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功率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7 14:39:00

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教案篇1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电功率教案篇2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先学后教

“先学”中的“先”字,是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 .

“后教”中的“后”字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的“支点”.

2.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要依据学生的学、提升学生的学.

3.导学案

随着高效课堂成为共同追求,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目的地.依据导学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先学后教、练在课堂” 教学流程

结合“电功率”一节课,简要说明“先学后教、练在课堂” 的教学流程.

1.介绍学习目标(一分钟左右)

主要通过投影等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简明扼要,明确本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师不做任何具体内容的讲解.

2.自学指导(导学案体现)

(A) 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

(B)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C) 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

电功率导学案

阅读课本P42—4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电功率(阅读P42)

1.电功率意义:是表示的物理量.

2.电功率定义:用字母表示

3.电功率的定义式是P= =,(阅读P44电功率的测量)

4.电功率的主单位是,它的符号是; 1 kW= W

5.根据P42(左上角)小资料填写下列电器的电功率:

空调约W,电熨斗约W,电视机约W,电冰箱约W.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P43页1-5行)

6. P=公式变形之后可以计算电功W=.

前一节我们学过电能的单位是J和kWh,为什么1 kWh=3.6×106 J?

3.学生自学(12~15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老师要特别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 自学后要及时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检测的内容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跨度、难度不要太大.

自学检测题

1. 下列关于电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 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电能一定多

(D) 电功率大的用电器工作时间一定短

2.如图所示,下列用电器的功率最接近1000 W的是

( )

3. 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250 W,每天使用3 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计算)(参考P43例题)

4.问答题:一个“220 V,100 W”的灯泡正常工作6 h,另一个“220 V,0.8 kW”的电炉正常工作0.5 h.问:(1)谁消耗的电能快? (2)谁消耗的电能多? 4.后教(5~10分钟左右)

“后教”的出发点是解决学生“先学”后的问题,“后教”要做到:学生读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不答.

5.练在课堂(不少于15分钟)

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次出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选择的权利在学生.

练习分三个层次:

(A) 自练:配置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基础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也是为达成目标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

(B) 互练:围绕学习内容配置相应的灵活的中等难度的题型,学生可以讨论.

(C) 导练:针对学习内容配置另户灵活多变综合性强的题型,实现对本节课知识的拓展提升,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师适当点播、指导.

三、练在课堂

自练题:

1.有一台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约为2 kW,则它可能是( )

(A) 电风扇 (B) 电视机 (C) 空调器 (D) 电冰箱

2.家用手电筒用干电池做电源,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0.32 A,则小灯泡的功率接近( )

(A) 1 W (B) 10 W (C) 0.1 W (D) 1 kW

3.斌斌家最近买了一个微波炉,他发现,当微波炉工作时,家里的电能表转得飞快,他想了想最近学过的物理知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A) 微波炉消耗的电能很多

(B) 微波炉的电功率很大

(C) 微波炉里有很多食物

(D) 微波炉消耗的电能很少

4.一度电可以供“220 V,25W”的电灯正常工作( )

(A) 40 h (B) 100 h (C) 30 h (D) 220 h

电功率教案篇3

关键词:选考;学生;教学;功

原题展现:

22.【加试题】为了探究电动机转速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半径为L的圆形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长也为L、电阻为R的金属棒ab一端与导轨接触良好,另一端固定在圆心处的导电转轴OO’上,由电动机A带动旋转。在金属导轨区域内存在垂直于导轨平面,大小为B1、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另有一质量为m、电阻为R的金属棒cd用轻质弹簧悬挂在竖直平面龋并与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U”型导轨保持良好接触,导轨间距为L,底部接阻值也为R的电阻,处于大小为B2、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从圆形金属导轨引出导线和通过电刷从转轴引出导线经开关S与“U”型导轨连接。当开关S断开,棒cd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x0;当开关S闭合,电动机以某一转速匀速转动,棒cd再次静止时,弹簧伸长量变为x(不超过弹性限度)。不计其余电阻和摩擦等阻力,求此时

(1)通过棒cd的电流Icd;

(2)电动机对该装置的输出功率P;

(3)电动机转动角速度ω与弹簧伸长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背景思考(基于知识点的综合考查)

此题为浙江省2016年10月物理选考卷中的第22题(共23题),主要考查了电磁感应,恒定电流,静力学,功能关系四类知识点,显然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电磁感应中的转动切割类问题,在近五年的理综高考和近两年的物理选考中出现了3次,频率之高,使老师和学生对此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该题的出题内容和命题方向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猜想和想象空间,在此基础上叠加的电路结构和受力分析,无形中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解题突破口不是从原因(电磁感应)出发,而是从结果(受力平衡)出发,使许多学生措手不及。基于知识点的综合考查,考查方向的多变性,既是合情的,也是合理的。

二、第(2)题的解题思考(基于解题思路的“再三反思”)

反思一:选考提供的答案,正确与否?(审题析题需审视整体)

1、选考提供的参考答案:

开关S闭合,当金属棒ab逆时针转动时,产生感应电流,对应的电路如图二所示,ab作为电源E,金属棒cd和另一电阻R并联。故电路总电阻 ,又因为总电流 (注:电流Icd已在第(1)题中得到),所以得到 。(注:对ab棒列式,克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也可得到此答案。)

2、对参考答案的思考:

电动机工作时,需要关注两个功率: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如果设外电源对电动机的输入功率为 ,电动机内部由于摩擦和内阻需消耗功率 ,则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

从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的角度理解,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等于图二所示的电路的总能量。电路除了电源内阻和外电阻产生的热量之外,还有电源E(ab棒)匀速转动时的动能,即电动机对该装置的输出功率 。显然选考提供的答案中没有考虑到金属棒ab的运动动能 ,故参考答案有待商榷。

3、笔者建议的答案:

整个电路产生的热量:

对金属棒ab取微元, , , ,ab棒的总动能为各微元的动能之和,即:

因为 ,所以 ,故可得 。

综上所述,电动机对该装置的输出功率

反思二:学生建立解题模型,缘由何来?(解题破题需建立模型)

据调查反馈,学生解决此小题基本全部使用了参考答案提供的解法步骤。为什么学生想到的都是此类解法,而没有考虑金属棒ab的动能?笔者再三思考,想到了一道题目,见例题。

见图三,一匀速转动的足够长的传送带,速度为V,左端轻轻地放上一质量为m的物体A。设A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取g,求:放上物体A后,为保持传送带仍能以速度V匀速转动,电动机在整个过程中对传送带多做的功。

思路分析:传送带已在匀速转动的前提下,静放物体A,导致传送带受到A阻力而减速,但电动机为了保持传送带匀速转动,必须多提供能量以克服阻力做功。根据此思路,可求出电动机在整个过程中对传送带多做的功, 。

从能量的角度考虑,物体A从静止到速度为V的过程中,系统(传送带和物体)多出了摩擦热能和A的动能,即电动机在整个过程中对传送带多做的功 。

如果求电动机对传送带做的功,除了热能和A动能外,还须加上传送带的动能,即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16年10月浙江物理选考22题中的第(2)问的参考答案,真的有问题。

反思三: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如何举一反三?(能力素养在反思中成长)

解题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提出问题中审题,在分析问题中破题,在解决问题中思题,努力在思维中做到举一反三,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

1、注重基础,关注重点知识块

“对于基础知识,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物理能力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力求让学生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事实上,浙江卷近五年的高考大题基本上都有一题“电磁感应类”,以此散发出去,涉及力学,电学,能量等。因此,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该注重主要知识块的教学。

2、注重思维,提高破题能力

本试题具有高考卷大题的普遍特点:从生活生产出发,将多个系统经过简化和改造,变成一个新的组合体进行知识点和能力的考查,具备实际,可行,朴实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意义。

要解决此类问题,对考生物理语言的阅读、理解、转化等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素养。”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物理本质的反思,对物理思想的总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大题、难题转化为一串简单问题的能力,将知识点分散在各个小问题中,经过整理和审析,引导学生找到破题的切入口。其实在审题过程中,也是“举一反三”的过程,理清各知识点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建立多座桥梁,使思路四通八达。高考题每年都在变,不变的是物理本质、思想、方法、不变的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由考生的答题看见考生对物理知识的“贯通”,由考生的审题反思教师对物理教学的“融会”。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物理思想和本质,让课堂教学尽显物理本色。

嵊州市马寅初中学袁园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医院路102号马寅初中学 312400

电功率教案篇4

关键词:学案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化学反应速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2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及化学反应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方向、电解质溶液等知识作好准备。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为了让学生在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及如何定量表述上有感性知识,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这个专题,安排了一系列简单易行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要准确表达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确定起点,确定时间单位,找出易于测量的某种量或性质的变化。我再根据DIS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计算机上绘出有关实验曲线,使学生对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和实验现象更加清晰明了,便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些都为学习下一节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创造了条件。而且通过实验和理性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化学反应,有的反应进行得轰轰烈烈,而有些反应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模拟爆炸的动画)

电子白板书写: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展示图片:(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炸药的爆炸、溶洞的形成、钢铁腐蚀、牛奶的变质等

[交流]这几幅图片所描述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如何?你对化学变化的快慢有何认识?

[反思]化学反应中“快”与“慢”是一个相对的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从“生活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常识”入手,通过判断几个常见反应快慢的常识,从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

电子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7,回答下列问题:

1. 定义: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器中,通常用单位时间内某一反应物____________的减少或生成物_________的增加来表示。

2. 表达式:v = 单位:____________。

(用v表示化学反应速率,Δc表示浓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均取绝对值。)

参考答案:浓度,浓度;v =Δn/(V·Δt),mol/L·min或mol/L·s。

(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功能)展示个别学生完成的学案,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3. 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功能)展示个别学生完成的学案,师生共同点评。

[反思]在某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是否相同?

[归纳]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成 比,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 速率。

参考答案:正;平均。

[交流]4. 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

[归纳](1)同物比较法——比较时,必须化为同一物质才能比较,且单位要一致;

(2)系数比例法——比较时,各物质的浓度与其系数的比例大,速率快。

设计意图:学生更容易把握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的要点,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电子板书:二、测量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8,如何测量某一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电子白板的超链接功能)网络查询“比色法”、“pH测定法”等方法的百度文库。

[实验探究1]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装置

实验操作:请两组学生分别做如下两套装置的实验:在锥形瓶内各盛有同等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mL1mol/L和40mL 4mol/L的硫酸,比较两者收集10mL氢气所用的时间。

实验原理:写出该反应方程式Zn+H2SO4=ZnSO4+H2

实验数据: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归纳]实验结论:反应物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功能)展示个别学生完成的学案,师生共同点评。

[实验探究2]请两组学生利用DIS数字化pH传感器进行双氧水分解实验。

实验操作:DIS数字化实验系统连接完毕后,在锥形瓶中放入40mL15%双氧水溶液,将pH传感器放入溶液中,观察现象,根据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出的曲线,说明双氧水呈弱酸性,并且自身分解不明显。

实验原理:2H2O2■=2H2O+O2,加入质量相等的块状MnO2和粉末状MnO2进行对比。

[归纳]实验结论:加入MnO2后,根据pH曲线变化,说明双氧水分解速率加快,并且加入粉末状的MnO2后,分解速率比较快。

[反思]若再对刚才反应的锥形瓶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3]另请一组学生对锥形瓶加热,看气泡出来的速率。

[归纳]实验结论:升高温度后,双氧水分解速率加快。

(电子白板的实物投影功能)展示个别学生完成的学案,师生共同点评。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讨论,你领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归纳、总结、分析、表述、应用等多种能力。

[检测与评价](略)

[作业]课本习题3、4、5。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完善知识体系,设计一些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习题,起到及时检测和评价的作用,保证课堂训练到位。师生共同总结并点评。

三、教后反思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实验室传感技术已经为现代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极大地推动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进程。这节课充分利用强大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和数字化实验传感技术,采用“自主、交流、反思”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不仅有效地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且能轻松实现数字化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拓展教材内容,改进教学实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老师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创设了一连串环环相扣创造性问题,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利用图片、录音、录像材料、多媒体动画以及电子白板所特有的拖动功能和缩放效果,将它们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更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电功率教案篇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and tennis course projec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design of electrical design of public buildings, the design of the lighting system and the layout scheme of the lighting lamps.

关键词:学校;网球场;照明系统;照明灯具

Key words: school;tennis course;lighting system;lighting lamps

中图分类号:TU1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192-02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呈现多元化,对室内各种场所的照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优良的室内照明质量包括:适当的照度水平、舒适的亮度分布、宜人的光色和良好的显色性、没有眩光干扰、正确的投光方向与完美的造型立体感。

本文着眼于建筑电气设计中对照明节能的探讨,力求照明系统、照明灯具布置、照明光源选择更加合理,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能。下面,以两个案例来说明室内不同场所的照明布置方案。

1 案例一,学校

1.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中学教学楼,框架结构,地上五层,属公共建筑。建筑面积为7000平方米,总高度20米。

1.2 负荷估算及变电所位置的确定

本工程初步设计时,选用1台400KVA变压器,为照明及其它动力负荷供电。

施工图阶段,由水暖专业提供具体设备容量,详细核对计算,选用此组变压器满足供电要求。由于公共建筑的用电量较大,在确定变电所(箱式变电站)位置时,应尽可能使高压深入负荷中心。这对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本工程设置箱式变电站,距离单体配电间约为80米,其设置位置满足供电半径要求。

1.3 供配电系统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规定,本工程消火栓泵、消防稳压泵、应急照明等用电负荷为二级负荷,其余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选定了如下供电方案。

由区域变电站引来一路10kV电源,作为主用电源,另一路电源引自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正常工作时,主用电源供电。当主用电源断电时,备用电源投入使用。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双电源互投装置,满足二级负荷供电要求。无功补偿采用低压侧集中补偿方式,功率因数按规定补偿到0.9-0.95。电源进线采用电缆进线。

低压干线的配电方式:各楼层照明用电、重要负荷(如消防泵房、水泵房)用电采用放射式,各楼层分别设置电源切断装置。电热水器配电采用树干式。各楼层设置层间强、弱电井。

计费方式,照明用电和动力用电设总配电装置和总电能计量装置,并装设分项计费电能表。

本建筑配电电压为交流220/380V,联结形式采用TN-C-S系统。

1.4 照明系统

为了减少动力设备用电对照明线路电压波动的影响,照明用电与动力用电线路尽量分开供给。本楼设有一般照明和应急照明。

一般照明设计包括教室、办公室照明,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要求,按照照度标准值(300lx)来设计,要求利用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法,并限制眩光,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以及照明功率密度值标准值的要求,从而达到了节能效果。

1.4.1 教室一般照明

根据《照明设计手册》要求,普通教室不宜采用无罩的直射灯具及盒式荧光灯,宜选用有一定保护角、效率不低于75%的开启式配照型灯具。

为减少眩光区和光幕反射区,荧光灯具宜纵向布置,即灯具的长轴平行于学生的主视线,并与黑板垂直。教室照明的控制宜平行外窗方向顺序设置开关。

根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规定,教室灯具悬挂高度距桌面的距离不应低于1.7米。本工程教室灯具安装方式采用吸顶安装。

教室黑板应设专用黑板照明灯具,其最低维持平均照明应为500lx,黑板灯具不得对学生和教师产生直接眩光,黑板照明开关应单独装设。

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规定,教室的照明标准值为300lx(到课桌面)。其中6.3.7规定,教室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不大于9W/m2,目标值不大于8W/m2。相较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教室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不大于11W/m2,目标值不大于9W/m2,降低了不少。教室照明灯具布置如图1。

1.4.2 应急照明

楼梯间、设备房(消防泵房、配电间等)及主要出入口等场所设置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及疏散照明。备用照明,自带蓄电池,要求应急供电时间不少于180分钟。应急疏散通道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均自带蓄电池,要求应急供电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13.9.12第4款规定,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不应由同一分支回路供电。故消防水泵房、配电间内的备用照明由应急照明箱单独引出回路,与走道、楼梯间等处的疏散照明回路严格分开。

2 案例二,网球场

2.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网球场,钢结构,地上一层,局部二层,属公共建筑。建筑面积为4200平方米,总高度13.5米。

2.2 负荷估算及配电柜位置的确定

本工程设置配电间,内设配电柜,为照明及其它动力负荷供电。网球场内主要用电设备为照明灯具、空调设施及电热水器等。故照明选用节能型LED灯具对于电气节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3 供配电系统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规定,本工程一般照明、动力及应急照明等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选定了如下供电方案。

本工程配电电压为交流220/380V,电源进线采用电缆进线。联结形式采用TN-C-S系统。低压干线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和树干混合式。计费方式,低压侧,装设分项计费电能表。

2.4 照明系统

2.4.1 一般照明

本工程一般照明包括网球场、会客室等照明,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要求,网球场性质为训练和娱乐,按照照度标准值(300lx)来设计,要求利用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法,并限制眩光,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以及照明功率密度值标准值的要求,从而达到了节能效果。

标准网球场占地尺寸:(36.6*18.3)米,双打(标准)有效尺寸:(23.77*10.97)米。网球场地根据《照明设计手册》要求:灯具设在球场两侧上方照明为好,空间照度也要均匀。灯具的最低安装高度业余为8米,为使运动员不受眩光干扰,应在灯具上加装格栅和挡板,以及采用其他挡光方法。

本工程网球场照明设计方案为:采用沿场地长边均匀布置,灯具间距4米,每侧布置8盏灯具,两侧共16盏,灯具采用球场专用LED灯,功率168W,安装高度8米。经计算,照度符合规范要求照度标准值。教室照明灯具布置如图2。

2.4.2 应急照明

疏散通道及主要出入口等场所设置应急疏散照明。应急疏散通道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均自带蓄电池,要求应急供电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 结束语

当今,资源日益匮乏,绿色节能让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照明,既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又有益于提高人们生产、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保护身心健康。建筑照明电气设计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本文通过对案例中学校、网球场建筑照明电气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提供此类工程的设计参考。通过合理的照明设计系统,完善的灯具布置方案,优质的照明灯具及光源选择,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实现最佳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亮,宋镇江.大中型公共建筑电气照明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08).

电功率教案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电子档案 就业服务 企业招聘 作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使用,高校的政务管理和学籍管理也逐步信息化,给高校日常管理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大学生档案管理却还延用着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员工作理念还停留在档案“看管”的层面,不能发挥其为就业服务的功能。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大学生电子档案信息系统,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发挥大学生档案为就业服务功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档案管理在就业服务中的现状分析1.管理模式落后,制约其就业服务功能经过企业走访调查发现,除了国家政府机关、大型国有企业比较重视应届毕业生入职前的档案查阅外,众多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很少在招聘时进行案查阅。档案查阅更多是放在入职后或是转正时,档案利用滞后情况严重,不能真正发挥其为就业服务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学生档案管理模式有关。其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及观念比较陈旧,档案管理员对档案管理只停留在“看管”的层面,很少对企业开放学生在校档案查阅服务。如果企业想查阅学生档案,则必须向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系部、档案室等相关部门提交申请,涉及部门多,手续繁琐;其二,根据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规定,除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或其上级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业单位有人事档案管理权外,一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是不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权。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和录用大学生时,都很难有机会看到大学生个人在校期间的档案。档案功能只是停留在资料的收集,不能发挥其在就业服务的功能。2.档案内容陈旧,可利用率低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绝大部分还是延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档案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可利用率低。首先,档案资料单一,内容陈旧。高校学生档案主要包括高校招生录取材料、党(团)材料、奖惩材料、学籍表、成绩单和体检资料等;其次,档案管理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不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好档案就可以了,不会主动去了解就业市场,影响其对大学生档案在就业中的作用认识;再次,传统的纸质档案容纳信息有限,统一化、标准化的档案内容又使得档案管理流于形式,空洞无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个性特征和个人能力。然而,用人单位除了了解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能力外,更想深入了解他们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然而这些资料在传统纸质档案中无法记录,难以考察,致使用人单位无心去查阅毕业生纸质档案,纸质档案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降低了纸质档案的利用率。3.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可信度高校大学生档案评价延用传统评价方式,主要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多种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由于参与主体单一,忽视了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价值,容易出现评价的片面性。此外“档案优化”现象严重。个别高校则为追求高就业率,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不惜为学生进行“档案优化”。例如,《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最为重要的综合评价材料,也是企业录取毕业生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在院系推荐意见栏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或是使用统一的评价模板,评价不能体现个性差异。以上的行为在高校中屡见不鲜,致使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这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选拔优秀人才,而且干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大学生电子档案在企业招聘中的作用1.提高效率,降低招聘成本电子档案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来管理每名大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档案,能详细地记录了每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实践活动情况、心理情况及诚信记录等。企业在招聘时可以通过指定的网络端口进入学校毕业生资源库,可以快捷查询毕业生们的信息材料,并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筛选条件,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面试。这比一个个查看毕业生纸质材料或纸质简历更加便捷和节省时间,提高招聘效率,降低招聘成本。2.有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综合能力面试是每个毕业生进入公司工作,获得就业机会的必经环节。用人单位通过和毕业生面对面的面试只能获得对学生的直观印象,而对于学生本人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和诚信等综合素质却很难以一时进行考察。大学生电子档案则系统记录着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实践和诚信等情况,可以更全面展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有助于企业在招聘中更为直观而全面了解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招聘成功率。3.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电子档案系统不仅可以反映学生本人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同时还能完整,清晰反映学生品德表现、干部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综合素质的情况,是毕业生学习成长的一个记录,也是非本人提供,是为他证的证据。其可以作为向用人单位自我推荐最具权威性的凭据,也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主要依据。高校通过建立在校生电子档案,并向合作企业开放毕业生电子档案查阅服务,使毕业生档案信息得以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有效交流,有效地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4.提高“人―职”匹配度企业招聘的主要途径有:现场招聘会、内部选拔、网络招聘、推荐、中介、媒体等,当中效率最高为“推荐”。它的好处在于推荐者一般比较熟悉招聘企业的具体要求和待遇情况,同时对被推荐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也比较了解,所以在推荐人员时也会有的放矢。电子档案则类似于推荐者的角色,它可以根据企业的招聘要求,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在现有的毕业生数据库中“推荐”出与招聘条件高度匹配的毕业生供企业招聘。而经“推荐”选出来的毕业生,其个人的职业能力和求职意愿与企业需求吻合度也相对会高些,从而提高“人―职”匹配度。

三、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发挥其为就业服务功能1.与时俱进,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给社会带来了众多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也逐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例如:高校的政务管理和教务管理工作均进行了不同程度信息化管理。然而,大学生的档案管理还延用着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了学生档案在就业服务中的作用发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就业,大学的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借签国外档案管理的先进技术,实现以计算机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这不但能使学生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有序化,极大地扩充大学生档案的信息量,还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便捷、真实、可信的毕业生信息,使其更好服务于就业工作。2.转变观念,扩充档案内容要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体现其就业服务功能,除了进行信息化管理之外,还要扩充档案内容,使其更加全面展现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要首先从观念上做转变,传统档案管理只是把学生档案看作是学生学籍资料的简单积累,到了毕业时才把所有的资料进行收集归档,这样的档案管理方式使得档案变成一个“静态”的资料袋,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部,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档案管理部门应树立新的档案管理理念,根据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扩充档案内容,为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全面、权威的信息。3.创新机制,实现全程化管理毕业前的资料集中汇总和整理归档是传统档案管理的惯例操作方法,档案管理员的职责只是简单的档案看管和毕业前的档案归档。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能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其工作效果和为就业服务的功能发挥。为更好调动档案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就业工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我们要创新机制,实现档案管理全程化。首先,建立以高考电子档案为基础的初期电子档案。2001年始,各省陆续实行网上高考招生,考生档案进入了电子化阶段。考生未进入大学之前,高校老师就可以通过考生电子档案提前了解每名学生高中期间的学习情况。这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新生管理、学生干部选拔和军训工作提供了便利。其次,建立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长电子档案。在高考电子档案的基础上,为每位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成长电子档案,档案包括学习成绩、干部经历、奖惩情况、实践活动、心理健康、诚信记录、职业规划和师生评价等内容。详细记录了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期间每个阶段的学习、生活、实践和教育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有利于企业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档案。电子档案的好处在于方便管理和保存,学生毕业后电子档案还可以继续发挥其就业服务功能。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档案则是利用电子档案方便管理和保存的特点,便于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后续跟踪,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并根据反馈信息,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大学生档案管理,建立大学生电子档案,是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顺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它不仅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招聘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同时还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1]贾洪芳.北京大学:电子学档打开大学生求职“窗口”[J].中国教育网络,2012,(4).

[2]陆淼焱.强化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J].百色学院学报,2009,(12).

[3]王莉.强化学生档案管理 促进大学生就业[J].科技创业,2009,(2).

电功率教案篇7

1设计式学习的开展过程

1.1主要环节

1)制定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提出需要学生进行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设计式学习的开始.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如此才能把物理教学内容转变成具有挑战和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同时要保证通过解决该任务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且任务的难易程度要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2)设计方案.任务制定后,学生想要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要在任务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收集相应的信息,再找出合适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良好设计方案的制定,有助于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3)对设计方案的评价和选取.在设计方案制定以后,学生要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及灵活的思维,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在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后,对各自的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相应的评价分析,并从众多方案中选取出最为合理、科学的方案,然后对该方案进行适当优化和补充,进而形成一个可行性高且安全的设计方案.4)执行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选取完毕以后,学生就可以按照设计任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是否可以落实.1.2设计式学习方法的一般流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设计式学习一定要按照一定流程来进行,即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需要进行解决的学习任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设计方案,制定好方案后由各小组委派一人对该方案进行相应的展示,并对其进行讨论交流,在经由教师和学生对不同小组所制定的方案进行正确的评价、补充和优化后,在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2设计教学实例

2.1提出问题

在讲解分压电路和限流电路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将其转化成相应的实例.如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这一实验,就可转化为相应的设计性任务,其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解决相应问题过程中,深入了解分压和限流之间的区别,学会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以及明确相应设备对实验的影响.

2.2形成设计方案

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一步确定相应的解题思路,通过探讨后确定使用伏安法测量灯泡的额定功率以后,这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画出电路图。

2.3评价和选择

在电路图画好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设计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然后挑选出最为合理的方案.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只有图1的电路图能够满足实验要求.电路图确定下来以后,接下来确定电压表以及电流的选择.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由于电路中灯泡的额定电压是10V,因此要选择0~15V的电压表,通过公式计算出电路中的电流,再对电流表进行选择.选定合适的电压表和电流能够有效减少在实验过程中的误差.

2.4执行设计方案

电功率教案篇8

关键词: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2-0016-3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1]在培养目标别强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2]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物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中的核心素养,尤以科学精神为核心。质疑和批判则是科学精神的精髓,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必备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借助物理学史,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数学家波利亚说:“在教育一个科学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种关键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的步子。”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科学的质疑态度,不盲从教师、书本,不迷信权威,在物理学发展历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很好体现。

案例1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首先,介绍背景:近两千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断言――“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直到伽利略对此产生质疑。

师: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是8 m/s,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 m/s。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捆绑在一起时,大石头会怎样?

生:大石头被小石头拖着会变慢。

师:但是,两石头绑在一起,总的重量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应该变快才是啊!

通过重现伽利略的思维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物下落快”是错误的。

伽利略断言轻、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将会同时落地。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利用斜面“冲淡”重力的办法做了著名的滚球实验,并用“水钟”来测量时间证实不同轻重的滚球在同一斜面顶端滚到底端用时相等,与斜面的倾角无关。由此,进一步猜想自由落体是斜面的极端情形,从而了亚里士多德的谬论,建立了科学的落体定律。

高中物理教学现在面临课时少、教学内容不减、压力巨大的困境。教师通常关注于知识的教学与训练,课堂上有关于物理学史方面的介绍会大大减少,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正如杨振宁所说:“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物理学家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本质的理解,而且也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范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关注物理定理、定律得出的过程,并把物理学家质疑探究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时间久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这样做,就会形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并逐渐学会怎样提出问题。这样就教会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巧妙设疑,提升学生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李政道说:“求学问,须学问; 只学答,非学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促进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2 在进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时,以如下的实验引入教学。

如图1所示,E1为新电池,电动势为3 V,E2为旧电池,电动势为9 V,L为额定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开关S置于何处时,小灯泡L会被烧坏?

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都认为S接2时小灯泡将被烧坏,接着我们就一起做了实验。结果是先将开关拨到1位置时小灯泡很亮,然后把开关S拨到2位置时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小灯泡不仅没有烧坏,反而变得暗了。这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大家都好奇地问:为什么接电动势大的电源,电压高了,小灯泡却变暗了?于是我们展开了以下的问答。

师:小灯泡的亮暗由什么因素决定?

生: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

师: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和流过小灯泡的电流有关。

师:小灯泡变暗了,说明……

生: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减小了。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

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电源有内阻,造成电路中的电流不同、电源的输出功率不同,电动势大并不一定代表输出功率大,从而加深了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案例3 在“互感和自感”教学中,课前可以做一个“千人震”趣味小实验。

实验需用一节电动势为1.5 V的新干电池、几根导线、开关和一个用于日光灯上的镇流器。几位做这个实验的同学手拉手联成一串,另一位同学将电池、镇流器、开关用导线将它们和首、尾两位同学两个空着的手相连,如图2所示。让学生体验在接通或断开开关时有无感觉。

参与的学生会感觉到在开关接通和断开的瞬间有明显触电的感觉。

实验结果超乎学生的现有知识,他们无不惊奇地问:一节1.5 V的干电池怎会有如此大的威力,使这么多同学同时受到电击?产生疑问的同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这样就自然引入课题,加深了学生对自感现象本质的理解。这也应验了布鲁巴克(美)“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的说法。

在教学中我们能让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冲突,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事实去判断已知的观点是否合乎逻辑,去发现真理,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 注意错解分析,完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高中物理教学最终还是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用分数进行衡量的。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解题错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案例4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54 km/h的速度行驶,看到前方有障碍物,开始刹车,做加速度为3 m/s2的匀减速运动,分别求出开始刹车后3 s和8 s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少?

高一的学生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往往还沿用初中时的套公式的方法解题,很快解出结果。但是,问题紧接着出现了:刹车3 s内位移比刹车8 s内位移要多,这违背了他们的生活常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出在:没有讨论刹车停住的时间,只是机械地带公式解题,实际上汽车在开始刹车5 s后就停止不动了,也就是刹车后8 s的位移和刹车后5 s的位移相同。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在高中初始阶段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批判性思维品质。

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在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和使用中缺乏辨析能力,不善于辨别正误,遇到问题,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比较,以完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案例5 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R,当电动机工作时通过的电流是I,两端的电压是U,则其输出功率是( )

A.IU B.I2R

C.IU-I2R D.U2/R

这是在《恒定电流》这章里学生很容易出错的问题,学生易选A、B或D中的任何一个。主要原因是不注意物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及适用范围,缺乏从能量转化角度研究电功与电热的意识与能力。没有充分认识到P=IU是计算电功率的普适公式,P=I2R是计算热功率的普适公式。在纯电阻电路中,由于电功全部都转化为电热,故IU=I2R,既电功率等于热功率。又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U/R,故电功率(热功率)还可写成P=U2/R 。而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由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可知:电功大于电热,故不难得出IU>I2R,且输出功率P=IU-I2R。本题中电路为非纯电阻电路,所以选C。

苏霍姆林斯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慢慢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也会得到完善。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学生就必须学会有选择地获取,如果离开了批判性思维,学生将被这海量信息淹没,被似是而非的信息迷惑,被错误的信息误导。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高中物理课堂中一定要注意渗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电功率教案篇9

关键词:高三复习 学案 高效

高三一轮复习课功能有三:一是唤醒功能。学生一般存在旧知识的暂时性遗忘或较深度的遗忘,而教师一但提及或引导学生回忆该部分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便会被唤醒;二是重组功能。通过复习,对零散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合理的知识架构,使学生达到易学、易懂、难忘的境界。三是提升功能。通过精选的例题及习题,以训练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唤醒是为了再现,进而内化;重组是为了融合、打通,进而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是为了综合运用、灵活运用,进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唤醒功能中,对学生知识的唤醒一般是由教师完成的,最传统的模式是教师满堂灌,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经常会造成以下现象:教师就好比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度低,对于基础知识比较好的学生,复习更多的是重复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浪费时间;对于基础知识比较弱、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学生,他们遗忘的知识点较多,虽然教师在这节课唤醒了他们遗忘的知识点,但是唤醒遗忘功能是由教师完成,所以学生很容易对教师复习过的知识点还存在遗忘,上课的学习效率低下。长此以往,教师生怕学生记不住知识点,翻来覆去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听,甚至教师讲了多遍却没有印象,讲得越多越糊涂,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势必影响学习能力的提升。

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

事实上,学案的编写、使用不是新鲜事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复习学案的使用和之前的新课其实是一样的,虽然教师在课前把学案发下去,学生对照课本和笔记完成知识点后,仍然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一遍知识点,学生被动的听,然后布置海量的题目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这种形式只是换了一种包装,教师依旧是主体,而且这种模式还会因为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学案,反而更浪费时间,其实效率反而更低了。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关键在于学案如何正确编写和师生如何使用学案。

学案的编写,常见的设计主要由以下模块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达标检测、学习小结。下面就这5个模块探讨一下教师如何有效编写学案和学生如何高效利用学案,以达到高三一轮复习课的目标要求。

一、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在学习目标中,如果只给出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了解、理解、综合应用),目标和知识点笼统,学生不容易掌握该知识点在高考的地位,题型、难度、频率是如何在高考中体现的,就达不到设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目的。以电解池为例,在考试大纲中涉及到的要求是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学生单从大纲说明会觉得电解池的知识点难度系数低,只是定性要求,而且涉及的电源应该来源于教材,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历年高考题,会发现有关电解池的学习目标被分解为:

1.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会判断阴/阳极,根据离子放电顺序表判断阴/阳极产物。(特殊:如果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阳极产物为活性电极本身失去电子)。

2.能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3.利用电子守恒关系列出关系式进行相关计算。

4.新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阴离子在阴极放电和阳离子在阳极放电)。

结合以上要求在高考中出现的难度和频率以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自然能给出重点是:

1.掌握离子放电顺序表。

2.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阳极产物的判断。

难点是:(1)利用电子守恒关系列出关系式进行相关计算。(2)新型电解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阴离子在阴极放电和阳离子在阳极放电)。

通过细化目标、明确目标,从而使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可操作性,是学生能一目了解,明白复习的方向及难度。

二、知识链接

在知识链接编写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尽量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这种设置形式,能使学生唤醒相关知识。在使用上,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学习,学生不看教材、笔记,自己独立完成知识链接,并使知识网格化、系统化,再结合教材、笔记明确自己对知识点中尚存在的遗忘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重点标记,提醒自己这些知识点是自己的薄弱点。以前是教师唤醒学生遗忘的知识点,现在应该是学生自己唤醒遗忘的知识点。

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再重复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而是对零散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合理的知识架构,针对学生易错知识点和在此知识点上结合高考在原有的知识点上进行提升、总结,以达到知识重组的目的。

以有机化学基础为例,在知识链接中,学生填写有机物相关的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后,而教师在课堂按照以下步骤达到知识点整合、重组的目的。

步骤1:将这些有机物按照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之间的转化串成一条主线使得有机物性质形成网状图,不再是零碎的知识点。

步骤2:将已学官能团以表格列出,学生思考如何引入官能团以及官能团可以转化成哪些新的官能团。

步骤3:列出反应条件。学生思考符合反应条件的哪些官能团发生反应。

三、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包括三个方面的习题: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困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编写完成的。这样既减轻了困难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调动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在学案使用中,注意通过作业批改与分析,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措施。应积极倡导教师先做题后布置,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阅、有记录,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

四、学习小结

这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板块,其实学习小结真正利用起来对学生的帮助是最大的。让学生学会多思考、多反思、总结遗忘知识点、易错知识点,如果积累下来就是一本自己的错题集,这对于后期复习帮助学生有指向性的攻克薄弱点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轮复习是否有效、高效,关键在于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能否有效唤醒了学生已遗忘的知识。学案的精心编写,使用时机的精妙安排,练习过程的有效掌控,势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少教多学”,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电功率教案篇10

题1小明用如图1所示电路做“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 V.

(1)小明检查仪器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2甲所示,则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

(2)电路正确连接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发观灯泡总不亮,且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接近3 V,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A.灯泡短路B.灯泡断路

C.滑动变阻器某处断路D.开关接触不良

(3)排除故障后,当电压表示数为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指针如图2乙所示,由此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

(4)实验中,小明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多次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在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处理时,小明设计了如下表格,你认为这张表格的设计是(正确/错误)的,原因是.

表1次数111112113电压U/V电流I/A电功率P/W电功率平均值P/W此题是各地中考命题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在处理数据时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所以很多学生在答题时认为此表格设计是正确的,原因是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那么到底表格设计正确还是错误呢?

首先要对误差有一个认识.每一个物理量都是客观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小,人们将它称为该物理量的真值.进行测量是想要获得待测量的真值.然而测量要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方法,使用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环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由于实验理论上存在着近似性,方法上难以很完善,实验仪器灵敏度和分辨能力有局限性,周围环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待测量的真值 是不可能测得的,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真值之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种偏差就叫做测量值的误差.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随机误差也称为偶然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减小误差.随机误差处理的基本方法是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的前提是系统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其影响事先已被排除或事后肯定可予排除.系统误差的处理虽然无统一的方法可循,但是,首先应尽可能预见到各种误差来源而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消除或削弱其影响.其次,应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以便尽可能削弱系统误差对最终测量结果的影响.所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随机误差.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系统误差.而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随机误差的前提是在一列等精度测量中,每次测量的误差是无规律的,其值或大或小,或正或负,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大而趋于零.

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要测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消耗的电功率,即低于额定电压、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三种情况下小灯泡的电功率,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相差很大,不符合求平均值减小偶然误差的条件.所以不能求电功率的平均值.

题1中第(4)问的正确答案是“错误”,原因是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不同,求不同电压下灯泡功率的平均值没有意义,因此小明设计的表格错误.

学生听了我的解释之后,对这个问题好像搞清楚了.

过了一天,学生又拿来一道题问我,老师,您看这道题也是测小灯泡电功率,为什么可以求平均值呀!

题2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6 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 V.

(1)小明在连接实验电路时还有导线未接上,如图3甲所示,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3甲中的电路连接好(导线不得交叉).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移到(填“A”或“B”)端.

(3)实验时,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应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3乙所示,其示数为A,那么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

(4)小华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小灯泡额定功率,她用同一套器材做了三次实验(她将电压表调到3.8 V,图3丙是其中一次实验所调的电压表示数),获得三组数据,并进行了数据处理,见表2.

表2实验序号111112113电流示数/A110.71110.69110.68额定功率/W112.698112.622112.584额定功率的平均值/W11P=2.698+2.622+2.584113=2.635①他测得功率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②这样处理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其理由是.

本题是2012年江苏省扬州市的中考题中的第28题图,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用电器的电功率.

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题2第(4)问不同的参考资料给的答案是不同的.比如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专版《中考档案・物理》中161页选编的第22题,给出的答案:①灯泡在不同的实际电压下工作,测量的电功率各不相同②不正确 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功率不能求平均值.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2013中考零距离物理复习教程》第130页第8题,给出的答案①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②不正确;功率不能求平均值;从网址上搜到2012年扬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中第(4)问的答案是:①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②不正确;用电器只有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而江苏省十三市2012年中考试题汇编中第(4)问的答案是:①电流表或电压表有误差 ②正确;减小误差.

同一个问题,还是中考试题,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呢?是题目本身存在不足,还是对误差理解不足,给出的参考答案有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