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合同十篇

时间:2023-03-31 10:04:47

教练合同

教练合同篇1

乙方(受聘人) : (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规、规定,按照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合同期限

1.合同有效期:

(1)自 ,合同期为 年。合同期满聘用关系自然终止。

2.聘用合同期满前一个月,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订聘用合同。

第二条 工作岗位

1.乙方受聘为兼职 ,全面负责教练部业务及管理工作。

2.根据工作需要及乙方的业务、工作能力和表现,甲方有权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

第三条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

1. 甲方实行每周工作 时,每周6天的工作制度。

2. 甲方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保证乙方的人身安全及人体不受危害的环境条件下工作。

3. 乙方一旦受聘,为了便于宣传推广包装,甲方有权免费使用乙方图片及视频作为永久宣传使用。

第四条工作报酬

1. 经甲乙双方协商,乙方的工作岗位是兼职健身教练,每月工资参照绩效制度,每月发工资时间为次月的15号。

第五条工作纪律、奖励和惩处

1.乙方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2. 乙方应遵守甲方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自觉服从甲方的管理、教育。

3. 乙方如违反甲方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甲方按市府和单位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条聘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

1.聘用合同依法签订后,合同双方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确需变更时,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合同继续有效。

2.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时,聘用合同即自行终止。在聘用合同期满一个月前,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续订聘用合同。

3.甲方单位被撤消,聘用合同自行终止。

4.经聘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聘用合同可以解除。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应提前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聘人。

A.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愿从事甲方另行安排适当工作的。

B.乙方不能胜任该工作岗位,连续两个月不能完成私教绩效任务的。

C. 乙方不履行聘用合同的。

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不能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

A.乙方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B.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符合《实施意见》第三条第5款规定者除外);

C.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7. 乙方要求解除聘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并且乙方负责协助甲方招聘相应人员代替乙方工作方可执行。

第七条违反和解除聘用合同的经济补偿

1.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经过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甲方解除聘用合同的,甲方扣除相当于半个月的工资作为乙方给甲方的经济补偿金。

2.乙方需遵守竞业规则,若乙方在职期间或离职后去同行业其他公司,乙方不得以任何原因引导教练员及私教客户去他方,否则乙方须赔偿五万元作为甲方的经济损失补偿,同时,甲方保留追究一切经济损失的权利。

教练合同篇2

乙方:_________

甲方愿聘用乙方为本公司投资制作的_________集电视电影_________,现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双方在此确认,甲方聘用乙方为_________,负责_________工作。

二、该剧是甲方投拍的电视电影作品,该作品之全部著作权均由甲方享有,本合同的目的为确定双方间聘用劳务之法律关系。

三、甲方为完成该剧的制作,确立该剧剧组为拍摄工作组织,该剧组负责人为甲方制片人,剧组执行制片人代表甲方行使对该剧组的管理。乙方保证在受聘该剧拍摄制作的整个过程中服从剧组管理。

1.在没有天灾人祸或特殊原因的情况下,乙方必须完成甲方所按排的工作计划。

2.乙方在合同期内,不能替第三者提供任何形式的服务或者其他甲方认为可能妨碍乙方履行合同之活动。

3.在拍摄期内,甲方承担乙方交通、住宿、伙食费用。住宿及伙食标准均由甲方决定,或由甲方安排。

四、乙方应遵守职业道德,在合同期内必须保证以最佳创作状态、最佳专业知识、最佳制作技能完成拍摄及制作该剧的任务。

五、乙方参加该剧工作,享有因提供剧作而获得经济报酬之权利。甲方为此支付乙方工资每月_________元。

六、在合同期内,乙方如因拍摄工作造成人身事故,甲方有责任协同解决,其余疾病的治疗费原则上由乙方自理。

七、如乙方因病、伤等理由不能正常履行职责,或甲方认为乙方不能正常履行职责;摄制组工作受不可抗力或而导致拍摄中断,本合同将暂停或终止。暂停期间甲方无须给予乙方酬金。

八、甲方应按时付款,如甲方未按时付款,乙方有权停止工作。因此造成乙方的经济损失,由甲方负责赔偿。

九、如因乙方违反本合同任何条款,导致中断拍摄,并引起严重后过的,甲方可终止本合同,甲方有权聘用他人代替乙方继续完成工作。由此引起的制作损失,将由乙方负责并作出赔偿。

十、本合同有效期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拍摄及后期制作结束为止。

十一、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本合同壹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教练合同篇3

关键词: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测评

中图分类号:G80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 编号:1007-3612(2010)10-0132-04

A Research on Coach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ZHANG Shu-fe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Science College, Zhejiang NormalUniversity,Ji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aking coach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ing qu estionnaire method, statistical method, the paper builds the coach evaluation mo 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a ch’s development The main conclusi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is the de gree of emotion recognition of coach Coach measurem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 includes organization system, training conditions, salaries andbenefits, leadership, personal status, personal pressure and unit culture Coac h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does not have a high score Coaches of the mana gement system, training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welfare distribution a re unsatisfactory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male coaches is higher thanthat of the femal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elder coach is higherthan the young The one of the higher title are higher than the ones of the lo wer title And the score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aches are higher than tha t of thesports school coaches.

Key words: coach; degree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体育教练员是促进我国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体育教练员组织认同 度进行研究,旨在明晰体育教练员组织认同的内涵及测评维度,开发适合我国体育教练 员组 织认同的测评模型,对教练员组织认同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教练员组织认同状况,梳理 影响教练员组织认同的因素,为提高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激发工作激情与合理开发教练员人 力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教练员组织认同度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借鉴国外组织认同度测评模型,针对我国教练员组织管理特点,通过专家访谈,编制成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初测量表,共46个条目。利用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教练员集中培训 的 机会,收集了来自全国257名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单位教练员组织认同度预测数据, 为构建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测评模型提供原始数据。

1.2.2 数理统计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初测指标进行降维与归纳。样本数据大于变量数 目的5倍以上,对原始数据进行KMO值与巴莱特球度检验,均具有高度显著性,样本数据适合 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一级指标权重,对一级模块中二 级指标因子载荷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二级指标统计权重,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权重的乘积为 二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对综合权重进行修正得到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最终测评权重。

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教练员组织认同度进行综合测评。以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正式测量 与预测的中521份量表为样本数据,代入构建的测评模型,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教练员组 织认同度得分。用方差检验与均值多重比较法,对教练员组织认同度人口变量特征、区域特 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教练员组织认同进行实证研究。

投稿日期:2009-07-30

作者简介:张淑芬,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 学。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练员组织认同与测量 自197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组织认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概念分别从个 人对组织的认同、组织对个人的认同以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认同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定 义,研究结果存在较大争议与分歧。本研究从教练员主体角度出发,认为教练员组织认同是 教练员主体对所在单位相关因素在情感上的认可程度。

目前,在组织认同诸多测量方法和维度研究成果中,最为著名的是Mael(提出的组织认 同量表,从员工对组织的情感维度提出了6个测量条目[1]。信度相对较高,但是单 从一个维度出发对组织认同进行测量有失全面性。Dick等将组织认同区分为认知、情感、 评价和行为四个维度[2]。由于组织认同是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因而该分类方法具 有一定的 合理性。大陆学者王彦斌将组织认同分为生存性组织认同、归属性组织认同、成功性组织认 同三个维度[3]。台湾学者梁双莲提出组织认同包括休戚感、牵连感、忠诚感和疏 离感四个维度[4]。

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体育训练单位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特点,通过专家访谈, 本文认为体育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应该从管理决策、考评机制、上岗机制、分配机制、工作环 境、个人感受等方面进行测量。通过国家队、省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各级 各类体育教练员的访谈,构建了由59个条目组成的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初选量表,通过专家语 意分析,对初选量表条目的多维性、平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语言表达进行调整,形成由 46个条目组成的体育教练员组织认同度预测量表,经过主成分分析对于测量表条目进行降维 ,最终形成由31个条目组成的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正式测量问卷。

2.2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测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2.2.1 测评指标主成分分析对预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总体方差解释率大于70%的标 准截取因子,7个因子符合条件,方差解释率为85.13%(表1),7个因素模型能较好地反 映原始变量的信息。

表1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测评指标主成分分析因子

总方差解释(N =257)

公因子特征根 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12.247 17.2817.2822.00315.4132.6931.69313.0245.7141.49411.4957.2151.33910.3067.5161.2849.8877.3871.0077.7585.1380.7125.4890.6190.5214.0194.61100.3602.7797.38110.2051.5898.96120.1060.8299.78130.0290.22100.00借助SPSS13.0主成分分析模块功能,得出VARIMAX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2)。各因子 载荷分布比较集中,交叉情况不多,分析结果较为理想。指标因子载荷代表与因子关系的密 切程度,因子载荷大的指标反映的信息多,在因子中的贡献较大,反之亦然。

2.2.2 教练员组织认同因子命名为了简化组织认同度的测量模型,又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原始数据信息,取因子载荷大于 0.4的指标进入模型,其中,体教结合制度、项目布局制度、比赛经费保证、科学训练保障 、单位训练风气、队员精神风貌、领导行为方式、领导管理风格、领导群众关系、家人认可 程度、朋友认可程度、家庭矛盾压力、职业发展压力、自主创收情况、进修学习机会等因子 负荷小于0.4的15个指标舍弃,对剩下的31个指标按因子进行归类,根据指标之间的共同 特征,7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单位制度、训练条件、薪酬福利、领导行为、个人压力、单位 文化(表3)。值得注意的是“福利分配制度”在“单位制度”与“薪酬福利”两个因子 上的载荷均大于0.4,分别为0.621、0.505,因在“单位制度”上的载荷大于“薪酬福利 ” 上的载荷,因此把其归纳到“单位制度”因子中;同样,领导管理水平在“单位制度”与“ 领导行为”因子上的载荷均超过0.4,出现了因子交叉情况,但“领导管理水平”是“领导 行为”因子中载荷最大的指标,因此把其归在领导行为因子中,另外,“生源选材压力”因 子载荷在“个人压力”与“训练条件”也发生了交叉,但还是服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把其归属 在个人压力因子中,实际上,现阶段教练员面临着的选材问题已经对正常的训练工作造成了 很大的压力;相反,“单位人际关系”在部门“个人压力”与“部门文化”两个因子上的载 荷均达到了0.7以上,在“个人压力”上因子的载荷还高于“部门文化”的载荷,但考虑到 因子指标个数之间的平衡,把“单位人际关系”归属到“单位文化”因子中。

表2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预测指标主成分析旋转因子

载荷(N=25 7)

条目F1F2F 3F4F5F6F7信息公开制度0.851 0.2770.3120.40.2740.1280.29 5竞聘晋升制度0.816 0.1090.3260.2260.4160.0870 119考核评价制度0.727 0.1710.2460.2770.1080.0180 299福利分配制度0.621 0.2040.5050.2980.150.0420.2 22训练管理制度0.516 0.1840.3090.2530.1590.0370 086日常管理制度0.2840.1580.1830.0380.105-0.047-0 064训练经费保障0.0980.879 0.1020.186-0.0210.0110 163训练场馆设施0.1560.618 0.0580.1270.0620.0660 016人才进出口径0.1530.603 0.3010.1560.0570.0210 136师资队伍建设0.2080.511 0.03-0.0190.028-0.1520 008人才培养效益0.1660.401 0.2880.171-0.0280.0130 135奖金福利情况0.2230.0140.860 0.2140.1210.0010 151工资级别水平0.2180.2670.699 0.1320.1180.0620 13保险保障情况0.2140.2220.610 0.0080.1840.1010 025带薪休假情况0.3210.1610.519 0.1820.102-0.0510 016领导管理水平0.6020.1590.0960.917 0.0540.024-0 121资源整合能力0.2230.1270.2080.863 -0.0120.051-0 161领导专业水平0.2860.1820.0650.686 0.1530.003-0 036领导人格魅力0.3210.130.3590.472 0.1190.1630.3 28领导认可程度0.12-0.060.0230.1040.661 0.122-0 148队员信任程度-0.1220.1290.0490.2430.657 -0.0040 249同事认同程度0.293-0.0320.2410.0250.580 0.129-0 05职业社会地位0.1450.1250.1830.1590.5690.0290.0 65名次指标压力0.0570.004-0.0360.1180.0920.968 0 026单位人际关系0.1790.2560.3260.0950.0720.7950.7 77训练任务压力-0.083-0.046-0.1650.0350.0250.682- 0.078生源选材压力0.1170.4720.052-0.070.0060.6360.0 37人才输送压力-0.0160.1470.0820.20.0620.4020.32 9单位办训理念0.2920.2470.0670.0790.0140.2470.8 33教练员积极性0.1650.2480.320.0940.0460.1310.53 9教练员凝聚力0.2780.3720.0770.108-0.080.0450.4 06 表3 教练员组织认同因子命名

序号 因子名称指标1单位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竞聘晋升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福利分配制度训练管理 制度2训练条件训练经费保障、训练场馆设施、人才进出口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效益3薪酬福利奖金福利情况、工资级别水平、保险保障情况、带薪休假情况4领导行为领导管理水平、资源整合能力、领导专业水平、领导人格魅力领导群众 关系5个人地位领导认可程度、队员信任程度、同事认同程度、职业社会地位6个人压力名次指标压力、训练任务压力、生源选材压力、人才输送压力7单位文化单位办训理念、单位人际关系、教练员积极性、教练员凝聚力 2.3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测评模型构建根据上述因子分析,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测量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 指标(表4),因为各因子及因子中的指标对教练员组织认同的贡献不一样,在评价过程 中必须区别对待,有必要计算他们的权重,对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一 级指标的权重,同样,对公因子中指标因子载荷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二级指标统计权重 ,因子权重乘以指标统计权重得出二级指标综合权重,对综合权重进行调整,得出二级指标 的最终权重(表4),其中,权重大的指标对教练员组织认同的贡献大,权重小的指标贡 献相对较小。

表4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测评体系

一级指 标统计权重二级指标统计权重综合权重调整权重单位制度0.203信息公开制度0.2410.049 0.05竞聘晋升制度0.2310.047 0.05考核评价制度0.2060.0420.04待遇分配制度0.1760.0360.04办事程序制定0.1460.0300.03训练条件0.181训练经费保障0.2960.0540.05训练场馆设施0.2080.0380.04人才进出口径0.2030.0370.04师资队伍建设0.1720.031 0.03单位办训效益0.1210.0220.02薪酬福利0.153奖金福利情况0.320.0490.05工资级别水平0.260.040 0.04进修学习机会0.2270.0350.03保险保障情况0.1930.0300.03领导行为0.135领导管理水平0.2740.0370.04资源整合能力0.2580.0350.03领导专业水平0.2050.0280.03领导人格魅力0.1410.0190.02领导群众关系0.1220.0160.02个人地位0.121领导认可程度0.2680.0320.03队员信任程度0.2660.0320.03同事认同程度0.2350.0280.03职业社会地位0.2310.0280.03个人压力0.116名次指标压力0.3620.042 0.04训练任务压力0.2550.0300.03人才输送压力0.2380.0280.03家庭矛盾压力0.1450.0170.02单位文化0.091办训核心理念0.3260.0300.03单位人际关系0.3040.0280.03教练员积极性0.2110.0190.02教练员凝聚力0.1590.0140.012.4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特征

2.4.1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总体特征从教练员组织认同度的得分情况看(表5),“非常认同”教练员人数占调查样本的7 62%,“认同”教练员占22.41%,“比较认同”为26.39%,前三个级别教练员累计比例 为56 42%,过半教练员对组织的认同度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非常认同”教练员比例过小 。“不太认同”以后三个级别的教练员累计比例也达到了27.89%,相当一部分体育教练员的 组织认同情况不够理想,经计算,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得分平均为3.91分,标准差为1.49分, 说明教练员组织认同度相对较低,离散程度较大,教练员组织认同度直接影响到执教效率,教练员低组织认同状况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表5 我国体育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分布情况(N=521)

非常 认同认同比较认同中立不太认同不认同非常认同标准综合得分

≥6.56.5>得

分≥5.55.5>得

分≥4.54.5>得

分≥3.53.5>得

分≥2.52.5>得

分≥1.51.5>得

分人数/人3911713882704431比例/%7.6222.4126.3915.6913.458.465.98从教练员组织认同指标得分情况看,去除加 权因素影响,教练员组织认同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化较大,变异系数达到41%,其中, 得分大于5.5的指标依次为:队员信任程度、训练管理制度、训练场馆设施、领导认可程度 、师资队伍建设、同事认同程度、教练员积极性7个指标,说明教练员在队员、领导与同事 等圈内人士之间的认可程度较高,同时训练制度与训练场馆设施等软硬件条件较好。相反, 名 次指标压力、人才进出口径、领导专业能力、单位办训理念、信息公开制度、考核评价制度 、福利分配制度、竞聘晋升制度、人才培养效益等9个指标的得分低于2.5分,说明我国运 动 员的进出口径与人才培养效益不太理想,管理部门过分强调名次指标,训练理念与领导专业水平有待提升,评聘制度与福利分配制度亟待完善。

2.4.2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人口学特征从性别因素看,男性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平均得分为3.98,女性教练员为3.84,但两者差 异不明显(P>0.05)。访谈发现,女性教练员的职业压力较大,一方面要完成训练任务, 另外作为女性角色面临的家庭压力也大于男性,女性教练员这些指标的得分低于男性,是造 成女性教练员组织认同度低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从年龄因素看,各年龄段教练员组织认同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F

从职称因素上看,高级以上教练员的组织认同度明显高于高级以下教练员(P

2.4.3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所属特征从所属区域上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分别为4.02、3.67、3.92, 三区域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存在明显差异(F

从所属单位上看,国家队、省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教练员组织认同度 分别为:4.37、4.23、3.74、3.90,各层次训练单位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存在明显差异( F

3 结 论

教练员组织认同度测评模型由单位制度、训练条件、薪酬福利、领导行为、个人地位、 个人压力、单位文化等7个一级指标与31个二级指标组成,各指标权重代表其在组织认同 度中评价的重要程度。

测评结果显示,我国教练员组织认同度不够理想,教练员对管理制度、训练制度、评聘 制度与福利分配的认同程度较低。为了进一步调动教练员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 益,应该对训练机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制定合理的竞争上岗制度与奖金福利的分配制度。 从人口特点来看,我国教练员组织认同度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年长者高于年轻者,职称高者 高于职称低者的特征,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年轻教练员对组织的认同程度低,可能 造成教练员流失,对是女性教练员的职业发展很不利,从而影响到教练员梯队结构与性别结 构。从训练层次来看,国家队、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组织认同度较高,体育运动学校、业余 体校教练员组织认同度相对较低,基层业余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要采取 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基层教练员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业余体育教练员的工作积 极性。

参考文献:

[1] Mael, F & Ashforth, B E. 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 a partial t e st of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J].Journal of Org anizational Behavior,1992(13):103-123.

[2] Dick, R, Wagner, U, Stellmacher, J & Christ, O. The utility of a broader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which aspects really matter?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4(77):171-19 1.

教练合同篇4

论文摘要:高师《教学论》教学中,构建技能训练框架、建立评佑指标体系、分项累加记载成蜻,可以构建起师生之间职业技能训练的互动机制。

    高师《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师范生明确学科性质和任务、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为当好合格的中学教师打基础。具体地讲,高师学科《教学论》是培养高师学生未来从教技能的应用性学科。它要求《教学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理论讲授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如果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就会出现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如果只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理论讲授,学生在技能训练时就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高师《教学论》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倾向。把高师《教学论》等同于其他理论课程,导致的结果是《教学论》课上完了,而学生的从教技能却并不具备,理论同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十分严重。在高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以下简称为《教学论》)教学中,通过构建职业技能训练总体框架、建立与技能训练框架相对应的评估指标体系、量化分项累加记载《教学论》测试成绩三个环节,将理论讲授同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得到陕西省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984008]课题和陕西省面向21世纪工程[0204018]两项课题的资助。2006年6月被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一、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构建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

    国家教委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教学论》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的旦体分工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规范的教学语言表达、用规范的汉字进行板书设计。据此,确定出《教学论》课中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总体框架。

    从上面技能训练总体框架中可以看出:在技能训练内容方面,《大纲》规定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包括在内。同时,结合教育实习的实际,增加了电教设备的操作、教具制作、每人组合试讲十分钟课等内容;在训练方法方面,体现了“系统训练、分段实施、相互交叉”的训练原则,从训练讲普通话和书写规范汉字开始,扩展到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具制作,最后到试讲教材内容,体现了由易到难的梯度变化。另外,在训练说话时,将板书粉笔字的内容纳人,两者同时交叉进行,可以使学生提前开始练字,节省大量的训练时间。

    当建立起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后,就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具体操作。应对应地制定出“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评分表”、“手抄报制作评分表”、“教具制作评分表”、“学生组合式试讲评分表”、“学生听课态度评分表”等五个具体的评分表,并相应地确定具体的操作办法。

   二、量化分项累加记载《教学论》成绩

    在高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框架中,既体现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又设计出了技能训练的具体操作时间表。

    在具体操作阶段,主要是抓好示范和检测这两件事,在每项技能训练开始时,应先给学生讲解本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和意义、要求和评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往届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示范录像;手抄报训练开始之前,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示范结束后,让学生按要求在课下练习一至两周时间,教师按评分标准在全班进行检测,两轮每人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进行检测时,现场临时指定同学上台检测,这样可以使没有检测的所有同学都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应激状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提醒讲过的同学,要被提问评价台上同学所讲的优缺点。回答间题情况,记入本人听课情况部分成绩之中。这样做,可以使台上和台下的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技能训练上来,提高训练实际效果。

    手抄报和小制作的检测,可通过每人交一件作品的形式来进行,由考评组通过联评打出成绩。

    组合式试讲检测时,先排好顺序让试讲者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每四人组合为一个小组,象接力赛一样合作完成一节课,每人十分钟,这样既避免听众因重复过多产生厌烦心理,又可保证教学环节完整,还可发挥协作备课精神。按正规的上课环节要求试讲者,要求其他同学当好听众,按听课要求去检测听众,要求听课者要按时回答提问,做好听课笔记,试讲结束后提问听讲者评价本节课的优缺点,并不定期地抽查听课笔记。

    成绩记载按百分比分项累加的办法进行。(教学论》课理论考试占50%,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绩占50%,两者合并构成(教学论》课的最终成绩。在技能训练的50%当中,由五个部分构成,即两轮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占10%(一轮带稿,二轮脱稿)、手抄报占10%、教具制作占10%、组合式试讲占10%、听讲态度占10%。听讲态度的成绩待所有技能训练结束后,根据平时检查情况综合确定。

    建立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互动机制,教师就会由过去的亲自参与练转变为引导和检测训练,学生就会由过去的跟着练变为自觉练和相互监督练。

    三、实践效果及推广价值

教练合同篇5

关键词:训练强度;训练量;适度性

一、完善田径训练制度

首先,体育教师要使训练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妥善解决田径训练和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其次,在训练学生时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力度,田径训练成绩和他们自己的体能水平联系非常紧密,在某种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田径训练成绩。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掌握丰富的田径方面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制定出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不断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训练模型。

二、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使二者保持科学的比例。田径运动追求的最终训练效果,只要保证训练过程的有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绩。所以,在日常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把握好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平衡,在重视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方式时,也要重视训练量,一定要把高强度的训练建立在合理的训练量上。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因为专项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并且要把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按照适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把专项训练的相关要求和力度、强度等适当降低,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模式,把普通训练方式和专项训练方式相结合,逐步提升田径运动水平。

三、确保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结构性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特点,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这就要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既不可太大,同时也不可太小;过大的话,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身体软组织拉伤,一旦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训练强度过小的话,常常起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既浪费了时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很难提高体育水平。体育教师可以参考我国体育界著名的教练员孙海平对田径冠军刘翔的训练模式,先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进行速度训练,让学生具备了强壮的体力以后,以此为基础,提升速度。另外,还需要足以保证训练强度的稳定性,把训练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田径运动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必须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把握好训练强度,保证训练强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保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同时确保二者比例科学合理,并不断完善田径训练制度,探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符合班级学生特点的训练模型,提高田径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

教练合同篇6

关键词:高校运动;运动训练;组合训练;应用途径

引言:运动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体制建设过程中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着积极意义。不同于初高中教育阶段,高校的运动教育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单独科目,而是被作为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一大目标而受到了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相关重视。但就现阶段我国高校运动训练的现状而言,其体制建设十分不完善。多数高校在训练内容上不具备完整体制,在运动训练时不具备针对性。这就使得我国高校运动训练具有着盲目性这一弊端。为使得我国高校运动训练的落后现状得以解决,采用组合训练模式具有着较为良好的应用价值。

一、组合训练概述

(一)组合训练的产生及发展

组合训练这一理念最早来源于足球运动中,是指在足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使得运动员综合水平以及各方面运动要素得以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得以提升,进而间接掌控相关运动技能。伴随着体育运动教学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体制建设的内容组成后,教师通过对于足球训练的相关体制进行了筛选与分析,最终将其体制与现代运动教育进行了相关融合,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全面性需求下的我国高校运动教学需求。现阶段,在我国多数高校的体育运动教学中均进行了组合型训练的应用,就其效果而言均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了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组合训练的方法及含义

组合训练的方法来源于组合训练理论的提出及相关发展。组合训练不同于传统的运动训练体制,其将运动训练进行了模块化划分,旨在通过对不同阶段的运动训练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满足不同基础能力以及不同环境需求下的运动训练要求。组合训练的方法,是指在对接受训练的受众进行基础能力测评后,根据测评结果的相应体现,对受众的实际能力技巧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并针对不同受众的分析结果对受众的实际训练需求进行在训练内容上的针对性体现。

由于高校运动训练对学生全面性发展具有着较高的积极意义,因而在运动训练机制上进行相关建设,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以完成对大部分学生达到训练标准这一目的的实现。目前在我国高校运动训练的综合训练实践中,主要包含体能、技术、战术和心理四部分训练内容。面对着不同学生的实际训练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模块的强化训练以达到对不同标准的实际满足。

二、高校运动训练中组合训练方法的应用

(一)组织体能训练

高校运动教学不同于体育学院的运动教学需求,在实际教学效果上不需要对学生运动的技巧性进行过高要求,因而实际组合训练的实践主要以对学生的体能训练为主。高校运动训练在其内容上具有着较高的丰富性。为满足我国高校学生对于体育项目选择的自主性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我国高校在体育运动教学的开展上具有着多项目、多内容、多形式的特点。因而组合训练的应用对于学生的体能提升应当根据学生选择体育学习项目的不同,来对学生的体能进行与体育项目相结合的训练。例如,球类体育项目的学生可以结合球类运动特点进行带球的综合体能训练以及不带球的单项体育训练,田径类学生则可以采用负重类单向训练以及普通的适应性训练、核心强化训练等体能训练方式。

(二)注意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统一

传统的运动组合训练,往往将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视为一大矛盾,认为训练量与强度应当被视为一对对立的标准,在训练中很难做到二者的实际调和。而在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中,训练量与强度应当作为体育训练中较为重要的参数指标而受到相应的重视。由于学生不同于运动员,其身体素质以及承受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教师在开展组合训练时对训练量与训练强度需要做到互相适应,尽可能的做到在实际训练中使得二者相互结合,共同提升。作为高校体育运动中同样重要的基本素质,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两项训练均存在着需求。因而在实际训练中二者在训练内容及训练手法上需要得到统一。

三、高校组合训练方法探析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高校学生不同于职业运动员,其自身体能以及身体素质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接受训练时往往很难再训练强度上进行过快的提升。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组合训练时当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对训练方法进行循序渐进的提升。组合训练的实际开展之前,教师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性对学生进行基础能力的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对是及训练的内容以及侧重方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在学生对训练内容及强度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在此重复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以及训练内容的制定。检测与内容改进相互结合,以满足实际训练结果的阶段性提升。

(二)开展技术训练

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掌握,离不开对技巧的实际训练。高校学生由于其大多数都未接受过系统化的体育运动训练,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在其技巧性上几乎得不到体现。就此现状而言,教师在进行组合训练时需要对学生的技巧性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满足学生掌握运动项目中对技巧性的相应需求。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可以由简入繁,从对运动项目的历史发展开始,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的技巧性训练,进而加强学生对于体育项目掌握的综合提升。

(三)结合实战开展综合训练

组合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综合性得到提升,进而基本掌握对一门体育项目的基础技巧与基本认知。因此在实际组合训练中当学生的体能与身体素质达到了一定标准后,且其技巧性也得到了相应训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综合训练的开展。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实战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技巧性与体能上的基本素质,还能够促进学生对已掌握的技巧进行强化提升。组合训练中,由于不同学生具备着不同的实力与基础素质,因而在实际训练中对不同学生具有着不同的侧重。而在开展以实战为基本形式的综合训练时,学生对自身缺陷与优势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加深认识,进而促进学生在训练中收获更完善的结果。

结语:

高校运动训练作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方式,其在内涵上以及教学体制上依旧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满足我国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与专业能力上的全方面发展需求,对学生开展组合训练有助于在高校教学阶段提升教学体制的科学性。在面对我国高校运动训练的具体要求时,高校教师应当结合自身高校学生以及教学资源实际,对组合训练的内容及针对性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运动训练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教练合同篇7

关键词:拓展训练 大学体育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64-01

1 拓展训练科学内涵

组织拓展训练首先要做好情景的规划设计,令参与者利用户外活动完成良好的体验。使他们在该过程之中渐渐的得到领悟,而后开展系列化的分析与交流,透过反思最终掌握丰富的知识,更新认识理念,改变以往思维方式,规范日常行为,进而实现预期目标。当然,拓展训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户外活动,由于其更为重视场景模拟,因此体现了明显的目标性。在我国,拓展训练仍旧为一类新兴的学习以及训练形式,具体目标是为符合当代人团队合作精神需要以及协同合作精神诉求。可令参与主体通过丰富的拓展训练活动形成心灵的升华,构成良好的团队意识。通常来讲,拓展训练种类丰富多样。例如分组竞技、丛林冒险等。透过丰富的活动模式,可令参与人员身心获取各层次的体验,进而实现全面升华。

2 大学体育教育中拓展训练应用

2.1 扩充大学体育教学内容

通过拓展训练可进一步扩充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其主体方式通过不断的深化与拓展为某个体育项目,采用多变、合理的方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拓展训练方法多样,因而大学体育教学阶段中可采取有效的拓展训练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教学阶段中,应针对大学发展现实状况与学生学习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拓展训练,而非单纯的注重训练的难度或是技术专业性、目标专一性。例如在确定拓展训练具体方式方法的阶段中,教师可依据体育活动项目特点,合理的划定活动的空间与场地,同时还应选择相契合的体育设施仪器,以提升教学实效性。训练方法上,并非划定某一个拓展训练的方式,便一定要限定在固定的框架格式之中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以及体育教学内容可针对现实状况、体育项目特点做合理的协调修正。包括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规模与进行的深度等,这些均可利用系列化的更新改变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

2.2 锻炼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组织拓展训练基本条件在于全体师生的一同参与。在该阶段中,学生团队思维意识可实现充分的锻炼与发展。当前,许多九零后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由于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令这部分大学生在过于溺爱、未经世事、缺乏锻炼的境遇下形成了交际能力欠缺、无法妥善良好的应对同四周人的关系,习惯于凡事以自我为先,较少关注他人想法的错误倾向。该类状况会令学生们在今后融入社会后面对更大的阻碍。为此,大学体育教学阶段中为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应积极引入拓展训练,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进行田径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协同合作、以大局为重的意识,可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加入竞技比赛环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开展互相比拼。该过程之中,学生不但会使自身达到最佳状态,还会尽可能的激励帮助队友,尽量的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整体的经济比赛过程中,每一位团队成员则会更真切的关注同组队友在比赛过程中发挥的状况,并可为队友互相间的文明协作、互帮互助增加更多机会。该项拓展训练阶段中,不但可实现锻炼学生体能以及素质的目标,还可激励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精神,因此契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2.3 引入丰富教育方式

拓展训练本身包含较多方式方法,融入大学体育教育后,便可全面优化教学效果。其作用不但为提升学生素质体能,还可令学生通过拓展训练,真正的释放心情,体会到获取成功的满足感以及喜悦感。为此,大学体育教育应有效借助拓展训练,激励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例如,大学体育教育中,可引入蹦极跳的拓展训练方式。该类具有明显刺激性的体育训练活动,可全面提升学生从事体育训练活动的爆发力。同时还可激励欠缺自信心以及克服困难勇气的学生更加勇敢、积极的从事体育训练,形成勇于攀登高峰、不畏艰险的奋进、拼搏精神,并可使该种精神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进而促进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升华。

3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毋庸置疑,拓展训练为大学体育教育充实了更多的丰富元素,可为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系统探寻全新的途径,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目标。今后,大学体育教育中,拓展训练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为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长久持续发展贡献应有力量。具体体现在,拓展训练可同传统大学体育教育课程全面融合。教师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可依据学生现实状况安排丰富的项目活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师为促进学生实现心理层面的升华,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可通过串名字的游戏,同学生加深理解,由原先的陌生变得更为熟悉,并积极的进行交往。达到类似效果的训练方法丰富多样,不但可锻炼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同时其心理层面也将更加成熟。

另外,还可利用原有体育训练项目,通过有效更新,增添拓展训练的内容,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实现多方位的全面发展。例如,在组织攀爬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入拓展训练理念,将选择两名学生组成不同的攀爬小组,同时将组内成员利用绳索相连。当然两人所走的路线不应重叠一样,将两人所得成绩叠加得出最终的比赛总成绩。该类新颖的拓展训练教育活动项目之中,倘若其中一名组员失误,则一定会干扰总成绩。该环节之中,每一位组员均要力争确保自己不会摔下来,同时还应尽可能的保护队友,确保其不会受到自身的干扰影响。由此可见,该类拓展训练可令学生身心、综合品质以及进取意志得到全面的训练,还可在一定层面激励组内成员形成更强的适应性,提升合作能力水平,进而在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全面升华。

4 结语

总之,大学体育教育对健康学生身心、形成终身学习以及从事体育锻炼的观念,继承发扬我党优良传统,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进的拼搏意识极为有利。为进一步扩大正面影响效应,大学体育教育只有有效的融入拓展训练,明确其科学内涵,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方向,扩充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锻炼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引入丰富教育方式,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提升大学体育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新时期人才。

参考文献

[1] 时晓梅.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J].科技风,2013(21):213.

[2] 丁振宾.解析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趋势[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

教练合同篇8

《合唱》是高师音乐学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理论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合唱的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合唱教学与组织能力及初步运用这些技巧完整地表达作品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以及“歌唱发音”等基础知识。《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视唱练耳》课程通过对学生音准、单音、音程、和弦、和弦连接、节奏与旋律的听写和单声部、多声部的视唱练习,使学生具备感受、记忆、理解和处理各种音乐符号及信息的能力,是学习音乐各专业方向必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它也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

二、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教学的相关交叉性分析

1、两门课程在学科性质、目标任务与教学内容方面的交叉性

从两门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目标任务来看,它们都具有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联系的性质。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中一门基础的理论课程,它的终极目标是为学习其他音乐技能课程服务,其通过对单音音高、多音和音、和弦连接、节奏、旋律的听写与旋律视唱的练习,而使学生达到感受音乐、记忆音乐、理解音乐和处理各种音乐信息的目的。合唱是实践技能要求非常强的一门综合性的课,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求参与者要具有相当的视唱练耳能力。从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它们都具有相似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对作品音高、音值、音响、节奏和曲调的表现,使作品反映主题内容得以形象生动的体现。

2、两门课程在教学规律与教学效果方面的交叉性

从两名课程的教学规律来看,它们二者都重视理论素养与技能技巧训练,都为了在情感性和形象性方面更好地感悟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从两名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来看,合唱富有旋律性的音乐美不仅可以改善视唱练耳教学手段的单一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趣味性,也使学生的视唱练耳技能更好的为合唱作品的表达提供有力支撑。以合唱作品的旋律性和优美性带动视唱练耳学习的积极性,以视唱练耳的科学性来提高合唱的准确性与艺术性,使二者在感受、体验与表现音乐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共同提高。

三、合唱训练对视唱练耳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1,对视唱练耳音准和节奏训练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音准与节奏是音乐的两大基本要素,合唱“谐和”需要精确音高和准确节奏来构建,视唱练耳课的终极目标也是使受训者形成精确音高概念和准确节奏感。在合唱课的教学中,常常强调声音要有高位置的共鸣、歌唱的声线要流畅且持久,气息的支撑要稳健,只有这样才能增进音色的融合性,增加音响的饱满度,提高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合唱的这些要求与标准恰恰延伸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在视唱练耳音准与节奏的训练过程中,如能使用合唱的发声技巧,强调声音的位置、声线、生动性与流畅性,就能有效保持音准和节奏的稳定性,还能使练习持久,缓解因持久用嗓而引起的音准与节奏的不准确。

2,对视唱练耳识谱能力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视唱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瞬间识谱与节奏两个方面,而形成出色的瞬间识谱与节奏识辨能力是其关于识谱与节奏教学的目的。在进行合唱训练时,更强调出色的瞬间识谱与节奏识辨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合唱作品排练的效率与效果。增强视唱训练中瞬间识谱与节奏识辨能力的训练,采用简谱资料与线谱资料相结合,强调固定调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相结合。将这种方法用于合唱训练中,不光可以提高瞬间识谱与节奏识辨能力,又可以在训练中不自觉的熟悉了各声部的旋律,从而一举两得。在瞬间识谱能力训练中,套用合唱发声的技术,用各种不同的语音或文字辅助曲调练习,既增强了受训者对旋律性与风格的理解与感受,又使视唱赋予美感,还增加了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

3,对视唱练耳变化音和转调训练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合唱作品的种类很多,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可以形成不同的类型,如带钢琴伴奏的合唱、无伴奏合唱;再如同声合唱、混声合唱;再如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等,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声音要求与审美倾向。合唱作品在不同声部中出现变化音、离调、转调等是常有的事,变化音和离调、转调唱的准确与否,直接受视唱练耳水平的影响。合唱的这些要求与标准恰恰延伸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通过合唱训练中的和弦做音准和谐的训练,用无伴奏形式做声部均衡的练习,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用听觉感受声部之间的横向音准与纵向音程关系,在通过合唱中的和弦序进来感受和声音响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视唱练耳训练中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训练手段,是两门课程的内容双轨并进、相互补充、互相渗透,极大地提升了视唱练耳对于变化音及转调能力的学习效率。

4,对视唱练耳多声思维和内心听觉培养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提升学生多声思维与内心听觉能力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在合唱训练中也有重要的体现。在训练多声部合唱时,和声性的作品要求学生注重音乐中和音的纵向关系,感受和弦协和与不协和的搭配以及和声的功能逻辑,复调性的合唱作品要求学生注重音乐线条的横向关系,感受不同声部的线条感和立体叠置的层次感。合唱训练中的这些要求与视唱练耳中关于多声部视唱与多声部听觉训练的要求一样,是视唱练耳关于多声思维与内心听觉培养这一教学任务的延续。

四、结语

合唱与视唱练耳是两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课程。通过对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教学的相关交叉性分析,与用合唱训练促进视唱练耳教学具体措施的探讨,实现这两学科之间的横向拓展与关联互动,以此促进这两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得以丰富与更新,将更有效地提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拓展音乐才能,提高合作协调能力,使开拓创新型音乐人才得培养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

教练合同篇9

关键词: 跆拳道教学 精讲 多练

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讲解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它在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精确、生动、简练、通俗易懂、富有哲理,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巧。如果讲解语言重复、冗长、枯燥无味,则会引起学生反感和注意力不集中,结果事倍功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语言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跆拳道的教学中,讲只占课时比重的一小部分,讲解时间分配得越短,讲解的内容就越有选择、有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讲深、讲透、注意质量。跆拳道教学中讲多了,不但会影响课的密度,而且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但是,该讲的必须讲,讲少了也不好,有的教师只注意少讲,该讲的没讲,结果技术环节交待不清楚,从而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动作,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不理想。

跆拳道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精讲多练,所谓精讲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贪多求全,抓住最本质最关键的东西讲透彻。但精讲不能理解为少讲,教师应该在“精”字上下功夫。

1.讲解的形式

1.1全体讲解。

多适用于新课教材的讲授,或者为了巩固复习教材的内容。运用这种方法需要集合队伍,占用的时间较长,在教学中应严格控制讲解的时间和次数。

1.2原地停止练习,集体讲解。

多适用于练习初期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注意事项,或复习教材和转换练习方法时,进一步提高对练习的要求。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多,否则容易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1.3部分讲解。

适合于一个练习小组或就近若干人在练习过程中提示要点与观察他人动作等。这种形式应在巡回指导中进行,这种形式不影响整体,效果良好。

1.4个别讲解。

这种方法多用于复习教材或在新教材练习巩固的提高阶段,个别学生出现错误动作时,个别对待,具有针对性,这种形式改进技术快,效果好。

2.讲解的方法

讲解时应言简意赅、条理清楚、生动形象、措辞准确,既要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关键)和事物内在的联系,分析跆拳道技术环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符合学生实际,以启发他们的思维。

2.1结合文字图表讲解。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文字图表配合教学,这样做有助于精讲。在讲解教材时把图表挂在一旁,根据图表逐条讲解,结合示范,边讲边做,能使学生对动作的概念清楚,印象鲜明,理解得快,便于记忆。

2.2结合示范讲解。

先做完整的示范,再做重点、关键动作示范,示范前应提醒学生重点看什么动作。在讲解要点时,要正确运用专项述语,用语通俗易懂。教师在做示范时,一定要正确、协调、连惯、干净利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还要加深对动作的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2.3结合错误动作讲解。

讲初学者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结合个人的具体错误动作讲解,学生的错误动作可及时得到纠正。

2.4结合布置的练习讲解。

一定要讲清楚,交待明白,否则学生则不清楚、不理解,练习方法不对、不合乎要求,教师还得再重复教。

2.5逐层深入地讲解。

把一个教学内容分为几次课逐步深入的讲解,不要试图一次课就将有关技术的各个细节全部“灌”给学生,否则会劳而无功。最好的办法是将每项技术的教学内容根据情况有计划地分几次教完,并逐渐加深内容。这样做,既可复习教材,又可加入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每次课都有新收获。

3.多练与形式

在跆拳道路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就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规律来反复练习。因此,在跆拳道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让学生多练习的思想,只有多练习才能掌握技术动作和要领。不管什么技术动作,要掌握,都靠多练苦练和巧练。于是,在安排教学进度、选择教学重点、采用教学方法时,教师必须首先考虑多练的问题。如果离开了多练,安排再周密,讲解再生动,也都是空谈。多练,首先应搞清楚所练的内容,其次是练习的形式,这样才能通过多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3.1多练的内容。

练习模仿技术(初级阶段)、练习分解技术(初级阶段和纠偏时)、练习完整技术(形成动力定型阶段)、练习综合技术(提高阶段)。

3.2练习的形式。

3.2.1条件相同,要求相同,统一练习方法。

3.2.2条件相同,要求不同。根据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练习方法,区别对待。如前踢踢靶练习,靶的高度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技术水平好的同学比技术水平差的同学踢的次数要多。

3.2.3条件不同,要求相同。以横踢踢靶练习为例,增加或降低拿靶的高度,技术水平好的同学踢靶的高度与肩同高,技术水平差的同学踢靶的高度与腰同高,但是横踢的动作规格和击打靶的要求是一样的。

3.2.4条件不同,要求不同。按技术掌握的好坏分组,以前踢踢靶为例,对技术掌握好的同学,击靶的高度要求与肩同高,击靶时要求:动作协调、击打准确、力量充沛且有送髋动作;对技术掌握差的同学,击靶的高度要求与腰同高,击靶时要求:动作协调、击打准确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对采取的每一种练习方式,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变化条件做练习时一定要循序渐进,练习难度不要突然加得太大,而要考虑到体质差的学生。然而,由于条件变化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智能,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4.1跆拳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技术,让学生掌握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懂得一定的跆拳道理论知识,所以,体育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比其它学科更为特殊。能否很好地完成讲授任务,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因此加强课前备课是顺利贯彻精讲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技术动作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研究,并加以提炼,才能为精讲打好基础。

4.2在跆拳道教学中能否做到精讲多练,关键看是否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对待教学的安排一定要质重于量,练多于讲,多练是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教练合同篇10

一、拓展训练融入于篮球课堂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

在篮球教学当中融入拓展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拓展训练活动,学会团队合作,同时让课堂更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通过彼此之间的团队较量,让学生的潜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拓展训练模式与篮球课堂教学相融合,更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篮球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完全围绕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亲身经历、动手操作来学习和完善篮球投战术,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另外,训练方式方法上要突出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训练完成相应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从中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发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地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2.顺应了时展的需求

将拓展训练模式融入到篮球课堂之中,也是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它的引入帮助解决了传统篮球课堂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同时符合学生对于时尚的追求标准,让篮球运动价值的能够得以更大的体现,为每一名学生都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以此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产生兴趣,爱上篮球,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德智育发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3.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团队意识

篮球课堂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训练方法,将篮球的运球、配合、投篮、防守、抢篮板、突破等内容融合到拓展训练内容当中,学生通过彼此的协同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不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长,培养和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之间彼此的信任感、默契度和配合度,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

二、拓展训练与篮球教学的融合途径

1.拓展训练模式与篮球教学实践练习相融合

篮球实践练习是篮球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深化,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发现学生在篮球学习过程当中的问题,因此融合拓展训练于其中显得更具意义。选择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训练项目,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拓展训练理论和实践内容。例如,“合力冲击”、“碰板接龙”、“地雷阵”、“勇闯雷阵”等活动,在学生协同的配合之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让篮球课堂变得更加趣味性,使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以促进篮球教学目的的最终形成。

2.拓展训练游戏与篮球教学内容相结合

游戏是体育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篮球训练的积极性。例如:在定点投篮、传球和抢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分成两个训练组,分别站在篮球场地的罚球线上,然后规定每一小组应投中的次数,同时要求每个学生投中一球后,全队学生都一起大声喊出现在投中次数。当教师哨声响起后,第一个学生站在原地投篮,并马上去抢篮板,将球传给另外一个学生后站到队尾,依次循环重复,采取三局两胜制,以投球最多的组为胜。此种锻炼方法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定点投篮、传球和抢篮板球技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拓展训练理论与篮球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

我国引入拓展训练时间较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篮球课堂教学当中尽可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并积极邀请校外的从事拓展训练的专家来校,与之进行交流,丰富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另外,作为篮球普修课的教师不但要对篮球教学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要对拓展训练有一定的认识。只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做铺垫,才能够制定出最适合的教学内容与训练模式,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