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捉小鸡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6 10:55:40

老鹰捉小鸡教案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1

教师在游戏中语言的凝练幽默不仅能使学生易懂,而且还能为游戏增添欢乐气氛,调节游戏节奏,带来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在教学前期准备中,笔者时常把教材内容编写成“儿歌”、“顺口溜”、“谜语”等形式,通过以凝练幽默的语言把教材内容简易化,达到教师高效教学,学生易学易懂的目的。如笔者在执教《前滚翻》时,以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游戏技能:两手用力撑,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鹰翔。谜语一出,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致盎然地参与教学当中。又如在广播操《雏鹰起飞》中的预备节,其动作要领要求学生右脚后退一步,两臂下举……。笔者把整套动作以儿歌的形式进行编绘:鹅鹅鹅,池塘歌,昂起头来把水游,低下头,水中憩,伸翅膀,摆尾巴,展展翅膀变朵花,缓缓放下要回家”。通过这样的语言编排儿歌形式,使学生明白掌握了广播操动作要领,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款金额唐气氛,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

二、把现实生活场景运用于游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实生活场景不仅能使游戏更具趣味性,而且这样别具一格的游戏设计还能使学生融入生活角色,在角色中体味游戏带来的欢乐。如笔者创设游戏《小明的周末》中,创设生活情境,把“去超市选取给爷爷奶奶的礼品”“乘坐交通工具到爷爷奶奶家”“在爷爷奶奶家与小猫咪玩”等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都去当“小明”,看看他们在超市中选的礼物有何不同,都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在爷爷奶奶家小小猫咪怎么玩,等等。这样的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以游戏效果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倡导一种游戏多种玩法

小学生往往存在“喜新厌旧”看待事物的特点,就算是一种新奇的游戏,在多次玩后都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可塑性,对事物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把一个游戏创设出多种玩法来平衡学生心理,保持学生好奇心、积极参与性。如笔者在执教《长江,黄河》这个游戏,原始方法就是学生面对面站两排,一排名为“长江”,一排名为“黄河”,当教师喊“长江”时,则“黄河追长江”反之亦然。然后笔者在执教过程中,通过改编,把《长江、黄河》演变为另外两种玩法:一是受“长江”、“黄河”特点影响,根据“长江”源远流长,“黄河”气势宏博特点,把男生归于“黄河”、女生归于“长江”,黄河追长江需要追两次才算成功,长江追黄河时,把黄河限定在一定狭隘比例范围内;二是根据长江黄河源自青藏高原,以“天上来”这个词语融入游戏当中,当教师喊“天上来”时,长江与黄河身份互换,互换追逐。

四、在教学中发动学生参与编排

新课程一直倡导“学生使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编排体育游戏时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选取某些有建设性的意见融于游戏之中。例如笔者在编排《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多数学生认为“小鸡”数量太多,当游戏时,后面的小鸡容易摔倒,因此根据他们意见要对这个游戏进行改编。方案一:在地上规划一定区域作为老鹰的家,分出一部分学生作为老鹰幼崽,让他们训练捉鸡,这部分同学手拿呼啦圈,对小鸡进行“甩套”,其余学生扮作小鸡,从中选取两人作为“鸡爸爸”和“鸡妈妈”分别对其余学生进行带领。方案二:把所有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取一位老鹰,4-5位当小鸡,其余同学当“母鸡”,母鸡手拉手形成一个圈,小鸡在圈中,游戏开始时老鹰在圈外,并想尽办法捉拿小鸡;游戏过程中,老鹰可以钻入圈中对小鸡进行捉拿,但不可强制分开“母鸡”拉连的手,小鸡可以出圈,但不可以离开圈外两米,游戏结束后,角色可以互换。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困难生;游戏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体育困难生的引导与转换,合理实施科学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全体的和谐发展。

一、游戏化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1.概念

在教学内容与任务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能力,将枯燥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精神的激发,重视体育课堂教学的游戏性与趣味性,从而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并带领学生自主而有序地开展体育锻炼的一种教学活动。

2.意义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与生理特征等都不稳定,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典型特点。小学生的大脑神经的集中性也未完全形成,容易被外界干扰等等。依据这些心理与生理特点,有效实施游戏化教学策略,在体育课堂中将基本的讲解、示范、练习与游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困难生在游戏化教学中转变的个案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也应尽量维护与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权利,承认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做好体育困难生的教育工作,采取游戏化等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实现困难生的转化,最终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体育困难生的涵义与类型

1.涵义

体育困难生,主要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因其身体形态、身体技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欠缺,导致其体育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未能达到预期的体育锻炼目的,甚至对体育学习产生困难和恐惧的学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与锻炼,而失败感又促使其习惯于逃避和躲藏,从而失去自信心和学习的正确动机。

2.类型

身体素质、理解与运动能力较差的能力型困难生;教师组织不当、学生缺乏热情的暂时性困难生;缺乏学习动力、自我控制型及坚持性的动力型困难生;持续的学习困难与技能障碍的积累所造成的兴趣与自信心缺失的整体性困难生。

(二)个案分析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我常常发现两个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有时候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有时候四处走动。问其原因,她们大都强调客观原因。而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两个学生中一个是因为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另一个则因为体育成绩不理想、体育素质差,所以很少参与体育活动。

因此,对这两个体育困难生,我首先对其晓之以理,正面积极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赞扬,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其次,在教学中,合理应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引导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激发其兴趣与热情。

例如,选取比较经典的民间游戏,将其与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这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鸡妈妈和老鹰,“老鹰”要想方设法捉住小鸡,而“鸡妈妈”则要拼尽全力保护小鸡。这样,两个困难生会感到自身任务的重大,深刻体会自己的重要性,也会更加投入地进行体育活动。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老鹰”捉住了几只小鸡,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肯定学生的努力。

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充分调动了这两个体育困难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其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协调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强化身体机能。

此外,对班级里对体育课热情不高的学生,可针对其特长,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我知道一个女生跳皮筋跳得非常好,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有些厌倦。那么,为了激发其体育活动的热情,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跳皮筋比赛,让这个女生充分发挥其特长,引导其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爱上体育活动。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课堂中游戏化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是一种崭新的心理、生理与社会等多方面互相协调统一的现代健康发展观点,有利于促进体育困难生向体育训练积极生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全体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向趣味性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转变,在增强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骆美英.让每个孩子沐浴运动的阳光:体育困难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体育师友,2013,36(2):58-59.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3

体育活动时,我带着我们班32个孩子进行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的活动。我挑选了一位跑得快的孩子当老鹰,我带好头饰当鸡妈妈,其他所有的孩子站成一条直线当鸡宝宝。31名幼儿组成的鸡宝宝队伍很是壮观,前排紧跟着“鸡妈妈”的幼儿不敢松开小手,于是接二连三地摔跤;而后排的幼儿根本抓不住前面的幼儿,找不到队伍的“鸡宝宝”开始四散而逃,操场上到处都是我们班孩子。配班老师见状便帮我去“抓”这些孩子,整个场面十分混乱,感觉快要把持不住这些“捣蛋鬼”了。我立即中止了游戏,将所有幼儿集合到我身边。于是我决定更改方案,按组游戏,10人游戏一次,剩下的孩子则在旁边等待,对于等待游戏的孩子我提出了请他们安静耐心等待的要求。正在游戏的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在等待的幼儿大部分都很激动,跟着乱跑;而小部分的幼儿则觉得事不关己,自顾自地玩;只有个别幼儿能够按照要求耐心等待。一轮结束后我问孩子们还想不想再玩,很多孩子回答我说:“老师我不想玩了。”“老师我跑得好累啊!”

反思

1.分组游戏,造成部分幼儿消极等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第一次游戏的过程中,我将幼儿的散乱的玩法归结于幼儿人数太多,所以我将全班孩子分成3组,每组10人,希望能通过人数的减少帮助孩子愉快游戏并完成我为他们预设的目标。可是游戏的幼儿很开心,而在等待游戏的幼儿各自有各自的反应。小班幼儿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喜欢让他们动起来的活动,同时自控能力相对薄弱,在看到同伴游戏时他们也渴望能够参与其中。

2.小班幼儿游戏情景化程度不够

在游戏行进的过程中,我的预设是希望幼儿看到老鹰来抓他后就蹲下,蹲下表示回家,这样能够确保自己不被抓到。但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想象出自己的家,他们需要有实际的物品代替自己的家。在保证游戏真实性的基础上,我增加了游戏的情境性,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才出现了幼儿为了躲避被抓到而不停奔跑的情况,年龄小的幼儿在奔跑中便无法理解“蹲下来就回家”的含义。

成长

将民间游戏作为活动课程来实施,大部分是拿来主义,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缺乏创造性的改编。如此经典的一款民间体育游戏,因为游戏规则的一成不变,使它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所以我尝试着去改变游戏的规则。

1.改变规则,避免消极等待

我请所有幼儿在场地上找到一颗画在地上的小星星作为小鸡的家,老鹰和小鸡同时奔跑,小鸡如果碰上老鹰的追赶,可以跑到小星星“鸡窝”的家中避难。这样,全班孩子都能参与游戏,即便还有更多孩子,也不用担心出现排长龙队,或是消极等待的现象。游戏过程中,奔跑不规定方向,于是自然完成了活动的技能目标:在奔跑中学会躲闪,锻炼了幼儿的身体灵敏和协调性。

2.两两合作,增加互动机会

为了增加民间游戏的内容,递进健康活动的层次性,我请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个当鸡妈妈,一个当鸡宝宝。两人一个呼啦圈,呼啦圈便是他们的家,妈妈在圈里,宝宝在圈外。老鹰追赶鸡宝宝的时候,鸡宝宝必须要找到自己“妈妈”呼啦圈,并且钻进去才算回家,否则就要被吃掉。小班幼儿集体意识不是很强,但已经有小组意识的萌芽。我希望借助游戏,逐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4

关键词:体育游戏;层次性;个体差异

一、投放玩具材料的层次性

玩具材料可引发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构想和愿望,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和活动。体育活动材料的投放对幼儿体育活动过程与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投放材料上注重层次性,即材料丰富多样,既要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难度;既要让幼儿获得成功,又让幼儿的能力得到挑战。另外,教师在活动中灵活地引导、指导幼儿选择层次材料,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

1.提供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需求的多层次材料,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由于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能力、年龄的差异,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使每个幼儿都能在与不同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满足小、中、大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体育游戏活动材料,并以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如体育游戏中发展幼儿爬行能力的垫子:小班投放两手着地的屈膝爬的垫子,重点锻炼幼儿双手屈膝爬的能力;中班提供手脚着地屈膝爬的小动物手掌,加大爬行距离并有定点方向;大班提供匍匐爬的垫子和网子,重点锻炼全身着地匍匐爬行的能力并有目的设置障碍,以增加游戏难度及趣味性。

2.关注同龄幼儿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有目的地使用游戏活动材料

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和游戏目标选择、投放若干个与幼儿发展水平相符合的游戏材料,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如小班体育游戏“小袋鼠运粮食”,教师根据小班幼儿双脚持续跳跃高度水平不一、跳跃动作不连贯、跳跃距离远近不等的情况,投放了用软地垫制作的小格子,可随意拼摆成不同线路;用呼啦圈、绳子、牙膏盒等组合的小路,材料之间的距离从25-50cm、高度从平面到5cm四个层次,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小路进行游戏。

二、体现游戏难度的层次性

幼儿是一个发展的个体,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着不同的年龄特征,相同年龄阶段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教案及开展体育游戏时要随着幼儿运动能力的不断发展,适时适度地提高活动的难度,让幼儿在不断挑战自我中保持活动兴趣,提升运动能力。

如小班体育游戏“蹲蹲下鸡蛋”,游戏玩法是幼儿分别扮演小鸡和老鹰,当唱完儿歌时,老鹰就要去追四散跑的小鸡,一旦小鸡蹲下,老鹰就不能再去捉小鸡了。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三遍游戏,每一遍都是有目的地根据幼儿能力提高难度。第一遍仅仅是让老鹰追小鸡,小鸡四散跑,重点练习了幼儿四散奔跑的能力;第二遍游戏在小鸡跑的同时学会蹲下保护自己,发展了幼儿躲闪及快速下蹲的能力;第三遍游戏则是在幼儿熟练掌握快跑、蹲、躲闪能力后,选出两个以上老鹰追小鸡,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和趣味性。

一个游戏,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不同层次的游戏要求,为幼儿提供一个循序渐进、小步递进的活动过程,展开游戏情节,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步掌握动作技能,提高运动能力。

三、注重教师指导及评价的层次性

1.教师应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给予有层次的指导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幼儿的动作发展。游戏中,有的幼儿动作和理解能力较强,能较快地、轻松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游戏要求;大部分则是能够通过努力完成要求。也有一小部分幼儿能力较弱、完成动作较困难。所以教师在游戏指导上要有层次性。动作技能掌握不好时,可采取语言提示、动作示范、同伴学习、鼓励、帮助的方法,进行动作技能的指导。当幼儿动作掌握较好时,可依据幼儿水平,为幼儿提供挑战性材料,可在幼儿不同的身体部位增加不同大小的负重,逐渐加难度,进行层次指导,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钻研教材;走出课堂

有人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距离感,使其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接受有实际用处的教育。下面本文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深入分析数学教材、走出课堂三个方面,讨论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手段。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少,认知水平比较低,他们仍然处于摸索世界的阶段。然而,现在很多老师仍然只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主要采用“灌输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只能够在课堂上不断地记笔记,并通过机械地记忆这些知识点来学习数学。这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无法了解到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掌握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我在课堂上模拟了一个购物情境。我扮演卖家,学生扮演买家。学生说:“我要买一支铅笔还有一块橡皮”我说:“一支铅笔一块钱,一块橡皮是五角。”然后,我让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付款方式。有的学生给我了一元以及一个五角钱,有的学生给了我十五个一角钱,还有的学生给了我五块钱等。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并且掌握了不同单位的人民币进率。

二、深入分析数学教材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就促使教育家在编写小学数学教材的时候,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越来越重视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教育主要是依据数学教材来实施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依据。因此,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改变传统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状态,实现生活化教学。虽然新课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现在依然有很多教材缺乏生活化的内容,因此,教需要深入钻研数学教材,将教材中比较生硬的知识与练习题,改造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案例与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基数与序数”的时候,我将学生五五分组,先组织学生玩了一个游戏――老鹰捉小鸡。然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说,我们一个小组内有多少只小鸡、有多少只母鸡、有多少只老鹰呢?”学生们回答:“三只小鸡、一只母鸡、一只老鹰。”然后,我让学生们依次回答,在他们的小组游戏内,谁是第一个被老鹰抓走的小鸡等问题,初步让学生了解基数与序数的知识。

三、走出课堂

生活化的数学,顾名思义,就是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学。”然而,现在依然有很多老师罔顾新课标所提出的增加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依然将数学教学局限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人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因此,老师必须要走出课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问题,掌握数学技能。除此之外,走出课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在“认识米、用米测量”一课中,我让学生们放学之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一些工具,测量自己的卧室,并且以米为单位,将卧室的四面墙的长度表示出来。然后,学生们要在他们所测量的数据中,截取一段长度为一米的墙壁,重新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从而了解厘米与米之间的进位关系,并且初步感知一米的实际长度。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数学是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发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措施。因此,老师必须要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要为小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其身临其境,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深入分析数学教材,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数学,获得情感体验,掌握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6

关键词:幼儿 数学学习 兴趣培养 形象思维 操作 游戏

一、引言

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单调的知识讲解和计算练习,往往枯燥乏味而不为孩子所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活动的倾向,推动自己行为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幼儿认识数学并尝试运用数学不可能从远大人生理想的角度来思考,而且他们也不会思考。幼儿阶段的学习掌握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却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雏形,使小学阶段的学习变得顺理成章。

二、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1.形象化的思维

3-6岁是人生的幼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在思维上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完全没有形成。他们对世界的把握是通过动作来实现的,而不是成人的完全有大脑来操纵。幼儿的成长带有很大的模仿性,他们对别人的活动会产生很大的仿效的欲望。

2.游戏化的感知

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幼儿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主要学习方式是游戏,不能等同与小学阶段的正规学习。

3.情感化的学习

数学学习在这一阶段就必须遵循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增进兴趣的原则,避免教过多、过深的知识来扼杀他们的兴趣。

三、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1.精心准备教具,预热兴趣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形象思维的基石。在材料的准备时,教师就要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比如玩具、图片、分解盒、计算盒、从家里带来的变废为宝的其它材料等。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材料,他们就倍感新鲜,他们的形象思维得到调动,学习热情油然而生。

2.动手操作实践,生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在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只要正确引导,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直观教育和可操作的学具、玩具,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就能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饶有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我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放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如“剪纸条”的过程中,是在让孩子们学习线段长短的比较;“搭高”比赛是通过积木的操作懂得“高”与“矮”是一些相对的概念;“小小设计师”是幼儿通过画画、摆摆、粘粘学小排序……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幼儿找到正确答案。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敏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边玩边学数学,引导兴趣

寓数学知识的学习于游戏之中,能使教学活动在情趣盎然中度过。教师应该将幼儿喜欢的游戏中有机地渗透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无形中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习情感的培养。

在组织幼儿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当“老鹰”捉住了许多小鸡的时候,一位教师没有急于把“小鸡”放走,而是说:“今天的老鹰捉住了很多只小鸡,小朋友来帮它数一数好吗?”孩子们听了马上迫不及待地数了起来。一数正好是8只。教师又趁机引导:“如果我们把这8只小鸡分成两组,你觉得可以怎么分呢?有几种分法?”这样,孩子又自然而然地复习了8的组成,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将一些数学知识巧妙合理的融于充满情趣的游戏中,孩子们会学得更主动,学习效果会显著提高。

4.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会让孩子们感到数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渐渐熟悉数学而喜欢上数学。

一个小班时的墙面上,有许多零散粘贴的数字,孩子们一有空就可以自己学习数字,孩子们三五一群,指指看看,讲讲说说,有了这个数学的情境,教学起来当然得心应手!

再如在大班“分类”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动物形象,孩子们一个个地叫出了他们的名字,然后幼儿把动物按照胎生的和卵生的进行分类,孩子们就一边自言自语:“青蛙妈妈是怎么将小蝌蚪生下来的呢?小狗是蛋变的吗……”一边就将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和引导,幼儿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兴趣得到空前高涨。

5.趣味故事引路,滋润兴趣

听故事是幼儿的最爱,我将数学问题穿插在故事之中,开始孩子们是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转而被主人公的难题所迷惑,接下来他们就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比如在讲《春天的电话》的故事时,故事中的电话号码就是从1-5的不同排序……孩子们听了故事,也复习了数数和数字的前后排序的知识。

6.注重环境熏陶,感染兴趣

出于孩子们喜欢跟从他人行为,喜欢的特点考虑,我在班内创设了数学角、活动区,幼儿可自由选择自行学习。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学习内容选择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决定进入那个区域。如提供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图形,幼儿可拼搭、分类、排序等多种玩法,从探索活动中的兴趣转化为对内容的兴趣。老师亦可提供有关材料让幼儿再次学习,如滚筒、幼儿在操作中既巩固了知识,体验加、减法的乐趣。

7.解决实际问题,升华兴趣

数学知识的无穷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性,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幼儿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孩子对数的应用意识,发展孩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能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例如:孩子过集体生日时,我们可以启发幼儿蛋糕应该怎么切才能每人一份,怎样才能等分。我们还可以组织大班的幼儿玩“超市购物”游戏,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四、结束语

要想让幼儿学好数学,必须让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游戏中找到乐趣,使数学不再成为一门枯燥的学科。幼儿学、玩、乐在其中,数学就是有趣、美丽、有用的。只要我们对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与年龄特征,正确引导,科学探索,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炉,一定能让孩子在数学的海洋中幸福地遨游。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7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最近,我教的一年级学生就给我上了一课。

一、案例陈述

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让学生亲自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西师大版“6、7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的例1时,我先出示了“老鹰捉小鸡”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这幅图,说一说图意,引导学生明确:要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计算。接着问:“怎样列算式?”这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说出了与教材上“4+2=6”不同的好几种算式,像“2+4=6”、“5+1=6”、“1+5=6”、“3+3=6”、“1+3+2=6”……说出这么多算式,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那么这些算式有没有道理?于是我就问:“你们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吗?”列算式的同学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列算式的理由。我对这些同学给予了表扬,鼓励他们能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二、案例反思

针对这节课出现的现象进行反思,有以下收获:

1.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是在其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年级学生已有不同程度有关数的知识,也认识了0到5,学习了1到5的加减法,要相信他们能把“老鹰捉小鸡”例题分解为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积极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

2.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从一年级开始,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恰当的引导和鼓励,使他们畅所欲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民主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不同的算式。

3.要重视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学生学习的素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方法和进行数学活动的一般经验,发展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鹰捉小鸡”这道例题所选择的素材就来自于儿童的实际活动,学生对这道例题可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学生的思维起着调动的作用,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不同的、合乎情理的算式。

4.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听到的和看到的也许我们这些老师还没有听到和看到,在一些方面他们比教师的见识广。因此,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先让学生说说思维过程,再做出判断。

5.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霸主”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形成教师的一言堂现象,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接受能力差,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教学相长启示我们,应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达到互动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三个问题:提高兴趣,让学生爱学;着眼未来,让学生会学;知情合一,让学生乐学。要通过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疑难剖析,师生共同参与,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实现教学相长。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恰当的、具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符合本节课程要求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形成对规律的揭示,拓展学习的思维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奇”生趣,去主动探究、创新。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引导学生从想问、敢问过渡到善问。

例:在华师大版八年级下第21章第2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的教学中,可以把课后阅读材料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长道短改变成以下问题:

问题1:助理的汇报

老板:“这个月饭店的业务如何?”

助理:“1日来了9桌,平均每桌900元,属中档水平……”

问:你认为助理的说法是否合适?若合适请说明理由,若不合适,那么你认为用什么数据回答合适?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对平均数认识上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样可以引出下面的问题情境。

问题2:老鹰捉小鸡

草地上有7个人正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人在玩游戏。

对于问题2,我们通常会想到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也不排除一个老大娘领几个儿童在玩游戏的可能,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理解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用平均数来代表。

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无疑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使创新意识得以发展,并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确,人的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与活动的联系,思维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并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使之在观察中比较、鉴别,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例:如图是由8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组成的纸片,你能否只剪两刀,将它分成三块,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如果小正方形的边长是a,那么拼成的大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多少?

我们只要沿着如图中剪两刀,就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它的对角线长是4a,如果a=1,那么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的前提下,我们教育学生只能依靠动手画、动手剪、动手拼才能使学生得到可喜的收获。所以动手操作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关注动手操作,从剪纸、折叠、设计图案、三角尺的摆放、小制作等数学活动为背景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合作探索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合作探索的过程是一种交往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合作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

例如,在讲授函数表示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小组探究的内容,让学生组内交流他们所知道的函数表示法,互相补充,得出三种函数表示法。在之后的巩固环节中,教师让组内同学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函数表示法来表示一个函数,再请他们比较这三种函数表示法各自的特点,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完成课本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不会取点作图,此时组内同学中对此方法掌握较好的同学就可以主动辅导。又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时,关于探究有没有“边边角”这条判定定理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各自画出三角形。小组内同学在交流时就会发现所画三角形的不唯一性,从而得出这条判定定理不成立的结论,这也是数学教学中试验几何的教学要求。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

幼儿时期的孩子性格活泼,喜欢有意思的事情,讨厌长时间的重复做一件事情。在进行幼儿教育时,为使孩子在幼儿园中能学到知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要在认识到幼儿群体的特性后开展快乐教学。

一、教育的游戏性

幼儿教育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玩”,即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他们思考、验证、创造、吸取知识的方式;是他们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游戏为幼儿思维、情感、社会行为等早期综合素质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贯彻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游戏在幼儿课程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形式更加丰富。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指出的:“游戏对于学前儿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游戏对于他们是劳动,游戏对于他们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二、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教学的游戏性策略

1.创建轻松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的孩子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孩子,这些孩子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上学,心中对幼儿园充满恐惧感。许多幼儿园门口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幼儿在每天上学时都会和家长展开一场拉锯战。当家长一离开,许多幼儿就会放声大哭,一个孩子哭了其他的孩子也会跟着哭。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在进行教育前便要构建一个趣味性的学习环境。当孩子哭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幼儿园的整体装修色调都是用的暖色调和亮色调,并在幼儿园内和幼儿园的都用彩绘画上了小动物等图案。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带微笑。因为教学对象是只有几岁的孩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增加自己话语或动作中的趣味性,时不时说几个笑话,活跃教学气氛。每个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教师要经常和幼儿进行眼神交流。在教学进行时,教师要经常鼓励、赞扬孩子们,让孩子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产生进步的欲望。

2.关爱孩子,爱护孩子

幼儿是非常依赖长辈的,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教师可以称得上是每个幼儿的长辈。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注重用父母般的温情对待他们、关心他们。教师在幼儿园中对幼儿的关心,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关心孩子的同时,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在对幼儿关心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显发现一名孩子上课打瞌睡且脸色特别不好时,教师可以在游戏时间询问他哪里不舒服,然后带幼儿去医院或诊所检查。若是孩子生病了,随后打电话给幼儿家长,将幼儿带回家进行治疗。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关爱孩子、爱护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办法解决。为了更好地关爱和爱护孩子,教师要注重自己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并将自己了解到的应用于教学中。

3.寓教于乐,用游戏进行幼儿教学

幼儿园中的孩子正处于爱玩的年纪,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在进行游戏活动前,要精心创设游戏的环境。首先确定玩哪些游戏,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一次投票。教师基于教学内容和孩子们的实际,可以事前选定几种游戏,在集体教学时听听每位幼儿的意见,通过投票选择出本次要玩的游戏。在进行游戏时,要保证一定的时间,时间不宜太短或是太长。其次,游戏时需要用到的材料也需要提前准备。在进行游戏材料准备时,幼儿和教师应共同参与,在为孩子提供各种材料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废为宝。如在进行游戏前,可以为孩子提供各样的纸质材料(白纸、彩色纸、蜡光纸),白纸可以用来画画,彩色纸可以作为剪纸的材料,蜡光纸可以用来折纸等。提供给孩子各种形状的纸盒,还提供给孩子胶水等。

当孩子在进行游戏的准备活动时,教师作为旁观者,应给予孩子充足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寻找需要的材料,确定游戏中自己要展现的主题。在自由的环境下,让孩子自己思考游戏活动中要怎么做,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游戏的场所不应只局限在教室内,教师可以把孩子带到课外自然中,如,在玩老鹰捉小鸡时,教师可以把孩子带到校园中或是幼儿园旁边的公园草地上,教师在游戏中要成为游戏中的一员。在玩老鹰捉小鸡时,教师就可以担任游戏中的鸡妈妈这个角色,融入幼儿中去,在游戏中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总之,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基于幼儿群体的特性,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游戏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老鹰捉小鸡教案篇10

一、音乐游戏教学的作用

1.音乐游戏作用的广泛性

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互动,并促进其知觉动作的统合;音乐活动也可以直接影响内在情感并诱发活动力。音乐与游戏是多元化且具有亲和力的,所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近年来,音乐与游戏被广泛地应用在特殊教育、精神疾病、老人照顾、心理咨询、感化教育等方面,来协助个案主角改善身体、心灵的不适,促进身心健康。许多的研究均显示,音乐能提升自我概念、促进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能力。

2.发挥音乐游戏的优势

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可以使幼儿课堂更加轻松,让幼儿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官得到发展。教师利用音乐游戏教学时必须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以尊重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为前提,精心选择游戏素材,布置游戏现场并且设计游戏环节,将学生带入音乐情境当中。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学习中得到真正乐趣

我们在选择音乐活动教材时,不但要考虑音乐教材本身的趣味性是否可以把音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小游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受,快乐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在唱唱、跳跳、玩玩中来感知音乐,同时,教师还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等因素。

1.音乐游戏的选材

众所周知,选材是设计一节好课的必要前提。但是有了好的选材,还远远不够,其中,开篇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肯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进而深入地去探究。当兴趣转化成学习动力时,教师才能引导幼儿快乐地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2.恰当的游戏内容

教师应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选好教材后,我们可以针对音乐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本身的内涵,设计各式各样的游戏形式。如表演性游戏、情节性游戏及一些在训练时的猜谜、敲击、打击等游戏。在班级音乐游戏《碰一碰》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辨别音乐快慢、强弱等环节的变化。当幼儿听音乐走进活动室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听到慢的音乐动作就慢,听到快的音乐动作就快,并根据铃鼓的指引,快速或慢速地拍打小手,感知音乐的快与慢。

3.音乐游戏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锻炼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素养,审美的意义非常广泛,不但可以指形象的审美,而且可以指抽象的精神审美。现如今,很多幼儿在与人交流方面欠缺,不能进行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游戏教学可以弥补幼儿审美教育的缺失。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参与选择布景和道具,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审美能力,使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游戏。音乐游戏都是有一定游戏规则的,有些幼儿不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维持秩序,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4.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幼儿缺乏自我表达的机会。音乐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很强。另外,通过音乐游戏可以将学和玩二者结合起来,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使幼儿能够对音乐游戏产生兴趣。幼儿在平时缺乏自我表达的平台,就会养成不善于表达的性格,不能和他人进行正常语言交流。我们经常会观察到女幼儿喜欢别人顺从她们,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哭泣,有些男幼儿则喜欢用暴力进行交往,这都是由于幼儿不善于与人沟通,所以只能通过情绪表达自己。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幼儿可以在音乐游戏中感受快乐的时光。教师可以根据游戏中的角色让学生扮演老鹰和小鸡。在抓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和幼儿的协调性,这个游戏将体育运动也添加进去,能够使幼儿的智力和身体得到发展。同时,伴随着音乐也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5.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

一方面,音乐游戏要重过程。由于在参与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感受到轻松和快乐,因此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老鹰捉小鸡”的音乐游戏中,对于音乐节奏和音色的变化,以及角色神态表现、情节发展等,幼儿通常都有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重点关注音乐游戏中幼儿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幼儿一般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天资,这点需要幼儿教师加以重视,注重发掘幼儿潜在的创造能力。音乐游戏的趣味性,能够让幼儿希望上音乐课,并在游戏活动中享受到快乐,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当幼儿对音乐游戏比较熟悉后,教师在组织开展音乐游戏时,可以让幼儿自由分配做游戏。当然,教师也可以扮演游戏者的身份,启发幼儿发展游戏,从而将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出来。例如,在“猴子爬树”音乐游戏中,教师可以根据现场需要增加猴妈妈、猴爸爸等角色,并设置猴子睡觉、吃饭等情节。当幼儿掌握一定音乐技能后,还要启发幼儿进行歌曲创造,确保将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音乐教育除了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游戏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的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应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音乐中的潜在价值,使音乐游戏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调节剂”和“兴奋剂”。同时,我们也通过音乐游戏这一教学模式,让音乐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使音乐更加深入孩子的心灵。

6.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