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19:14:32

跨专业实训总结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 虚拟仿真;跨专业;综合实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32

[中图分类号] F273;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35- 01

1 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的背景和目的

“工科要有实验,经管要有实训”,实验和实训对于经管类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是经管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实践课程,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对理论教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综合检验学生的商科知识、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从2011级开始,将原先大四学生第七学期的10周校外实习转变为2周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加8周校外企业实习。我校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已连续两年开展。

跨专业虚拟仿真实习通过专业的实训软件模拟仿真的商业运营环境,把来自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按专业背景配置组成仿真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物流企业、工商管理局、税务局、金融机构、人才交流中心、会计师事务所机构,结合专业知识来进行模拟运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

通过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旨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的管理知识以及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在实践中丰富和扩大专业知识领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今后的工作之中。

2 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的实践过程

①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时间。此次跨专业实训每批次进行2周,10天,80学时。②虚拟仿真综合实习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经管实验中心。③虚拟仿真综合实习详细流程。第一天:上午,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动员大会,竞选CEO,学生竞聘岗位需要准备竞选演讲。下午,各公司CEO张贴公司海报。海报张贴完毕后开始招聘员工,招聘完成后在媒体中心登记员工信息,并张贴录用员工名单。第二天:上午,公司注册流程讲解,讲解完毕后公司职员需领取注册用表单、收据。下午,进行公司注册,在公司注册期间,CEO安排好公司组建的工作,公司成员主动学习运营规则,确保运营正常开展。第三天至第四天:进行企业运营规则讲解,各单位CEO督促自己的员工严格遵守上课时间,并负责登记好自己公司员工的考勤。各职员需熟悉公司运营规则并进行软件使用。学生熟悉公司运营规则并进行一个季度的试运营。第五天至第九天:完成第一季度至第七季度的运营,并且举办海报评比大赛、点钞大赛、主题沙龙素质拓展等特色活动。第十天:上午,完成最后第八季度实训,检查并上交办公用品。下午,准备经营总结PPT总结大会。各公司CEO对全体员工做年度述职报告。

3 校内虚拟仿真综合实习的特色

①组织主题沙龙、主题分享会。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经营实践结合,特加入多个与创业导师、企业家及成功校友交流环节,为大四学生就业进行面试前准备、面试应注意事项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未来择业的道路上目标更清晰。举办“遇见美好的时代――移动互联时代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新经济下如何合伙创业”“如何适应电商企业的企业文化”主题分享会,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方向指引。②完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公司进行考核,制造企业、贸易企业、供应商企业考核方式为:运营总成绩=经营业绩×50%+中期汇报×20%+考勤×20%+员工工作参与度×10%。公司(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物流公司)考核方式为:运营总成绩=经营业绩×40%+服务满意度×40%+考勤×20%。

4 结 语

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是经管类学生实训化教学继单项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之后的第四阶段的训练,是整个实训体系的提高阶段。经管类学生学会适应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策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经营管理的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认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促进了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也深化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开拓了一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海荣,经贸类跨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1-64.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2

Abstract:“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trategy is a great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cross-border E-commerce with Russia, also puts forward the new request for 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logistics personnel with Russi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agricultural trade development with Russia,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logistics, and the enterprise employee dem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of circular development, the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enter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viding a wide range of social services platform,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 It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logistics talent training base for agricultural cross-border E-commerce with Russi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the logistics talents of agricultural cross-border E-commerce with Russia, thus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n agricultural cross-border E-commerce with Russia.

Key words: internet+agriculture; cross-border E-commerce logistics with Russia; talent training

1 建立“互?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2 800多公里边境线和25个部级口岸,同时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丰富,粮食商品量居全国首位,大豆、亚麻、甜菜等在全国也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因此对俄农业合作优势突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黑龙江省跨境电商以及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黑龙江省将抓住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将“一带一路”战略与黑龙江省跨境电商物流和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融合,这就为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的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对俄农业贸易及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在边境口岸市县及内陆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建设了果菜、水稻、杂粮杂豆、特色作物(白瓜子、葵花子)、山特产品(蓝莓、松子等)五大类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到360万亩。2015年,对俄进出口贸易大幅提升,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实现3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12.4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扩大至130个;蔬菜对俄出口达22.2万吨。至2015年底,黑龙江省对俄农业开发合作总面积进一步扩大,相当于省内3~4个中等县(市)耕地面积;生猪存栏8万头,肉牛2 000头,禽15万只。黑河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仅该市就有北丰、远耕、长源等14家专门从事对俄农业合作的企业,带动境外劳务输出657人,年可创劳务收入2 400多万元。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共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 041亿元,同比增长26.7%;网络零售额为104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随着“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实施,黑龙江省内传统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出现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对俄跨境电商平台及物流服务企业,针对农业服务的对俄跨境电商平台也渐渐涌现,这就极大地带动了跨境电商物流的快速发展。

2015年,黑龙江省共发送对俄国际邮包达1 445.34万件,通过对俄国际邮包方式运送货物共3 180吨。其中,哈尔滨市通过货运包机和客货混载方式发送对俄国际邮政小包达777.24万件,运送货物重1 377吨。绥芬河市通过陆路运输方式发送对俄国际邮政包裹为608.1万件,运送货物重1 583吨。黑河市发送对俄国际邮政小包为60万件,运送货物重220吨。其中,跨境快件有70%~80%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的方式来实现。

1.2 “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和农业贸易货物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黑龙江省己成为东三省乃至全国的农业货流集散中心和腹地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边境港口物流的发展满足了腹地对俄农业外贸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也引发了该领域对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的需求。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是在21世纪初,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只有六七年时间。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2万亿元,2013年突破3.1万亿,2014年达3.75万亿元,2015年冲破5万亿元,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5万亿元,年增速将超30%。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超过5 000家,进入的企业超过20万家,随之,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量都大幅提升。而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更是只有两三年时间,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非常稀缺,此外跨境电商物流人才更是集中在浙江、广东这些电子商务及物流发达的省份。其他地区都面临人才匮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目前,全国都还没有出现专门的跨境电商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为主。

2 建立“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的可行性

黑河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中俄4 300多公里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004年晋升为本科院校,2006年纳入省属院校。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物流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目前在校生人数为1 000余人。经过12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办学设施完善、办学质量和水平日益提高,积累了丰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宝贵经验,至今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累计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近2 200名,且每年约60%的毕业生在黑龙江省及周边就业。

近年来,经济管理学院致力于打造集应用型人才服务、成果转化和实用型高端管理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了黑龙江省对俄跨境贸易的经济发展。对于在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2.1 师资队伍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1名;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6名,在读博士2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专业带头人2名、学科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2名、青年学术拔尖人才2名,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W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名。“双师型”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的31.43%。兼职教师20人左右,主要是来自行业、企业、高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

2.2 基础设施

经济管理学院建有国际贸易软件模拟实训室、会计软件模拟实训室、物流软件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国际物流模拟实训室、ERP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商务环境模拟实训室、VBSE虚拟商业环境实训室及21个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0余万元,配备教学用计算机300余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570余个。

2.3 科研业绩

近年来,黑河学院的教研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6篇,承担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包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4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出版教材、著作25部,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专利16项,获得各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41项。

3 “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规划

“互联网+农业”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基地,以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产业链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备的培养体系。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跨境电商物流相关专业,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及学生能力评价等方面,构建成较为合理、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建设成对俄农业跨境电商及现代物流应用人才的摇篮。

3.1 循环发展的专业学科建设

基地以发展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为导向,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科研与实践能力皆强的师资队伍,引领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专业及学科发展。

首先,以培养既懂实际操作又懂管理的实用型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人才,满足来自农业物料采购及供应、农产品库存管理、农产品运输及配送管理、跨境物流中心规划、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依托俄速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对俄跨境电商物流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建设跨境电商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并在对俄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训模块中留有接口,既可以接对俄农业跨境货运企业装配加工订单、仓储订单、配送订单,为企业客户提供对俄跨境农产品仓储与配送服务;也能够使学生实实在在处理对俄跨境农业物流业务、操作对俄跨境物流信息平台,管理对俄跨境物流企业、货运企业,提早进入真实的工作状态。

其次,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开展对俄跨境电商人才、对俄贸易财务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培养。人才就业方向为海关、商检、商务局、对俄贸易公司、跨境电商平台的贸易业务操作员;对俄贸易公司、跨境电商平台等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会展接待与策划、酒店管理、对俄旅游咨询人员等。

3.2 校企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中心

第一,校企紧密结合,打造黑龙江省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学科领域的产学研中心。学校与对俄农业跨境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开展深度、紧密的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就业需求组织教学。同时,借助企业师资力量,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和专业实习,增加学生工学交替机会,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借助校内经济管理综合实践实训中心加强与企业合作,利用学校教师资源优势与企业一同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课题与项目研究,既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使教师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在合作中不断得以提升,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与作用。

第二,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专业群各大实训平台为基础,投资构建一套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综合实验实训室,以满足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参与投资并参与基地实验实训室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减少企业再培训或岗前培训的成本。同时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将其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功能实验实训中心,服务于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专业培训,发挥出实验实训室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3.3 广泛的社会服务平台

人才培养基地建成后,使其成为集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基地。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其他院校提供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实训平台,为企业提供员工职业技能提升的培训,有效发挥人才培养基地资源优势,为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首先,在原有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对俄跨境物流物联网实训室、对俄跨境物流展示厅、对俄跨境电商物流综合实训室等。基地实训场所可用于校内学生的相关专业课程技能实训;同时可面向黑龙江省其他院校的师生开放,举办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亦可用于举办对俄跨境物流方面院校师资培训、企业员工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

其次,设计和构建针对性较强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突出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学科的专业性特点,强化人机互动功能和营造商务情境,突出对俄电商物流实践性特点。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要实现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网络教室共建,旨在为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相关专业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形成规模化培训示范效应。培训基地项目实施后,对俄农业跨境电商物流高技能人才年培训能力不少于500人,服务对俄跨境的所有相关产业。

3.4 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评价机制

?楸Vざ远砼┮悼缇车缟涛锪魅瞬排嘌?的实效,基地可与俄速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龙运集团哈尔滨俄运通科贸有限公司、黑龙江亿亨集团等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借助企业师资和设备场所,开展学生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专业实习,增加学生工学交替机会,促进学生就业。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互联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8-0025-04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与“互联网+”相结合催生了跨境电子商务,并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扩大海外营销、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也为大众创业打开了一条通道。

一、宁波跨境电商的产业发展与人才供求情况

(一)宁波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情况

2012年5月,宁波成为国内首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历时5年多,宁波跨境电商产业迅猛发展。2014年10月17日,宁波成为首个累计交易额破亿元的试点城市。2015年5月26日,宁波成为全国首个累计交易额破10亿元的试点城市。2016年1月,宁波获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宁波跨境电商完整生态系统已经逐渐形成,涵盖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贸易企业和服务企业等。截至2016年7月,备案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共990家,与2014年底的79家跨境电商备案企业相比已经增长了近80%[1]。

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小型电子商务企业,也带动部分外贸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业务转型。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增加、区域集聚极大地引发了政府、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园区的热情,并自发地或在政府引导下建设了一批跨境电商园等集聚化平台。2016年6月,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方案公布,宁波市鄞州区名列其中。

(二)宁波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情况

据调查,宁波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人数自2013年以来不断增长:2013年约17%,2014年约28%,2015年约35%,2016年需求增长率约39%,呈现出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毕业生素质与企业要求差距大两个特点。

1.企业类型与规模

目前备案的跨境电商贸易企业,其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电子商务类企业;二是外贸公司,约占宁波外贸公司总数的40%。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约82%的企业员工不超过50人,约14%的企业人数在50至200人之间,只有约4%的企业人数超过200人。

2.专业类别与学历

目前,宁波跨境电商领域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含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外语(主要为英语和日语)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学历需求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不同的企业规模与岗位上。一般而言,普通从业人员的学历主要为专科及以下,企业所有者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小企业对中职层次人才需求大,中型企业对大专层次人才需求大,大型企业则更倾向于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鉴于目前跨境电商企业的规模均较小,因此,学历不会成为中职学生涉足跨境电商领域的障碍。尤其是在客服、销售助理、网络美工和部分运营助理等岗位,企业更青睐于动手能力强、薪资要求低的中职毕业生。

3.岗位设置与要求

结合对跨境电商实体企业的调研与对网络招聘信息的整理,归纳出目前宁波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设置与需求量。目前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主要有客服类、销售类、技术类、运营类、跨境物流类和其他。在这些岗位中,需求最为迫切的是销售类岗位(占32%),其次为运营类(占18%)、客服类(占14%)、技术类(占8%)、跨境物流类(占8%)、其他(占10%)。同时,具有良好英文基础的客服人员也较受企业青睐,在某些小型企业,销售类岗位与客服类岗位都由一个人兼任。再者,企业对熟悉跨境平台的运营管理策划的运营类岗位人才也有较大需求。针对上述跨境电商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见表1[2]。

来看,跨境电子商务的就业岗位决定了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与素质特点。总体而言,不仅要通晓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和管理,还要知晓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网络营销、跨境支付等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国内外相关产品行业的知识背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文化风俗礼仪,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真诚的服务意识和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3]。

(三)宁波跨境电商人才供给情况

从人才供给学校数量看,目前宁波约有33所学校相关专业可以为宁波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输送相关人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8所,成人学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中职院校17所。但是,已开设跨境电商课程或方向的院校仅有11所,占宁波所有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总数的17.5%,而这11所学校中,中职学校目前仅有2所。

从人才供给的质量来看,尽管有较多专业的毕业生可供企业选择,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企业仍然感觉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企业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存在如下缺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二、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立足于现有的国际商务专业,积极借助专业已有的优势,开设跨境电商专业方向,是适应宁波跨境电商产业链发展、符合就业岗位对专业技能新要求,并破解当前传统外贸专业发展停滞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然而在改革探索阶段,存在如下几大问题:

一是培养目四:。立足于国际商务专业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需要制定清晰的培养目标,该目标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国际商务专业又要区别于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规格与高职院校区别不大,或者仍然是基于传统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

二是课程体系杂乱。由于各校开设跨境电商方向的时间不一,目前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完善的服务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各校几乎是在传统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几门跨境电商课程。且各校开设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标准不一,出现名称多样、开课学期差异较大、开设学时较短等情况,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些跨境电商知识的皮毛,很难掌握跨境电商的核心技能。

三是教材内容陈旧。由于跨境电商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政策的不断变化,许多做法不断被修正,但是教材的更新远远达不到技术变化的速度,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可能无法适应岗位工作任务的新要求。

四是师资力量匮乏。从师资情况看,宁波目前开设跨境电商教学的11所学校,共有跨境电商师资数为116人,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仅有1%。师资几乎全部转自原国际商务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缺乏系统的跨境电商知识与操作的培训,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五是软硬件缺失。目前,虽然多数学校针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已提出以实战代替模拟教学,然而,真正落实到位相当困难。首先,中职学生既没有资金和人脉,又没有货源和经验。其次,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存在冲突,忙于实战的学生,往往文化课的学习会被落下,导致学生无法毕业。同时,学校对跨境电商实训室的硬件建设也远远跟不上跨境电商技术的要求,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国际商务专业 “六位一目标”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区域实际与学校教学改革情况,针对以上中职学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短板,笔者提出以“六位一目标”的方式改革当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其中,“六位”是指专兼师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拟实训、创业实战、校企双选。

(一)明确差异化目标,加强一线跨境操作人员培养

目前中职学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做法基本是在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跨境电商方向,这确实是一条快速转型的方式,并能行之有效。因为跨境电商的本质是“互联网+外贸”,即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但是,需要厘清传统国际商务岗位与跨境电商岗位的区别,中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培养的区别,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拟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可通过企业调研等方式,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对跨境电商的中职人才需求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进行全面分析。从企业对中职学历学生的需求来看,中职毕业生从事的跨境电商岗位主要集中在客服、技术、物流、销售四大岗位群上。因此,中职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能从事客服、技术、物流、销售四大基础性岗位的一线操作人员。

(二)专兼结合,打造专业跨师资团队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开展不仅需要国际贸易知识,还需计算机技术、网络营销、跨境物流、跨文化交际等多项技能和知识。因此,发展跨境电商专业方向还需要整合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几个相关专业的资源。学校可以将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的专业师资进行整合,成立专门的跨境电商教学团队,并对这个教学团队进行专业的跨境电商理论培训与实操训练,打造一支校内专业师资团队。同时,由于跨境电商更具实操性,学校还需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精品卖家与相关专家担任实操课的讲师,成立一支专家讲师团,分享实际开店过程中的经验与案例。

(三)岗位需求,建立递进式课程体系

要培养适应于跨境电商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构建一套基于跨境电商工作岗位与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中高职的培养定位衔接,笔者认为,可在原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跨境电商专业方向的课程,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成长为主线,构建职业成长递进式课程体系[4]。具体见表2。

(四)项目任务,实践信息化教学新课堂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实务》课程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建议以项目-任务式推进实践教学。同时积极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示等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好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线上体验。在项目进程中,教师还应选取真实案例作为背景,将真实店铺的运营业务引入课堂作为实例。这样学生获得的将不再是割裂的理论知识或枯燥的操作训练,而是情境式的多元素互动与岗位体验。表3是以速卖通平台为例开发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实务》项目任务教学进程。

(五)平台实训,构建理实一体模拟实训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进入真实项目开展真实环境下的实践教学。然而,目前几大跨境电商平台都要求以企I账号进行注册,这给校内实训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先购买教学模拟账号,组建学生团队,注册店铺。让学生在速卖通等真实操作平台下,开展仿真式店铺经营实训,学生将平台操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当然,校内的实训需要有硬件的支撑,因此,学校应加强跨境电商实训教学环境建设,让校内实训能更生动、更智慧。

(六)创业实战,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

学校可成立跨境电商工作室,由专业教师牵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成立跨境电商实体企业进行创业,积累真实店铺运营的经验。对于学生缺少人脉与资金的短板,可采取校友反哺、家长资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货源与资金支持。同时,跨境电商是个复杂多变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如学校应借助各类途径开展相关的职业素质培养,举办跨境电商风云人物故事会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创新,在团队中体会责任。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西部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52

近几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国内产业经历转型升级阵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下行态势;然而与之形成显明对比的是跨境电商的异军突起。

1 当前跨境电商发展的特点

1.1 速度快、规模大

近几年来,跨境电商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十分惊人。根据艾瑞咨询、国家统计局、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以及阿里研究院的数据,制成表格,对比可以看出跨境电商发展的势头。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也证实,近几年中国跨境电商连年保持着20-30%的增长速度。据阿里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占进出口总额将达到37.6%。

1.2 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出台配套措施

自2012年发改委、海关总署“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部署会以来,国务院、商务部、外管局、质检总局、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支持、服务政策。如,2013年8月,商务部等下发了《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2014年7月,海关总署“56、57号文”肯定了跨境电商的合法性后,跨境电商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因此把2014年称为“跨境电商元年”;2015年6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湖北、河南、四川、重庆、陕西7省市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让政府相关部门与有关企业的信息实现了共享,拓宽了要素资源进出的渠道。

同时,以地方政府主导的跨境电商细则也逐步落地。例如,宁波“跨境购”为跨境进出口企业提供清关、物流配送一条龙服务;杭州速卖通与浙江省人才资源共享中心合作开展“鑫校园”计划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包括县城都在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

1.3 跨境电商实践沿海走在前面,高职高专走在前面

早在家相关部门相关政策之前,跨境电商早已在“冰面下”开始进行,尤以沿海省市最为活跃。当前,跨境电商发展最发达的地区是以江浙沪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主的京津地区;并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渗透,中西部二、三线城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依赖于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沿海跨境电商如火如荼发展的影响下,沿海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们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首,紧接着是潮汕职业技术学院,该校师生一年创造的电商(包括跨境电商)销售额达到几千万元。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等高职高专院校都在跨境电商领域实战、学习并收获着。

1.4 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巨大

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指导和政府政策支撑下,跨境电商蓬勃发展。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外贸各层面的流程与环节,并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前景与价值,由于不会受时空的限制,给许多传统外贸中小型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跨境电商已然成为外贸增长的新亮点。一方面,是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过猛,;另一方面,实操型师资队伍短缺以及各种培训机构的跨境电商普及性培训起步晚于市场需求,支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应用型本科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转换过于缓慢,难以满足外贸企业对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需求。据统计跨境电商人才短缺有300万。

2 跨境电商实训对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冲击和影响

面对跨境电商的兴起,面对跨境电商企业紧迫的人才需求,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中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应当奋起直追,抓住当前跨境电商发展的大好时机,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满足国内市场和本地市场需要的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

2.1 实践教学新途径

过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业务实训主要以模拟软件为主。不可否认,模拟软件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整个国际贸易的流程和操作性技能,但模拟的环境毕竟跟真实的环境存在差异,并且受制于计算机操作的机械与繁琐。为了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学校联系了一些校外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但是因为外贸业务涉及重要的商业机密,客户开发不易,加之担心学生操作不当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从而使校外实训的成效大打折扣。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贸专业学生的实训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平台。在这方面,沿海高职高专院校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积累了教学经验和实战经验。目前沿海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在校内设立办公场所,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开设店铺来进行进出易;国际国内知名平台都在使用,比如速卖通、敦煌网、亚马逊、ebay、wish、Lasada等,学生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教育部国贸资源库《跨境电商实务》的项目,规划的跨境电商课程体系明确,教学资源已经上网。

作为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基本上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训教学。那么,跨境电商实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它通过真实的平台、真实的产品和真实的流程,涵盖了从选品、定价、产品、营销推广、订单处理、国际物流、国际支付、售后服务等实际操作,锻炼培养了学生商务英语应用技能、国际贸易运用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和网络营销技能,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统筹规划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和风险意识。而这些能力也是本科院校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高职高专的学生可以做的事情,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同样可以胜任,尤其是中西部地方性本科院校(鉴于实习实训以及与外部交流的困难)。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在电子产品的环境中长大,自身也喜欢网络购物,加上学习能力很强,因此,表现在跨境电商操作方面的能力非常强。互联网技术或者跨境电商的l展,使我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与外界联系和沟通,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宝贵机遇。互联互通,促进开放与发展,中西部地区更需要人才。因为跨境电商实训不需要太大的投资,在校内就可以完成,所以中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跨境电商的实训实践中来。目前,中部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如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长沙民政学院、湖北长江大学、湖北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黄冈师范大学等包括我校都与广东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等合作协议。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自感受到跨境电商的发展势头之后,2014年国际贸易专业教研室立刻行动起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将过去的外贸实务方向调整为跨境电商方向;多次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去学习培训,参加跨境电商大赛等,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实际上,不只是国际贸易专业,从沿海高职高专的实际看,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都投身到跨境电商实训甚至是创业中。因此,这些专业都可以考虑向跨境电商方向转型或开设一个专业方向,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市场紧迫而又巨大的需求。

2.2 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

学生要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实训,首先要有商品。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淘宝、1688等网站或本地寻找货源,接着学生必然要同生产厂家联系购买样品、联系发货、处理售后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与企业有了直接的接触。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罗蒙、GXG、上海红心等企业将电商部设在该校;2011年该校建立宁波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基地,开展面向区域内中小企业电商运营的托管、咨询等“一揽子”外包服务。2014年与慈溪崇寿镇联合共建E点跨境电子商务园,为慈溪市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托管等业务。校企合作使学生直接连接生产或经营企业,学以致用,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增强了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今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湖北、河南、四川、重庆、陕西等7省市成为自由贸易实验区,中西部需要跨境电商的人才更多,这就为我们中西部本科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2.3 进行跨境电商实训的其它益处

2.3.1 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活学活用

由于跨境电商是真实的交易,需要学生去细分国际市场,分析海外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商业惯例;需要学生与去客户沟通,因此学生可以将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起来。

2.3.2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创业

目前,有跨境电商实战经验的教师短缺,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学。我们的大学生基本上已满18岁,是成人,有自主自觉性,有法律行为能力。通过校内的学习摸索,积累经验和教训,逐步地可以走上创新创业之路,沿海高职高专大量的创新创业明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2.3.3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虽是网上交易,但也涉及到很多方面,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团体合作完成全部流程。跨境电商实操一般分为跨境电商运营专员、跨境电商客服、跨境电商美工、跨境电商推广专员等岗位,因此在店铺运营中需要团体成员分工合作,团结一致,甚至有的院校就是按照公司的运营方式运作。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从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跨境;电商;实训;课程;建设;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一、引言

“互联网+”的时代给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培育具备外贸、电子商务和外语三种能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以下简称“跨境电商”)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跨境电商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中之重。但在高职院校中,跨境电商是一门新兴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二、跨境电商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理念

我国高职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已有近40年历史,但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仍然有待转变,特别是无职业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问题集中表现在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实践技能培养。另外,由于跨境电商专业建立历史极短,不少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原因,用文科课程的讲授方法来讲授跨境电商的专业课程,非常影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

(二)学习观念

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转变,主要体现在:他们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都等同于知识记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似乎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但当要求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时,便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其次,部分学生的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集体工作,在小组活动时自顾做自己的事情。第三,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或多或少与网络有关,所以课程大多在可以利用网络的实训室进行,因而不少学生常利用这些上网的机会玩游戏和浏览网页。

(三)实训教学投入不够

相对来说,跨境电商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高校的实训室建设还没跟上脚步。之前的贸易类实训室多为对外贸易、语言、电子商务类,仅仅与跨境电商相关,远远满足不了实训教学的需要。第二,实训室建设需要层层审批,涉及到资金分配问题。而资金分配又与学校的专业建设需要以及项目支持相关,因而不少高校的跨境电商实训室都处于将申报、在申报和在建设的状态,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第三,实训室的建设还牵涉到场地问题。高职院校大多占地面积较小,即使已经建设新校区的院校,其可用的场地也已较少,只有改造或升之前的相关实训室。最后,有关跨境电商的实训操作软件种类不够多,仿真度一般,这是实训投入不足的客观因素。

(四)教师的综合素质

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同时具有外贸、电商和外语三种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紧缺,加之我国跨境电商的起步较晚,行业精英大多在教育行业之外,所以高校急缺这类人才来填充师资队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跨境电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该专业能够胜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目前,开设跨境电商专业或方向的高校也很重视这方面师资的培养,如与阿里巴巴的下属企业合作学习平台操作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假期到跨境电商企业挂职以及要求教师自学等。但是,这些教师的受训时间普遍较短,而且专业背景各异,对跨境电商的理解程度有不小差异。所以,眼下高职高专的跨境电商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建设和打造。

三、跨境电商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从企业方面来看,跨境电商人才主要分为两类:运营类和服务类。每一类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传统外贸企业转做跨境电商,对跨境电商运营类人才的需求最大,国内电商运营类企业则对通关和外语类人才求之若渴,而传统的外贸工厂和个体从业者则需要两方面的人才。

从高校方面来看,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专业主要涉及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商务英语三个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将跨境电商纳入课程教学,它们主要采取的是改造专业课程的方式。通过对跨境电商企业的走访,我们总结出能够胜任跨境电商主要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所需具备的核心知识能力结构:

1.具备扎实的书面英语、俄语等翻译和写作能力,能写出准确,清晰,实际应用的书面表达;

2.具备在线销售B2B和B2C等相关技能,如熟练使用速卖通等平台;

3.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Office、PS等图片处理工具;

4.掌握目前跨境电商出口主要物流方式;

5.能熟练掌握商品分拣、包装、出库、通关流程,进行物流跟踪与反馈;

6.了解客源国文化、消费心理学和客户管理知识。

四、高职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根据跨境电商专业的特点,我们建议建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应包括基础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缮制。

(二)专业核心课

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跨境电商营销、跨境电商支付、跨境电商实训、跨文化商务交际等、商务通讯技术。

(三)专业拓展课

文案写作、SEO搜索推广、商务谈判与推销、网页编辑与美化、小语种(俄语和西班牙语等)。

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专业建设也是不断推进的,所以专业教师应该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深入持续地与跨境电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实训教学体系。一方面,学校应该对要合作的跨境电商企业作全面地了解,与有诚意的企业合作,与电商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校企对接的良性循环,建立系统和标准化的实习实训机制。学生在企业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企业有步骤地教会学生跨境电商的销售、支付、客服和管理技能,让学生对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可以作为实训教学的一部分,纳入实训教学体系,让实训教学实现系统化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应该做到校企双赢。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打造学生创业平台或基金项目,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让学生在各种跨境电商平台自主创业。另外,学校也可以选择优秀企业,共同开设订单班。根据跨境电商企业的具体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优化实训条件、引入高仿真或真实项目。高职院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时,应尽量引入真实项目,将其融入跨境电商实训教学、暑期专业实践、顶岗实习乃至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课程中,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目前速卖通与高校的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高职院校可依托速卖通这样的第三方平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真实、低风险的商业操作。

最后,多种途径推进课程体系实施。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引入平台企业和商务顾问,加强教学和实践、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深度融合,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践行现代学徒制。开展现代学徒制,可以推进跨境电商专业招生与招工的一体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应推进跨境电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教师互聘共用,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推动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与跨境电商企业的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二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类比赛和资格证书考试的引导作用。各种技能大赛能够激发W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实现“零距离”上岗。同时,职业资格取得的过程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理解,自我监督和完善的过程。因此,跨境电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时,要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和资格证书考试的双重引导作用。

五、结语

跨境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为高职院校的学科发展和学生的就业增加了一种选择。目前,该专业在职业院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课程体系。同时,职业院校要深入持续地与跨境电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实训条件、引入真实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应开展现代学徒制,利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资格考试推动课程体系不断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宏晶.跨境电商实训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96-98.

[2]李宪雄.互联网+的跨境电商课程模块教学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6:133-140.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园区化;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67-05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迅猛、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和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和公共培训中心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国情差异,我国没有像德国那样由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直接服务于行业内自身没有能力培训企业员工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众多,每年培养了大量毕业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在学校完成,学生的技术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在学校练就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达不到企业对规范技术人才的要求而找不到工作,企业高薪聘不到高素质技术人才,呈现“用工荒”的怪象。

鉴于此,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从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的困境出发,进行了由政府规划出资,在产业园区建设跨企业、跨专业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质量、提升行业生产一线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为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及区域内、外资企业培训输送了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背景分析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德国“双元制”是在传统的学徒培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元是学校、一元在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也是德国“民族存在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柱石”。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德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深层次发展的产物和载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世纪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长期以来在企业内部师傅带徒弟的员工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技工的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企业内部建设了员工培训中心,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往往不具备自己的培训车间。在此背景下,由联邦政府和工商行会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但是,跨企业培训中心不同于职业学校是由政府直接监管,而是由各行业协会进行管理。

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各级联邦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培训企业向行业协会缴纳的税金。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整个行业服务,其主要培训对象:一是针对缺乏培训设备或培训师的中小企业员工,二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企业外培训,三是针对社会人士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二)我国“双元制”实践的现状分析

“双元制”职教模式在我国实践的三十几年来,已逐步为我国职教界所接受和理解,但一些借鉴“双元制”模式办学的实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究其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我国的学生是入学,是学校招生;而德国的学生是入企业,是企业招工。在德国,不同的企业招收的员工合起来组成学校里的一个班,在学校上理论课,然后各自回到企业里去上实习课,实习课全部在企业完成。而在我国,由于学生的身份单一,企业不愿做培训,是学校承担了本应由企业开展的培训课程。

在我国实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由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学校各自为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极少,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学校实际扮演校方和企业方的“双元”角色,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培训任务全部在学校完成。其主要弊端体现在:企业参与不足,学生的技能培训脱离生产实际,并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培训对象范围广,资金来源有保障

当前,导致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高的瓶颈问题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其深层次“症结”是企业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本企业员工,花大力气、高成本培训学校的学生不值得,学生培养出来了,也不一定留在企业工作,因此,不愿意将设备、培训师和资金用在学生的技能培训上。近些年,为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先后实施了“订单式”定向培训、“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模式面向窄、受益企业少,对提升区域行业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的辐射不足,尤其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实施这些模式。另外,培训资金的来源也基本上依赖学校的投入和设备。

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可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难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训对象范围广。将跨企业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与将培训中心建在职业院校内的主要不同是培养对象变了,职业院校只培训本校的学生,而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则面向整个行业,主要培训对象是职业院校学生和产业园区企业员工,也针对行业工人及适龄青年开展岗位培训。二是资金来源有保障。产业园培训中心的培训对象是面向整个行业,因此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及产业园企业缴纳的员工培训税收。资金来源渠道多,大幅减轻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压力,也是培训中心建立长效管理运营机制的保障,依托产业园培训中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可得到培训并成为企业员工,是校企双赢的结果。

2.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员培训质量

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区,周边邻居都是行业内的企业,自然会拉近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成为企业与学校的中介。建设产业园培训中心的目的是为产业园和区域行业培训输送技术工人,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培训中心前与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培训的学员可直接面向产业园企业就业,等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委托培训中心培训学生,这有效解决了我国企业不愿做培训的现实难题。

由于培训中心的学员既是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学校和企业将会由原来的不情愿合作转变为想合作,因为职业院校希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企业希望得到技术好的员工,所以依托培训中心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一方面,企业愿意提供最新的设备、技术和培训师来培训学员;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也可根据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校企合作在培训中心开发培训模块、培训课程,直接面向整个行业,培训行业企业员工。

3.整合优质培训资源,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近年来,国家教育劳动部门及各级政府相继下拨了大量专项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对提高人才培训质量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各校争相努力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校际交流甚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尤其是学校之间设备的重复率很高;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足,学校只管申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考虑区域企业需求实际不足,往往区域院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所培养的学生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不够;校内设备大量闲置,利用率极低。大多数学校设备数量多、质量好,甚至连德国等国家的教师都感叹我们的培训设备太好了,但实际调查显示,个别院校设备全年利用率甚至不足60%。另外,培训基地建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使得学校难以开展针对区域行业企业的培训服务,导致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通过政府整合资源管理,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突破学校围墙的隔阂,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不仅可以利用和实施本行业内最新技术,面向整个行业开展员工培训,而且还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中介,院校教师也可以在培训中心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真正有效地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由于技能培训不足而导致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

(一)“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设想是在我国现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学校的实训车间分离出来,将培训中心建在产业园中,统筹规划,建设跨企业、跨专业的综合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我国现行模式的区别是,职业院校只承担学生的理论课教学,学生前两个学年的基础实践教学全部在产业园培训中心开展;“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与德国“双元制”模式也有一定的区别,在德国学生的技能培训全部在企业开展,但在我国,由于企业不做培训,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实际难题。

“双元制”本土化模式在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引进和实施德国相关职业标准,在学员培训模式上实施“双元基础、三地互动”,如图2所

示。依据“双元基础、三地互动”模式,高职院校负责综合素质课,如思想品德、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专业制图、专业计算、专业理论等理论课程的教学,产业园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实践基础技能,如车削、铣削、钳工、焊接、测量、钣金、气动与液压、AHK组合件制作等培训模块。学生参与生产、设计、实验、核算、质保、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是在第三学年,在合作企业开展。

(二)培训模式园区化

基地学校招生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即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招生,产业园区培训中心需要各专业招多少人,学院就对口招多少人。学生报到时,产业园、学院领导、培训师、企业在学生中进行招聘,与录取的学员签署培训协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与企业可同时签署用工协议。

产业园培训中心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培训管理制度采取企业标准,学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均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具体如下:实施8小时工作制,让学生提前两年“身临企业”培养企业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学员的实习产品采用0分或100分评价标准,即产品的尺寸精度、产品质量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区别于我国在学生实训作品评定、技能鉴定等考核中采用超差扣分的方式。

(三)运行机制企业化

产业园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代表企业从事学员的技术培训,与目前建于各院校内实训中心的区别在于:以产业园区为依托而不隶属于某一个企业,与职业院校有联系但不从属于某一职业院校,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受政府财力支持,为整个行业服务。

阳江产业园培训中心人事结构如下页图3所示。培训中心顶端设计由阳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局与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董事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采取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角色定位为“双元制”模式企业方,培训中心与学校和企业均为合作关系。

培训中心运营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和园区管委会提供,主要包括培训师工资、设备维修、培训耗材、水电消耗等。培训中心企业化的运行机制是基地有序、高效运营的保障,可有效解决国内现有“双元制”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带来的以下弊端:难以开展针对行业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导致设备资源闲置,利用率低;难以招聘培训师,因为参照学校教师的标准,对学历、学位、职称要求较高,那些具有多年企业经验的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很难满足要求;培训中心放在校内,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投入,必定会造成学校想方设法压缩培训经费、培训时间,从而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建设了高标准的培训基地,但闲置时间比较长就是这个原因。

培训中心“双元制”模式本土化、培训模式园区化、运行机制企业化“三化”的整体建设目标缺一不可。离开本土化,即脱离了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与国家的体制和财政政策不符;缺少了园区化、企业化,跨企业培训中心即成为学校的实训中心,将很难在教学改革及运营机制上实现大的突破。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管理及运营机制

(一)培训中心的管理架构

1.顶端设计,成立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

培训中心组织架构的顶端设计是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阳江职院成立的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阳江职院的主管领导担任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成员由阳江职院和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员组成。管委会职责是:制定培训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运作模式、培训模式、经费来源及使用等重大事项;培训中心管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或审查培训中心建设和基地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培训中心管委会直接领导培训中心总经理(基地负责人),并建立总经理考核机制,可根据具体情况任免总经理。

2.管理机构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培训中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管理,采用独立法人、独立账号制度。培训中心管委会充分授权总经理开展工作,并按期做好财务与经济审计工作。阳江职院指派一名专任教师挂职担任培训中心总经理助理,协助总经理安排、管理阳江职院学生在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学工作。

总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员工招聘及工作安排,人事管理与激励,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控制;制定培训计划,改编培训资料,确定培训内容,监控培训质量,组织AHK毕业考试,改善培训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师;负责拓展对外培训业务,负责基地学生管理与劳动纪律、就业等工作;积极增加培训中心培训收入,控制人员、培训、能源、材料、设备等发生的一切费用,保障基地财务正常运行;完成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安排的其他任务。

3.人事组成

培训中心人员组成:总经理1名、助理(经理办公室)1名,财务1名、协调员(接待办公室)1名,专、兼职培训师15人。培训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总经理依据人事考核制度,以年为单位考核培训师的工作量,并依据培训教学质量、AHK考试通过率及是否发生设备人身安全事故等方面实施绩效奖罚。

(二)培训中心的培训教学管理办法

阳江职院统一招生,经培训中心组织面试,面试合格者,成为培训中心的学员。学员前两年教学安排基本按照8U12的标准,即8周理论课、12周技术培训课,按照工学交替的原则,学校承担8周理论课教学,培训中心承接12周学员技术培训。第三年,培训中心组织培训学员参加AHK技术工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学员在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

学员的技术培训采取企业标准。区别学校的45分钟上课制度,培训中心采用8小时工作制,并严格规范学员职业素质:严禁不穿工作服进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为每位学员配置更衣柜,学员进入培训中心应将手机等物品放置在个人更衣柜,严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使用手机;严禁学员迟到、旷工行为,有3次以上迟到、旷工行为的,将解除培训协议。

(三)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营机制建设

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培训中心运营模式采用管委会管理下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提高企业活力。同时,建立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内部监控,并引入第三方财务审计机制,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培训中心运营初期,地方政府和阳江职院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以确保培训中心有序开展学员培训。

培训中心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的关键是自身的造血功能,因此,在培训中心运营的第二年,培训中心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基本经费:一是培训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按照“先招生、后招聘”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学员签订三方协议,企业将承担学生的大部分培训费用。二是培训行业员工。通过与地方政府、市人社局及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员工培训。三是承接技能鉴定。四是针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

建设区域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有效扭转我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践因企业参与不够、缺少培训资金等原因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的发展困境。依托产业园跨企业培训中心,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提供优质平台。培训中心通过实施“企业化”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可有效替代“双元制”模式企业方角色,在提升技能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率、最大化资源投入效益方面,可破除将培训中心建在校内造成的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源浪费的多种弊端。

参考文献:

[1]王善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探析及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2(9):178-179.

[2]吴晓天.德国职教新模式――跨企业培训中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培训,2008(4):48-49.

[3]张建荣.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1(6):26-28.

[4]吴晓天.德国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讨――浅析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J].全球教育展望,2009(5):84-88.

[5]菲利克斯・劳耐尔.“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68-71.

[6]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44-54.

[7]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7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入职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和试用期培训。

3、部门职责:

3.1 人力行政部

3.1.1拟定入职培训流程、培训课程的安排及与各部门的协调。

3.1.2公司级统一培训课程的场地及设备的准备。

3.1.3培训记录及反馈评估的收集整理。

3.1.4入职培训考核过程的协调。

3.1.5人力行政相关部分课程的制作、授课和考核。

3.2 新员工所属部门

3.2.1新员工试用期内在岗技能培训课程的制作、授课和考核。

3.2.2新员工试用期内的工作辅导。

3.3其他职能部门

3.3.1配合完成跨部门培训课程的制作、授课和考核。

3.3.2配合完成新员工的轮岗学习。

4、实施培训

4.1实施办法及内容:

新员工入职培训分为四个部分:公司级培训、部门级培训、ELN和户外拓展

公司级培训包括企业概况、人事行政制度、跨部门培训三块课程。

部门级培训包括新员工所在部门业务知识及岗位技能的培训。

ELN培训采取自学+部门学习模式。

上述三个部分的培训课程可以交叉进行。

户外拓展培训联系专业供应商组织开展。

4.2内容细则:

企业概况的培训内容应该包含

- 企业发展史

- 企业主要业务范畴和企业文化(包括远景、目标、企业邮箱、社会责任等)

- 企业目前的业务财政情况和下一步业务目标

- 企业组织架构和主要管理层领导介绍

- 播放企业主要大事记、员工活动的视频或者照片

人事行政制度的培训内容应该包含:

- 新员工入职培训流程和培训纪律。

- 公司《员工手册》的详细讲解,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人事休假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培训与发展、员工个人须知(如工作时间、保险办理、行政物品领用、出差管理制度、企业通讯目录、公章申请、邮箱使用、信息安全等)、奖惩制度、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等等。

- 健康安全培训,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办公室安全、灭火器使用及交通安全。

- 人力行政部门人员构成和职责分配。

跨部门培训

- 公司的各个部门业务内容、职能、人员等情况的介绍。

- 财务表单的填写,报销流程及注意事项。

- 新员工所在部门、岗位与其他各个业务部门在工作上的关联性和互相配合

的方面。

- 跨部门轮岗学习,将跨部门培训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部门级培训

- 新员工岗位职责内容说明。

- 按岗位设立新员工入职后需要参加的部门级通用培训课程,并报人力行政部存档。

- 以课件授课、导师带教形式和ELN形式结合进行培训。

4.3公司级培训日程安排:

新员工报到前一周

- 招聘人员将入职新员工的个人信息告知培训部门,包括姓名、入职日期、部门、岗位等信息。

- 培训人员预订会议室,准备入职培训材料,相关培训表单。

- 培训人员与各部门邮件预约跨部门培训课程的时间安排和培训师。

Day 1

08:30-09:00 招聘人员为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行政部发放办公用品。

09:00-09:10 培训引导,人力行政部引导新员工进培训室,发放培训使用材料和表格,完成培训签到。

09:10-09:20 总经理向新员工致欢迎辞。

(可录制后用于每期入职培训播放)

09:20-09:30 人力行政部介绍入职培训流程和培训纪律。

09:30-10:30 企业概况培训。

(PPT、视频授课,建议由总经理讲解或人力行政总监讲解)

10:30-10:45 课间休息。

10:45-11:45 健康安全培训。

午餐

13:30-13:40 课前游戏,缓和培训节奏,提高下午培训效果。

13:40-14:10 针对上午的培训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个人学习心得,并进行答疑。

14:10-14:30 人力行政部门组织架构和职责分配

14:30-14:45 课间休息

14:45-16:15 《员工手册》详细解读和各项制度培训

16:15-16:45 针对下午的培训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个人学习心得,并进行答疑。

16:45-17:00 新员工填写《培训课程评估表》

17:00-17:15 公司环境熟悉,引荐新员工给各部门认识,然后将新员工带至用人部门。

Day 2

09:00-16:00 跨部门培训课程(PPT、案例分析课堂授课)

具体时间安排以各部门预约时间为准。

16:00-17:20 全天培训内容总结、心得分享和答疑,

填写《培训课程评估表》。

Day 3-Day 4

09:00-17:00 跨部门轮岗学习(观察和实际操作授课)

- 由各个部门的学习主管和学习管理员负责接待和协助工作。

- 由人力行政部负责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

Day 5

09:00-11:00 各位学员交流跨部门轮岗学习的心得体会。

11:00-12:00 公司周星星代表与新员工交流时间,让新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于员工的认可和职业发展空间。

14:00-15:00 公司级入职培训考核。(书面考试形式,题目由人力行政部和各部门学习管理员拟定,满分100分)

15:00-16:00 进行考核阅卷工作

(人力行政部和各部门学习管理员共同阅卷)

16:00-16:30 反馈培训考核结果给人力行政部总监、新员工所在部门经理以及新员工本人。

简化版本

4.3公司级培训日程安排:

新员工报到前一周

- 招聘专员将入职新员工的个人信息告知培训部门,包括姓名、入职日期、部门、岗位等信息。

- 培训专员准备入职培训材料,相关培训表单。

- 培训专员与各部门邮件预约跨部门培训课程的时间安排和培训师。

Day 1

- 员工关系专员为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行政部发放办公用品

- 培训专员负责带领新员工进行部门和人员介绍,办公环境熟悉

- 如新进人员人数在3人以上,则由培训专员统一安排,对公司级培训进行

集中授课。(3人以下含3人,则由培训专员发放公司级培训材料进行自学)

- 总经理致欢迎辞。(可录制后用于每期入职培训播放)

- 人力行政部介绍入职培训流程和培训纪律

- 企业概况培训(PPT、视频授课)

- 健康安全培训

- 人力行政部门组织架构和人员介绍

- 《员工手册》详细解读和各项制度培训

- 针对第一天的培训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个人学习心得,并进行答疑。

- 新员工填写《培训课程评估表》

Day 2

- 跨部门介绍(PPT、案例分析)

具体时间安排以各部门预约时间为准。

- 第二天培训内容总结、心得分享和答疑,填写《培训课程评估表》。

Day 3-Day 4 (如工作允许会开设这部分内容)

- 跨部门轮岗学习(观察和实际操作授课)

- 由各个部门的学习主管和学习管理员负责接待和协助工作。

- 由人力行政部负责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

Day 5

- 各位学员交流跨部门轮岗学习的心得体会。

- 公司周星星代表与新员工交流时间,让新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于员工的

认可和职业发展空间。

- 公司级入职培训考核。(书面考试形式,题目由人力行政部和各部门学习管

理员拟定)

- 进行考核阅卷工作(人力行政部和各部门学习管理员共同阅卷)

- 反馈培训考核结果给人力行政总监、新员工所在部门经理以及新员工本人,

考核结果确定是否需要继续试用。

4.4部门级培训

授课课程和课件提前发送至人力行政部进行备案存档。

在新员工三个月试用期内,合理安排部门级培训,并确保每个月要与带教的新员工进行一次沟通,及时了解新员工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帮助新员工尽快在本职岗位上成长起来。同时提交《导师带教反馈表》交人力行政部存档。

在新员工完成公司级培训课程后,组织培训考核。主要形式包括:

1)新员工人数在3人以内含3人,采取书面测试。

2)新员工人数在3人以上,采取集中答辩。

培训考核结果交人力行政部培训专员存档。

新员工完成所有的公司级和部门级的培训课程后,必须将《新员工入职培训表》交还至人力行政部培训专员存档。

4.5 ELN培训

必修课部分由部门负责根据进度安排集中学习。

个人选修课在规定进度内自学完成。

附件:

1、《新员工入职培训表》

2、《培训签到表》

3、《培训课程评估表》

4、《入职培训试卷》

5、《员工手册》

6、建议能制作一份《新员工入职培训包》,其中包含

- 公司总经理致新员工的一封信

- 新员工入职培训程序

- 公司简介、目标、远景、业务优势

- 公司大事记、组织架构、管理层介绍

- 公司员工通讯录、交通路线

- 公司各类规章制度的汇总(人力、行政、IT、财务、客服等)

- 《员工手册》和《培训纪律》(可作为附件附后)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8

华山中学坐落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素有梨城美誉的部级文明城市库尔勒,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直属学校。虽然地处偏远的边疆地区,但华山中学一直走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前沿。

2009年9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在华山中学正式启动,首批启动10个网络实验班(1~3年级),开展网络环境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华山中学期望通过跨越式课题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提升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打造强大的校本教研团队,改变与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最终使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索,如今华山中学已发展到1~9年级所有班级都参与跨越式实验教学,共33个网络实验班,其他非网络环境下的班级也全部进入课题实验,按照跨越式教学理念开展教学。课题所涉及的学科也丰富多样,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初中除了语、数、英之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也都在尝试以跨越式理念和模式开展教学。规模之大、学科种类之多,在全国跨越式实验学校中当属首例。

近三年来,学生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语文方面,识字、阅读、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就在最近的一次(2011年3月)语文打写测试中,三年级学生(首批课题实验班)在30分钟内人均打写字数为410字,已经远远超出了新课标要求;英语方面,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在课堂中敢说、能说,还在多项英语听说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学校的校本教研有声有色,学校内部形成了不同年级、学科的教学备课组,教学教研活动逐步走向常规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农二师名师、学科带头人。总体而言,跨越式课题在华山中学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学校基础教育全面提升。

实现华山中学基础教育新跨越的具体措施

为了全面推动与落实跨越式课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实到课堂常规中,跨越式课题组与华山中学课题小组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1.明确课题目标,形成学校课题文化

课题启动之初,结合华山中学当时的实际诉求与整体情况,确定以“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为学校开展课题的总目标。围绕着这个总目标,在学校内部逐渐形成“团结进取、严肃活泼、勤于实践、乐于研究”的课题文化,为后续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精神基础。

2.搭建网络平台,建学科教学资源库

华山中学硬件条件比较不错,课题初期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将信息技术、网络平台、课程资源用起来。第一,课题组在学校内部网络中安装VCLASS平台,确保师生在课堂中或课下可顺利登录平台获取资源、交流、上传作品等,课题组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平台更新和维护;第二,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课题组的学科主题资源网站上提供了大量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源,内置了与各种版本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教材版本查到所需资源并从本地下载;第三,华山中学设有专门的信息资源中心,课题组建议学校将优秀课题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并按照课题组统一提供的模板制作成网页版的综合课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学生作品、专家点评等内容,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的同时,形成华山中学校本特色的信息资源库;第四,从2011年秋季开始,课题组大力推进学习元平台在学校内的应用,为华山中学与其他实验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提供了支撑环境。

3.成立课题小组,完善课题管理制度

总课题指导小组首先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帮助学校建立课题实施的机构和管理体制,并对参与课题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培训,之后定期开展现场听课、评课、议课,进行面对面指导;并通过网络平台(如学习元平台)帮助教师修改教学设计方案,鼓励教师相互交流与研讨。然后,在学校内部建立专门的跨越式课题小组,确定主要负责课题的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明确到人,负责布置课题工作、协调多方关系等,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扫除障碍。

4.更新教学理念,专家现场指导培训

自华山中学参与跨越式课题以来,总课题组根据学校各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和实际需求,对全校所有参加课题的教师进行多次专业培训,主要包括理论、模式、方法和技术四个层面的培训。其中,学科教学与理论模式等内容主要采取集中式培训,每年9月份开学前会对新加入课题的教师进行体验式培训,其他内容则通过面对面指导或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等方式完成。

总课题组进行教学指导的一般流程是“教师提交教学设计方案—总课题组指导人员修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说课、评课、议课—撰写教学反思—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随着首批教师的迅速成长和学校校本教研力量的大幅提升,除了课堂实施和课后评课需要总课题组参与指导之外,其他环节基本放到华山中学教研团队内部自行解决。

5.培养跨越名师,以点带面整体发展

课题初期,从全校范围内选拔首批课题实验教师,主要来源于校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工作热情高且乐于学习和钻研。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实验,在专家面对面指导、多次培训之后,首批课题教师逐渐成长,对课题理念理解深入,教学模式与环节也越来越娴熟。再由首批成长起来的教师逐步影响和带动其他刚加入课题的实验教师,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校的整体发展和延伸。

6.规范教研制度,打造校本教研团队

首先,在校内确立了专题理论学习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对课题组提供的专题模块进行理论学习,并提交学习材料交由学校课题负责人检查或考核。其次,围绕课题理念和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课、推门课,督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渐规范模式、落实常规。再次,定期在校内备课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浓厚的集体学习氛围。最后,在学校课题组内部规范教学设计的撰写,要求教师课后多反思、多琢磨,建立课后撰写教学反思的制度。目前看来,华山中学课题成效比较显著,与其内部管理有方和校本教研团队强大是分不开的。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跨境电商 课程开发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除了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需求外,还要培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适应经济结构升级需要、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率。当前,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时机,通过学校、企业、园区、基地四方合作,通过外贸电商专业革新性课程的建设,促进高职毕业生创业、就业。

一、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世界贸易增速趋于缓慢,为更好地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很多卖家致力于缩减流通环节、减少流通费用、拉近与国外买家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能大幅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费用的跨境电商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贸易形式。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和传统外贸企业急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跨境电商有了快速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易规模为5.4万亿,同比增长28.6%,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5万亿元;2016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总交易规模2.6万亿。据预测,跨境电商行业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传统外贸企业将成跨境电商主流。随着国际物流运输的大幅进步、网络支付便捷性不断提升、互联网覆盖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及全球经济整体增长,未来数年,跨境电商将继续在我国保持整体高速增长态势。

目前,我国大部分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在现有外贸电商课程体系中,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较少。在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紧跟市场步伐,科学合理规划高职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企业和行业为主体的战略性、长期性和紧密性的创新体系,为社会输送实用型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

1.课程开发必须适应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普遍基础不好,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容易情绪化。对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积极性高,对于枯燥的内容则厌学、弃学。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因此,课程开发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实际正确引导,必须围绕跨境电商的职业定向开发,根据跨境电商创业的最新动向培训专业课和实践课,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

2.课程开发必须明确创业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跨境电商的特点,创业型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以创业能力为目标,不仅要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际经营能力,因此,教学过程要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课程开发要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思路

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课程开发的思路有如下几个方面:

1.深入了解社会需求,按需设课。

电子商务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模式却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跨境电商这几年发展十分迅速,在国内电商逐步转向国际市场时,形式不断发生变化,需要不断了解社会需求,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

2.不拘泥理论知识,注重实战。

对于理论知识,可以做简单介绍,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的比例应该达到80%以上,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跨境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3.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现阶段的跨境电商,用户群体由草根创业向工厂、外贸公司转变,且具有极强的生产设计管理能力。平台销售的产品由网商、二手货源向一手货源转变。主要卖家群体正处于从传统外贸向跨境电商业务艰难转型期,生产模式由大生产线向柔性制造转变,对代运营和产业链配套服务需求较高,所以学校应该与企业联手制定课程,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以战代练,战中讲解,实战为主。

课程开发要以实战为主,要围绕实战设置课程和项目,边战边讲,不断总结。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内容的选取取决于实战的需求,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熟悉整个操作流程的目标,课程设置的主要项目内容如下:

(1)跨境店铺注册操作,(2)跨境物流与海外仓操作,(3)海外市场调研操作,(4)跨境选品和产品信息化操作,(5)跨境产品定价、刊登和操作,(6)跨境店优化及推广操作,(7)订单处理、发货、出境报检报关操作,(8)收款、售后服务与客户维护操作。

除了跨境电商基本操作步骤外,更重要的实训教学内容是深入市场、企业,利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如速卖通、敦煌网、阿里巴巴、EBAY、亚马逊)开展直接项目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熟悉基本的实战技能。

(四)课程教学设计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中英文双语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熟悉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了解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英文国际版的操作流程,并且能在英文界面下进行基本的平台操作。

2.实践课――真实与模拟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利用电子商务专业实习软件进行电子商务与企业经营等模拟训练,借助速卖通、阿里巴巴国际站、敦煌网等真实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真实商务运作。在学生中组建跨境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团队,由学院提供办公场地及相关配套硬件设施和基本经费,由专业老师出资带队,创业团队利润共享,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同时,利用电子商务专业实习软件进行开展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利用合作企业的线上平台进行外贸电子商务专业实践。

3.教学设计中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最大化利用学习时间。

鼓励学生在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自主创业开店经营,通过店铺的经营情况作为对学生考核评价的依据。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经营情况实施监控和指导。师生之间可以借助QQ、旺旺、微信等通信方式进行教学互动、随时辅导、布置任务、提交作业等,这样将教学穿插在实践中。通过这种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创业,达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最大化利用学习空间,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校外;

4.承接企业网店建设和运营任务。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建创业工作室,承接外贸企业的跨境电商经营业务,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

(五)课程考核

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考核主要依据基础知识及操作和实训(包括创业项目)两部分,为鼓励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及操作和实训的比重分别为30%和70%,其中实训部分,设置实训项目的权重为项目总体选择和规划设计占20%,店铺装修占20%,经营业绩占60%。

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教学模块,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如下:

综合实训内容是学生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店铺,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表。评价指标和评分分值如下:

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实际的操作实践相一致,必须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建立课程体系并实时更新。为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必须引导学生到跨境电商园区企业实习,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立跨境电商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业。

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跨境电商技能大赛,在竞赛中提升学生跨境电商的基本操作技能,也可以在校内组织跨境电商创业竞赛等项目。

参考文献:

[1]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2014(03).

[2]陈长英.浙江省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5(02).

[3]陈国雄.温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4]季绍斌.我国高校学生业实践活动新探――以温州大学生跨境电商创业活动为例商贸人才[J].中国商论,2015(30).

基金项目:

1.咸宁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一般课题《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5Y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2.湖北省职教学会2015年一般课题(课题编号ZJGB201

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旅游类高职院校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50-02

一、 总论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的学科。每个人所属的种族、民族、国家、家庭背景、、教育程度、阶层、性别和职业等因素的差异性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行为理解为作为个体的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哈里・C・特里安迪斯(Harry C. Triandis)将文化背景的差异定义为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 他认为文化距离越大,交际时导致的冲突也越大。在众多导致文化距离增大的因素中,语言差异性显得非常重要。虽然跨文化交际学跨越了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等众多学科,但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仍以外语学习为最主要的途径,在我国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科研究的人基本上也以外语教师为主,原因正如张红玲博士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指出的有如下两点:1. 外语教学意义本身不仅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掌握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一门不同于自己母语的外语,学习者可以开拓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去感知和理解社会现象和事物,并在各种跨文化交际情况下,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做到恰当有效地进行交际。外语教学的这一优势是由语言与世界观和思维,语言与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决定的。2. 外语教学工作者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他们不仅已经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和文化能力,而且早已认识到文化教学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二、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国,很多文献表明不少外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虽然此类文献大多都针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但是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外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元素也逐步引起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把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旅游类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与旅游相关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的学校,毕业生进行涉外活动的机会较多。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工作单位统计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会在与旅游行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工作。此外,随着我国教育行业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该校境外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加。然而国内的外语教学长期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外语教学当作知识的传授,这必然有悖于语言本身作为交际工具这一特质。Lixian Jin和Martin Cortazzi,归纳总结出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外语教学的模式。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以传递知识为核心任务和教学内容,而西方外语教学则是发展交际能力,强化语言功能。

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式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将语言知识当作教学的中心,认为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法和词汇,所以学生普遍出现语言听力和口语水平大大低于词汇和阅读水平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或实习中明显感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存在较大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由此可见,就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而言,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相结合,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当前,学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其所包含的方面有不同的解读。Jolene Koester 和 Margaret Olebe创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为评估等级(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BASIC),其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八个方面:体现尊重、求知倾向、移情能力、交际驾驭、事件行为能力、关系行为能力、 模糊性容忍和交际性态度(杨盈、庄恩平,2007)。陈国明(Chen)则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个人品质、交际技能、心理调整能力、文化意识能力这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由四个小方面构成。Myron W. Lustig和Jolene Koester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境、适当性和有效性、知识、动机和行为。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心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的核心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这样的认知应包含多个层面:1. 对各种不同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2.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3. 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高一虹,2002)只有在建立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才能谈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加强外语教师培训。目前外语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态度和实践等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五个主要问题:a.教师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肤浅;b.教师对文化教学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c.文化教学依附于语言教学,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外国文化的掌握随心所欲地对待文化内容,缺乏系统大纲的指导;d.文化教学内容以外显的文化行为和零碎的文化信息为主,深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的动态特征被忽略;e.教师缺少文化教学培训。(张红玲,2007)因此,针对教师的培训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语教师自身要意识到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模式是随着外语教学本身的发展进步和全球各文化群体间交流的日渐加深而产生的,因此,外语教师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2)使教师掌握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及手段。对于所有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思想的贯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正确的指导。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而且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教师自身要树立跨文化学习意识。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对外语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培训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以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本身不可能对所有文化都精通,甚至不可能非常全面地掌握某一种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文化教学活动中自身要建立起跨文化学习意识。在课堂上要灌输给学生自我学习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跨文化交际教学或培训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a. 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b.分析原因的训练。c. 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d. 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e. 体验型的训练。f. 互动式训练。(贾玉新,1999)从以上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使用任何方法,只要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下,教师都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只是教学的指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因此,教师有必要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教师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教师只能够帮助建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而要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还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达到。

2.公共外语课程教学革新。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多直接进入旅游公司、度假休闲中心或酒店,或者进入到与旅游酒店相关的其他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航空服务、文秘、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艺术表演等。如果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对他们职业发展会大有裨益。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公共外语课是他们学习外语的主要课程,也是学校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使外语成为一种可以灵活运用的交际工具,实现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必然涉及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估与测试等方方面面的革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受训者是课堂的中心;教学内容以目的语为承托、文化主题为基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主题讲座、课堂辩论等,同时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互联网优势,搜集各种视频或音频资料,以最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不同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差异,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3.学校开设专门课程讲授相关知识。除了刚才提到的利用公共外语教学课堂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外,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选修或必修课,如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目的语国家概况、交际能力、影视欣赏、国际关系等课程使学生更系统全面的掌握与文化相关的某方面知识,辅助他们更好地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学校应重视国际化办学,提供良好环境使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学校国际化办学包括很多方面,如与海外高校的学术合作、师生交流、招收留学生、境外实习或就业等等。通过开展国际化办学,学校聘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外籍教师在学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教学或学术活动,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或者以交换生、境外实习等方式外派学生出国。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或者到国外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地文化,获得最为直接的跨文化交际体验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总结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导向的语言培训教育是旅游类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中西教育模式的比较及交际能力的构建理论,提出了四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要求,除了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教师本身也需要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培训技巧。此外,学校管理层以至于整个社会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和配合,因此,这项任务是艰巨且复杂的。

参考文献:

[1]李明洋.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9):114-116。

[2]杨静怡.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5):119-121。

[3]梁丹. 探究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9):37-39。

[4]罗颖德. 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10):32-34。

[5]杨盈,庄恩平. 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