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毕业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06:10:56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1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编号:201301092)

目前我国高校商科类专业的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学生质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就业增长率较低。以河北省为例,每年毕业的商科类本专科生数量愈万人,但真正能够获得满意工作并被用人单位认可的所占比率较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社会经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吸纳较高层次人才就业的能力和空间有限,特别是2008年底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加之学校的门类与社会知名度不同,使本来已经稀缺的就业岗位对普通毕业生更是需求不足。但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才是导致低就业率的根本原因。

对于商科专业的学生本来所学专业具有就业岗位适应度高,工作范围广等天然优势,但是在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竞争压力和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的双重影响下还是不能获得很满意的就业率。在校期间学生与学校最关注的还是对某一类具体知识的认识与掌握程度。但作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不仅限于具体知识的认知,而是在于自主学习,信息获取,创新思维与创新执行,社交与沟通,经营管理及适应变革能力等多方位多维度的综合素质。

通过与各类用人单位负责人的交流,了解到作为商科类专业应届毕业生未来的同事和领导,他们迫切需要新同事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事业单位行政岗位。这一岗位入职考试对毕业生专业要求相对比较宽限,是很多商科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工作岗位。以下为河北省内三个城市市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新入职同事期望能力调查表。对8个职位所期待的能力进行调查,每个职位被调查10人,总计80人(每人最多可选4项)。

调研汇总表中可看出,河北省内8个事业行政单位虽然城市不同,但对人员能力的要求有着很强的相似性,虽不同岗位具体要求略有出入但总体一致,即:对自主学习,沟通和应变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每位被调查人只能选择4项,那么选出的4项能力指标一定是适合这个岗位的首选)。在对管理,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上不同岗位要求略有差别,总体需求程度稍低于前面三项。对于专业知识背景,要求程度排到相对次要的位置,除个别要求稍高外更多的岗位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相对不高。另外按要求总计最高可选40人次,但有个别单位选项少于40人次,对比岗位高被选率的选项可以看出这些没有选满的岗位还是着重于对自主学习,社交,应变和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更证明了这些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大中型企业适合商科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此类岗位通常对专业背景要求较高,非对口专业人员在工作当中困难较大。银行,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的财务、人力、营销、策划、市场等部门是众多商科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理想选择。下面为保定市5家大型企业吸纳商科类专业毕业生的8个部门负责人及资深员工对新入职同事期望能力调查表。每个职位被调查10人,总计80人(每人最多可选4项)。

通过分析大型企业一些吸纳商科类毕业生较多部门对员工能力的要求,发现这些企业或者部门大多对新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看重,尤其财会相关的部门对专业知识背景的重视率超过80%,说明大型企业认为具有与岗位对口的专业知识是有效完成任务的保障。另外企业需要尽可能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一点从调查中所有受访者把自己所有的调查选项全部填满没有一个弃权选项,这与事业单位的要求有一定差别。与事业单位要求相似的是受访大型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也是偏重于沟通社交与应变能力,说明这两种能力是作为一个商科类专业应届毕业必须具备的能力。调研中还可得知因企业部门的性质不同,对自主学习,创新,信息获取和管理能力要求有所差异,此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工作性质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变化。

小微型及创业型企业适于商科类专业毕业生工作的相关岗位。受制于自身规模,难以吸引核心人才。通常采用将人力成本资源向核心人才倾斜,来提高人才的吸引力。此类企业往往对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期望值比较高,希望通过核心人才加强企业竞争力。所以商科类专业毕业生进入这类企业需要具有复合型能力。除了需要具备自身专业知识,更细化到需要具备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理解他人、说服他人、积极学习、时间管理、系统评估、判断决策等能力。

通过对小微企业主和创业人员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发现商科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小微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后,所学专业知识的界定被模糊化了,虽每项工作都可能会用到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是否可以把知识系统融于实践当中。而各种实践性的工作能力成为在小微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从商科类专业毕业生角度出发,不同的院校和专业有着各自的特点。重点院校或重点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拥有名气上天然的就业优势以外,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会比普通毕业生有着或多或少的优势。而具体到不同专业,他们拥有的就业能力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学校和学生的调研,分析他们在哪些具体方面具有就业能力的有适合欠缺。

对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学院等四所高校的八个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优势的自我评价进行调研。(每专业受访者10人,共80人。每项为自己能力打分,十分制取平均分入汇总表。学校专业名气栏目由10名企事业单位资深工作人员打分平均汇总。)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商务日语;服务贸易;软件服务外包;就业岗位群

一、专业近况

(一)毕业生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情况。据笔者调查,目前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大致可分为两大模块:国际贸易类课程和日语类课程。学生毕业前,与两大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有:新日本语能力考试(JLPT)三级或二级,实用日本语鉴定考试(J.TEST)D级或C级,商务日语能力考试(BJT)中级,CET4,CET6,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等。

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10届至14届五届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将其毕业前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情况进行汇总,结果如下:总体看来:约70%的学生取得了三级及以上日语等级证书,55%的学生取得了外贸方面技能证书。

(二)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对上述五届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就业岗位较为分散,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市场销售、数据录入等,少数学生从事事业单位行政、企业会计、企业文秘等工作。

就业对口率方面:近15%从事与专业对口工作,26%从事与专业相近工作,42%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

工资方面:以毕业两年内月收入作为统计:40%2000-2500元,32%2500-3000元,28%工资为3000-4500元。

工作稳定性方面:23%没有换过工作,51%换了1-3次,8%换了3次以上。

调换工作原因:36%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34%为了寻找更好的待遇,26%因为专业对口问题,1%因为人际关系不融洽。

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43%的同学归结在缺乏实战经验,20%归结在日语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25%认为是所学专业课程没有实用价值,4%认为企业对商务日语专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准不认同,8%原因未明确化。

(三)问题点总结。相对来说,取得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这样的外贸类证书不难,而日语方面想取得较高等级的证书却有难度。总体对口就业率不高,30%左右的学生就业前未能取得日语三级证书,而近90%的学生都强调要加强日语听说能力的实战能力培养。

此外,目前外贸类工作多要求的是英语能力。即便是有日语对应的业务岗位,具体工作时使用的外语还是以英语为主,从邮件来往到具体工作都存在这种现象。外贸类就业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二、服务贸易类就业市场分析

(一)商务日语专业就业岗位群。近年来,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定位在日资企业或与日企有业务往来的外贸进出口公司。就业岗位群以日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商务贸易领域下的外贸业务及基层管理岗位为目标。由于交流语言偏英语语种,以及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在进出口业务方面的工作岗位变得不稳定。另外,由于之前工业性日资企业进驻中国正在减缓,以对日项目为业务核心的BPO服务贸易类就业岗位群正在逐渐扩大。

据日本企业信用调查机构“帝国数据库”的调查显示:目前到中国开拓市场的日本企业数量已突破2万多家。从行业种类来看,制造业最多,之后是批发业,服务业居第三位。

(二)服务贸易类就业岗位群分析。服务贸易是指作为企业将服务流程(如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各类资源管理、仓储运输物资管理、企业运营流程管理、服务管理等)以商业形式发包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经济活动,也叫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的黄金产业。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服务外包业务比重不断增大,众多企业相继在中国以设立办事处、子公司、合资企业等形式扩展业务。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整体处于起步期,发展潜力较大。

近年来,上海浦东软件园、南京蒲口软件园、昆山高新区软件园、无锡新区软件园、南通软件园等日益成为国内外软件外包发包商频频下单的合作伙伴。由此可见,服务外包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对日软件服务贸易岗位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

三、策略探索

(一)调整课程设置,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通常外语技能不过关,尤其以日语等小语种情况更为突出。软件企业老总对人才质量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如日本富士通软件公司、PFU上海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贝思特软件有限公司等软件企业老总都表示急需招聘“外语过关、知识够用、上岗能用、懂得国际软件服务规范”的实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但在应届高(职)校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中却很难找到符合需求的人才。

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在培养商务日语专业人才时,可针对软件服务贸易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服务外包领域所需的人才趋势。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次,贯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途径。商务日语专业也应该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与相关产业经济的接轨,努力实现“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无缝对接新模式。在长三角区域面临快速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历史机遇之际,努力顺应市场新需求,加快培养符合在华对日软件测试服务外包企业一线测试、研发、管理等岗位群需求的新型复合式商务日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业务管理关系十分密切,注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企业管理是中国大学的人数最多提供专业类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快速发展,培育大学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需要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如何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探索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应用以及面向人才和途径,是企业管理人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

1.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找到工作,就业市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长期稳定性,较高的竞争优势。包括: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学习能力,强大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过,从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当代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1.1人才培养方案不足

地方院校往往指的是学术机构发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课程和大学学业等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办学特色不能很好的代表课程和培训项目,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力,合作,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特征不明显,导致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经过调查发现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1.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差

学生在工商管理就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更高的容量。然而,现在的评价机制,大学生更注重知识的质量评估,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学习考核,许多教师更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是适合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竞争力的需求比较差,企业管理,就业不实施后,他们的职业生涯。

1.3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因为在实践中对应的信贷业务设置,或缺乏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缺乏学生培训项目的技能培训模式,不能有针对性地评估学生的学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没有员工,企业往往无法学生的评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紧张进行中,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全过程。在一些大学生专业课程开发的应用程序,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商业实践课程的应用型人才,甚至有的学校出现,因为人设课,也可以创造什么,当然是缺乏什么教训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

1.4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差

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必须对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比较差,缺乏管理实践经验,缺乏培养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从而直接导致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不具有创新精神,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管理创新。经过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多,高校供给不足,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从而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

2.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建议

2.1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当前毕业生比较缺乏实践经历,针对毕业生缺乏实践经历的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总结其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合作企业,并允许教授企业管理聘请大学生,提高了实践或实习和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参加工商管理等相关工作。此外,实习和论文一起,探索和发现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暑期工作或实习机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了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不明确,难以考虑的工商管理的学生就业趋势在求职过程中的未来,从业者的特点,学生和就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入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验,发明,学术研究,技能大赛,创新和创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旨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训目标是确定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业务管理培训目标的应用程序,我们必须重视人才,技术和设计的应用程序和目标的人才需求特点的培训定位。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科技与经济的跨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业园区的结合。因此,科学的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宗旨的设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2.4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招聘企业,大学生都不是最重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在企业管理相关工作,特别是优质的职业道德,体现在诚信管理的质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持久的要求专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敏 单位:滁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刘建准,王大海,齐庆祝,熊德勇.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孟凡生,尹鹏.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巩义市;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44-05

近些年来,国贸专业供需矛盾加大,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问题并存,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重点推动人才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高校应以《纲要》为指导,从外贸人才需求出发,对国贸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培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巩义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巩义市经济发展现状

巩义市作为“中原第一县”,连续多届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财政收入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等称号。巩义市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铝土矿、耐火粘土、高岭土、硫铁矿、石灰岩等。其中铝土矿、耐火粘土等储藏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分别占全市总储量的82.65%、47.03%。目前巩义市已经形成铝加工、耐火材料、净水剂、地毯等支柱性优势产业。

2008―2015年,巩义市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GDP平均增长率11.14%。从产业结构看,在2012年之前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见图1)。在第二产业内部,资源型产业占较大比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从国民收入水平来看,2015年巩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105元,比2014年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7687元。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巩义市对外贸易情况

自2008年以来,巩义市外贸进出口额和利用外资额持续增长。据郑州市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巩义市进出口额为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进口0.6亿美元,增长17%;出口3.57亿美元,增长1.7%。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56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0.01亿美元;出口市场主要有欧盟、美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三)巩义市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2014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巩义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鼓励和组织企业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并通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巩义市的对外贸易具有稳定的发展规模,形成了以铝制品、钢芯铝绞线、耐火材料、电线电缆等为支柱的出口产业。

二、巩义市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通过对巩义市外贸企业和工业企业的外贸部门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巩义市外贸人才的需求情况。问卷设计引用了吴丹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关于外贸人才需求调查的问卷。

(一)问卷的设计和说明

调查问卷分别从企业性质、外贸人才引进情况、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评价、未来国贸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四个方面展开。调查问卷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

(二)巩义市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1.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

分别从企业的性质(问题1)、分类(问题2)、规模(问题3)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统计结果看,被调查的45家外贸企业中以民营企业为主,大多数属于产销结合的贸易模式。

2.外贸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问题4-11对企业外贸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奈示硗臣平峁看,巩义市企业在招聘外贸人员时,还是首选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其次是外语专业和具备一定产品知识的毕业生;由于所调研的企业贸易规模较小,每年引进5名左右外贸人才的企业较多。这些外贸企业更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外语能力、专业知识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和大专生。在课业成绩方面,比较看重外语和专业课程成绩。在专业证书方面,企业根据具体岗位需要综合考虑,总体来说,企业比较看重报关员证书和单证员证书。企业具有多样化的外贸人才招聘途径,其中公开招聘仍是主要的人才引进方式。

3.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评价

问题12-17是关于外贸企业对招聘到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调查。从问卷统计结果看,国贸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跟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欠缺;另外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也需进一步提高。大多数企业认为招聘到的外贸人员大部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但多数人员会在2-3年后跳槽,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是国贸毕业生频繁跳槽的重要因素。

4.未来国贸专业毕业生需求分析

通过问题18-19对未来国贸专业毕业生需求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统计结果看,在未来3年内,巩义市多数外贸企业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会增加。根据岗位需求来看,对外贸业务员和跟单员的需求比较多。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巩义市外贸人才需求量较大。成功学院作为巩义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每年毕业200人左右,然而调查显示,仅有30%的毕业生打算在巩义就业,其中愿意在巩义长期就业的毕业生不到10%,人员流动性较大。

三、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商务运作中心”为例

(一)成功学院“商务运作中心”经验总结

2009年8月,郑州成功学院商学系与郑州恒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郑州保利达商贸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以商学系大三的本科生为主体成立创业小组,利用恒骏商贸公司提供的阿里巴巴商务平台在互联网上从事外贸出动。

商务运作中心主要由教师和较优秀的国贸专业学生组成,中心成立若干项目小组,每个项目组由2名教师指导以及若干名学生组成,为巩义市企业提供外贸出口服务。商务运作中心的主要运作模式为:1.与恒骏公司合作进行内外贸交易;2.学生在淘宝网开网店;3.学生自主投资购买“诚信通”软件做内外贸交易。商务运作中心主要任务是利用实验室空余时间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创业平台,是一种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改善,就业率大幅提高,并且,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快,工作质量高,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商务运作中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熟练掌握了贸易流程。学生通过在阿里巴巴网站寻找客户及与客户洽淡贸易合同,完全掌握了外贸合同的内容,以及出口流程中涉及的部门和相关问题。一笔业务做下来,出口业务的流程就熟悉了。

2.提高了学生外语水平。学生通过E-mail或MSN等形式直接与外商联系并洽谈业务,在业务洽谈中直接的商务函电往来提高了国际商务洽淡的技巧、外贸函电的写作、外贸专业用语的使用及外语口语的应用水平。

3.学生熟知了产品知识。商务运作中心的成员分为五个小组,每组负责不同产品,主要产品包括电线电缆、耐火材料、铝制品、净水材料和铁铸件。学生到工厂学习产品知识,并根据客户提出的问题,及时向工厂技术人员咨询学习,逐渐掌握相关产品的知识、方法和要点。

4.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商务运作中心作为创业大赛的培训基地,学生通过实际业务的操作,熟悉了现实的商业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在参加创业大赛的时候,打开思路,涌现创意。在这样的实践教学的影响下,成功学院商学系多次获得创业大赛大奖。

5.加强了国贸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具体的外贸工作,通过在商务运作中心内带领学生做业务,以及深入企业学习,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6.推动了国贸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在商务运作中心\行过程中,国贸专业教师积极进行调研,从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知识能力上短板角度出发,认真思考现有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差距,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二)成功学院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成功学院国贸专业提出以创业带学习,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的企业运营相结合,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基于此,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成功学院国贸专业根据商务运作中心的实践经验,为适应社会需求,从教学计划入手,调整课程结构,修改教学大纲,挖掘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实习实践和教学内容的统一,设置了6大模块课程体系。

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结合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外语能力、商务沟通能力以及外贸工作所需要的产品知识,为学生实践和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较好地完成了知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储备,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方向,更适用于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蔚兰.广西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讨[J].高教论坛,2015(11).

[2]贾孝魁.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思路探索[J].企业导报,2013(2).

[3]徐书宜,孙楠楠.校企合作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优化研究――基于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国贸专业07级毕业生的抽样调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1).

[4] 郑瑞伦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4月,笔者承担的院级重点课题《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式启动由于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国际贸易,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因此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课题研究团队的老师及我院07级国际商务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了对珠江三角洲近200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一、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总量需求,了解这些企业国际贸易岗位的设置情况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建立提供依据,并以之指导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我院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是从事进出口产品生产加工与贸易的中小型民营和三资企业。我们将从事进出口生产、加工与贸易业务的民营和三资企业中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这类企业数相加,发现这类企业共有126家,占总体调查样本数的68%。这一数字与我们近几年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跟踪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也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的选取是合理的,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反映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3.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设置了以下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外贸企业的类型,包括企业的性质、规模、进出口业务比重等;(2)外贸企业在今后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3)外贸企业获得国际贸易人才的主要途径;(4)外贸企业设置的主要国际贸易业务岗位;(5)外贸企业对主要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6)外贸企业对现有岗位人才能力、素质的满意情况;(7)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与来源分析

1.1总体需求分析

对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186家企业3年内对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需求数量为2076人,平均每个企业需求11.2人。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未来三年内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

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广东有近4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按这一数字计算,广东的外贸企业总数应在4万家以上。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因此这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基本能反映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按照每家企业需求11人计算,可得出珠三角地区未来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2009年广东共有各类型高校112所、在校大学生约133万人,近几年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40万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生每年不超过2万人,高职毕业生不超过1万人。即使考虑省外人才的流入和省内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等因素,珠三角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仍然可以为广东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岗位设置与岗位需求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外贸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岗位主要有外销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商检员等岗位。约65%的企业分别设置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约25%的企业则采取“一脚踢”的岗位设置方式,即由业务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还有约10%的企业只设置业务员、跟单员等个别重要业务岗位,单证、报关、报检等工作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请他人代劳。大中型企业多采取第一种方式,采取后两种方式的主要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问卷还显示,外贸企业对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在未来3年预计需要招聘的2076人中,外销业务员1059人、跟单员374人、单证员270人、报关员166人、报检员145人、其他62人,分别占51%、18%、13%、8%、7%和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在未来3年中对各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在内的岗位群。广东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岗位群对就业人员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1.3岗位人才来源与要求分析

在回答“企业获取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一问题时,186家企业有110家选择向社会招聘、61家选择院校毕业生、9家选择企业内部培养、6家选择其他途径,分别占59%、33%、5%和3%。在回答“企业主要录用哪一类院校毕业生”这一问题时,选择“硕士或以上研究生”的仅有2家、选择“大学本科生”的有66家、选择“普通大专生”的有61家、选择“高职大专生”的有50家、选择“中专或职中生”的有7家,分别占1%、35%、33%、27%和4%。

在回答“企业录用院校毕业生时,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这一问题时,有9家选择“必须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151家选择“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26家选择“不考虑专业背景”,分别占5%、8I%和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外贸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2)外贸企业的现职员工流动性较大、跳槽频繁,企业员工流失多,但从社会招聘也相对容易;(3)院校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上手慢,不大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

其次,大专层次的院校毕业生是外贸企业向院校招聘一线员工时的首选。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186家企业中有111家在招聘院校毕业生时主要面向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外贸业务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第三,高职大专毕业生在外贸企业的招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虽然外贸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偏向普通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生,但愿意聘用高职大专生的比例也高达27%,与本科和普通大专相比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第四,外贸企业招聘业务人才时普遍重视专业背景。调查统计显示,考虑应聘人员专业背景的企业占比达到86%。这说明外贸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2.外贸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业务岗位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问卷设计了适应国际商务环境、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等三大类共21个能力项目,还设计了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4个职业素质项目,要求接受调查的企业对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进行评分。每个能力或素质项目依据其重要性最高可以给10分,最低1分。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现有在岗业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问卷还就上述能力与素质项目要求受调查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评分,满意度最高值为l0分,最低值为1分。这两个调查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在每类能力及职业素质下提供了“其他”选项供企业补充和评分,但极少有企业增加能力和素质项目。因此,我们没有在表1中统计“其他”选项的得分。这也反映出列表中所选取的能力与素质项目基本涵盖了外贸企业对业务人员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2.1重要性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重要性得分情况是:最低6.04分,最高8.91分,中值为7.57分,平均值为7.55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都比较重要,企业对所有的能力与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其次,表1得分在8以上的项目有运用外语能力、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开拓新业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程度、团队合作精神。这表明:外贸企业特别重视上述4种能力与4种素质;业务人员在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在运用外语进行客户管理、业务开拓、交易磋商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业务人员在进行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人职业素质的修养,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与人际关系。

2.2满意度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的满意度得分情况是:最低6.08分,最高7.94分,中值为7.22分,平均值为7.11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外贸企业对业务员不同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差别不大且普遍偏低。

其次,表中数据显示,企业对业务人员适应国际商务环境的几项能力不太满意,这几项的得分没有一项超过7分。而企业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满意度都在7分以上,在各类能力与素质中得分最高,说明企业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是比较满意的。第三,表中数据还显示,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项目,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并不高。这表明员工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院校毕业生使用中的问题与培养建议分析

问卷中设置了两道陈述题,希望企业就院校毕业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陈述。186家企业中有132家在问卷中提出了问题与建议。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不会做人的问题,包括职业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浮躁不踏实、不虚心学习、人际关系差、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绝大多数问卷都提及这些问题,并建议加强学生的素质修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3.2外语能力差的问题。132份问卷中有87份提到了院校毕业生存在外语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强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3.3动手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66份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岗位专业能力不强,建议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

3.4适应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43份反映院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建议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三、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从上述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本次调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为:服务于广东外向型经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理论知识、具有进出口业务岗位操作能力、面向珠三角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一线业务人才。

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外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因此我们建议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3.根据外贸企业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业务岗位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非常高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

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外贸企业业务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同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4.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工作

外贸企业的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调查也反映出了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与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来加以解决。通过考证的培训,加深学生对行业与职业岗位的了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5.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院校毕业生外语应用能力偏低的问题与我们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结果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这说明我们的外语教育确实存在不足。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2)增加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比重,让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3)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

6.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与学校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薄弱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机会,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要抓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学生进行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创造条件。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6

1.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特征及现状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具有就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各项工作,所以需求行业没有限定,涉及社会各层次各行业。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所属行业遍布制造业、房产建筑业、金融投资、消费零售、外贸、政府机构、广告媒体等行业,比例最高为消费零售业(21.2%)、其次为房产建筑业(15%)、第三为制造业(12.4%)。在这些单位中,12.4%的用人单位表示上年度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其余87.6%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都有需求。从单位性质上来看,民营企业占了绝对数量,为调查样本的57.5%;其次为合资企业,占21.5%;其他单位性质包括了国企(4.4%)、外资(4.6%)、政府机关(3.5%)、事业单位(2.7%)等。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泛化,需求状况比较乐观。

1.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趋势

从总体需求数量及趋势来看,虽然历年来对本专业的需求绝对量依然很大,但近年来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略显不足、且呈一定的下滑态势。以人社部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进行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供求情况调查数据结果为例:用人单位专业需求情况排名工商管理专业高居第三位,但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需求减少了3.2%,是所有职位中需求下降最多的。本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99家用人单位中,本专业需求占单位人才需求总量比重以1%~10%为主,占49.8%;此外,1%以下的占了21.3%,10%~20%的占18.6%,20%~50%的占了10.3%。在这些平均单位规模约200人(对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20人以下的占23.5%、20~99人的占28.6%、100~499人的占28.5%、500~999人的占8%、1000人以上的占11.4%)的单位中,最近一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225人,平均每家单位招收2.3人,可见目前需求数量不大。另外,在需求趋势表现上,主要体现为“稳中有升”(占34.5%),其次为“平稳”(占32.7%),此外还有7.1%表现为“急剧上升”、5.3%表现为“稳中有降”、“急剧下降”的仅为0.9%,可见从具体样本调查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于青岛地区及周边,与全国整体需求情况略有不同所致。

1.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九个维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在以上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87家单位都选择了“沟通能力”,占77%;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有67家单位选择,占59.3%;另外有56家选择了“适应能力”、52家选择了“专业知识”、49家选择了“学习能力”。在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排序第一位得5分、第二位得3分、第三位得1分)为“沟通能力”(284分)、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133分)、第三为“专业知识”(93分)、第四为“适应能力”(88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注重本专业人才在沟通、协作、适应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整体质量需求体现为高素质、全面化。

2青岛地区整体人才供给情况

2.1青岛地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青岛地区23所驻青高校中,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本科层次10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全部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

2.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情况

从各高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着重培养的是工商管理高级专业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及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各民办高校,偏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速度快、可塑性强。目前两个层次的人才供给情况大致相当。

2.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意度评价显示为:“比较满意”占比重最大,为43.9%;其次为“一般”,为41.0%;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3%;另外仅有1.8%表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的为0。由此可见,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差强人意的现象也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2.4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本次对工商管理专业不足之处的调查中,需求单位反映最多的为“心浮气躁、不扎实”,占51.3%;其次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占47.8%;第三位为“动手能力不强”,占45.1%;另外,“缺乏责任意识”(37.2%)、“抗压能力较弱”(35.4%)、“团队观念较差”(26.5%)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这与案头调研中得到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总体呈现出的不足较为接近(实际操作能力弱、知识匮乏、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良好工作态度)。在需求单位提出的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建议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可见,该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程度。

3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3.1招生年限及毕业生人数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5年建校伊始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共996名毕业生。目前招生数量较为平稳,每年均稳定在250人左右。

3.2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就业率始终较高:2013年总体就业率75.56%(其中正式就业率46.67%);2012年总体就业率82.27%(其中正式就业率68.64%);2011年总体就业率95.74%(其中正式就业率75.53%)。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根据2013年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性质方面,64.5%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23.4%的毕业生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10.4%的毕业生在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工作;在用人单位规模方面,50%毕业生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小型企业工作,在100~1000人规模企业工作的占24%,另有7%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超过1000人;而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方面,则是和问卷调查结果相近,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固定,遍布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

3.3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

从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来看,主要还是对前述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反映较大;另外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够扎实、不能安于现状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等。当然,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创新意识、社会经验较丰富等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4基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改革思路

4.1强化内功,打造地域性优秀教育品牌

学校品牌优势与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面对短期内还无法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状,青岛工学院应从挖掘学校资源特色及现有学生资质潜力方面入手,争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吸引优质生源,从而促进“生源优——培养精——就业好”的良性循环。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争取多与当地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合作交流,首先在当地建立并巩固青岛工学院的品牌优势,获得当地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逐渐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4.2修改旧版培养方案,重构教学体系,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按照青岛工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实施意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管理学院对工商管理2010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是结合教研室的研讨记录、社会单位需求角度、用人单位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修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沿袭了母体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培养特点。学校自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高校后,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全校上下进行发展定位讨论,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培养定位,管理学院自2012年6月启动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一年多,经过6次反复修改,完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其中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模块的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培养方案的设置形成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政治、军事、体育教育与素质、体质提升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科研活动与培养创新意识相结合”的“五结合”育人模式。(2)学分的设置。总的学分要求方面,青岛工学院文科将从2010版160学分调整到2012版150~155学分之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分调整到153.5学分,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16学时计0.5学分,按周计的实习、实训课程每周计1学分。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低修满153.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环节)5分,专业基础课程(环节)31学分,专业技能课程(环节)55.5学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至少3学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多选。而且,凡是2个学分以内的课程集中到半个学期开设,提高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3)实践课程设置。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紧贴社会单位需求,并邀请相关学科、行业专家充分参与课程设置论证,突出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确保课程内容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2012年修订过程中在第七学年加设了实践课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专业在前面六个学期学习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后,第七学期主要突出实践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5.1%。日后将继续调整增加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通识课程设置方面,规范、精简、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思想政治课评估改革的精神,调整课程开设模式,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讲授以外,另外单独开设2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举办时事讲座的形式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逐步引进并建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国性的精品网络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主干和基础课程设置完整,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和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4门专业技能方向的选修课。

4.3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将总体培养特色思路确定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模拟大赛活动为剂,以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助推剂,围绕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需求的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为最终教学目标”。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特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将理论课程与企业案例有效结合,实现“延展性课程”案例教学的灵活性。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著名公司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甚至校内的小店铺、学生的创业小公司都可以作为课堂案例,课堂教室、操场或者商场都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场合,以便学生有效结合社会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将模拟实训与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有效结合。为更好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熟悉企业经营规则,在本科大四学年进行ERP软件模拟运行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的模拟实训,让学生扮演企业相关角色,切身思考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广告策划与财务管理等。该课程考核以小组对抗赛的结果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让学生更能体会市场的竞争的残酷,以此激发学生潜能。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7

一、方案

1.调查对象

上海某高校2008、2009、2010届(截至2010年7月1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155名。

2.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记名式普查,辅以电话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的方式。

3.调查内容

本研究主要针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求职方式、职业分布、薪金状况、择业心态、择业困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回收情况

面向该校08、09、10届的155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采用电话调查方式,获得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接近97%。

(二)从调研中得出的基本结果

1、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该校生源以上海生源为主,上海生源占91%,其余主要为江西、浙江、甘肃、广西等地生源。男女比例为:67/83。

2、被调查学生分届就业率对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7月1日,三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3%,08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09届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为97%,10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75%,总体状况和1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均较差。见图一:

3、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情况

①参加面试的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参加面试的情况分别为,1次面试成功占13%,2-4次面试成功占21%,5-9次面试成功占37%,10次以上面试成功的占29%,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高。

②初次就业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途径分布如下表一所示,亲友推荐占24%,校友推荐占0.7%,招聘网站占27%,招聘会占15%,学校推荐占31%,街道推荐在内的其他占3%,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

③初次就业的流向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流向分布比例如表二所示,升学占14%,出国占10%,公务员占4%,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占27.33%,外资公司占25.33%,私营民营企业占17.33%,自主创业占2%,自由职业者的比例为零,三大主要流向依次为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私营民营企业。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变动情况

①毕业生工作变动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150名工商管理毕业生中工作变动次数情况如图三所示,超过半数的87人未发生工作变动,21人变动工作1次,15人变动工作2-4次,1人变动工作5-9次,0人变动工作10次以上,但考虑到调查样本中有三分之一多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变动程度仍较高。

②毕业生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37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发生工作变动的原因分布如图四所示,48%为追求职业发展,27%为了工作环境的改善,14%为了薪资状况的改善,11%为了其它原因,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调整时,将职业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③毕业生目前工作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50名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分布较初次就业发生微调,国企事业单位、外资公司、公务员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国企事业单位所占比例由27.33%上升到30%,相应的自主创业人员与私营民营企业人员所占比例则有所降低。

5、毕业生对就业困难原因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不高是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15%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其面临的主要就业困难,14%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需求不旺是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另外11%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职业规划、求职技巧不够、就业预期过高及其它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因。

6、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应该做好

调查结果显示,4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积累工作经验,33%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应着重锻炼社交能力,11%的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培养写作演讲能力,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校期间最应做好的事情是专业课程学习,认为在校期间培养良好品德为首要任务的仅占1%,这一调查结果颇为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当社会更多的要求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时,毕业生在心理上也不得不无奈的做出回应。

7、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

调查结果显示,4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行政类管理岗位,19%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市场营销类管理岗,1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类管理岗,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财务管理类岗位,还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物流类、公务员及其它岗位。

8、被调查者希望学校应为促进学生就业所采取的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被调查毕业生中32.67%希望学校改变课程设置,24.67%希望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21.33%希望学校能够建立实习基地,15.33%希望学校直接推荐用人单位,10.67%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信息,8%希望学校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4.67%希望学校改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四。

四、对策探讨

通过此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1.设立厚基础、重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市场定位及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形成适合的课程体系是普通高校立足的保证。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为导向的人才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因此便出现了前述调查中毕业生普遍认为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专业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建议采取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原则。厚基础主要借助课程中公共必修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完成,形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能够体现符合国家经济特点的专业课。如设置一定量的外语(不局限于英语)基础课与专业双语课程,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要配比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设计、调研等)的内容,以形成办学特色。通过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既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性,在保证本科教育厚基础的同时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就业能力提升[1]

(1)暑期学院项目。考虑到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管理理论,但是缺少必要的基本商业技能,因此可以效仿国外的暑期学院项目。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举办的为期四周的综合管理暑期学院。内容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培训;适合就业的技能和资源训练,如面试练习、职业咨询等。

(2)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国外商学院课外实践环节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如麻省理工学院提倡“研究是实践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斯隆商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

(3)学术报告会。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为学生开设学术报告会。如哈佛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150多场学术报告会,斯隆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250多场学术报告会。演讲人也来自各种不同的领域,多以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领袖级人物为主。

3.多途径获取就业信息,促进就业

实现成功就业的三大主渠道依次为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一调查结论使我们获得重要启示,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面对着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为减少经济学中提到的摩擦性失业现象,需充分重视学校推荐、招聘网站、亲友推荐这三大渠道,同时不放弃其它渠道,从而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

4.积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及早认清形势,确立目标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8

关键词: 专业群 商务英语口译 教学模式

一、调研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社会对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自2007级开始便已经开始教授商务英语口译课程,至今已有八年的时间。作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商务英语专业,其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都要主动根据外贸企业和行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的教学必须符合企业和行业需求,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必须瞄准职业岗位(群),这不仅是高职教育的需要,还是口译教学本身的需求。

二、调研对象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外贸进出口企业众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我们对这一地区近十家外贸企业及多名近五年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从事外贸行业(与商务英语口译相关)的毕业生和实习生,了解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社会需求情况。毕业生和企业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他们的相关同事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第一手资料。要求调查对象列举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口译工作或任务,以便更好地了解外贸从业人员具体的口译工作,整合翻译教学的内容。通过几个月的努力,课题组成员对我们的调研情况和反馈进行了整理和汇总,并把相关内容输入了电脑,用SPSSI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调研内容

通过对常州及周边地区各外贸类企业进行充分调研,总结社会对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的素质要求。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解决授课内容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问题,做到企业与课堂的有机结合。结合口译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外贸业务,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根据企业和毕业生的反馈,总结现有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归纳出以3S为中心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把口译教学分成三个层次:首先,训练学生的单句口译能力;然后,训练学生的段落口译能力;最后,训练学生的篇章口译能力。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简,实现了高效课堂。做到在模拟口译现场的条件下,把技巧、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者心理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对内容的讲解基于学生的口译实际。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高口译学习效率。同时实行日常训练的小组制和竞赛制,设置开放的评估方式,即考勤、作业、课堂参与、小组合作、期末成绩五个方面相结合。

四、调研结果

(一)主要岗位和工作内容

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主要是常州地区)的相关外贸行业。调查显示,85%以上的毕业生在私营(民营)企业工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

作,5%在国有企业,10%在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如图所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外贸业务类为主(外销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其次是服务类岗位(包括文员、行政助理等),再次是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基本在私企,从事外贸、服务或基层管理工作,其中绝大多数是外贸岗位。

我们通过对毕业生工作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得出,口译工作的频率与工作岗位是紧密相关的。从事外贸业务员工作的学生经常会使用,从事服务工作的学生,如行政助理、文员等使用较频繁,而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学生则偶尔使用。在外贸业务岗位,口译是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融合,是外销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私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口译工作往往由外贸业务员来做,对他们来说,口译能力非常重要。

(二)具体的口译任务

我们把调研得到的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企业管理者和毕业生及其相关工作岗位同事的反馈信息,从多角度掌握毕业生在工作中具体的口译任务。

调研显示,多数学生一般是在客户来访时,给领导和老板做接待口译;或者参加交易会,在会上协助老板洽谈业务,随行口译;再者在企业接待客户、机场接机及工厂参观时,陪同口译。对他们来说,口译工作基本是临时性的,是外贸业务工作的一部分。此外,他们在做口译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一部分的笔译工作,如各种英文信件、产品介绍、合同翻译、网站翻译等。具体来讲,在接到一笔订单后,要翻译订单交给生产部、翻译产品安装步骤给生产线、翻译工厂发过来的产品检验报告、翻译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及意见等。调研提到,他们平时接触的商务翻译工作,不会用到太复杂的词汇,也不会用到太多复杂的翻译技巧。通过简单的句子,译文准确、简洁、明了即可。掌握扎实的商务知识和和商务技能,熟悉外贸工作流程、熟悉相关行业的专业用语,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关键。

五、调研启示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对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进行商务英语口译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调研分析为明确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定位,合理开发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提供了依据。

(一)优化商英专业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3S的口译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兼顾科学性、系统性和地方性,在开设商务英语口译相关课程群时,把基础课、专业课、跨学科课程相结合,同时把商务知识、口译专业识和口译员职业素质相结合。外语系大力支持口译人才的培养,对商务英语系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合理的修订,增加了口译课程的课时,增设了商务沟通等选修课,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口译课程群的选修课程,从而使有能力、有需求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口译能力。

(二)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健全口译实践教学体系。

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学生既要学习商务知识,了解跨文化交际,又要掌握口译相关技巧,从而具备一名口译者的良好职业素质。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采用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把口译教学分成三个层次:首先,训练学生单句口译能力;然后,训练段落口译能力;最后,训练篇章口译能力。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实现高效课堂。做到在模拟口译现场的条件下,把技巧、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者心理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参加了上海中级口译证书的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同时,完善语言实验室的口译教学和训练功能,优化现有的同声传译模拟教学系统,强化口译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口译技能训练中,要充分利用同声传译实训室的功能,为学生创建模拟口译课堂。口译训练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英语口译技能的运用,还要帮助学生在口译训练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商务专业知识、英语知识与技能,做到商务专业知识、英语知识与技能、口译技能的三结合,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对同声传译训练系统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译技巧的辅助手段。

(三)加强口译师资队伍建设。

口译师资的严重不足和口译人才的缺乏是客观现象,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口译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有计划地分批培养口译师资,向口译教师多提供进修和短期培训的机会。其次,加强高校之间的互访和交流学习,从而充实自己、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推进口译的教学研究、提高口译人才的质量。此外,要注重建设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厚实、商务知识与实践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提供保障。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9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方人员,系指经中方投资单位委派、推荐或从社会公开招聘到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

第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享有用人自,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自行确定企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第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按以下分类实行管理:

(一)在市属企业参与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二)在县(区)属企业参与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企业主管部门不具备管理条件的,由县(区)人事部门负责管理;

(三)在部、省属企业以及外省市企业在宁投资举办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由中方投资单位主管部门管理,市或县人事部门协助管理;

(四)在外资企业的,按该企业所在地,由市或县人事部门管理。

第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的人事主管部门,应负责董事会中方成员及中方高级管理人员任免材料的备案、人事档案的保管及其他服务工作。

第七条 市人事局是本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人事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市、县(区)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人才交流中心)具体负责有关业务管理工作。

第八条 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董事会(或联合管理机构,下同)担任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的中方人员,由中方投资单位委派;合同规定由中方人员担任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审计师的,经中方投资单位推荐,由董事会聘任;其他人员由总经理聘任。

第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本市范围内公开招聘中方人员,也可从中方投资单位推荐的人员或应届毕业生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及当年军队转业干部中选聘。

第十条 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市公开招聘中方人员,应事先将招聘简章报市人才交流中心审核。

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招聘下列人员,须经被聘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批准。

(一)国家和省、市正在进行的重点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

(二)中、小学教师;

(三)从事国家机密工作和国家规定的特殊行业的人员。

第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不得聘用下列人员:

(一)正在接受司法或行政机关审查尚未结案的;

(二)在校学生;

(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招聘中方人员,除第十一、十二条规定的情况外,被聘人员所在单位应予支持,允许流动,无正当理由阻拦的,被聘人员可提出辞职。辞职的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所需中方人员一般应在本市城镇招聘。确需从外地招聘的,应经人事部门同意。

第十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聘用应届毕业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年军队转业干部,应提出用人计划,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市(县)人才交流中心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由市人事部门统一协调解决。

第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公开招聘的在职 人员,应由原单位主管部门和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有关流动手续。

第十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聘用工人身份的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报市人事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借聘在职人员,应与被借聘人所在单位签订借聘合同。

第十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聘用经原单位出资培训的人员,应偿付被聘人单位一定的培训费。被聘人与单位订有合同的,培训费的偿付按合同规定办理;没有签订合同的,原单位可根据被聘人培训后回单位服务的年限,按每年20%的比例递减培训费后收取。

第二十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的人事关系、人事档案,按本办法第五条所确定的分类进行管理。其中从社会招聘的中方人员的人事关系、人事档案,由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中方人员在外商企业工作期间,保留原所有制性质、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其档案工资的调整、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毕业生见习期满的转正定级以及干部年报统计等,由保存人事关系、人事档案的部门或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人员出国、出境时,由保存其人事档案的部门、单位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 到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中方人员应经过培训。市人事部门应加强对中方人员培训工作的指导。

第二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董事会中方成员和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其隶属的人事主管部门定期进行。

第二十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按合同解聘、辞退中方人员,应报企业主管部门和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备案。

第二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解聘、辞退的中方人员,按下列办法安置:

(一)外地人员仍回原居住地;

(二)中方投资单位委派聘用的人员和借聘人员由原单位安置;

(三)中方投资单位推荐聘用的人员,可由原单位或主管部门安置;

(四)从应届毕业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年军队转业干部中聘用以及从社会招聘的人员,由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协助推荐就业。

上述被解聘、辞退的中方人员均可自谋职业。

第二十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在招聘中方人员时发生人事争议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协调解决;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双方可依法向市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二十八条 在外商投资企业非专业技术和非管理岗位工作的,原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人员,其人事关系、人事档案的保存,流动手续的办理等,适用本办法。

工商企业毕业总结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 系统化综合实践 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汪永华(1978- ),男,陕西安康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网络客户服务。(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1年度建设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48-03

近几年,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探索的重要领域。所谓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就业或创业对应的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目标要求,运用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的联合指导下,系统科学地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并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与目标,最后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对项目及完成结果联合做出评价的系统实践教学过程。综合实践项目也就是解决对应企业岗位工作实际问题的任务及项目。综合实践项目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高等职业教育课堂与企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可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一、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开发路径

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均来源于企业的工作岗位及其任职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系统综合实践项目开发过程具体如下:首先,调研数千家企业的电子商务岗位招聘需求,在企业的电子商务岗位招聘需求中,明确需要什么岗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以及能胜任的工作等。其次,把数千家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合并同类项,归纳总结,得出电子商务有网络营销类、网站运营类、在线客服类三大类岗位。由于电子商务创业门槛较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业者众多,因此,在三大类岗位基础上再增加一大类岗位――网上创业综合类,这样就形成了四大类岗位。最后,从四大类岗位中,按照具体岗位关键词在各个企业的招聘启事中被提及的频率降序排列,依次为网络营销、网络推广专员、在线客服、网络信息编辑、网站运营和网站开发等,归纳分析出经常做的10类工作任务,根据10类工作任务开发出10类毕业综合实践项目和17项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或者企业顶岗能力的提高)。具体如图1所示。

职业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如何胜任企业的三大类岗位或者创业,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递进式的项目训练,即课内实践、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的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训练,从而使学生完成了从能胜任简单项目到能胜任复杂项目的蜕变。具体而言,根据企业的三大类岗位或者创业的需要开发出网络营销、网络推广、在线客服等几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10类毕业综合实践项目和17项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这几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与企业中经常做的10类工作任务相对应。通过做项目,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即学生能做好这几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就能胜任企业的三大类工作岗位或者创业,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就业或者自主创业。

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具化及教学要求

10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还是比较宏观、复杂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做好。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把10个大类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课程专项实践项目(课程专项实践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课程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然后把若干个小项目归类形成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分类

按产品或行业类型开发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如网络营销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按营销的产品类别可分为三类:一是生活资料的网络营销项目;二是生产资料的网络营销项目;三是无形商品(含虚拟商品与服务)的网络营销项目。按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实施的平台类型进行开发,如网络营销可以根据网络平台类型可分为五类:一是C2C平台,如淘宝网、拍拍网等;二是B2B平台,如阿里巴巴、行业网站等;三是B2C平台,如当当网、京东商城等;四是搜索引擎平台,如百度、谷歌等;五是互联网新媒体,如新浪网、博客中国网等。通过对以上两个维度的综合,又可以组合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

(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要求

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选择的要求。总的原则,以培养形成技术应用型职业能力为主要选项依据,即项目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形成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要解决或模拟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同时要考虑学生力所能及。项目由执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提出,按程序审批,项目成果要看得见、摸得着、可评价(可以实物,可以实操,也可以以文稿方案等形式)。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实施要求。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周期原则上为2~4周,毕业综合实践一般为半年,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后半段,可以进行前期的准备、调研和必要的总结提升,但必须保证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程综合实践。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负责人需要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尤其对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综合实践的几周时间,要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或实践安排计划,明确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任务),以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实施环节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的实施环节,以“职业认知实践”―“调研分析”―“创业实践”―“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设计”能力递进的项目为抓手,经过四个学期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实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及企业电子商务项目规划与实施能力,并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具体见图2。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实施环节是:第一步,课程专项训练环节,为课程综合实践储备技能;第二步,课程综合实践环节,综合应用专项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步,毕业综合实践环节,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综合应用各项技能解决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从教学实施的时间进度安排来看,在一、二、三、四学期安排了课程综合实践,第五学期的第九周开始直至第六学期结束,安排的是毕业综合实践。

第一学期后1周安排职业认知实践项目,具体实施电子商务主要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调研,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对大一学生而言,能够清楚明白“我们毕业后将做些什么”,进而制定出职业生涯设计。具体实施环节包括指导教师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计划学习与讨论、教师集中讲解调研要求、设置调研任务及内容,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和实地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知名的电商企业进行调研实践,通过人才网等对电子商务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职责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汇报交流。

第二学期后2周安排网络调研分析实践项目、网络调研问卷设计,具体工作是网络调研及网络调研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掌握网络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网络调查问卷的方法以及网络调研报告的撰写,从而对电子商务市场以及网络营销有一个全景认识。具体实施环节包括教师确定调研主题、布置网络市场调研的内容,学生进行网络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汇报交流。

第三学期后3周安排创业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开展C2C或者B2C电子商务网店创业。具体实施环节包括教师准备典型C2C、B2C创业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创业规划;学生选择创业项目、开设网店;制定网店经营策略;实施网店运营,如网络推广、客户服务等;学生撰写电子商务创业报告并汇报交流。

第四学期后4周安排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选取特定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电子商务角度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并实施。具体实施环节包括针对具体企业或产品进行同行现有状况的网络营销的调研,根据调研进行全面的网络营销方案设计,针对方案实施需要的网络营销工具进行选择和应用,撰写网络营销方案并汇报交流。

第五学期后10周和第六学期安排毕业综合实践,即企业具体岗位能力训练项目(顶岗实习),分为两类:一是学生能够在实际顶岗实习的,针对实习企业特定的电子商务需求或者问题,设计和优化基于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企业实际经营中加以应用的项目;二是针对浙江产业集群优势资源开展基于电子商务的创业创新实践项目,并孵化部分优质项目。具体实施环节包括指导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与指导老师协商,确定毕业综合实践选题的初选方案(要求针对实习企业,一人一题)、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的详细设计、设计总结评价、答辩。

四、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考核评价标准

课程综合实践的考核评价以项目考核的形式,主要采用专家会评或者专家网评的方式。课程综合实践专家会评指标和课程综合实践专家网评指标主要包括成果评价和管理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主要从成果的质量与水平、数量和完成成果的态度进行评价。成果的质量与水平指标主要包括科学性与创新性(观测学生的项目成果是否符合科学的原理、规范、规程等,是否创造性应用了高新技术)、规范性(观测学生的项目成果文本格式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文本主体部分字数是否足量,参考文献是否充足,佐证材料是否齐全等)和实用性(观测学生的项目成果实用性,是否可以用于解决现实岗位的实际问题或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等)三方面。完成成果的态度主要包括钻研与勤奋(观测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是否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针对论文要求,圆满地完成任务)、与导师的配合(观测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是否与导师积极保持沟通,主动提供综合实践的进展信息,接受导师指导)、团队合作精神(观测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是否相互协作,目标一致地完成任务)三方面。

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也注重管理过程评价。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中,一般以3~5人的小组完成一个综合实践项目,为了防止部分学生“搭便车”,设计一些信息管理表格,记录实践的过程。如电子商务岗位认知调研中,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调研不同岗位,再让组内学生调研同一岗位不同区域企业的需求,并填写规定份数的信息表,小组汇总、分析、得出调研结论。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完成在线指导与管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