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草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14:36:38

拔草活动总结

拔草活动总结篇1

一、劳动前的总动员

开会总动员,强调事小意义大,一定要让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结意识。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都能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丝的马虎大意,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次劳动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班级。

二、劳动中一定要表扬先进的人,提醒不足,只说现象,不点人名,力求让学生每天从劳动中体会到乐趣,鼓励激发大家自觉劳动的积极性。

三、劳动后:布置作业写总结,及时记录最真切的感受,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和感悟再次强化劳动的意义。

四、劳动中注意安全

拔草活动总结篇2

1壤塘县自然地理概况

1.1气候壤塘县地处高原,深居内陆,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全年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冬天阳光充足,夏季雨水集中,干湿季节分明。由于地貌复杂,海高差变化较大,气温和降水在垂直方向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气象数据,在不同地域的年均气温差异在2.2℃至7.5℃左右,县城气象站年均气温4.5℃,七月份最热日均温15.8℃,1月最冷月均温-8.1℃。年降水量在666.9mm~790mm,最大日降雨量30.2mm,年蒸发量1132.4mm、年日照数1843.9h。

1.2土壤受地质、地形地貌、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壤塘县土壤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且阴坡和阳坡土壤呈现较大差异。在阴坡自下而上是:山地褐色土(海拔2700m~3600m)—山地棕壤(海拔3000m~3650m)—暗棕壤(海拔3700m~3900m)—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海拔3900m~4500m)—高山灌丛草甸土(海拔4100m~4600m)—高山寒漠土(海拔4500m以上)。在阳坡自下而上是:山地褐色土—草甸褐色土—草甸棕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

1.3植被根据最近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数据,壤塘县有林地覆盖率20.0%,森林覆盖率46.9%。由于该县地域辽阔,地形地貌、气候的复杂性,在小区域气候条件影响下,森林植被水平分布一般不太明显,垂直分布从谷底到山顶可分为:(1)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海拔2650m~3200m地带,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带。乔、灌种类有冷杉、油松、高山栎、杨树、桦木、白刺花、蔷薇、小蘖。(2)山地寒湿带针叶林带:海拔3200m~3700m地带,植被形成暗针叶林带。乔、灌种主要有:云杉、冷杉、油松、紫花杜鹃、窄叶鲜卑、高山柳。(3)山地亚寒带暗针叶林带:海拔3700m~4200m地带,植被主要为亚寒带暗针叶林带。乔、灌木主要有:冷杉、云杉、油松、大果圆柏、落叶松、高山柳、小叶杜鹃、鲜卑。(4)高山寒带草甸灌丛带:海拔4200m~4800m地段,植被为草甸及灌丛。草甸主要有:羊茅、披碱草、早熟禾、凤毛菊、狼毒草等;灌丛主要有水叶杜鹃、鲜卑、香柏、金腊梅、锦鸡儿、沙棘等。(5)高山永冻带:海拔4800m~5178m地段,植被稀少,主要有绵参、雪茶、知母、垫伏点地梅等。

2沙化类型及其变化趋势

2.1沙化类型按照四川省林业厅制定的监测技术细则和壤塘沙化的实际情况,将川西北沙化土地划分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4大类:(1)流动沙地—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覆盖度<10%,地表沙物质常处于流动状态的沙地;(2)半固定沙地—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覆盖度在10%~29%之间,且分布比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的沙地;(3)固定沙地:土壤质地为沙质,植被覆盖度≥30%,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沙地;(4)露沙地:土壤表层主要为土质,有斑点状流沙出露(<5%)或疹状灌丛沙堆分布,能就地起沙的土地。就壤塘县而言,除了没有固定沙地外,其它沙化类型均有,且以露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为主(表1)。

2.2沙化动态从1995年以来,对沙化土地进行了系统监测表明,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壤塘县境内则曲河和杜柯河沿岸,分布则曲河沿岸的上壤塘乡、中壤塘乡、嘎多乡、南木达乡、茸木达乡和杜柯河沿岸的上杜柯乡、岗木达乡、蒲西乡、宗科乡、石里乡、吾依乡等地,共涉及全县11个行政区划乡,28个自然村。通过最近一次的监测调查统计,全县有沙化土地11005.0hm2,比前期增加450.3hm2,沙化土地有明显发展的趋势(表1)。沙化土地多为牧草地、林地、沙滩干沟、耕地和宜林沙荒,其中:有明显沙化趋势的沙化土地多为天然草地、未成林造林地、天然更新林地。流动沙地和露沙地主要是河沙滩,天然半固定沙地多为干枯河滩、沙滩和火烧迹地,旱地主要是耕地,引起壤塘县沙化土地发展出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地质形成、人为活动影响、草场和林地载畜量过大,农牧矛盾复杂、管理秩序混乱等。

2.3总体评价壤塘沙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沙化类型多样,以高寒草地沙化为主,从类型来看,露沙地面积最大,以轻度和中度的沙化为主,总体来说,壤塘的沙化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沙化的趋势是严峻的,半个世纪以来,高寒草地的沙化增加了5.3倍,年增长率为3.4%。其中,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沙化面积的年增长率为3.6%,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的年增长率4.1%。由此看来,近30年来川西北地区的沙化面积增长最快,一直呈上升趋势,沙化并未得到遏制,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近10年(1994年~2004年)来,流动沙地面积增加了34%,半固定沙地面积增加了46%,表明恶性沙化-沙漠化的趋势在急剧增加,其次,从沙化的结构来看,露沙地的增加面积呈绝对优势,表明壤塘草地有整体沙化的趋势。

拔草活动总结篇3

开始拔草了。有的同学表现得十分疯狂,像恶浪似的,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样子,别提有多可怕了;有的边拔边玩,几分钟才拔一棵草。咦?怎么还有人手拿镰刀?那肯定是为了拔草而准备的。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除草劳动的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除草劳动心得体会1“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忧花一树明”。眼看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顶着烈日来到操场上参加拔草活动。

操场上原本生机勃勃地草坪现在杂草丛生。杂草们都昂着头挺着胸,一副得意洋洋地样子,神气地大喊道:“草坪是我的,我是这里的大王,它们都是我的奴隶。”而一旁地草坪却垂头丧气地站在那,一副没精打采地样子。今天我们就要把可恶的杂草拔光,看它们以后还怎么耀武扬威。

老师告诉我们,球形的细长的植物是我们人工种植的草坪,而头上长着像小麦穗的是杂草。老师一声令下,我们立马向四面八方奔去。哇!这里有一丛杂草。我赶紧狂奔过去,弯下腰,把杂草扭成一团,再抓住杂草的根部,左右摇晃,杂草生气地大喊大叫:“你到底要干什么?我是这里最厉害最高贵的草。”我毫不留情地用力一提,这棵杂草就成了我的战利品。

我俯下身子继续寻找。咦,这块草坪里怎么有红色的血液。我赶紧凑近刨开土仔细瞧了瞧,原来是棵红色杂草,身上还长着“小刀子”。我先用手将它的头部从泥土里提了出来,接着拉住它的根部想将它连根拔起。可是这杂草真够倔强的,躲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怎么都不肯出来。“我还治不了一棵杂草。”我气愤地想着。我又将杂草边上的泥土松了松,再用力向上提起,可是这杂草还是无动于衷。这可怎么办呢?突然我眼前一亮,发现一根枯树枝。我一狠心,把树枝掰断,用手磨磨尖,然后用力地插向杂草的根。泥土顿时松了许多。这方法管用,我立马充满了自信,又来回地插了几次,再用力一提。“耶!”这倔强的杂草终于被我消灭了。

我们在明媚的春光中结束了这次快乐的活动。同学们手中的垃圾袋都装得满满的,小草也微笑着看着我们,迎风摆手向我们道谢呢。

除草劳动心得体会2“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恰逢清明时节,雨水充沛,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

最近气温升高,早上没有毒辣的阳光,最适合干活。这天是星期天,我起了个大早,跟着妈妈一起来到了田野里拔草。

来到田里,看到成片抽出新芽的小杯红叶石楠,远远望去似红色的海洋,红得好似用玛瑙雕刻的。

在这红色的海洋中有星星点点在我看来不入流的绿色——-杂草。每株杂草都有一寸来高,听妈妈说一株不足指甲盖长的小草,几天时间就能疯长到两三寸呢!杂草不但会抢夺红叶石楠的“口粮”,而且一旦草长高了,就会挡住阳光,阻碍红叶石楠的生长。

微风吹来,轻抚着我的脸颊,我感到精神百倍,劲头也更足了。这些杂草的种类繁多,这让素不干农活的我应接不暇。

走到狭窄的田埂上的我趔趔趄趄,停下来,两只手拽住了一株有我半只手长的草,两腿稳稳蹬着地上,用力地往上提。我分明听见了茎“咔嚓”断掉的声音,但是看看手里只有一撮嫩嫩的草叶,这草的根茎还牢牢地在泥里呢!我不死心,继续拔。这次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草根旁泥地都被我拉裂了,可它依然纹丝不动。

看来我是奈何不了它了,妈妈用镰刀来个斩草除根。只见妈妈用手抓住草,用镰刀往草的根部猛得一刀,那倔强的草当即倒地“伏法”。草虽长得很高,却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轻轻一拉,就“乖乖就擒”。

拔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把田里的草消灭光了。转头看看妈妈拔的草,堆起来足足有一尺来高,可我拔的呢?屈指可数,真是令我自叹不如啊!

这次拔草,让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赚钱的不易!

除草劳动心得体会3放暑假的第二天,我与妈妈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乡下的爷爷家。

刚到家我立刻放下手头上东西,缓一缓自己激动得快要跳出来的小心脏。放完东西后,我看了看四周,心想接下来要干什么呢?对了!我可以去找我的小伙伴琪琪玩啊!我走到门口,看到爷爷在地里辛勤的劳动,那一下一下多么好玩。我便立刻改变了想法,转身便上田地里跑去。跑到了田地里,我站在爷爷的面前,脸上挤满了笑脸对爷爷说:“,爷爷让我来帮你吧!”爷爷也很开心说:“好乖孙女。你真是越来越听话了但是爷爷告诉你我可要告诉你,这除草也不是随便就可以拔的,首先……

看到爷爷又要说他那长篇大论,我赶紧说:“好好好,爷爷我们赶快开始吧!”说干就干,我立刻挽起袖子,跑到田地里左一下,右一下的乱拔一通,被我拔起的有些是草,而有些却是还没长大的小青菜,爷爷摆出欲哭无泪的样子赶紧飞奔过来,苦口婆心的说:“孙女啊!你慢点!你自己看一下你拔的是什么呀!!!”爷爷说着音量也不由自主的了起来,我心里想:“什么嘛不就是几颗蔬菜嘛!换七八糟的要不干脆不拔了?但又想起老师常常对我们说:“万事开头难,什么事情只要有毅力,有耐心。世上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想到了这句话,我全身上下又充满了干劲。

我仔细的听爷爷讲解,烈日当空,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一想到放弃,我的脑子就浮出了老师的那句话。不久以后,我拔草的速度快多了,判断也越来越准确,也要看了为我竖起了大拇指,在爷爷的赞扬声中,草也已经全部除完了。我看着那绿油油的青菜,它们仿佛是在对我微笑,阳光也仿佛不是不是那么炎热,而是充满了力量。

回到家后,我揉了揉隐隐作痛的脚,心里想:“越来所有事情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有毅力,有耐心,什么事情都会做到。爷爷每一天都干那么累的活,他总不抱怨。而我们在这么好的家庭条件里有什么资格去抱怨。

这次的除草让我受益匪浅,今后我一定争取做更多这样有意义的事。

除草劳动心得体会4“拔草护绿美校园。”广播里传来曹老师优美动听的声音,大家都在干什么呢?原来,“海萌娃”劳动节开幕啦!

我们在俞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三五成群的杂草雄赳赳气昂昂地站着,好似在向全世界炫耀自己的“高大”。杂草一棵比一棵长得高,一棵比一棵长得壮。而一旁的草坪没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非常委屈地看着一旁的杂草拼命吸收自己的养分,却无能为力。看着那些杂草蛮横的样子,我不顾三七二十一地想为青草们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地盘。

说干就干,带上太阳帽,撸起袖子,拿着小铲子,向那些杂草铲去。一棵长得很茂盛的杂草仿佛正在梳理着自己金黄的头发,像电影里的古惑仔,我看了实在不顺眼,一把揪住了它的黄毛,那棵杂草仿佛在哀求:“求求你了,饶过我吧,以后再也不会跟青草抢营养了!”我毫不留情地将它连根拔起,再抖抖杂草身上的泥土,丢入了乌黑的塑料袋中。

我接二连三地拔了好几棵,不一会儿,眼前的草坪干净多了,杂草都进入了我的黑色垃圾袋中。还有一颗野菜型的杂草没有拔掉,它长着大大的叶子,茎很粗壮,无情地霸占着一大块地方,正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我一把抓住向上拔了一拔,可是它纹丝不动,我两只手一起拔,它还是没有离开的意思。我有点急了,使出全身力气,小脸都涨得通红,还是没能拔出来。一旁的林智萱看见了,连忙过来说:“我用小铲子来帮你吧!”我们一个来拔,一个铲,齐心协力终于把这颗“霸王草”铲除了。

看着整干净整洁的操场,老师笑了,同学们笑了,可爱的绿茵场上的小草也笑了。

除草劳动心得体会5下午三节课后,我们一下子涌到了咱班的绿化承包地。一场锄草的战斗打响了。

我们每人包干方桌大的一块地,锄去杂草,翻一遍地。我的那块包干区,除了几棵蝴蝶花,全是杂草。几棵大蒿子干儿比我的大拇指还要粗,足有半人高,它们占了很大的地方,十分显眼。我用刀儿砍去,竟震得我手发麻,幸好劳动班委帮忙,用锋利的镰刀才割去了。蒿子旁矮小的兔子苗不用费劲,我轻易就消灭了。我向前挪动着,几棵无名小草我没放在眼里,伸手就去拔,想不到竟刺得我手上火辣辣的,我只好伸长了刀把儿,小心地向它的根部铲去,才除了它们。靠池边的是些蔓生的“巴衣草”,牵的藤可结实了,我只好一条蔓一条蔓地拔,手上都拔得流了血。

拔草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河北省;MODIS/NDVI;气温;降水;偏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P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605-08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17

Abstract:Using MODIS/NDVI data and land-cover data in the time series of 2001-2010 in Hebei provi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index were analyzed. MODIS/NDVI data were calculate by tendency analysis method, anomaly vegetation index analysis, and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average condition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an be reflected from the data analysis. Besides, the time-spac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index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re studied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elevation gradient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the annual change of the vegetation was slowly increasing in Hebei province. There are significant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for vegetation index with the north and west better than the south and east, and the growth in Zhangjiakou and Cangzhou better than other areas.(2)The values of NDVI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re in the following sequence;broadleaf mixed forest > needle forest > shrub > farmland > grassland. The annual average trend of coniferous forest and wetlands changed significantly.(3)The results show that temperature decreased in Hebei province in the last 10 years. The precipitation change was stable in Hebei province, and increased slowly. There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NDVI and temperature in the 10 years. However, there exist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NDVI and precipitation.(4)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type had a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the terrain, especially the height. Affected by the overall elevation in Hebei province, the correlation is not obvious.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MODIS/NDVI;temperature;precipitation;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1],1906-2005年全球在过去100年间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74 ℃。而中国在过去100年中,气温也呈上升趋势,约升高0.5~0.8 ℃,但降水年际变化特征突出,增减不一,地区间波动差异显著[2,3]。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既是气候变化的承受者,也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对全球变化研究起重要的指示作用[4,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植被变化明显增强,而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亦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系统多样。近年来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本研究利用河北省2001-2010年的MODIS/NDVI数据、40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和土地覆盖数据,研究了河北省近10年来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地形和人为因素的相关性,对研究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期望为河北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位于北纬36°03′-42°40′,东经113°27′-119°50′,辖区总面积为18.77万km2,简称冀。内环北京和天津两市,周边与辽宁、内蒙古、山西、山东和河南接壤。河北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西北部为平均海拔在1 300~1 700 m的坝上高原,坝上地区属于温带草原,畜牧业发达;中部为平均海拔500~1 000 m的太行山、燕山山地,阔叶林分布广泛,矿藏丰富;东南部为平均海拔50 m左右的河北平原,位于华北平原内,地势平坦,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遥感数据采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2001-2010年河北省地区MODIS/NDVI数据和土地覆盖产品数据,并将数据统一地图投影为WGS84地理坐标系,统一分辨率为1 km×1 km。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提供的2001-2010年河北省境内及周边其他省份共计4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数据,其中包括河北省境内20个气象台站数据(图1)。计算得到各气象站点的月降水总量、月平均气温以及年降水总量、年平均气温。地形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数据云(http:///)提供的9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ENVI软件进行数据转换、拼接和掩膜处理,得到高程数据。统计数据包括耕地面积数据和人口数据,来源于河北省对外公布的统计年鉴数据。

2.2 研究方法

1)趋势分析。研究所用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是运用最小二乘法,逐像元预测植被指数与时间t之间的线性关系[6]。所求斜率b即代表每个栅格的年均植被指数变化趋势,计算公式为:

式中,xi为时间代表值,如2001,……2010年分别为1,2,3……10;yi为像元i的植被指数NDVI;x为年份代表值的平均数;y为对应像元的多年平均值;n为样本数,b为变化趋势。当b>0时,表示植被指数增加;当b

2)植被异常指数分析。结合相关研究,陈维英等[7]和Anyamba等[8]采用距平植被指数反映植被异常变化程度,为了避免季节性变异因素的影响,闫俊杰等[9]采用了Liu等[10]和Barbossa等[11]学者提出的标准化处理的植被异常指数,其值更能精确反映植被异常的变化。

式中,zi为第i年的植被异常指数,NDVIi为第i年的NDVI值,NDVI为年NDVI的累积平均值,δ为NDVI值的标准差。植被异常指数对地表干湿状况较敏感,zi0时,表示该时期气候多雨,植被生长比正常水平好。

3)偏相关分析。地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单一要素改变时,也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而偏相关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情况。计算公式为:

式中,rxy.z表示将变量z视为常数后,变量x与y的偏相关系数;rxy、rxz、ryz分别表示x与y、x与z、y与z之间的相关系数。

其中,相关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rxy表示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范围在 [-1,1]。xi表示第i年年平均NDVI值;yi表示第i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x和y分别表示NDVI和气温、降水的多年平均值。

3 研究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

3.1 不同植被类型空间变化特征

根据IGBP已有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和河北省地区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特点,将研究区植被类型系统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和非植被8个类别。分类统计河北省各植被覆盖类型NDVI年际变化,其中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灌丛>农田>草地>非植被,10年间针叶林和湿地年平均植被指数趋势变化明显(图2)。各类型植被指数的年线性趋势系数除针叶林、灌丛、湿地为负外,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地的线性趋势系数为正。说明河北省近10年针叶林、灌丛和湿地的植被指数呈减少的趋势;而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地的植被指数呈增加的趋势,其中草地增加最大,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之;其他覆盖类型的植被指数变化不显著。分类统计河北省各覆盖类型的近10年平均NDVI值,数值广泛分布在0.2~0.6之间。

3.2 不同分区的植被空间特征

由图3可知,冀东地区2001-2010年植被指数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分类统计各植被类型NDVI变化,其中阔叶林、针叶林和湿地年平均植被指数趋势变化明显,起伏较大。各类型植被指数的年线性趋势系数除阔叶林、草地、农田为正外,其他植被类型的线性趋势系数均为负。说明近10年阔叶林、草地和农田的植被指数呈增加的趋势。

由图4可知,冀中地区2001-2010年植被指数呈缓慢增长态势,分类统计各植被类型NDVI年际变化,其中湿地和针叶林年平均植被指数趋势变化明显,起伏较大。各类型植被指数的年线性趋势系数除针叶林为负外,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和湿地植被类型的线性趋势系数均为正。说明近10年针叶林的植被指数呈减少的趋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和湿地的植被指数呈增长的趋势,灌丛和农田的植被指数变化不明显。

由图5可知,冀北地区2001-2010年植被指数呈缓慢增长态势,分类统计各植被类型NDVI年际变化,其中湿地年平均植被指数趋势变化明显,起伏较大。各类型植被指数的年线性趋势系数除灌丛为负外,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和湿地植被类型的线性趋势系数均为正。说明近10年灌丛的植被指数呈减少的趋势,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和湿地的植被指数呈增长的趋势,农田的植被指数变化不明显。

由图6可知,冀南地区2001-2010年植被指数呈缓慢增长趋势态势,分类统计各植被类型NDVI年际变化,其中湿地、针叶林和阔叶林年平均植被指数趋势变化明显,起伏较大。各类型植被指数的年线性趋势系数除非植被表现不明显外,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和湿地植被类型的线性趋势均为正,且趋势较明显,针叶林、灌丛和农田次之。说明近10年冀南地区的植被指数均呈增长的趋势,环境有所改善。

3.3 研究区植被NDVI空间差异特征

河北省地区2000-2011年植被NDVI标准差介于0.001~0.146之间,整体表现为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变化最剧烈,中部地区次之,东北部地区变化最小。具体而言,除非植被外,近10年植被NDVI变化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市、沧州市东部、石家庄市、保定市及衡水市中部地区;而变化趋势较小的地区主要为研究区的西北部,包括承德市等地区。针叶林、阔叶林、湿地植被覆盖类型NDVI变化最剧烈,灌丛、草地次之,其他植被类型变化不明显(图7)。

利用线性回归系数计算栅格中每一个像元值的年际变化情况,即在像元尺度的动态倾向,从而明确研究区10年间NDVI植被指数年际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当b0时,表明随时间变化像元值呈增加趋势,且b值越大增长越快。河北省地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的平均值为0.23%/10年,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74.41%,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市、沧州市、衡水市和承德市大部;NDVI呈减少趋势的面积占25.29%,其中张家口市西北部、唐山市、秦皇岛市南部、保定市南部、石家庄市、邢台市中部、邯郸市中部和廊坊市北部存在植被退化现象。总体而言,近10年河北省地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为:北部强于南部、西部强于东部、张家口及沧州市强于其他地区。

4 河北省地区NDVI影响因素分析

4.1 河北省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程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研究区200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均气温波动较大,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减速为0.5 ℃/10年,其线性趋势线斜率为-0.05。温度峰值出现在2002、2004和2007年,其中2007年气温升高明显。2008-2010年气温持续下降。分类统计研究区2001-2010年的年总降水量,年降水量波动不大,变化呈上升趋势,增速为104.7 mm/10年,其线性趋势线斜率为10.47。降水量峰值出现在2003和2008年,波谷出现在2002、2006和2009年。10年来年均气温和降水总量空间特征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

1)10年间河北省气温空间变化不大,气温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增高而降低,尤其是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以及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太行山脉地区年均气温最低;河北省南部平原地带气温最高。其他地区次之,为过渡区域。10年间,低气温的区域面积在逐渐扩大,而高气温的区域面积在逐渐减少,只是变化极其缓慢。

2)研究区内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式增长,而这种梯状分布与地形海拔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西北部坝上高原区、中部山地、东南部平原区相对应。

4.2 植被异常指数的变化分析

根据公式(2),实现植被异常指数的逐像元计算,得到2001-2010年河北省植被异常指数的空间分布。河北省地区地形复杂,在地形条件的影响之下,不同区域水热条件各异。植被异常指数对干湿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受局部小气候影响河北省地区植被异常指数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很大。

张家口市和承德市之间的坝上草原地区分别于2004年和2001年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河北省中部保定市、石家庄市、衡水市一带的农业种植区则于2007年和2001年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2008年时该区的植被异常指数也达到较高值。就整个地区植被异常指数的平均状况来看,2001年是降水量较低和气温较低的年份,研究区植被异常指数平均值为-1.14,成为植被覆盖最低的一年;2008年和2004年均是降水量较高和气温较低的年份,研究区植被异常指数平均值为0.90、0.62,成为植被覆盖最高的两个年份。2003年降水最多,气温也较低,植被异常指数小于0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7.3%;2002年降水最少,年累积降水量占平均值的86.3%,受干旱胁迫,研究区79.0%的面积植被异常指数小于0,整个区域的平均值也降到了-0.61(表1)。

4.3 NDVI与气候因素相关分析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植被NDVI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用逐站点进行偏相关分析的方法,具体做法为:根据研究区气象站点位置,利用ArcGIS提取各个气象站点周边(3 km×3 km)年NDVI平均值,作为该站点的NDVI值,进而与各个站点的年平均、降水量进行偏相关分析。

以年为时间单位,分别计算各站点NDVI与气温、降水的偏相关系数,其中NDVI与降水的偏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整体呈下降趋势;NDVI与气温的偏相关系数在正负之间波动,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图8)。

在空间上,NDVI与气温的偏相关系数较大的区域在承德市南部、秦皇岛市、唐山市等地,而负相关区域主要为承德市北部、张家口市与承德市交界处、沧州市南部以及石家庄市等地;NDVI与降水偏相关系数高值区在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北部和张家口市等地,且负相关区域位于承德市北部、张家口市及邢台市(图9)。

4.4 NDVI与地形影响因素分析

在研究区内选取20个样点区,样点区选择与河北省境内20个气象站相同的地理分布,统计 NDVI和海拔高度的平均值,计算海拔高度与NDVI的相关系数。在不区分植被类型的情况下,2002年的NDVI与海拔高度的相关系数为-0.159,2004年为-0.189,2006年为-0.12,2008年为-0.262。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植被指数与海拔高度呈现弱的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植被类型较多,植被指数还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因此当所有影响因素混在一起时,海拔高度的影响变得不明显。在研究区内选取分布广泛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地、灌丛、农田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指数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具体方法如下:将河北省地区按照每100 m等高距进行分级分区,并统计该区在不同海拔等级上所包括的所有植被类型的平均植被指数,以此来分析海拔高度与不同植被类型平均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由图10可知,不同类型的植被NDVI随海拔梯度的上升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而不同时间的同种类型的植被NDVI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河北地区的林地主要分布于海拔500 m以上的地区,植被类型主要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海拔500~1 500 m之间植被指数比较平稳,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指数缓慢下降。灌丛主要分布于海拔300 m以上的地区,在海拔300~2 000 m之间植被指数比较平稳,随着海拔的升高,灌丛零星分布。草地主要分布于海拔200 m以上的地区,其植被指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长,总体上比较平稳但变化曲线出现了一定的波动。由于草原的植被种类较多,分布区域广,且草原的植被类型本身决定了其容易受温度、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变化曲线的波动较大。分界点大致出现在1 500 m左右,低于分界点植被指数缓慢下降,分界点1 500 m以上植被指数缓慢上升。说明河北地区的该海拔高度适合草甸植被的生长,其中张家口和承德坝上地区平均海拔在1 500 m左右,属于典型的草甸式草原。农田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 m高度以下的地区,植被指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基本保持不变,始终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变化,这主要因为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不能单纯依据海拔的变化决定其生长状况。

根据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计算2001和2010年不同植被类型与海拔高度的相关系数(表2)。由表2可知,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农田的植被指数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但相关性不大;针叶林、灌丛和草地的植被指数与海拔高度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受河北省整体海拔高度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指数在海拔差异不明显的情况下,受地形的影响不大。

4.5 NDVI与人为因素分析

河北省是农业和人口大省,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的变化和政策导向是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分析了耕地面积、人口数量与植被NDVI的相关关系。耕地数据为2001-2008年的数据,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人口数据为2001-2010年河北省统计年鉴数据,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图11)。由于人口数据和耕地数量变化以年平均值作为计算单位,它们的变化程度相对平缓。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数量的持续减少对植被覆盖情况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植被NDVI各年仍波动较大,说明近年来植被NDVI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人口和耕地的数据后期需要细化,以期更好的对植被指数变化研究进行模拟演算。

5 小结与讨论

根据2001-2010年的河北省MODIS/NDVI遥感数据及土地覆盖产品数据,和与之相匹配的河北省地区各气象站点气温、降水观测资料,DEM数据和河北省耕地、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河北省地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农田、湿地、草地和非植被8种主要植被类型的NDVI与气温、降水、DEM、人为因素的影响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2001-2010年河北省境内针叶林、阔叶林、湿地植被覆盖类型NDVI变化最剧烈,灌丛、草地次之,其他植被类型变化不明显。河北省地区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有一定的偏相关性,NDVI的波动与降水变化均为正的偏相关,与气温变化的偏相关性有正有负。近年来降水量的增加,是研究区NDVI增长的一方面原因。当然,科学的农业措施也会改变植被生长对气候条件的依赖。

2)河北省NDVI与地形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析原因为林地、灌丛对温度、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响应不敏感,而近年来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力度,人工林的增加使林地对气温、降水的依赖减小,相关性减弱,因此这些植被的植被指数随海拔的变化趋势一致,波动较小。而草类植被易受气温、降水等因素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水有较明显变化,所以这类植被的植被指数波动也变大。农田变化主要受人为和气候因素两方面的干扰,当地居民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农作物来适应当地环境,因此与影响因素的关联也相对减弱。

3)人类活动仅考虑耕地和人口两方面不免片面,而森林滥砍滥伐、农田过度开垦、植被过度放牧和城市扩张,使植被趋于退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但河北省近年来推行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沿海防护林等重点造林项目,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也是河北省地区植被改善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中虽考虑了气候因子(温度、降水)、地形因素(高程)和人为因素对植被的影响,如果对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建立相关数值模型,模拟和预测区域植被覆盖,采用物理意义更为明确的生态模型来进行机理性分析,将更具实际指导作用,这也将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及任务。

参考文献:

[1]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YIN Y H,WU S H,CHEN G,et al. Attribution analyses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1960s[J].Theoretical Applied Climatology,2010,101:19-28.

[3] 张国宏,李智才,宋 燕,等.中国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东亚夏季风[J].干旱区地理,2011,34(1):34-42.

[4] 刘宪锋,任志远.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54-1963.

[5] 崔林丽,史 军,杨引明,等.中国东部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旬响应特征[J].地理学报,2009,64(7):850-860.

[6] 刘宪锋,任志远,林志慧,等.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3,68(7):897-908.

[7] 陈维英,肖乾广,盛永伟.距平植被指数在1992年特大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遥感,1994,9(12):106-112.

[8] ANYAMBA A,TUCKER C J. Analysis of Sahelian vegetation dynamics using NOAA/AVHRR NDVI data from 1981-2003[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5,63(3):596-614.

[9] 闫俊杰,乔 木,周宏飞,等. 基于MODIS/NDVI的新疆伊犁河谷植被变化[J].干旱区地理,2013,36(3):512-519.

拔草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楼观台;林场;植被类型;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82-03

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位于秦岭北麓中段周至县境内,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11′50″~108°27′29″、北纬33°47′31″~34°04′06″。东以涝峪沟西梁为界与户县相接,西与周至县永红林场及西安市小王涧林场接壤,南以秦岭梁为界,与宁西林业局毗邻,北与关中平原相连。南北长约30.6km,东西宽约24.3km,总土地面积44 174.1hm2。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分别表现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3个垂直气候带,区内年平均气温8~10℃。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区系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含少量华中植物区系成分。林场境内目前已鉴定的植物约1 400种共78科197属,其中木本植物78科197属480种,草本植物62科304属564种,竹类156种,花卉300余种,有“天然植物园”之称[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31种,占陕西省保护植物的47%。区内植被随海拔高度变化演替,依次出现次生灌丛、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植被类型。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探讨了本区植被主要类型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1 植被主要类型特征

1.1 次生灌丛 次生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m以下,主要类型有毛黄栌灌丛、胡枝子灌丛、悬钩子灌丛、黄花柳灌丛、酸枣灌丛、刚毛忍冬灌丛、迎春花灌丛、中国粗榧灌丛等。它们是原来森林群落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丛群落,是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恢复的灌木阶段,毛黄栌灌丛相对稳定,其它灌丛稳定性较差,常被乔木或其它杂木林更替。草本植物主要有:早熟禾、雀麦、看麦娘、狗尾草、灰绿藜、毛茛、紫堇、播娘蒿、蛇莓、萎陵菜、龙牙草等。

1.2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在本区无论从分布面积还是从分布的垂直高度看,都是极其重要的植被类型。本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有栓皮栎群系、漆树群系、山杨群系、锐齿栎群系、红桦群系和牛皮桦群系。

1.2.1 栓皮栎群系 分布在本区海拔700~1 500m范围内,群落较为稳定,根系较深,较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栓皮栎由于地处低山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林相参差不齐,树干弯曲,层次结构简单。乔木层混生树种有女贞、小青冈、^子栎等。灌木层种类繁多,优势种为黄栌、绣线菊、绿枝胡枝子、陕西荚o、忍冬、黄檀、牛、马桑等。草本盖度20%~40%。

1.2.2 漆树群系 主要分布在海拔1 600~1 900m的山坡中、下部或沟谷底部,通常与灯台树、锐齿栎、米心水青冈、椴树等构成混交林。灌木层高1~2m,盖度30%~40%,种类较多,多为阴湿成分,主要种类有悬钩子,箭竹、胡枝子、胡颓子等。草本层相对稀疏,盖度20%~30%,高15~30cm,主要种类有大披针苔草、唐松草及蕨类等。

1.2.3 山杨群系 主要分布在海拔1 100~2 500m范围内,在各个坡向、各种坡位均有分布,以山坡上部、山脊及两侧分布较多,多为混交林,纯林较少。混生树种有锐齿栎、油松、华山松、漆树等。灌木层稀疏,盖度较低,一般在20%~40%,主要有青麸杨、毛胡枝子、胡颓子、栓翅卫矛、桦叶荚o等。草本盖度多在35%左右,种类多属中生耐旱植物,优势种主要有大披针苔草、龙牙草、野菊、野青茅等。

1.2.4 锐齿栎群系 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1 900m,外貌整齐,郁闭度0.8左右,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是地下芽植物,地面芽植物最少,这样的生活型主要反映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温暖湿润,冬季持续时间较长。乔木层的建群种为锐齿栎,混生有板栗、角榛、青蛙皮槭、华山松、山杨等。林下灌木主要有白檀、长穗小檗、光叶珍珠梅、乌拉绣线菊、陕西蔷薇、桦叶荚o等。草本层主要有华北耧斗菜、毛茛、唐松草、掌叶大黄、何首乌等。

1.2.5 红桦群系 主要分布于海拔2 100~2 500m范围内,郁闭度在0.6左右,植物生活型谱与锐齿栎林相似。建群种是红桦和牛皮桦,以红桦居多,形成纯林。林下灌木植物主要有毛药忍冬、华西忍冬、桦叶荚o和川西茶子等。林下草本植物有光头山薹草、铃兰、曲梗算盘七、锐果鸢尾、小花蜻蜓兰、毛细辛、卷耳、黄三七、光头碎米荠、线果葶苈、太白虎耳草等。

1.2.6 牛皮桦群系 在本区分布在海拔2 400~2 600m范围内,属阔叶林的最上部分,由于生境条件限制,一般生长不良,干矮多弯曲,乔木层结构简单,有冷杉、红桦、中国柳等。灌木层优势种有川滇绣线菊、五台忍冬、小叶忍冬、扫帚菊、金背批把、峨嵋蔷薇、陕甘花揪等。林下草本层有大毛状苔、细毛状苔、多穗石松、升麻、假冷蕨、大花糙苏、独叶草等。

1.3 针阔叶混交林 针阔叶混交林是具有过渡性质且不稳定的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在海拔900~2 300m。林木组成以乔木为主,主要有华山松、油松、侧柏、山杨、板栗、锐齿栎、槲树、木姜子、漆树、野胡桃、水榆花楸。林下主要灌木植物有华北绣线菊、悬钩子属、蔷薇属、卫矛、小檗、拔葜、桦叶荚o等。

1.4 温性针叶林 温性针叶林主要优势种有侧柏群系、油松群系、华山松群系。

1.4.1 侧柏群系 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 100m,外貌稀疏,结构简单,郁闭度0.35~0.50,建群种为侧柏,主要伴生种有栓皮栎、岩栎、^子树、青檀等。灌木植物主要有青蛙皮槭、中国粗榧、木姜子、异色溲疏、秦岭海桐、曲脉卫矛、胡枝子、蔷薇、悬钩子、陕西荚o等。草本层植物有荩草、异形莎草、山葱、头状蓼、淫羊藿、地榆、梓木草等。

1.4.2 油松群系 集中分布在海拔1 200~2 000m范围内,油松林外貌苍翠,林木个体分布均匀,林冠及林相整齐,层次结构明显,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层。乔木层树种较多,常见的有锐齿栎、栓皮栎、山杨、青蛙皮槭、白蜡树等。灌木层盖度50%~80%,高度1.5~2.5m,种类比较丰富,常见的有粉背黄栌、美丽胡枝子、木姜子、桦叶荚o、悬钩子等。草本盖度50%~80%以上,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大披针苔草、荩草、藏苔草等。

1.4.3 华山松群系 分布在海拔1 700~2 400m范围内的山坡、谷底最为常见,纯林较少,多与白桦、山杨等树种混生,具有一定的耐阴能力,天然更新良好,分布下限常与锐齿栎、红桦、山杨、千金榆等混交。华山松林外貌亮绿色,林相整齐,层次结构简单,多为单层林。灌木层主要种类有木姜子、陕西绣线菊、米面翁、桦叶荚o等,盖度50%左右,高度1.5~2.5m。草本层种类繁多,多以唐松草、龙牙草、沿阶草等占优势。

1.5 寒温性针叶林 寒温性针叶林主要优势种以巴山冷杉群系为主。巴山冷杉群系生长于海拔2 500~2 900m范围内的山坡、山脊或沟谷中,大面积集中分布于秦岭梁、光头山等地。巴山冷杉林为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分布区域多强风,气温低,湿度大。林下阴暗潮湿,外貌暗绿,多为纯林,由于为耐荫树种,林下更新较好,故多形成异龄林,郁闭度0.6~0.8,主要混生树种有糙皮桦、华山松等。林下常见灌木有华西银蜡梅、华西忍冬、箭竹、金背杜鹃、太白杜鹃、秦岭蔷薇。林内草本植物有大叶碎米荠、川康苔草、秦岭弯花紫堇、马先蒿、高山绣线菊、珠芽蓼、酢酱草、鸡肠草以及蕨类、苔藓植物。

1.6 亚高山灌丛与草甸 亚高山灌丛分布在海拔

2 500m以上,由于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恶劣,因此具有特殊的生态特征。亚高山灌丛的主要优势种是头花杜鹃和怀腺柳,其它植物有高山绣线菊、华西银腊梅、高山柳、头花杜鹃、太白杜鹃、秦岭蔷薇、秦岭小檗等。草甸多与亚高山灌丛镶嵌分布,这种草甸是原生性的群落,适应于高寒、中湿环境。构成草甸的主要种类有莎草科、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毛茛科的植物,高度50~70cm,盖度可达95%以上,生长茂盛。

2 植被分布规律

2.1 植被水平分布特征 在山地地形条件下,影响植被水平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坡度、坡向、坡位等[2]。本区在同一海拔水平上,山坡上部和山脊多被油松、山杨、锐齿栎、^子栎、杜鹃所占据,而山坡下部、谷底多被漆树、椴树、槭树所占据;阳坡植被多由相对喜光、耐旱、耐瘠薄的种类组成,而阴坡植被多由喜湿、喜肥、耐阴的种类组成。针叶树特别是松属对瘠薄而干燥的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其自然分布区常是陡峭的山脊梁顶,而较平缓的梁脊和坡面、沟谷则被阔叶林占据。

2.2 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楼观台实验林场最低海拔501m,最高海拔2 996m,相对高差2 495m。由于海拔高差较大,土壤和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因而使植被在不同海拔其种类组成有明显差异,形成鲜明的垂直变化规律。根据本区的气候、土壤及植被类型的分布和实地调查,植被垂直带谱如下:

2.2.1 低山落叶阔叶林带 低山落叶阔叶林带位于海拔1 200m以下,系暖温带气候,土壤类型为黄棕壤。低山落叶阔叶林带内植被类型较多,但多为栓皮栎居优势森林群落。林内往往混有侧柏、盐肤木、黄檀、黄栌灌丛、胡枝子灌丛、悬钩子灌丛、黄花柳灌丛、酸枣灌丛、刚毛忍冬灌丛等,该带内因海拔较低,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林相不整。

2.2.2 中山落叶阔叶林带 海拔1 200~2 200m为中山落叶阔叶林带,系山地暖温带至中温带气候,发育着山地棕壤。最典型的植被类型是锐齿栎林。这一海拔范围内水、热条件较好,森林群落不仅植物种类繁多,而且乔木树种和大型木质藤本也得到很好发育。除此而外亦有小片油松、华山松、山杨、漆树、花楸等,常形成松栎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等。本带为海拔跨度最大的植被带,群落灌木层优势树种还有胡枝子、四照花、木姜子等。

2.2.3 中山桦林带 该林带位于海拔2 200~2 600m,植被类型主要以红桦及其变种牛皮桦为主,红桦林在下,牛皮桦林在上。华山松也分布于桦林带内,形成针阔混交林。林下优势灌木多为金背杜鹃、松花竹、峨眉蔷薇、细枝绣线菊等。林下草本层优势种有毛状苔草、假冷蕨、鹿蹄草等。

2.2.4 亚高山针叶林带 海拔2 600m以上的秦岭主梁及光头山、首阳山顶峰大部分地段被巴山冷杉林占据,混生少量太白红杉。山脊或峰顶多强风处还分布有亚高山灌丛和草甸。林下灌木优势种有密枝杜鹃、高山绣线菊、忍冬等。林下阴湿,苔藓、地衣多生长于树干、地面和岩石上。

参考文献

[1]冯书成.楼观台生态游[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拔草活动总结篇6

在中央红军的长征序列中,李井泉先后担任过军委干部团教员、中央直属队政治处主任、没收委员会主任、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和红军游击队总政委。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又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部协理员,先后担任过红军总部二局一科科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上级政治科政治教导员。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北上到达哈达铺后,又调任红二方面军第二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直至长征结束。

长征中最为艰难困苦的行程,是雪山草地。而这个“之最”中,最艰难困苦的,是红四方面军的雪山草地行程。李井泉就是这个“之最”中的“之最”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幸存者。他在这个“之最”的行程中,先后翻越过11座雪山(其中1座是3次翻越),三次进出和穿越草地,经历了最严峻的自然考验和党内斗争的考验,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重大洗礼,最终成为了人民革命斗争中千锤百练的精华。

翻过了第一座雪山之后,他踏上了更加蜿延曲折的行程

1935年6月14日,李井泉跟随中革军委直属纵队翻越了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王母寨垭口,来到了懋功县(今小金县)的达维镇。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们送来了粮食和衣物,端上了热腾腾的牛、羊肉汤……

当时驻扎在懋功的是李先念所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三十军各一部。红四方面军的兵员众多,但缺少有文化的干部,而中央红军在长途转战中虽大量减员,但储备的干部甚多。于是,红四方面军给中央红军补充了一些兵员,中央红军也为红四方面军调去了许多干部。李井泉就是这时从中革军委直属纵队调到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部任政治协理员的。

对此,同时期调任红九军参谋长的陈伯钧将军在日记中有过记载:

(1935年)7月16日,晴,稍阴,微雨。

……16时请倪志亮同志,九军政治部主任周子昆、李井泉等同志会餐。一为欢迎来者,一为送别去者,一举两得。

翻越夹金山后,李井泉随红九军政治部行动,先后在懋功县域的达维、抚边、两河口等地区筹粮备战近两个月。

政治协理员是政治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类似于现在的“干事”,工作既琐碎又繁杂。这个工作对于在中央苏区就曾独当一面担负过许多重要职务的李井泉来说,是有着很大的“落差”的,而已经在党内斗争中经历过许多蹉跎和委屈的李井泉对此并不介意,仍然兢兢业业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在雪山草地中,他又经历了一次党内斗争的严峻考验

1935年8月中旬,驻扎在懋功、马尔康、理县等地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和原中央红军一部被编为左路军,开始按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会议上确定的“北出陕甘”的方针,陆续启动了北上的行程。在这个月里,李井泉跟随红九军部队一起,连续翻越了梦笔山、卡子山、格地山等3座雪山,进入了草地。

梦笔山,是藏语“蒙这娜”(意即“万人之路”的音译),位于小金县与马尔康县的界山,垭口海拔高度4080米。从两河口出发翻越这座雪山到卓克基,当年的徒步行程在120里路以上,李井泉等经过整整一天的行军,直到深夜时分才到达了卓克基。

在卓克基、马尔康地区修整一天后,他们又继续起程。在经大郎脚沟,翻越了海拔4272米的卡子山垭口,到达了大藏寺。卡子山这座雪山名不见红军长征史籍,实际上海拔高度高于夹金山和梦笔山,红九军的将士们在此付出了很大牺牲,据陈伯钧日记记载,那天(8月19日),“沿途无反动武装扰乱。但因病亡故暴尸者不下廿人”。

大藏寺是一个座落于半山腰的著名寺院,有几百年的历史。李井泉随红九军政治部在此休整了两天(8月20日、21日)。那天上午,李井泉与陈伯钧、朱良才等红一方面军的干部一起,讨论了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的问题。对此,陈伯钧日记有过记载:

(1935年)8月20日,稍晴,夜雨。

……早饭后,与朱良才、李井泉等同志谈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问题。

这次战友间的正常谈话,给这3位来自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带来了诸多蹉跎。

那个时候,由于与党中央在战略方针上有分歧,他刻意延宕“北出陕甘”方针的贯彻执行,并在红四方面军干部中散布对中央不满的情绪,致使松潘战役流产,部队迟迟不能行动。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团结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陈伯钧、李井泉等在这个敏感时期在一起讨论这个敏感问题,当然也引起了一些被蒙蔽的红四方面军干部的注意。

这个事情被汇报到那里,3个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特殊待遇”。

第一次过草地,却在噶曲河畔被拽回了头

1935年8月22日,李井泉跟随红九军政治部,从大藏寺进至卡尔古村宿营,准备翻越格地山(当时叫安得山)垭口后穿越草地,向查理寺、阿坝地区前进。格地山垭口海拔4252米,是如今马尔康县(当时的卓克基土司辖地)与红原县的界山,翻过了格地山,也就进入了著名的“松潘大草地”(今属红原县)。23日,李井泉随红九军政治部翻越了格地山垭口,走过了一大片草地,宿营于江贡玛村(当年红军文献中译作“石匠关”)。

随后,李井泉跟随红九军政治部到查理寺。

28日,李井泉被任命为红军总部二局一科科长,跟随红军总部进至甲本塘(当年红军文献中称为“箭步塘”),准备渡过噶曲河,到巴西、阿西、包座地区与右路军会师,继续执行党中央的“北出陕甘”方针――这是李井泉一过草地。

然而,9月3日,已进至噶曲河畔的红军总部等左路军部队,在的强令下,被迫从草地折返,于9月上旬,陆续回到查理寺、阿坝地区――这是李井泉的二过草地。

回到查理寺、阿坝地区后,李井泉再次面临党内斗争的考验:组织了格尔登寺会议等一系列对“毛周张博右倾逃跑路线”声讨活动,李井泉和陈伯钧等人在大藏寺的那次谈话被人“检举揭发”,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他仍然表示拥护党中央“北出陕甘”的方针,坚决维护两个方面军兄弟般的团结。

李井泉刚任命没几天的“红军总部二局一科科长”的职务,很快就被免了。

南下辗转,隆冬季节再翻雪山

不久,左、右路军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开始南下,李井泉也从红军总部调离,到新成立的红军大学任政治教员(后任上级政治科教导员),随部队沿大金川河南下至金川、丹巴地区,尔后再次翻越夹金山,来到天全的仁家坝附近红岩嘴。李井泉再次承受着党内斗争不公正对待的委屈,忍辱负重地继续努力工作。

1935年年底,红四方面军百丈战役失利,的“南下计划”碰壁。红四方面军在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的处境也日渐险恶。1936年初,在党中央的一再规劝下,在中央红军北出陕甘取得重大胜利打开了局面的事实推动下,在红四方面军将士希望再次北上的呼声下,不得不接受党中央瓦窑堡会议的决议,决定西进康北,迎接红二、红六军团前来会师,以图“完成战斗准备”,打开局面。

1936年2月底,李井泉跟随红军大学一起,在隆冬季节第三次翻越夹金山。3月上旬,又翻越了党岭雪山的夏羌涅阿垭口(海拔4810米),来到道孚、炉霍地区,筹集粮草,进行再次北上的准备。这片地区人烟稀少,高寒缺粮,筹集粮食成了红军将士面对的最大困难,部队减员非常之大,这是他在红军生涯中度过的最困难的时期。

终于又要北上了,面对的却是最漫长最艰苦的长途行军

1936年6月中旬,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前夕,总指挥率领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队、红军大学和红四方面军一部作为再次北上的中纵队,从炉霍出发,开始了又一次艰苦卓绝的雪山草地行军。

这次北上,翻越了更多的雪山,走过了更多草地,时间长达一个半月。据红军大学《从炉霍出发一个半月政治工作报告(1936年9月23日)》记载:

一、红大是于七月三号从炉霍出发,八月十九日到达岷县南四十里之大草摊,共历时一个半月,中途除因为筹粮共休息七天(壤塘一天,三湾二天,四门坝一天,葛曲河半天,中包座一天,救济寺一天半)外有四十天是在行军走路的中间。

二、一个半月的行军中,共计爬了比较大的山八个,最大的是阿坝附近的一个,上下各卅里。阿坝以前大多是带山地行军的性质,阿坝以后,才是在广大的草原中行军,一直到达包座。

这个报告所言的“八座较大的山”中,目前能够确认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共有6座,即:老则嘎登山(炉霍―色达界山),海拔4352米;扎格海格山(色达―壤塘界山),海拔4654米;曾克寺―漳腊村间无名雪山,海拔4518米;漳腊村―中壤塘间无名雪山,海拔4525米;刑木达―伊俄村间无名雪山(壤塘―阿坝界山),海拔4333米;沙湾―安坝间无名雪山,海拔4314米。

而在这一个半月的长途行军中,他们能够得到粮食情况是这样的:

一、粮食:炉霍出发各人背的及牛背上驮的糌粑粉,平均每人携带约十五斤(注:旧秤,下同)糌粑粉,驮牛牦牛炉霍出发的共180头平均约每五人一头,食盐每人没有带够三斤,平均只每人约一斤,这是炉霍出发时所携带的粮食。

二、在沿途只壤塘每人补充生麦子五斤,三湾挖窑共挖一千多斤麦子(注:红军大学有教员学员近千人),一部分部队补充了一部麦子(按各部的需要来补充的),在三满由总供给部接收四军领来大小牦牛卅头,在葛曲河道由四局发给牦牛大小卅头,这是在途中所补充的粮食。

在这次长达45天的长途行军中,为保证以尽可能少的减员抵达目的地,红军总部曾严格规定:每人携带的粮食“每天只能吃四两”――过了噶曲河后增至七两,违者最高的惩罚是“处决”!为了保证所有战友都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已任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政治教导员的李井泉多次召开党的会议,与大家一起商讨克服困难的办法,严格执行粮食管理和节粮措施,组织学员们沿途寻野菜或捕鱼来充饥,而且还适时地进行政治鼓动和动员,天天宣布到达包座的日程和行程,提高学员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拔草活动总结篇7

论文摘要:分析了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为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讨论了高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青藏高原;涅如藏布;水土流失;对策

1涅如藏布流域概况

涅如藏布流域位于自治区康马县境内,流域面积约528.13km2。流域总体地貌形态为断陷宽谷(坝区)居中,宽谷两侧为高山或极高山。涅如藏布沿主流线自南向北流动,全长102km,源头海拔约5150m,河口为4050m.,落差达1100m,年径流量为2.8亿m。,是年楚河的主源。流域属高原温凉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冬春寒冷干燥,风力大。年均温仅为3.1℃,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8.4km,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年均蒸发量为2196mm;流域内作物生长期短,全年无霜期仅为70~90d:土壤温度低,有效养分分解慢,对各种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进化及农牧民的生活习性和经济活动有着重大影响。树木在该流域内难以生长,植被景观以草本植物为主,多为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和高寒垫状植被类。

2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水土流失严重

涅如藏布流域地处高原区,区内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山体深度风化,土质疏松,沟壑密布,水土流失严重。据实地调查与遥感图像解译结果,该区土壤侵蚀面积为367.68k,占了区域总面积的69.62%。按营力性质可将该区水土流失类型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由于人口密度小,人为作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小。

2.1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面积广

按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规范的要求,对该区各类土壤侵蚀面积进行统计发现:风力侵蚀面积为214.18kni,占了侵蚀总面积的58.25%,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40.55%;其次是水力侵蚀,为100.81km。,占侵蚀总面积的27.42%,占土地总面积的19.09%;冻融侵蚀面积为52.691(m。,占侵蚀总面积的14.33%,占土地总面积的9.98%。

2.2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

分析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的侵蚀强度级别,可发现无论是风力侵蚀、水力侵蚀还是冻融侵蚀都是以轻度侵蚀为主,其次是中度侵蚀。风力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l14.19km,中度侵蚀为93.69km。,强度侵蚀为6.3km;水力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67.24km2,中度侵蚀为33.57km;无强度侵蚀;冻融侵蚀中轻度侵蚀面积为30.44kmz,中度侵蚀面积为17.73km,强度侵蚀面积为4.51km。

对流域总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统计表明: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面积为211.88km,占总侵蚀面积的57.63%,占土地总面积的40.12%;其次为中度侵蚀,面积为144.99k,占总侵蚀面积的39.43%,占土地总面积的27.45%:强度侵蚀面积为10.81km,占总侵蚀面积的2.94%,占土地总面积的10.81%。该区没有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分布。

区域内土壤侵蚀虽然是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是侵蚀面积广,涉及的范围大。如不加以治理,很容易转化成中度和强度侵蚀,带来更大的危害。

3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高原面上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水土流失成因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3.1自然因素

该区平均海拔>4300m,多大风,年均风速为2.8m/s,极端最大风速为34m/s,年均大风日数为93d,而且大风多集中在旱季: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表,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为风力侵蚀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风蚀作用最终使大面积的草地变成“黑土滩”。

涅如藏布切割作用强。该区年均降水量虽小(288.4mm),但是60%~7096的降水集中在6-9月,为水力侵蚀创造了条件。降水主要以固体为主,地表径流主要为雪水漫流。在最大冰雪融化期,往往形成暂时性洪流,虽然强度不大,但是面积大,从而造成水蚀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细颗粒物质覆盖的斜坡上,山高坡陡,表层植被土层易遭受破坏,加上水力侵蚀作用极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并在草地和耕地上形成冲沟。流域海拔高,气温低,年均温为3.1℃。尤其是涅如藏布及其支流的上游地区,海拔更高、有大量的冰川i和冰湖分布,年平均气温低于o’c,极易形成冻融侵蚀,还易造地表覆盖的大量寒冻风化碎屑物和冰碛物等不断分解成不同粒度的沙向周围扩散,形成冻土沙化现象。

总之,高原寒、早、多大风、降水集中和植被盖度小等自然条件极易导致流域水土流失的产生。

3.2人为因素

该区2001年底共有居民3589人,人口密度6.8人/j(ⅲz。其中农业人口占了89.61%。虽然人为因素没有直接造成水土流失,但在人口集中分布的流域中下游地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植被减少,农耕区对土壤的翻耕等,为风力侵蚀的创造了条件:造成草地退化面积达1001.05hm,占草地总面积的61.3%。随着人口较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进程的加快以及气温升高、平均降水量减少,气候条件明显呈暖干化趋势,有效环境容量日趋减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4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涅如藏布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必须针对流域内部的地形地貌复杂、土地适宜性差异显著的特点,在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下,以局部区域治理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流程措施和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4.1按流域内地形条件制定水土保持措旌

4.1.1坡面水土保持防止措施

由十该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宜林地少,种草是提高植被盖度的唯一途径,草种要选择本地适生的紫花针茅、黑褐苔草、华扁穗草、固沙草等。采取封育治理措施,对坡而区域应实行封育禁牧,为坡面草地提供充足的生态系统恢复时间。

在流域降水集中、雨季坡面径流量大的地段实施坡面工程措施。在排水沟的坡面和坡脚修建小型排蓄工程,减小雨季洪水量,以减小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

4.1.2沟道水土保持防止措施

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筑士埂,拦蓄上游来水,阻止径流进入沟道;在面积较大、侵蚀严重及危害较大的沟道内修建拦沙坝:在沟道比降较大、切剧烈的沟段,修建谷坊,巩固并抬高沟床,防止沟底继续下切,同时要进行河道清淤、清障并修建永久性的河堤,以利于汛期排洪。

在沟道两边种植固沙草,在海拔较低的地段还可沿两岸以自柳、红柳和沙棘为主种植灌木林带。灌丛林斑块的建立对流域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统计,没有灌丛的流域其径流损失比有灌丛的流域多25%,条状和线状灌丛比点状灌丛截获径流的能力高8%。

4.2按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制定水土保持措施

按土壤侵蚀强度等级,结合经济条件将流域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正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

预防保护区主要是指涅如藏布及其支流的上游地段,海拔较高,人口少,水上流失面积小,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自然因素足其主要成因。该区主要是保护自然植被、禁止破坏草场,同时对局部水上流失严重区有步骤地进行综合治理。

重点治理区是指土壤侵蚀对耕地和草地破坏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流域宽谷区,土壤侵蚀以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这里人口分布相对较集中,密度较大,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水土保持工作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

重点监督区主要分布在居民点集中的地区以及广大的轻度侵蚀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依法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建设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同时对轻度侵蚀区域实行水土保持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

4.3建立动态监测网

动态监测是立足于水土流失现状,对其从过去到现在所产生的变化,包括变化的区域分布及数量特征,所开展的时间序列分析工作,以便掌握其演变速率和演变规律特征,为更好地了解其现状和展望其未来提供帮助。根据动态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实施治理。

4.4生物措施

要标本兼治,必须采取生物措施,大面积种草,种植适生的水土保持灌木林,如红柳和沙棘等。水土保持灌木林主要选择在沟壑、沟底一带;护滩灌木林布置在沟口以外的堆积扇、堆积台地及口内宽谷河滩地上,以达到林保土、土蓄水、水养林,最终实现保持水土的功能。

4.5限制流域内的农业生产规模

高原环境的脆弱,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且破坏后恢复能力也差,较小的人类活动干扰都使起生态系统朝不稳定方向发展。因此要限制区内的农业生产活动。

拔草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恩施州;药用植物;分布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华中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0′~110°31′,北纬29°05′~31°30′,是云贵高原植物区系向东过渡和亚热带植物区系向北过渡的交汇地。地貌复杂,既有崇山峻岭,又有幽谷平川,河流密布,真可谓山高水长;气候多样,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有些地区长年云雾缭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十分丰富的植物区系,蕴藏着包括水杉、巴东木莲、珙桐、马蹄香等中国特有植物在内的丰富的植物资源,是中国具有东亚特色的植物分布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笔者在本所从事近30年的资源调查、征集、保存与开发利用研究,深感恩施州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1 恩施州药用植物区系成分

药用植物一般都有较强的地域性,它的生长、繁殖和发展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恩施州境内蕴藏的丰富药用植物资源是与该州的自然条件的优势密切相关的。州内自然条件优越,植物成分丰富,药用植物的分布也多种多样。

1.1 药用植物科、属、种的统计

到目前为止,已知全州药用植物共205科881属2258种(见表1),可见恩施州药用植物的种类是十分丰富的,属的密度也较大。在这些药用植物中,草本植物的属、种占绝大多数,而木本和蕨类植物占比例较小。

表1 恩施州药用植物统计

1.2 主要代表科

据统计,在这些药用植物中,有45科含有较多的属、种。

1.2.1 超过20种的有30科

水龙骨科(12属36种)、桑科(6属22种)、荨麻科(12属37种)、蓼科(6属48种)、石竹科(10属23种)、毛茛科(19属86种)、小檗科(5属39种)、樟科(7属22种)、罂粟科(9属24种)、虎耳草科(9属33种)、蔷薇科(24属108种)、豆科(46属91种)、芸香料(9属33种)、大戟科(13属31种)、葡萄科(6属25种)、五加科(9属25种)、伞形科(31属63种)、唇形科(35属83种)、茄科(11属21种)、玄参科(14属36种)、茜草科(15属30种)、忍冬科(7属26种)、葫芦科(15属35种)、桔梗科(7属23种)、菊科(66属153种)、禾本科(34属44种)、莎草科(7属17种)、天南星科(9属22种)、百合科(27属112种)、兰科(30属57种)。

1.2.2 含14~20种的有15科

马兜铃科(2属19种)、苋科(6属14种)、十字花科(9属17种)、景天科(4 属19种)、木兰科(6属19种)、卫矛科(4属19种)、堇菜科(1属15种)、柳叶菜科(5属14种)、山茱萸科(4属16种)、报春花科(3属19种)、木犀科(5属17种)、萝摩科(6属14种)、马鞭草科(6属15种)、苦苣苔科(12属20种)、爵床科(9属13种)。

1.3 恩施州与其它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比较

由于该州植物区系的复杂,药用植物的品种数是相当大的。据初步统计,恩施州的药用植物种类与《中药大辞典》和其它地区所载的药用植物种类相比,前者约占《中药大辞典》所收载种数的45%,占《四川中药志》所收载种数的67%;与同纬度的四川省宜宾地区、万县地区以及广西、浙江等地相比,已超过了这些地区药用植物名录或药用植物志所收载的品种总数,同时还超过了《全国中草药汇编》收载的品种数(2200种)。

1.4 中药材品种多、数量大

据药材部门历年统计,恩施州药材收购品种已达282种;年收购量超过100000kg的有黄连、党参、厚朴、杜种、木瓜、香独活、续断、大力子、南大黄、白术、玄参、云木香、丹皮、白芍、山药;湖北贝母在1983年产量已达到80000kg。目前,该州大面积栽培和家种家养的药材已达30多种,主要有黄连、党参、当归、白术、白芍、丹皮、山药、桔梗、厚朴、杜仲、独活、黄柏、乌头、天麻、白附子、枳壳、木瓜、荆芥、大黄、藁本、红花、湖北贝母、川牛膝、云木香、白木耳、竹节参以及青蒿、贯叶连翘、缬草等。其中黄连、厚朴、杜仲、木瓜、续断、天麻、党参、香独活等驰名国内外并大量出口;大黄、湖北贝母、丹皮、白芍、当归、大力子、香藁本等品种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民间草药种类则更多,很多品种疗效显著,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如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朱砂莲、乌云伞、小蛇参、竹节参、胡豆莲、水灵芝等。

2 恩施州药用植物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由于本州的地理条件(例如气候、土壤类型等)具有明显垂直分布规律,因此作为自然条件最综合的表现―植被,在本州也是受垂直地带性规律所支配的。药用植物的分布与地理条件及植被类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也表现出明显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2.1 北部长江三峡谷地和神农架南坡

2.1.1 北部长江三峡谷地

巴东县长江北岸至沿渡河的中部均系长江三峡谷;本地段在海拔800~1500m范围内,药用植物丰富。乔木入药种类不多,主要有川桂、臭樟、猴樟、枫杨、刺楸、野核桃、飞蛾槭、黄柏等;药用灌木和小乔木品种较多,主要有山胡椒、木姜子、马桑、六道木、盐肤木、月月清、小檗、海桐、青荚叶、红茴香、猫儿屎、木、构树、猫儿刺、紫珠、黄花远志、大血藤、山木通、香花岩豆藤、猕猴桃等;药用草本类植物极为丰富,喜生于较为阴湿的峡谷和阴坡林下及灌丛中,主要有重楼属、天南星属、楼梯草属、冷水花属、升麻属、鹿药属、独活属、黄精属、细辛属、半蒴苣苔属、牛儿苗属、繁缕属植物以及天蒜、聚花过路黄、川鄂獐耳细辛、黄花油点草、藜芦、鬼灯擎、八角莲、细穗腹水草、类叶牡丹(红毛七)、箭叶淫羊藿、裂叶秋海棠、草、山酢浆草、银叶萎陵菜、独蒜兰、蝎子草、藁本、掌叶蝎子草、黄水枝、石吊兰、人血草、太白贝母、绿花杓兰、列当、泽泻虾脊兰以及蕨类植物石韦、铁线蕨、苹等。

2.1.2 神农架南坡

沿渡河北部系神农架南坡,本地段在海拔1000~2200m,多系针叶阔叶混交林,土壤湿润肥厚,有机质丰富。除上述药用植物种类外,灌木丛内还有杜鹃、忍冬、木通马兜铃、中国旌节花、华中五味子、大血藤等;草本植物还有星果草、毛叶藜芦、南方山荷叶(江边一碗水)、黄连、穿心莛子、珊瑚苣苔、秦岭黄芪、木贼、大叶火烧兰、牛耳朵、蕙兰、流苏虾脊兰;蕨类植物有石蕨、庐山石韦、盾蕨、齿盖贯仲等。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由于阳光充足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药用植物种类较少,仅在河岸、山麓、路旁分布有茵陈、青蒿、猫眼草、过路黄、地柏枝、江南卷柏、醉鱼草、藜芦等;在低山峡谷还有小三叶山豆根、石吊兰等。

三峡谷地和神农架南坡是恩施的主要药源区之一,尤以草药著名,如江边一碗水、八角莲、头顶一颗珠、竹节参、扣子七、露水一颗珠等。野生中药材也十分丰富,如细辛、淮通、大条青木香、黄柏、大血藤、黄精、香藁本、天南星、淫羊藿等。栽培的主要中药材有黄连、当归、香独活、白术、云木香、党参、藁本等。

2.2 西部和东部山区

本地段主要包括巴东南部、建始东北部、恩施、宣恩东部和鹤峰北部以及恩施北部和利川全市。海拔一般在800~1800m,偶有低山峡谷分布其间;地势垂直变化大,自然植被发育良好,集中反映了中亚热带特点,药用植物的分布也随着海拔高度和植被的不同而差别较大。

2.2.1 在海拔800~1300m区段

(1)药用乔木。

主要有细叶香桂、女贞、合欢、山合欢、大枣、 刺楸、木瓜等。

(2)药用灌木。

主要有八月瓜、鹰爪枫、异梗五味子、云实、锦鸡儿、常春油麻藤、飞龙掌血、算盘子、长毛远志、南蛇藤、卫矛、野鸦椿、三裂叶蛇葡萄、秤钩风、十大功劳、三颗针、红凉伞、朱砂根、钩藤、四川清风藤、大叶蛇葡萄、猕猴桃、瓜木、木芙蓉、马桑、异叶榕、大花湖北木兰等。

(3)药用草本。

主要有华中前胡、老鹳草、茜草、红花龙胆、地耳草、金丝桃、元宝草、博落回、铁苋菜、牛皮消、栝楼、兔儿风、刺儿菜、瓜子金、九头狮子草、蛇根草、总状土木香、陆英、土三七、珍珠菜、野葛、地榆、四川虎刺等;在沟谷两旁和北坡阴湿处常分布有半蒴苣苔、降龙草、中华秋海棠、酢浆草、峨眉凤仙花、细柄凤仙花、沼生柳叶菜、毛脉柳叶菜;在沟边、沼泽、田畔低湿处有石菖蒲、白芨、水蜈蚣、苔草、石蒜;在山坡草地有牛皮消、獐牙菜、紫草、琉璃草、白花败、一枝黄花、野、毛茛、三叶萎陵菜、结香等;在岩石上有岩泽兰、庐山石苇、岩白菜、瓜米还阳、山慈姑、卷丹、岩防风、石斛等。

2.2.2 在海拔1300~1800m区段

(1)药用乔木。

主要有天师栗、黄柏、厚朴、大花湖北木兰、川楝、川桂、毛泡桐、三尖杉、红豆杉等。

(2)药用灌木。

主要有铁线莲属、五味子属、冬青属、五加属、悬钩子属、海桐花属、木通属、青荚叶属和满山红、腺萼马银花、杜茎山、紫金牛、连翘、刺葡萄等。

(3)药用草本。

主要有乌头属、唐松草属、淫羊藿属、薯蓣属、金粟兰属、荷青花属、冷水花属、楼梯草属、八角莲属、细辛属、马兜铃属、天南星属、黄精属、重楼属、万年青属、鹿药属、麦门冬属、凤仙花属、马兰属、蛇莲属、报春花属、香茶莱属和鬼灯擎、红毛七、扣子七、莱子七、荷包牡丹、鸡眼梅花草、蛇菰、黄筒花、囊瓣芹、紫金沙、人血草、卵叶薤、天冬、缬草、桔梗、齿裂叶鞘柄木、鹿蹄草、过路黄、重楼排草、牛奶莱、日本兔丝子、海州常山以及兰科虾脊兰属、斑叶兰属、羊耳蒜属、杓兰属;蕨类植物有东方荚果蕨、单芽狗脊、刺齿贯仲、紫萁、丝带蕨、一支箭、阴地蕨、瓦韦、石松、地刷子等。

(4)其它。

在此地段还有少数高山沼泽和洼地,如利川福宝山,恩施太山庙等分布有沼生药用植物群落如细角野菱、窄叶泽泻、石菖蒲等。

2.3 中部和南部的丘陵地和河谷盆地

本地段主要包括建始城关,恩施中部、南部,宣恩西部和南部,咸丰大部分,来凤全县和鹤峰南部,海拔一般在500~800m,气候温暖湿润;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部分已成为农田和发展多种经济的栽培园;但在高丘和一部分河谷地仍有面积较大的山林和宜林荒山,保存有一定的自然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和暖性常绿针叶林。由于自然植被遭受破坏,药用植物种类显著减少,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宗药材较少。在此地段常见的有:

(1)药用乔木。

常见的有银叶樟、猴樟、山皂角、桑、乌桕、侧柏、女贞、枇杷、枫香树、银杏、枳、刺楸、木犀(桂花)、马尾松等。

(2)药用灌木。

常见的有枸杞、蓖麻、山莓、算盘子、紫珠、威灵仙、石南藤、花椒、木槿、木防已等。

(3)药用草本。

常见的有地瓜、小九龙盘、大麻、土人参、金荞麦、水荞麦、红蓼、扁蓄、土大黄、黄堇、荠菜、菜、翻白草、鸡眼草、夜关门、苦参、苘麻、马鞭草、连钱草、半夏、仙茅、以及骨碎补、抱石莲、翠云草、卷柏;在田边、沟边低湿处有空心莲子草、马齿苋、裂叶星果草、毛茛、薄片变豆菜、裂叶秋海棠、美丽秋海棠、三白草、百部、何首乌、田皂角、水辣蓼、丁香蓼等。此外还有水生药用植物,如眼子菜、莲、芡、泽泻、东方香蒲、短慈姑、菖蒲、鸭舌草等。

3 结语

3.1 三峡谷地和神农架南坡是恩施州的主要药源区

本地段尤以草药著名,如江边一碗水、八角莲、头顶一颗珠、竹节参、扣子七、露水一颗珠等。野生中药材也十分丰富,如细辛、淮通、大条青木香、黄柏、大血藤、黄精、香藁木、天南星、淫羊藿等。栽培的主要中药材有黄连,当归、香独活、白术、云木香、党参、生地、藁本等。

3.2 西部和东部山区是恩施州中药村生产的主要基地

主要种类有紫油厚朴、竹节人参、鸡爪黄连、板桥党参、湖北贝母、巴东独活、五鹤续断、贯叶连翘、三叶木通、黑玄参、珍珠香、丹皮、白芍、大黄、云木香、大力子、当归、吴芋、黄柏、杜仲、辛夷、天麻等。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编写组. 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 《四川中药志》协作编写组.四川中药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拔草活动总结篇9

团队与竞争的意识

藏野驴喜欢社会生活,也需要单独的空间。在高寒的沙漠草原上,小驴一出生就带着浓浓的恋家情结。要不是受到天灾敌祸的影响,它们都是在自己固定的区域活动。

根据这一地区水草丰茂程度和种群的数量,藏野驴少则五六结组、十几结群,由一雄性头驴率领;多则组成百头大队,顶着寒冷、日晒和风雪等种种残酷考验,过着游移生活。小团队合成大队伍的时候,几个小群的公驴之间少不了一番争权夺位的决斗。它们都极力想把对方赶出队伍,以保证自己在群里的特权。

生性胆小,驴脾气却很大

天生胆小的它们在受到惊吓或面对天敌和人类的威胁时,求生的本能使它们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以50公里的时速狂奔,迅速逃离危险。“生存”似乎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即使是进食、休息的时候它们都自然地头朝外形成圆圈或伞状圈形,时时保持警惕。凭借着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发现五六百米之外的威胁,或异类的行动。所以人类很难接近它们。

当越野车驶过的声音惊扰了它们,它们却有一种不服气的驴劲儿,喜欢与车赛跑。当它超过汽车时会停下来骄傲的回视一下,之后再跑,一直跑跑停停,停停跑跑,不时地还会叫上两嗓子。也许是因为身在高原,它们的吼叫短促而嘶哑,远不及家驴的洪亮。

有时,藏野驴会因这种古怪的驴脾气而付出生命代价,一些偷猎者就是开着汽车追杀野驴的。

为一餐饱饭每日驴行80里

清晨,雄驴开路雌驴断后,幼驴被护在中间的驴行队伍从荒漠或丘陵处鱼贯而来,集合在水源附近的草地上度过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伴着夕阳,他们又踏着那条约20cm宽的明显“驴径",一路点缀着消化物,再次驴行40余里回到荒漠深处。

告别夏季雪线附近的肥美牧场,冬天的寒风从头顶刮过,卷起阵阵尘土撕扯着地面上低矮稀疏的植被。大部分的河流和湖泊都已冻结,地面也被冻得结结实实。本身就植被缺乏的荒漠草原没有足够的食物,它们不得不走得更远。

在一些低洼的湿地,运气好的话,它们会找到一些野葱、针茅草、固沙草、苔草。这是它们的主食。

除了食物的短缺,干旱常使它们数日滴水未进,但面对这片高原,千万年的严酷考验,它们适应了。聪明的野驴们会在河湾处找到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用蹄刨坑“掘井”,沙滩上刨出的那种半米多深的大水坑,当地牧民称为“驴井”。这些“驴井”除了满足自己饮用外,还供应给藏羚、藏原羚、鹅喉羚等其他动物。

生儿育女的黄金季节

每年从5月中旬开始,随着水草的丰盈藏野驴胃口倍儿好,身体倍儿棒,吃么么儿香了。到了8月中旬他们已经完成了“辞旧迎新”工作,都换了一身新“毛衣”,个个腰肥臀圆。同时,这个季节还是藏野驴的“驴游”黄金季,它们会扩大活动范围逐水草而游移。

在七八月合配季节,各处游移的驴群聚集成场面相当壮观数的千只大群。此时优胜劣汰的大自然法则明显可见,公驴间嘴啃脚踢的争斗远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为凶猛。因为它们心里都明白,胜败将决定着他们接下来的生育权和统治权。

胜利者的战利品是可以享受“妻妾成群”的幸福生活。翌年7月幼崽降生后,在母亲的舔舐下很快就可以站立起来行走。又一个月后,大群解散,重组,分成小群。但在这一群中,只有“头领”带领着他的“妻妾”和新生儿,成年的“儿女”已被逐出本群去自立门户了。

天伦之乐随处可见的草原上,偶尔能看到的那些孤独的或三三两两在一起的野驴,多是情场失意的光棍老弱公驴。

不要让人类成为它们的“天敌”

和其它野生动物一样,藏野驴的生活也遭到人类过度放牧、淘金和违法偷猎等有意无意的侵袭和干扰,其种群数量大大减少。据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牧民称,成百上千头藏野驴在一起吃草休憩的壮观景象已经多年不见。

拔草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林麝;威胁因素;龙洞沟;人为干扰

1 引言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年林麝体重小于5 kg,体长不超过60 cm,肩高在47 cm左右,体重不会超过10 kg。雌麝和雄麝都不长角,雄麝的上犬齿比较发达,狭长而尖锐,会露出口外呈现獠牙状。林麝后肢比前肢长1/3~1/4,站立时候会呈现后部比前部高。林麝颈部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延伸到腋下,这是其毛色的明显特征,而且因为四肢细长,蹄子狭而尖,耳朵长且直立所以适合在郁闭度比较差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活,主要栖息地位于针阔混交林中,它毛色深棕,毛发硬而粗,呈波浪状曲折,比较容易折断,成年林麝毛色无斑点分布,这是林麝典型的外观特征。

雄麝分泌的麝香价格昂贵,素有“软黄金”之称,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因为其不但药用价值高,而且是名贵的天然高级香料,持续过度的盗猎捕杀,致使野生林麝资源发生剧减,许多传统中医药名贵验方因无麝香原料而徒有虚名。

2 调查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龙洞沟位于老县城,是太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最南端的区域,形状为半岛状。西面与黄柏塬保护区接壤,南面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交界,东面与厚畛子林场管辖区域相交。大致位于东经107°41′50″~107°43′40″和北纬33°48′50″~33°52′20″之间,总面积约1100 hm2,海拔约在1650~2900 m之间。东北部紧靠从太白山主脊朝|南走向的秦岭山脊。龙洞沟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河谷,上宽下窄,为典型的葫芦峪地形。沟内坡度较缓,年温度基本保持10℃左右。沟内河道常年流水注入水河,此河水由南向北注入汉江,属于长江水系第一大支流汉江的分支。气候为北亚热带中高山山地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1](图1)。

2.2 动植物分布

根据调查发现,龙洞沟11 km2的区域主要分布有林麝及同域动物金丝猴、大熊猫、羚牛、黑熊、斑羚、血雉、秦岭细鳞鲑、野猪等数十种保护动物[1]。

该区域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带和暖温带阔叶林带,乔木树种主要有桦木、栎类、华山松、太白杨、漆树等,郁闭度0.6~0.8;灌木树种或林下灌木主要有绣线菊、忍冬、荚迷、胡枝子、榛子、盐肤木等,覆盖度20%~35%[1];草本有苔草、三毛草、羊角芹、紫苑、野青矛、大油芒、鹿蹄草、红升麻、羊胡子草、莎草、蒿类、荨麻、蕨类、乌贼、唐松草等[2]。

3 调查方法

3.1 野外种群调查方法

野外种群监测采取布设固定监测样线方法,监测样线数是根据监测地区面积、抽样强度及每条样线所代表的的面积来确定,以监测样线最短的距离穿越最多的生境为原则,样线长度为2~3 km,因林麝与大熊猫属同域动物且调查方式相似,所以应在龙洞沟参考大熊猫栖息地监测技术布设两条固定样线开展调查[3]。调查范围集中在海拔1600~2800 m之间,根据海拔和生境类型的变化,大致以海拔每上升300 m设置为一个调查样带,共计分为4个调查样带。

在野外调查中想要直接观察到野生动物比较困难,但是动物都会在它们的栖息地留下踪迹:诸如足迹、毛发、刺、粪便等活动痕迹,这些迹象可以作为判定样线附近有哪些动物活动的间接证据。据此把动物的活动状况划分3种情况:频繁(显著)、一般、不频繁(不显著)。

3.2 人类活动干扰监测及判定

人类活动干扰种类可分为挖药、放牧、偷猎、放套、人为用火、旅游和其他等7种,这些是对林麝活动影响较大的人为干扰。把人为干扰强度可分为弱、中、强3个档次[3]。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同域动物的干扰

根据调查发现在龙洞沟地区主要活动的动物有羚牛、斑羚、血稚和野猪四种(表1)。通过这些动物实体及遗留的粪便与活动痕迹,可以看出这些动物在海拔1600~2500 m范围内活动频繁。林麝喜食苔藓、苔草、竹叶、蕨草及芳香性树叶嫩枝。野猪、羚牛与林麝之间主要是食物竞争,这些动物在水源地的选择上与林麝也存在重叠性。

4.2 林麝活动痕迹调查

从调查中发现发现龙洞沟地区的林麝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海拔1900~2500 m的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表2)。此地区的主要树种是辽东栎和红桦,地势比较平缓,郁闭度0.7~0.9,林下植被种类多,为林麝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在海拔1600~1900 m的地段林麝活动痕迹不显著,在海拔超过2500 m的地方林麝的活动痕迹也相对减少。

4.3 人为干扰情况

龙洞沟地区因为距离老县城村较近,人为干扰种类主要是放牧、挖药、放套、偷猎、人为用火和旅游活动(表3)。近几年随着野生中草药数量的急剧减少而需求不断上升,野生中草药的价格急速上涨,从表3可以看出,海拔1600~2800 m都有老县城村民进入龙洞沟挖药留下的痕迹,所挖药材主要有黄精、天麻、大黄、猪苓等。挖药不仅危害龙洞沟地区的中草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而且造成地表层的土壤被破坏,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在龙洞沟地区还有一些偷猎者在山坡树林里留下的铁丝套,这些捕猎工具严重危害了此区动物的安全,使林麝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这也是导致此地区林麝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此区内用火不光对保护区生长的种类繁多的各种植被及动物造成威胁,也大大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几率。其次龙洞沟地区风景优美,尤其是高海拔地区的景色尤为独特,造成近年来高山区的驴友穿越活动越来越兴盛,途经龙洞沟的人数不断增加致使区内动物活动半径和栖息地日益减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在监测调查中发现游客经过,经常会将诸如塑料瓶、垃圾袋、烟头等垃圾滞留在区内,这些垃圾不易被分解,大量堆积会污染区内土壤、水源、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与安全,也极大的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4]。

5 Y果与对策建议

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龙洞沟地区林麝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1900~2500 m的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带,其他野生动物在此区域活动也比较频繁,与林麝有一定的食物竞争关系。人为干扰程度在林麝活动区域随海拔上升日趋严重,挖药、旅游和放套捕猎等行为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更直接威胁林麝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命安全。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一些管护措施为今后此区域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5.1 加强宣传教育

(1)重新修订并颁布“龙洞沟―拔仙台”登山线路禁行令,在保护区网站上龙洞沟禁行通知,并以电子邮件或书面方式告知各主要客源户外俱乐部。

(2)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召开年度向导会议,将当地的向导、背工和经常上山人员纳入管理范畴,时常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抽查,确保其不去安夹放套和非法狩猎,宣讲保护意义及重要性,学习禁行政策和保护区法律法规。

(3)印制宣传单,对到达龙洞沟的登山游客进行宣传教育(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和游客安全方面)。

(4)加强与老县城保护区的合作,龙洞沟区域的几乎均为老县城保护区辖区,两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种流也非常密切,加强与老县城保护区的合作,可以有效管理游客入区。

5.2 落实检查处罚

根据自然保护区法规,制定详细明确的游客入区处罚制度、向导背工奖惩制度等;

坚持向导培训持证上岗制,与当地向导、龙洞沟护林员签订保护区管理责任书;

黄金周等登山高峰期派驻执法人员驻守检查。

5.4 加大管护力度

(1)在厚畛子街道、都督门、大爷海往龙洞沟方向,分别选址设立禁行告示牌。必要路段设置铁丝网栅栏。

(2)调整巡护线路(与游客行走线路结合),加大对该区域的巡护频率,旅游季节加大巡护检查力度。

(3)组织人员定期清理区内垃圾,在扎营地设置环保警示牌。

参考文献:

[1]李双喜,陈永兵.旅游活动对龙洞沟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保护对策.陕西林业科技, 2010(5):59~62.

[2]任 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82~409.

[3]何强利,朱慧男,蒲平娟,等.2008年至2011年度龙洞沟地区大熊猫活动状况浅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4(1):28~31.

[4]郑云玉,冯 达,温亚利.生态旅游对太白山保护区的影响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4):7423~7424,7448.

Investigation on ActivityCondition of Moschus Berezovskii

in Longdong Gully in Taibai Mountain

Fan Xiaodong, Sun Bin, Hu Jianhua,Pu Pingjuan

(Management Bureau of Taibai Mountain National NaturalReserveArea, 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