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式定理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2 12:32:51

二项式定理教案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1

1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咱员原猿暂。文献咱源暂论述了软件工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一种案例教学模式院教师事先组织、编写好案例曰然后将案例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曰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一起对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总结。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源于圆园世纪愿园年代的德国,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体现,它区别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从形式上看,项目教学法是把学习任务编成一个个项目和任务,通过完成项目和任务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文献咱远暂讨论了项目式教学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实施,作者从课程实践内容的选取、实践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的制定三个方面尝试对课程项目教学进行思考和尝试。案例式教学与项目化教学即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案例式教学法引入的案例只是为了说明某个功能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选择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案例引入课程讲解。而项目教学法是工作过程的再现,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中的任务可以掌握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因此它起到衔接真实工作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综合使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如文献咱缘,苑暂提出项目导向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进行理论教学,然后通过模拟项目演练来进行实践教学。本人在实践中发现,将传统的案例教学和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野软件工程冶课程教学时会出现以下不足院员冤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的复杂度受到限制,只能采用一些简化的项目。圆冤教学案例与实践项目是分开的,缺乏连续性。教学案例和学生的实践项目往往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实践。

2基于案例项目的迭代式教学法

当前,迭代已成为砸哉孕咱愿原怨暂、敏捷式开发咱员园暂等大多数现代软件开发方法的关键实践。在迭代式开发中,开发过程被组织成一系列短期小项目渊称为迭代冤,每次迭代都具有各自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部署等活动,产生一个可执行的局部系统。每次迭代都是对系统的持续扩展和精化,随着时间和一次又一次迭代的递进,系统增量式地发展完善,最终成为完整的系统。这种迭代进化式的完成任务的思路对改进软件工程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首先,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往往有一个从认知到掌握到熟练应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可以按此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先讲解基本知识,使学生对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有初步认知,然后逐步增加知识深广度,同时培养应用能力,最终使学生具有按需要自己获取理论知识和独立实践的能力。其次,这种进化式的软件开发思想使得我们可以将大规模的有实用意义的软件开发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和学生实践项目引入教学中。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以简化的小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或学生练习项目不能很好地说明软件工程原理,难以训练学生应用软件工程原理的能力,教学项目必须有一定的复杂度才能展示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内容对软件开发活动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教学时间和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限制,使用传统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方法时,教学项目复杂度的增加使得教学内容难以组织和实施。以迭代进化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院通过将实际的大项目划分成一个个相互有联系的短期小项目,可以先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教学案例来完成软件全生命周期的理论讲解,而将余下的作为学生实践项目。由于这些小项目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每次迭代开发需要的时间不长,使学生容易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既有利于教学组织,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项目的迭代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与案例的迭代式开发过程协同起来,以迭代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能力进化式增长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的由三次迭代来完成,在这三次迭代中通过教师、学生、案例项目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不断演化渊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逐步过渡为指导者到评判者,学生的角色完成从知识的学习者到实践者到项目完成者的转变,项目的角色也由教学案例转变为实践项目最终成为学生的开发成果冤,分别完成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传授、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和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案例项目三种不同的教学任务,达到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迭代教学时,首先要选择好教学采用的项目。选择的项目应该是学生熟悉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还要有相当的规模。项目选好后,教师应首先对项目的功能需求进行初步调研,确定一至两个功能作为案例教学的素材,结合该功能的实现过程向学生讲解将软件工程原理应用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然后再挑选一至两个功能指导学生完成,余下的功能实现由学生独立进行从需求调研到实现、测试的全部工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院员冤结合案例项目的第一轮迭代进行软件工程基本理论的案例教学。本课程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解。教学案例是软件项目的一个核心功能的实现。本轮教学要完成以下教学内容院首先,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及软件开发过程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软件需求分析技术,然后对所选案例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写出需求文档。其次,软件的分析和设计技术,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哉酝蕴建模技术等。本轮教学的难点是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教学案例,向学生展示从需求文档得到软件模型的详细过程。第三,软件的实现技术,包括软件编码、单元测试、数据库设计等。第四,讲解软件的综合测试技术,包括测试计划的制定、测试环境的搭建、测试的策略选择、测试用例的设计、测试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测试报告的书写等。在教学中,通过结合精心选择的项目用例,以软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原理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给学生以直观、可见的操作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掌握软件工程核心要素渊方法、工具和过程冤的深刻内涵。通过本轮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对软件工程知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意义及软件开发过程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下一轮教学打下了基础。圆冤教师指导学生对案例项目进行第二轮迭代开发垣理论知识的深化讲解。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学生已有了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对软件开发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本轮教学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原理的理解,培养其应用软件工程原理的能力。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本次迭代开发任务,教学过程可概括为野所用知识提示和补充垣学生练习垣集中点评冶。首先,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为四到五人。分组的时候要兼顾以下原则院学习主动的同学与学习被动的同学搭配曰同宿舍的同学搭配曰不同特长的同学搭配曰男女生搭配咱员员暂。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从案例项目中选出一到两个功能,指导学生按照前面讲的方法进行实现。本次迭代开始前,教师对本阶段所要用到的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布置本阶段要完成的目标曰规定每个开发阶段的完成时间点。然后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阶段的开发任务。各小组提交工作成果后,由教师进行集中点评,以使各小组之间能互相比较,共同提高。本阶段教学中,教师结合项目进展,补充软件项目管理、配置管理、设计模式等知识,以扩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现代软件技术的理解。猿冤学生独立完成案例项目的第三轮迭代开发垣理论知识的自主式学习。通过前二轮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应用软件工程原理和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因此,本轮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案例项目的第三次迭代开发,最终提交一个完整的项目。本轮教学任务由各小组自行完成,教师主要起到督促检查作用。学生开发中遇到的困难由他们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来解决。本轮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培养其独立开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最后提交的系统将作为评定学生本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3本教学法的实施情况

我校采用野圆垣员冶教学模式,野软件工程冶课程被安排在第四学期,十八周,每周四学时,共七十二学时。教学选取野图书管理系统冶作为案例和实践项目。第一轮教学所用时间为八周左右,选择该系统的核心功能野借阅图书冶的实现作为本轮教学的教学案例,讲解需求分析技术、设计和实现技术和工具,以及创建数据库,部署和测试等软件开发全过程的关键技术。除此之外,还简要介绍了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第二轮教学所用时间为四周,本次迭代中,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野归还图书冶功能的开发和部署。第三轮教学需时四周左右,各小组作为独立的开发团队完成图书管理系统中其余的功能模块,最后提交出功能完善、性能较好的系统。学生的总成绩由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第二、三轮教学中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成绩占源园豫,第二、三轮教学中的实践成绩各占猿园豫,第二、三轮教学中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实践态度、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小组成员互评成绩综合评定。以上教学模式在圆园员圆和圆园员猿两届学生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实践。通过和采用迭代式教学法之前的两届学生的对比发现,采用迭代式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的期末考试渊笔试冤的及格率和良好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反映采用迭代式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外,由于迭代教学时,理论教学到项目实践之间有了平滑的过渡以及教学案例与实践项目的连续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曲线,以及项目被划分成了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小项目,使得学生容易看到自己的实践成果等原因,学生对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之前的学生有了明显的提升。我校近四届学生对野软件工程冶课程的教学满意度测评结果渊见图员冤也反映了这种迭代式的教学方法已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图1学生对叶软件工程曳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

4总结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2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18-04案例教学法是将典型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以鼓励学生面对复杂工程环境独立思考,鼓励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开展案例信息和问题分析,提出见解与决策判断,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和实践创新理念,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实践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素养的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具有以师生主动参与、更多投入增强知识应用能力[2],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方式保证教学质量,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全过程系统联动方式保证教学效果等显著特征,是面向工程教育、培养卓越人才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与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内涵

(一)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法

工程项目管理旨在实现项目整体目标优化,是复杂环境多因素影响下的实践创新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工程管理学科的创建是工程实践驱动和工程科学创立与完善的结果。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传授学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能力的核心专业课程,既需要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更需要面向工程实践问题分析的实际针对性,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工程环境因素的全面分析和对工程具体实际问题解决的参与实践。面向工程实践的案例教学法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方法。

(二)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就是以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为背景,将反复循环参与工程实践问题分析贯穿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全过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活动[3]。其基本思路是多次循环运用完整的工程管理实践案例,概括起来,包括4个循环过程。第一个循环,选择典型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案例,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课程网站平台,使学生全面感性认识与了解案例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实施的全过程;以主要章节为切入点,构建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实践平台;以工程实践案例相应章节对应问题为导入,以学生参与讨论为主要方式,分析讨论与点评总结相结合,开展课程教学活动[4]。第二个循环,针对每章的理论知识内容,结合所选课程教学完整案例难易程度,给学生布置查找和分析自选案例作业,使学生通过重复选择实践案例,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实践环境下深化与巩固所学知识。第三个循环,按照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教师指导与学生自选相结合,选择与课程教学案例难易程度相当的课程设计案例,基于工程实景按照模块化分工完成课程设计综合训练,检验与提升学生面向工程实践综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第四个循环,基于课程教学的综合能力拓展,把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延伸至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题真做,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撰写,综合应用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及特色

(一)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教学改革

针对2006年提出的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构想,我们扎实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编写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开展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下师资培养途径、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步骤地实施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按照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要求,开展基于工程实景的模块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以自主命题、参与式讨论为主要内容,实施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环境下的考核方式革新。经过系统的课程建设改革实践,基本形成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体系,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基于完整案例教学法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色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施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显现出以下3个特征。

其一,面向复杂工程环境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以工程管理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为主线整合与优化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以复杂工程实践的完整案例为中心,面向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复杂环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基于问题导向的正确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管理创新意识。

其二,学生以多种方式全程参与教学,提升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采取案例讨论与评述、模块化综合性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社团、自主参与工程实践、自主命题与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课前预习、课内讨论分析、课后练习作业、课程设计协作交流、实践实习反馈、毕业设计全过程参与教学活动,自我学习、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传授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强化学生自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其三,密切与执业资格的联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围绕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建设项目管理师、咨询工程师、招标师等就业岗位需求和考试大纲完善课程教学大纲、革新考核方式、规范考试题型、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未来执业的系统专业知识储备与职业修养训练,按照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遴选与背景分析

遴选典型案例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实践成功的关键。选择典型教学案例必须考虑案例实践的代表性、案例问题的真实性、案例资料的可靠性、案例过程的可提炼性[5]。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案例选择以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单位工程管理实践为对象,保证案例资料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在案例遴选的四个阶段中,学生参与程度有所区别。第一阶段是课程教学引导案例遴选,以教师选择提炼为主,学生补充资料分析为辅,学生课前参与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查找讨论案例的相关资料,全面分析案例背景资料,对案例系统剖析。第二阶段是课后案例练习,以学生独立选择案例为主要形式,教师仅提出案例选择的原则性要求,学生基于自我选择案例资料,独立完成案例分析作业。第三阶段是课程设计案例选择,师生共同遴选课程设计案例,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模块化要求完成基于工程实景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任务。第四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与毕业环节的工程案例选择,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指导教师引导为辅,选择实践单位和工程实践对象,围绕实习报告、毕业论文对实践训练与分析的要求,开展工程实践体验和工程问题分析。学生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案例遴选与背景分析,主动参与课程教学的教材与规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要求学习为自我规划学习,提升主动发现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意识、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课前小组案例讨论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采用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开展课程案例讨论教学。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主要章节[6],以完整案例为对象,由教师设计案例讨论问题,学生分4组课前组织讨论,选择或指定小组讨论召集人(或负责人),每次讨论各小组选一名陈述人和评述人,陈述人负责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并在课堂陈述小组讨论结果;评述人对其他3组的陈述进行质疑与评述。课前小组案例讨论既拓展了学生课程学习内容,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又丰富了课外生活,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融合,强化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评述与点评

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每一小组由陈述人用3分钟时间概括陈述小组讨论结果,由评述人用2分钟时间对其他3组陈述内容进行评论并提出质疑。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所授知识点点评与总结讨论结果。课题讨论评述与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搭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平台,又给他们提供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风采、显示应变能力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沟通交流能力与演讲水平。

(四)自主命题与自我评价

结合未来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分章节或模块布置学生参与自主命题的课外作业,题型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自主命题恢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从被动考试变为自主考试,从被评者变为自评者,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实践能力和知识需求自我选择考核知识点,学生自主命题、自我考核,并将其纳入平时考核成绩,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参与式讨论考核也采取了学生自评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参与式讨论满分10分,分4组(4组中排名第1基础权分得10分,排名2基础权分得9分,排名3基础权分得8分,排名4基础权分得7分),每组30%为优、40%为良、30%为中及其以下(优权重1,良权重0.8,中权重0.7,合格权重0.6,不合格权重0.3)。每个人参与式讨论得分为所在组排名权分与自己优良权分之积。每组排名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拟定其他3组的排名顺序。教师根据每组讨论陈述与评述情况,结合学生提出的排名顺序最后确定各组排名;组内考核由各小组自行确定。

(五)基于工程实例开展模块化课程设计

依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和大纲要求,师生共同选择课程设计工程实例。学生负责实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结合各自兴趣,分小组分工合作,分模块化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综合性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针对实际工程背景和实践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并进行答辩,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自主实践,深化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体验

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热情。40%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周末主动联系工程实践单位,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实际工作,体验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发现工程项目管理实践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办法。向工程实践工程师学习,深化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七)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拓展知识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以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为纽带,围绕工程项目管理实践需求,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增强学生就业实践的社会适应性。70%的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结合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开展毕业论文选题。从毕业实习开始,学生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收集工程项目管理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全面把握论文选题背景,认真剖析论文选题的实践问题,创造性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整体提升学生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运行不仅需要校内资源,而且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社会资源,如案例资料的收集遴选必须有产学研合作单位、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全面开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现校内、校外两个课堂交融,专职、兼职两类教师互补。学习企业资源共享,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搭建广阔友好的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受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2]张剑峰,管理类案例教学与案例分析方法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27-128.

[3]郭汉丁,王凯,马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探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7(12):13-17.

[4]郭汉丁,郭伟,马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实践探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增刊):122-126.

[5]安蓉,王梅.基于问题解决的工程案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33-135.

[6]孙承毅,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50-151.

Practice of ring-teaching with integrated cases

GUO Handing, GUO Wei, MA 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3

摘要:本文是我们在中职教育第一,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案例,阐述了我们在“项目+素质拓展”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探索。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项目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和岗位,各司其职;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做,而是由教师确定项目,学生主导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参加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团队意识,锻炼岗位能力;我们制定了个人表现、个人作业、团队表现和项目作品四个方面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评价。

关键词:教学案例;项目教学;素质拓展;评价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31-02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并从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在该项目过程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素质拓展训练能使青少年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一、中职学生学情

(1)学习目标不明。(2)缺乏自信,有自卑感。(3)学习方法不对,事倍功半。(4)基础差跟不上,没有学习兴趣。

二、中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只管教的现象普遍。(2)课堂教学不能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岗位有机结合。(3)部分专业课教师实训教学力不从心。(4)企业外聘教师不能有效组织教。(5)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三、“项目+素质拓展”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1社会能力。(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3)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4)具有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专业能力。(1)多媒体素材的编辑能力。(2)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3)多媒体作品的评价能力。

四、《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项目+素质拓展”教学与评价方案

1.团队建设方案。(1)教学班级为2014级数字媒体专业,共17名学生,划分为3个小组,每组5人,另外二人为:项目总监一人,助教一人。任课教师为主讲。(2)项目组人员分工:项目组长、项目策划、程序员、文书、顾问。项目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与实施,项目策划负责项目的构思和设,程序员负责作品的编程、调试和修,文书负责项目素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以及小组活动的资料。顾问负责项目作品的调研,需求分析,素材的搜集,对作品的评判及修改。

2.项目内容方案。

项目一:难忘的一天(演示文稿的制作)

大家对印象深刻的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利用文本、图形图像(照片)、动画、声音、视频的形式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教学时数为5周30课时。

项目二:片头片尾的制作(移动动画的制作)

对项目一的作品加上移动动画。可以是文字移动动画,图片移动动画等。教学时数为2周12课时。

项目三:我们的团队(交互式多媒体作品)

项目组的成员介绍、岗位内容、项目一、二的成果等利用Authorware软件提供的按钮、热区域、热对象、目标区域、下拉菜单等交互类型编程,达到对团队全面介绍的分类信息阅读方式。教学时数6周36课时。

项目四:作品

对项目组制作的作品进行网络。时间为1周6课时。

3.素质拓展活动原则。培养协调合作的团队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职业的岗位意识;增强集体和个人的荣誉感。

4.《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教学计划。

5.《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项目+素质拓展评价方案。①“个人和项目组表现”中个人表现为学生考勤、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等互动活动的个人加分,项目组表现为团队在素质拓展等集体参与的活动中的加分。②“团队表现”为本组“个人和项目组表现”栏合计。③个人总分=个人和项目组表现栏+团队表现栏。④学生既要为自己争取获得高分,也要在集体活动中为项目组争取高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增强团队意识,即使表现不理想也会有一定的成,不让任何一名同学掉队。

6.课堂作业及项目作品评价方案。①课堂作业指除了项目作品外,针对每个知识点教师讲解的案例作品,学生要反转完成案例的制作。②“按时完成”指按时提交作业。③“符合知识点要求”指把知识点内容在学生制作的案例中表现出来。④“作业完整”指案例内容表现自然得体,符合逻辑。⑤“自由发挥表现良好”指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有个性。

期末个人成绩=(课堂表现)个人总分+(作业成绩)个人总分+项目作品总分。

五、项目实施和教学

教学形式分为室内课2节和上机实训课4节,周学时6节。

1.室内课的教学内容。(1)作业的演示、评析和判定分数。在上机实训期间,学生要完成两类作业:一是项目作品,二是针对知识点的课堂作业。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学生作业进行逐一播放演示,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评析,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全体学生根据“作业成绩记录表”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然后汇总得出每个同学的作业成绩。(2)项目作品的研讨。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活动,对本组项目作品进行策划、论证、修改、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学生对作品做大胆的设想,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找出下一步需要学习和辅导的新的知识点。(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以案例的形式对设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4)拓展活动。例如:用牙签传递橡皮筋、演讲比赛、竞猜《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关键词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即复习了课程知识,又达到了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高个人岗位素质的目的。

2.实训课的教学内容。(1)素材的搜集和整理。

(2)素材的美工处理。(3)程序编制。(4)程序测试。

(5)程序修改。(6)教师演示案例制作过程,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六、教学效果

1.根据学生在策划和设计阶段提出的问题和困难,教师确定要讲解的知识点并通过案例的方式加以解决。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又加深了师生的互信和沟通融合。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分工,完成岗位职责要求的工作。在这一情境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意识。

3.在素质拓展活动和学生评价中,引入了个人和团队之间的竞争,每个人都要为团队荣誉去竞争,也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去竞争。提高了自己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本身的素质。

七、存在的不足

1.有的项目组由于组长本身能力有限、工作不利,导致本组的各个环节工作不通畅。

2.由于分工是教师指定的,有的学生不适合指派的岗位,导致工作脱节。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4

【关键词】项目融资;团队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日益推进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各行各业在对技术创新形成庞大的迫切需求的同时,对融资活动创新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国家也越来越需要培养大批适应时代背景与实践需求的融资、投资高级专门人才。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确定了工程管理等相关的专业,而项目融资课程作为必修课之一,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作为一门新兴的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项目融资课程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特征而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创新需求。

一、《项目融资》课程的特征

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ing),顾名思义,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融资(尽管二者有一定关联),它是以项目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或预期收益作为偿债的主要来源而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特殊形式的融资。也有学者从广义意义上指出,项目融资是融资、财务模型、设计、经济、环境和法律等多学科的有趣交融。这就决定了项目融资课程肯定具备了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等特征。

(一)跨学科性与综合性

仅从名称和定义上看,《项目融资》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的内容涉及到投资学、工程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相应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要求学生要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更加充分的结合,从而对学生与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有限追索是项目融资的重要特点之一,这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可能是非常难于想象的一个概念。因为所谓追索,是指在借款人未能按约定期限偿还债务时,贷款人要求借款人以抵押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偿还债务的一种权力。这不同于契约经济学中所讲的传统契约理论。在经典经济学的契约理论中,借款方与贷款方是一一对应的,且契约标的是在契约中有明确界定的指向对象。可是,如果学生不具备较好的经济学知识基础,可能无法通过对比理解追索的具体涵义。从某种程度上讲,贷款人对项目借款人的追索形式和程度恰恰是我们区分一种融资活动到底应该属于项目融资还是传统形式融资的重要标志。所以,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在修这门课程时的先修课程与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我们可以把为了某个特定目的的活动统称为项目,那么项目运转就需要合适的融资形式和途径。在融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资金、信息等资源的调节与配置,还涉及到项目所依托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该企业的治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具备支持的条件。因此,学习项目融资,不仅仅要研究资金如何调配,还要研究企业的组织架构、制度设计等基础理论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中汲取基础知识。

(二)实践性与创新性

项目融资是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的活动之一,但它与其它相关课程的最大的差异之处就是其鲜明的实践特征。可以这样说,不同的项目,可能需要不同的融资模式,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项目的融资模式。因为每一个项目,所涉及的所有者、借款人、贷款人等相关方肯定是不同的,这就需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到项目融资实践活动中去,才有可能体会到其中的差异与奥妙。但是,这对在校大学生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学习精力以及可供选择的实践机会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实践导向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可以相对真切地进行体验。

项目融资不同于一般融资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创新,这主要体现为投资结构的创新、融资结构的创新、资金结构的创新以及信用结构的创新。针对每一类甚至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融资方案设计者为该项目量身打造一套融资模式或方案。在项目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方不一定是“穷困者”或“贫苦者”,而资金的供给方也不一定是“富裕者”,双方之间的关系不一定、也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余缺调配”,而应该是一种切合项目自身需要、资金方投资方向需要的“优势互补”的整合活动。因此,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或学生在投资结构、融资结构、资金结构和信用结构方面进行匠心独到的创新和设计。所以,项目融资创新绝非凭空想象,而是应该学习基础知识或理论,争取结合具体项目,出新思想、新成果,小心求证,大胆创新。

二、《项目融资》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笔者这些年来讲授《项目融资》课程,深刻地感受到《项目融资》课程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不断在探索、在改进、在创新,也屡有收获,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教材、教学方法、案例选用等方面。

(一)教材单一化问题

由于《项目融资》是一门近年来新兴起的课程,并且依赖于一国的项目融资实践水平与前沿需要,所以在我国项目融资实践及相关宏观经济制度的制约下,教材的本土化程度是比较落后的。虽然经济建设水平对教材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大部分的教材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比如教材内容大都以文字叙述为主,可读性不强。从国外引进的教材虽然注重可读性,但其知识点较零散,并不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偏好与习惯。另外,相对于项目融资实践的飞速发展,教材的更新速度是非常滞后的,这使得教材上的部分内容可能在上个世纪适用,但在当前的现实中,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

(二)案例资料欠缺

目前国内有的教材虽然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充实,但所配备的案例材料非常不详细,缺少非常合适的案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过基础材料后,想进一步深究案例项目的具体做法或经验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具体内容,只能靠想象或推理来解决问题。这显然制约了学生的兴趣。国外引进的教材虽然注重案例配套,但其案例做法更适合该项目所在的国家环境,一些法律、制度条件在我国当前时期并不具备,这也给学生带来不少困惑,从而削减了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力和投入程度。

(三)学生的参与问题

如果按照传统的课程授课方式,由于《项目融资》课程的自身综合性特征,学生是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此外,一般的观点认为,项目融资是国际金融的重要分支之一,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其视为经济类或金融类课程,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相关性不大,而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则认为项目融资是投融资类课程,更多地侧重于技术问题,甚至片面地认为项目融资只是适合大型工程项目,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未来的工作性质。并且,项目融资类课程对先修课程要求比较高,而大部分学生对此又不太了解,因此,学起来相对困难就大一些。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创新与对策思考

上述诸多问题,在笔者最初几年的授课过程中经常碰到,这也激发了笔者在这些方面的思考与探索。通过近些年的试验和改进,笔者与同事在日常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找到了一些方法,可能会提高授课效果,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设置合理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迪克—凯瑞的模式中,通过事前评估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开始,其后两个关键环节就是教学分析与分析学习者与背景。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应该清楚地界定,通过教授《项目融资》课程,让学生学过本课程后应该得到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笔者认为,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通过系统学习《项目融资》课程,应该能够理解基本的理论模式,并能够动手设计一个小的项目融资方案。

在教学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客观地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准备状态和先修知识存量,也就是说,要确定学生来学习《项目融资》课程时的知识起点如何,这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前提。只有这样做了,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进一步地延伸教学分析,就涉及到了针对性地分析学习者与背景。

学生的潜能是无法限量的,只要激励得当,学生总可以发挥出意料之外的表现,在课堂上会显示出来更好的理解能力、更好地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项目融资》课程的最初动机、过程中的驱动力和态度、情绪等进行及时的分析,这将为教师调整学生的学习背景因素提供必要的信号。只要信号“捕捉”正确,那么学生的潜能激发点总是可以被找到的。

(二)团队案例教学法

结合《项目融资》课程的实践导向与项目导向特征,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但是,要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案例教学法进行适当的改造。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如何把知识转换为能力、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进行沟通。但对项目融资课程而言,笔者认为每一个融资方案的设计都是一个项目,都需要一个设计团队来负责运作。因此,笔者在每一学期的授课过程中,都尽量结合当时经济建设实践中某行业内企业面临的典型问题,将其项目化,把学生按一定规则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们以团队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为某一项目制定一个项目融资方案或融资模式。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通过身边或最新发生的企业事件,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二是学生在寻找资料时,既锻炼了资料查找能力,又积累了对经济实践的直观认识;三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总是代表着实践工作的前沿需求,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过程;四是通过小组参与一个项目融资方案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方法在持续推广过程中,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喜爱,更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5

关键词:高职统计学 教学案例 引导式项目 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C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88-02

F阶段从大多数学生的角度看来,统计代表着报纸上的CPI上涨数值、城市人均平均用水量等较为无用的数据分析,令人感到厌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管是企业的生产运营,还是药品的最新研制以及电视台的收视率等都离不开统计学的理论指导以及方法指引。在这样的条件下,强化高职院校的统计学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中,案例引导式逐渐被广泛性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该文着重于以学习理论的构建为基础,对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并且及时探讨了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有效设计以及应用。

1 对于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设计的分析

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着重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重点强调以学生为课堂认知的主体以及知识层面的主动构建者。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学生知识迁移的具体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设计要重点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以及协作用。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够被忽视,教师是课堂的构建者以及学生学习的监督促进者,要对整个教学的设计方案以及组织进行负责,并且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谈论中来。

其次,以统计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中,要着重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素材选取重点项目,针对于教学素材的选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项目的难度要能够适应于学生,既包括基础性的教学知识点,又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再次,善于以引导案例作为项目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采用将项目分解的方式将教学项目分解成多个子项目,将项目任务作为目标进行典型案例的设计,并且由案例创设出各种学习的情境,进而实现统计学知识的构建以及项目的学习。针对于具体案例的设计要综合性的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案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每一个项目任务所能够涉及的知识点都与案例一一对应;第二,案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选用的案例要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引发学生的拓展性思考;第三,选用的案例之间要相互联系,要按照项目的完成情况而设计,避免出现案例独立存在的现象;第四,案例具备一定的实践性,要采用实际存在的案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第五,案例的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规律,以便于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项目,进而逐渐能够掌握项目的核心思想以及构建的过程。

最后,按照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课程完成以后,由学生自己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检测并且做出一定的评价,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进而评判学生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学生对项目改进的具体措施。

2 优化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中的有效应用

按照实际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设计中的具体要求,以某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采用了该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统计学的教学项目主要包括:“某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总项目;四个分项目:统计调研的设计方案、统计调查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报告;八个引导案例,形成1+4+8的项目案例体系,并且保证在35课时的教学中逐渐完成项目实践,效仿“某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的项目实现各个项目小组的研究项目。并且将项目进行分解之后,将统计教学的过程逐渐趋于流程化,为完成项目任务设计典型案例,逐渐引导学生的学习,分阶段的进行学习,由浅及深,逐渐递进。

对于案例引导式的项目教学中主要包括项目教学学习以及项目教学实践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示范性的项目学习,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骤:将示范性的案例项目引入并且将项目进行分解。教师要设计出:“某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统计教学的设计项目,按照统计设计的流程将这一项目逐渐分解为“该市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行为调研方案设计”、“该市高职学生实际消费行为调研”、“该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数据分析”、“该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分析调研报告”四个重要的子项目。

第二步骤:确定各个项目的实施任务。教师在仔细研究知识点的情况下要提出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能够确定自己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内容,了解自己欠缺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且采取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自主学习性,并且按照统计学的内容进行划分,总共设计了八个项目研究任务。

第三步骤:教师要选择相对典型的案例,将项目引导学习。对于每一个项目的研究任务,教师要对选择最为恰当的案例进行实际教学,并且创设出各种情景,实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构建;学生通过教学实际案例的效仿以及课下实际案例的实践过程进而展开项目的学习。

第四步骤:对示范项目的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展示出“该市高职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的研究课题项目,并且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做出一定的点评,针对于研究项目开发中统计调查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案进行相应的总结,逐渐将学生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巩固以及完善,做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动力。

第二个环节:进行实际项目实践,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骤:将实施项目小组进行划分。在进行统计学开课阶段,教师要依据科学分组、异质分组以及平衡分组等原则进行小组划分,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知识整体构造、学习掌握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具体方面进行权衡考虑,然后搭配性划分,将学生合理化地进行划分,分成十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保持在6~8人,教师要指导小M之间进行谈论以及学习。

第二步骤:对于统计研究项目的选定。教师进行研究项目的选定,要围绕着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话题,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项目。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的情况下,确定研究项目。在进行项目的确定时,要具体综合考虑到项目的实用价值、项目的数据来源、项目的工作量以及项目的实用意义等。

第三步骤:具体项目的实施。由小组内的项目负责人组织成员,就小组内研究项目的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并且将成员明确分工。成员之间既要做到分工明确,又要互相协调合作,共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点、疑点。教师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合作以及交流,并且及时记录项目发展的近况。

第四步骤:教师和学生联合评定小组的项目成绩。教师要按照项目教学的实际要求,进而提出小组项目研究的评价规定,确定好各个小组的评价内容以及评分标准等。教师按照小组研究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公平的测评。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教育中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受到社会的重点关注,案例教学正是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针对于统计学这门学科而言,大量的数据使得统计学学科变得枯燥且没有趣味,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通过案例进行引导教学正好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无趣的不足之处。统计案例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及针对性,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死记硬背的弊病,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身的统计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呈琛,高鹏.高职高专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5):205.

[2] 徐文静.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式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203-204.

[3] 黄振,朱B,夏利平,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3(21):148-150,151.

[4] 罗玲.案例教学在高职统计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知识经济,2011(13):172-173.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统计学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根据案例教学法设计要求,在郑州航院信息统计职业学院会统系的统计学教学中运用了该教学方法。包括“郑州市高职生消费行为研究”总项目、五个子项目(调研方案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报告)、15个引导案例,即“1+5+15”的项目案例体系,在36课时内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以典型案例的项目学习过程;之后安排36课时的实践,模仿“郑州市高职生消费行为研究”项目完成各项目小组的自选项目。通过项目分解,使统计教学过程流程化;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设计典型案例引导项目学习,分阶段实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案例教学主要包括项目学习与项目实践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示范项目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示范项目引入与项目分解。我们设计了“郑州市高职生消费行为研究”统计教学示范项目,根据统计工作流程将项目分解为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调研方案设计、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调查、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资料整理、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统计分析、郑州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统计分析报告五个子项目。第二步,选取典型案例,引导项目学习。针对每一个项目任务,选取相对应的典型案例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创设各种情景,完成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建构;学生通过课堂案例模仿,课后案例实践开展项目学习。第三步,展示示范项目成果。向学生演示已完成的“郑州市高职生消费行为研究”调研项目,点评示范项目的完成情况,对项目开发中的统计调查与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巩固与完善学生的统计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和创造激情。第一阶段的教师角色定位是组织者与知识建构的引领者,通过教师设计、组织、实施示范项目与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完成主体性学习参与和知识建构。第二阶段:项目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划分项目实施小组。在统计学开课之初,在遵从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按照科学性、异质性与平衡性的分组原则,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均衡搭配,将学生合理地编入各项目组。每组人员为5~8名,共10组。各组推举出“项目经理”(组长),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组织小组的学习讨论。第二步,项目具体实施。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针对本组项目任务开展研究讨论,进行明确的具体分工。第三步,师生共同评定每个学生的实践项目成绩。首先由教师根据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提出各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体系,明确各项目具体的测评内容及打分标准。然后根据各项目的完成情况,按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定的程序,客观公正地给出每个学生的实践项目成绩。第二阶段的教师角色定位是学生的导师和顾问。教师以单独或协作的方式,判断学生完成项目方面的学术要求,帮助制定和选择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计划,同时提醒学生所忽略的步骤,了解学生在项目研究进展的情况,及时提供线索、暗示和反馈,对项目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最后做好项目评估。该阶段的学生角色定位是实践者与协作者。通过项目实践,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展开交流、讨论。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以案例为引导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以郑州航院信息统计职业学院会统系会计专业为实验对象,将2011级会计一班设置为实验组,引入案例教学;将会计二班设置为对照组,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评价两种统计学教学方式。问卷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对学习效果、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学习体验四个方面共8问题进行了测量,从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说不准、不太同意、很不同意分别设为5分、4分、3分、2分、1分,计算每个班级的累加得分与平均得分,进行比较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知识理解和记忆、知识融会贯通、技能培训、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学习快乐、学习成就感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得分要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案例法教学实验班的学生,统计学成绩大多集中在80~90分之间,平均成绩为81.43分;非项目法教学对照班的学生,统计学成绩大多集中在70~80分之间,平均成绩为73.57分。这表明接受案例教学法学生的统计学成绩明显高于非项目教学班的学生,而且成绩变动的标准差较小,也表明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协作学习,知识共享,共同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作引导,通过典型案例来创设情境,并通过参照案例来参与项目学习与实践,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专业技术实训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参 考 文 献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7

[关键词]CDIO;项目式教学;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N41;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3009705

0引言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是涵盖“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多门专业课程知识交叉的综合性实验。燕山大学电力实验室中的实验设备通过物理模拟及数字仿真等形式呈现电力系统运行及自动化控制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全局、系统的角度认识理解电力系统[1,2]。

目前,实验室开设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大多为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指导教师所讲及指导书中的实验步骤操作即可得出结论。实验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陈旧单一,实验过程中学生发挥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受限,处于被动地位。从实验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3]。

随着CDIO现代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引入与逐渐推广,对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成为必然趋势。电力系统综合实验的改革注重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打破以理论验证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验构思、设计、运作、实践基于项目进行。转变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地位,要求学生参与构思、自主设计、协作实施,实现从被动教育到自主学习的转变[4,5]。

本文在研究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式教学培养目标,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改革方案,对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及实验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以燕山大学2012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为对象的项目式培养教学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显著效果,为未来教学改革实践的持续改进奠定基础。

1综合实验项目实施方案

为推进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改实施,对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为提高教改课程的可行性,形成教学效果对比,只对综合实验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改革,其余项目按传统方式授课,并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不断持续改进。

由表1可知,未改革的综合实验项目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及设备使用方法,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并按照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做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改的综合实验项目与传统验证型实验相比,在实验内容、实验形式方面有较大的改变。

1.1综合实验改革项目实施形式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改革打破传统“学与做”的教学模式,实验项目选题具有工程环境与背景,实验目的不再是某一理论的验证,而是实现工程目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项目,从构思阶段的概念设计开始,经历设计讨论和实施阶段,让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6]。

与传统实验流程不同,基于CDIO理念的C合实验教学改革按照项目开发过程设计实施,包括项目方案构思讨论、项目设计、系统接线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及仿真测试。实验过程中,遵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强调综合性学习和主动学习[710],图1为综合实验项目开展环节。

1) 构思环节。实验开始,由指导教师提出项目题目及设计任务,学生分组形成团队,查阅项目实施涉及的课程基本原理,学习相关设备原理及操作方法,构思项目实施方案。该阶段的任务是每组学生至少提出两种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讨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确定最合理的方案。

2) 设计环节。在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确定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原理图及实验电气接线图的设计及绘制,主要包括电网组网方式、主系统接线方式、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选型、继电保护整定及二次设备接线方式设计等。学生还需对自己要完成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设计。最后上交实验接线图及实验操作步骤,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

3) 实施环节。学生根据设计图,在实际可操作的实验台或虚拟培训软件进行操作,教师对实验设备的操作规范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述,学生可直观地掌握该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利用实验设备,完成设计图的调试、连线、相关一次设备投切及二次设备控制整定。完成系统接线后,教师对每组系统接线进行检查,确定无误后,方可让学生上电操作。最终,学生通过设备上的软件分析或相关参数的读取,对自己设计系统的状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4) 运作环节。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进行项目验收。在此环节,学生需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对自己的设计思路、系统原理图、关键技术、创新点、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公开汇报。然后,开展项目讨论,进行技术交流。

在整个实验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以具体应用工程问题为驱动,通过查阅学习资料,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最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综合实验项目组织形式及评价设计

综合实验项目组织采用学生分组、团队协作的形式,由5~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负责人;每个实验设置4~5个工程项目,每组负责1个实验项目;小组负责人负责实验项目任务分解和人员分配,组内人员分工协作完成整个实验项目。以学生自我设计和实际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考察不足。基于工程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不同阶段针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进行评价,并在最后阶段进行整体效果评估[11,12]。基于CDIO理念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评价考核方式将学生在构思、设计和实践等各环节的表现结合起来,从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总成绩中,态度评价占10%,主要评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重视程度;实验方案设计占总成绩的30%,主要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及实验效果;实验操作技能占30%,主要评价学生操作实验设备的准确性及完成实验的情况;答辩及实验报告占总成绩20%,主要评价学生口头报告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组内互评占10%,主要评价学生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2综合实验项目主要内容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改革内容涉及电力系统的设计规划、调度、监控、运行控制及二次设备调节、测量、保护的理论和技术。课程改革由配电网静态模拟及微机保护设计实验项目、电网虚拟仿真设计实验项目及常规三相四线制系统设计及综合监测3个实验项目组成。根据项目式教学电力专业毕业要求,使实验项目内容设置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

2.1配电网静态模拟及微机保护设计实验项目

为了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运行与保护控制技术,通过实验室中配电网静态模拟系统及KLD94 300微机保护测控装置,开设不同接地方式的配电网无功补偿、线路故障电压电流监控测量、微机线路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实验。

本实验从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4个环节设置项目内容,项目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实验项目主要内容如下。

1) 项目方案构思。根据设计要求,构思10 kV配电网运行及保护控制设计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

2) 项目内容设计。对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及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配电网主系统接线、无功补偿进行设计;通过分析不同接地方式配电网故障特性,设计保护方案,计算保护定值。

3) 项目实施。(1)无功补偿。根据1)中设计,对系统进行无功补偿,在配电网静态模拟装置上,投切不同数值组合的无功补偿装置,使系统在设定的功率因数下运行;(2)故障特性分析。对1)中O计系统,进行配电网的故障特性分析。在配电网静态模拟系统上设置线路故障,从测量装置中读出不同接地方式配电网的故障电流及电压,判断其特征是否与理论分析一致,对比不同接地方式配电网接地故障特性的异同;(3)微机保护。对1)中设计的保护方法,进行保护定值及参数的整定。在KLD9300微机保护装置上设置整定控制字以控制保护的投退;通过在配网静态模拟系统线路上设置故障,验证自己所设计的保护方法及动作值整定是否有效。

4) 项目运作。在实验台上演示讲解项目实施过程,展示项目设计成果,进行技术交流。

2.2电网虚拟仿真综合设计实验项目

电网调度虚拟仿真培训系统能够对电网运行、电网调度、变电站运行监控巡视、继电保护、系统事故分析和处理、电气一二次设备操作等进行全方位的模拟,3D场景单元再现真实变电站现场,仿真变电站工作人员的就地操作和操作结果。

本实验项目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技术,让学生从角色上进行转变,切身感受作为变电站运维人员、电网调度人员、检修人员在在企业及工程中具备的技能,体会专业岗位的职能特点。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项目设计及实施,最终以技能竞赛的形式展示项目运作,技术路线如图3所示。

1) 检修任务。根据下达的检修任务,构思变电站设备检修方案。设计检修操作方案,包括开关及断路器倒闸停送电操作、备用母线就地投切等。开操作票,在3D模拟的真实变电站现场对设备进行检修。

2) 调度任务。根据接受的调令,构思执行调度任务。根据突发事件情况,设计调度指令,并协调、组织现场操作人员或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调整,执行动态设备状态监视,并向上级汇报电网实际运行参数。

3) 五防开票。根据任务,完成五防开票、五防验证的操作。在3D场景中的一次设备操作机构中添加五防锁,设计五防逻辑,执行接收操作票,开五防锁。

4) 继电保护。对变电站内保护室,根据继电保护仿真软件,进行保护定值的整定,时间整定,控制字整定,定值换区等设计,对保护柜执行压板操作、开关操作并能够实现灯光信号字显示。

2.3常规三相四线制系统设计及综合监测

电能综合监测实验台,能够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常用二次设备的测量原理及接线方法,掌握不同类型负荷的三相四线制系统交流电量的特点。

本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以下实验内容,项目技术路线如图4所示。

1) 项目方案构思。根据设计要求,构思常规三相四线制系统综合电量监测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

2) 项目内容设计。根据给定元件及所测电量,设计三相四线制系统接线图,包括电源元件、电压电流互感器、有功功率表、无功功率表、功率因数表、电压表、电流表、阻性负荷、容性负荷、感性负荷。

3) 项目实施。根据设计的接线图,在电能综合监测实验台上连接三相不对称负载线路,模拟操作电力系统单相短路和断路状态,实现常规三相四线制系统综合电量监测。

4) 项目运作。在实验台上演示讲解项目实施过程,展示项目设计成果,进行技术交流。

3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基于CDIO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调整和优化了电力系统综合实验结构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也进行了优化创新,丰富了实验教学形式。基于CDIO理念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在实验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及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改进,其中配电网静态模拟及微机保护设计实验项目与改革前单纯的验证性实验相比,教学效果尤为突出(详见表2)。从项目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通过项目设计实施能够准确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项目式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项目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针对电力系统综合实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结合项目式教学的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将实验教学内容项目化,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4个方面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社会责任感。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以突出工程实践应用为特色,切实满足电力相关行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莉丽.电力系统综合实验阶梯实验体系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15(5):160166.

[2] 董继民.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811.

[3] 樊艳芳.“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90191.

[4] 任坤,刘红,杨旭东.CDIO指导下的创新性电工电子实验设计[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29(4):228230.

[5] 王亚良,张烨,陈勇,等.基于CDIO的实验项目开发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0,27(2):119121.

[6] Crawley E,Malmqvist J.The CDIO syllabusan updated statement of goal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DIO Conference,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Copernhagen,2011:2023.

[7] 刘思远,姜万录,陈刚,等.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电气传动与控制课程三级项目教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2,35(3):4447.

[8] 宋跃,胡胜,余胍担等.基于OBE的嵌入式测控技术课程群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6,33(2):410.

[9] 闵永智,李红,王秀华.电气工程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177179.

[10] 董继民.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810.

[11] 张莉莉,陈群.基于CDIO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教学与实践改革探索[J].科技教育,2015(2):191192.

[12] 郭明良,王朋,郭松林.基于CDIO模式的电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5(2):158160.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8

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和立卷归档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原始材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依然欠缺,同时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检查门类较多,包括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新专业评审等,在根据不同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容易因档案的交接和流转而发生遗失现象。

一、会计循环与档案管理流程

通常情况下,企业以一年作为一个会计周期,以日常交易为基础,以记帐凭证为依据,对财物的进出进行分类登记,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交易。因此,会计信息处理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会计循环。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开设帐户:根据企业历史交易情况开设总分类帐户,设置会计科目。

(二)会计分录:根据会计凭证在分录簿中序时记录交易项目,并编制科目汇总表。

(三)过帐:将分录簿记录的内容过到相应的总分类帐户中。

(四)试算平衡:即编制试算平衡表,检验分类帐户中各项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是否相等。

(五)编制财务报表:通过编制财务报表说明本会计年度内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

会计循环的具体图示

与会计循环类似,高校教学挡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统计、分析等工作环节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管理过程,前后继起,环环相扣。与此同时,对教学档案的交接流转也必须如会计帐簿作帐一样,清楚记录档案的来龙去脉,以避免遗失现象的发生。但和会计循环不同的是,它通常以一个学期为管理周期。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教学常规工作先编制目录索引,建立目录与数字代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记录每个目录项下资料的存放,交接和流转情况。然后开设总分类目录,根据总分类目录,设置文件盒。依据内容需要,建立统一的格式。格式一般包括总目录代码、分类目录代码、材料项目名称和盒编号四部分组成,按顺序依次排列。最后根据要求将收集的教学文件分类归档,以实行标准化的集成管理模式。其具体操作图示

二、会计科目与档案目录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项目。会计对象包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为了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就需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确定项目。由于会计要素反映的经济内容有很大不同,在经营管理中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会计核算中不仅要按照各会计要素的不同特点,还应该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别、分项目的核算。

(一)目录设置必须结合教学主体的特点。即根据教学主体的需要,本着全面反映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结果的目的来确定应该设置哪些档案目录。

(二)设置档案目录必须满足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一是要符合国家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来划分教学业务档案的类别,设定分类的标识;二是要符合高校自身教学管理的要求,以便于为高校的常规活动、项目决策及信息管理。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9

一.  教学运行管理

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稳定有序,全年顺利完成27598学时理论教学任务,人均约15学时/周。大型考试加强了巡考和机动人员安排,考试秩序优良,教学档案完整、规范,年度协助组织部级外语类考试11场、校级大型考试13场。按时、按质、按量报送各类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料。

二.  教学建设

1.     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建设

构建教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师年度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评分办法》、《研究与建设业绩计算办法》、《网站信息管理办法》、《图书资料管理细则》、《教材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核心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项目学分认定实施细则》、《2018年新教师入职培训方案》等10多项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

2. 团队建设

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教学管理体系,落实三级教学机构管理职责与考核机制,搭建16个教学团队,形成了学院、三级管理部门及教学(课程群)团队层级管理体制,全年教学团队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42次。教学团队形成“中老中青传帮带”优良传统,指导两位新入职青年教师获得全国高校联盟讲课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3. 课程建设

撰写落实《课程中心建设方案》及核心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较好完成课程中心2016版141门课程年度建设任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立项1项,哲学社会特色示范课程立项3项,翻转课程立项1项,在线录播课程建设12门。 

三.  教学改革成效

1. 教学模式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依托智能化语言训练体系、外研讯飞FIF口语训练系统和批改网写作系统等在线资源平台,推进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成效显著。

2018年度,语言实验室开放学生自主学习68640人次;教师123人次课后在FIF口语训练指导学生口语练习27692人次,在线指导时长19552分钟,学生在线练习14039215分钟;教师102人次课后在批改网指导学生作文1259篇,收到学生作文105134篇,教师人均布置12.34篇。

2. 大学英语线下学业辅导

开展线下学业辅导。开设学业辅导讲座和工作坊9场,参与学生1282人,好评率达到90%以上。

3. 学生科技文化活动

以培养学生语言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面向全校开展了“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辩论、阅读、写作四大英语赛事校内选拔赛,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英语二课堂汇报表演、italkshow等竞赛、培训活动21场,逐步形成了校园赛挖掘选手——日常讲座培训精英——地区赛练兵的参赛矩阵。 2018年,全校学生获得语言类学科竞赛省部级奖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90项。

四.  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和教学建设落实难度大。全年在岗且能承担满岗工作量教师58人,人均:15学时/周,监考13.2场次,承担课程建设任务2.43门。

二项式定理教案篇10

关键词 教研 档案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教学研究类档案不论从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日益增多,从部级、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鉴定、教学成果奖,到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包括教学团队、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色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再到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这些资料往往是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反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指导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高校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重视程度不足,高校教研档案管理的发展速度落后于教学研究工作的发展速度,高校教研档案管理仍存在管理手段滞后于信息发展水平、教研档案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

1高校教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档案存储形式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基本设施日益完善,为教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然而,高校教研档案的储存形式距离完全信息化仍有较大距离。例如,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的申请书,由于在项目评审时多以纸质档形式参评,评审后存档形式自然也是纸质档,这些材料以每年大约50个项目立项的速度增加,由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周期性和重复性特点,这些材料会越来越多,导致后期查找效率低下,档案利用效率相应较低,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应有的价值。此外,诸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一些课程类资源,多是以视频、音频、照片等形式存在,而存档的材料多是申报书等一类纸质文件,真正重要的视频资料往往无法完全存档,档案不同程度的流失,极大地限制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在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的今天,用户对档案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档案存储形式滞后,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高校教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保障。近年来,《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办法》、《档案法》等一系列档案管理法制法规的出来,对高校档案管理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不断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但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尤其是高校教研档案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例如:高校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脱节;缺乏完善的指导制度,教研档案搜集不全面;一些高校教研档案管理工作态度不严谨,存在档案存放无序、材料乱翻乱抽、借阅不按时归还等不良现象,缺少必要的档案保护制度和措施。此外,由于高校实行的是二级管理制度,学院教学部门往往对教研档案不够重视,需归档的资料不能及时、准确、分类管理,大大降低学院教师对教研档案的利用效率。

1.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档案管理既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目前高校职能部门对高校教研档案不断重视,每年能够按照档案部门要求对重要教研档案进行规范整理并存档提交,但二级学院对教研档案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学院档案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不少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兼职教研档案的管理,这些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着专业素养较低、对教研档案重视程度不足、日常工作多而繁杂等问题,他们缺乏档案管理相关知识,严重影响了院系内部教研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一些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稳定性不足,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频繁地更换档案管理人员大大影响了教研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的学院领导对教研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降低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利于学院内部教研档案工作长久有效地持续开展。

2提升高校教研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2.1将先进技术与档案存放紧密结合

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教研档案的存放也应当改变旧有模式,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变革。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提升对教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明确教研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针对不同档案特点特性,采取相适应的电子化、信息化存档方式,提高教研档案利用效率,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更好地为广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具体而言,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芯片技术、光纤技术、数字技术、监控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存储、处理、开发以及利用,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覆盖率和效率,充分发挥教研档案管理工作应有的服务功能,实现教研文档一体化管理。同时,高校教研管理部门应转变以往静止的、僵化的信息存储方式,减少纸质文档储存,加速实现教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保证教研档案材料及其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方便用户查询和使用。

2.2完善教研档案管理制度

高校应在《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办法》、《档案法》等相关法律体系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教研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指导制度、监督制度、考核制度、服务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及时全面的更新教研档案信息,使高校教研档案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切实帮助。同时,加强与二级学院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督促二级学院做好教研档案管理工作,方便教师查阅,使教研档案切实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其次,在教研档案信息化的前提下,开发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教研档案信息的检索、开发和利用系统,使二级学院相关人员具有检索和提取相关教研档案的权限,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提取相关资料,提高高校教研档案的利用效率,使高校教研档案真正起到为教育教学研究服务的作用。

2.3加强教研档案管理人员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是高校教研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人才素质的高低、业务的熟练程度和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息息相关。提高教研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已成为每个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高校一是要加强教研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尤其是二级学院教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明确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职责,树立其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到爱岗敬业、坚持操守、按章办事。二是要加强档案管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技术培训,为档案管理人员自我提升搭建平台,尽量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提高教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稳定性。高校可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研究工作,请优秀档案管理人才到校进行座谈,更新教研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结构,鼓励他们利用工作之余自我学习和提升,适当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激发工作热情。

总之,高校教研档案能够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最有价值的资料,为高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为教学管理人员掌握教育教学改革历史和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持,为高校教学评估、以评促建提供重要参考。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高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不断优化教研档案管理模式,提高教研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立项课题:审核评估形势下高校教研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编号:2016-R-16。

参考文献

[1] 常晓忠.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探析[J].企业导报,2015(23):22-23.

[2] 王.基于信息化角度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型[J].兰台世界,2015(1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