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4 02:24: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1

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经这样评价他:“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的骨头是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鲁迅精神的真实写照。他不愧是我国近代文坛上的一面旗帜。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于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八日。当时作者刚离开北京,正在厦门大学任教,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这组散文有五篇是在北京时写的,由于作者痛恨那些为军阀政客卖命的走狗文人,加之北京的形势复杂,他决定南下。另一半是到厦门写的。所以说,这是鲁迅先生南下时,心情最糟糕时,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寻找一些安慰,才写了这篇散文,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深情。

百草园,在绍兴城内新台门后,鲁迅家房屋后面的一个园子,当时是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园子。一九一九年,百草园和新台门屋子一起卖给了姓朱的人家。三味书屋,在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镜吾先生的寓所内的第三间房,用为书塾。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在这里读了六年书。所以,这里的一切,他都记忆犹新。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散文。大多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当时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了晚上才拾起来。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本文的题目吧:“从……到……”这两个介词,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照“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空顺序来写的。可见,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二,作者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三,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现在,我们就来赏析第一部分(第1—9段):“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文章一开始就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点明了地点。之后,交代百草园的变迁情况。本段末尾一句值得一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其中的“乐园”二字,领起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接下来作者用浓墨重彩为我们描摹百草园的美景。你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那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一下子就可以窜到云霄里去的叫天子,这里真是充满生机,色彩斑斓,乐趣无穷。还有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那蜈蚣,斑蝥更有趣,倘若你用手按住它的脊梁,它会啪的一声,从后翘喷出一阵烟雾。我们现在都知道,那哪是烟雾啊,那可是斑蝥为了自我保护而放出的毒气。即使是大人,一不注意,就会那毒气冲出一个血泡来。可是,孩子们全然不顾这些,在他们看来,这烟雾充满着梦幻 ,是那么美,多么纯真的孩童啊。由此可见,园中的快乐,情趣,实在是美不胜收。

此外,文章还插叙了一段故事,很传奇: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孩子们却特别喜欢,寥寥200字,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对孩子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分神奇,实在是妙不可言。

后来,“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即文章的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这里写的是离别百草园。也是在巧妙地进行过渡,从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因此,接下来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七年,他对这里的陈设记忆犹新: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等等,都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第二部分,作者是通过几个片段来构思文章的,从而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生活的若干侧面。写私塾的先生时,首先写他知识渊博,无所不知,(但是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也并非无所不能),之后写先生教学很认真,尤其写了他读书的认真,投入。特别写到先生的最大优点是不体罚学生。写完先生,又写学生,写到学生尊敬老师,喜欢提问,还喜欢玩耍,具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另外,趁老师不注意时,还可以偷着乐:做各种游戏,甚至画画儿,等等。可见,当时的私塾教育还是很能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私塾教育,要辩证地看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2

浓浓的一字胡,深黑的眼珠,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他时常拿着烟斗,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1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跟着旅游社去绍兴。经了大约5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绍兴,我们的第一站是鲁迅故居。

一下车,住在绍兴的小林导游来接我们,她把我们带到了游绍兴第一站——鲁迅故居。

进鲁迅故居前,小林导游说:“鲁迅故居有4000多平方,比鲁迅祖居多出1000平方,是周家最大的建筑。”说完,并带我们进了故居。

进去后,我们先看到了迎客的徳寿堂,徳寿堂的上方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画,画下摆着一张张清朝时代的精致凳子,上面刻着龙、凤等吉祥图案。

接着,我们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卧室里有一张精致的木质清代床、刻着动物的木质圆木桌......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木制的。

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书房,书房里放着许许多多放书盒,一张精致的木桌上放着许多毛笔,那是鲁迅先生的阅读桌。

参观完鲁迅故居后,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是鲁迅以前上学的地方。我们看了鲁迅以前坐的椅子和写字用的桌子。我们听小林导游介绍:鲁迅的桌子上刻有一个“早”字,那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课迟到了,他感到十分惭愧,所以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每天要早点到学校,不要迟到。

鲁迅不愧是绍兴名人,他的小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我该向鲁迅学习。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2我早就听说鲁迅先生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作家、大文豪。今年寒假有幸来到绍兴,让我看一看鲁迅先生幼时生活、学习的地方。

我们从故居的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白墙黑瓦,显得非常的简陋,正当惊讶时,听到导游介绍说,鲁迅先生在当时也是富豪人家,但为了显示当时鲁迅先生的清廉,就用了白墙黑瓦。随后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客厅、卧室、厨房等地后,便来到了有名的百草园,此园坐落于鲁迅故居的最北面,这里是鲁迅先生儿时与伙伴嬉戏之所,我以为百草园必定是鲜花满地,芳香浓郁,风景别致,谁想只是一个菜园,周围几株百年古树,镌刻着园内的风雨岁月,世间沧桑。

从故居出来,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我想这大家应该都知道的,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家塾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就是其中之一了。“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三余取义为“冬着岁之余,夜者日子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来塾师寿镜吾先生儿子将”三余”改为“三味”,取“读经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处为鲁迅先生读书之地。三味书屋正门一间房内,正面是一副梅花鹿图,旁边是八张桌椅,乃是学生习文读书场所,鲁迅先生的书桌上还刻了一个早字,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我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大作家,是因为他儿时的努力为他奠定了基础,我们正处于这个黄金时期,一定要以鲁迅先生为先榜,时刻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此次鲁迅故居之行真的是不虚此行,必定铭记在心!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3正月初三,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自驾去绍兴游玩,出发前,外公笑称这可是专门为我设计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故居,在这里,鲁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青瓦粉台,虽然老房子颇有些年纪,但保存得非常好。小堂沿、祖母卧室、鲁迅起居室……看过文字介绍,再看看陈列的一件件旧物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鲁迅小时候,那个有长妈妈讲故事、小鲁迅嬉戏玩耍的情境。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不多远便是此行的第二站——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共有二层,一进大门,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半身雕塑,旁边赫然写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几个大字,妈妈说,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在纪念馆,我了解到了更多鲁迅的生平轶事,比如家境从富裕到落魄,从被人宠爱的长子长孙到天天跑药铺当铺被人瞧不起……这些都给鲁迅的成长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啊!

三味书屋是我们一行的第三站,据说这是当时绍兴城里比较有名的一个私塾,鲁迅小时候就在这里听寿镜吾先生上课。我看到了当时鲁迅求学时用过的一张硬木书桌,桌角上刻着一个“早”字。原来,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受到寿先生的严厉批评,他很惭愧,就在书桌上刻了“早”字用来告诫自己。可见,偶然犯了错不要紧,顶重要的是要能牢记在心,积极改正!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4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想去看看大作家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还有他念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暑假的某一个早上,爸爸终于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同意我们一大家子,去鲁迅爷爷的故里游玩,终于亲身经历了一次精彩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阳光狠狠的烤着大地,即使隔着鞋底,似乎也能感到大地的滚烫,天地仿佛一个大火炉。首先我们来到充满田园气息的百草园。一进门首先映入我们眼眶的是一大片一大片充满生命气息的绿油油的菜畦,还有一堵其貌不扬,而且长满野草的矮墙,我走到一口井边,心中不免疑问:这就是鲁迅爷爷书中提到的光滑的石井栏吗?我把手轻轻的放上去摸了一下,还真的挺光滑的,百草园中点缀似的,种植着几棵树,只是我也分辨不出来是什么树,其中只有皂荚树我还能勉强认出来,只不过这时已经过了结果期,妈妈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松树,桑树上结出的紫红紫红的桑果,鲁迅爷爷书中提及到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矮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爷爷笔下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可在我亲眼看来却显得有些乏味,有点小小的失落。

在百草园又逗留了一会,我们就进入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古老但又稍显破旧的旧房子。并不是很白的墙,乌黑的门,石板铺的地,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鲁迅爷爷念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块木牌子,上面遒劲有力的写着四个大字:三味书屋。牌子下方是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表达了鲁迅的勤奋。

鲁迅儿时无限乐趣的游乐园,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毫无特点的一个菜园子,而他读书的地方只不过是一间简陋的房子,然而正是这样平凡的地方,却走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拥有环境优美的公园,设施齐全的学校,还有一流的教学环境,这里会走出什么样的人呢?我真的很期待。

鲁迅故居观后感范文5寒假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冬令营活动,(华东六日六市游)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是我对参观的各个景点都有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故居了。

鲁迅先生是闻名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革命的一颗火种。

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里面挤满了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鲁迅先生的半身铜雕像,他神情严峻,炯炯有神地凝望着远方。雕像两侧刻有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那扇门,里面分为三个房间,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3

一、旅游利于教师备课

教师备课一要读课文,二要看教参,三要读与文章有关的书本或者文章。在整体与细节相互把握的基础上,写出教案,然后实施。以上过程如果是“读万卷书”,那么教师对课文所写内容的真实接触和感想就需要有“行万里路”的真实体会了。如果文章所写内容恰好是教师亲身经历过或是旅游过的地方,那么在备课中,就能很快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写出“形神俱备”的教案。

例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一课。备课时,要先看课文,理清作者的登山路线。这就要一步步的根据文字去把握教材,大费一番周折。如果教师亲自登过泰山,那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登山经过,结合课文文字,很快理清作者的登山线路,也就是课文的线索。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的登山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将其表达得更充实更丰富,也会更细腻。这是真实的情感啊!

二、旅游利于教师授课

一个人如果想将一件事情很顺利地有条不紊的表述出来,而且逻辑性强,感情丰富,语言上没有口语和半截话。怎样才能做到?我想主要条件之一就是对事件很熟悉,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其表达就会更完美更精彩。

旅游对于语文教师授课有着重要作用。在授课时,如果文章内容恰好是教师亲身经历的地方,将其结合自身感受讲授出来,就能迸发出精彩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生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如果教师去过岳阳楼,在讲授《岳阳楼记》时,旅游的经历和感受便会对授课带来很大的帮助。授课时,教师会将登到顶楼时的心境和愉悦感不自觉的带进教学。站在顶楼上,遥望洞庭湖面,君山如黛,江雾若带,水天一片空阔。文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描写,多么精彩,多么富有气势。真实的感受与文章精彩的刻画融合在一起,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感情更真挚。同时,在授课中,教师会把岳阳楼最吸引游客的“三绝”告诉学生:范仲淹的铭文,清代书法家张照的书法,篆刻家邵竦的篆刻。历史名胜加上教师生动的描绘,不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感情。而范仲淹所倡导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与岳阳楼的气势相结合,古人那种博怀和政治抱负便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讲课时,教师的心境、感受便会影响到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挖掘这名篇的意蕴,进一步将心境升华,深化,唤起学生无限的向往之情,去欣赏这千古诗句。

三、旅游利于写作教学

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过去在学习《文学概论》时学到了不少,很多文章中也有提及,但这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刻地感受到旅游开拓了我的视野,真正理解到名人名家的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知道了名人名家的写法,对指导学生写作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近期旅游中我主要理解到以下几点:

1.按事物顺序真实的有条理有重点的叙说

游记性的文章多采取这种写法。作者真实地将旅游经过从头到尾有条理有重点的进行叙说。我通过旅游一些地方,再看一看名人名家的文章,这样一对比就发现了以上诀窍。在文章中名人文章的写作顺序交代得很清楚,内容详略得当,在叙述中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黄山游记》、《登泰山记》、《故宫博物院》等文章便属于这种写法。这种写法对于我们指导学生写游记性文章是很好的借鉴。

2.将复杂的事物分类,由主到次加以叙说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便是这种写法。拙政园景物错落有致,景致优美。旅游者游览后无不称绝。然而要写出来却不是件容易事。而名家叶圣陶却能写出来。为什么?其主要原因就是抓住拙政园的整体特征,又将园内的景物按自然之趣的亭台楼榭、重峦叠嶂的假山、入画的池沼、着眼在画意的树木以及园内其他小品等几个方面去解说,这样就把拙政园介绍出来。旅游的亲自一见,加上自己的一点思考,就会明白名家的一种写法,胜过读多少书。真是“纸上读来终觉浅,得来全不费工夫”。

3.在描写对比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写的多么充满生机啊。读文章时你一定很想知道百草园吧。你到绍兴旅游就知道鲁迅故居中有一个园。这个园较大,里面有菜畦,水井,皂荚树,桑树什么的。课文中将其进行描写,使人感到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充满生机。由于前面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无聊,孩子们才到后面这个园寻找乐趣,因而也就有了点情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比较,我们就体会到:三味书屋读书生活是多么的枯燥无味,百草园又是多么充满情趣。由此我又明白写文章的诀窍:在描写、对比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指导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旅游还有利于对古代诗文的理解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作者身临其境写出来的,它有着不朽的魅力,精炼的语句,深邃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出外旅游经常会到一些古诗词作者游览的地方,他们在这些地方游览后,留下了不朽的诗句,这些诗句脍炙人口,今天读来仍感到亲切感人,热血沸腾。旅游中,在古诗词作者留下诗句的地方,读读或者背背原诗句,亲自感受那种意境情感,真是一种文学享受。将教学时的主观说教变成了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深层理解、感悟,是难得的文学学习,将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会收到真实的直观的效果,增强了诗句的文学感染力。如登泰山,经过了艰苦的攀登,终于到了南天门,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精神愉悦,一切劳累疲劳全都忘却,真是舒服极了。再登上玉皇顶,站在泰山极顶,居高临下,极目远望,唐代诗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油然而生,这时你才真正进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种境界,这种感受是亲身体会到的亲自感悟到的,是怎么看书也看不出来的,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来的。将这种体会感受运用到教学中会收到多么好的效果啊!

再如到苏州的枫桥景点旅游。通过游览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五古”,看张继的塑像,再读一读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由于亲临其境,很快就进入诗的意境,真实的感受从心中涌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感觉同样是亲自体验感悟到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学习环境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堂上显得单调、沉闷,缺乏活力,这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也会看成是快乐的享受。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现在的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但同时,他们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的生活,让学生描述自己儿时的乐园。然后我就直接引入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可是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把它称作是“我的乐园”呢?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知道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色彩和声音的生命世界,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乐园。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解答了问题。我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既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来源于生活。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我在上《关注我们的社区》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调查、考察自己所在的区域的人口和环境。人口问题是我国的大问题,控制人口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很多地方看来,都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调查、考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大家更多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变色龙》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而通过表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缺乏情趣。我在上《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我让学生先自己去查资料,了解我国有哪些石拱桥,石拱桥有些什么特点,然后在课堂上学生拿出自己找到的资料做比较,看谁收集的最多最准确。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后,便可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鲁迅・寿镜吾・三味书屋

关 捷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里学习。

书屋的第五代主人寿宇说:“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

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一挥就是60年。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殊勋伟业。其实,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所以才默默无闻。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因此轰动了中国文化界。

寿镜吾性格正直、倔强、疾恶如仇。他所处的时代是丧权辱国的清末,因此,骂世成了老先生的一大快事。当时,外国人在绍兴城建了真神堂,他们所豢养的教徒中的败类,经常霸占百姓的土地、房产,绍兴城被洋鬼子及其走狗闹得鸡犬不宁。寿镜吾教书之余,每日在家里咒骂洋鬼子。为了拒绝洋人来三味书屋“拜访”,他特意在院里修了一座空坟,以示誓死不合作的态度。他生活并不富裕,但从无怨言。

寿镜吾办学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有文化的国民,不讲八股文和试帖诗,不为封建王朝培养鹰犬和奴才。他甚至还公开讲:“我的学生会写信就行,去商店当伙计就行。”

从12岁到17岁,鲁迅在这里学习了5年。这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寿镜吾表扬。遗憾的是,绍兴城在20世纪20年代比较封闭,寿镜吾直到1929年逝世,也不知道周树人“变成”了鲁迅,他只知道这个学生在外做事。他曾对寿宇讲,他的学生当中周树人是最聪明的,不是一般的聪明,他读书读得深刻,作文更深刻。

(选自《文摘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①他自己的子孙们也几乎个个是鸿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拒绝洋人来三味书屋“拜访”,他特意在院里修了一座空坟,以示誓死不合作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全文,说说本文题目中的“鲁迅”“寿镜吾”“三味书屋”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文中找出“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具体指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三味书屋的主人有着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寿镜吾性格正直、倔强、疾恶如仇”,鲁迅从寿镜吾那里也学到了这些性格特点,请你用鲁迅的一句诗来加以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后,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说你对寿镜吾先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6

一、课前安排初读,梳理文章思路

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要求学生在开课之前对文章进行有目的、有针对,发现可圈可点的预习性阅读。初读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有个初步认识和大概的了解,同时,初读还要求大家去注意发现新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及时通过字典等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描摹表达方式,以便于为接下来的课堂精读做好铺垫。我们可指导学生在初读时要注意找准文章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和经典段落,然后圈圈点点,分门别类做好标记,这就是传说中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另外,为了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驱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初读,笔者一般会根据文章的特点,提前为学生创设有针对性的初读作业,并提出对文章理解的思路。

我们在引导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让学生在课前先通过网络或书籍等各种资源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情感倾向,然后再通过工具书将生词字查询、标注并学习掌握,如文章出现的一些陌生的动植物名字:油蛉、斑鳌、木莲藤、赤练蛇、何首乌、覆盆子等。让学生在初读过程中,看到百草园中活生生的动植物,想象阿长讲的故事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都充满了童真童趣,让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深情的回忆和留恋。诸如此类经典课文文字优美、经久不衰、充满灵性和生机,让人读来不禁神往。

二、课上必须精读,吸取文章精华

学生通过初读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后,我们就在教学实践中指导他们展开精读。因为初读时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和掌握了不理解的字词句,所以精读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中优美的句式和灵活的写作手法。尤其是那些能够给我们启迪和智慧的经典篇章,更要让大家细细品味,认真精读,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视觉和理解力。精读过程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读,来感受文字的意蕴,玩味文字的优美。

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就非常适合作为精读典范。为了营造气氛,渲染情感,激活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最好先给大家充满感情地朗读示范。细细体味文中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爬月台“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经典动作描写,让学生感触亲切的语言和绵绵的韵味。作者截取最普通不过的一个镜头,这却恰恰点触到了人们内心的敏感部位,引导大家想起自己的父母,让细腻的情感汇聚成一条温柔的小溪,绵绵不绝,在心中缓缓流淌。要想突破本文的阅读难点,就要首先从“背影”这个关键词切入,接着和学生一起通过情境丰满、感情充盈的朗读,领悟课文的内涵和美感,学习文章的经典写作方法。

三、课下延伸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由于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所以课外阅读也成为学生能否优秀完成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学生的课堂时间很有限,要学会自觉安排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因此,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生延伸阅读的范围。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就应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对任何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阅和写读书笔记,对优秀段落进行背诵,对优秀篇章写读后感。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会根据自我需求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四、体味文章语言,学习表达方式

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必要时,对经典的字、词、句用法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在体会文字语言所创造的情境中揣摩体味语言文字的神韵,提升学生驾驭语言、品味文章的能力。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文中有经典的句子“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其中的“卧”字,拟人化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的情态。课文的重点词句,一般是文段和文章的总结、概括和主题思想,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对这种关键词句的理解,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7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的地位比以往有了进一步提升。本文试图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意义,即在发展、交往和生成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目标。? 

所谓教学,顾名思议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统一,两个方面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更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中,从而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这个情况存在于各个学科中。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念。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余文森教授指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在中学教学中,如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移到新的教学观念,即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移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是当下语文教学面临的实质问题。①这一观念不仅对各学科教学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对部分学科尤其对语文学科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所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人总是与社会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所在便是教育先行,让人文理念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与新的教学观念有着尤为紧密的联系。余文森教授认为,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就是全方位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观。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指,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中,其实质是交往。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开放,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将学生从“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需要的到全面的实现。交往和互动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著的,在语文学科中也不例外,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有很深文化底蕴能力。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按传统教育教学,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进行的,并且在学习中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学习变得呆板、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可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模拟情景、也谈“乐园”、前后比照、今昔对比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鲁迅的朋友,和他一起漫步百草园,体会其中的乐趣,感悟书屋的生活,明白什么样的环境才最适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如何贯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因而也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只有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并结合优质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学生们必须对生活的环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社会环境,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为学好语文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语文教学观上看,我们应该重视以下三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模式已经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讲,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点。教师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关注,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氛围的营造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和填鸭式的讲解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首先就是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多的兴趣。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不断提升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回忆,并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使用多方面的手段给学生讲课。例如,在《雷雨》中,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游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娱乐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在氛围的营造上也可以加入游戏,让这成为一种教学的有效手段,还能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习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美术,那么在学习《紫藤萝瀑布》的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将自己头脑中所学习的《紫藤萝瀑布》展现出来。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认真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节奏点,以此为兴趣点进行不断的拓展教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对语文内容的学习进行分析研究[1]。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个人一丝不挂的在集市上走是什么情形,让学生去想象,并且这个人德高望重,这样学生就会在想象之下哄堂大笑,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想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到文本当中,让学生的学习减少束缚感,并且带领学生认真地去感知文本。

三、进行差异性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以及学习情况也不同,因此在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上难免会出现差异性。这种差异并不能成为区分优秀与否的标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对问题标准答案的讲解,有一些学生在感悟方面不是特别强,因此学习效率也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在理解方面就会出现差异,和高效课堂相背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性差异,然后按照差异性进行耐心的指教。对于学生来讲,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在差异性教学方面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构建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现如今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得到推广[2]。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城市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是非常的理解,尤其是不了解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更不知道百草园是什么样子。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感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这样再去学习就会更具有效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9

从孔融让梨到三味书屋:

不能说“不”的儿童

近期,一则微博引起网络关于孩子教育的热烈讨论――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学完《孔融让梨》的课文后答题,对题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作了“我不会让梨”的答案,结果老师给了个红叉。家长认为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一怒之下”将答卷刷上微博。

对于成人来说,孔融让梨代表了一种谦虚和分享,早教专家认为:“孩子只不过是遵循了本心。提出了一个异化性的答案。”

但作为成人,早就对儿童形成了习惯性批判。孩子说了“不”,孩子不知谦虚、礼让的情操,在他们看来是危险的苗头。

遵从式的教育也让鲁迅“耿耿于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这样描写只知道经书典故,不允许学生发问的迂腐先生: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连发问都不允许,破坏了孩子们“乐学”的天性。这和不去引导,只给“叉”的教育者别无二致。每个孩子都有说“不”的权利,对于“不”的正确与否,需要教育者去引导孩童做出选择,而非给出一个固定答案让孩子邯郸学步。

《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司马睿给儿子提了个问题: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远呢?儿子答:太阳远,因为“不闻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再问一遍,不料这回他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故事忝列《夙惠》,足见编者对孩童能自圆其说的“出尔反尔”,持肯定态度。

成长“禁忌”:

中国孩儿能做什么?

一名“70后”妈妈兴冲冲地找教材教孩子学成语,却发现儿童成语读物中赫然收录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论是翻开《儿童成语故事》,还是打开《宝宝学成语》,必有“头悬梁锥刺股”、“精忠报国”……她说:“不是说这些成语不好,而是感觉离儿童的世界太遥远,太说教,太成人”。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过多成人化的因素加诸孩子身上,是在乱拧孩子“时间”的发条。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一次旅行前,大女儿苏西动手打了妹妹克拉拉,尽管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按照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由自己提出。

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最终决定选择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分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卧冰求鲤、割骨疗亲的“孝经”随处可见。《弟子规》的第一句便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的精神影子无所不在、父母的命令无所不从,那孩子到底能做什么?惩罚和强迫往往成为儿童教育中无处不见的现象,孩子像地里的苗子,被忘记了童年的家长“拔苗助长”。

卢梭们的“儿童样子”:孩子的世界不需要过多成人精神

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尊重儿童是家长的第一堂课,就连最民主的家长、“童话大王”郑渊洁也可能是教育的“独裁者”。

郑渊洁,小学四年级自动退学,靠父母辅导和自学,独自一人撰写《童话大王》。成为父亲后,他“怂恿”儿子郑亚旗退学,小学毕业的儿子从扛鸡蛋到报社部门主管,再到办公司请父亲打工,父子共同演绎了极具童话魅力的家教故事。

正当家长们极力推崇童话大王的教育方式,郑渊洁却将自己的小女儿郑亚飞主动送进学校,并且期望女儿“一直读到博士”。

郑渊洁从小在女儿面前经常提不让女儿去上幼儿园、上学的事情,反而激发了女儿的“逆反”心理,拗不过女儿的要求,郑渊洁只好先把女儿送进了幼儿园。每天在送女儿进幼儿园之前,他都认真地嘱咐女儿:“哪天受欺负,觉得老师对你不好,就和爸爸说,咱立马就不去了。”

谁料,女儿每天都是乐滋滋的,上幼儿园上得不亦乐乎,从来没有过不想去的意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阅读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70-02

1 前言

当今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老师和学生必须有效地应用技术,成为合格的信息找寻者、分析者和评价者,并能快速有效的成功解决各种问题,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1]p35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者,必然要适应社会,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用型人才,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 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了阅读、写作等,本文只研究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本文只重点研究精读。

那么,信息技术是如何作用于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的呢?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把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内容作为信息载体,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最大程度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2]

在了解了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先探究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哪些问题?

3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前预习阶段,由于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写作背景,只能依托参考书望文生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传统阅读教学中,师生口述写作背景,只能凭借文字和听觉感知,并没有深刻印象。预习效果不佳。

在课堂分析文本时,缺乏情境带入和趣味性,学生只能机械的罗列文本知识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传统教学所示,百草园作为乐园的乐在何处,无法生成形象的情境,结果变成了板书上的植物和动物的机械罗列。

在回答问题时,学生的课上回答普遍角度单一,答题要点不全面。教师受传统教具的限制,无法实现教学引导多样化实践,造成学生被动的把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课堂知识无法内化,加之课后复习不到位,往往答题角度单一,理解不透彻。这样何谈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

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训练,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差,文字的意义转化能力差。教师只局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谈不到拓展和延伸。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相关资料,不能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学任务的催促下,根本谈不到有效教学。

相对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中呈现出以下的优点:

4 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有效教学中呈现出的优点

4.1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阅读的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使知识共享,丰富教学内容,加大教学容量。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

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阅读内容、信息量大、信息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海量信息资源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木兰诗》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海量有关北朝民歌的信息,以及花木兰的相关文献,从图像、视频、声音、文本等多媒体信息中,获取更多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个历史人物有立体的认识,更能体现预习的价值。

生理特征决定了阅读效率。在心理学关于生理机制的研究中也表明,人的学习是通过眼、耳、鼻、舌、肤五种器官,把外界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由大脑进行分析、综合而获得知识。实验证明:视觉 83%、听觉 11%、嗅觉3.5%、触觉1.5%、味觉 1%。[1]p91(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在五种器官中,视觉获得知识的比率是最大的,听觉次之,二者结合则效果更加明显。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知识时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恰好符合学生知识信息的生理特征。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知识重难点的讲解需要,灵活穿插一些视觉刺激的相关知识信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言语情境,情景代入感强。这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遵循了学习认知的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量变到质变。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提高,从而提高阅读效率。直观形象的图像、视频、声音、文本等多媒体信息,互动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软件的多功能性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当我们给学生呈现动画范读视频时,学生是很乐于观看,并能对照下面的字幕,自觉学习的。比如拔何首乌的根、听美女蛇的故事等。动画中的情景,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是少有的兴奋、唏嘘和快乐的笑声。这一点是传统文字阅读无法比拟的。

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和深化,有利于阅读时突破重点难点知识,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白居易《观刈麦》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设计教学,学生听老师口头讲授,由于阅历浅显、时代久远等客观因素,学生无法想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是什么情景?而现代信息技术,直观的材料从视觉和听觉同时再现当时农夫收割的艰辛,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原文。即明白“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路旁无田妇人的辛酸,也理解了收麦农夫“但惜夏日长”的矛盾心理。进而把握诗歌主题,实现有效阅读。有利于诗的主题的把握。

4.2 有利于语文学习阅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所谓阅读方式的转变,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3]

信息技术下的阅读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阅读缺乏情景导入的缺点,图像、声音创设阅读情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身临其境。

改变了望文生义,结合背景感知文章。如案例给出的相P作者的照片、所著的书籍的图片、以及来源网络和其他资料的文字性的介绍等。直观、具象的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更好的了解那个年代、走进作者童年的生活状态。

课上课下互动交流方式多样,应用学习平台、学习软件,使得课堂阅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且注重协作学习,能深入探究学习,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借助信息技术把阅读教学课堂延伸到课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加大课外名著阅读的量。如上述文本所示,学生会对动画中给出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很感兴趣,无需老师过多的强调、讲解,学生会自主学习,甚至去主动阅读《朝花夕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便于检测阅读效果,使课堂各环节紧奏省时。如传统案例和信息化案例中呈现的一样,课堂检测从简单的课后题或者学案中的习题练习,转变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乐景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在看过相关影片后,结合你的童年经历,给大家讲讲你的童年乐事?如果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迁移,阅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进一步探究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我对校内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实际发出12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2份。下面是调查结果汇总表和柱状分析图:

从表中的各项调查结果,结合柱状图不难看出占到90%以上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在信息量、信息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情境带入感、互动交流方式多样、趣味性、情感体验易被激发和深化、激发课外阅读量增加、便于检测阅读效果方面占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阅读的效率;有利于语文学习阅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5 结语

信息社会,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抽象问题的形象化”和“形象问题的抽象化”。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通过具体并符合学校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处理好以下关系: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教师整合与学生整合的关系;课堂整合与课下整合的关系;“拿来”和创新的关系;单向学习与多维互动的关系。[5]P63-66用以实现信息技术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我们都为之努力探索,不断实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馨,郭丽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1:35,91.

[2] 宗永喜.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28.

[3] 蔡晓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G].上海师范大学,20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