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2 11:10:22

道法教案

道法教案篇1

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全国法制宣传日,现根据区司法局统一要求,结合全街道实际,就开展全街道“12。4”法制宣传活动作出工作方案:

一、活动主题

年“124”全街道法制宣传月的活动主题为:“弘扬法制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二、指导思想

今年,全街道的法制宣传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重点、分类实施,以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弘扬法治精神为核心,以满足基层经群众法律需求为出发点,以抵御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增长为着力点,通过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依法办事,切实推进依法治街进程,构建和谐靖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三、时间安排

年“124”全街法制宣传月活动,从11月20日开始,到12月20日结束。

四、活动内容

1、召开动员会,由支部书记、行政村主任、厂长及各单位普法教员参加,请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就法制宣传活动进行动员。

2、街道普法办在政府集镇悬挂横幅两条,司法所出一期专栏,营造宣传活动氛围,各单位要求张贴法制宣传月宣传标语。

3、聘请大学生村官为街道法制宣传员。a

4、组织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等活动。

5、12、4法律宣传日在街道集镇开展一次法律咨询活动。

6、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由法制副校长、社区法制学校教员各上一堂法制课,长江、营防两个社区各出一期法制宣传专栏。同时,充分利用中小学法制信箱的作用积极做好青少年法律维权工作。

7、在全街道开展一次以“弘扬法制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的调研座谈会。各单位应围绕主题,以论文或散文的形式,讴歌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成果,或颂扬深入普法,为全街道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营造法治的环境等。

8、开展企业维权活动。司法所开展以劳动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

9、在青少年中开展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五、活动要求

1.各单位要对全街道开展“124”法制宣传月活动高度重视,按照街道制定的工作方案,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道法教案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政策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与以往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相关视频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感染力,进一步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一)具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只有拥有清晰是非立场的法治教学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案例当中涉及的情景,应当和初中生周边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教师随时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提炼,与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关注反馈,及时评价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因此,“关注反馈,及时评价”是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10]骆瑞珩.新变化引领新探索:统编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浅析与教学建议[J].中外交流,2017(36).

道法教案篇3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47-03一、案例教学法起源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方面颇具绩效。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了该教学法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后,我国教育界开始了案例教学法的探究。

二、案例教学法内涵

柯瓦斯基(Kowalski)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它除了可以用来传授资讯、概念以及理论外,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思考、问题解决的技巧。

舒尔曼(Shulman)定义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做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

曼莎斯(Merseth)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包括大班级及小团体的讨论、案例里的角色扮演、或案例撰写。

我国《教育大辞典》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主动思考、分析、讨论,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生的普遍学习现状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着得过且过、无所适存的心理。

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参加高职考失去信心;二是实践性较弱的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三是学生学习自信心不够,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他们认为中职毕业的学生永远比不过那些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致使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学习欲望低下,严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拿出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这也是当前职业中学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作用

在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安排意见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正式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必修课。但该课程属于文化课,理论概念的东西较多,如果单纯以传统的知识灌输法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只会昏昏欲睡,兴趣索然。

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精心选取各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同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案例事实融入到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去,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口述、视频、扮演等)为学生创设案例的事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让学生在对事实的分析中自主寻求相关知识,不再是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因此,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状况,让学生在探讨分析中提高运用《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目标。如:在“我爸是李刚”案例中交流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在“药家鑫交通杀人案”中分析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区别;在“最美司机”吴斌生命最后的视频中感受职业道德的崇高意义;在“海南校长开房案”中探讨自我保护的种种方法等等。由于这些案例在社会中影响广泛,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教学教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四、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应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实践过程中往往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原因就在于细节的完善和具体实施过程的差别所致。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好的实施过程。下面就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如何应用进行论述。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包括四个紧密相连的环节,即案例开发与选择、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评价反思。

(一)案例的开发与选择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直接关系着案例教学实施的成败。

因此,所选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针对性、典型性与真实性。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并且,案例必须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来源于实践的,绝不可以有教师主观臆断,虚构而作。同时,选取案例时,一定要注意真实的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案例之中,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不同的因素,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选取有针对性的真实案例。

例如讲授教材第十一课“民事行为能力”的时候,笔者精心选取了《闹心的大奖》这一案例。该案例讲述的是2009云南玉溪三个初中学生合伙买中奖,最终因为二十万元奖金归属而发生纠纷。笔者选取该案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当事人为三个初中生,年龄为15~16岁,与笔者所任教对象中职一年级学生年纪相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该案有明确时间、地点、人名、详细的事件经过,突显了案件的真实性;该案例二十万元奖金归属纠纷直接指向民事行为能力资格,针对性强;买事件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比较熟悉,容易引起学生积极关注。该案的选取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积极关注事件本身,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加课堂讨论,踊跃发表自己对这个案例的看法,对民事行为能力知识理解透彻。

(二)案例引入

教师引入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引入的方式多种多样:(1)教师提前做成文字材料发放给每个学生;(2)运用课室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通过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4)通过视频播放器播放案情(5)将案例转化为剧本,进行角色表演等。以上方式可以兼而施之,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讲授学习法律的作用之一――“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笔者选取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2012年8月,笔者与家人在北京某餐馆吃饭,点了一碗鱼头汤,喝了大约一半时,发现鱼头已经完全变质,于是叫来经理,与其商量解决的办法,但她只同意免收该鱼头汤的钱。碰巧笔者学过法律,也了解北京市工商局的有关规定,于是态度非常强硬地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1)免收该鱼头汤的钱,另外的菜打8折;(2)免收该鱼头汤的钱,另外的菜打9折,剩下的鱼头汤由她全部喝完;(3)向工商局举报,由工商局来调查处理。该经理看笔者懂法,态度强硬,跟她理论时有理有据,最后被迫接受了笔者的第2项建议。由于案例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加上表述声情并茂,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场就有许多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叫法律?如何学好法律?碰到类似事件的时候如何运用法律?等等。

(三)案例分析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避免学生因无成功感而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教师仍旧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为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讲授“劳动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时,笔者选用了一则新闻报道作为案例:广东省东莞市有一外省务工农民李某,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了六个月,但是老板魏某一直找各种借口不支付工资,当李某家中遇到紧急事情急需用钱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再次求魏某支付一部分工资,但魏某仍旧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一气之下李某杀了魏某全家4口人,后来李某被法院判处死刑。消息传开后,有的人认为,当自身的权力遭受他人践踏的时候,李某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如诉讼、劳动仲裁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违法犯罪这种极端的手段和方式报复老板;有的人认为,农民工的地位低微,社会对农民工歧视,通过合法的途径根本行不通,所以李某采用这种方式值得同情和理解;有的人认为,李某的行为虽然不可取,但给社会和政府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同时也给那些居心不良的企业和老板敲响了警钟。针对这一案件,笔者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认为国家到底应该如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当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农民工自己应该如何保护自身的权利?(3)农民工进城务工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防止权利受到侵犯,即使受到侵犯也可以非常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权利?

学生通过分析,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一些看法,此时,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允许有冲突、纷争,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的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教师总结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1)对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合理评价。(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案例教学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描述,它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教学。教学中,师生关键要摆正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即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提倡案例教学,绝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2)案例的精心选择和设计是案例教学法获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对象,再典型、再生动的案例,如果仅仅是教师课堂讲授,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同样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4)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

(5)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而不是追求一个“标准答案”。

六、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中职教育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接近生活,又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律的积极性,对于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的中职学生来说,这也许就是最适合他们的课堂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KOWALSKI T J.Case studi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New York:Longman,1991:116.

[2]SHULMAN J H.Teacher-written cases with commentaries: A teacher-researcher collaboration [C] // SHULMAN.Case methods inteacher education.NY:Teacher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92:131~152.

[3]MERSETH K K.Cases an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C]// SIKULA J.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2nd).NewYork:Macmillan,1996:722~744.

[4]张丽萍.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中的反思[J].法制与社会,2009(22).

[5]王念哲.“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认识误区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2).

道法教案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 幼儿教师 职业道德 应用

一、绪论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育的对象是身体和智力尚未成熟的幼儿,幼儿教师对幼儿在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成长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这种特殊性,使得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社会普遍、高度的重视。然而,每一位幼儿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每一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内省、反省、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对强化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奠定基础。

二、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讲授模式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缺乏吸引力。同时,课堂讲授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使得学生走向职场后,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有着明显的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分析。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重要功能在于通过真实案例的展示,直接缩短了与现实的距离,通过个人的思考或集体分组的讨论,使学生们从案例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或得到强烈的警示,对于他们今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有着很大的帮助,较之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运用于幼教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案例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富有启发性,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案例法。教学过程中,在讲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时,引入了我国著名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作为幼儿教师要向袁隆平一样,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教学中对于“诚实守信”引用了同仁堂药店的案例,告诉学生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就是要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指出同仁堂之所以能够享誉海内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同仁堂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二)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必须“进入角色”,站在当事者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即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中,对于在社会上出现的体罚虐待幼儿的等不良案件进行深入的分析,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谴责这类教师的行为,充分认识到这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这种行榛岣幼儿的心理带来阴影,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热爱教师工作,以爱心、诚心、耐心关爱幼儿,作一名最美的幼儿教师。

(三)讲议结合法。在教学中创造一种便于交流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提供展现个人才智与团队合作精神的机会。

如,在讲授职业理想时,应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师。使学生认识到理想教师,应是一个自信、自强,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受人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勤于学习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通过讲议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价值观,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职业理想。

四、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善于运用案例分析,避免空洞说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增加实际案例,结合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实际,着力透视和分析新时期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避免空洞地说教,使学生在其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能得到多样性的启示。使其自觉进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性教学力度。利用声媒体、图媒体和文媒体,采用动画、图像的设置,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力,鲜艳的色彩图画更能吸引学生。通过文字动画的设置,增强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三)精讲教材内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中应在合理剪裁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发符合幼教实际的、有特色、有效果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对于重点内容可作详细的讲解,必要时还应补充一些更加实用性的内容,作到理论联系实际;而非重点的内容略讲,也可教给同学们课下自学。

(四)鼓励学生讨论。教学中应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知识的讨论。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教学。

五、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加强自修,淡定从容,将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在一起。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教师必须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因此,《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增加实际案例,结合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实际,着力透视和分析新时期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各种问题,避免空洞地说教,使学生在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能得到多样性的启示,使其自觉进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 149~164

[2]郭正良.颜旭.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第二版)[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4.7 :1~139

[3]朱曦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2 58~66

道法教案篇5

【摘 要】目前诸多高校在新闻学专业已经开设《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教条刻板、新闻案例陈旧落伍等问题,教学过程仅仅满足对于新闻报道策划活动的内涵、原则、效果评价等学理层面的介绍,缺少对学生策划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符合现代教育的潮流趋势。《新闻报道策划》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需要从教学的讲授、分析、批判等方面进行实践。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新闻策划 实践能力

随着新闻传播模式由“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移,受众中心论已在新闻学术界被大力推崇,在新闻实务界,“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也被大力倡导。媒体之间为了争夺话语权,为了更好的深度开发新闻信息资源,避免媒体之间同质化现象,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新闻传播的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目的在于把报道安排得更合理,更能够影响受众,从而能够更好的去争夺有限的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胜。

媒体之间的竞争需要新闻报道策划,而新闻报道的策划是一门学问,需要在实践环节中不断探索、累积经验。《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门实务类的课程,这就要求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新闻策划报道》课程的时候,不能仅是熟背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原则、类型等概念性的知识,而是需要强化策划意识、策划方案的制定和策划实施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时候,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的价值

媒体是社会的信息传输机构,搜集、整理、报道新闻内容是社会化分工后赋予的职责所在。众所周知,新闻报道是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行为,报道又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新闻报道角度的不同选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策划活动便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策划与设计,目的是将媒体自身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发挥得最大化。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①。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授课模式里,教师是课堂的焦点和核心,教师是整节课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者,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单方向”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如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讲授中,教师是新闻报道策划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在课堂中是“被动”的聆听角色。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辅助《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教学,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启发的学习舞台,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新闻报道策划知识掌握。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对史论课程、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就需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随即,学生通过对新闻采、写、编、评等新闻学实务课程的单科学习后,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将所学的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训练。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启发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案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更加合理的策划方案,让学习根据自己提出的策划方案付诸实践,从而实现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3、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新闻报道策划》课程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往往会调动所储备的理论知识,寻找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主题,有一个或多个能够使报道传播得到突出和强化的切入点。而“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里的核心便是一个“谋”字,便是策划。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策划整合能力,整合讨论分析出不同的主题和切入点,对新闻意义进行挖掘,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角度,对事件进行剖析,从理论上提升读者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

二、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阐述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现以“人咬狗和狗咬人”能否构成新闻以及如何进行新闻报道的策划为课堂教学案例,说明其具体的讲授流程:

1、明确授课内容与教学目标

我们承认,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而新闻报道,反映的便是这种变动之中的事实。事实变动的越明显、剧烈,往往越具有新闻价值。一般性新闻报道,侧重于眼前的、静态的事实本身,报道策划,则可以围绕着事实,对事实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对事实的走向进行详细的报道,使新闻事实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内、更深的层面上,得到充分展示②。故而,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的讲授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对案例的选择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明确本次授课的内容和本次讲授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原理、熟悉的概念以及需要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背景是教师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本次授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

2、精选和撰写教学案例

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刚接触新闻学理论的时候,教师便跟学生强调,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③。如在讲授到“新闻报道需要策划”章节内容时,“人咬狗和狗咬人”的案例可以适时引入讨论的话题。新闻具有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构成要素,所以我们常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比较难常见才是新闻。所以,在“狗咬人”案例教学法中,就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打破之前灌输的常规思想,让学生讨论分析在什么情景下“狗咬人”也可以构成新闻。因为事实是变动发生的,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刻板发生的。精选和撰写典型性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3、组织学生课堂分析和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围绕既定的案例组织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发散学生的思维和鼓励学生开拓视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启发、组织说服的沟通能力。以上述“狗咬人”为案例教学,经过讨论分析,教师予以引导,最终可以讨论出“狗咬人”也具有构成新闻的可能性。如公众人物范冰冰的宠物狗咬伤粉丝、如果是一条疯狗,咬伤多人甚至几十人等等,再或者就是一只普通的狗,但是伤者送往医院却被使用了假冒伪劣的狂犬疫苗产品等多种可能性的情况。故而,事实之间的变动性,为新闻报道的策划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层次性、联系性和变动性等属性,使新闻事实在被报道之前,新闻报道策划人员一定要对其剖析、延伸和拓展,切不可枉论此事不可能是新闻。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对“狗咬人”的案例进行分析,策划新闻主题的时候,可以从犬只管理和药品管理等视角入手,新闻报道策划的落脚点变为落实相关规定,对防疫展开策划报道或监管漏洞、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展开策划报道。

4、及时总结和评估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法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急于表态,当然也不能让学生的讨论背离了案例讨论的边界。教师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予以引导,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讨论内容以及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总结和点评中最终给出的是“评论”,而不是最终的“结论”。

三、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中实施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新闻报道策划》课程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尤其需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因为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常会出现需要解答的困惑和难点,若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外或者是教师的盲点,那往往让学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产生质疑,从而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

2、案例的引导要和理论相结合

教师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课程时,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虚拟的案例情景中,发挥自己专业所学,调动所有知识储备,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法往往是在教师讲授完理论之后所运用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案例的引导和理论的结合是案例教学法的两大法宝。

3、重视案例的积累和更新

我们常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这表达的是一个用记录历史的心态和方法来记录新闻的理念。在《新闻报道策划》课程里,教师对新闻案例的选择一是要注重对案例的积累,如对经典的“狗咬人,人咬狗”案例的累计;二是要注重对新闻案例的更新,教师要有新闻的敏感性和时效性,把当下最热的还未有定论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既可以让学生摆脱既有的框架自由发挥,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新闻报道策划》授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再以多媒体的信息化设备,生动活泼地展示案例内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授课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搜集案例相关内容,了解相关学者、评论人员就案例发表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理性视野和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①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6)

②杨秀国:《新闻报道策划》[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6

③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7?

道法教案篇6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中的第二课时公平正义的价值,第八课主要帮助我们理解公平正义,而本框是认识公平正义的开始,本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内含,公平正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公平行为,什么是不公平行为,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声张正义,从而完成课标中对学生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这方面的要求。

【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逐渐提高。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塑造阶段,因此对帮助学生了解公平正义的真正含义显得较为重要。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要求及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意识,形成正义感。

【课程标准】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是

“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知道公平的含义,理解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在生活中能过坚守公平,增强自己崇尚公平、追求正义的情感。

2、通过互动探究,知道正义的内涵和维护正义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学会守护正义的方法,能够在生活中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正义,面对不公平和非正义行为敢于说“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平的作用、正义的价值。

难点:公平、正义的内含。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老师活动:同学们好,我们在上课之前先欣赏一首歌曲,(老师PPT播放音乐),这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那么大家思考一下,百姓心中有杆秤,这把秤象征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欣赏音乐,思考并回答。

老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把秤象征了公平正义,刘罗锅是有名的清官,老百姓心中的这把秤,更是突显了刘罗锅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公平正义的好事。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学习公平正义。

任务一:通过案例分析,知道公平的含义,理解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在生活中能过坚守公平,增强自己崇尚公平、追求正义的情感。

探究活动一:

古时候,一位父亲临终前要把四锭等重的黄金分给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中,大儿子精明能干,为赚取这四锭黄金出力最多;二儿子能力一般,但很有孝心,父亲生病时端茶送药,最得父亲喜欢;三儿子身残体弱,为人善良,父亲最担心他以后的生计。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老师总结:

(1)三个儿子每个人一锭,还有一锭分给老三,原因是老三身残体弱,为人善良。(2)公平就是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探究活动二:

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结合教材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探究思考并回答。

老师总结:左图中“请朋友帮忙摆平”,这种行为违背了规则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法律不允许的行为。右图中“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困难家庭和地区的孩子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这是一种机会公平。因为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要求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我们可以得出:(1)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2)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探究活动三:

老师过渡:学习了公平的含义和内涵后,公平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我们观看一个视频,然后谈一谈公平的价值是什么。(老师PPT播放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讨论分享。

老师总结:(1)对个人而言,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对社会而言,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探究活动四:

在讨论什么是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时,同学们用关键词的方式给出了自己对行为特征的描述,请你来续写。

学生活动:组织词语并回答。

老师总结:正义行为,如:光明磊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高风亮节、正人君子、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忧国忧民、见义勇为、秉公执法、公正廉明等。非正义行为,如:偷鸡摸狗、同流合污、贼眉鼠眼、小偷小摸、含血喷人、不择手段、阴谋诡计、造谣惑众、遮人耳目、装神弄鬼等。正

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反之,凡是阻碍社会进步、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就是非正义的行为。

任务二:通过互动探究,知道正义的内涵和维护正义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学会守护正义的方法,能够在生活中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正义,面对不公平和非正义行为敢于说“不”。

探究活动五:桂某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为了治病,他花光了积蓄,家庭也几乎被拖垮。当地政府了解桂某的情况后,不但为他办理大病救助,报销70%的医疗费用,而且将其纳入低保。在社区干部的帮扶下,桂某和妻子开了一家商店,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上述事例对你理解正义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互动探究并回答。

老师总结: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它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可以得出正义的要求,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探究活动六:

国家建立上述制度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互动探究并回答。

老师总结:根据同学们的一起探究我们可以得出:

国家建立和完善上述制度有利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能够保证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让每一个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让其有尊严地生存。

也就得出了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阅读感悟

为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公平,国家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使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医疗方面,我国编织了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养老方面,全国大部分省份建立了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文化教育方面,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实现免费开放。

拓展空间

办一期以践行平等为主题的板报活动目的增强法治观念;增进对践行平等重要意义的认识。活动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知识准确;材料运用恰当活动步骤。

1.通过报刊、网络、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践行平等的案例和漫画作品;鼓励原创。

2.在教师指导下;筛选典型案例和漫画作品。

3.以典型案例和漫画作品为素材;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若干小栏目;完成板报效果评价。

1.你看了同学办的板报后对践行平等有何新的认识?

2.你打算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如何践行平等?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

《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学任务单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知道公平的含义,理解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在生活中能过坚守公平,增强自己崇尚公平、追求正义的情感。

2、通过互动探究,知道正义的内涵和维护正义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学会守护正义的方法,能够在生活中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正义,面对不公平和非正义行为敢于说“不”。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_______________,处理事情______________、不偏不倚的态度或_____________。

2、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________公平、__________公平、___________公平等。

3、公平是_______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_。

4、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___________。

5、正义是社会文明的________,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______________。

6、正义有着极其丰富的_________,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__________、维护___________的行为。

7、正义是法治追求的________________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_____________,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_______________,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______,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8、正义是社会制度的___________。

9、正义是____________的基本条件。

【互动探究】

任务一:通过案例分析,知道公平的含义,理解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在生活中能过坚守公平,增强自己崇尚公平、追求正义的情感。

探究活动一:

古时候,一位父亲临终前要把四锭等重的黄金分给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中,大儿子精明能干,为赚取这四锭黄金出力最多;二儿子能力一般,但很有孝心,父亲生病时端茶送药,最得父亲喜欢;三儿子身残体弱,为人善良,父亲最担心他以后的生计。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

探究活动二:

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结合教材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

探究活动三:

学习了公平的含义和内涵后,公平有什么作用呢?通过观看一个视频,然后谈一谈公平的价值是什么?

探究活动四:

在讨论什么是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时,同学们用关键词的方式给出了自己对行为特征的描述,请你来续写。

任务二:通过互动探究,知道正义的内涵和维护正义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学会守护正义的方法,能够在生活中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正义,面对不公平和非正义行为敢于说“不”。

探究活动五:

桂某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为了治病,他花光了积蓄,家庭也几乎被拖垮。当地政府了解桂某的情况后,不但为他办理大病救助,报销70%的医疗费用,而且将其纳入低保。在社区干部的帮扶下,桂某和妻子开了一家商店,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上述事例对你理解正义有什么启示?

探究活动六:

探究活动六:

国家建立上述制度有什么意义?

【互动训练】

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公平的是(

①甲努力学习,团结同学,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被评为该校“三好学生”

②乙通过考试作弊拿到了奖学金

③丙未参与黑板报的编写,却获得黑板报“优秀编写员”称号

④丁在超市里买到了变质的火腿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漫画《微信拉票》旨在讽刺(

A.投票的方式落伍

B.举办方管理混乱无序

C.投票者缺乏爱心

D.拉票者违背公平原则

3.

(2017广东模拟)“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这一名言揭示的道理是(

A.公平有利于国家稳定、和谐

B.公平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公平能让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和机会

D.公平就是处事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4.

(2017内蒙古赤峰中考)现阶段,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

B.有了这样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得到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和社会关爱

C.正义的制度是为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制定的

D.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以利于

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5.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下列属于正义行为的有(

①电脑黑客通过网络盗取用户个人信息

②看到有人在风景区乱扔垃圾,小王立即上前制止

③看见爸爸醉酒驾车,孟杰及时拨打“

110”

④某律师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7福建厦门思明二模)《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提出,为促进人学机会公平,制定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政策,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政策。社会公平如此重要,是因为公平(

①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②使人们依法享有的权利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

③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

④使每个人的各种利益都得到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2016广东广州中考)2015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司法改革:实施登记立案制,有案必立;实施司法责任制,法官、检察官对承办案件终身负责;立法保障律师的诉讼权;制定政策防止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司法案件。这表明(

①追求程序正义会削弱司法公信力

②程序正义推动司法公正

③司法改革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④司法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

下面漫画中“号贩子”的行为(

A.能彻底解决看病难问题

B.正确诠释了公平的内涵

C.违背了社会正义的要求

D.是公平参与竞争的表现

4.(2017湖北黄冈中考模拟)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对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员、保送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作出进一步规范。其中,自

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受到公众关注。保送“瘦身”(

A.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B.不利于优秀人才进人高校

C.体现了教育的统一性特征

D.表明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5.(2017山东枣庄薛城模拟,8,

)2017年1月10日,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以问题为导向,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坚持促进教育公平

的原则,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保基本、补短板、精准帮扶。这些举措

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B.阻碍了受教育者的平等发展

C.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教育腐败

D.体现了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6.

(2017江苏苏州常熟一模)

2016年11月17

曰,我国政府被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社会保障杰出

成就奖”。下列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部分人的权益

B.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C.有了社会保障制度,即便失业,也不用再找工作

D.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保证大家同时富裕

7.

(2016广东清远连州模拟,6,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一决定(

①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发展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③将彻底解决上学难的问题

④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

(2016四川资阳安岳永清辖区第一次月考,4,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会有部分在岗职工下岗。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党和政府建立和完善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

①正义的制度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推动社会的进步

②正义的制度是为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制定的

③当正义与制度融为一体时,公平与和谐才有可能实现

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

(2015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中期末,20,

)

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原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判处周永康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周永康受到刑罚处罚,这是因为(

A.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违法

B.他放弃了法律规定的一些权利

C.他实施了非正义行为,触犯了刑法

D.只要实施了非正义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标准和原则、合情合理、行为方式

2.权利、规则、机会

3.个人、重要保障

4.重要基础

5.尺度、期待和追求

6.内涵、社会进步、公共利益

7.基本价值目标、正当权利、惩恶扬善、扶助

8.重要价值

9.社会和谐

互动探究

探究活动一

(1)三个儿子每个人一锭,还有一锭分给老三,原因是老三身残体弱,为人善良。

(2)公平就是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探究活动二:

左图中“请朋友帮忙摆平”,这种行为违背了规则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法律不允许的行为。右图中“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困难家庭和地区的孩子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这是一种机会公平。因为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要求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我们可以得出:(1)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2)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探究活动三:

(1)对个人而言,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对社会而言,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探究活动四:

正义行为,如:光明磊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高风亮节、正人君子、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忧国忧民、见义勇为、秉公执法、公正廉明等。非正义行为,如:偷鸡摸狗、同流合污、贼眉鼠眼、小偷小摸、含血喷人、不择手段、阴谋诡计、造谣惑众、遮人耳目、装神弄鬼等。正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反之,凡是阻碍社会进步、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就是非正义的行为。

探究活动五:

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它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可以得出正义的要求,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探究活动六:

国家建立和完善上述制度有利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能够保证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让每一个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让其有尊严地生存。

也就得出了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互动训练

A卷

1、答案:B

解析:①中甲同学被评为该校“三好学生”是公平的,因为他付出了努力;

②③④是不公平的,符合逆向选择题的要求。故选B。

2、答案:D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公平意味着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漫画中的拉票行为违背了公平原则,对他人、对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故D符合题意。A、B、C都是对漫画中的行为的误解。故选D。

3、答案:A

解析:名言体现了公平对社会的重要性,有了公平,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所以A是正确且符合题意的选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我国建立一系列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制度,使弱势群体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以利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

所以A、B、D是正确的观点。C正义的制度是为社会全体成员制定的,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正义行为的理解与认识。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①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是非正义行为。②③④符合正义行为的标准。故选B。

B卷

1、答案:B

解析:社会公平如此重要,是因为公平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所以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人们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义务;④错误,公平不可能使每个人的各种利益都得到实现。故选B。

2、答案:D

解析:从题干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程序正义推动司法公正,司法改革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司法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所以②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排除错误的观点①。故选D。

3、答案:C

解析:漫画中的号贩子用不正当途径,抢号贩卖,其行为违背了公平正义的要求,是非正义行为,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A、B、D都没有认识到其行为的本质。故选C。

4、答案:A

解析:题干中教育部的通知内容,体现了教育公平,有利于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A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此举并不妨碍优秀人才进入高校。C说法

错误,统一性是义务教育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重视教育公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社会,A符合题意;B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受教育者的平等发展;C

“根本上杜绝”说法绝对,排除;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科技,D错误。故选A。

6、答案:B

解析:我国建立了一系列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B正确的选项;A不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C太绝对;D同时富裕是错误的观点,应该是共同富裕,排除。故选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公平的意义的理解与认识。材料中的这一决定,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①②④说法正确。③说法绝对,排除。故选B。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公平的意义的理解与认识。材料中的这一决定,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①②④说法正确。③说法绝对,排除。故选B。

道法教案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作为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的,美国朗德尔教授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在法律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并大力推广。到上世纪初,现代案例教学法被哈佛大学商学院用于管理教学上,用来教授业务实践中的重要思想、技能及内在原理。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改革了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学会学习,应终身学习需要;案例教学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性质的认识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财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对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素养培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中的必考科目。包括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两大部分,由于该课程内容大多是法规条文,知识面广泛,理论性极强,但又考核实际运用能力。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单向式的知识灌输,教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形式比较呆板,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学起来必然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势必沉闷,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有所创新。通过不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人觉得,采用案例教学法效果不错。

三、案例教学法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组织实施

1、案例的选择要做到合理、有效。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精选和设置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案例一定要精心选择。具体来说,必须做到选择的案例必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实际出发,了解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设计案例;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尽可能真实,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最具有说服力。

例如,在学习《会计法》内容时,笔者选择如下案例:2003年4月,某市财政局派出检查组对市属某钢铁厂的会计工作进行检查。检查中了解到以下情况:(1)2002年3月,新厂长刘某上任后,将其朋友的女儿小林调入该厂会计科任出纳,兼管会计档案保管工作,小林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2)2002年4月,会计张某申请调离该厂,厂人事部门在其没有办清会计工作交接手续的情况下,即为其办理调动手续;(3)2001年1月,该厂档案科会同会计科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经厂长签字后,按规定进行了监销。经查实,销毁的会计档案中有一些是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要求:请指出上述情况中哪些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根据《会计法》和《规范》的有关规定,明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上岗工作对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因故离职条件,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管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不得调动或者离职;在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进行整理以备销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典型性、直观性、趣味性,从而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基本理论,达到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

2、案例教学法的具体组织实施阶段,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根据教学进度而定)提前1周左右发给学生。最好对学生进行分组,一个讨论小组人数不宜超过6人,一个班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负责协调和指挥工作。课下可由组长牵头进行资料准备,给每个人分配任务并进行汇总,形成讨论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学生自己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笔者在会计职业道德一章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案例:2009年初某集团公司财务部拟组织本系统会计职业道德培训。为了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公司财会部针对会计职业道德概念、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制度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组织实施等问题,分别与会计人员王××、周××、姚××、范××等4人进行了座谈。4人回答的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概念问题,王××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关于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问题,周××认为,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两者在性质、实现形式上都一样。

(3)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姚××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全部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两条:一是廉洁自律,会计职业是一项极为特殊的职业,整天与钱、财、物打交道,如果爱贪爱占,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二是强化服务,会计人员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单位负责人提供服务,应当无条件服从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领导意图。

(4)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范××认为,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学历教育,这样才能培养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强化会计道德情操。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要求从会计职业道德角度,分别分析判断王××、周××、姚××、范××4人的观点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阐述正确的观点。又通过各组成员们的分析与讨论,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为了找到答案,必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归纳观点,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教学组织上,教师首先应做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工作,应巡视检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作必要的答疑和指导。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小组讨论。当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而陷入细枝末节的争论时,应及时提醒他们回到主题上来;学生明白了二者在性质上、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会计法律制度是工作业务角度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作出规范,由国家立法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颁布规定。它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愿望和意志,通过国家机器强制执行,具有很强的他律性。会计职业道德主要是从品行角度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作出规范。依据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会计法律制度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由国家立法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其实现形式是具体的、明确的、正式形成文字的成文规定。会计法律制度要求的是“必须”,评价使用的范畴是对和错。案例教学会使枯燥的会计法律知识生动化、形象化,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案例的选择,应该依据该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目的来选择,案例应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第二,案例应注意科学设计并不断更新。现实中的生活实例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不能照抄照搬,要经过教师的提炼和加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实例应注意其典型性和普遍性,对其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语言简练、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第三,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应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创建教学案例库。在案例教学中,要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道法教案篇8

从纯粹法律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陆德明先生的行为违反了1986年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0条,这个条款因1991年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的决定》第4条而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对他的行政处罚倒也有根有据。按照相关规定,、以及介绍或容留这三者同罪,违者均应处15日以下拘留、警告、责令具结悔过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比照这个规定,公安部门和复旦大学作出的处罚和处分还算是宽缓的。退一步说,即使按照规定的上限罚款有裁量偏重的问题,但教授与一般民众相比的确后果更严重、对于以矫正求教化的制裁要求更高,其理由在于为人师表者的行为对社会影响较大,与公序良俗以及国家的公共性利害得失有直接的关系。何况行为不是发生在外地外国、当事人自己又已经把身份职位透露出去,特殊的不良影响成为客观现实,无法当作普通公民的不检点来轻描淡写地处理。

不过,即使采取上面那种在法言法的立场,我们也还是不能对当事人关于可宽宥情节和罪罚相当性的申诉以及社会上各种打抱不平的呼声充耳不闻。首先必须注意的是陆德明自己强调他在茶馆邂逅对方,并不知道是否风尘女子。这种辩解虽不无牵强之处,却也无法完全否认,但无论如何都揭示了现行法规的一个基本缺陷,即对的概念未作精确的正式定义。如果仅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0条的文本进行推理,本案并没有介绍或容留的第三者,也没有专供嫖宿的场所,似乎不能成立。但如果按照公安部关于营利性淫行的两个批复的说法,“是指不特定的男女之间以金钱、财物为媒介发生不正当性关系”,那么不仅本案的指控可以坐实,甚至连“包二奶”、“”、通奸、姘居、未婚同居也都有可能被一网打尽。在对色情问责的法律要件如此暧昧不清的状况下继续严禁,恐怕很快就会看到秦朝的竹简里记载的那种公家介入私人伦理生活的执法情景:“某里士伍甲送来男子乙、女子丙、报告说‘乙、丙,昨天白昼在某处被发现,将两人捕获并加木械,送到’”(《云梦秦简?封诊式?奸》)云云。

许多人同情陆德明,并非赞成他的不伦和不端行径,主要是对执法的恣意化、畸轻畸重、对一些官员的公款几乎无人问责以及少数警察与色情业经营者勾结起来敲诈勒索弱女子和嫖客等现象感到愤怒。造成这类流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立法技术上有些粗糙和失误。在多数国家,法律禁止的只是未经许可的“私娼”活动,惩罚的只是以营利为目的非法组织的人群,即皮条客、鸨婆以及团伙掌柜;至于娼妓本人以及嫖客基本上不属于法律制裁的直接对象,嫖客只有在与未成年者进行易时才会受到惩罚。但在中国,娼妓、嫖客以及色情业主的行为恶性未加区别,一同归入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的范围内,甚至还有严惩娼妓和嫖客、却对寄生于贫贱弱者肉体之上的营利者反而从轻发落的政策性倾向,真是咄咄怪事、莫名其妙。这就在制度上为公安部门的败类与业主勾结起来设谋财陷阱――或扫黄的奸商化――提供了强烈的动因、充分的机会,并在以黑吃黑的过程中导致犯罪活动的增殖和恶性循环,后患无穷。因此,应该建议修改有关法律和法规的条款,只把以色情营利这一方作为处罚对象,对娼妓的处罚应该轻于组织、恶性更大的业主,对嫖客主要限于思想教育以及纪律约束。

在这个事件中,还存在一个法律程序上、技术上的瑕疵,这就是如何在调查以及处罚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维护当事人的沉默权和隐私权,并使这种基于程序正义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与报道自由的原则相协调。当然,由于陆德明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公共人物,对他的言行大众传媒格外关注、评判标准更严格是不足为奇的。只要这种舆论监督不存在欺软怕硬的偏向性、合情入理有节度,就必然会利于加强社会的报应机制、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准。但是,如果舆论作或者过份情绪化、完全无视当事人的名誉和具体情节以及家庭生活的平稳、甚至夹杂许多先入之见,那就很可能导致把道德重新引进法律之中、并以国家强制力来拷问私生活伦理化程度的偏颇,甚至有可能最终演化成新式“以理杀人”(戴震语)和新式“”批斗,反过来破坏现代社会的自治和自由的基础。因此有必要从正确理解和重构道德与法律之间关系的高度来冷静地考察这件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教授案。

在网民留言中可以看到许多人对陆德明抱有同情之念。这说明对性的自由化、商品化的大众心理已经有所改变,作为“理”或者日常生活伦理的社会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裂痕或隔阂,即使“以理杀人”也还是存在着同情者。实际上,今天的中国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普通公民虽然视为不洁、不道德的现象,大多数人也不愿意身体力行,但对性产业的宽容度却有所增大。甚至有些言论还公然主张部分地承认色情活动的合法性,以减少性犯罪、解决性比例失调以及单身者(特别是客商、民工以及游人)的生理欲求等问题,但必须对批准营业的少数“公娼”馆所加以严格限制、管理以及监督。在这里需要澄清,这么说决不意味着无视妇女权利以及性暴力的弊端、放任横流,更不是打算为以色情拉动经济的“红灯区”大开绿灯,只是客观地指出避免规范与事实背反的可选择性途径而已。当然,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也完全可以有不同性

道法教案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择典型的事例,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求解模式,冲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的界限,从整体、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与探究,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提出解决方案。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为多门课程的教学所借鉴和引用。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一)案例教学通过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它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更强调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其特点在于实践性强、针对性强、个性差异大。为此,要增强这门课的教学时效性,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处理好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开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的认识。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是这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成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面临的情境作出判断和抉择。通过对案例的推导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归纳、升华,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的时效性也无从体现。

(二)案例教学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这一特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时,要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可能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也最终得以体现。而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其他教学类型无法比拟的。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学生是探究知识、探求真理的主角,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总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是保证这门课教学时效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要做到这两点,适时、适量地使用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的飞跃, 以“情感―体验―导行”的方式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理性和情感的看法自古就持情理融通的观点,多主张个体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将理性与情感联系起来考虑。这种通过情育的方式来培养个体品德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本身就包含着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美好情感是促使主体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动力和纽带,是使抽象的道德理性在个体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土壤,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催化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个通过入耳、入眼达到入脑、入心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过程,绝不是说说道理、画画条条杠杠、甚至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发自心底的从情感到思想的全方位认同和接受。案例让德育成为鲜活的东西而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感知具体事例入手,调动其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积极性情感体验不断积累之后,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认同,达到领悟道德知识和提升道德水准的效果,进而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习惯、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义、行几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规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不同的内容向学生介绍轮椅上的博士生侯晶晶、2004年与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等大学生成长的个例, 都让不少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在发言和作业中谈到了对自己的启示和教益。因此,通过案例扣响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感动中激动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道德”的精神深入人心,将起到在感悟中学习的很好作用。

2.案例教学让德育真正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学习理论、提高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既符合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青年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是在其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以后、面对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派生的社会道德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以后才逐步形成起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中心的德育功能为主的课程,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受教育者在善与恶的对比中亲受感染、比较鉴别,才能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案例教学用事实构建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从而在课堂有限的空间展示出无限的社会生活舞台。它让学生从教室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以案例的形式置身于实践去学习,又以案例的形式置身于实践去应用,并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实际体验。这将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提升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伦理道德的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探讨,可以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步伐,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和在社会生活实际中的身体力行。

3.案例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课程。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是该课程取得最后效果的决定因素。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情境,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以发言、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方式参与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贯穿教育主导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提高道德判断和正确的价值目标选择的能力。真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的。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的情感体验以及掌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在案例教学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向学生头脑中填塞社会规章制度的说教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者。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尊重、信任与合作,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的理解与认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还能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裨益。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养成平等、民主的作风和利他主义思想。

4.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道德辨别与掌控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案例,让学生针对案例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以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比较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同时, 辅以教学互动与德育实践活动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等。案例教学不仅具有以上优势,实践也证明,案例教学确实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调研反馈,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学生想上、要上,课后感觉还不“过瘾”。他们在学期评教中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两个步骤:选择案例和使用案例。

1.选择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典型性原则。典型案例的选取与使用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案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对于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有重要作用。

――针对性原则。采用什么类型的案例,何时引入案例,在何种程度上使用案例,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不强求每一项教学内容均采用案例教学,有些章节和内容适合使用其他类型的教学方法。

――系统性原则。在充分考虑理论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将所有案例作一整体规划。关注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如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由若干案例组成的案例群,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时代性原则。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最普遍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并产生“共情”。那些缺少时代特色、已经滞后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案例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及时更新、替换。

案例选择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利用现成的案例。可在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或教参中撷取,也可购买部分视听型案例。二是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收集案例的方法,也是最便捷的方法。那些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争议的问题是良好的题材。一些报刊杂志的《道德建设大家谈》、《青年话题》等栏目会提供不少有价值的案例。三是自编案例。自编案例的选材较为广泛。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的表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成果体现,各种事故的处理等,都是编写案例的良好选材。这些案例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更易激起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

2.使用案例 案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大致有阅读感知――分析讨论――拓展升华三个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直至教学任务的完成。

(1)阅读感知。这是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在课前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个思考和认识的过程。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了解案例提供的事实和背景。

(2)分析讨论。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分析讨论案例的方法有:一是导入法,即从案例中导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过渡到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二是分析法,即让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由此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后一种方法最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的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角色”。要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去挖掘案例中存在和潜在的问题。讨论并不事先限定一种结果。如笔者在讲“价值论”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曾给出一个《中国青年报》2000年1月14日登载的“个人、组织观念大碰撞――这是不是一个人生观问题讨论”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异常激烈,若干年后同学们对讨论的内容和情景仍记忆犹新。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样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这实际上是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际演练过程。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后推举中心发言人、自由辩论等形式。

(3)拓展升华。即对案例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以案例为示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升华。如果没有这一环节,案例教学就失去了示范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分析结论的定向化和明确化,防止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课后应指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媒,透过案例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并让学生受益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激发兴趣,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这离不开德育目标和内容,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将失去存在意义。因此,案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不是上课多举些有趣的事例、讲点笑话、来则幽默等。德育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想性,必须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而案例只是起到一个切入的作用,只是表象和思想的交接点。选用案例一定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不能随手拈来、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罗列,而应精心筛选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较为典型的实例。要透过案例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背后揭示的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当学生真正感到该课程值得去学时,才能激发起真正的学习兴趣。

2.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科学理论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生命线。因此,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做到因势利导。如在课堂上讲大学生的行为文明,很多同学不以为然。但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并用相机、手机记录下身边的不文明习惯带回课堂讨论时,同学们的感受大不一样。利用小品等表演形式,让同学们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上讲台去“发现道德”,既真实又有教益。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用当代优秀青年学生成长、成功的案例揭示成功背后的付出与磨砺,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学生成长的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指导自己做人以及指导成功、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使课程本身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3.教师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思想政治课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自身独特的无穷魅力,但又离不开政治教师的出色发挥,案例教学无疑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动态和最新内容并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功效,教师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分析抽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把握好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以及控制课堂气氛的技巧,站在更高管理层面,准确把握教学的本质和导向。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眼、耳等多感官刺激。这既可以客观反映案例的真实性,又可以增强案例内涵的感染力。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一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使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引导作用。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祖嘉禾.略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期.

[2]靳诺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道法教案篇10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依法行使权利的道理,明确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

能力目标

结合案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和维护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增进热爱宪法的情感,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行使权利。

教学难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海市静安区公布对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如图)被业主违法拆除事件的调查结果,决定对违法行为人王某罚款人民币3050万元,责令其在10个月内恢复建筑原状。同时,对相关政府责任部门及10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的确,老洋房是业主花8000万元买下来的,公民的“财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但是,公民行使财产权也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不能够“无法无天”。

思考:王某是在依法行使财产权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不是。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角色扮演

江苏徐州的一位大妈火了。因为她闯红灯和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被告知需要“站岗”后,多次爆出雷语:“我有心脏病,如果犯病你要赔我钱;不差钱,明天继续闯;我就教育孙子去偷,去闯红灯;我50多,不,我60多了。”一时间,网友热议不断。“闯红灯大妈”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诸多层面的问题。闯了红灯拒不接受处罚,态度还如此蛮横……

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这一情景。

1.思考:(1)对徐州大妈的言行,你是怎么看的?(2)如果你是现场的交警,会对她讲哪些道理?

提示:(1)这是法治观念淡薄的表现,不懂法律,不依法行使权利。(2)闯红灯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

活动二:情景再现——足球比赛

(阅读教材第41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甲队球迷的行为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他们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也损害了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知识拓展: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1)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3)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4)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3.总结:

行使权利有界限

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

活动三:探讨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好处

2017年7月16日上午,在北京飞往上海的上海吉祥航空公司HO1252次航班上,因一名四岁儿童在未购票的情况下登机,致该航班的全体乘客不得不重新安检,原计划6点55分起飞的飞机延误至11点59分起飞。吉祥航空公司对于此次航班长时间延误而耽误旅客的行程深表歉意,并表示,针对当日航班旅客的补偿工作已经启动。

1.思考:(1)假如你是这次航班的乘客你会主动维权吗?(2)维护权利时需要遵守程序吗?为什么?

提示:(1)会(或不会)。(2)需要。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活动四:探讨公民权利如果受到损害怎么办

(阅读教材第42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2.思考:(1)张某与村民、厂家的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2)你认为哪种解决方式较为合适?

提示:(1)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2)协商。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

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了解相关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方法以及下列图片:

3.归纳总结:

维护权利守程序

原因

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

方式

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

调解也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

仲裁是解决纠纷的又一方式

公民可以通过诉讼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依法行使权利。了解了行使权利有界限,知道了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及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的道理,知道了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明白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式来维权。

3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