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4-08 14:54:11

可可西里观后感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1

      “可可西里”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影片主要是日泰带领的巡山队与盗猎藏羚羊分子的搏斗,北京记者尕玉进入日泰队伍中亲自采访。

 

      这里面一开始是队员强巴的被杀,日泰三辆车进入卡点,队员韩玉一住就是三年,一人住。途中遇到马占林他们(在这里我暂说是盗猎分子的助手),在给养不足时把他们放了,派队员刘栋回去给一受伤队员治病。然而他在回来的路上被可怕的流沙吞没,那情景,刘栋的无力挣扎,可怕!镜头在这个地方停留了一分钟。日泰与队员们走散,尕玉与日泰二人碰上盗猎头目,日泰义正严辞让他们放下武器,跟他走,最后日泰死于枪口之下,尕玉在马占林的指引下,走出沙漠戈壁。

 

        情节少介绍,至少要靠大家看了之后再体会。

 

        日泰说:“没钱也只有去卖皮子,我知道是犯法的,可是没办法,我要救我的弟兄们,县里一年没给我们发工资了。”这是日泰回答尕玉的话。

 

        马占林是一个剥皮子的老人,剥一张5元,他曾经对尕玉说:“我以前放马,放羊,放骆驼。现在没有草了,沙化了,死的死,卖的卖,我们没钱呀!”

 

        他们的话都很震撼,是什么造成的?留给我们思考。

 

        我不说其它的,自然遭受破坏,是人类造成的。但人类也没办法,他们要活下去。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尕玉写完报道后,才引起国家的重视,成立保护区,原日泰志愿队自行解散,四名队员“偷卖”皮子被起诉,后免于刑事责任。到什么被将尽灭绝时才成立保护区,是不是亡羊补牢?刚开始他们为何不想想后果呢。国宝的衣食住行,比灾区的人们都过得好,这是人性吗?照顾动物比照顾人都好,灾区死一个儿童可能引不起什么波澜,假如某个星级动物病了or死了,引起无数媒体的关注,真是天理倒置!

 

       一个队员是青海师大的,但他喜欢干这行。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2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经验包括观察、比较、分类、交流、测量、推断、预测等。其中观察、比较、交流、分类被美国科学促进会认为对儿童智力发展有益。能否在一个活动中涵盖上述过程性科学探索活动的要素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活动“盒子里有什么”这个活动包含了上述科学探索关键经验的大部分内容,凸显了本活动设计的价值所在。

目标:

1.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预测等。

2.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准备:

1.同样大小的盒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每个盒子内装有一个网球,盒盖用带子固定。盒子外呈以下几种情况:有的盒子外贴有小小的商标粘纸,如kitW猫、米老鼠;有的盒子上抹一点玫瑰精油;有的盒子一角用蜡笔涂抹了几下。

2.另外准备四个盒子:一个空盒子,一个内装气球,一个内装几张餐巾纸,一个内有一颗糖果被胶布固定在盒子底部。

3.一条毛巾,一把尺,一个装着醋的小圆瓶,一副铃铛,一小盘黄豆,一个网球,一个网球大小的水晶球。

过程:

一、幼儿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分辨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说说理由

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有东西吗?请你们试一试,把盒子分成装有东西的和没有装东西的两类。(幼儿操作。)

师(指着幼儿认为装有东西的盒子):大家都认为这些盒子里面有东西,请说说你的理由。

幼:我听到有声音,感觉里面有东西。

师:你从声音方面确定里面有东西。是什么声音?能演示一下吗?

幼:我感觉重重的,说明里面有东西。

师:你从重量方面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小结):有些人是听到盒子里有声音发出来,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有些人是感觉到盒子重重的,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

(析:用问题引导幼儿感知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鼓励幼儿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如:从轻重上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从声音上感觉到盒子里有东西等。)

二、幼儿再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通过排除法推断出盒子里所装的东西

师:这些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到底装着什么呢?请你们再去感受和探索一下。

师:这里有一条毛巾、一把尺、一个装着醋的小圆瓶、一副铃铛、一小盘黄豆、一个网球,请你选出确定不在盒子里的物品,并说说你的理由。

幼(选择了尺):尺子比盒子长,肯定装不进盒子里。

师:是吗?请当场测量验证一下。怎么测量才是正确的呢?你给大家展示一下。

幼(选择了水晶球):水晶球很重,盒子里面的东西很轻。

师:你是怎么比较的呢?(鼓励幼儿一手拿盒子、一手拿水晶球掂量比较。)还有谁也愿意上来试一试、比一比,来证明自己的推断?

师(小结):尺子长,水晶球重,黄豆多,小铃响,毛巾轻,醋瓶子有酸味,这些都不是盒子里装的东西。大家通过排除和推断认为盒子里装的是网球。我来打开验证一下。(教师打开其中一个盒子验证结果。)

(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排除等科学探索的手段,推断盒子中到底装着什么东西。)

三、幼儿第三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从盒子的外观推断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

师:大家通过探索知道了每个盒子里装的是网球。那么,这些盒子以前曾经装过什么呢?请你再上来仔细观察、探索、判断一下。

师:你认为盒子里曾经装过什么呢?

幼:我看见盒子上有蜡笔画过的样子,以前里面可能装过蜡笔。

师:哦!通过细致观察来推断,有道理!

幼:我闻出有点香味,可能以前装过花朵或者香水什么的。

师:你能通过味道来判断,与众不同。我同意!

幼:以前可能装过玩具,你看这里有迪士尼米老鼠的粘纸。

师:那么细小的地方你也观察到了!同意你的想法!

(析:这部分主要是鼓励幼儿进一步细致观察,通过盒子外表的细微痕迹推断盒子里以前装过什么。)

四、打开幼儿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拓展经验

1.师:这四个盒子是你们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如果有,可能会是什么?

2.教师逐一打开四个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测。

3.师:只有一个盒子是空的,其他三个盒子里都有东西。为什么你们会认为这几个盒子都是空的呢?

4.师(小结):这四个盒子虽然都很轻,也听不到有东西发出声音,但其中有三个盒子里放着东西。看来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判断方法。

(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再次引导幼儿打开前面认为没有装东西的四个盒子,拓展幼儿的经验,使幼儿惊喜地发现原先以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可能装着很轻的气球、餐巾纸或者用胶布固定的东西。)

活动后的思考:

这个科学探索活动在各个不同的场合展示过,展示之后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否适合中班幼儿?盒子是不是打开更好?就上述两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3

2011年,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达登内兄弟以影片《单车少年》摘得评委会大奖。在这部影片中,达登内兄弟继续秉持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和叙事表达方式:冷静、客观和真实,用始终不变的手持拍摄方式,以朴素的目光,关注比利时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

影片《单车少年》讲述了一个被父亲遗弃在收容所的小男孩西里尔的故事,这个固执的男孩一直认为父亲只是暂时将他遗忘,于是寻找单车,寻求父爱成为西里尔生活的唯一方向。关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情感的断裂以及社会责任的缺失是达登内兄弟一以贯之的主题。让·皮埃尔·达登内说:“我们的社会太过关注个人,也许正是这促使我们回过头来关注亲缘关系。萨曼塔和西里尔之间并不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缘关系,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彼此的依恋也是一种亲子关系。”(达内兄弟:对话是一种铺张的浪费 http:///2011/05/14546.shtml)。

西里尔总是身穿一件红色T袖,像一头受伤的小牛因为离群而四处乱撞,对于其他人的靠近(即使是善意的关爱),西里尔总是下意识的躲避,主动保持距离,流露出极强的不信任感。除了自己的父亲,西里尔对于剧中所有男性都处在一种对抗的状态,抱有防范甚至是敌意的心理。即使是萨曼塔的男友吉勒斯,西里尔也不愿意和他一起坐过山车。父亲的遗弃使得西里尔成为“孤儿”,父母的过错造成了西里尔幼小心灵的扭曲。为了缓解心中的苦闷,并且唤起成人的注意,西里尔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抓伤自己的脸颊。家庭呵护的缺失和社会教育的失职必然会导致像西里尔这样的“社会弃儿”滑向“问题少年”的边缘。在不良青年的教唆之下,西里尔对书报亭老板实施了暴力抢劫。从“社会孤儿”到“罪犯少年”,西里尔身份的转变不但没有消解观影者对他的怜爱和同情,反而加深了对父母和社会责任缺席的反思。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西里尔得到上帝的悲悯遇见了理发师萨曼塔。纵观全片,萨曼塔是西里尔身边唯一的女性人物,导演赋予她一个特殊的身份——“周末妈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萨曼塔以自己的善良和温柔,融化了西里尔心中的坚冰。毫无疑问这是正处在成长阶段的西里尔对母爱的本性渴求。谈及萨曼塔这一角色的设定,达登内兄弟说“观众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萨曼塔为何会对西里尔感兴趣。我们不想提供某种心理解释。我们不应该用过去来解释现在。我们只需要观众心说‘她居然这样做!’这就够了。”(达内兄弟:对话是一种铺张的浪费 http:///2011/05/14546.shtml)这种人物设定的方式正好契合了达登内兄弟对全片视角的构思,导演将焦点聚集在西里尔一人身上,忽略其他人物行为动机的阐释,不交代父亲加杜勒为何遗弃西里尔,萨曼塔又为处处对西里尔充满关爱,甚至是西里尔到收容所之前的家庭生活前史都未曾展现。这种非传统的人物设定和叙事方式展现了达登内兄弟对于“不介入,不控制,如苍蝇作壁上观”式的观察类纪录片样式在剧情片创作中的应用,观影者仿佛是“在场的第三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西里尔的所见所闻,使得这部影片散发出宛若生活般的真实感和未知感。

关于青春成长记录的影片总是离不开“单车”这一元素,诸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蓝色大门》、《天上的恋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E.T.》等。单车以其自有的速度、节奏和动感成为青春记忆中一部华彩的乐章,是一首首青春进行曲中最为嘹亮的小号。但其实很多时候,单车与青春无关,从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到达登内兄弟的《单车少年》,同样是一辆单车,却述说着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有关男孩成长的痛楚和无奈的故事。

单车贯穿全片,它不仅仅是一个道具,更是一种感情的载体,它是西里尔成长历程的童年符号,是他与父亲情感维系的纽带,也是拉近他与萨曼塔之间距离、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吕克·达登内说:“自行车有一点象征意义。对这个男孩来说,这是一个爱恨交织的对象。爱——自行车是他的父亲带来的;恨——父亲将他送入孤儿院后就卖掉了它。一个未知的女人——莎曼塔,这个男孩偶然遇见的女人重新给了他那辆自行车。在这个男孩和女人之间,这辆自行车就是爱的对象,像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达内兄弟:对话是一种铺张的浪费 http:///2011/05/14546.shtml)”单车承载着西里尔对父亲的思念和找寻到父亲与他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希望。哪怕是在汽修店的广告栏,西里尔看到了父亲贴出的广告:“出售宝马750摩托车和儿童自行车”,西里尔不敢也不愿相信自己已被父亲遗弃。其实影片至此,已经提前预示西里尔的寻父之旅必然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西里尔与萨曼塔之间,西里尔因为萨曼塔将父亲送给他的单车找回而倍感惊喜,也搭建起两人情感沟通的基础。当周末去萨曼塔家时,西里尔会小心翼翼地将单车放在汽车的后备箱,生怕有一点儿刮损,因为对于西里尔而言,单车不再是一辆普普通通的交通工具,而是他童年成长的记忆和承载父爱的载体。在影片的结尾段落,西里尔与萨曼塔骑着单车在明媚的阳光中一路欢声笑语、互相追逐,西里尔主动要求与萨曼塔换乘,毫无疑问这对于西里尔而言具有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他一直追寻的那部单车不再是他自己的专属,而变成了他和萨曼塔之间的共享,这也意味着两人的关系走向了母子般的依存。这使得我们相信西里尔对萨曼塔说“我很抱歉弄伤你的胳膊。我想和你生活在一起”是发自心底的真诚,也让我们原谅了那个蒙头乱撞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的懵懂少年。

有人说达登内兄弟虽然不是DOGMA95运动的成员,但却践行着DOGMA95的“十诫”。虽然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但它表明在好莱坞话语霸权盛行的当下,达登内兄弟依然坚守着“作者电影”的理念。从成名作《一诺千金》到再次问鼎戛纳电影节大奖的《单车少年》,手持摄影成为达登内兄弟一种符号性的影像风格。兄弟二人对手持摄影的热衷或许是由于两人在转向拍摄剧情片之前,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同时在他们从事剧情片创作时正值DOGMA95运动从北欧兴起。手持摄影的这一形式无疑使一部剧情片在整体上具有强烈的纪实感,而这也是当代电影剧情片和纪录片在创作形式上相互融合的体现。达登内兄弟通常会在一个段落中用一个甚至多个完整的长镜头,其中以《罗塞塔》为典型代表,手持摄影,连续运动,近距离跟随人物,不断晃动的中近景乃至特写镜头充斥眼前,使得达登内兄弟的影片常常呈现出一种局促不安的现场感和压迫感。

但同样是采用手持摄影,《单车少年》明显区别于达登内兄弟之前导演的影片。这部电影多采用符合人眼视觉的标准镜头拍摄,不用大光圈虚化背景,也不用广角或长焦镜头夸大或压缩场景中真实的空间距离。在大多数场景中,摄影机并没有跟随人物不断运动,而是以人物活动的中心点为机位,伴随人物的运动而摇移。镜头是观众的眼睛,摄影镜头的光学造型和运动方式决定观众与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这部影片中,镜头在现场但不参与,使观众成为“冷静的旁观者”,而不是“热忱的好人心”,这无疑使得这部影片流露出一种不同于那种表现遗弃亲子社会问题剧中歇斯底里和痛哭流涕的情感状态。正是导演的冷静与克制带给观众一丝无助与悲凉,或许这也是达登内兄弟对于“在社会悲剧下,个人命运由个人掌握还是由社会掌握”这一命题的思索。不过,在全片客观、冷峻的基调下,达登内兄弟还是流露出对弱势个体的人道主义关怀。

DOGMA95运动倡导“必须实地(实景)拍摄;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不可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间离,故事必须发生在当下。”(舒也:《DOMA95及其独立追求》,载《文艺研究》2006年版1期)很明显达登内兄弟并未刻板地遵守自然主义法则。让·皮埃尔·达登内说:“我们的现实主义是虚构出来的,和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这个男孩的故事在哪里都可能发生。但很难找到像莎曼塔这样的好心人。她好像是从童话中走来的。……别人总是告诉我们,我们的电影看上去最真实,但我们在拍摄时对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场景都斤斤计较,仔细琢磨。现实主义可以被这样设计吗?”(达内兄弟:对话是一种铺张的浪费 http:///2011/05/14546.shtml)达登内兄弟在真实和朴素的影像之中融入个性化的表达。以萨曼塔因为西里尔与男友吉勒斯分手的一场戏为例,此前萨曼塔带着西里尔寻找父亲都是萨曼塔开车,西里尔坐在副驾位置,而这一次西里尔因为犯错独自坐在后排,吉勒斯和萨曼塔坐在前排。虽然吉勒斯之前就已经出现,但这是全片第一也是唯一一次吉勒斯和西里尔同时坐在车内。导演没有将这一场戏放在室外公共场所,而是选在萨曼塔的私家车里,选择汽车内部这样一个狭小有限的空间除了可以强化矛盾冲突之外,同时将汽车这个私人化的空间隐喻为萨曼塔的个人生活,正如吉勒斯所说“他(西里尔)在慢慢占据你(萨曼塔)的生活”。对于男友吉勒斯的冷漠和要挟,萨曼塔毫不犹豫的选了西里尔,当吉勒斯愤怒的离开驾驶座后,萨曼塔又像以前一样自己把着方向盘前行,默默地独自承担起对西里尔的监护和抚养。

结语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4

关键词:监视;观察;勃朗特

一、《教师》中的监视

在《教师》中,叙述者威廉・克里姆斯沃斯在观察时,总能注意到外貌中的大量细节。例如,他是这么描述他的一位女学生的,“尤拉莉亚身材高挑、十分匀称,她皮肤白皙、头发金黄,面部特征肖似低地国家画像中的圣母。她的身形、面庞没有一丝的突兀,皆饱满、圆润――她苍白、透明的皮肤泛不起红晕、看不到光影在其上的变化,因此她的思想、情感抑或激情无法从外界获知。” 这样的描述不禁令我们怀疑,克里姆斯沃斯是不是能从外貌特征里推测出人的性格。事实上,维多利亚中期盛行一时的颅相学对夏洛特・勃朗特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叙述者不断地描述他人的外貌,进而推测性格。事实上,不仅克里姆斯沃斯具有这样的能力,其他的人物似乎也长于此。“如果我带着顾虑的眼光注视她们,她们反倒更肆无忌惮地注视起我来。尤拉莉亚抬起她冷漠的眼睛看着我,似乎在默默地、秘密地期待着,期待我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这么看待这种双向的观察,首先,这好似一场比赛,看谁能在更短的时间里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里;其次,由于这部作品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双向的观察有可能只是叙述者的想象与幻觉――他也许在有意地观察别人,但他人是有意还是无意就很难判断而出。

当然,克里姆斯沃斯本人是很享受这种双向的观察的,他似乎乐在其中,并不断地给出证据,特别是在描述路特夫人对他的观察与暧昧的情绪时,“她并没有将视线完全投放在我身上,她是从眼角处瞥向我。她敏锐地观察我,正如我敏锐地观察她。我很快就明白了,她是想看穿我真实的个性,她在找寻我的优点、弱点与怪癖……”这部小说中有大量类似的他人视角的描述,例如在第三章中,当男主人公与他的长兄共进晚餐时,有这样一番描述,“他瞅着我,我看上去疲倦、孤单、委顿――就像某些可悲的男老师或女老师那样――他很满意。”这句话非常奇怪,这位叙述者是怎么知道他给哥哥留下的印象呢?似乎这一切都是他的猜测。在这部小说的后半部分,他精神崩溃,这似乎暗示了他对别人面部表情、行为与语言的过分敏感。

《教师》中还有大量的对他人行为的监视。最明显的是克里姆斯沃斯在女子学校中对女生的监视,“在白天,当我专注地聆听时,即便透过木板,我甚至能够听到这些少女们在房间里休息的声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反映出男性对女性的监视、控制,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表明作为年轻男性的克里姆斯沃斯被女性力量所吸引,进而暗示了他在小说后半部分中的情事纷争。

二、《维莱特》中的监视与性别

克里姆斯沃斯在这部小说中多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别人对他的观察似乎仅基于他的臆测。但《维莱特》中的露西・斯诺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与克里姆斯沃斯一样,她也常观察他人的外貌、行为。这在前三章中尤为明显,她很像是位照相师,她细致地记录下他人的长相、语言与行为。但是与克里姆斯沃斯不同的是,她从不揣测他人对她的印象、意见,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表明她知道自己正被别人观察着。例如,贝克夫人对她的观察就被记录如下,整个的描述非常地令人毛骨悚然:“她靠近我:我佯装熟睡,她观察了我许久。一个短小的哑剧就此上演,相当诡异。我敢说她在我的床边坐了至少一刻钟,就那么注视着我。然后她靠得更近,俯视着我;她微微地抬起我的睡帽,将帽檐往上拉,让我的头发露了出来。之后,她走到放着衣服的椅子旁:它在床脚处。我听出她在摩挲、拿起那些衣服。”这个相互监视的场景相当的精彩,露西本是个可怜的被监视者,但她竟监视起贝克夫人来,女性间的力量对峙在这个场景中达到平衡。换句话说,当被女性监视的时候,露西相当地沉着,未表现出半点恐惧、慌乱。然而,当与男性人物约翰医生相接触的时候,情况就很不同了。

她在经过几番观察后认出了约翰医生,但后者并未认出她来,这令她很受伤。观察在此处就很像一场游戏:游戏的双方需共同参与,并投入一样的精力将之完成。然而,只有露西对这个游戏很是上心,而约翰医生则似乎漫不经心。露西与另一位男性人物保罗・伊曼纽尔先生间的观察游戏则更为惊心动魄。两人相识之初,伊曼纽尔先生“两眼模糊地看向我,然后猛烈地将视线投放在我身上”,然后他特意邀请露西在他的话剧中扮演一个角色。之后在画廊里,“一张面庞俯向我,情急之下,我慌乱、躲避开来;那是一张皱着眉头、惊恐的脸”。除却观察到的内容本身,双向观察这种行为也意味着两人对彼此的兴趣。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5

2016年以来,巴西确实麻烦不断,而就在2016年,巴西还有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奥运会。

现在,人们关心的是:奥运会能否顺利进行?到巴西参赛、观赛、观光的游客能够放心地来愉快地走吗?

场馆建设已完工

6月26日,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35天,位于里约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场地自行车馆正式交付,这意味着所有奥运场馆都已经完工,关于场馆问题可以长吁一口气了。

说起这个自行车馆,可是最让人担心的了。本来场地自行车的测试赛定于2016年3月18日至20日举行,但由于自行车馆没有完工,比赛推迟至4月30日至5月1日举行。然而,到日子了依然没有完工,最后决定到6月底由巴西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一次比赛以测试计分系统。而此时,其他场馆几乎都按时完工了。

本次奥运会的工程进度比起2014年世界杯时已有不少进步,在工程进度不理想时,里约市政府甚至果断更换了建筑公司。 巴西里约热内卢街上的奥运会宣传画

场馆没有问题了,但场馆外面的道路依然在施工,节假日雷打不动要休息的巴西人现在也在日夜赶工。

为了奥运会,里约新建了1条地铁线路、4条快速公交线路、1条城市轻轨线路,并将一些原有道路拓宽,到奥运会期间还将增设奥运专用道。里约市政府的承诺是,到奥运前,绝大多数里约人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公共交通。

现在地铁4号线工程完工96%,最后的收尾工作已经得到了联邦政府拨款,能够顺利完成;轻轨线路首期工程已经试运行近1个月;快速公交线路还差最后几个站;通过打通隧道拓宽的高架路也已经通车。

6月23日,里约正式了奥运版公交卡“里约卡”,届时观众和游客可以持卡在里约市内观光,或是乘坐奥运专线观看里约奥运比赛。奥运版“里约卡”还可用于乘坐一般的公交、地铁、城铁和城市快速公交,但连接巴拉奥林匹克公园和德奥多罗赛区的线路以及地铁4号线只允许持“里约卡”的乘客上车。

从7月25日开始,奥运专用道也开始启用。在奥运专用道上行驶的非涉奥车辆,将被罚款1500雷亚尔(约合2765元人民币)。

奥运期间,通过奥运专用道或者专用的交通方式应该能够非常顺畅地到达场馆。 2015年2月11日,里约特警部队在快速公交(BRT)奥林匹克高尔夫球场站进行反劫持演习

不过,一般观光交通可能会遇到拥堵,为此里约市采取了让学校和单位放假、鼓励企业员工在家办公等方式,力图减少交通流量。预计,届时公共交通需求将减少40%,整体交通流量减少25%。

寨卡病毒感染风险趋近于零

2015年突然冒出的寨卡病毒,一度令一些人产生恐慌。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巴西冬季虫媒病毒本地传播程度最弱,且巴西政府正在奥运场馆内外强化控蚊措施,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造成寨卡病毒进一步国际传播的风险非常低。

里约奥组委和里约医疗卫生官员也表示,里约热内卢近几周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大幅度减少,而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凉爽天气和多重举措将让寨卡病毒感染风险趋近于零。

从6月起,里约奥组委已连续每天对奥运场馆进行清洁,消除卫生死角,不给蚊虫滋生提供温床。 2016年6月26日,一名运动员在刚落成的场地自行车馆内适应场地

奥组委新闻发言人安德拉达表示,对场馆的每日清洁或将持续到奥运会期间,并强调巴西一定能在奥运会开始前控制住疫情。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已表示,国际奥委会正与世界卫生组织、里约奥组委及巴西政府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就疫情最新进展进行沟通,“我们将尽全力确保所有人的健康。

其实,在总共44项奥运测试赛中,7000名运动员和8000名志愿者中都没有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但专家们提示,准备怀孕的妇女还是应该非常注意,正确的做法是等到离开巴西后6个月再怀孕,而已经怀孕的妇女不建议来巴西。

世界卫生组织6月21日了对打算奥运期间访问巴西的旅行者的建议――为避免寨卡病毒引起的小头症建议怀孕女性不要去巴西旅行,但重申届时寨卡的威胁并不大。

世卫组织同时建议旅行者使用防蚊剂、选择长袖衣服,并且避免到没有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的城市去,因为那些偏僻的地方蚊虫传播寨卡、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更容易。

史上最大规模安保

为确保里约奥运会的安全,巴西将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安保联动计划,来自军队和警察系统的总共85000人将协同作战,其中包括20000名军人和65000名警察。这一数字要比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安保人数多出一倍。军队将主要负责保卫奥运场馆,警察则在城市其他地方巡逻,包括地铁、公交和街道。

里约州虽然财政吃紧,但巴西联邦政府将为参与奥运安保的军警支付加班费。

奥运期间,里约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如耶稣山、面包山、科帕卡巴纳海滩等地,以及从机场到场馆的主要道路都会加强警戒,在景点增加执勤警察的数量、对道路全线监控。对于各代表团的安全,巴西联邦、里约州和里约市三级政府都会高度重视,从代表团入境起就有安保人员随行,对特殊国家和特殊运动员也会有特殊的安保措施。

巴西还将升空4个搭载高清摄像头的热气球和近地高分辨率卫星,在空中对重要地点和所有代表团动向进行不间断监控,图像和数据将实时传回联合指挥控制中心并反映在数码桌面上。

对于中国公民的安全,中国驻里约总领馆也做出了部署和相关领保预案。与巴西联邦警察部门、相关州安全厅建立沟通渠道后,驻里约总领馆推出“里约奥运贴士”官方微博、印制了《中国公民领事保护和协助简明指南(里约奥运版)》,与里约市旅游局合作印制了《里约热内卢官方旅游地图(中文注释版)》,并将里约州安全厅《公共安全指南》译成中文。

奥运期间,中国驻巴西使领馆将在国际机场和奥运村附近增设临时办公室。公安部已在驻里约、圣保罗总领馆派驻临时警务联络官。

当然,来观赛和观光的人也一定要自己有一根安全的“弦”,尽量不要戴贵重首饰,不要穿戴显眼的名牌服装,不要提名牌包包,手机、相机不要拿在外面,需要拍照时拍好后迅速收起。这些做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小题大做”,但在巴西人看来这是好习惯,所以也算是“入乡随俗”吧。

水质有改善

里约奥运会帆船比赛地瓜纳巴拉湾的水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一年前,国际帆船联合会曾表示,如果里约再不抓紧治理奥运帆船海域污染问题,奥运会帆船比赛只能在其他没有污染的海域进行。

当时,瓜纳巴拉湾海域可以看到被污水冲到岸边的床垫、鞋子和其他生活垃圾,而在污染严重的海域,成堆的垃圾在海水低潮时竟会形成“小岛”,附近的工厂、市区,特别是贫民窟不断将污水污物排入该海域,导致这里的水污染问题难以治理。在2015年的首项帆船测试赛期间,一艘帆船竟被水中垃圾撞坏。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里约州政府和市政府建设了防止污水直接排进海湾的管道,同时安装了18个生态保护屏障,国际帆联对这些举措产生的效果表示满意。2016年5月,国际帆船联合会结束对奥帆赛场地的赛前最后一次考察后,表扬了里约在场馆建设、水质提升等方面的进步。

奥运期间是涨潮期,大西洋的海水冲入海湾,水质会更好,而里约城里的污水位置低,不会流向海湾。

除瓜纳巴拉湾举行帆船赛外,举行赛艇比赛的罗德里格弗雷塔湖,以及铁人三项公开水域游泳的举办地科帕卡帕纳海滩,也有污染现象。

罗德里格弗雷塔湖除污染外还有泥沙淤积。科帕卡帕纳海滩虽然污染程度不高,但由于运动员身体直接与海水接触,对水质的要求就更高。

在罗德里格弗雷塔湖和科帕卡帕纳海滩,政府设置了“奥运拦截网”,防止城市污水进入。

常年在湖里训练的瓦斯科达伽马赛艇俱乐部的教练马塞洛・内韦斯说:“去年我们这里举行了测试赛,也是世界锦标赛的一站,参加的教练员、官员和运动员超过800人,测试赛期间有3人消化系统出现问题,但最后都查出是在赛场以外的餐厅吃饭造成的。因此因为水质而出现健康问题是没有的事。”

科帕卡帕纳海滩每天有不少运动员在训练,运动员们表示没有出现皮肤瘙痒等状况。

另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是,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微生物学院近日发表报告称,在里约一些海滩中发现了耐药性非常强的“超级细菌”。

里约联邦大学教授雷娜塔・皮康认为,在里约海滩上发现的这种“超级细菌”可能会导致多方面感染,“有可能是泌尿系统,有可能是肺部,有可能是血液,也有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导致脑膜炎,也可能导致肠胃炎”。

但皮康也表示,完全健康的人不易受到感染。她说:“对于健康个体来说,这些细菌可能不会造成感染。但如果游客或运动员有免疫系统的问题,就比较容易感染。”

里约州环保局认为,此前致患者死亡的“超级细菌”都是医院环境中的,而目前还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表明海滩水域中的“超级细菌”与医院环境中的这类细菌有联系。

物价,其实里约一贯贵

随着里约奥运会的临近,各家酒店又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大宰一笔。尽管里约的住宿接待能力已满足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底线(4万个房间),但相比即将到来的近40万奥运游客,这个数字仍显得杯水车薪。

据本刊记者了解,奥运期间5星级酒店的套房要4000多美元一晚,还只能通过“关系”才能拿到。而不少租房住的朋友,近期都被房东无理地赶了出来,因为在奥运期间把房高价出租了。为此,房东们宁愿赔款,反正奥运期间一个月租房的价格足够赔款了。

前阵子一位国内游客通过国内网站以每晚200雷亚尔(约合60美元不到)预订了里约热内卢的某“平价酒店”,抵达后发现是个位于贫民窟的民宿,且各方面条件与预期相去甚远。其实这个价格在里约真的只能归入廉价行列。据巴西旅游局统计,2015年里约已成为全球酒店价格排名前三的城市,每晚平均价格是246.71美元。

和巴西其他地区不同,里约酒店业非常特殊,整体设施相对陈旧,价格却一骑绝尘。因为里约80%的酒店被本行业巨头和协会把持,每逢狂欢节、跨年夜或重大国际活动,全城住宿价格必集体暴涨。如科帕卡帕纳海滩著名的白宫酒店,淡季价格可低至不足200美元一晚,跨年夜时则高达上千美元,且须至少连订三晚。

据巴西当地媒体调查,里约中心老城区的四星级酒店在奥运期间房价普遍上涨五到六倍,在科帕卡巴纳海滩附近的酒店价格涨幅甚至可比平时贵出九倍。而且,目前80%的高级酒店已被里约奥组委掌握。所以二三百美元一晚很可能住进“山大王”的地盘。

不过本刊记者也了解到,不少游客已经因为高昂的价格望而却步,一些原本有计划前来观赛的游客被迫取消计划,到奥运开始后,也许不少酒店有空房。另外,在Airbnb等租房网站的民房价格并未非常离谱,想来观赛的游客不妨一试。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6

    “当代着名作家兼评论家阿伦?塔特说,他第一次读《荒原》时,一个字也看不懂,不过他已意识到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2](P128)《荒原》的晦涩难懂,首先就在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立场观念等深深的藏在其中,使读者琢磨不透。例如,《荒原》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在作者笔下,“荒原”是一个寸草不生,破败荒凉的地方,它象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的精神状态。战前的西方是什么模样呢?是世界的楷模和榜样,是理性主宰的地方,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天堂。而现在,却是充满灾难、人欲横流、毫无生机的荒原!在这里,诗人通过荒原的象征意蕴,把西方人对社会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诸如这样的象征在《荒原》中还有很多,例如“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3](P51)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季节,但是诗人却说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这的确令人费解。为什么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四月在诗人笔下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为什么诗人对四月横加蹂躏?就是因为作家用自己的情感、或者说用战后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把四月浸泡过了,用它象征“残忍”和“死亡”,表现的是荒原人的孤独和绝望。而且,这种孤独和绝望、残忍和死亡无以复加,无法挽回,没有任何获得拯救的可能。即使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无法使西方人的精神危机起死回生。读了这两句诗后,我们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这里,艾略特所用的象征不同于传统的象征,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艺术方法中,象征物和象征意义之间具有某些相同之处,联系比较密切。例如,我们用白色象征纯洁,因为白色表示单一,一尘不染,所以与纯洁有相同之处。用红色象征革命,因为革命要流血,红色是血的颜色,它们二者之间不仅具有某些相同之处,而且联系也相当密切。但是,我们在《荒原》的象征中,却很难找到那些相同和联系。四月和残忍、死亡之间,荒原和西方人的精神状态之间,不仅很难找到密切的关联,相反,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样,作者通过运用象征手法,达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从而引起了读者对西方现代社会现状的思索。

    其次,《荒原》中的象征还是多层次的,其中有些意象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譬如“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荒原》第四章中《水里的死亡》有这样的诗句: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星期/忘记了水鸥的鸣叫,深海的浪涛/利润与亏损。[3](P61)第五章《雷霆的话》中有这样的诗句:只要有水/而没有岩石/若是有岩石/也有水/有水/有泉/岩石间有小水潭/若是只有水的响声/不是知了/和枯草同唱/而是水的声音在岩石上/那里有蜂雀类的画眉在松树里歌唱/点滴点滴滴滴滴。[3](P62)在以上的诗句里,“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也是各种欲望的象征。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拯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这时水是“死亡之水”。这种象征闪烁着辩证的光辉:希望不可无,否则荒原永无生机;荒原忌太滥,否则同样会溺毙生命。

    第三,《荒原》中的象征还具有纯主观的特点,把象征完全看成主观的东西,全凭个人直觉和内心梦幻,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象征似与不似,主观与客观统一等等规律,甚至根本不顾别人懂不懂。如艾略特诗歌中的雾像睡猫,黄昏像“麻醉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之类。在这里,我们在雾和猫之间,黄昏和麻醉的手术病人之间完全找不到关联。它们纯粹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的产物。不仅如此,在后期象征主义的其他诗人中,例如叶芝,我们也能找到相当多的、类似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叶芝的许多诗中都出现过一个象征物:旋体。在诗歌《驶向拜占庭》中有这样的诗句:请走出圣火来,参加那旋体的运动……在诗歌《基督重临》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在向外扩张的旋体上旋转呀旋转……这个旋体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不深入思索,简直是不知所云,如堕五里雾中。明白之后,豁然开朗。原来,叶芝认为人类历史是从野蛮到文明,又从文明到野蛮,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他诗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这个“旋体”,竟然就是指历史的不断循环往复。在他看来,人类历史就像诗歌中的旋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所以,在运用象征这一艺术手法时,不论叶芝、还是艾略特,同样是纯主观的。

    深邃而怪诞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袁行霈指出,“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意象派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4](P49)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意’。这个‘意’是指那种只有圣人才能发现的‘天下之赜’,孔颖达在《周易正义》解释为只有圣人才能发现的‘天下深赜之至理’。所以意象的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5](P200)“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到了近现代,意象被西方文论接纳。卡登在《文学术语词典》中的解释,指的是用语言来重复客观物体,行为,情感,思想,心理状态,以及所有感觉与超越感觉的体验。[6]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杂混合物。”[7]庞德还进一步指出“意象主义的要点,就是不把意象用于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语言的道。”西方现代诗歌对意象的阐释,更强调诗歌创造的“象”的印象性、主观性。不仅如此,西方人竟然以意象为主要艺术手法,形成了所谓意象派诗歌。在当代,意象一词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有广泛的用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以及观念意象。其中观念意象是意象的高级形态,又可以称为审美意象或者文学意象。”[5](P199)

    在袁行霈看来,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意象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意,即诗人的情感、思想、观念等等。一个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4](P52)“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4](P53)

    在文学形象的构成中,主观之“意”即主题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最基本的因素,“象”因“意”而生,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在意象创造上,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与“景”的结合,即诗人的内在情感,必须通过一个外在的景物来表达。因此,内在的感情与外在的景物要有对应性。如宋代诗人贺铸写“闲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要表达的意是“闲愁”,他一连用了三个自然风物做比,水草、柳絮、梅雨,自然风物的轻飘、散漫、若隐若现,与闲愁的莫名与散淡确实对应。

    而西方文论则强调意象是主观经验的表现或创造。如庞德的一首有名的短诗:人群里这些面孔的幽灵;湿淋淋黑枝上片片残英。据庞德自己说他是在一个地铁车站看到一些美丽的面孔忽而有了些感受。这首诗歌象征着一种人生感受,诗人只想把他的感情感染给读者。在浓黑的背景上(人群、湿枝),美好的事物(面孔、残英)显得格外光彩,同时也显得格外短暂(花残将逝,幽灵一闪),由此给人一种莫以名状的怅惘感,这大约就是诗人所要表现的刹那间的感受。而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艾略特受庞德的影响很深,所以,《荒原》中大量使用了意象。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7

这样的故事使我们思索,想知道如果我们自己在相似的情况下,应该做什么?临死之时,什么样的事情、体验、关系应该被放入最后的时光中呢?回忆往昔,什么使我们快乐开心?什么又使我们抱憾呢?

有时,我常这样想,每天活得就像明天就死去一样,这或许是一个非常好的规则。这样的态度可以鲜明地强调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生活得优雅从容,朝气蓬勃,观察锐敏,而这些将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慢慢丢失。当然,也有一些人一生只是“吃、喝、享受”,然而,大多数人们在得知死亡的确切存在时都会有所收敛。

在故事中,将死的主人公通常都在最后的时刻由于幸运的突然降临而获救,并且从此以后他的价值观改变了。他变得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它永恒的精神价值。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即使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仍然对他所做的每件事情充满了甜美的感情。

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生活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知道总有一天我们要面对死亡,但总认为那一天还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身强体健之时,死亡好像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很少考虑它。日子多得好像没有尽头。因此,我们一味忙于琐事,却没意识到这样对待生活的态度太盲目。

我担心同样的冷漠也存在于我们对自己所有官能和意识的使用上。只有聋子感激欣赏听力,只有瞎子体会得到看见事物的乐趣。这种研究特别适合那些在成年期丧失了视力与听力的人。而那些从未体会过丧失视力和听力之苦的人们,很少能充分使用这些美好的官能。他们心不在焉,也不太感兴趣用眼睛和耳朵模糊地看着和听着周围的一切。正如人们不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直到失去了才明白它的价值一样,人们只有在病的时候,才意识到健康的好处。

我经常这样想,如果每个人在他的早期成年生活中有一段时间变瞎变聋了,这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黑暗将使他更加感激光明;寂静将告诉他声音的美妙。

我经常测验我那些视力完好的朋友,探究他们看到了什么。

最近,我的一位好友来拜访我,她刚从森林里散了很长的步归来,我问她都看到了些什么。“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她回答说。如果不是习惯了这样的回答,那我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早就相信,眼睛是看不到什么东西的。

我问自己,在森林里走了一个多小时,竟然没有看到任何可看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就连我这个看不见东西的人,只靠触摸都能发现许许多多令我感兴趣的事物。我感到一片叶子的娇嫩与匀称,我充满爱意地抚摸着白桦树银色光滑的外皮,或者松树粗糙的表皮。春天,我满怀希望地抚摸着树枝,寻找着大自然冬眠苏醒后的第一个标志——花蕾。我感觉到花儿那令人愉悦的如天鹅绒般光滑的质感,同时又发现了它那引人注目的卷曲。大自然中千奇百怪的事物就这样展现在我面前。偶尔,如果幸运的话,我轻轻地将手放在一棵小树上,就能感到小鸟放声歌唱时的快乐的跳跃。我喜欢让清凉的溪水从我张开的指间滑过。就我个人而言,芬芳的松针地毯或轻软的草地要比最奢华的波斯地毯更让我欢迎;对我来说,四季的变迁,就像一场令人激动万分并且没有休止的戏剧,它们的行动像溪水一样流过我的指间。

有时,我在内心里呐喊,渴望能看看这所有的事物。只是摸一摸就给我带来了如此多的快乐,如果能看到的话,我将发现多少美丽啊!然而,那些视力完好的人们却很少看见什么。他们认为世界上千姿百态的行为以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人类,很少关注已有的东西,却渴望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然而,在明亮的世界里,将视力的天赋只看作是一种方便之举,而不看作是充实生活的手段,这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将设这样一门必修课——“怎样利用你的眼睛”。教授应当试着向他的学生揭示,他们可以将新的快乐带入生活,只要他们能真正看清那些他们不曾注意过的事物。教授还应当努力唤醒他们身上那些沉睡懒散的官能。

可能,我可以用想象来很好地描述一下,如果我能重见光明,哪怕只有三天时间,我最想看到什么。而且,当我在幻想时,假设是你自己,你只有三天多点时间来看这个世界的话,你将怎样利用你的眼睛呢?假如随着第三天黑夜的到来,太阳将永远不会再从你面前升起,你将如何度过这短暂插入的、宝贵的三天呢?你最有可能将目光停留在什么上面?

很自然的,那些在我的黑暗岁月中对我最亲切的东西是我最想看到的。我想,你也希望将目光停留在那些使你感到最亲切的东西上。这样,你就可以把它化为回忆带进无尽的黑夜中去。

如果靠某种奇迹我能恢复三天光明,然后又回到黑暗里去的话,我将把这三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天

在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善良的、温和的、友好的人们,是他们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首先,我想长久地凝望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我家,给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为了将她珍藏在我的记忆中,我不仅要看她脸部的轮廓,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活生生的例子,她就是靠这些完成了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想从她的眼睛里看出使她能坚定面对困难的坚强个性和她经常向我展露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我不知道怎样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去探索一个朋友的内心世界。我只能通过指尖,“看到”一张脸的轮廓。我能感觉到高兴、悲伤和许多其他明显的情感。通过触摸他们的脸我可以了解我的朋友们。但是,我无法通过触摸来明确说出他们的个人特征来。当然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例如通过他们对我表达的思想,通过他们对我显示的一切行为,来探究他们的个性。但是,我不认为对他们能有更深的了解,只能通过亲眼见到他们,亲眼看见他们对各种思想和环境的反应,亲眼看到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即时瞬间的反应来实现。

对于我身边的朋友,我很了解,因为,经过多年的交往,他们已向我显示了自己的各个方面。但是,对于那些偶然遇到的朋友,我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印象,这个印象还是从一次握手、我用手指触摸他们的嘴唇或他们拍我的手掌的暗语中得到的。

而对于视力完好的你们来说,这就容易得多并且令人也比较满意。你们只要观察他表情的微妙变化,肌肉的颤动,手的摇晃,就可以迅速地抓住这人的基本个性。然而,你曾经想过用你的眼睛刺探一个朋友或是熟人的内在本质吗?你们那些视力完好的大多数人只是随便看看一张脸的轮廓,并且到此为止,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举个例子,你能准确地描绘出五个好朋友的面貌吗?有些人可以做到,但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根据一个试验,我问过许多结婚经年的丈夫,他们妻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他们通常很尴尬也很困惑,老实承认自己确实不知道。顺便提一句,妻子们大多抱怨他们的丈夫不注意新衣服、新帽子和房间布置的改变。

正常的人们很快就会习惯他们周围的环境,事实上他们只注意奇迹和壮观景象。然而,即使在看最壮观的景色时,他们的眼睛也是懒惰的。法庭的记录每天都表明“目击证人”看到的是多么不准确。不同的证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事件。有些人可以看得更多些,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视力范围内的每件事情都收入眼底。

啊,如果我有三天光明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将是很繁忙的一天。我要把所有的好朋友们都叫来,好好端详他们的面容,将他们外貌下的内在美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还要看一个婴儿的面孔,这样我就能欣赏到一种充满渴望、天真无邪的美,它是一种没有经历过生活斗争的美。

我还应该看看我那群忠诚的值得信赖的狗的眼睛——严肃而机警的小斯科第·达基和那高大健壮而又善解人意的大戴恩·海尔加,它们热情、温柔而淘气的友谊使我感到惬意。

在那紧张的第一天里,我还要仔细观察我家里那些简朴的小东西。看看脚下地毯那热情奔放的颜色,墙上美丽的壁画和那些把一所房屋变成一个家的熟悉的小东西。我会充满敬意地凝视我所读过的那些盲文书,不过我将更热切地盼望看到那些供正常人读的印刷书籍。因为在我那漫长的黑夜生活里,我读过的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在我面前筑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人类生命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源泉。

在恢复光明的第一天下午,我将在森林里作一次长时间的散步,让自己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丽风景中,我将在这有限的几小时内如痴如狂地享受那永远只能向视力正常人展露的壮观美景。在结束森林散步返家的路旁如果有一个农场,我便能看到耐心的马儿在田间犁地「也许我只能看到拖拉机了!和那些依靠土地生存的人们那宁静满足的生活。我还要为绚丽多彩而又壮观辉煌的日落祈祷。

当夜幕降临之后,通过人类天才的发明人造灯光,我应该体会到双重的快乐。这是大自然当黑夜来临时,为增强自己的视力而发明的。

在恢复光明的第一天夜里,我不可能睡着,脑海里满是对白天的回忆。

第二天

翌日——也就是恢复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黎明即起,看那由黑夜变成白天的激动人心的奇观。我将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观赏那壮观莫测的变幻景象,太阳正是用它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我想利用这一天对整个世界的历程作一瞥。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壮观景象以及历史的沧桑巨变。如此多的东西怎样才能压缩到一天内看完呢?当然,这只能通过历史博物馆了。我经常参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用手触摸过那里展出的许多物品,但是我多么渴望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经过浓缩的地球历史,以及陈列在那里的地球居民——各种动物以及处于本土环境对不同种族的描摹;看看恐龙巨大的骨架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漫游在地球上的柱牙象,人类就是靠渺小的身躯和发达的大脑征服了动物王国;看看那些展现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的逼真画面,和人类用来为自己在这个星球上建造安全居所的那些工具;还有自然历史中许许多多其他方面的东西。

我怀疑有多少本文读者曾仔细观察过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展品的全貌。当然许多人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不过我敢肯定,许多有这种机会的人却没有好好地善用它。那儿确实是一个用眼的好地方。视力正常的人们可以在那里度过无数个充实的日子。而我的想象中,短短的三天光明,只能匆匆一瞥便得离去。

我的下一站将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像自然历史博物馆向我们揭示世界的物质方面一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展现出人类精神的各个侧面。在人类历史中,对艺术表达方法的渴望几乎和人类对于食物、住房、生育的热望同等强烈。在这里,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巨型大厅里,埃及、希腊、罗马的精神思想通过他们的艺术表达出来。通过我双手的触摸,我很熟悉古埃及男女诸神的雕像,能感觉到复制的巴台农神庙的中楣,也能感觉出还在发起进攻的雅典武士那种节奏美。阿波罗、维纳斯以及撒摩得拉斯岛的胜利女神都是我指尖的朋友。多瘤而又蓄有长须的荷马让我感觉尤为亲切。因为他了解盲人。

我的手曾逗留在罗马时代以及更晚期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塑上,我的手曾经抚摸过米开朗基罗那激动人心的石膏像英雄摩西,我也能感知到罗丹的才能,对哥特式木刻的奉献精神深感敬佩。这些能用手触摸的艺术品,我能理解它们的意义,而那些只能看到不能摸到的东西,我只能通过猜测来领悟那一直远避我的美。我可以欣赏希腊花瓶那简朴的线条,然而它的图案装饰我却无法得知。

就这样,在我恢复光明的第二天,我就试图通过艺术去刺探人类的灵魂。通过触摸可以了解的东西现在可以用眼睛来看了。宏伟而又壮观的绘画世界将在我的面前展开,从带有宁静宗教风格色彩的意大利原始艺术到具有狂热想象意味的现代派艺术。我要细细观察拉斐尔、列奥纳多·达·芬奇、提善、伦布朗的油画,也想让眼睛享受一下委罗涅塞那绚丽的色彩,研究一下艾尔·格里柯的神秘,并从柯罗那里体会自然的新意。啊,这么多世纪以来的艺术为视力正常的人们提供了多少绚丽的美和深广的意义啊!

凭着对这艺术圣殿的短暂造访,我不可能把那只向你们打开的伟大艺术世界里的每个部分都考虑得很清楚,我得到的只能是一个表面肤浅的印象。艺术家们告诉我,如果想真实而深刻地评价艺术,就必须培养自己的眼睛,一个人必须从品评线条、构图、形式和色彩的经历中去学习。如果我能看见东西的话,我是多么乐意去着手这件令人着迷的研究啊!然而我被告知,对于你们大多数视力正常者来说,艺术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夜,无法探索也难以找到光明。我无可奈何不情愿地离开大都会博物馆,那儿收藏着发现美的钥匙——这种美已经被人们所忽略。然而视力正常人并不需要从大都会博物馆里去寻找发现美的钥匙。人们在较小的博物馆里,甚至在那些小图书馆书架上的书本里也能找到同样的钥匙。当然了,在我想象中能看见东西的有限时光里,我将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发现美的钥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最伟大的宝库。

第二个恢复光明的夜晚我想去戏院看一场电影。虽然我现在也经常出席各种戏剧表演,可剧情却得让一位陪同拼写在我的手上。我多想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哈姆雷特那迷人的形象,或者穿梭于绚丽多彩的伊丽莎白式服装的人物之中的福斯泰夫。我多么想模仿优雅的哈姆雷特的每一个动作和健壮的福斯泰夫的每一个昂首阔步。因为我只能看一场戏,这使我进退两难,但是我想看的戏实在太多了。你们视力正常的人可以看你们想看的任何戏,不过我怀疑你们之中究竟有多少人在全神贯注于一场戏、一幕电影或别的壮观景象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并感激那让你享受其色彩、优美和动作的视力的奇迹呢?

除了在触摸的有限范围内,我无法享受节奏感动作的美。尽管我明白节奏欢快的奥妙,因为我经常通过地板的颤动去感受音乐的节拍,但是我也只能模糊地领略巴甫洛瓦的魅力。我可以想象出那富于节奏感的动作,一定是世间最赏心悦目的奇景之一。我可以通过手指去触摸大理石雕像的线条来感悟这一点。如果静止的美可以如此可爱,那么看到运动中的美肯定更令人振奋和激动!

我最深切的回忆之一是在排练可爱的瑞普·凡·温克尔,约瑟夫·杰斐逊做着动作讲着台词的时候,他允许我触摸他的脸和手。这使我对戏剧世界有了贫乏的一瞥,我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的兴奋和欢乐。但是,我肯定还遗漏了许多东西。你们视力正常的人能从戏剧表演中通过看动作和听台词而获得了多高的享受啊。就算我只能看一场戏,我也能明白我读过或通过手语字母而进入我脑海的一百场戏的情节。

所以,我想象中恢复光明的第二天的夜晚,戏剧文学中的许多伟大形象将挤进我的梦想。

第三天

下一天的清晨,我将再次去迎接那初升的旭日,希望发现新的欢乐。因为我确信,那些能真正看到东西的人肯定会发现,每个黎明都充满了千姿万态、变幻无穷的美。

根据我想象中奇迹的日期,这是我恢复光明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没有时间去遗憾或渴望了,那儿有太多的东西要去看。我把第一天给了我的朋友,给了那些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人间万物,第二天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历史。今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除了纽约你还能在别的什么地方发现人类这么多的活动和这样纷繁的情景呢?于是纽约成为我的目的地。

我从位于安谧的长岛森林山郊区的家中出发。许多整洁的小屋在绿地、树木、鲜花的拥抱中,充满妇女儿童说笑走动的欢乐声音在四周回荡,这里真是城市劳动者安静的休息之所。当我驱车穿越横跨东河的钢式网状桥时,感觉到了新的激动,感受到人类内心的智慧和力量。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如果我以前能看见东西的话,我将用很多时间来欣赏河上热闹活动。

举目前望,面前耸立着奇异的纽约塔,这城市就像是从神话故事的书页中跳出来似的。这是多么令人激动敬畏的奇景啊!这些闪闪发光的尖塔,这些钢和石块构筑的巨大堤岸,就像神为自己修建的一样。这幅有生气的画卷是千百万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担心很少有人能够注意这些。他们眼睛经常无视这些壮丽景观的存在,因为他们对这些已经太熟悉了。

我匆匆忙忙登上那些大型建筑之一——帝国大厦的顶层,就在不久前,我在那里通过秘书的眼睛“看到”了脚下的城市。我急于把我的想象和真实世界作一次比较。我坚信展现在我面前的这幅画卷绝不会使我失望,因为对于我来说它将是另一个世界的景况。

现在我开始周游这个城市。首先我站在繁忙的一隅,只是看来往的人群,试着从观察中去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一些东西。看到他们微笑,我也开心;看到他们如此果断,我感到骄傲;看到他们遭受痛苦,我深感同情。

我漫游到第五大道,将视野从聚精会神的注视中解放出来,以便不留意特殊的事物而只看一看瞬息万变的色彩。我相信人流中妇女衣着的色彩,肯定是我最看不厌的灿烂奇观。不过,假如我能看见的话,可能我也会像大多数妇女一样,过分地注重服装的个性化风格和个性化的剪裁式样而忽略宏观色彩的壮美。我还确信我会变成一个橱窗前的常客,因为去观看橱窗中五光十色的美丽商品一定会令眼睛愉悦。

从第五大道开始游览整个城市——我要到花园大街去,至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嬉戏的公园去。通过访问外国居民我作了一次不离本土的境外旅行。对于开心和伤痛等一切东西我都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以便能深刻探索和进一步了解人们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我的心里充满了对人和物的想象,我的目光将轻轻地滑过但不漏下任何一个细小的东西,它力图紧紧抓住它所凝视的每一件事物。有些场景是令人愉快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感到悲哀和忧郁。我不会对后者闭上眼睛,因为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关闭了心灵,禁锢了思想。

我恢复光明的第三天就要结束了,可能我应该把这剩下的几小时用于许多重要的探索上,可是我担心在这最后一夜,我会再次跑到剧院去看一出狂喜的滑稽戏;以便能欣赏人类精神世界里喜剧的弦外之音。

到午夜,刚刚从盲人痛苦中得到的临时解脱就要结束了,永久的黑暗将重新回到我的身边。很自然短暂的三天时间,不可能让我看完我要看的全部事物,只有当黑暗重新降临在我的身上时,我才会感到我没有看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过我的脑海中已经被那壮丽的回忆塞满了,很少有时间去遗憾。今后无论摸到什么物体都会给我带来它是什么形状的鲜明回忆。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8

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城市,具有“春城”之美誉。为了充实我的假期生活,爸爸妈妈请假带我来到这美丽的城市,这是我第4次到昆明玩耍,正好赶上大观楼举行荷花节,西游洞正式开放的时候,姨妈和我们两家人就选择去大观楼和西游洞玩。

一到大观楼门前,人山人海,宣传荷花节广告和彩旗四处飘扬,进入大观楼,映入眼帘的是全池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铺满湖面,渐谢的荷花仅有三两枝挺立湖面,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荷花形态各异,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玉立,有的飘零,有的晶莹,有的花叶相依,还有青蛙,蜻蜓,,小鸟立在花和叶上,那情趣比满池荷花观赏起来更有味道。我与表姐表哥连忙拿出相机拍照,记下这永恒的瞬间。还有那座落滇池边大观楼180字“天下第一长联”之称的对联,很是吸引人,让我和表哥表姐读了半天,都没有把它读通,也没弄明白意思,直到回家上网才基本把意思弄明白,那长联的作者真让我佩服。

西游洞坐落于昆明市五华昆路公路天生桥,因拍西游记而成名。西游洞,水帘洞,观音洞是其主要景点。我们胆战心惊地爬完一段很长的由铁片铺成的索桥,到达第一个景点西游洞,西游洞是西游记中拍妖怪洞穴的地方,洞中除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洞穴中人做的妖怪洞穴的王位,桌子,还有观音菩萨的莲花座等,与西游记片子中的一模一样。从西游洞向上爬一段公路,到这第二个景点观音洞,听说里面的观音等佛像和千年老龟是天然形成的,虽然洞里烟雾缭绕,有种让人窒息的感觉,但为了这个神奇的传说,我们几个人还是捏着鼻子往里冲,但光线太暗,只见着一些模糊的雕像,就只好瞟一眼,赶紧跑出洞呼吸新鲜空气。从观音洞随小路下到山脚,就来到了水帘洞的后门,水帘洞是一个全长800多米通天河水从里面流出的大洞,沿着河水经历了水上漂打,坐观音座等好玩的游戏,我们来到了水帘洞前门,门前水从山顶留下来,形成一面像珠帘一样的水帘,漂亮极了,让人流连忘返。

这次再游昆明,感觉比上几次都好玩得多,以后我还要去昆明其他景点游玩,充分感受“春城”带给我们的美妙感觉。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9

一、特技与布景

在今天看来,前25集的特效虽然简单原始,甚至拙劣穿帮,但在80年代的大陆电视剧制作史上,绝对属于高水准了,成为80后观众历久弥新的珍贵记忆。续集的特效,虽然视觉效果更炫,但没有体现出西游记独特的神话特色,混同于一般的武侠神怪片。

前25拍摄的外景地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名山大川,如同铺开西天路上美不胜收的长卷画。即使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景致,如天宫、地府,也是既遵循原著描写,又融入导演的合理想象,还原出中国传统民俗风貌,在摄影棚内搭建的,加上灯光、烟雾的有机配合,完全能让人信服,这就是吴承恩笔下的神话境界!

但在续集中,外景和布景就差强人意。以《路阻狮驼岭》这一集为例。 狮驼三魔可以说是西天路上最强悍恐怖的三个魔头,原著中是怎么描写他们的洞府和长相的呢?

“骷髅若岭,骸骨如林。……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若非美猴王如此英雄胆,第二个凡夫也进不得他门。”

青毛狮 “凿牙锯齿,圆头方面。声吼若雷,眼光如电”, 黄牙老象“凤目金睛,黄牙粗腿。长鼻银毛,看头似尾”,大鹏雕“金翅鲲头,星睛豹眼。抟风翮百鸟藏头,舒利爪诸禽丧胆”。

原著中描写的如此阴森恐怖,我们在电视剧里却感受不到一丝恐怖的氛围(当然影视审查制度严格,不可能也无必要展现这么血腥的画面),反而感觉这个妖洞只是像个山寨,连厨房都干干净净。这就更加不符合妖怪茹毛饮血的常理了,何必还要蒸熟再吃?看老版里面的兜率宫,虽然是在棚内搭设的布景,我们觉得它很真实,云气氤氲,炉火熊熊。再看实景拍摄的狮驼洞,人为痕迹很重,不是穷山恶水,更不用提及神话意境。

二、人物造型

化妆师王希钟为《西游记》进行人物造型设计,几乎调动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包括游历名胜古迹,欣赏民间雕塑和各种地方戏曲的积累。尤其是对猪、猴、鬼怪的造型煞费苦心,反复试验,在人与动物、美与丑、戏曲与荧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形形的西游人物。

续集里从妖王到小妖,都没有狰狞的感觉,像戴着动物头套的卡通人偶。孔雀公主稍有仙风道骨,但给她伴舞的喜鹊,则更像西方童话里的仙子,不像中国神话中的精灵,从服装到头饰都一味写实,缺乏灵气。前25集里,前后共有数百个神道人物,四大菩萨的造型互不重样,玉鼠精、杏仙、白骨精、蝎子精这些妖姬造型也各具特色,融汇了中国古典仕女艺术造型的精粹,也为观众喜闻乐见。影视化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续集的人物造型却难以乞及老版。

三、叙事方式

从叙事方式来说,老版的主干突出,节奏紧凑,画面没有一个废镜头,台词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集单独形成一个独立的故事,缺乏一些变化。续集里面采用了倒叙、闪回、插叙的方式,增加了一些插科打诨的情节,出场的人物也发生了细微变化,结尾处往往设下悬念,吸引观众期待下一集。这样的改动使情节丰富了起来,但前后40集合在一起看就不太协调,和小标题不完全对应。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松散,无戏加戏,以歌代戏的地方很多。此外,隐雾山樵子夫妇、寇员外女儿的感情戏,完全游离于取经大业之外。插曲《伴君常开花一朵》无论如何是不能像《女儿情》《相见难别亦难》那样优雅缠绵,一唱三叹的打动人心,歌词里“恨别鸟惊心”是杜甫的诗句,他所在时代远在唐僧之后,这样的常识性错误出现在《西游记》里太遗憾了。

四、片头设计

老版和续集的片头风格完全不同,这是我们在2000年首播续集是感受到的第一个差异。老版片头长约2分30秒,镜头却只有30多个,根据前奏曲的几段旋律变换,节奏快慢交替,画面内容以腾云驾雾、天宫龙宫美景、西游路途为主,大中景较多,特写很少,音乐风格是民乐为主,并加入MIDI元素,配合孙悟空腾云的音效。2分30秒的镜头相当长,但由于画面诱人,充分展现出西游记的神话色彩,加上飘逸婉转的女声和声,如天籁之音。

相比之下,续集的片头似乎注重效率,总长1分40秒的片头曲《通天大道宽又阔》,共用了将近50个镜头,绝大多数是动态的特写镜头,把续集的精彩特效场面全部呈现在观众眼前。歌词写的不错,大有齐天大圣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但整首歌的风格刚性十足,配乐又是以西洋乐器为主,初看之下很是过瘾,仔细品味,《西游记》的古典神韵就丢失了。而且整个片头是在流动性的画面中完成的,主角配角基本都露脸了,歌一唱完,热闹也看玩了,观众却没记住什么东西。我国剪辑界元老傅正义提倡要“剪出戏来”,他设计《三国演义》片头,只是把长江流水作为背景,在上面叠印六位主角肖像,暗合“滚滚长江东逝水” 的歌词,片头的剪辑,往往比正片更难,既要有信息量,又要有诗情画意。越简单的画面,观众反而容易记住,返璞归真之妙就在这里。

五、音乐

老版的背景音乐很丰富,富有感染力。孙悟空、猪八戒都有自己独有的背景音乐,即电声演奏的《逍遥自在孙大圣》、《撞天婚》,前3集里面编钟、古琴演奏的《天府乐》,《女儿国》一集渲染妖洞,预示噩运的的音乐,用琵琶演奏、电声合成,后来孙悟空和蝎子精打斗,立马变成电声演奏的《西游记》前奏曲,十分振奋人心,配上画面扣人心弦。一些插曲更是深入人心,像《天竺少女》《五百年沧海桑田》《取经归来》。 在25集的篇幅中,插曲多达10余首,却没有累赘之感,因为都是插得恰到好处,声画统一,很好地升华了剧情,有助于表现人物感情。相比之下,续集也有好几首插曲,给我的感觉是,没有质的提升。《伴君常开花一朵》是《女儿情》的克隆版,《看我跃马扬鞭》是《走啊走》的翻版,类似这样的还很多,连《真假美猴王》里“贬徒”一场戏都和《三打白骨精》如出一辙,歌词内容也差不多。因此最突出的感觉是,续集的音乐太现代了,从韵味到歌词,没有古意,神话色彩淡薄,和老版的词曲作者不在一个档次。

可可西里观后感篇10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有幸到萧瑟的工作室做客,他的工作室宽敞温馨,四处都有一种怀旧的痕迹,在工作室的中央摆放着他的油画创作,作品让这个安静的空间有了声色,不仅是作品,这里的一切正如日记一样记录下了萧瑟的艺术生活。在这个初冬的下午,我们坐在燃烧的壁炉旁边,火焰传递出一股暖洋洋的气氛,正如萧瑟的本人一样,亲切和蔼。

找到自我的绘画风格

萧瑟是70年代的艺术家,始终坚持着油画作品创作。当他给我讲诉他的学画经历的时候,我也有些惊讶,他说:“我是学设计出身的,那个时候正好是时期。我还很小,那时候不敢醒目的喜欢艺术,但是当时我特别喜欢画画,我的老师把我带到了他的工作室中学习绘画,当时没有多余的素描笔和纸,有油画的材料,老师让我拿着油画的材料开始练习,当时有种画着玩的心态,有句话说先入为主,这样油画也开始的喜欢上了。”这一画就是几十年的时间,慢慢的萧瑟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独特的绘画观念。他的作品有着一种明显的宗教神秘感,这从他的画面里静谧的、有前景任务不待任何关联的背景处理,人物与戏剧性道具如描、带翅飞鱼、魔箱、宗教背光等等处理中能够集中反映出来。人物带有神秘莫测、独特而有意味的表情,冷漠中带有对世界的审视、冷眼旁观。他的作品与这个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既有保留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同时有小心阿护自己可能随时受伤害的内心。萧瑟说:“我首先是对某个颜色感兴趣,从这一点出发的,用最原始的元素打动人,我的作品跟我的经历也是紧密相连的,我出生在70年代,的时候把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断掉了,完全西化了,建立一个西方的模式,而这个西方的文化也不是完全的西方的,我们把西方表面的东西拿过来。我们传统的文化没有了,这是潜意识的文化冲击,后来我渐渐的把反映这些的文化现象表现在我的作品里。”他用幽默的方式阐述的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用蓝色和红色的颜色对比,也隐喻了是一种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对话,在这样一个不相吻合的,盲目的参照和信仰的消失中,我们尴尬而又没有自信的生存着。

对文化继承的反思

这样的现象可以追溯到时期,作为文化的继承和革新是一个艺术发展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不能“否定一切”同时也不能“肯定切”,没有继承的革新是盲目的,没有革新的继承是没有目标的,说以继承文化是要取其精华,弃之糟粕的。而当时的我们并没有这样,而是把中国的传统断代了,难道是经济的落后而造成的文化上的不自信吗?所以这一点正是萧瑟亲身经历过的时期,在他的心里深深的刻下了影子,影响到了他今天的创作,他把这样的提问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把问题留给了我们去反思。萧瑟说:“我的作品中西方的人物形象是跟我自身的年代有关,那时候美术史的书籍。除了俄罗斯的,欧州的这些,国外出的美术史有插图,国内出的美术史对西方的就到印象派后期再往后就只有评论是野兽派等,在中国这些却变成了资本主义腐朽的表现了,大量的传播是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映射到童年的印象里,后来在心里朦胧的就出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了解他的根源,那个时候做不到往上的反思,只是

些小的事情会触动你,我有一个同学,画的很不错,他的画在画廊里销售也好,后来去了德国,我们问他为什么去德国,他指着奔驰说,车里最好,我必须得走出去,到欧洲感受到了博物馆、近现代艺术,让我慢慢发现中国其实是自己把文化断掉了,接受了西方文化,到西方必须是他的文化得到承认,只能从西方得到认可,现在的哲学体系完全西化了,中西方文化这种交融也好,不管是交流也好,小的时候喜欢的,凡埃克·米开朗基罗,在脑海里已经是非常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