环节失去控制都将影响到铁路运行的整体高效,对公司高效生产产生影响。因此,要实现运输的高效化,则必须对运输全过程实行节点控制,把半军事化的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个运输作业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环环扣扣,如工艺链一样协调有序,重点要对运输组织中存在的难点、惯性问题和制约运输高效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布置、检查、落实、反馈、考核”的闭环管理原则,制定相应的运输控制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形成完善的运输考评体系。通过对与关键点相关因素实施控制,确保高效运输得到全面深化,加速车辆周转,压缩局车停时,保障铁路动脉畅通满足公司高效化生产格局的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时期,运输任务目标的差距,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完善运输措施,将功夫下在内部。一是不断调整山下站间小运转开行方案,淡化站间区间,站间小运转列车的开行对数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争取多开,确保车辆的快速上线,压缩局车停留时间,局车停时由1997年的20.1小时降至2004年的14小时。二是调整新周线区间运行图,努力挖掘新周线区间的通过能力,增开区间铁水列车和小运转列车。铁水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十对增至十三对,小运转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3对增至4对。区间运量由1997年的197.4万吨增至2002年的310万吨。三是不断优化渣铁罐的运输组织,根据公司炼铁炼钢的生产需要,不断调整渣铁罐的行车组织方案。铁水运量由1997年的87万吨增至2004年的360万吨,铁渣运量也由1997年的95万吨增至2004年的164万吨。四是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根据运能整合运量,确保进出厂列车的接发畅通,确保作业车辆的及时取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运输设备的潜力。完成的铁路运输总量由1997年的1184万吨增至2004年的2227万吨,进厂数量由1997年的日均进厂183辆增至2004年的日均进厂393辆。

三、人员的素质再造,为创造运输的高效业绩提供人才高地。

生产结构调整,节奏加快,满足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运输的人力资源配置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时,铁路运输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为素质建设发挥最大效益奠定了了可能。微机联锁技术和平面无线调车系统的广泛应用,对扳道员岗位的整合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随着运输设备技术的信息自动化、微机化、高效化实现过程中,先进的技术装备简化了运输工作繁琐程序,但同时也对设备可持续运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设备维护保养水平、对设备状况分析、判断能力和设备维修水平跟不上,必将给运输保产带来巨大的影响。如何维护保养好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突出重点要进一步提高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加快科技专业队伍的培训,切实从强化内部技术队伍素质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设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的、能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技术的人才,尤其重点针对机车动力和微机联锁系统等重要岗位,加大技术培训、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力度,以适应运输设备自动化、连续化、高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培训全员化,以高素质队伍创造高效的运输业绩。为此我们一方面在实施全员培训,努力打造运输金牌员工的同时,采取岗薪向一线关键岗位、基脏累险岗位、班组长以及复合型技术人才倾斜的政策,运用政策鼓励员工立足岗位一岗成才,一岗多才,切实打造了适合形势发展的复合开展人才队伍,并出现了一线调车员岗位紧缺的现象。另一方面,对调车员等其它关键性岗位,则根据运输部实际情况进行内部调剂,并通过作业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四班二运转方式”改“三班二运转方式”),扭转了过渡阶段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的困难局面。另在方面以“向素质要效益,向素质降成本”的管理创新为主线,根据运输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管理和科技人员开辟运输创新管理论坛,使我们的运输管理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使员工队伍素质实现较大的变化和飞跃的同时,搅动思想,关心员工的热点问题。对于一度以来一钢厂停与开的问题上,我们在做好扎实的思想教育,广泛宣传“只要好好干,岗位一定有”的观念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的教育引导,消除员工心中顾虑,以平稳的心态投入日常的工作之中。同时落实厂务公开,宣传岗位变动的做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岗位竞争上岗,使每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过渡期间的岗位调整措施,从而稳定了员工队伍,确保了企业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在确保正常生产方面,根据岗位实际情况,一面对运输部山片人员继续留守在原岗位工作,暂不作调整。8#高炉、炼钢厂的铁水运输,由山下片人员承担新增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一面在道口员、扳道员等看管性岗位适当使用劳务工性质(通过返聘原运输部责任心强的退休、退养人员),以填补相应在的人员空缺,以超常规的方法思路,高产的组织手段,较好的满足了当时运输保产的需要。

四、创新运输特有文化,为运输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粘合剂。

在运输部,争当运输人,争当模范党员,创红旗支部,铸铁军队伍是运输部近几年来营造企业文化的一个亮点。为了打造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运输部队伍。运输部围绕运输中心,安全生产实际,深入开展“争当运输人,我能做什么?”“压局车,降成本,我能做什么”、“家企安全联保活动”大讨论。并通过演讲形式,交流形式,化坛形式,让员工自觉参与进来,达到共同关注、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的目的,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运输氛围。

1、创建学习型团队,打造成红旗支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运输生产同步提高的原则,着重抓好党员素质教育,党员业务教育,党组织战斗力。以创新特色支部工作为目标,坚持每月党支部例会,每季红旗党支部评比,每年召开思研工作经验交流会,增强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创新”主题活动。通过支部设岗、党员选岗、共同定责、模范带动,为广大党员搭建一个展现的舞台,成为运输线上一面旗子。

2、党员成为运输安全新屏障。近几年来,公司生产大发展对运输保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运输部在加强对党员的形势教育的同时,把运输安全工作面临的压力、困难,应对的措施,工作要求以及存在的风险告诉广大党员,让党员主动担担风险,勇挑重担,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今,在140公里铁路线上,到处都有党员的身影,“我是党员,我是运输人”已成为运输部190名党员自觉行动。

3、树立以人为本,共筑安全运输屏障。建立员工档案,家庭通讯地址,关心员工生活,帮助一线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运输部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与安全和谐氛围。近几年来,运输部党政领导坚持逢年过节深入区间铁路沿线看望长年驻守在一线的广大员工,让员工时刻感受到组织上的关心,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构筑安全运输屏障,运输部在04年全部范围内开展“亲情互动保安全活动”,内容包括致全部员工家属一封信,安全演讲,安全巡回展,家庭安全漫画,安全书信评比,安全管理论坛。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创新了安全教育活动形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铁路运输是我公司生产经营运行极为重要的“大动脉”,每年铁路运输的总量占公司进出厂物资总量的85%以上,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加大工艺结构调整,加速发展,加快向“国家特大型企业”、“中国南方建材精品基地”两大目标迈进。随着第一轮、第二轮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公司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进出厂物资总量,特别是铁路运输量也急剧增长。在此背景下,运输部作为铁路运输的组织者严阵以待,着眼大局,创新管理,克服运能不足、设备老化、人员精简等困难,在提升运输高效管理,保障铁路动脉畅通方面开展了实有成效地工作。而实施以半军事化促进运输整体效益提升为目的的铁路运输高效化管理,是达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铁路运输由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高效化管理的战略转型,满足公司生产扩张的有益途径。据统计,铁路运输总量由1997年的1184万吨增至2004年的2227万吨,铁水运量则由1997年的87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360万吨,增幅分别达%和%。同时,生产岗位人员减少四百多人。

一、创新管理思路实现运输跨越式发展遵守基础

我们先来关注一组数据:铁路运输总量97年1180万吨-04年2227万吨;铁水上山量97年87万吨-04年360万吨;局车停时97的24小时-04年14小时;区间运输:97年197万吨-04年316万吨;进出厂车辆97年183辆-04年393辆;在岗人员97年2240人-04年1650人;机关科室98年8个科室――04年4个科室;管理人员98年114人-04年86人;机车状态:蒸汽机车12台,内燃机车15台,其中蒸汽机车全部进入淘汰,超龄期限。

运输总量在逐步攀升,岗位人员在逐年减少,机车动力严重不足,运输部在短短几年内靠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答案只有一个,创新管理机制,在创新中寻求运输突破。一、创新运输模式,发挥运输最大潜力满足公司生产需要。近几年来,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与运能的矛盾进一步恶化,运输部在管理机制上明确规定了相关部门责任与权力,强化了运输生产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建立适应公司发展运输长效机制,对现有的运输组织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全程监控。同时,打破传统运输组织模式,采取以变应变,以变制变的运输组织模式,突出重点落实“以装促卸,以卸定装的原则”加速车辆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其中铁水上山保供方案,8#、7#高炉技改运输方案,压缩局车停时,区间普货运输正点方案等,均在原有的制度上、措施、管理上、考核上进行创新突破。就铁水上山而言,全长24公里铁路线,区间4个庄,弯道多、道口多,确保运输安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但运输人却做到了。从制定第一套铁水上山运输方案起,到随时做到满足公司铁水上山需要。运输部采取了因岗设人、分段管理、逐步提高的铁水上山高效化管理措施,科学的决策、严谨的管理,确保了公司铁水上山由“量”到“质”的快速转变,为公司加速发展提供坚实的运输后盾。二是优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准军事化管理。人力资源发挥与运输管理有机的结合,为运输部近几年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97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2240人,04年运输部在岗人员为1650人,大批在岗人员的优化精减给运输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为了充分发挥在岗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2002年7月,运输部率先在全部推行实施在岗人员岗薪工资制。由原来的岗位工资向岗薪制转变,以“工效挂钩原则”,“以岗定薪原则”、“兼顾公平原则”、“按贡献大小原则”四大原则进行劳动人事分配资源改革。岗薪制的实施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加速了岗位市场化运作,加大了活工资分配比重,促进了员工岗位竞争,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运输部在推进岗薪制过程中,重点向管理人员、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苦、脏、累、险、班组长等关键岗位倾斜。同时对在岗人员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实地一人多岗制,定人定岗多元化管理,推动运输向高效化发展转变。三是加大铁路技改,挖掘运输潜力,实现公司铁路运输自动化。2000年以来,运输部采用铁路技改总包的方式,先后投入2700万资金进行铁路技术发行完成大小技改区计20多项,其中站场布局的改造,铁路微机联锁运用,铁路基础设施项目改造以及无线调车系统的推广为公司发展提供运输保障。同时,先进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为运输后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运输措施链节化,为保障运输可持续发展提供执行平台。

生产翻番,节奏加快,作为公司生产大动脉,铁路运输从局车进厂、编组、上线、分流、排空、检修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哪个环节失去控制都将影响到铁路运行的整体高效,对公司高效生产产生影响。因此,要实现运输的高效化,则必须对运输全过程实行节点控制,把半军事化的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个运输作业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环环扣扣,如工艺链一样协调有序,重点要对运输组织中存在的难点、惯性问题和制约运输高效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布置、检查、落实、反馈、考核”的闭环管理原则,制定相应的运输控制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形成完善的运输考评体系。通过对与关键点相关因素实施控制,确保高效运输得到全面深化,加速车辆周转,压缩局车停时,保障铁路动脉畅通满足公司高效化生产格局的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时期,运输任务目标的差距,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完善运输措施,将功夫下在内部。一是不断调整山下站间小运转开行方案,淡化站间区间,站间小运转列车的开行对数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争取多开,确保车辆的快速上线,压缩局车停留时间,局车停时由1997年的20.1小时降至2004年的14小时。二是调整新周线区间运行图,努力挖掘新周线区间的通过能力,增开区间铁水列车和小运转列车。铁水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十对增至十三对,小运转列车由原来的日开行3对增至4对。区间运量由1997年的197.4万吨增至2002年的310万吨。三是不断优化渣铁罐的运输组织,根据公司炼铁炼钢的生产需要,不断调整渣铁罐的行车组织方案。铁水运量由1997年的87万吨增至2004年的360万吨,铁渣运量也由1997年的95万吨增至2004年的164万吨。四是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根据运能整合运量,确保进出厂列车的接发畅通,确保作业车辆的及时取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运输设备的潜力。完成的铁路运输总量由1997年的1184万吨增至2004年的2227万吨,进厂数量由1997年的日均进厂183辆增至2004年的日均进厂393辆。

三、人员的素质再造,为创造运输的高效业绩提供人才高地。

生产结构调整,节奏加快,满足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运输的人力资源配置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时,铁路运输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为素质建设发挥最大效益奠定了了可能。微机联锁技术和平面无线调车系统的广泛应用,对扳道员岗位的整合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随着运输设备技术的信息自动化、微机化、高效化实现过程中,先进的技术装备简化了运输工作繁琐程序,但同时也对设备可持续运转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设备维护保养水平、对设备状况分析、判断能力和设备维修水平跟不上,必将给运输保产带来巨大的影响。如何维护保养好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突出重点要进一步提高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加快科技专业队伍的培训,切实从强化内部技术队伍素质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设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的、能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技术的人才,尤其重点针对机车动力和微机联锁系统等重要岗位,加大技术培训、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力度,以适应运输设备自动化、连续化、高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培训全员化,以高素质队伍创造高效的运输业绩。为此我们一方面在实施全员培训,努力打造运输金牌员工的同时,采取岗薪向一线关键岗位、基脏累险岗位、班组长以及复合型技术人才倾斜的政策,运用政策鼓励员工立足岗位一岗成才,一岗多才,切实打造了适合形势发展的复合开展人才队伍,并出现了一线调车员岗位紧缺的现象。另一方面,对调车员等其它关键性岗位,则根据运输部实际情况进行内部调剂,并通过作业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四班二运转方式”改“三班二运转方式”),扭转了过渡阶段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的困难局面。另在方面以“向素质要效益,向素质降成本”的管理创新为主线,根据运输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管理和科技人员开辟运输创新管理论坛,使我们的运输管理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使员工队伍素质实现较大的变化和飞跃的同时,搅动思想,关心员工的热点问题。对于一度以来一钢厂停与开的问题上,我们在做好扎实的思想教育,广泛宣传“只要好好干,岗位一定有”的观念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的教育引导,消除员工心中顾虑,以平稳的心态投入日常的工作之中。同时落实厂务公开,宣传岗位变动的做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岗位竞争上岗,使每位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到过渡期间的岗位调整措施,从而稳定了员工队伍,确保了企业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在确保正常生产方面,根据岗位实际情况,一面对运输部山片人员继续留守在原岗位工作,暂不作调整。8#高炉、炼钢厂的铁水运输,由山下片人员承担新增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一面在道口员、扳道员等看管性岗位适当使用劳务工性质(通过返聘原运输部责任心强的退休、退养人员),以填补相应在的人员空缺,以超常规的方法思路,高产的组织手段,较好的满足了当时运输保产的需要。

四、创新运输特有文化,为运输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粘合剂。

在运输部,争当运输人,争当模范党员,创红旗支部,铸铁军队伍是运输部近几年来营造企业文化的一个亮点。为了打造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运输部队伍。运输部围绕运输中心,安全生产实际,深入开展“争当运输人,我能做什么?”“压局车,降成本,我能做什么”、“家企安全联保活动”大讨论。并通过演讲形式,交流形式,化坛形式,让员工自觉参与进来,达到共同关注、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的目的,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运输氛围。

1、创建学习型团队,打造成红旗支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运输生产同步提高的原则,着重抓好党员素质教育,党员业务教育,党组织战斗力。以创新特色支部工作为目标,坚持每月党支部例会,每季红旗党支部评比,每年召开思研工作经验交流会,增强了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创新”主题活动。通过支部设岗、党员选岗、共同定责、模范带动,为广大党员搭建一个展现的舞台,成为运输线上一面旗子。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3

铁路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前沿和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肩负着团结群众、凝聚力量、促进和谐稳定等多项工作,特别是在保障铁路运安全和各项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引领的作用。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使支部工作围绕运输安全中心有效展开,实现组织引领和率先垂范,强化党支部党员的创岗建区活动,是提升党支部在安全运输生产中的主导性作用,创新开展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有效形式之一。

[关键词]

“岗区”建设;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

党的十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铁路党支部是铁路最基层的组织,是党的组织前沿和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肩负着团结群众、凝聚力量、促进和谐稳定等多项工作,特别是在保障铁路运输生产和各项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引领的作用。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的使支部工作围绕中心有效展开,实现组织引领和率先垂范作用,改变目前支部建设特别是创岗建区活动中存在的作用意识不强、示范不明显、效果不突出等问题,提升支部围绕安全生产开展党建工作主导性作用,党支部创新开展和完善党内岗区建设,是摆在支部面前又一新的课题和需进一步完善加强的活动形式。基于此,铁路党支部将完善党内岗区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创新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党员创岗建区活动,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

1当前党支部党内岗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对党员创岗建区认识不到位

一是当前,铁路安全、经营管理、日常生产组织模式变化较大、要求高、任务繁重,认为开展党员创岗建区活动是务虚的,因而党员岗区创建精力偏心,对开展党员岗区创建活动缺少主动性、建设性的活动,在落实要求过程中有时过多停留在形式层面,存在以安全生产最终结果替代岗区建设的现象。二是对创岗建区活动消极应对。一些班组党小组受小组党员数量少的影响,认为开展岗区创建活动力不从心,有的虽然有活动形式,但作用意识不强,党员在岗区内作用形象不突出,率先示范作用不够,甚至混同一般职工,影响了岗区活动效果。三是“个性”发挥,团队整体作用不足。日常岗区内党员在融入安全生产和班组管理过程中,多数党员是能够自觉落实岗位工作要求的,但发挥作用形式单一,存在自保、“单打独斗”现象,党员在岗区内引导、示范不够突出,作用效果不明显。四是支部对党员开展岗区创建活动效果的考核,缺乏组织力度。对日常岗区作用效果的分析、关注力不足,对发挥作用一般的党员岗区,督促帮教跟进不及时,“忽视不见”,没有形成严格的组织考核,无奖罚制度,通常以评议替代组织考核,且评议结果对本人缺少组织问责,更是无经济利益的触动,因而不能有效地触及本人思想认识。

1.2党员岗区创建形式简单

一是活动方式简单。当前支部在开展党员岗区创建活动过程中,大多还停留在党员落实日常作业基本制度和支部决议的要求上,与铁路局《“创党员先锋岗、建红旗责任区”活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要求存在着差距。二是岗区创建活动效果评判方式简单。多数仅停留在对党员个人作用的格次评议和认定上,对作用发挥大,效果突出的与作用发挥一般和不到位的,岗区内和组织表彰等方面区别不明显,也使得党员对开展岗区创建活动不积极主动,有的甚至敷衍应付。岗区创建和活动深度不够,特别是岗位特点结合不够紧密。三是多角度的宣传表彰方式简单,日常大力表彰,弘扬事迹氛围不足。对表现优秀、发挥作用突出的岗区和岗区内党员,日常存在宣传、组织表彰有时跟进不及时的状况,对于先进岗区、个人的表彰,目前仍多集中采取每年的阶段集中表彰方式,且优秀人员表彰覆盖面较小,致使多数日常作用突出的岗区先进和个人成绩容易被忽视,党员日常动力不足,也影响了党员岗区创建的积极性。

1.3职工群众对岗区创建和活动效果认可程度不高

一是党员“高群众一格”要求,在岗区活动中显现的不够突出,党员岗区作用存在的一般化现象,不能有效地吸引周围职工,引领职工。二是党员责任区和示范岗完成质量不高。《办法》通知中,明确了对党员责任岗的责任,党员责任区的责任以及先锋岗标准和红旗责任区的标准共计十三项具体内容和要求,从目前落实要求和效果检查看,党员在岗区内完成对职工思想引领、正能量示范作用引领和专业技能引领等方面完成的质量亟待提高。

2完善党支部创岗建区,切实发挥岗区作用的对策

2.1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升“班长”综合素质

当前职工队伍思想多元化现象较为普遍,社会不良思潮影响,错位的舆论侵蚀,对职工队伍的整体干扰较为突出,如何适应当前新的形势特点,并通过党员岗区作用占领“主阵地”,消除外来影响,既是支部书记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课题,又是一种新的挑战。一是要强化“守责”意识。支部书记要在携手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铁路企业党支部建设纲要》的学习,掌握政策要求和标准,特别是对支部业务知识的不间断“充电”。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党务工作的重要性,行动上严格落实规定要求,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履责意识,要存有乐于从事党务工作和努力干好党务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态度,不断激发内在动力。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目前,对支部书记的培训多采用“以会代培、以考代培”模式,要建立对支部书记岗位的定期培训轮训制度,要多方式、多手段、多视角组织培训教育,有条件的尽可能采取脱产或“半工半培”,聘请党内专家学者或先进组织授课,开拓支部书记视野,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技能水平,最大限度系统化、理论化的开展对支部书记教育培训,提升支部书记对党的建设理论、政策的理解掌握,综合提高支部书记理论修养和能力素质。三是搭建好党建工作平台。当前,网络、企业文化活动优势突出,要充分发挥网络功能,通过微信、QQ交流群的建立,为党支部和党员搭建日常交流平台,做到支部书记和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支部与上级党组织间沟通渠道通畅,要通过企业文化,建立政工“专栏,及时交流经验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形成独自的政工舆论平台,及时准确宣传党的政策、要求,引导支部党建工作。

2.2完善创岗建区制度

一是确立好“岗区”单元,要按《办法》通知要求,党员责任区和党员责任岗的设置,要有利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有利于发挥组织作用,有利于考核管理;依据工作性质、劳动作业组织形式及党员特长、能力来确定。创建党员责任岗区,既不可脱离现场实际,又不能目标过高,造成形同虚设,要简便易于操作,可控、可视,重点还要能够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进行。二是标准要明确,避免单一指标替代岗区建设的全面要求。岗区创建活动要既能体现基层党组织要求党员认真履行党员的权利义务,带着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岗位技能率先达标,安全、路风无任何问题,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能够体现组织作用“高群众一格”的要求。三是岗区建设要循序渐进,既着眼目前,又要放眼全远。创岗建区要每年有新特点,新内容,不可一成不变。党员个人实现责任岗要求是先决,责任区创建是实现岗区作为的沿展和再提高,先锋岗是对岗区整体的综合要求,红旗责任区是创建的最终实现目标,要逐年有提高。

2.3强化日常考核监督机制

一是党支部要全面负责并组织岗区建设工作,日常要严格并完善对党员责任岗区、岗区作用的帮促和考核制度。对党员作用、岗区效果,党员要有自评、小组要互评、支部定期组织群众测评听取意见和要求,支部季度要组织作用讲评。评议结果既要向职工群众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同时,又要对落实不彻底、执行要求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岗区内发挥作用差的进行严格的组织考核,考核要触及党员内心,防止“隔靴搔痒”。二是建立多重性、动态考核奖励机制。对岗区作用效果好,发挥作用突出的,党小组、支部要及时跟进,及时宣传表扬,对成绩优秀的,支部要申请组织奖励,对于岗区发挥作用突出、效果显著的党员个人或党员责任区,建议在半年通报、年度表彰的基础上,季度给予认定和适度的奖励,提升岗区作用的影响力,激发党员热情。三是要实现对党员个人、岗区范围内的全覆盖综合考核。考核既要体现党员个人作用的履职尽责,又要检验是否做到了岗区内思想上互帮、技术上互学、作业中互控、生活上互助等效果,提升岗区建设内涵,优化岗区创建氛围。

3取得的实际效果

开展党员创岗建区活动以来,支部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开展创建岗区活动,贴近了一线生产实际,抓紧了安全生产中心和队伍稳定关键点,党员日常的作用意识、形象意识普遍得到了增强,岗区内职工队伍实现了和谐稳定,党组织感召力、作用引领明显提升,党员荣誉感和自觉融入中心的主动意识、作用意识得到了增强,支部组织作用得到职工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增加了支部在生产、管理中的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有利地配合了行政各项工作的开展,支部党建工作要求得到了有效落实。近年来,支部先后获得了原铁道部政治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基层党支部”荣誉称号;路局“十佳党支部”路局“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车间维修班组被路局选树为局“青年文明号”,丰二检修工区党小组历年被路局命名为“模范职工小家”称号,同时,涌现出多名受到路局、站段嘉奖、表彰的优秀党员,标准化示范岗区,日常防止事故多起,解决生产、关键多项并获段优秀“合建”“技改”奖励。党员多人次被评为标准岗,模范示范区,岗区内职工管理规范,并在历次接受上级检查评比中获得称赞。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精神面貌清爽,无发生任何不良和违纪反映,岗区创建为车间整体工作开展和落实上级要求提供了优良的氛围。2015年以来,一人经考核被职务化聘任到段管理科室从事管理工作,二人在全局技术比武中获得优良成绩,其中一名劳务派遣职工成功晋级,获得全路技术比武第三名,并被评选为全路技术能手称号,一名获得路局比武第五名(原车间劳务派遣工后调出),两人因成绩优秀由劳务派遣转为正式合同用工,一名劳务派遣工人通过考核现已竞聘为班组副工长,岗区内通过学技带动,为其培养了多名优秀人才,目前,已输送到各车间担任生产骨干或段内从事管理工作。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4

首先,我代表区四大班子领导对光临我区指导开学典礼的省市各级领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根据市区的安排部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宜宾市翠屏区下岗失业党员创业培训班开学典礼于今天正式举行,这标志着我区的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培训工作全面展开,在这里,我代表区委、区府向为此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向参加培训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讲几点意见: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今年2月以来,省市分别专题召开了城市党建工作会,要求进一步瞄准和适应城市发展趋势,坚持“让民得实惠,让党得民心”的城市党建工作思路,以城市党建工作“三覆盖”建设为主体和抓手,建设开放的城市党建工作系统,实现城市党建与城市发展互动共振同步提速。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引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城市人员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下岗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下岗失业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教育也成为城市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翠屏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必然成为我市城市党建工作的主战场,同时,我区的下岗失业党员占了整个城市板块的党员数的25%左右,也决定了下岗失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必然成为我区城市党建工作的首要工作。实事求是的讲,下岗失业党员为我们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多种原因而下岗失业,客观上也影响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我们下岗失业党员虽然下岗失业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没变,入党时追求的理想信念没变,身上的责任也没变,更要做到下岗不失志。

为此,在市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区区委组织部和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了旨在“让民得实惠,让党得民心”的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培训实施方案,拟通过举办下岗失业党员创业培训班培训、电教就业培训、志愿者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形式培训下岗失业党员,并组织针对下岗失业党员的大型专场招聘活动,发挥就业示范社区的辐射作用,为我们的下岗失业党员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再显党员本色,做再就业的先锋,在再就业和艰苦创业道路上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积极努力,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作出积极的贡献。

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家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完成。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以本次下岗失业党员创业培训班开办为起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切实做好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工作。

首先,各级党组织要做好共产党员再就业的坚强后盾。要努力协调各种资源,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培训工作,努力营造鼓励再就业进而实现创业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各乡镇街道、社区党组织要积极组织社区下岗失业党员参加培训,不断增强下岗失业党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提升其带领和带动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能力。动员社区内单位腾出岗位,实施全过程帮扶服务,同时开展创电教就业示范社区活动,全面提升再就业工作水平。

其次,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政策措施上,为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和艰苦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为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小额贷款和非正规就业等方面优先考虑下岗失业党员,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下岗失业党员为其他下岗人员就业和创业闯出一条路来。同时还可以通过创立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基地,下岗失业党员创业示范点、电教就业培训示范点等,树立一批典型,宣传一种精神,带动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创业,起到“一个党员带头干,千万群众富起来”的社会效应。

最后,下岗失业党员也要直面挑战,重塑自我。一是要带头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要丢掉“等、靠、要”思想,自觉树立自强不息、劳动光荣、职业平等、灵活择业等新的就业观念,观念和思路宽了,就业和创业的门路就宽了。二是要努力学习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本领。根据形势发展和求职需要,抓住各种培训机会,不断“充电”,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能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本领。为再就业和创业做好知识储备。三是要有“万事开头难”的思想准备。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创业之初,各方面条件肯定很艰苦的,特别是那些自主创业的同志,面临的困难可能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固然要寻求各方支援与支持,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要靠自己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通过自己的奋斗,一定能够在困难中见生机,从而走出低谷,把事业引向成功,走上一条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闪光之路。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5

在岗位上下功夫,就要理清工作思路。工作思路是人们对工作方法和工作目标的一种理性思考。只有工作思路清,工作起来才能方向明、目标准、步子稳,进而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实现安全生产。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有些人之所以工作出色,就是因为这部分人都有一个具体明确、切合实际的正确工作思路。

但正确的工作思路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来的,它来自对上级文件指示精神的深刻把握,来自实践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来自对本岗位情况的全面掌握。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深入领会“上情”。要认真学习上级一系列有关文件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政策规定。惟此,才会在工作方向上不出现偏差。实践证明,制定工作思路,离不开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切实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真实的具体情况,并把握其重点、要点,以此作为确定工作思路的基础,才是辩证的、科学的。此外,还要了解“外情”。要虚心学习其他人的经验,切实吸取别人的失误教训,认真加以借鉴参考,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这样,情况掌握多了,掌握全了,再经分析和综合,制定出来的工作思路才具有科学性、超前性、规范性和指导性,才能把上级原则规定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才能达到“上情”和“下情”的有机结合。

在岗位上多贡献,为创建“平安”尽一份力,向建国五十五周年献厚礼,为实现矿××年安全生产年而奋斗。要做到这几点还要在岗位上下功夫,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是永恒的,它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对待党的事业、对待困难、对待物质生活的根本态度。目前我矿采掘面距离井口远、现场工作环境差,特别是我区施工的切眼巷道倾角大,顶板林水多,炮掘施工,顶煤松软,不易控制等实际困难,党员干部只要树立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失败面前不灰心,遇到挫折不退却,经得起困难的考验。

艰苦奋斗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也是我们密切党与群众联系的一个法宝。我们只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和本色,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够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经受住任何风险和考验。只要我们艰苦奋斗,具备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具有了承受压力的良好心理素质具有了坚忍不拔、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毅力,具有了牺牲奉献精神,就不至于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怨天忧人,就会有克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牢固树立勤俭建矿、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带领群众克服困难。与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明莉(1963-),女,河南焦作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铁道运输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76-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面向。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生产一线。

(二)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有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岗位繁多,通过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突出岗位分别是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

(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

1.知识结构:(1)掌握专科层次毕业生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等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3)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运输组织等专业知识;(4)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2.技能结构:(1)能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2)能够根据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的工具;(3)能够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4)能够按照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5)能够按照行车、客运、货运规章的基本要求检查、评价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3)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4)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6)具有节约资源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7)具有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情操;(8)具有作风严谨、反应灵敏的职业素质;(9)具有“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道德。

二、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在我国铁路本科院校经过高校合并及升级后,原来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里,保留了原来的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等铁道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主要培养铁路运输的设计、管理人员。

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在高职院校保持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服务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具备具体操作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归纳总结,与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专家座谈,同类高职院校资深教师探讨,确定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级职业资格,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得毕业证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各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应至少获得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中一种。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原来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原来中职专业是沿袭的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以学科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基本上都属于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与简化,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和工作过程等职业要素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无法满足高职教学对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训练的整体性要求。

近年来,以国家示范院建设为契机,各高职院校也在与运输企业合作,研究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但各铁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四.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以服务铁路运输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调研。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铁路运营管理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递进的特点,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与能力的递进关系,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设置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岗位与能力,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五.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一)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发“双证书课程”。主要分析国家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任务,兼顾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任务,开发既体现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同时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双证书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步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能力为核心,考虑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应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将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序化课程安排。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别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可以获得完整的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四)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组织实施教学。以旅客运输服务、货运组织、列车运行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铁道交通运输生产半军事化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岗位联控的组织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模式为依据,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养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积分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积分体系,将每一个学习任务作为一个积分单元,每个积分单元都设置为100分制,根据任务的难度及重要性,设计加权平均系数,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过程表现、个人工作任务完成、团队任务的完成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对于每一个任务的考核采用教师考核、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考核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学生评价不单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最终的考核结果,由教师汇总学生完成每一个任务的积分后得出。

(六)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三年六个学期,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实际情况,增加两个小学期。将第二学年的寒假设置为一个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春运社会实践,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为抓手,初步了解铁路运输的性质、作业流程,建立对铁路运输生产感性认识及职业基本能力;将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中间的暑假设置为另一个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署运社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输生产的应急处理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运管队伍建设;机构文化;培训考核

提高运管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随着大部制改革、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的实施,加强和提高运管队伍的培训,日趋显示出重要性。

一、影响运管队伍建设的因素

(一)运管机构外部因素

1、我国经济发展对道路运管机构建设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GDP总量迅速发展,随着GDP的增长,也带来了运管队伍的发展。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运管人员的队伍规模较以前有较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运管队伍建设规模的一个主要因素。

2、我国政府对运政队伍建设的经济支持

运管机构以前是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形式,经费相对能够保障。在2009年燃油费和税费改革之后,各地运管机构的经费纳入了财政全额预算,由中央财政下拨,这样的经济支持可能会造成各省经费保障苦乐不均的情况,因此可能会造成运管队伍建设方面的不足。

(二)运管机构内部因素

1、机构内部文化

运管机构内部文化是在行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式。他是以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为背景,在行政活动中形成的人们关于行政活动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长期积淀于行政人员心理结构当中的态度、行为取向、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服务理念。

作为运管机构内部文化的一部分,服务理念的转变与发展,促使运管机构的核心任务变为把运政行政机关调整为服务型机关,实现职能转变,而职能转变势必会带来运政队伍建设的重新规划。例如,青州市交通运政窗口关积极推行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受理"零推诿"和服务方式"零距离"等"四个零"的服务理念,这就对运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要求进一步进行运管队伍建设。

2、机构内部人员

行政人员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及专业素质。一般认为,专业素质可以由专业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体现,一定的文化素质基础是专业技术素质的前提。笔者认为,专业素质可以通过学历和能力来体现,学历和能力是人的两只腿,哪长哪短都不合适,学历的要求虽然必不可少,但是较强的能力才是高素质的体现。运管工作的专业性极强,运输监管的特殊性要求运政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此外,运政机构人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运政队伍建设的因素之一。

二、运政队伍建设现状

(一)队伍建设规范性不足

1、人员超标,用人机制僵化

改革之前,道路运管机构的经费来源依赖自收的运管费和客货运附加费,地方政府机构负责的人员编制,经费控制和人员控制的脱节使通过经费控制人员的机制失去作用,人员超标就难以避免,而人员超标势必会带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事业单位性质使运管人员与运管机构的关系具有行政依附关系和事实上的终身制特点,这种用人机制的继续运转,会使高素质、有能力的人进不来,低素质、不称职的人出不去,人员转岗分流渠道不畅等问题继续存在,这反映出地方运管机构仍然沿用的用人制度无法形成灵活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2、岗位设置及考核不合理

地方运管机构的人员岗位被分为专业人员岗位、管理人员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三类。岗位设置不合理表现在:岗位职责含糊,在人员较多的运管机构,有些工勤岗位甚至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岗位设置重叠、遗漏或定位不准、层次不清;在一些运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管理人员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的人员比例不尽合理。

大多数运管机构现已建立了一整套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应与管理目标挂钩,但是有的机构由于受利益驱动,把罚款的数量作为考核的标准,多罚多得、鼓励罚款;软性考核指标较多,缺乏、有针对性的指标,优秀轮流做,难以取得令人信服的考核结果。

(二)人员素质和结构难以适应发展要求

队伍结构和素质不适应道路运输快速发展、专业化管理要求的主要表现在:队伍结构来源结构的不适应、专业职称结构的不适应、素质学历结构的不适应、年龄结构的不适应及人员冗余和人才不足并存等问题。由于管理人员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道路管理效率和执法水平的提高,影响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开展,影响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形象,从根本上来讲,也势必会影响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三)改革后,运政队伍管理主动性降低

由于燃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一些地方的运管机构的经费难以保障,造成运管人员的收入减少,甚至大幅减少,挫伤了运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地方出现的正常会议没人开、正常工作没人干,情绪低落、牢骚较多、工作推诿,工作难安排、任务难完成等情况是其工作主动性不足的真实写照。在道路运管职能转变的时期,运管人员工作主动性降低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三、运政队伍建设新思路

(一)加强运政队伍编制管理

运政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人员的数量、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支队伍能否正确切实履行其职能,因此编制管理是队伍建设的关键。编制管理应结合职能调整、机构设置与整合、内设机构、管理需求以及经费保障等情况,合理确定管理队伍规模。同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出台运管人员编制标准、编制调整方式以及编制管理办法。

新的编制标准所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营运车辆(营运客车和营运货车)、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从业人员、各类站点机构、重点源头单位等,同时考虑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道路运输市场规模、行政区域等因素,得出运管机构人员编制的标准系数,如表1所示。

表1各类行业因素的推荐编制标准系数

各地道路运管机构编制人员数量可通过下式确定。

YG = K1CL+ K2 CK+ K3CY+ K4ZJ+ K5ZY

YG--运管人员编制数(人);CL--营运车辆(百辆);

CK--城市公交及出租车辆(百车);CY--从业人员(千人);

ZJ--站点机构(百个);ZY--治超源头单位(百户)。

(二)提高人员素质

1、建立培训机制

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是迅速提高运管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各地运管机构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运管队伍的培训机制。由于现在对人员能力的高要求,因此各地均要高度注重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实现从知识型的培训向能力型的转变,坚持把领导人才、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培训的重点。

各地在建立其特有机制的同时,应该把握以下重点。首先,要坚持经常性的全员培训,培训的内容要全面、系统;其次,培训学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要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训,既要善于总结经验,又要积极虚心借鉴;最后,必须要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学习讲座,通过学习要达到思想境界和工作理念的提高,真正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

有些对专业要求很强的岗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以运政执法为例,执法人员只有透彻地理解了道路运输管理的政策、法规,才能严格地遵循法定程序,准确地把握自由裁量的幅度。为了保证新进人员的素质,各省、地方必须对这部分人员实行统一培训、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取得上岗证的人员才能按程序进入运管队伍。

2、实践锻炼

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强化运政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通过轮岗锻炼、岗位竞赛等方式培训业务能手和岗位标兵,要根据新时期运管工作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培训规划,不断提高基层运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全面提升运政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3、建立竞争机制

把优秀的运管人员选拔到道路运管的各个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道路运管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运用竞争机制,更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各级道路运管机构要通过竞争开发运政人员的潜能,激发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努力进取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建立竞争机制,要求运管部门除了要不断地加强对在岗人员知识素质的培养,组织系统地学习法律和文化知识,掌握业务技能,提高运管人员在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外,还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所有岗位实行公开竞争上岗,坚持定期与日常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予以待岗或下岗,对连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坚决淘汰出运政队伍。

(三)提高工作认识,开展多项创建活动

要在运管队伍中,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道路运输条例》,深刻领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对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让每个运管人员意识到自己在整体工作中的重要性,对本职工作建立起全新认识。

积极开展多项创建活动,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提高运管人员的能力素质,关键是在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要以多项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多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尽量满足运管职工的合理需求,多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达到群众和职工的"双满意"。

总之,转变道路运管的职能,加强运政人员队伍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工程。每个运管人员要从自我做起,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进一步增强运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各级运管部门要上下协调、共同努力,促使道路运输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起步之举,发展之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张爱红.运管"三定"及其它--解读《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调整与队伍建设调研报告》[J].运输经理世界, 2009,(12).

[3]张荣祥.交通行政机关文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4]彭朝荣,罗锡杰.关于加强运政管理队伍的思考[J].江西吉安市公路运输管理处,2002,(8).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8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惭愧。能签约到兰州铁路局,我是荣幸的,我要把这种荣幸转化为立足岗位实践的动力,让青春在岗位上闪光。”

在兰州铁路局2015年大学毕业生入路教育培训班上,新入路员工这样发表感悟。

为引导新入路大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兰州铁路局团委举办了青年典型与大学生话谈人生座谈会。这是兰州铁路局团委拓宽服务青年载体,缩短青工成长周期,进一步深化“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又一重要举措。

会上邀请了五位来自不同岗位的先进典型,讲述他们从一线岗位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的成长经历,现场向大学生传授工作学习方法,鼓励大学生到一线的艰苦岗位中去磨炼提高,“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努力!”

精彩发言赢得阵阵掌声,大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向先进学习,扎根一线勤于实践。

近年来,为帮助新入路青工快速渡过工作“迷茫期”,兰州铁路局团委在经过现场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着力解决职业定位不清晰、工作心态不积极、学习主动性不高等问题。

新入路青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这个活动将周期设定为三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在第一阶段(工作后的第一年)引导新入路青工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我,思考和设计成长方向。在第二阶段(参加工作后的两到三年)通过定名师、定项目,推进培训预案,并结合开展的“名师带高徒”活动,为他们选配“名师”,从工作作风、业务技能、思想道德上进行全方位帮带,使他们带着责任、课题、目标在生产实践中快速成长。

为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在每年的新入路职工培训期间,兰州铁路局团委主动介入,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开展“当我走向工作岗位”主题征文演讲比赛,让青工及时调整心态;通过开展岗位成才座谈会,让青工更加深入了解铁路工作性质;通过举办大合唱比赛,培育新入路大学生的爱国、爱企热情,打造他们的团队意识;通过结业汇报演出,培养挖掘了一批具备文艺潜能的青年职工。并编制了《新入路青工入职导航》,涵盖了路局改革发展前景、热点问题、青春榜样、青春感悟、魅力兰铁等内容,作为送给新入路青工入职的第一份礼物。

同时,兰州铁路局团委采取多种方式,走进青工的生活。组织部分团干部定期深入课堂、操场和宿舍等场所,与大学生同学习、同训练、同吃住,了解他们的心声,答疑解惑,竭尽全力协调解决;专门拟定下发调查问卷,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150名大学生进行了群体特征调查,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收集资料。同时,成立新媒体制作兴趣小组,指导新入路大学生制作电子画册、微电影、H5网页等反映大学生培训期间学习、生活的新媒体作品,并在“兰铁青年”微信公众平台上设置专刊集中进行,实现了团组织和新入路大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9

[关键词]外语专业 校企合作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77-02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职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出其职业性,即要走校企合作之路。外语系在“十一五”期间承担了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提出了对于实践教学的构想,即要把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专业实习紧密结合,所以,校企合作一直都是外语系追寻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之路。

全国的专科院校几乎都设置了外语专业,在这个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如何生存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在研讨的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深刻感受到,如果要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就要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外语系的三个专业原来并没有明确的实习方向,所以在第六学期基本上采取了学生分散实习的方式,大多数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有效发展,因而在毕业时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时势所需,外语系于2009年开启了校企合作之路,不但设置了应用英语专业(酒店英语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而且全面实施了2009级酒店英语方向学生的校企合作。通过学生在几家五星级涉外酒店的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质地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在就业时很快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而且起点高,这充分说明学院的办学理念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鉴于此,外语系积极探索,充分调研就业市场,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心态,并在大量毕业生回访的基础上,2012年成功增加应用英语专业(少儿英语教育方向)和应用韩语(酒店韩语方向),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建设,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年底,外语系经过认真研讨,向学院提交了2010级三个专业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计划,并在院领导和校企合作部的指导下,2012年实现了全体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这是外语系工学结合之路多年来走出的第一步,这是艰辛的一步,也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几年来的校企合作工作实践使我们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深刻体会到工作要讲究方法,下面是我们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思路和体会:

一、改变思想,科学规划

学院的人才模式培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学生实习的工作岗位有时不一定要完全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一致。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很低,外语系的应用英语专业对口就业率大约为40%,而日语和韩语的对口就业率不到20%。这一点说明,现在学什么不一定将来就从事什么,只有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最终才能被企业所接受,而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品质和待人接物的工作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酒店英语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认证,参加过半年专业顶岗实习的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并有着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外语系的校企合作工作可以分为“三步走”

全面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只要能锻炼口才、技能和与人交际能力,便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优中选优:尽量选择在同行业中口碑好,学生可以充分锻炼的企业。做大做强校企合作理想的专业及方向。订单式培养: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就是订单式培养。

目前,外语系与沈阳富丽华大酒店、大石桥好仕外语学校等单位合作都比较成熟,我们计划将来成立“富丽华订单班”“好仕订单班”,实现专门培养,这样就会有很好的就业率,就业好自然招生也就随之好起来。

三、校企合作中的工作思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学生的责难,家长的误解,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利,这一切都说明了很多事需要耐心和方法。

(一)提前规划,大力宣传

2010级韩语专业学生刚来到学院后就参加了烟台华安国际大酒店与我院的签约仪式,因而心理上已经有了准备,所以在第四学期进行实习宣传的时候,虽然有些阻力,但还是服从了学院的决定,走上了顶岗实习工作岗位。2010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了解到了韩语、日语专业学生实习的宣传,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次实习任务。

(二)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学生入学时学外语就是要选择一个好专业,将来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学外语的人大多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学生的想法也就是能顺利毕业。他们对实习并不真正理解,总感觉是受人摆布的安排,打乱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而且开始实习之后,他们总会遇到工作累、不能和别人有效交际等问题,这时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鼓舞。尤其是有些企业也并不能真正地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是把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看待,这就严重违背了国家教育部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给校企合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教会他们遇到事情该怎样解决,并鼓励他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我在给2011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上课时已经开始进行未来的实习动员了,学生们在思想上已经接受了一年后进行的专业顶岗实习,这样就事半功倍了。

四、校企合作带来的巨大收获

(一)校外专业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了社会的运转规律

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自己的专业所学,并从中获得工作经验及了解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一点通过实习过的学生反馈就可了解到我们达到了实习的目的。

(二)使学生体会到了自己专业学习的深刻内涵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专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学生实习后上课听讲更加专心,更深刻地了解到自己学习的到底是什么。

(三)积累经验,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工作理念

专业所学只是将来就业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通过与学生交流,我们发现学生的确对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有责任心。

(四)各专业的工学结合之路,完善了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上岗后工作思路篇10

我96年初调入XX交警大队,一直在解放路岗亭工作,提任岗亭班长至今,在我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创建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首先是围绕“XX工程在XX,XX的青年文明号怎么办”展开讲座,制定了明确的创建目标,并立足岗位广泛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率先在全市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年交警活动。三年来,在我的组织下,与XX晚报联合开展了一次“便民伞哪去了”的社会大讨论,与XX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拍摄善于岗亭建设的专题片四部,解放路岗亭也因此在XX市窗口行业“十佳十差”评选活动中第六资荣获最佳单位称号,97年又被XX市公安局确立为文明示范单位,96年、97年、98年连续三年被团中央、公安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从而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的永久性称号,成为XX省公安系统、XX市各战线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岗亭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本人也先后获得XX区优秀政法干警、XX省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以下略去80字)

在解放路岗亭的这三年里,培养了我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求真求实的工作见和独立分析的思维能力,提市了管理水平,如果我当选XX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我将紧紧围绕市局、支队党委制定的大局方针,当好大队长的助手,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谋求治警的方略,带出一流的警队,不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

我的工作思路和打算是:

三个突破、三个转变、三个联系,最终达到三个目标。

三个突破:

1、在文明创建上选准突破口,我们XX辖区XX中队以“十佳十差”的创建为切入点,XX中队以文明单位的创建为切入点,并继续发所解放路岗亭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在队伍建设上选准突破口,即以师徒结对为载体,搞好队伍建设,师徒结对就是让师傅和徒弟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做好了两人都在奖,做不好两人都得受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互帮互助、互相监督、提高队伍的战斗力,预防和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

3、在业务管理上选准突破口,即以XX路全线整治为切入点,狠下功夫,抓出典型,作为驾驶员文明行车的示范,以线带面,最终使整个交通秩序得到根本好转。

三个转变:

1、民警管理意识上转变。变管理交通参与者为服务交通参与者;

2、交通安全意识上转变。变要我遵守交通规则为我要遵守交通规则;

3、民警工作职能上的转变。从单一的管理好交通秩序转变为既管好道路交通秩序,又管好公路治安秩序,坚决打击车匪路霸。

三个联系:

1、要和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搞好群众监督;

2、要和新闻媒介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搞好正面宣传,更要敢于对反面典型进行宣传教育。自我加压,变压力为动力,搞好舆论监督;

3、上级和下级要紧密联系在一起,领导要深入一线,和民警同甘共苦,爱惜警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队伍的战斗力。

最终达到三个目标:

1、道路交通秩序和公路治安秩序得到根本好转,重特大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车匪路霸得到有效遏制;

2、人民群众对交警队伍十分满意,警民关系进一步融洽,杜绝重大违纪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