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交流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01 10:47:32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1

由稀土磁致伸缩材料和压电材料层状复合而成 的磁电传感器具有高的磁-机-电耦合性能、灵敏度 和居里温度,并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成本 低,使其在低磁场强度的测量中比传统的霍尔传感 器和磁阻传感器有较大的优势[1,2]。这种磁电传感器 的工作机理是磁致伸缩材料在外磁场的激励下产生 形变,压电材料由于与磁致伸缩材料界面耦合或边 界条件的限制,产生协调变形,从而通过机械-电耦 合产生电极化而获得诱导电压。Wan和Dong等人 通过实验发现磁致伸缩材料输出特性存在明显的非 线性特征[3-5]。可见磁致伸缩材料的非线性特性直接 影响磁电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万永平等[6]基于磁致伸缩的双曲正切本构关系 研究了磁致伸缩\压电复合材料两端固定边界条件 下的磁电响应,但双曲正切本构关系含有较多的待 定参数,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Nicolas Galopin 等[7]和Liu G等[3]以压电线性本构方程和磁致伸缩 非线性本构方程为基础,对磁电复合材料进行了静 态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 多相块体磁电复合材料的磁-机-电耦合转换特性。 但他们将磁致伸缩材料的杨氏模量当作常数,忽略 了磁致伸缩材料的?E效应,即当磁致伸缩材料在外 磁场激励下,其应力以及磁场会发生变化导致磁致 伸缩材料的杨氏模量发生变化的现象。若作用于磁 电传感器上的是静态力,则其上的电荷会泄露,无 法进行测量,因此磁电传感器多用于动态参量的测 量,所以很有必要建立磁电传感器的非线性动态有 限元模型,以指导磁电传感器的设计及应用。 本文以磁致伸缩材料标准平方模型以及压电材 料线性本构方程为基础,考虑磁致伸缩材料磁滞现 象及?E效应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利用Hamilton 变分原理,结合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磁电传感器的非 线性动力学方程。求解了LT型磁致伸缩、压电复 合材料的动力学方程,得出动力学曲线,并分析偏 置磁场对磁电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2磁电传感器动态特性的有限元模型

2.1考虑磁滞现象的磁致伸缩材料标准平方模型 磁致伸缩材料的不可逆磁化过程是导致磁滞现 象的原因。考虑外加磁场H与材料磁畴间相互作用 产生的磁场?M和预应力? 0 诱发的磁场H?对该材料 的多场耦合作用,对磁致伸缩材料标准平方模型[4] 式中,? m 为磁致伸缩材料所受应力;cm为弹性矩阵; ?m为应变;q为压磁系数;p为二阶压磁系数;B 为磁感应强度;?为磁导率。 有效磁场由Jiles-Atherton模型[8]求得。该模型 是基于铁磁材料的畴壁理论建立起来的磁滞模型, 其具体表达式如下:由式(4)~式(7)可知,铁磁材料由激励磁 场产生的总磁化强度M是由磁畴转动产生的完全 可逆的无磁滞磁化强度Man、畴壁弯曲产生的可逆 磁化强度Mrev和畴壁位移产生的不可逆磁化强度 Mirr产生的。当H增加时,参数??+1;当H减小时, 参数??-1。a为无磁滞磁化强度形状系数,k为不可 逆损耗系数,c为可逆系数,定义参数 s 0 a? ?a?9??/

2.2磁致伸缩材料?E效应对弹性矩阵cm的影响 由于磁致伸缩材料的?E效应,式(1)中的cm 随着应力以及磁场的变化而变化。文献[9]通过考虑 Gibbs自由能函数的泰勒级数展开高阶项建立的磁 致伸缩棒的本构关系如下:利用Matlab软件对式(8)和式(9)求得c33,m 的表达式,由文献[9]确定的参数:E0=8.2×10 10 Pa, ? m =20,Es=11.0×10 10 Pa,? s =0.001,? 0 Ms=0.8T,可 求得在预应力??为零时的磁致伸缩材料的杨氏模量 和偏置磁场的关系,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 看出,随着偏置磁场HDC的增大,杨氏模量c33,m先 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在HDC为4.83kA/m时,c33,m 达到极小值(4.63×1010Pa)。

2.3压电材料的线性本构方程 压电材料的线性本构方程[10]为2.4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模型 磁电传感器的动力学特性可用Hamilton原理 导出,其变分方程表示为假设磁致伸缩材料由于外磁场H的激励而产生 的形变,不计损耗,全部传递给压电材料,从而得到将式(14)~式(16)代入式(13)做一阶变 分运算,由于?U T p 、?? T p 的任意性,变分方程(13) 经单元集成得到整体的磁电复合材料的动力有限元 方程组

3磁电复合材料特性动态有限元计算

3.1三层磁电复合材料特性 采用粘接法制作了磁致伸缩/压电三层磁电复 合传感器[11],其结构如图2所示。磁致伸缩 (Terfenol-D)层的尺寸为14mm×10mm×0.8mm, 压电陶瓷(PZT)片尺寸为17mm×11mm×0.5mm。 在计算过程中磁致伸缩材料和压电材料取相同长度 14mm。对三层磁电复合材料施加磁场(H=HDC+HAC) 方向沿x轴正向,HDC为静态偏置磁场,HAC为正弦 交流驱动磁场。由于三层磁电复合材料的长度明显 大于宽度和厚度,材料主要沿平面方向(x方向) 振动。并且考虑到外磁场方向(x方向)和压电材料层的极化方向(z方向)构成的二维平面的磁-机- 电问题,所以分析xz面中的磁电转化关系。将三层 磁电复合材料,离散为三角形单元。整个磁电复合 材料划分成24个三角形单元和36个节点。对于3 节点三角形单元,每个节点有3个自由度,分别为 2个位移自由度和1个电自由度,共有108个自由 度。和压电材料极化强度方向,经坐标变换变为xyz坐 标方向后,其本构方程矩阵形式如下。

3.2.1磁致伸缩层

3.2.2压电层

3.3边界及初始条件 磁电复合材料两边固定,则左右边界Ux、U 均为零。上下边界?U ?z为零。初始条件 p0 U?为零, Up0、?p0由磁电复合材料静态有限元方程确定,具 体方法见文献[13]叙述。

4结果与讨论

在不加直流偏置条件下,交流驱动磁场为 22.2kA/m,频率为100Hz,应用所建立的模型计算 得到的磁电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峰-峰值与时间的变 化关系如图3所示,相应的实验结果也示于图3。 从图3可见,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均产生明显的倍 频现象,这是由于磁致伸缩材料在动态磁场激励下, 不论激励磁场的方向如何,只要磁场的绝对值增加, 材料就会伸长造成的。计算得到的电压最大峰-峰值 为30V,实验得到的电压最大峰-峰值为26V,相对 误差为15%。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波形并不规则, 相邻电压峰-峰值不同,原因是磁致伸缩材料在交流 磁场驱动下,产生的磁滞现象造成的。表明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应对磁电传感器施加偏置磁场。 因此应研究偏置磁场对磁电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影 响。当施加的偏置磁场为22.1kA/m,交流驱动磁场 为7.4kA/m,频率为100Hz时,应用所建立的模型 计算得到了磁电传感器输出电压随时间变化曲线, 如图4所示。图4还示出了相应的实验结果。可见 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符合很好,输出电压波形呈标 准正弦波,计算的电压峰值为21.7V,实验得到的 电压峰值为21.51V,相对误差为0.9%。表明模型 可以描述该条件下的磁电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器的驱动磁场幅值与输出电压峰-峰值的变化关系 如图5所示。从图可见,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 较好。在较低磁场下(HAC≤15kA/m),交流驱动 磁场幅值与电压峰-峰值呈线性变化关系,在较高磁 场下(HAC>15kA/m),输出电压峰-峰值呈非线性 变化关系。研究发现当HAC>15kA/m时,输出电压 波形不再是正弦波;随驱动电流的增大,输出电压 出现倍频现象。所以当偏置磁场为22.1kA/m、正弦 交流驱动磁场频率为100Hz时,磁电传感器的交流 驱动磁场应小于15kA/m。输出电压峰-峰值为22V,且波形为正弦波,输出电 压与交流驱动磁场同频率变化;当偏置磁场在 13.2~26.0kA/m区间时,输出电压峰-峰值较大,均 大于20V,且电压波形为正弦波。随着偏置磁场的 增加(HDC>26.0kA/m),输出电压峰-峰值逐渐变 小。这是由磁致伸缩材料达到应变的饱和区,应变 随磁场的变化率减小造成的。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2

关键词 模因论 语言模因 英语口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Memetics in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Memetics is a new theory of an evolutionary point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w of cultural evolution, it fit with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very high, it is widely used in linguistic research. English teaching is a branch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how to use the language memes revelation guide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 question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language meme, and tried college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al issue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Key words memetics; language meme; oral English

学习英语最终目的自然是希望掌握外语,特别是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教育部于2004年年初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由于历史遗留的应试倾向、师资良莠不齐等原因,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十分普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英语口语教学,期望借助语言模因理论找到更有效的设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道路。

1 模因论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语言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模因像病毒那样感染和传播,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不断变化着形态,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性质或相同的模式。我们肉眼看不到病毒如何传染,但我们注意到它可能走的路径和可能导致的症状。模因也是那样,我们无法指出模因是些什么,但当我们看到某种现象出现并得到传播时,我们能够认出那是模因作用所导致。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本来就是一种模因,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过程。语言作为一种模因之所以能够流传,与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传播是分不开的。

2 语言模因与口语教学的关联

Dawkins说过,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模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自我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作为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模因从三个方面体现: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语言的复制、模仿和传播基本上通过这三个过程完成了。

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初次接触某种语言素材的时候,不管是英语单词、短语还是句子,都是先从教师传授开始。学生从老师那里复制了这些素材,进行操练,最后才能应用于实际交流。在英语教学中,最困难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音、如何造句,而是怎样把所学的这些词汇随意串成句子自然地运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普遍的特点是读写强而听说弱。这当中固然有很多种复杂的原因,但从模因论角度看,主要是复制过度而传播不足所导致。教师和学生都较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由于应试教育,各种听说读写操练也强调知识点的运用。相对而言,落实到信息传播交流的口语交际方面,却总是被忽略。即使到了大学,设置口语课,但也由于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致使口语课要么流于形式,要么仍旧低效。

提高口语课效率,实现语言信息的交际和交流,可借助模因论的基本观点,适当创设课堂情景。同时,根据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规律,需了解语言的背诵教学可以为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提供坚实的基础,应大力提倡。模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意义,但模仿、复制不是百分百的“克隆”,而是通过传播交流才能形成新的模因集合。因此,大学口语教学的前提是个体需要具备一些语言模因保存,在保存内容的基础上以不同形式向不同个体传播;另一些个体的模因则根据相同的形式放进不同的内容扩展,最终才能形成口语教学的教授、模仿、巩固、活用的有效过程。

3 模因论在大学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3.1 语言模因复制的准备阶段——口语材料的准备

口语素材的输入为语言模因的复制提供基础。具体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外语老师有必要突出学习材料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语言模因的充分注意。口语材料如果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那么就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分配口语任务,介绍相关图书、影视作品、网址链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下一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以任务型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语言素材,这对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大有脾益。同时,学生的提前准备工作也能让他们对所要掌握的语言背景了解更深刻,为正式的语言模因复制提供了预热条件。以一次关于餐厅用餐为主题的口语课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余时间用英语向同宿舍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菜,并讨论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肴。教师的课前准备可以搜集大量餐厅用餐的英语对话,总结常用的菜单词汇,并事先制成几份英文菜单。英文菜单的制作,也是课堂语境创造的一部分。可以按照中西餐常用菜单词汇,制成中餐菜单和西餐菜单,如此一来,除了可以衔接学生的课前准备,也可以为正式的课堂讨论提供材料。

3.2 语言模因复制及同化阶段——课堂情景设置

语言中的模因就是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到单词、语句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实现了语言模因的复制功能。在给学生准备语言素材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同时注意材料的吸引力和连贯性。可鼓励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熟记常用习语和句型。教师可通过展示丰富多彩音像资料(从不同的光盘、VCD、DVD等剪辑汇编)来创设某种与主题相关的情景,结合学生自主收集的语言材料,提出具体的话题。教师针对话题总结出实用、常用的巨型与词汇,加深学生对语言素材的印象。或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视频材料后进行概括和归纳,口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听说训练材料能较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语言模因的同化也非常有利。

因为影响模因同化的因素主要是模因的显著性、新颖性、简洁性、连贯性,所以在以上提到的餐厅用餐英语情景教学中,教师在呈现语言材料之后,可将这些素材总结为烹调方式Cooking Method、调味品Condiments、汤类Soup、主食Staple food、西餐主食Western Food、主菜Entrees、中餐主菜Chinese Dishes、甜点Dessert、饮料DRINKS等几大词汇。此外,可以总结一些点餐、结单等有用的句型。例如餐前询问意见的用语“What’re your lunch plans?”、“I suggest we (should) go to a Chinese restaurant for a change.(我建议到中国餐馆去换换口味。)”点餐咨询用语“What’s on the menu today? Do you know?”询问收费的“How do you charge kids?”以及作为waiter角色的点餐用语“Here is the menu. May I take your order, sir?”建议用餐句型“Would you like to have some wine with your dinner?”以及结账时候用的句型“Here is the bill. Please sign it.”等。

3.3 语言模因的传播——情境模拟、表达阶段

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指根据语境即兴而发,后来得到广泛复制和流传的信息。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前面语言复制和同化两个过程的预热,学生变得敢于开口发言,可用已掌握的语言进行讨论,学习如何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从模因论角度来看,信息的交际和交流是最高级的模因传播形式。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材料积累,才能有话可说,同时,学生需要对所讨论话题感兴趣,才能产生共鸣。创设情境模拟教学可以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前期准备工作以及教师的材料展示、主题引导使学生熟记了大量经典的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句式,已经有了足够的材料积累。例如上述的用餐英语,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的资料还不够熟练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根据个人水平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展示方式,对话、角色模拟都可以。只要有助于语言模因的建立,最后达到交流表达目的的手段,都可以灵活运用到口语课中。当学生在没有很大障碍的情况下可以用英语交谈的时候,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通过不同观点的辩解,可以锻炼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到用餐英语这节口语设计课中,可以提出“Which restaurant do you prefer, Chinese dishes restaurant or western food restaurant? Why?”进行讨论。

4 总结

语言模因理论阐释了复制、同化和传播过程如何有效地记忆并形成个体独特的语言模因。模因传播规律表明学生需要通过背诵和模仿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过程中,背诵基本词汇句型是基本的步骤,教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熟记这些语言素材。我们知道,成功模因的复制是有选择性的,同时遗忘规律也告诉我们,在认知材料转化为长时记忆之前,必然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要适时复习口语学习材料,反复复制的过程必然强化语言模因的形成,并最终有利于口语的自如流畅。

参考文献

[1] 葛树慧.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情境教学有效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

[2] 王晏,万成宾.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科教文汇,2009.10.

[3] 赵春红.语境构建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3

关键词:TC11钛合金;正交试验;材料去除率

钛合金因其高强度、耐热耐腐蚀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领域应用广泛[1-2]。但由于钛合金具有导热系数差、高温下易与刀具材料起反应等特点,切削过程中极易出现排屑不畅、粘接磨损、崩刃等现象,属于典型的难切削材料[3]。电火花加工作为加工难切削材料的一种常用手段,加工不受材料硬度及强度影响,在钛合金加工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4]。电极材料及放电参数对电火花加工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针对TC11钛合金电火花加工中放电状态不稳定、加工效率不高等问题,从工艺试验角度探讨电源参数、电极材料等参数对电火花加工的效率、电极损耗等方面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优选电加工工艺参数,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损耗。

1钛合金电火花加工难点分析

钛合金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电火花加工的难度:钛合金的导热系数较低,电火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难以迅速释放,导致加工区域温度迅速升高[5]。钛合金在高温条件下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与许多非金属元素(如碳、氧、氮等)化合,生成诸如TiC等非常难溶的化合物[6],影响加工过程。在加工过程中,电参数、电极材料以及排屑状况等工艺条件均会对放电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如果匹配不当,势必会导致放电条件持续恶劣,甚至导致拉弧、短路等不稳定放电现象,影响加工效率与质量。

2电极材料选择

工艺参数优选前应先确定电极材料,目前钛合金电火花加工中常用的电极材料为紫铜与石墨[7-10]。前文分析提到,钛合金电火花加工过程中易产生TiC,对加工效率影响较大。故进行工艺试验,对比了紫铜、石墨2种不同电极加工时,工件表面覆盖层TiC的含量情况。

2.1试验条件

机床:μEDM-50电火花加工机工件:TC11钛合金电极:20mm紫铜、石墨圆柱电极工作液:专用煤油试验中所用的电加工参数如表1所示。用两种电极各加工10min,之后对不同试验条件下所加工出工件表面进行理化分析,对比TiC含量。

2.2试验结果对比

Ti元素和C元素在高温下只能以TiC这种物相存在,工件表面TiC含量应与化学成分的C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采用KYKY-EM32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能谱分析试验,结果如图1、图2。由图1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相同电参数条件下,紫铜加工的钛合金工件表面的TiC含量明显高于石墨材料,说明石墨材料更有利于钛合金的加工。在工件积碳方面(见图2),紫铜电极加工钛合金时,工件表面的积碳现象十分明显,紫铜电极的加工效率也明显低于石墨电极。

3正交工艺试验

正交试验设计是用来科学设计多因素试验的一种方法。其利用一套规格化的正交表安排试验,得到的试验结果再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使之得出科学结论。主要优点是能在多试验条件中选出代表性强的少数试验方案,通过对这些少数试验方案结果的分析,从中找出最优方案或最佳生产工艺条件[11]。试验基于Form20电火花成型机床,电极采用20mm圆柱石墨电极,工件为60mm×20mm×20mm的TC11钛合金样,工作液为电火花成型机床专用煤油,加工深度设置为2mm,其因素水平表如表2所示.由于From20机床电源系统对电流、脉宽2参数的匹配关系进行了严格限制,因素水平表中所选的电流的脉宽均为56μs。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表及结果如表3所示。方差分析法是正交试验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能把因素水平的变化所引起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与误差的波动所引起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区分开,并能给出可靠的数量估计。使用SPSS软件进行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如图3、图4。从图3可以看出,统计量P值(Sig列)为(0.000<0.016<0.058<0.531),故加工参数对加工效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加工极性>占空比>电压>电流,优选参数组为12:加工极性负极,脉冲宽度56μs、脉冲间隔224μs(占空比1:4),加工电压100V,峰值电流39A。电极损耗率方面,从图4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加工参数对电极损耗效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占空比>电流>加工极性>电压,考虑到正极性条件下,加工效率极慢,电极几乎也不损耗,故优选参数组为9:脉冲宽度56μs、脉冲间隔168μs(占空比1:3),峰值电流39A,加工极性负极,加工电压80V。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加工效率和电极损耗对应的优选参数组并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应根据具体要求匹配参数。

4改善工艺条件的辅助措施

4.1冲液方式的选择

电蚀产物排出是否顺畅,对钛合金电加工加工效果影响十分明显。在排屑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极易在工件表面形成瘤状积碳颗粒(如图5),不但难以消除,还会导致电极表面形成凹坑,改变电极形状,甚至无法获得预期的工艺结构。冲液方向也会对积碳部位的形成位置产生影响(如图6所示)。在加工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冲液量足够外,也要保证冲液各个方向的均匀程度,才能抑制积碳部位的形成.由于电火花成型加工中,工件埋在工作液中,工件表面工作液的流动速率有限。在工艺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量使工作液液面接近加工部位表面,并使冲液头在工作液面以上,增加加工部位附件的工作液流动速率,使冷却、以及消电离过程更加充分,进而改善加工效率。

4.2机床辅助功能的利用

Form20机床提供了1项“在建立时产生震动”的加工辅助功能,可以在加工过程中给电极端加入一个轴向的往复运动,保证加工过程中电极可以周期性地远离工件,改善电加工产物的排屑情况,使加工状态更加稳定(如图7所示)。

5结论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4

对于沥青路面来说,泛油是路面的高温稳定性不足的主要现象之一。路面泛油的危害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是路面的抗滑性能下降,对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构成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在雨雪天气的条件下,例如在九六年年底完成的深汕高速公路,在使用不到两年的情况下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泛油现象,发生严重泛油的路段可以达到2km,据统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发生交通事故达到90多起。第二是由于泛油现象产生时,沥青会逐渐的往上面层上渗,从而使上面层的沥青含量逐渐的变大,而中、下面层的沥青含量会随着减少,会直接影响中、下面层的低温抗裂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第三是沥青的上移也会造成路面的空隙率发生不好的变化,上面层的空隙率会随着泛油现象的产生变得越来越小,而中、下面层的空隙率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大,中、下面层的空隙率的变大往往会产生负压和空隙率的连通,雨水会很容易通过沥青路面的面层下渗到基层,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击穿上面层,形成水损害。

2沥青路面泛油病害类型及形成过程

泛油病害现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传统型泛油和新型泛油两种类型。传统的泛油现象是指在高温季节下,多余的沥青会通过沥青混凝土内部的空隙外溢到路面的表面。在病害路段上,路面的表面纹理逐渐被溢出的沥青填充,构造深度逐渐的降低,严重时多余的沥青会全部覆盖路面表面,构造深度严重降低。这种泛油现象一般会在全部的路段出现,路表很光滑,在雨雪的天气之下车辆极易打滑。传统泛油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设计或者施工因素引起的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当。

与传统型的泛油不同的是,新型泛油现象主要集中在车辆的轮迹带上,与外界的温度以及道路的交通量没有直接的关系。新型泛油现象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是点状的油斑会由小变大,第二种是沿轮迹带附近分布的带状泛油。其主要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路面施工的压实度偏小和矿料的质量不好(比如棱角性、纹理),沥青混合料的骨架由于受到交通荷载的作用,会发生挤压从而导致沥青的外溢,导致泛油病害的产生。这种类型的泛油一般会伴有高温车辙病害的发生。造成此类泛油病害的因素除了集料和压实度之外,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的标准与道路的交通量相比偏低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

3沥青路面泛油现象的流变学机理

3.1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基本流变学行为

高分子聚合物熔体与一般的粘性流体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的区别就是前者具有粘弹性。在粘流过程中,在外界作用力下,高分子链的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换,熔体除了产生粘性流动以外,还会有可恢复的弹性变形。高聚物的弹性流变效应会引起一系列的牛顿流体活体活动。

(1)爬杆现象,爬杆现象又称法向应力效应,主要的产生原因是高聚物熔体受到了剪切应力,产生法向应力,使高聚物熔体沿转轴产生向上推挤力,引起爬杆现象。当产生的剪切速率较大时,法向的应力会比产生的剪切应力还要大。由于弹性流变的存在,会导致法向应力差的出现,也会引起挤出胀大的现象和熔体破裂现象。

当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的弹性成分变大的时候,材料的法向应力也会随之变大,也就是会往赶上方向爬的越高。对于不同的高分子流体,材料的爬杆能力会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材料分子量及其分布和流动速度有一定的不同。其实,除了高聚物熔体具有爬杆效应以为,高浓度粘性泥石流中的砾石质点在高浓度粘性泥石流蠕动流场中也产生向上垂直运动的爬杆效应,并在表面富集并形成筛积层。

(2)挤出胀大现象,其实伴随着剪切爬杆现象而出现的,也可以称之为膨胀,即高聚物的熔体在挤出之后,挤出物的截面积会比口模面积大的现象。当高聚物熔体的爬杆现象在剪切和法向应力的作用下产生时,高聚物熔体会随之产生弹性的拉伸变形,因此,高聚物的熔体在挤出口模之后会出现回复的现象,也就是挤出胀大现象。挤出膨胀会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变大。在高速剪切条件下,挤出物直径约比原来膨胀2~4倍,挤出胀大现象和爬杆现象都是高分子材料熔体的弹性效应。

(3)剪切变稀现象,剪切变稀现象是指高分子聚合物在外界剪切力的作用下,出现粘度降低、变稀的现象。剪切力和剪切速率的变化都会引起高分子聚合物的粘度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高分子聚合物的粘度会随着剪切力的增大而降低,也会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剪切变稀现象也被称为触变性,沥青在粘弹性阶段会具有类似的性质。

(4)无管虹吸,无管虹吸现象是高分子聚合物的拉伸粘度随变形速率增加而增加的一种现象。沥青是一种典型的粘弹性的材料,在外界温度很低或者受外界作用力的时间很短的条件下,沥青材料基本处于弹性体阶段,在外界温度很高的时候沥青的状态接近于牛顿体,而在一般的路用条件情况下,沥青的状态属于非牛顿体。因而文献[4]认为爬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沥青路面内部的沥青胶结料发生爬杆效应以及挤出胀大效应,沥青会从路面的中、下面层通过路面内部的空隙外溢产生泛油。

3.2 沥青路面泛油的流变学机理

当路面处于高温季节的时候,外界的温度会较高,构成沥青路面混合料的沥青胶结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软化,此外粘度也会受到影响有所降低,再加上以高速度行驶的交通车辆会给路面很大的剪切力,这时沥青胶结料由于受到剪切力的作用产生剪切变稀的现象;当沥青胶结料的粘度继续降低,以至于达到爬杆现象发生所需的必要粘度,沥青胶结料会发生爬杆效应,即沿着沥青混合料内部的空隙外溢出路面,从而导致沥青胶结料发生挤出胀大现象;此外,车辆的高速行驶时车辆的轮胎会在路表面形成真空吸附,从而也会引起爬杆现象,此时沥青胶结料会发生无管虹吸现象,以导致泛油的程度加重。沥青胶结料这一列的基本的流变学的行为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泛油病害产生的流变学机理。

4结语

泛油是路面主要的病害之一,只有对泛油现象的产生机理认识清楚,才能制定出更好的防治措施,本文对泛油现象的形成机理做了详尽的叙述,对泛油现象的产生机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未来道路工程技术会越来越好,相信有一天泛油现象会得到根本性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吕伟民.SMA路面的泛油及其空隙率[J],石油沥青,2001(2).

[2] 孙立军.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理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5

关键词:电磁炉;磁导率;电导率;涡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8-0058-3

《涡流》一节出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的第七节。在学习《涡流》这节内容时,很多老师会举电磁炉的例子,电磁炉是涡流的典型应用,且对于学生理解涡流的原理及应用有重要价值。从理论上来讲,当线圈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时,线圈附近的任何导体都会产生涡流,然而对于电磁炉来讲,并不是任何金属的锅具都能完成加热食物的目的,如铝锅便不能在电磁炉上正常使用。本文将以铝和铁两种金属材料为例,通过定量计算的形式来对电磁炉锅具材料选用的原因进行探讨。

电磁炉的主要结构包括:功率板、主机板、线圈盘1架、风扇马达等。其结构如图1所示: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电场,由交变电场产生交变磁场,当金属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的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使炊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1]

如图2所示,在柱形铁芯上绕有线圈,当线圈中通上交变电流时,柱状铁芯片就处在交变的磁场中,通过铁芯的磁通量在不断变化,所以产生感应电流。从铁芯的上端俯视,电流的流线呈闭合的旋涡状,因而这种感应电流叫做涡电流,简称涡流。由于大块铁芯的电阻很小,因此涡流可以非常大。强大的涡流在铁芯内流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焦耳热,使铁芯的温度升高。涡流通过金属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的现象叫做涡流的热效应。

电磁炉的加热原理图如图3所示。

从原理上来看,凡是金属锅具便都能在电磁炉上正常使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电磁炉一般都有配备的锅具,大多数是铁锅或者是不锈钢等铁磁性材料,而其他非磁性材料或弱磁性材料制成的锅具(如铝锅),放到电磁炉上的时候,电磁炉是不能正常使用的。其具体原因探讨如下。

影响涡流大小的原因有:磁场的变化方式、导体的几何形状、导体的磁导率、电导率等因素。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同一个电磁炉的同一个档位下,电磁炉中交变电流产生的感应磁场都是基本相同的,与此同时,锅的形状也是大同小异,所以对涡流的大小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那么,电磁炉上影响锅具使用的原因便集中于材料的电导率和磁导率了。

综上所述,磁导率才是影响涡流大小的主要原因,铝、铜、陶瓷等弱磁性材料或非磁性材料由于相对磁导率较小,不能将交变电场放大,以至于产生的涡流较小,产生的热量也远远小于金属铁等铁磁性材料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并非理想的电磁炉用具的选择。

涡流的研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有确定的公式来表示在一定的磁场强度B下产生的涡流的大小,由于所研究问题的重点在于不同材料的磁导率下所产生的涡流的大小之间的比较,所以,可以定量比较某一微小时段内单位面积下的感应电场相应产生涡流的大小,将其近似看作稳恒电流,从而方便比较。理论上,无论是铁磁性材料还是弱磁性材料都能在交变磁场中产生涡流,但由于如金属铝、铜等这样的弱磁性材料的磁导率较小,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使用,而非磁性材料更是无法使用。理论与实际总会有偏差,所以将理论的产品投放到现实中前,需要实验来检验。

《涡流》这节内容在“楞次定律”等重要的知识点之后学习,作为一个电磁感应方面相关知识的应用与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不被教师重视。笔者认为,本节知识的原理虽然不难,但是可以很好地成为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的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其原理归根究底是物理问题,通过有效的分析可以明确其中的关系,留意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中的知识解释出来,知道其中的原理,可以利用到其他地方,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唐冬梅.涡流和电磁炉[J].物理教学,2011(4):66―67.

[2]刘勇利.一般的电磁炉怎样拆装[J].家电检修技术,2011(19):45.

[3]于亚婷.与被测材料无关的电涡流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实现方法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 班级档案 博客 模块设计 建设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前沿阵地和工作重心。班级档案是自班级组建至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班集体各项活动开展及班级成员学习、工作、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是学校档案的重要信息来源。班级档案着眼于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及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丰富了学校档案内涵,使档案的表现形式更加鲜活具体,是建设特色学校档案的切入点。

目前,班级档案建设工作并未得到重视,多数学校缺乏将班级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归档的理念,班级相关材料仅体现在新生名册、课程表、成绩单、贫困生数据库等有限表现形式,信息量单薄且分散存管于不同职能部门。此外,无适宜的构建平台、学生档案意识欠缺也是阻碍班级档案建设的重要因素,直接导致一些珍贵的班级史料因存管不善而遗失或随着学生毕业而离散。所以,如何规范档案管理机制或引入迎合学生需求的班级建档模式,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从班级博客角度展开探讨,在博客平台上进行班级档案构建。

一、以博客作为班级档案创建平台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学习交流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腾讯QQ群、BBS论坛是班级群体最重要的网络沟通工具。毋庸置疑,这些交流平台具有强大的即时交流和一定的文件、共享功能,但是在文档处理、数据归类和信息群际共享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不适于作为班级档案的建设平台。比如,QQ群和BBS论坛不支持WORD、EXCELL排版格式,影响文章的及可读性;难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登陆空间,对信息共享利用造成障碍;空间栏目基本固定,影响个性化平台的构建;聊天页面按日期排序,无法实现信息的过滤和分类;留言及回复随意性强,有用信息常常很快被无关内容刷屏。

1.博客技术特点

博客(Blog)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用于自由表达的网络载体,起始被定义为个人写作或流水记录的工具,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其作为交流讨论工具的功能日益凸显。博客分为个人博客和群组型博客。群组型博客面向的是具有相同目的或意愿的群组,博客使用者通过发表博文表达个人认知观点,上传、转载或链接精心筛选组织的材料到博客空间,其他成员及游客可以与其进行即时评论互动。班级博客的本质也是一类群组型博客,是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进行思想交流、资源共享而互助共进的公共交流平台。班级博客通过对平台数据自动归类,按照文章时间、栏目类别及文章主题分类等方式进行整理,保证资源方便快捷地提供共享和利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为班级活动、党团建设、学习交流等档案素材分类存档提供可能。班级博客还可提供私有空间,使用者通过在某个栏目下申请设置个人文件夹,将个人材料、图片等上传到博客空间并对文档进行阅览权限设置,为个人数字化成长档案提供了存储空间。

2.基于档案建设目的的班级博客模块设计

以班级档案建设为目标的班级博客模块设计,首先应满足一般群体博客的基本记录、交流及共享功能,同时应参照档案立卷编目常规方法,对博客栏目进行特殊设置。基本栏目可有:“规章制度”(与学生相关各级管理制度整合汇编)、“班组建构”(班委、宿舍长、课代表岗位人员配置及职责要求)、“学生概况”(学生姓名、性别、学号、生源地、宿舍、联系方式等基础个人信息)、“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每位学生自建子档案,内容包括课程修读情况、奖惩信息、社会实践证明及任何有价值的个人档案素材)、“主题班会”(涉及班会时间、地点、主持人、班会内容及开展效果)、“班级活动”(按活动项目分别立卷,内容涵盖活动立项、策划、实施、总结全过程文档及图片材料)、“党团建设”(内容包括历次评优评先、推优育苗、党员发展时间、对象名单及基本概况)、“学习交流”(学科教学或学习信息交流)、“通知公告”(登载临时信息)、“心情日志”(群组成员分享心路历程)、“交流空间”(自由论坛)、“休闲娱乐”(美文、歌曲、视频上传或浏览专区),可根据需要对栏目设置进行调整。通过迎合学生心理的特色设计,吸引学生关注并习惯使用班级博客,从与同学、老师的即时交流和评价互动中获得进步,促进班级发展及班级档案材料的积淀。

3.班级档案博客的管理模式

班级博客是班级成员共同维护管理的社区。作为以班级建档为目的的博客,应在某些栏目中设置明确的管理权限。比如“规章制度”、“学生概况”栏目应由班主任负责,对不宜全面公开的内容设置浏览权限;“班组建构”、“主题班会”、“党团建设”可委托班委进行管理维护;科任教师可通过学习交流专区学科知识,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也可共享有价值的资料和大家进行深度交流探讨。通过给予平台成员不同的管理权限,使各个栏目都能充分发挥功能,同时在对信息进行连续完整记录的基础上,确保档案材料的采编质量和来源可靠性。

二、班级博客对班级档案建设的意义

1.班级博客是班级发展历程的记录载体

合理的栏目设置可充分发挥班级博客对班级事务的多维度、多层面流水记录功能,班级从组建到解散期间发生的事件、班级成员的生活感悟、学习体验、情感交流都有了承载的平台。其中的每一则博文,每一帧图片,甚至每一条留言回复都是班级真实存在的反映,从无到有,日积月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打造出班集体和班级成员的成长档案。这样的建档模式,可真正体现档案连续性、历史性和真实性内涵,使档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更具个性化特征。

2.学生成长历程的电子档案袋

学生档案袋实体存管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无专门存管场所或馆舍不足,未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或人员缺编,无专项资金投入或资金投入无法满足需求等诸多现实困境,建档工作缺乏严格的制度监管,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参加课外活动记录等信息材料未放入学生档案或材料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在校表现。此外,档案的封闭管理模式为档案工作蒙上了神秘色彩,学生接触不到自己的档案,认为档案材料的累积和归档与己无关,因而缺乏主动搜集个人档案材料的意识。基于博客平台的“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构建,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实施主体的模拟建档过程。通过对课程修读情况、奖惩信息、社会实践证明、技能证书及任何有价值的个人档案素材的持续的积累、增补和更新,一则可以充实学生实体档案,有效避免毕业生档案材料信息不足或档案材料缺乏个性,二则可引导学生重视档案,了解档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注意规范自身言行,杜绝违纪失信行为,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为积累一份优秀档案而努力。另外,基于博客平台的建档过程,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档案材料构建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其他同学的非保密个人档案信息,在对比中发现差距,查找不足,从而激发朋辈间良性竞争意识,促进优良学风的酝酿形成。

3.动态的数字化建档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班级博客为班级建设提供了记录承载平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记录行为贯穿班级存在始终。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个性发展、成长体验等多个维度记录学生个人及所在班集体的成长轨迹。在班级建设中建档,以建档方式完善班级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生动再现班级建设过程,从而真正体现档案工作的价值。在过程中持续积累档案素材、由事件亲历者主动建档、以互动评价体系做支撑的基于博客的数字化构建理念颠覆了由第三方执行的传统阶段式的实体档案袋建档模式,可有效避免实体档案管理造成的馆舍压力、有价值档案材料的遗失、档案不易存管及专职人员增配的问题,方便档案的备份、存储、转递及查询利用,使档案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4.丰富了班级档案内涵,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博客提供了更便捷的师生交流渠道,班主任可以发表日志表达个人思想、观点见解及管理理念,这种以平等真诚的方式更易博得学生认同,从而获得足量的信息回馈,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班主任还可通过浏览学生博文、上传材料及其对他人的评价回复中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通过对班级活动进行点评,在学生日志中留言或参与学生的自由讨论,逐渐拉近师生心灵距离并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班级博客的班级常规事物管理媒介及无障碍交流评价平台的功能,还可吸引学生、教师共同关心关注班级事务,有效促进班务公开化;可向学生家长公布班级博客网址,邀请学生家长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在学习交流专区引入教学模块,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授课模式,可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学设施配置受限而引起的个别化辅导不够、课堂讨论参与度不高、知识呈现方式单调等系列问题,使教学容量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得到延伸,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班级成员间形成主动学习、共同学习的氛围也大有裨益。

此外,博客特有的倒序排布特点可使最新的消息在所属栏目置顶显示,从而方便了信息的传播散布,扩大受众范围。诸如活动方案征集、班级事务通报公示、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都可通过班级博客平台进行,群组成员仍可随时发表个人评价或对评价做出回复,但所有的评价或回复只能附属于正文之后,无碍于主体信息的置顶地位。在这点上,班级博客也优于以即时交流为特色的QQ群、BBS论坛等交流媒介。并且,这些临时性的通知公告也属于建档范畴,同其他栏目的材料共同展现了班级建设发展历程。

将博客理念引入班级档案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尝试。通过班级博客,不仅可以实现班级档案材料的收集组建,将承载班级师生成长记忆的珍贵史料永久保存,而且突破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出网络平台的思想教育及交流学习功能,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晓.班级博客平台的创建与应用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刘陶,胡卫星,任爽.面向小班化班级管理服务的班级博客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

[3] 张强.互助型部落―班级管理的新途径[J].教育与管理,2013(12).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7

(一)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调查分析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刚刚起步,比起国外著名高校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就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企业工作站科研与生活、毕业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了已经毕业和在站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普遍反映,与同一工作站其他高校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生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站时间为1年半至2年,其他高校学生大多为1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已经开展了10周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站所安排的研究课题相对较快,他们在进站工作中和工作站的员工接触非常融洽,都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增长了社会见识,增强了沟通能力,而且企业工作站导师与校方导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工作站的科研工作中。学生可以经常到油气田现场工作,对现场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场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学生也反映,尽管已有10周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导致进入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长,而工作站还很少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度进行考核和监督,致使课题的进展缓慢,最终影响论文的完成进度。工作站地点离学校较远,学生很少能回到学校和导师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致使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不了解,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导致学生不能对课题进行深度的研究。在实际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现场工作条件测试手段的局限性,学生只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检测技术,导致学生的学术深度不够。学生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包括:(1)研究生应带着项目进工作站,且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该进行一些有关项目的培训工作;(2)要求进站研究生定期回学校汇报工作情况;(3)加强和工作站的沟通,由工作站抽查学生的出勤情况;(4)根据情况,实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与不同的企业工作站实行双向选择;(5)在派遣学生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考察工作站的食宿医疗状况。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没有科研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2)学校导师不知道每个研究生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课题进展情况、现场导师的指导情况等;(3)作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并能够利用这些手段分析研究材料的性能、结构,但由于现场实验室的实验手段、仪器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导致现场的学生只是从事比较简单的金相分析、硬度分析、尺寸测量等没有科技含量的工作,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极为不利;(4)学生到现场后,认为自己不属于单位的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去单位,甚至长期不到试验现场,缺乏自律性的学生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一名研究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而现场导师也不能及时把他们的状况反馈到学校,导致学校、企业工作站和研究生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由此可见,真正培养出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仅靠企业工作站明显不能满足要求。

(二)授课与学术交流的现状

专业型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践和应用能力。教育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大多仍然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考试”的本科化模式,即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教师布置要讨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某一专题的内容,然后由该生讲授。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和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较低。从学术交流角度来看,研究生本是学科前沿的代表,应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研究生比例偏小,尤其是到工作站后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更少,大多以课题研究代替社会实践居多,不少学生没有安排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级别分布明显,牵头主持过课题的学生数量不多。可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区别之所在。因此,我们应对学生的学术交流、工程实践训练、企业站实习等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毕业论文现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评价学位论文质量时要摒弃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思维。专业学位论文不像学术学位论文那样注重原创性,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体现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此外,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制约某个部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所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但并不是不要求了解最先进的分析手段,只是解决具体的问题即可。而已经毕业的2009级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远没有达到上述目标,其存在一定缺陷。譬如,一名学生开展二氧化碳驱输送系统腐蚀控制研究,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几大油田均进行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后发现,二氧化碳驱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问题,导致某些工艺设施使用寿命仅为1~2年,为此必须开展缓蚀剂、防腐涂料等技术攻关以解决二氧化碳驱油注采输系统中金属设施的腐蚀问题。该生研究了二氧化碳驱采出水的腐蚀规律,针对二氧化碳驱的腐蚀条件,选择了多种材料进行筛选试验,确定了两种可行的金属材料,并筛选了缓蚀剂和防腐涂层。文中采用的实验手段包括压腐蚀挂片试验、高压腐蚀试验、腐蚀速率的测定、缓蚀剂合成及筛选试验、涂层优选试验。在论文中,只是开展了腐蚀试验,测定了腐蚀速率,没有提出较为创新性的试验。大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论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创新能力不强、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企业工作站工作人员就可以开展的工作、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大多是比较普通的仪器设备,这表明专业硕士的培养环节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授课方式

要求在完善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启发讨论式为主,辅之以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在讲授基础知识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研究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表各自见解,同时将点滴的灵感融入集体配合协作之中。在授课内容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际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去组织内容,提供若干参考教材、课程相关论文以及在相关学科中具有影响力或者有争论的论文给学生,扩大学生阅读面,跟踪最新的与课程相关的热门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授课教师可讲授学科前沿领域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所对应的措施,使研究生少走些弯路,研究生学位论文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引导研究生进行深入思考。

(二)招生与录取对策

我们对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生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力宣传发挥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踊跃报考专业硕士的氛围。同时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推荐免试的人数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报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优先录取,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若不能被录取,没有机会转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录取为专业型研究生的,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更高的待遇,奖学金的评选也采取倾斜政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享受的待遇高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都要到工作站开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导师也希望招学术型研究生而不希望招专业型研究生,为此,应制定政策要求带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每年缴纳不同数额的配套经费,带的人数越多缴纳的数额越高,而指导专业型研究生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并且给予一定补助。

(三)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以材料科学、机械和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主要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材料问题。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高原、沙漠、山地和海域等地质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扩展,恶劣地质条件对油气装备用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需解决复杂油气田开采及储运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难题,因此提出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调研分析的能力,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材料工程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提出、分析并解决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定了几个培养方向。(1)腐蚀与防护工程:开展油气装备金属材料的H2S/CO2腐蚀机制与寿命预测研究,研究钢和耐蚀合金在高温高压H2S/CO2条件下的腐蚀失效机理及防护措施,解决油气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关键问题。(2)高分子材料工程:基于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修饰新方法新技术,以高分子材料在高温高压高H2S/CO2介质中的老化机理为指导,开展高强、耐磨、耐腐蚀橡胶、涂层及工程塑料的研究与应用。(3)石油工程材料:基于材料科学理论,开发石油新型装备材料以及材料性能表征,满足日益苛刻的油气田环境对材料的要求。(4)先进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多功能化与智能化为目标,研发先进的功能材料及智能材料,满足现代高技术发展对先进功能材料的需求。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学习相关课程及进行资料和文献调查研究。每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至少40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15篇,并写出文献综述报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工程管理类型。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或来源于工程实际,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不同形式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要求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对于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项目论文,要求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对于工程管理的论文,要求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开展中期考核,包括考核学生的选题与工程实际、工程技术和产业背景的关联度,对工程实际产生作用或价值,以及是否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实际、工程技术面临的难题,是否对产业有重要技术创新。考核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与开题报告时相比,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比例,是否在中期考核前取得相应科研成果;考核学生是否完成实践活动并提交实践报告;考核学生参加课题组内报告和参加国内外教授的学术报告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否能按期完成课题研究,是否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等相关工作。

(四)工程实践课程的制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研究生工程实践课程,安排在入学一年课程学习之后。以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为例,我们开展10周的涉及腐蚀与防护相关的专业实习,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石油装备材料与腐蚀防护技术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现场材料与腐蚀工况、防腐措施的调研实习,辅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讲授等实践环节,熟悉油气田生产开发的主要设备和工艺流程,了解我国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使用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应用现状,增强学生对油田现场所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场腐蚀与防腐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井下管柱系统、井口装置与阀门、集输站场等关键部件的材质、腐蚀工况条件及腐蚀失效现象;(2)了解油田现场主要采取的控制或预防腐蚀的各种措施及其效果;(3)了解油田现场采取的腐蚀速度监测检测技术、腐蚀评定方法和标准;(4)总结油田现场腐蚀失效规律,分析油田现场发生腐蚀失效的可能原因和腐蚀机理,评价防腐措施的有效性。

(五)试验平台建设

重点是筹措经费建立研究生专用实验平台,大力开展实验教学,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室环境、硬件设置、软件安装方面,按照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进行规划。如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的实验室,设有制样室、常温常压室、高温高压室、电化学室、环境力学室等。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先后买入了多台电化学测量仪器、高温高压釜、慢拉伸试验机、拉扭疲劳试验机等,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在腐蚀与防护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需求,所提供的优质科研条件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系统和全面,极大地提升了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企业工作站与学校优势资源共享,合作申报科研课题

重点是拓宽企业工作站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大幅增加前沿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课程,打通学校和企业工作站的沟通渠道,让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参与大学课程体系建设。为此,学校组织导师深入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实践课题,根据企业工作站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创新性。与此同时,我们聘请了大量企业工作站的导师,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讲授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践性课题中的设计、研究和问题等,依托各企业工作站实践基地或以实践基地为主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感受。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基金项目的基础研究工作,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从具有高技术难度的技术难题入手,其中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和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我们与部分企业工作站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我们与一家企业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主要开展采输系统二氧化碳腐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入该企业工作站的学生主要围绕该计划开展如下工作。(1)开展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高含二氧化碳采出液性质,找出影响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因素。(2)产出井及集输系统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以及耐蚀材料的优选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体系的特点,研究玻璃钢环氧树脂内衬层、煤焦油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纳米陶瓷涂层、超高分子量PE内衬复合管、玻璃钢管、合金管等在该腐蚀体系中的耐蚀性能并优化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3)产出井及集输管线二氧化碳腐蚀体系缓蚀技术研究:在确定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二氧化碳驱腐蚀体系的缓蚀剂,并研究缓蚀剂可行的现场加注工艺技术。(4)产出井及集输系统阻垢技术研究: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不同部位的阻垢剂并研究阻垢剂的加注工艺技术。通过共同攻关,许多技术难题得到克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实践证明,共同合作申报科技攻关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

三、结论与展望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8

论文摘要:听和说是英语口语交流中的两个方面,英语教学中二者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在发展英语听说能力的过程中,二者要协调一致地发展。此外,英语听力理解有很多影响因素,如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了解这些因素会极大地促进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

听和说是英语口语交流中的两个方面。听是主动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过程,说是主动表达和传达信息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和巩固。

首先,听是说的基础。在语言交流活动中,交际双方都把自己当成听者,而把对方当作是说话者。在交际者接收和理解信息之后,要进行内在信息处理,在此基础上产生表达动机,然后通过内在和外在语言的转化,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的说是建立在清晰的接收和正确的理解之上的。因此,没有信息的输入、积累和语言信息的综合分析,就不会有思想的自由表达。

其次,说是听的前提。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输入,说是为了另一方的听。这种内在系统的口语交流模式表明交际者要进行口语信息的输入和理解。清楚正确的表达信息能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再次,听和说的技能相互影响。听和说都是对语言口语符号的处理,听和说的能力就是对语言声音符号的处理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听话能力较高的人说话能力也较强,反之亦然。此外,大脑的运动语言神经中枢与听觉神经中枢紧密相联系。说话人根据听话人接收状况经常调整讲话内容和语速,听话人也会按照说话人的讲话内容来调整听的重点和方向。因此,在发展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听和说的能力要协调一致地发展。听能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使学习者获得足够和纯正的语言输入,这是说的良好准备;说有助于吸收和内化随时听到的信息,并使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成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渠道。听和说相互检验和监督,一方的提高可以促进另一方的提高。听和说的技能是不断重复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

总之,语言交流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听和说是两个有着相反运动机制的过程,但双方处在相同的交流环境中,并使用同样的声音媒介和神经心理基础,采用同样的信息处理模式来接收和处理语言信息。正是同样的基础使听和说的技能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和影响。这种内在联系要求听力教学应该将两种技能的提高适当地结合在一起。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将会有助于信息的内化和学习者交流能力的提高。然而,英语听力理解是被很多因素所影响的,了解这些因素会极大地促进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

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主要接收两种信息来源,分别是系统的或语言信息和图式或非语言信息。语言信息包括语言知识,如发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也就是听力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非语言信息包括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因素和听力材料等。

语言因素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尤其是语音和音位知识在听力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经常会成为正确理解的障碍。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在理解生词较多和句法稍难的听力材料时并不感到太吃力,然而有时在听简单熟悉的单词和句子时却怎么也听不懂,认识的单词在听力材料中却无法识别,这种情况往往更让学习者受挫。通常学生只了解单词在孤立状态时的读音,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句子也无法流畅的表达,甚至还处在单个词说的状态,所以,他们无法感知在连续的语流中单词的语音特征,这给学习者听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多困难。在连续的口语中,单词互相连接,音位有时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在听力课堂上他们通常在听前或听后会解释一些生词和较难的句式,并且听力材料至少会播放两遍,因此由生词和较难句法所造成的听力障碍能够较容易地被清除,但是教师很少向学生讲解一些连续语流中的语音知识,如连读、省音、弱读等,这就造成了学生听力理解的极大障碍。

学习者因素

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他的情感因素也会对他的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影响。前者指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的理解程度。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使用的差别,因此在听力中,学生很容易误解语义。长期的被动语言输入往往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并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失败结束。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使他们具有进一步深入探求知识的欲望(H. D. Brown, 1994)。这些非语言因素如果被忽视,听力理解的提高同样是有限的。

听力材料的因素

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听力提高的一个前提,恰当地选择听力材料是及其重要的。听力课堂上经常令人沮丧的情况就是听力教材老化不实用,不能及时更新,听力材料的语言缺乏生活的真实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语言交流做准备。结果,很多学生在听力课上缺少主动接收语言信息的兴趣,在他们眼中,听力课成了“睡觉课”。好的听力材料应该是语言真实,包含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实用有趣,能够使他们有机会在日常交流和对某些话题进行讨论时练习和使用。此外,听力材料应该适应学生当前的水平,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将听力材料制作成生动的演示光盘,真实的交流场景,真实的人物,并配有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以便加强理解。

总之,听力理解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克服传统听力教学的弊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满足新时期英语听力教学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Brown, G. Listening to spoken English. Longman. 1977.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9

关键词:幼儿;小班区域活动;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91-1

很多的现实示例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幼儿是难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的。所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幼儿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与活动。这既是满足幼儿发展的当前需要,也是幼儿长远发展的需要,所以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激发幼儿创造性是一个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区域活动中不利于激发小班幼儿创造性的因素

在很多的区域特别是生活区里面,教师将“娃娃家”、“菜市场”等角色扮演中的玩具设计得过于逼真,很多教师认为游戏的材料越多越好,越漂亮孩子越喜欢。如菜市场里教师精心缝制的逼真的面包、饺子,购买的“水果、蔬菜”,当孩子们玩游戏需要那些材料时,就去那逼真的材料中去找,需要包子,从菜市场中找来就装盘,这样就出现问题了,娃娃家里的“妈妈”没事干了,这样幼儿玩了一会儿就对游戏出现了消极行为。这样的材料短时间内能吸引幼儿注意力,时间一长,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由此看来,这些又好看又逼真又多的游戏材料对创造性没有帮助,有些甚至会阻碍了幼儿的创造性。更严重的是当幼儿创造性的发展缓慢导致要求教师提供的材料要越多越逼真漂亮,这样一来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创造性就很难培养。

1.游戏空间。除此之外,区域游戏的空间布置对于幼儿的创造性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激发创造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操作的空间。例如:建构区里,场地的变换很少,并且提供的积木的体积比较大,而区内的活动场地相对积木来说却只适合搭建一个大型的建筑或两个小型的建筑。为了让幼儿能更多地参与到游戏中去,教师多安排三个幼儿进入此区域游戏。这样,同样的积木,可搭建的空间就明显要小很多。然而小班幼儿的游戏多是平行游戏,还不懂得相互合作。在这些外在条件的制约下,与幼儿自身限制来看,这样的区域活动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还有一些幼儿教师一味地追求区域游戏种类的丰富,所以把活动区域与区域之间明显分隔。为了防止幼儿之间出现矛盾,一般要求幼儿在自己的区域内活动,不能随意离开。这样的空间规定导致原来空间不大的区域,由于制度的限制变得更加小了。这种对于幼儿的创造性又是一次致命的扼杀。

2.游戏语言。从上面的表格来看,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之间的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但是交流的内容很多都是关于材料的争夺,符合游戏主题的谈话却出现的很少。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创造性多始于幼儿的动手能力上,却不知幼儿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区域游戏中与游戏同伴的交流,对与幼儿的创造性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在玩“娃娃家”这样的区域游戏中,虽然教师要求幼儿与他的“家人”有交流,但往往玩起来他们就各玩各的了。幼儿只关注到自己想做想玩的东西,而对于游戏同伴则处于偶尔答话的状态。甚至有些在挑选自己“家人”时,他们多喜欢与那些不争抢的幼儿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语言这一很重要的培养训练方面就被忽视了,幼儿在这样一个区域活动中的创造性也就不容易得到很好的发展。

虽然这次的娃娃家与菜市场有相互交流,娃娃家又跟银行有交流,但是在交流中,除了教师在边上指导他们有交流语言,他们自己交流时,多以直接“拿”的行为为主,相互交流变得很少。这明显对于幼儿创造能力不利。

二、区域活动中激发幼儿创造性的策略

1.游戏程度要“细化”。这里的“细化”不是说提供游戏材料的种类多,也不是在区域游戏中不合理地加大难度,而是指游戏材料可以提供幼儿操作的方面多。在提供一定量的形象玩具的同时,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半成品,让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己去创造一些自己认为需要东西。可能孩子做的很不像,有时候甚至做的一团糟,但教师一定要多给予操作材料方面的机会。例如师生可以共同收集材料。在实习中笔者发现活动区的材料如果是教师独立提供,那么孩子对于游戏材料的感觉到不满足,而且老师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很多;如果让小班幼儿单独完成,以他们的现有能力又很难成型,因为很多的时候幼儿的思维是要幼儿教师来启发和引导的。这对教师材料的提供有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所以老师不应该像幼儿那样一味地追求玩教具的更新,而应该根据科学原理,有规律地加入新材料,让幼儿能又有新意,又能进行游戏的探索,让其创造能力更好的发展。

2.区域空间布置要适宜。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控制好活动区域的范围,让每一个进入活动区的幼儿都可以有充分的操作机会和空间。所以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的时候,可以先以多种形式调查幼儿对这个活动区域的兴趣,然后让一些幼儿进入试着玩玩,看看活动空间控制在多大时能使幼儿兴趣最浓,活跃性,创造性最高。教师千万不可以布置好区域角,再自认为大致可以分多少幼儿进入活动区,应该以幼儿为主体来划分,区域活动的空间一定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在这样的空间内才能更好的发展其创造性。

3.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创设有刺激性的言语环境。很多区域活动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生活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越饱满、丰富。然而只有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较丰富深刻的感受,他头脑中才能储存丰富的知识,从而能为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所以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很好的言语创造力,就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充满刺激的、敢说、想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这些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也需要家园合作,共同营造。

学以致用交流材料篇10

关键词:英语听力课堂;焦虑;解决办法;听力材料

1引言

听、说、读、写是学习外语的四项基本技能,听力排在第一位。Joan Rubin 和Irene Thompson(1987)认为听力也许是最重要的语言能力,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60%的时间都是在听。高效的听者是更高效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学者认为对于外语初学者,听力是听、说、读、写四个技能中最困难的。国内学者对于听力教学的研究也都证明听力对学好外语的重要性。但是,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听力能力总是不尽如人意。这也是造成哑巴英语的原因之一:听不懂,不敢说,当然就无法用英语交流。

影响听力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多种:焦虑,自尊,动机,态度,个性等等。其中,焦虑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影响因素。E. Horwitz,M. Horwitz 以及John Cope(1986)指出焦虑在听和说当中更明显表现出来。但是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听力课堂中的焦虑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匮乏。典型的听力课堂是教师跟着教材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这样的课堂无疑会大大降低学生对听力的兴趣,也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情绪。

2文献综述

2.1 焦虑及其分类

学者们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角度对焦虑有不同形式的定义。在早期的研究中,焦虑被定义为一种“无法表达清楚的恐惧感”(vague fear)。朱智贤认为,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者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朱智贤1989:137)。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习的焦虑问题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Horwitz等(1986)认为外语焦虑是语言学习特有的现象,并将外语焦虑定义为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及行为。Oxford(1999)认为语言焦虑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情感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并指出造成语言焦虑的原因有语言考试成绩、水平测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任务、语言学习中的自信心、自尊等。按照焦虑对学习者的影响,Scovel把焦虑分为两大类(Scovel 1978):促进性焦虑和退缩性焦虑。促进性焦虑激发语言学习者努力挑战新的学习任务,促使他们努力克服焦虑感,后者导致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以回避焦虑的根源。

2.2 外语听力课堂焦虑

听力是对于母语学习者很容易而对于外语学习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一项技能。

外语听力包括语速、语音、语言实验室条件、听力材料的长度、词汇量以及材料涉及的主题。过难的听力材料会导致学生焦虑;如果听力课堂的安排没有条理,也会引发焦虑。一些学生说在他们不知道听的是什么,听的目的是什么,听完后该怎么做的时候就会感到焦虑。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界开始关注学习者在听、说、写等人际交流方面的影响因素。Horwitz与Cope(1986)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听力也许最容易引起焦虑。在外语听力课堂中,学习者面临对目标语言信息编码和解码的双重任务,焦虑的影响也就非常明显。学习者担心误解信息,担心对信息处理不足,担心心理上不能适应所接受到的信息。

3听力课堂焦虑原因

第一,传统的读、写为主,听、说为辅的教学模式是导致学生听力较弱的社会环境因素。

第二,听力理解自身特征。与阅读不同的是,阅读允许采用曲折迂回的策略反复思考,叙述和记录;在听力过程中,所有的词汇和信息都是在瞬间出现的,这就对学习者的瞬间反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三,听力材料的特征。许多学生反映听力材料是导致他们听力焦虑的最主要的原因。其中包括语速、语音、语调、材料长度、词汇、主题等等。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所听得的信息的理解、处理和吸收。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注意力分散或转向不相关的事情而导致焦虑。

第四,中国学生自身的特点。敢说敢做向来不是中国学生的长项,而听力课堂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从而需要学生有充分的自信不怕出错。另外,学生在听某个材料的时候总是努力听清楚材料中的每一个词,认为这样就对材料理解更多一些。事实上,这是事倍功半的错误做法。在母语交流中从来就不需要听到所有的词汇,外语亦然。尤其在碰到生词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转向猜测生词的含义而忽略后面的内容。

第五,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现在绝大多数的听力课堂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大学英语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从介绍生词和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开始;然后播放听力材料要求学生仔细听并完成听力材料所设定的问题;再然后教师会要求一些学生说出答案并加以评述或纠正;此后教师做一些简单的解释。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完全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师生间基本上没有任何交流,学生是否掌握所教授的内容也是未知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无形中被抑制。

第六,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匮乏。听力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音、语调、词汇量、词法、句法等知识和应用能力。听力课堂要求学生高度敏锐,对目标语言的语音和语义特点有很强的识别能力。但是,在初学英语的时候,由于母语、方言、教学条件的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发音不准确;而且,中学教育并没有系统地给学生教授语音知识,很多学生连重音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发音。而且,大部分的中学都没有开设独立的听力课程。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能适应长度较长,语速接近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了。这样,焦虑也就自然产生了。

第七,目标语言文化知识的缺乏。听力材料的主题覆盖面很广,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艺术、教育、天文、科技、文化等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比较宽泛的知识,涉及各方面的词汇积累。有时即便学生听清了听力材料中的每一个字也不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第八,学生的心理因素。语言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猜测、想象、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心理素质不佳、缺乏自信、紧张等不良的心理情绪都会影响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而当他们在听力课堂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焦虑情绪会增加。焦虑情绪的增加会使学生进一步降低对自己听力能力的自信。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4解决听力课堂焦虑方法

4.1 课前充分准备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听力材料的选择应该难易适当,有趣,真实。Krashen (1985)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认为,决定外语习得的关键是学习者接触大量可理解的、有意义又有关联的目的语。听力材料过难只会增加学生的焦虑,而过分容易的材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听力材料的主题应该选择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内容。比如在新闻英语教学中,可以把新闻分类为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分别教授。这样在一段时间之内,学生可以就某个主题如军事方面的词汇、用语集中学习。课前要求学生阅读一些英文报纸上关于该主题的新闻稿,同时记录下该主题的常用词、常用短语、常用新闻报道的格式。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预先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了。同时,学生课堂压力也就相对减轻了。另外,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在听标准语速(standard English)的新闻之前,先让学生听同一条新闻的慢速版(special English),了解新闻的大致内容;或者借助视频,给学生播放该条新闻事件的录像,都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标准语速的新闻内容。学生的兴趣也会提高。

4.2 课堂充分互动

听力课堂师生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在开始听力之前,不妨留5~10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课前所阅读的与课堂听力材料相关的内容从而减轻学生对新的听力材料的抵触情绪,同时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所讨论的内容加以补充或者讲解一些背景知识,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做还能够在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在听教学材料的时候表现更好一些,学生的信心会增强。

低焦虑的课堂气氛能减轻学生的听力焦虑。课堂气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许多研究表明,正式、严肃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感觉压抑,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下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就需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有张有弛。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分组讨论、两两对话、阅读相关材料,甚至听听音乐等,这些都是可行的方法。

此外,教师对学生多一些肯定的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降低学生的课堂焦虑。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焦虑是正常现象,并且帮助学生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不管学生的进步大或者小,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事实表明,很多学生喜欢一门课程是因为喜欢上这门课的教师,而且学生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学好这门课。

4.3 课后强化拓展

听力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课堂材料和课后材料。课后材料分两部分:一是对已学内容进行强化拓展,二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听。对已学内容拓展部分要保证一定的量,难度也应该比已学内容稍高一些。预听部分的难度可以比课堂内容稍低一些或相当。当然也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课后听,课堂讲。总之,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听,更多的机会磨练能力。

5结语

语言学习焦虑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课堂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听力课堂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主要从教师的角度针对听力材料的选择对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些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就是在降低学生课堂焦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听力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外语听力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过低的焦虑水平也是不利的。过低的焦虑水平使学习者不能排除情境中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适度的焦虑可使学习者保持一种活跃而敏捷的状态,这种轻度的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外语学习。

参考文献:

[1]Krashen.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1985.

[2]Horwitz, E. K. , M. B. Horwitz & J. C.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02):125-32.

[3]Horwitz, E., Horwitz, M. &Cope, J.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In E. Horwitz & D. Young (eds.).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M].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91:27-39.

[4]Oxford.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er: new insights[C] In J. Arnold (eds.).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