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0:40:25

景物作文

景物作文篇1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摘自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儿四周全是沙山,第一座沙山像一座埃及金字塔,阳光从山的尖顶起照出阴阳两面,黑白分明,风吹得山的棱线像刀裁的一样齐崭而又弯转曲折,构成一幅沙漠图案。据说山上流沙,飒飒作响响彻云霄,入夜声达敦煌城内,有如丝弦鸣奏,故最高一山名鸣沙山。山那面就是敦煌洞窟,山这面群峰环抱着一个碧绿的小湖,形似一钩弯月,泉水不断向水面浮出泡沫,水清澈底,一群群小鱼在人影一晃时便飞速翔入墨蓝水藻。在净琉璃湖面上,映着黄沙山的倒影,真是幽美。站在这里环顾一切,不能不惊叹造化的无穷魔力。我们一步一陷踏着流沙,爬上一个沙山岭角坐下来。人们说此地古名渥洼池。

人们还说汉武帝至此,见沙岭之巅有野马飞邓而去,乃有“天马行空”之说。《汉书》云:“马生渥洼水中”。汉《天马之歌》云:“天马来,从西极。”我不知这些典故传说是否属实,但它给这沙漠长空增添了缥缈神奇的色彩。

(摘自刘白羽 《敦煌秋日》)

技法解读

再美的景物,如果缺少了灵动的笔墨也会黯然失色;相反,若能调动精美的文字,即使是寻常的风景,也能光彩照人。在叙事或抒情之时,若能恰当地加点景物描写,文章的情感会更为充沛动人。两位作家的写景片段,至少可以教给我们几种技巧:

技巧一:修辞装扮,景物美如画卷

写景的文章,往往离不开精美的修辞。用比喻,景物会形象逼真;用拟人,景物会平添情感;用排比,景物会美如画卷;作比较,景物会特点鲜明。就朱自清先生的文字来看,通篇都是比喻与拟人。写月亮,说它“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梢头”;写枝条,说它“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写老树,说它“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如此描写,不仅让景物跃然纸上,还让语言洋溢着动人情感。《敦煌秋日》一文,无论是对沙山的刻画,还是对整体的描写,精当的比喻可谓妙不可言。如果缺少了这些修辞,秦淮河的月色、敦煌的秋景,怎能有如此动人的风采?

技巧二:诗词渲染,景物诗意盎然

有人说,自然是一首美妙的诗歌,这是非常妥帖的。写景状物的时候若能巧妙地引入诗词,文章会生色不少。如赞美春景,你可以引用李白的“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描绘夏景,你可以引用杜甫的“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描绘塞北风景时,不妨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赞美江南水乡时,则可引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刘白羽先生的这段文字显然为大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法。在一番细腻描写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了《汉书》里的几个典故,令原本寻常的景物顿时有了文化底蕴。尤其是“马生渥洼水中”“天马来,从西极”等诗文的引入,不仅给这大漠长空增添了缥缈神奇的色彩,更让景物有了诗意的美感。如此一来,不仅让语言文采飞扬,还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才情,真是一举两得啊!

佳作展示

心中的绝世风景

湖南益阳益师实验学校 罗宇峰

有一种美,常使你从懵懂中醒悟,精神为之一振;有一种美,又将你从清醒牵入沉醉,让你仿佛穿越了时光。我时常沉浸在这种美中,享受另一种快乐。

某个清晨,我在丛林密叶中穿梭,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穿过山石的缝隙,越过一条条银白色的长链,清脆的泉水激石声响彻树林。我走入这幽深的林间,像龙一样气息翻腾的瀑布展现在我面前,乳白色的薄纱罩着整个断崖。抬头望去,瀑布边,悬崖上,仿佛蒙上了一层白纱,白色映衬着绿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恍然大悟,用水拭亮双眼,抬头望去,雄壮的庐山瀑布耸立于此。这薄雾,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馈赠;这一泻而下的波涛,是刚劲有力的庐山瀑布奏响的音符;而脚边这扬起的点点涟漪,则是水滴翩翩起舞的优雅风度,“遥看瀑布挂前川”,默念诗句,我一丝暗喜心中油然而生。真要感谢李白,否则我如何能够欣赏到这美妙的风景。

某个夜晚,躺在江边的小山坡上,我用手抚摩着如茵的小草,享受着“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美好。夜幕中,群星点缀着夜空,闪烁着光芒。忽然,耳边有清晰的琴声入耳,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音符,时而低沉缓慢,时而壮阔高昂。聆听这声音,刹那间,心如跌入冰窖,刹那间,人宛若来到炎夏,江面有小舟划过,波涛在月色的照耀下似苍白的皱纹,翻滚出岁月的沧桑。船行得很慢,几乎是在随江流而下。“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描绘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境。真要感谢白居易,能将这美妙的音符,弹奏得如此淋漓尽致;能将这深秋的江面,描绘得如此动人心弦。望着江水,它像是沉淀了多少往事,怎么看也看不见底,怎么望也望不到边,它在我心中,弹奏着一首美妙的琵琶曲。

有时我总想,我究竟是在诗词世界里,还是在自然美景中呢?到底是诗人引我进入了他们的世界,还是我让诗人来到了我的身边呢?我只知道,那一词一句,一草一木,都是我眼中的绝世风景。

景物作文篇2

关键词:景物描写;散文写作;艺术处理

散文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对于抒情性散文更注重意境的创设,而叙事和议论性散文则更贴近生活。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景物描写或多或少都存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主要作用在于表情达意,因此,景物描写是散文写作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散文写作中很多人因为景物描写不够精细或者是景物选取不够细致等原因,没有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难以将景物融入散文中,显得很生硬。本文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方法供参考、借鉴。

一、景物描写的基本内涵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和物体的描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景物描写,这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描写的范畴;另一种则是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比如一座建筑,一件衣物等等。不同类型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散文写作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让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探析

景物描写分为几个部分,从景物的选取到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需要考虑,散文写作是一个整体,景物描写既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要将景物描写的内容融入文章整体中,要具有和谐性,文章要有整体的美感。因此,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是一个“工程”中的一部分。

1.从文章本意出发选取景物

散文写作和小说、戏剧诗歌不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通过适当的、动人的景物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因此散文写作的景物选取并不是随意的,比如,在抒发对自然的喜爱或者崇敬之情时,我们就不能随便使用高楼大厦,当然如果作者能够将两者形成有机的联系是除外的。本文的探讨基于一般的写作思路。选取的景物必须符合上述目的,帮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诸多的想象和联想。

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抓住父亲过月台时周围的天色、周围的环境烘托出了一种悲伤和感动的氛围,读来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到那个火车站月台,仿佛读者已经变成了这个事情的另一

个旁观者。这种景物的选取是成功的,对主题的表达有较好的

作用。

2.景物描写的手法多样

散文写作中对于景物描写经常有多种手法,比如,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将零散的景物汇聚成一幅画,成功创设画面。如《春》那篇文章中,作者连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天里百花争艳、万花竞放的美景组成了一幅春景图,有动有静,让人读来有赏心悦目之感,这就是写作手法在散文写作中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

当然并不是单纯地用某一种手法,多种手法的有机结合会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景物描写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真实的情感基础上运用手法无疑是锦上添花之笔。如,《荷塘月色》中关于荷叶、月光等景物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优美的语句中有动有静、将月光下荷塘中的景色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其间穿插了各种修辞手法,月光和荷叶以及荷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选择适当的位置

景物描写并不是随意地放在散文的任一部分,它必须和文章的整体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来说,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序”。比如,在文章的开头通过景物的描写给读者打下一个总体的环境基调,又如,在结尾结合文章的写作顺序,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赏心悦目之感。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抓住散文写作内容结合景物描写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一直是散文写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作者表达能力的体现。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也是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而对于写作者来说,对景物的适当描写是散文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方乐.在生活的“矛盾”中把握美的真谛:《散步》一文对散文写作的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3):83-84.

[2]陈妲.初中语文课堂: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以初中语文教材《山中访友》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46-147.

景物作文篇3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地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炸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赏析】

作者要表现的是北方的那种朴拙的坚韧顽强,那种“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在作者笔下呈现出艺术化的画面,这得益于作者精巧的构思:抓住春天景物和表达的中心相关联的特点,用春天的景物表现故乡北方的坚韧顽强的精神。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抓住了北方的霜花,通过霜花这个小事物逐渐表现出“春天是一点一点地化开的”,进而衬托出北方坚韧顽强的精神。

开头第一段用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和玻璃窗上的霜花对比,突出表现了北方霜花的优美。寒冷的春天有什么好?可作者就能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将北方冬天的优点写得丝丝入扣,这也许就是作者深爱故乡的原因吧!接下来作者写霜花的颜色、形态,写霜花的执著,写山坡上的残雪,这都是为后文点明文章中心做铺垫。

【文章格式分析】

本文可以归纳为“景物情感相连”格式,也就是在表现某种情感时,采用一种迂回含蓄的方式,先寻找一种和这种情感相关或相似的景物,在细致描写这种景物的过程中,渗透这种情感,表达中心。本文要赞美的是北方的那种坚韧顽强的特点,作者就是通过写北方春天的景物来表现的。

【文章格式仿写】

比如我们写作2013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话题作文“幸福生活”时,可以通过家中养的花草生长得繁茂来表现自己的幸福生活,将自己在家中读书、闲谈、吃饭等活动和花草的美丽、优雅结合起来写,用景物衬托情感,形成景物和情感相交融的境界。

【文章格式生成】

2013年安徽芜湖中考作文题目:那段____的日子

那段痛苦

但快乐的日子

刘德福

立秋那天,我坐在校园的林阴道边,沐浴着秋阳,看着一片片的落叶从树上缓缓飘落,如蝴蝶,又像岁月的请柬。我的心里贮藏着无法比拟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我考入了北仑中学第一批实验班。

从前,我最讨厌的就是秋天。天气渐渐转凉,葱绿的叶子很快就成了干瘪的黄色,最后枯萎着飘落下来。转瞬,寒冷的冬天就降临了。记得那个时候,我整天被繁重的学业缠绕着,一次次大考小考,我的很多科目都亮起了红灯。每一天,我都是百无聊赖,头昏昏的,眼涩涩的。我甚至研究起冬日里玻璃窗一天的变化。清冷的早晨,玻璃窗是灰蒙蒙的,因为,同学们呼吸的蒸汽,弥漫在玻璃的表面,整个教室,也沉浸在一片昏沉的氛围中。等阳光一出来,玻璃窗上的雾气就慢慢地消散了,玻璃呈现出原来的模样,清澈、明亮。我最喜爱的是中午的玻璃窗,在灿烂的阳光下,浑身透亮,仿佛英姿飒爽的将士,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斗志高昂的境地。随着阳光的消失,玻璃窗又开始被雾气弥漫,到了晚自习的时候,教室里面看不到外面的景物,外面的人也看不清里面的人。玻璃窗完全失去了美感。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块冬天的玻璃窗。最开始,我厌倦学习,生活总是处在低沉乏味的状态中,就像是一块明亮的玻璃被雾气笼罩了,失去了自己。直到有一天,一个插班生坐在了我的身边。朴素近乎寒酸的装束,矮小好像营养不良的身躯,每天不说一句话只知看书写作业的书呆子,让我无聊的生活更无聊。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他竟然考了班级第一,门门优秀。我的眼光开始改变了,我好奇他矮小的身躯里如何会具有这么大的能量。他钢笔没水的时候,我主动把我最好的钢笔借给他,他也开始给我讲解许多难题。我渐渐地觉得无趣的教室,有了许多生气;我开始慢慢地喜欢那些被我称为呆子的“学霸”们。

记得那天我们一起大扫除,我的同桌主动要求和我一起擦玻璃。一块冬天下午的玻璃呈现在我俩眼前,满身水汽,雾蒙蒙的,同桌用抹布一次次擦拭,玻璃展现出了本来的面目,清亮、透明,外面的景物一一清晰显现,尽收眼底。同桌像对我说,又像在自言自语,“其实,人就像一块玻璃,如果能勤于擦拭,永远都会这样清亮,这样透明!”我接着说:“如果再有明媚的阳光照耀,那么,这样明亮的玻璃就变得灿烂无比了。”

同桌听到我的话,向我笑了笑,我知道,他其实明白了我的意思。

从此以后,我和同桌都向着做一块明亮而灿烂的玻璃窗努力了。

我还是喜爱坐在教室的玻璃窗下,细数阳光慢慢地将玻璃照亮,然后让玻璃灿烂起来的过程。可是,现在,我的同桌已经到更好的学校读书了。我真的怀念和他在一起学习的日子,那段痛苦但快乐的日子。是他让我知道,一块玻璃只有勤于擦拭,才能明亮;只有接受正午阳光的照耀,才能灿烂无比。

【构思点拨】

从范文中得到了“窗花”这个景物的启示,领会到作者用这个景物来表现了北方的坚韧顽强的精神的运用方法。看到“那段____的日子”这个题目时,我填入了“痛苦但快乐”这个词,用“玻璃窗”这个教室中最常见的景物来写自己的心情。

【学生习作】

2013广东佛山中考作文题目: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绚丽

穿过乌云的阳光

更加绚丽

庄冉

骄阳烘烤着大地,那无声的热浪吹走了路上的行人,吹开了各家各户的空调,吹裂了坚硬的柏油马路,也吹得我的心燥热不堪。忽然,天暗下来了,远处以及近处的雷鸣忽然而至。一阵凉风袭来,各家各户的人都急急忙忙地冲出房门去收衣服了。

妈妈的命令也从旁屋传来。“唉!”我长叹一声,“还是要去收衣服啊。”我放下笔,转身走出了房间。但是一出房门我便后悔了,因为天已经开始下起了暴雨。豆大的雨点毫无遮拦地砸下,砸到地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远处的闪电瞬间把整个世界照得惨白,仿佛要把天劈成两半似的。

看着面前的倾盆大雨,我陷入了两难的决定:去,还是不去?几秒钟后,我咬咬牙,抄起一把雨伞,向外冲去……

雨点砸在我的脚上、手上、胳膊上……偶尔还有几次突袭而来的狂风差点把手中的雨伞吹飞。

我第一次感到了一百米的漫长,这一百米仿佛一道天堑,硬生生地把我和晾晒的衣服隔开。路途中,我有种原路返回的冲动,但是我一想到在雨中“艰难求存”的衣服,这种念头便被打消了。于是,我紧咬牙,跑完了这一百米。

当我把衣服抱回家时,全身已经湿透了,但怀中的衣服却没怎么受到暴雨的“洗礼”。

妈妈在客厅等我回来,见到我的这一“壮举”,赶紧拿来毛巾让我擦脸,又一边心疼地说:“看看,要是知道这么大的雨,我就不让你出去拿衣服了,衣服脏了还可以再洗,要是你被雨淋病了,那就麻烦了。”

“没事,男子汉么,这点小事算什么!”我忽然想到了刚才自己的退缩,脸不由得微微红了。

景物作文篇4

[关键词]海西州;文物保护;文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93-05

文物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文物保护是指为保存文物古迹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活动。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管理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海西州是青海省分布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点较多的地区之一,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史前岩画等遍布该地区。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生存、斗争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自然力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这些文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这些因素也给海西州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不法之徒为了满足其恶性膨胀的私欲,已经悄悄地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这里。古墓被盗掘后,不仅使珍贵的文物流落他乡,而且破坏了古墓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科研价值,其损失不可估量。盗墓者已由过去一把锄头、一把锹的原始盗掘发展到用炸药、挖掘机等机械力盗掘的团伙性盗掘。他们的作案设备先进,照明、通风、勘探、交通、通讯等各种设备应有尽有,手段隐秘,危害性极大。当下海西州文物保护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柴达木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消失。

一、海西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及现状

(一)海西州目前保存的物质文化遗产

海西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史前岩画,诺木洪文化遗址,吐蕃、吐谷浑古墓葬以及为数不多的古建筑、石窟寺、近现代工业遗址。全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构成比例上,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占文物保护单位总量的8%,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70%,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2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海西州文物保护单位呈现出两极偏少中间偏大的橄榄形形式,这种非常态的形式和通常的梯形发展形式相比,反映出海西州县、市级文保单位数量明显偏少,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备资源极度缺乏,而这又势必造成后续发展的乏力。根据2009年海西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海西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90处,其中都兰县96处、天峻县26处、乌兰县56处、大柴旦行委19处、茫崖行委11处、冷湖行委4处、格尔木市23处、德令哈市55处。相对而言,海西州东部三县和德令哈市所属的高山草甸地区文化遗产分布相对偏多,为233处,占总量的80.3%;西部三行委以及格尔木市所属的戈壁干旱地区文化遗产相对偏少,为57处,占总量的19.7%。这种东多西少的格局直观地反映出柴达木先民生活范围的倾向性。从文化遗产类型看,古代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海西东部,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海西西部。

(二)海西州现存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关于柴达木地区历史沿革和发展的文献记载很少,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缺环。近年来,海西州境内不断发现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补充历史空白的史料价值。

作为海有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诺木洪文化,分布于全州各地。诺木洪文化类型遗址的不断发现,证明了早在2900多年前柴达木地区便有人类活动,且活动于这一区域的人类具有极高的生产、生活能力。如位于都兰县巴隆乡的塔温搭里哈遗址,长约250米,宽约150米,遗址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砂包中有土坯墙遗迹,遗址为地上堆积,包含物有陶片、石器、骨器、土坯、毛织物、牛羊粪、树枝、木炭等,陶片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彩陶等。泥质红陶质地较粗,火候高,质硬,数量少但多属于彩陶,有黑彩和红彩,器形有哆口罐形器等。夹砂红陶和灰陶陶质粗,羼和沙粒,火候较低,陶质不如彩陶片硬,表面磨光,有的有红色或者黑色的陶衣,数量大,遗址表面俯拾皆是。纹饰有篮纹、直线曲折形的压印纹,还有弦纹、纵直的绳纹和划纹等。器形有颈耳罐、哆口长颈罐、哆口短颈罐和豆等。其他遗物有打制石器、细石叶、毛布、毛带,以及大量的兽骨等。以上出土物印证了这块土地上曾经辉煌的人类文明。

吐蕃、吐谷浑的埋葬制度和习俗,反映出其文化构成中的多民族性,有必要作为一个区域类型来对待,以区别于山南和藏北的吐蕃墓葬。热水墓葬出土文物以丝绸为大宗,还有石器、骨器、铜器、铁器、陶器、木器、漆器、金银器、古藏文木简牍等,丝绸数量多、品种齐全、图案精美、织造技艺精湛、时间跨度大(6世纪末至8世纪后半叶),品种有锦、绫、罗、缂丝、绢、纱等,其中织金锦、缂丝、嵌合组织显花绫、素绫等均属国内首次发现。据统计,出土丝绸中共有残片350余件,不重复图案的品种达130余种。其中112种为中原汉地织造,占总数的86%,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品种,纹饰方面鸟、兽、花等纹样较为常见,还出现佛教图像;18种为西方中亚、西亚织造,占总数的14%。西方织锦中独具浓厚异域风格的粟特锦,数量较多。一件织有中古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所发现世界上仅有的确证无疑的8世纪波斯文织锦。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具有汉地风格的文物,说明了西域民族与中原汉族早在1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一种政治、经济、文化上密不可分和血脉相连的关系,也有力地证明了从南北朝晚期到中唐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干线和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其地位绝不亚于河西走廊。都兰县出土的丝绸品种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美、技艺之精、时间跨度之大均属罕见,在国内相关考古发现中均属前茅,这使都兰县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在全国历史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海西地区史前岩画单体形象数以千计,就目前发现的岩画地点来看共有23处,内容主要是远古人类放牧、狩猎、争战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因表现形式丰富、分布区域广阔、文化内涵浓厚,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车猎图》、《牧马图》、《交媾图》、《骆驼图》等图案笔法简洁、造型粗犷、古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晚期智人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人种的出现,他们是能够通过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语言,相互联系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早期的发声,手姿以及别的联络表意方法,无论口头的或可见的都没有保留下来,但是图像的信息,却一直流传到现代。当某些艺术品在考古学地点出土,大量的史前人类创造性的表现以岩画的形式保存下来,反映了早期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些岩画是惟一的资料,对它的研究和估价,使我们能深刻地窥察出早期人类心灵和情感的世界,揭露出人类的想象和观念的历程。

(三)海西州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1.保护单位的人员及技术配备情况

海西州目前有文物保护及收藏机构5个,分别是海西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格尔木市文博馆、都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都兰县公安文物派出所。海西州文物保护管理所与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实行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营方式。全州共有从业人员16人(含工勤人员),其中尚无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中级职称人员5人,初级职称人员2人,从业人员自2000年至今参加文物专业技术培训3人(次)。从各县、市机构和人员配备情况看,只有都兰县和格尔木市有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海西州有两个文物保护机构,乌兰县、天峻县、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冷湖行委、茫崖行委均无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以县、市为单位计算,文物保护机构成立率为25%,专职从业人员人数与海西州面积比较得出:308000平方公里÷16人=19250平方公里/每人,即每19250平方公里只有一位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从业人员与现有物质文化类型数量相比得出:290处÷16人=18.125处,即每人需要保护和管理18.125处物质文化遗产。

2.保护单位对文化的弘扬情况

自1997年以来,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共计展出诺木洪文化类型文物30余件,吐蕃、吐谷浑墓葬出土文物30余件,岩画1件。州内文物没有进行过外出巡展、外借展览等工作。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3000人(次),都兰热水古墓群每年参观人数1000人(次)。其余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尚无合理利用的条件,参观或交流率几乎为零。2009年11月初,海西州首次主持召开海西州文化交流研讨会,其中有吐蕃、吐谷浑文化研究,岩画研究等课题的研讨,从而拉开了规模性和计划性弘扬柴达木文化的序幕。

3.保护单位的研究水平

海西州各个文物保护和管理机构目前尚无专门的文物研究科(室),从业人员自1997年至今共16篇,总计4.8万余字。尚无在部级刊物发表的论文,省级刊物16篇,尚无专著。研究方向主要有博物馆管理,吐蕃、吐谷浑文化,岩画研究。

4.综合性评价

海西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管理和看管阶段,基本没有科技保护的投入,目前尚处于比较原始的人防阶段,基本无研究力量,文化弘扬也只处于起步阶段,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更确切的定义是看管。这种保护、管理和研究水平和海西文物的历史地位及价值相比,反差极大。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与文物保护人员数量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

二、海西州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一)保护管理状态

由于海西州文物保护机构建立相对较晚,文物保护人员和力量相对较弱,保护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这种局面直接导致文化遗产保护不及时、管理不周,并出现盗掘等情况。经调查,位于都兰热水乡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热水古墓群目前只有一名文物保护员(不在编)和一名联点人,保护手段单一,并停留在较为原始的严防死守阶段。位于都兰县巴隆乡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温搭里哈遗址状况和热水古墓群相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情况更加糟糕,如位于都兰县香日德镇的香日德古城,除了文物保护标志牌外,古城已经在城市化建设中荡然无存;位于天峻县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王母寺、石室遗址,竟然在保护范围之内建起了一座仿古建筑的庙宇。

(二)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程序性问题

由于文物保护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较多的程序性失误,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保护人员工作量严重失衡。经调查,海西州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海西州民族博物馆采用的是合署办公的运行模式,工作人员均是身兼数职,库管员岗位和安保员岗位由同一人承担、田野调查岗位和讲解员岗位由同一人承担的状况较为普遍,这样的岗位安排无疑增加了文物安全的危险。由于乌兰县、天峻县等地没有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海西州文物保护管理所在行文时只有发往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由文化主管部门临时安排人员完成文物工作,机构不完善导致令行不畅,文物管理混乱。

(三)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实体性问题

海西州文物保护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科技保护、修复、研究力量薄弱。如在2009年开展的海西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的具体指导,造成开展田野调查工作数据测量不科学、绘制图纸不规范等情况发生,导致数据的补测、图纸的修改、照片的补拍等不良后果。

三、海西州文物保护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一)建立健全文保机构,加强文博保护人员自身素质建设

文物保护不仅需要文管部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而且还要多部门,尤其是当地公安部门的协同作战,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科技和经费的投入,确保文化遗产始终处于执法部门的监控之下,主要解决执法和行政保护问题,政府包括文物考古部门如何保护的问题。尽快培养具备广博而坚实的考古学知识基础,较系统地掌握考古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日益发展的人文领域的科研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考古发掘人才,建立海西州文物发掘队伍,和文物盗掘分子抢时间、争速度,有计划地保护一批文物价值高、代表性强的文化遗产,改变和扭转文物保护工程层层审批的被动局面。

(二)建立并实现五级联防系统

针对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西部地区面临的难以实施有效保护的实际情况,对不可移动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的普查,掌握基础资料,建立文物保护档案,绘制图纸,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州、县、乡、村、群众五级联防文物保护网络,发动群众和基层政府保护文物。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奖惩机制,指定当地专人看护文化遗产,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增强看护人员的责任心,形成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文物保护机制,遏制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

(三)加强科技保护投入

对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不断加强科技保护的投入,尽快形成以原址保护为主,兼顾整体搬迁,传统保护和科技保护并存的格局。不搞大拆大建,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恢复传统风貌特色。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范围内,采用现代化安防技术取代传统的人防、犬防、群防,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案件多发区域,安装防盗监控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全天侯、全方位保护和监控。建立监控指挥中心,实现远程监控,集中控制,统一管理。

(四)建立海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计算机数据库

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进行全方位和多形式采集、标准化存储和加工,并通过网络连接和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为不同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科学研究、展览展示、文化交流等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改变现有文物遗址被破坏后再无文献、资料可查的被动局面。

(五)加快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审批工作

继续积极开展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加快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步伐,加快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审批工作,争取通过3~5年时间充斥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源储备,改变海西州文物保护单位呈现橄榄形发展的不利局面,改变文物保护工作后续乏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文物管理局汇编.青海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M].2008.

[2]许新国.西陲之地与东西方文明[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著.都兰吐蕃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汤惠生,张文华.青海岩画 ――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汤惠生.青藏高原古代文明[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6]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M].2004年修订.

[7]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8]冷湖镇志编撰委员会编.冷湖镇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9]乌兰县志编撰委员会编.乌兰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景物作文篇5

我来到田野里,看见稻子已经长熟了。它被微风一吹,腰往下倒垂,就好像被什么东西压弯了腰,它还像在跳舞和谷子们说悄悄话。

农民伯伯在忙的割着自己丰收的稻子。他们虽然很忙,但也很高兴,因为今年有“老天爷”帮忙,该出太阳就出太阳,该下雨就下雨;党的政策又好;粮价又提高了。所以他们才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来到果园里,看见一些主人正在用筐子装满红通通的柿子,那红柿子像小孩那害羞的脸一样红。

景物作文篇6

当蒙蒙细雨轻轻飘洒在你的脸颊上,当一颗颗柳树映入你的眼前你是否已经敢给而到春天回来了?此时那校园里被春姑娘给:“点燃”了!

早晨校园的春色已经足够让人包揽一番。太阳用他那暖和的手掌把大地从梦中拍醒,给校园带来了光辉。铺满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都在教室里坐不住了,一下课便不约而同地跑出教室,欣赏这充满活力,‘富有诗意的书香校园。嫩芽儿又爆出一张张似春竹叶的柳叶,远远望去就像一道绿色的门帘。

傍晚,太阳下上的时候,金黄色的晚霞热情的为整个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色。忽然,几个耀眼的小红点儿映入我的眼帘。走近一看,原来是绿色从中几多含苞待放的小红花,十分饱满,露出可爱的笑容;形容,近旁有一从迎春花,一朵朵金花争相怒放,开满枝头,在落目的余晖中,我深深呼吸着着春天的气息的亲信空气,陶醉在春色之中。

啊!春天是大地欣欣向荣,春天带给我们欢乐和希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我愿做一个小草,一朵小花,在园丁的精心浇灌下,为校园花坛增添春色。

景物作文篇7

西河公园在春天的时候小河都融化了,并且那里有很多建筑物,比如优千蛋糕还有很多很多这种建筑,在春天的时候,树叶都发了芽,小草也都发了芽,人们渐渐的多了起来,都去锻炼身体,去了更远的操场上,有时候还会出现一群跑步的人或者是一群出来玩的小孩子。特别特别的热闹。

在公园夏天的时候,小和长城的流水声欢快地奔向大海,而且喷泉也全部都出来了,人们也渐渐的更多了,起来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在春天的时候大街上满是穿着单薄的衣服的行人在那里总是能听见小孩子嬉戏打闹的声音和大人们讨论话题的声音,在西河公园那里总是不缺乏独特有特色的时候。

在公园秋天的时候,树叶全部都变成了黄色绿色红色,非常非常的漂亮,五颜六色的小盒上面全部都浮起来了绿叶人们都穿上了风衣,鸟儿没有剩很多了,有的已经飞回了南方,小孩子们总是捡起地上的树叶来比一比谁的大,谁的小大人们还是一样坐在那里或者是玩的建筑物在那里谈的话。

景物作文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协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57-04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性的关注。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颁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的决定》标志着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框架下,有了中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举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少数民族社区、群体或个人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也逐渐得到了认识与关注。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规划构建连接亚非欧大陆、畅通国际交流的通道,实现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高速发展的代表,是开放沿边合作的前沿阵地,是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部基地。既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与跨域交通网络。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指导下,鄂尔多斯地区根据国家政策、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地区特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助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政策,在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正外部性。本文尝试通过对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背景下,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能提出当前背景下适宜推行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协作机制构建的对策、建议。

一、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就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组织全市文化工作者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非遗普查、整理、保护等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政府为主导,落实普查统计

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鄂尔多斯市整体列入“鄂尔多斯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加强地区民族文化事业的建设。截止2015年初,全市已经普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6个,非遗资源线索700多项,分布在全市8个旗区。已普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涵盖16个类别,其中传统戏剧、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习俗类资源最为丰富,分别占调查项目总数的9%、10%、16%和21%;具体数量为:传统戏剧项目24个、民间文学类项目30个,传统技艺项目46个、民间信俗项目59个。曲艺、杂技、其它类资源比较稀缺,均占项目调查总数的1%左右。在项目整理方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各旗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非遗资源数据库。包括:1.纸质档案,全市共编纂文字资料44册计19.2万字,其中编纂市、旗两级普查成果汇编本14册,镇级汇编本30册;2.电子档案,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电子数据资料共53G,对录入数据的电脑实行专人管理;3.图像档案,对普查的110个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共拍摄照片1540余幅;4.影音档案,全市共完成调查项目录音77小时,录像124小时,音像资料139盒;5.实物档案,共收集民间作品、实物257件。①

(二)发掘非遗项目,加强申报工作

鄂尔多斯市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方面加强着力,对全市濒危项目书籍、高价值项目书籍、特色明显项目书籍等30多个项目书籍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先后出版了《鄂尔多斯民间歌曲》、《鄂尔多斯民间故事》、《鄂尔多斯民间音乐简述》、《鄂尔多斯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成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整理工作贡献巨大。此外,特别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申报工作,特别是向高一级单位申报的工作。以鄂尔多斯市某旅游景区为例,该景区以“成吉思汗祭典”这一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基础,于2013年提出为高水平推进“祭祀文化挖掘保护、旅游品牌宣传促销、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景观环境持续打造、惠民工作稳步开展、服务功能拓展提升”的六项重点工作, 开始着手将成吉思汗祭典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2月底开展学习、考察“申遗”相关工作,3月初开始准备申报文字、视频资料,按照申报要求落实具体工作,丰富申报材料、深刻文化内涵,并通过实际行动将至今近800年历史的成吉思汗祭典进行保护与传承。2015年,景区管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做好旅游区“双申遗”工作,即“成吉思汗陵”申请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和“成吉思汗祭典”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力开创景区转型发展新局面。

(三)规划特色项目,加强地区宣传

近年来,当地领导集体充分意识到鄂尔多斯地区作为以蒙古族为主的草原文化富集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响应《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5)、《中共鄂尔多斯市委、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08)、《鄂尔多斯市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2011)等政策规划,基于草原旅游、文化旅游基础,开发了诸如响沙湾、九城宫等新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自然景区。全市各级行政部门也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广泛宣传地区项目,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从2005年开始,市、旗两级以“文化遗产日”“草原文化遗产日”为契机,通过举办庆祝活动、报刊专版宣传等形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充分重视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价值和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区域协作,引入学术机构

成吉思汗祭典作为某景区的重要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景区管理部门特别关注的项目。为了能够提高景区知名度,景区管委会积极响应上级单位号召,在市旅游局等单位的牵头带动下与西安等历史古都实现协作发展,成立“西部帝王陵”旅游线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旅游业发展号召。此外,在地区发展上不作孤立的制高点,依托自身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与较为知名的声誉,协同鄂尔多斯市各旗县景区,共同打造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该景区管委会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举全区之力、全市之智,为将景区申报为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将成吉思汗祭典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创建了成吉思汗基金会、成吉思汗研究院、成吉思汗研究学会等学术机构。并引进了一批学术研究方向对口、精通互联网技术的蒙古族青年人才,为申报工作进行学术材料的整理,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将旅游事业与文化事业真正的结合到一起,并为景区未来的发展创造了一批不可多得的文献材料,创造了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高度。

二、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困境

鄂尔多斯地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与经验,但是面对着机构模式、人力结构、资金投入等地区发展的现实,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面对的困难。

(一)缺乏法制活力,督导力度不足

法律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之一,从国家、自治区到市级机关单位所制定的法律、政策、法规,在宏观层面上实实在在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作出了法制保障。然而,宏观层面的法律、政策却不一定能适应具体情况的操作,例如鄂尔多斯市下辖1个区和7个旗,具有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且多有沙区、高原,因此在落实各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了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基层旗县缺乏独立的非遗保护机构,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很少且保护人员专业素质薄弱、保护观念滞后,而其中的大部分人员也因身兼多职而无法深入研究单个项目,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极为不利。而资金的下拨、发展模式的审核、工作人员的绩效,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却又是难以找到量化标准评判的。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施贴合地域性、民族性的配套政策,完善地督导审核机制正亟待构建。

(二)投资结构老化,缺乏公平竞争

在市场经济环境竞争下的旅游开发,其景区的投资、运营应该实现一种有效的评级、流转模式,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竞争意识。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景区由于曾经在BOT模式②中遭遇政府机构的话语权降低、合约商违约等负外部性的影响,正逐渐形成政府管控与私企运作的两种极端投资运营模式的对立。通过调研走访发现,两者在实际运行中的发展基础、方向与水平也有着天壤之别,受制于地区经济转型、资金流速降低等因素,缺乏政策偏移的私企运作景区,其发展缺乏稳定资金来源、客流来源。特别是当前处于金融危机与地方借贷危机的创伤恢复期,面对巨额的偿债压力与新债务风险,缺乏稳定财政投资与政策扶持的很多非政府旅游机构,只有通过提高景区票价的方式缓解运营困境,总体呈现出不公平竞争的状态。

(三)资金来源单一,资本协作不强

结合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势来看,旅游业的发展既要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又需要引导市场资源进入景区以实现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从建设初期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宣传还是依赖财政投入为主,部分私企运营的景区由于缺乏财政投入,且目前处于地方经济恢复期,使得这部分景区只能选择自筹资金或申请贷款。加之内蒙古地区已经处于祖国边疆,远离消费需求市场,多重因素制约下更加导致了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不论是地区投资的回收,还是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提升,甚至基础设施的维护,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就目前来看,各级政府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资金上的补助,其中包括每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助,搜集、整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资料,组建传承基地等。运营投资仅靠政府的宏观把握与支持是不够的,缺乏民间非政府主体的保护助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资不够深入,就难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四)地处边疆地区,内部竞争同质

鄂尔多斯地区地处祖国偏北,距中蒙国境线直线距离仅300余公里,虽然由于地势平坦、开发难度小使得辖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发达,但却难以摆脱远离华中市场的现实。目前,鄂尔多斯与陕西、宁夏共同组建的西部帝王陵旅游联盟将各地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共同推向市场,相对更加接近了华中地区,实现了主动接触、主动宣传,对于地区旅游开发成效显著。以2012年为例,全市接待旅游者592.91万人次,同比增长17.1%,其中入境旅游者34315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5.39亿元,同比增长31.96%,属联盟建成的最近6年以来增幅最大年份。③虽然跨区域合作得到了发展,但针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却忘记了内部协作,许多景点内设项目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且微观层面上疏于管理与规范的旅游开发也让部分表演项目的质量存在争议。

(五)缺乏循环协作,风险防范滞后

这里所说的循环协作,包括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从项目申报、招投标开发、建设管理、运营回收、传承沿袭、品牌塑造的整个循环协作机制。当地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仍然缺乏其中部分环节的发展滞后问题。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为例,现今作为一种以舞台剧为表演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鄂尔多斯地区广为传播,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而是不同景区各自组织演出。投入市场却盲目竞争的鄂尔多斯婚礼演出,在缺乏统一品牌的情况下,只能是在地区内部竞争,加速内耗。因此,相比于成吉思汗祭典这种有统一地点、统一规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鄂尔多斯婚礼一类的资源在旅游表现上就显得不很成熟。加之景区发展程度不一、资金充裕程度不同,特别是游客接待量的季节性波动明显,使得很多景区在面临市场季节性风险等问题的时候,暴露出了基础不够扎实、风险防范滞后的问题。

三、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协作机制建议

(一)完善地方立法,落实各级目标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应遵循的立法原则,本着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其消亡,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立法宗旨来进行。首先,行政保护应当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有规律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其次,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事保护的立法。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了原有的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传统知识产权内容,因此,需要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应综合考虑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并创立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针对鄂尔多斯市两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吉思汗祭典与鄂尔多斯婚礼,内蒙古自治区与鄂尔多斯市政府应分别立法具体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地方性立法规范,明确在保护上述两项部级非遗方面的政府责任,促进落实监督。

(二)引进社会力量,实现协同发展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神内涵是凝聚于民族群众内心的,在具体的旅游化开发上,必须认真理清思路、辨明主次、认清现实,将景区项目与非遗保护相结合、将地区风情与市场需求相区别,加强鄂尔多斯地区各景区资源的相互整合,以实现一种非改造型的民俗传承表现宗旨。在此基础上的域内协作机制,应该是一种以传承民族文化、展示民族发展、提炼民族精神为目标的模式。承认市场在经济中的决定作用,辅之以政府的调控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发自民族精神的产生一种响应地区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参与、自愿合作机制,从而推进鄂尔多斯地区的整体发展。带动相关社会各方加强投资,加大保护力度,推动部级非遗成为世界级非遗。

(三)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价值转化

针对鄂尔多斯当地具备旅游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是一种基于目前景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与地区特色的开发保护模式。然而,反观鄂尔多斯地区景区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财政拨款、门票收入、纪念品收入与餐饮住宿收入为主,个别景区甚至因为归属和景区性质问题,难以在景区内部建设上获得财政拨款的资金。中小景区的发展在得到项目却得不到资金的情况下,只能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若遇经营不善、市场萎靡等情况,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情况必将发生。因此,如果希望通过景区的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解决开发的资金源问题,并现成一条循环、健康的资金链。在此,可以尝试将财政支出与景区门票相结合、景点评级与游客量相结合、宏观机构贷款与微观项目众筹相结合、景区收支体系与民众生活水平相结合、融资融券与发展基金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思路,拓宽景区发展的资金来源,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流量稳定,创造奖惩机制与问责评估机制的相互补充。以实现稳定发展速度、稳定资金来源的发展前提,实现旅游价值、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四)改变人事结构,加强国际协同

根据调情况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区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事业拟合不强,缺乏协同、协作机制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人事制度的影响。当地大体存在的两种表演团体性质,我们暂且称为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其中事业编制管理较为有序,有较好的福利待遇与晋升培养机制,而企业编制由于从属于景区自身的投资、运营方,受限于成本控制往往难以获得收入外福利,或缺乏合理的培养机制。此外,面对当前部分蒙古族青年逐渐淡忘蒙语、不识蒙文的情况,越来越多的私营机构出于成本控制与特色发展的考虑,也开始采取从蒙古国招聘临时演员的方法。为此,应当积极改进原有旧的人事编制,将考评、创新评估纳入晋升考核当中,让目前所属不同编制的工作人员能够实现对向流动,提升彼此活力。此外,针对蒙古族淡忘蒙语、不识蒙文的情况,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国内的蒙文化教育的开展,而加强“一带一路”范围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动,应以地区合作成效为实证,争取国家政策为目标,实现国际协同。

(五)实现流转机制,降低市场风险

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协作机制,不仅要完善政策制定、规划制定,更要加强实际运作的督导、考核工作。应该明确地区特色,打造民族品牌,防止地区间的资源出现同质化开发的情况。为此,应加强地区保护意识的构建,逐步推广到品牌构建与项目开发当中。首先,要提高全民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启发大家的责任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应结合地区传统特色构建文化基地,通过文化保护、文化沿袭、文化教育的建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构建。再次,因加强专门化人才引进和专业化人才培养,通过理论研究与基地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符合实际的季节性项目、人员、资金流转供给机制,实现地区和谐发展,降低市场季节性风险的冲击。因此,要不断探索、实践、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使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能够得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得到合理开发,又能在此基础上构建协同协作机制,反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注 释:

①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②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

③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旅游局。

参考文献:

〔1〕柏贵喜,杨征.坚持和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03):01-06.

〔2〕龙运荣.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01):58-65.

〔3〕韩小兵,喜饶尼玛.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特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1):125-131.

〔4〕祁恒峰.鄂尔多斯民族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J].鄂尔多斯文化,2008,(01):25-29.

〔5〕刘春玲.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贡献[J].阴山学刊,2015,(01):16-20.

〔6〕郝建平.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析[J].前沿,2009,(12):98-101.

景物作文篇9

我生在镇江,长在九江,九江是我的第二故乡。九江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地方,大家一定知道在我们九江有许多特产,其中有人称“三石”的石鱼、石耳、石蛙。这“三石”所生产的地方,正是鼎鼎有名的庐山。她不仅有春天百花齐放的花径、天然的植物园,号称“夏都”的避暑胜地,秋高天爽、万里黄云的绝妙风景,更为可观的她冬天的雪后风景。

就说今年冬天吧,一连下起了两场鹅毛大雪,大雪纷纷绕绕地下了好几天后,大地被雪披上了银装,变成了水晶般的童话世界。看,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已经铺上了一条长长的白色地毯,它是那么纯洁,那么晶莹,那么美丽迷人,看起来真叫人不忍心把脚踩上去。森林里面的树木上面都穿上了白色的披风大衣,它是那样的纯洁可爱。村庄的屋顶上面,雪姑娘大方地给它送上了一床厚厚的洁白的棉被。屋檐下面挂满了水晶般的小冰棱。它给屋檐装上了一道美丽的花边。路边一棵棵小树挂满了一个一个白绒绒的雪球。微风吹过,树枝一颤一颤的,撒下了一些像面粉一样的雪花,仿佛在向人们点头问好,还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山上的景色就更美了,森林和瀑布、小溪全部都是银装素裹。远眺群山,山上的树都变成白色的了。原来墨绿的山峦都变成黑白相间的了。

九江真不愧被为旅游胜地,庐山更是名不虚传!

景物作文篇10

论文摘 要:中西方审美意识和创作思想的根本差异,形成了中西文学创作在写景方法上的明显区别:西方偏重精确再现外界的自然景物呈现于人眼而被感觉到的客观“形象”,主客双方无须通过审美活动达到某种交流或契合;中国文学注重表现自我所感所识,力图将景物人格化,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文学是人学,以表现人为最高目的。中西方文学创作在对这一原则达成默契的同时,并没有漠视写景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人与自然景物的现实关系在文学创作中受到尊重。只是因为中西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大文化传统的差异,而使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对自然景物的掌握、认知方式,必然贯穿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而形成不同的体系。其中,直接间接地影响作用于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及美学思想,区别尤为明显,对写景在中西方文学创作中的种种差异的认识把握都由此而生。 

 首先,从审美意识上来分析,“写景”在中西方文学创作中因审美意识的不同而在艺术态势上呈现不同的走向。 

 在人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在审美意识上所表现的基本区别在于:西方一般总的倾向,往往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景处于相待状态,主体(人)对客体(景)进行欣赏,因而人与景的双方事实上处于互相分立和对峙的关系中。中国一般总的倾向则与之有别:主体没入客体,客体融于主体,人与景的双方暂忘彼我,达到互相契合的一种和谐默契境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等佳句中描述的都是这样一种境界,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正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所在。 

这种审美意识的差异,取决于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中国向来是重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重再现、摹仿、写实。 

 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形成了中西方文学创作在写景方法上的明显区别,从而发生了艺术态势的内倾和外倾的两种走向的分野。大致说来,西方因尚“进取”,而在写景艺术上表现出一种“浮士德精神”,即多向外探索。这种明显的外倾态势导致了西方写景艺术上的偏重“描物——描写(再现)外界的自然景物呈现于人眼而被感觉到的客观“形象”。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对巴黎圣母院的大段大段精确细致的描绘,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对战争场面的呕心沥血的雕刻等等,都是西方文学所擅长的写景方法。而中国因较“安分”而偏于内向,总是喜欢到内心去搜寻情感的表达方法,故而表现出一种中国文学独特的“老庄精神”,在写景艺术上呈现明显的内倾态势。它注重“表现”自我所感及所识,也就是情景交融、物我相渗、主客同一的景与人双方内在生命律动的“气韵”。人与景在审美机制中构成了“双向同构”关系,自然景物取得了人物感情的同化,因而也产生了情。这里人与景的双向同构的主导方面是人。一旦无人,情消逝了,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阐发的。 

 其次,从创作思想上来分析,中国文学的写景目的与西方文学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文学传统讲究:“写景就是写我”。景物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是作为一种主体意识的投射和外化。景与人要求达到主客同构,合为一体。景物总是被心灵化、情态化、主观化、审美化,一句话,就是努力将景物因素人格化,所谓“情景交融”成为中国文学中写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西方,一向有把景物作为对象进行欣赏的习惯,面对景物,以景物为对象,由“我”观“物”,而重在写其眼前所见的景色。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出现的一种追求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与中国文学竭力将景物因素人格化的努力相反,现代派文学努力从景物因素中排除人的因素,如法国“新小说派”,他们写景,不是使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相交融合——造成一种境界氛围,而是竭力将主观思想、情感、情绪掩藏起来,以摄影机似的冷眼来对待。同样,在“意象派”诗歌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要求在对待自然景物时做到“绝对精确地呈现,不要冗词赘语”。庞德在给“意象”下定义时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他认为,在人的观照下的自然景物本身就是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因此,人的理智和情感与物的理智和情感应始终处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之内,主客双方无须通过审美活动达到某种交流或契合。 

 曾有人说:“西方艺术太象自然,中国艺术太象艺术”,在写景这个问题上更是如此。中国文学中的写景艺术,就其“艺术性”而论,与西方相比较,无疑更高、更丰富一些。中国的写景艺术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地只求“再现”自然之美,却是更多地重在“表现”人与景相默契和对景物之美的领悟,并且积极、主动地致力于大大高出“自然之美”的一种艺术之美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