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年度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23:46:51

大二年度总结

大二年度总结篇1

一、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及值班制度,切实扛起工作责任。坚持“零报告、日报告”制度,精准摸排师生健康状况,建立管理台账。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面推动各项业务工作有序开展。及时做好各类项目申报工作,保障承担的国家和省重大任务正常进行。

二、在所属党支部开展月度“主题党日”活动

下发了《XX党总支关于所属各党支部开展月度主题党日活动的通知》,召开了月度“主题党日”活动动员部署会,制定了《XX研究所2020年党建工作配档表》并下发到所属各党支部。各党支部按要求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活动主题由各支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理论学习、业务讨论、团队发展、实践活动、红色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支部书记或党员讲党课等多种形式自主选定。活动开展以来,各支部和党员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行了自查

按照校(院)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就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行了自查并形成了《XX关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自查报告》。对主要工作、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打算进行了总结报告。

四、持续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及党员干部、科技骨干等理论学习工作

传达了干部专题培训班精神,集体学习了XX同志在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深入分析了在突发疫情的情况下生态所发展面临的形势,对2020年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了四中全会精神,校(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在专题培训班和一流学科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以及校(院)《2020 年党的建设工作要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处级干部入学习领会在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围绕校(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撰写了学习体会。

五、存在的问题

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缺乏,科研教学工作创新活力不充分。在如何将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促进业务工作发展和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科研及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生态所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大二年度总结篇2

二五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去年供水工作,表彰先进,安排2006年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动供水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根据公司支部、班子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2005年供水工作简要回顾

去年以来,自来水公司在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实现城市安全优质供水为中心,以公司的经济目标为重点,抢抓机遇,发展生产,努力克服困难,突出重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进各项工作按计划开展,为包头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保持了生产经营良性发展的局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二)措施得力,确保了城区供水安全

安全生产,保证供水。做为供水企业,安全供水是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供水运行工作认真做好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二级泵房机电设备日常检修、养护制度,特别是在夏季和“双节”等用水高峰期,对供水设备做到早检查、勤维护,确保了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二是原有加氯设备因使用年限已够,今年又重新购置了液氯加氯设施,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合格;三是坚持巡井制度,把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坚持事故分析制度,制定了突发性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从而有效的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扩大供水能力和提高供水普及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强化管理,增收节支取得新成效

加强生产成本管理,挖潜降耗,增收节支。一是在降水损上,提高维修及时率,堵漏增收。为保证城区供水,公司不惜一切代价,不讲报酬,竭尽全力挤出人力、物力进行抢修,并加大了对城区老化管网的更新改造力度,竭力保障城区正常供水。今年,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对城区供水管网进行了摸底绘图,加大了维修力度,在维修队原有10人的基础上,10月份又从水费科抽调18名男同志,充实了维修队伍。而使维修人员能够及时巡查维护,严格控制和减少了水源的“跑、冒、滴、漏”。修漏及时率达到了90%以上,并且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不但及时挽回了公司经济损失,上门服务用户 余次,大大减少了管网漏失;二是规范了收费管理。加大力度,对混合用水户的性质进行严格划分,严格按标准征收水费;对管网杂乱的用水户进行规范,对贸易结算表在院内的,统一移到了院外,不仅降低了管网的漏失,而且减少了不良用水事件发生;加大了三抄表督查力度,及时发现了跑、冒、滴、漏现象。 三是加强水表管理,确保计量准确,我们今年积极联系技术监督部门对校表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对校表台重新检定校验,确保设备合格,校验准确;四是执法力度加大了供水市场巡查力度,共查处私接用户 户,盗水户 户,不规范用水 户,对每一起案件,都进行了严肃处理。11月份我们组织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带领收费、稽查、校表人员,分三片对城区用户进行普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不但规范了少数收费人员存在的问题,也排查到了部分违规用水户,纠正了违规行为,为公司挽回了经济损失。

五是着重抓好成本管理,学习先进经验,实行以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对自来水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成本目标倒挂,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并制定严格的目标考核办法,使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尽可能达到统一;六是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节约每一分钱,建立健全统一的资金管理和全面预算制度,充分发展公司内部财务结算的功能,杜绝资金帐外循环,加速资金周转,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占用。在材料采购方面,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大幅度地降低了采购成本,减少了费用支出,在材料出库方面,严格按照先预算、再发料、最后由技术科监督验收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机物料无序浪费,节约了生产成本;七是在车辆管理、用电管理、机械维修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降低了供水成本。尽可能压缩非生产性费用开支,重点压缩车辆费用、电话费、招待费、办公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实行“定额包干,分级把关,超支扣罚”的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非生产性费用支出,把压缩费用作为降低成本的突破口。八是调休、补休制。严格控制加班工资,据了解近两年以来,即使星期天值班、加班,也尽可能采取的办法解决,严格控制加班费用。我认为这套方法很好,在公司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全公司整体利益,十是对待使用小工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严格控制,尽量不用小工,我让财务算了个账,每月公司支付给小工的费用就达5000多元,我们公司职工自己干,不就给公司节约下来了吗?5000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一年的工资呀!

(五)强化安装工程质量管理。我调入公司以前,搞工程质量管理已经20年了,在这方面的工作我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合格能为以后减少很多麻烦,特别在管道的“跑冒滴漏”方面,我们现在为什么维修任务重,就是因为公司成立早期,安装混乱,质量没人把关,部分非法安装队用劣质管材等等造成的。自7月份接用公司工作以来,为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增强公司的监督职能,公司对作业层实施有效监控,凡一切安装维修工程均由技术科按照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统一质量把关,统一预算所需工程材料,对不合格的工程必须返工,直至合格为止。通过实行了管理层和作业层相分离的质管制度,从根本上控制了材料浪费,克服了工程质量无保证,工期拖拉的现象,确保了工程质量合格。

(六)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大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年初,我们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市水务局要求,召开了动员会,出台了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各种活动制度,确保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人员到位、学时到位、取得实效;严格按照局党委要求,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增强活力,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建设。二是在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和履行职责方面,下大力度,认真解决好领导班子中的四个关系。班子成员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的职责任务,能够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复杂情况和关系。三是在廉政建设和道德建设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成为职工的楷模,要求职工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忠于职守、勤奋工作、言行一致、发奋进取都要具备,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带头作用,成为公司团结战斗的坚强核心,班子成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带动供水事业发展。

一年来,广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奋斗,保持了能吃苦、肯实干、讲奉献的精神状态,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争得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实现了供水能力的超前服务。供水量、售水量、总收入等经济指标有了历史性的新突破。这标志着城市供水跨越发展迈出了新的扎实的步伐,也为供水企业的生存壮大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城镇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上级的关怀和领导下,是正确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的结果,是各股室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建设局党委向长期支持城建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常年奋战在城建第一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县城建事业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矛盾和问题。

一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二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些管理工作还不够理想,落实还不够扎实;三是在市场经济还不够规范的今天,我们同不少企业一样,外部环境很不宽松,在前进中困难重重;四是城镇建设任务重、项目多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城镇基础设施薄弱、滞后,历史欠帐太多,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负债沉重,截止目前公司负债总额达到699.3万元,其中包括:原银行贷款、民工工资、物料款、电费、税款和养老保险等,公司经济收不抵支,运行困难;五是供水需求矛盾不断增加,供水能力严重不足;六是管网老化,“跑、冒、滴、漏”严重,维修任务艰巨;七是自备井不断增多,供水市场难以扩大,售水量不断下降,增支因素不断增加,供水成本逐年加大。五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受结构不优、管理粗放,人员过多等因素影响,生产办公经费紧张,人员工资不能全额发放,“三金”不能及时上交。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鉴于此,2006年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与时俱进,解决困难,把新的一年工作做的更好 二是营销管理工作中的漏洞、用户盗水、违章用水、拖欠水费、产销差率居高不下以及服务工作不到位仍然是总公司存在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巨额的水费拖欠,已严重影响了资金周转,给总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的困难;三是近年来黄河原水污染严重,水质日益恶化,给生产带来一定难度,亟需对原有的旧工艺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四是在供水管网到达的城区内乱打井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影响了总公司的售水量;五是市区部分供水管网陈旧老化,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更新改造;六是近年来对二次供水的管理较为薄弱,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加,今后要加强对二次供水的管理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不断提高供水工作新水平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从我市情况看,改革、开放、发展的步伐更大,城市供水必将面临体制改革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形势要求和城市供水面临的任务,公司确定2006年的工作指导思想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水务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供水企业改革市场化进程,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效益和管网管理为重点,推进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发展后劲;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推进服务创新,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以适应改革形势,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拼搏奋斗,战胜困难,在供水服务和供水发展上迈上更高台阶,确保城市供水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突出9个重点——搞好重点工程建设;改进党的建设,突出党组织的组织保障作用、带动促进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职工队伍建设,适应形势要求,振奋职工精神;深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新的精神面貌维护文明单位的荣誉。

(一)加强管理工作,确保安全优质供水;继续抓好安全工作。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意识,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安全生产工作经验,切实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确保全年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在内部管理上,我们继续坚持了“以需定压,以压定量”的供水办法,根据各种用户的用水需求,及时合理地调节供水量,并不断探索寻求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不浪费水源的最佳供水压力点;继续坚持了测压点定时汇报压力制度,对供水管网进行动态监测,确保了城区供水平稳有序。

(一)落实生产经营指标;坚定不移地落实全年目标责任制,严格目标百分考核。实行任务倒计时制度,不扎不扣地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各科室都要进一步提高任务紧迫感,一切服从于责任目标,一切服务于责任目标,把任务细化到月,细化到周,量化到组,量化到人,认真工作,努力拼搏,以昂扬的斗志向着全年任务目标奋进。

(二)加快生产设备和供水设施改造步伐,提高供水保证率;抓二水厂项目建设工作。城区二水厂项目设计日供水能力为3万吨,概算投资3147万元,建设工期为两年。第一批300万元国债资金已经下拨,春节后即可开工建设。在二水厂项目建设上,我们要坚持“选好水源、搞好规划,理顺水价、多元投资,法人负责、市场运作,加强管理、自我发展” 的工作思路,一是选好水源,搞好规划。这是城镇供水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水质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各地一定要着眼长远,抓好此项工作。二是理顺水价,多元投资,水价是城镇供水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水价不到位,就不可能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城镇供水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法人负责,市场运作。城镇供水工程建设中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胆走市场化改革的路子。四是加强管理,自我发展,通过创新供水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用人、分配制度,实现企业自我经营和良性发展。使此项利国利民工程早日投入使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继续抓好扩大供水市场工作。以设施扩建和管网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行资源统管、城乡统配,统筹解决好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的供水问题,努力做大做强水产业。扩大供水面积是供水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下半年,我们要充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的管网还要向周边农村辐射,使城区供水面积一月一个小变化,一年一个大变化。

(三)积极稳妥地做好企业改革改企工作;利用二水厂建设的机会,把自来水公司改成为股份制企业;做好公用事业单位改制的准备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公司干部职工进行宣传教育,为企业改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要积极向外地改制较好的水司学习经验,从中取长补短,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公司改制的好路子,真正起到改制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民主管理工作将切实加强。通过开展“企业改制大家谈”等活动,引导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改革人事制度。各科室主要责任人,明确责任目标,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各科室按照职能定编定员,能者上,庸者下,使公司上下,人人头上有压力,目标分解变动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能,力公司出谋划策。

(五)继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特别是我们服务行业,更应注重先进的企业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下半年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修养,坚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二是要加强道德教育,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 推广服务礼貌用语,大力倡导以德兴企,以厂为家,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三是要利用节假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增强团队精神等等,通过抓精神文明建设,使我们的行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认清形势,狠抓落实,确保全年任务圆满完成

今年的各项建设任务已经明确,下步的关键是要采取得力措施,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精诚团结、奋力拼搏,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城建工作的紧迫感

城市公用事业正深入进行改革改制,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考验。对全系统来说,今年的改革进入关键阶段。面对这一形势,城市供水必须在深化改革中求稳、求优、求进。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认识、全局的观念,上下同心,干群合力,扎扎实实地干好我们的各项工作。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要有竞争的压力感,发展的紧迫感,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积极迎接改革的挑战,紧紧抓住改革的机遇,推动城市供水事业大步向前发展。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公司具有优良的传统,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排除杂音,齐心协力,互相团结,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要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公司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干好,加快跨越发展的步伐。

(二)城市供水与行风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加速,社会成员对城市供水的质量和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人们迫切要求改变供水模式,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的呼声也与日俱增。对此,城市供水过程中的行风建设将显得更加重要。

1、完善行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行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做到奖惩分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行风建设必须按照行业特点,行业标准,建立和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也就是解决行业约束力问题。近些年来,各供水企业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实践证明,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行风建设目标责任制度,是行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的根本保证。以宁波市供水行业为例,大的方面有《宁波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具体的有《优质供水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端正行业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优质安全供水服务规范》,《抄表收费工作规范》,《用户来电、来信、来访处理接待规范》,《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等。同时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严格按照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行风建设工作责任状。在落实责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行风建设目标管理的奖惩措施,将行风建设与经济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偿罚分明。从而进一步调动了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运用各种有效载体,把行风建设融入于各项活动中。注重实效,运用各种有效载体是近年来供水企业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的一大特色。如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结合供水行业的特点,以“一切让人民群众满意”为宗旨,积极探索“倡导诚信服务,打造信用行业”的新思路:一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文明服务从说出第一句话开始,优良作风从做好每一件事体现”,加强行风建设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岗位上做起,开展“假如我是用户”,“岗位学徐程,行业树新风”大讨论和以“水清清,情浓浓”,“供清泉、润心田”为主题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二是向社会推出一条“清泉”服务热线,一个“窗口”对外服务制度。24小时全天候免费受理用户来电,解决用户的疑难问题。实现用户给水业务受理、银行委托结算、水费收取一条龙服务,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方便用户;三是聘请社会优质供水行风监督员,发放诚信服务信誉卡。跟踪、检测供水服务的质量;四是开展延伸服务,解决城市居民户内供水设施漏扣贩检查维修和售后服务工作;五是是与电手开通“城市与水”栏目,普及城市供水的有关知识;六是开展诚信服务系列活动,创建信用示范窗口、信用示范小区、巾帼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强化规范服务,完善供水服务体系。

3、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人员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员工的供水业务知识和服务水平。只有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客户,通过综合学习增强了大厅全体员工的业务知识,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员工对供水法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的了解,提高员工为客户提供专业解决方法的能力;树立“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的意识,提升供水服务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提高营业厅服务水平,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精干的窗口服务部门。

(三)加大依法供水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今年10月份公司印制了15000份供水法规宣传单,由收费人员逐单位逐户发放,使广大用水户更加了解供水法律知识,便于公司职工和用户的沟通、理解,方便今后的管理和收费工作;

(四)要抓好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春节临近,公司生产运行部门和对外服务部门的干部职工一定要坚守岗位,保障供水正常,实现安全供水,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

(五)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全方位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联系到人,严格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实行效益工资,奖勤罚懒,公开公平,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联合司法部门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偷盗水行为,对于举报偷盗水行为的人员,只要情况属实,给予一定奖励。凡是内部员工参与偷盗水和有违规行为的,一旦事实清楚,证据可靠,发现一个解除劳动合同一个,决不姑息迁就。

大二年度总结篇3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整分析 贵州省

贵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胡晓登通过研究也指出,工业强省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是促进贵州工业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发展,而工业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即产业结构则是决定工业强省“好”的关键性因素。夏杰长等也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引起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研究三产的产业、就业间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贵州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就业结构的失衡状态常用结构偏离度指标衡量。其定义为:结构偏离度Ⅰ=Yi / Xi-1,结构偏离度Ⅱ=Xi-Yi ,其中i=1,2,3; Yi :第i产业产值占整个GDP比重; Xi:第i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 Yi / Xi:比较劳动生产率。三产总偏离度:■|Xi-Yi |。

结构偏离度Ⅰ、Ⅱ是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状态的指标,偏离度越高,表明结构偏离越失衡;反之,偏离度越低或趋向0,表明产业、就业结构趋于均衡。采用总偏离度衡量三产总体偏离程度。偏离度越高或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表明劳动力迁移动力将越强,产业间转移可能性就越大。依据结构偏离度指标定义,计算出贵州(1990―2010)的结构偏离度及总偏离度(见表1)。

由表1,从结构偏离度Ⅰ知,1990―2010年第一产业皆为负值,表明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高,第一产业效益明显偏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小。总体呈上升趋势,至2010年达到-0.73。尽管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仍稍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0.72。平均偏离度为-0.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68,表明作为贵州传统优势产业的第一产业,在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三产业平均偏离度皆为正值,从2004年起第二产业虽有递减趋势,但绝对值仍很大,结构失衡较严峻,平均偏离度3.2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6;从2007年起第三产业虽有递减倾向,但表现不明显,平均偏离度为1.21,远高于该阶段全国平均水平的0.41。

从结构偏离度Ⅱ知,第二、三产业皆为负值,表明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二、三产业较少劳动投入将产生较高产出,相比第一产业部门收入,劳动者为追求较高收入将进入二、三产业,二、三产业皆存在劳动力迁入可能性。从2004年起,二、三产业偏离度分别呈现上升、下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高于第二产业。二、三产业的平均偏离度分别为-27.84和-19.05,绝对值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33和-10.55。

贵州1990―2010年,总偏离度下降幅度为7.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7%,但总偏离度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结构偏离度Ⅰ、Ⅱ的相关分析,表明贵州三次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整体效益和水平皆偏低。贵州总偏离度平均值为93.78,同全国平均值65.77存在28.01的差距。

二、贵州三次产业就业效应分析

采用就业弹性指标来分析由于结构调整引起GDP和就业增长率的内在关系,即经济增长对就业效应的关系。定义:就业弹性系数=E IRATE/GDP IRATE,其中GDP IRATE:GDP增长率,E IRATE:就业增长率,表示GDP增长率提升1个百分点能拉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

就业弹性系数综合反映了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关系。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将越强。反之,就业弹性系数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也不明显,其中,(1)就业弹性>0,数值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将越强;(2)就业弹性<0,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将产生“海绵效应”,即GDP增长率>0,就业增长率<0时,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反之,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吸入”效应;(3)就业弹性=0时,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无拉动作用。由就业弹性系数定义计算出贵州(1990―2010)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及总弹性(见表2)。

由表2,贵州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波动较平稳,但在2001年发生突变,就业弹性达到25.052,较同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偏高,表明当年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明显。1991―2010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波动较明显,其中第三产业幅度变化为6.222,高于其他两个产业,表明贵州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劳动效应逐渐凸显,其中贵州三产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1.147,0.106,0.642),进一步表明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就业拉动效应高于第二产业。

在“十一五”期间,贵州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逐年递增,表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变得显著。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趋势平稳,表明该阶段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其中,在2008―2010年,尽管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皆为负值,不意味第一产业GDP增长不能拉动就业,而是说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存在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趋势,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三、结语

在“十二五”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背景下,贵州要以此为契机,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第二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第二产业的工业产值。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效应,对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同时注意相关培训与产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不要脱节,以期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比如可加大职业教育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发挥第三产业产值的长期就业拉动效应,作为解决贵州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加大产业转移力度,逐步改善第一产业就业吸纳效应过大但产值过低的局面,并且配套、完善相关产业、就业政策,改善结构偏离度,朝产业、就业均衡发展的道路迈进,并形成合理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保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①胡晓登. 贵州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约束与工业强省[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

②夏杰长,李勇坚,姚战琪. 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大二年度总结篇4

第一条为切实履行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参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号),结合省属企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考核的省属企业负责人是指省政府确定的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下列人员:

(一)国有独资企业和不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厂长)、副总经理(副厂长)、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

(二)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

(三)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列入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的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

第三条考核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

第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采取由省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与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考核原则。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法考核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

(二)分类考核原则。按照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和类型,资产经营的不同水平和主营业务等不同特点,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实施科学规范的分类考核。

(三)激励与约束并重原则。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资产经营责任制。

第二章年度经营业绩考核

第六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以公历年作为考核期。

第七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名称、地址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四)考核与奖惩;

(五)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六)其它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八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1.年度利润总额是指经核定后的企业合并报表利润总额。年度利润计算可加上经核准的当期企业消化以前年度潜亏。

2.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考核当期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净资产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

平均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末净资产)÷2

对净资产为负值的企业,按总资产收益率考核。

(二)分类指标由省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发展能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明确。

第九条确定军工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和主要承担国家、省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责任书中明确。

第十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每年11月底以前,企业负责人按照省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及经营状况,提出下一年度拟完成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省国资委。

(二)核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省国资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企业运营环境,对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有关内容与企业

沟通后加以确定。

(三)由省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十一条省国资委结合企业月度快报、季度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调度和企业重要情况报告等手段,对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查与监控。企业负责人于每年8月底以前将经营业绩责任书半年执行情况及相关说明材料报省国资委。

对上半年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明显滞后的企业,省国资委将向企业负责人提出预警并进行督促。

第十二条建立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和质量事故、重大经济损失、重大投融资、重大贷款担保和资产重组等重要情况报告制度。企业发生上述情况时,企业负责人应当立即向省国资委报告。

第十三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期间,企业因发生重大事件,影响责任书正常执行,需变更、解除或终止责任书的,由企业负责人提出申请,报省国资委决定。

第十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每年4月底以前,企业负责人依据经审计的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对上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年度总结分析报告报省国资委。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格式和主要内容由省国资委另行规定。

(二)省国资委依据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1),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派驻监事会企业,依据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经审查的统计数据和监事会《监督检查报告》,认真听取监事会对企业的年度评价意见,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参照附件1),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四)省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向省国资委反映。省国资委调查核实后妥善处理。

第三章任期经营业绩考核

第十五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以三年为考核期,由于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由省国资委决定。

第十六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名称、地址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四)考核与奖惩;

(五)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六)其它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十七条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

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所有者权益同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所有者权益÷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客观因素由省国资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具体审核确定。

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以省国资委确认的结果为准。

2.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是指企业主营业务连续三年的平均增长情况,计算公式为:

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考核期末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1/3-1]×100%

(二)分类指标由省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明确。

第十八条确定军工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和主要承担国家、省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其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任期责任书中明确。

第十九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考核期初,企业负责人按照省国资委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及经营状况,提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省国资委。

(二)核定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省国资委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企业运营环境,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责任书有关内容与企业沟通后加以确定。

(三)由省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二十条省国资委对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跟踪检查,实施动态监控。

第二十一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考核期末,企业负责人对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总结分析报告报省国资委。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格式和主要内容由省国资委另行规定。

(二)省国资委依据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2),形成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派驻监事会企业,依据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经审查的统计数据和监事会《监督检查报告》,认真听取监事会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评价意见,结合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参照附件2),形成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四)省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向省国资委反映。省国资委调查核实后妥善处理。

第四章奖惩

第二十二条根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得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完成考核目标值为C级进级点。

第二十三条省国资委依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施奖惩。

第二十四条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薪酬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

第二十五条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薪酬两个部分。绩效薪酬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企业负责人基薪的计算办法和标准等由省国资委另行制定。

当考核结果为A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2+(考核分数-A级起点分数)/(A级封顶分数-A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2倍基薪到3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B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1.5+0.5×(考核分数-B级起点分数)/(A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1.5倍基薪到2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C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1+0.5×(考核分数-C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1倍基薪到1.5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D级时,绩效薪酬按“基薪×(考核分数-D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D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酬在0到1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E级时,绩效薪酬为0。

第二十六条被考核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其分配系数为1。对于其余被考核人的分配系数,省国资委根据企业负责人的不同职务另行制定参照系数,由企业参照省国资委的规定,根据各负责人的责任和贡献研究确定,并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二十七条绩效薪酬的6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40%根据任期考核结果等因素延期到连任或离任的下一年兑现。

第二十八条依据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行奖惩与任免:

(一)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A级和B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按期兑现全部延期绩效薪酬外,给予相应的中长期激励。

(二)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C级的企业负责人,按期兑现全部延期绩效薪酬。

(三)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D级的企业负责人,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酬。

(四)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E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酬外,将根据具体情况,可不再对其任命、续聘或对其进行工作调整。

具体扣减绩效薪酬的公式为:

扣减延期绩效薪酬=任期内积累的延期绩效薪酬×(C级起点分数-实得分数)/C级起点分数

第二十九条对社会、行业和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负责人,省国资委设立特别贡献奖。特别贡献奖和中长期激励的具体办法由省国资委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企业虚报、瞒报财务状况的,除由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外,酌情扣发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薪酬或延期绩效薪酬;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重大安全与质量责任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违纪案件,给企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除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外,酌情扣发其绩效薪酬或延期绩效薪酬;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政府投融资类企业和地方金融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因清产核资、工作调动等原因导致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指标数据发生变化的,省国资委可根据具体情况变更经营业绩责任书的相关内容。

第三十四条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的考核及其奖惩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独立董事、职工代表出任的董事、监事等的考核及其奖惩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国有参股企业、实施被兼并破产企业、连续两年以上的亏损企业、资不抵债企业和基本建设项目法人单位等企业中,由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具体经营业绩考核事项在经营业绩责任书中确定。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公司法》的规定,抓紧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后,本办法规定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对象将按《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第三十八条对公司制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奖惩及相关事宜,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及有关规定,履行相关法律程序或手续。

第三十九条各企业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对子企业、控股公司的经营业绩考核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各设区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大二年度总结篇5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区域产业类型划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系数的确定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相互联系或组合方式的体现形式。本文根据不同产业的性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作用强度的不同,在三次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区域产业结构划分为以下9种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及其他产业,各产业内涵、主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系数见表1。

(二)计算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根据表1的分类,把各时期不同产业类型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其产值比例进行加权求和,可以得到各期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它表示区域中一定的产业结构比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和干扰状态。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IISNE(t)表示t时期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Sit为第i类产业t时期的产值占当期总产值的比例,Ei为第i类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i为本文在三次产业基础上细分的9类产业,从1-9分别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其他产业,n为所分类产业的个数,本文中n的值为9。

(三)计算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随着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由某一时段中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式中SE表示区域中某一时段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幅度,IIISNE(t1),IIISNE(t2)分别表示t1,t2时期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当SE值大于0时,表明该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当SE值小于0时,表明该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比较IIISNE在不同时期数值的差异,就可以动态定量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四)资料基础及数据来源本文原始数据均来自1981年~2013年的《新疆统计年鉴》,其中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比例由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部门产值数据计算得出。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新疆产业结构变化1.三次产业发展轨迹。1980年以来,新疆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三次产业产值占新疆GDP总产值的比重如图1所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为: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40.4%下降至2012年的17.6%,1990年~1993年这4年下降幅度最大,年均下降幅度在2.5%左右,样本期33年间第一产业比重虽在个别年份有回升现象,但总体趋势为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在2003年之前基本稳定在35%左右,2003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已增加至46.4%,是三次产业中占GDP总产值比重最大的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从1980年~200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19.3%上升至2002年的最大值42.2%,在某些年份甚至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但在2002年之后开始下降,由2002年的42.2%下降至2012年的36%。总体来看,新疆产业结构经历三次重大转折,1980年~1991年呈现“一二三”结构,1995年~2003年呈现“三二一”结构,2004年之后呈现“二三一”结构,可以看出,新疆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符合佩蒂-克拉克定律。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发展变化轨迹。本文在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的基础之上,对各产业内部结构又作了进一步细分,细分后的各产业产值占新疆GDP总产值的比重及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内部包含的四类产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呈明显优势,1980年~2012年这两类产业合计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在90%以上,林业和渔业产值比较稳定。在第一产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内部结构的变化也比较显著,总体都为下降趋势,其中种植业产值占GDP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最为显著,从1980年的30.54%下降至2012年的13.39%,其次为畜牧业,从1980年的8.69%下降至2012年的3.76%,林业的下降幅度较小,从1980年的1.13%下降至2012年的0.33%,渔业产值比重有小幅的上升,从1980年的0.04%升至2012年的0.12%。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内部各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第位次没有太大变化,样本期间均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第二产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12年已成为新疆三次产业中产值比重最大的产业,其内部包含的三类产业中,重工业变化幅度最大,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19.25%上升至2012年的33.5%,虽然在1980年到1991年有小幅的下降,但1991年以后上升幅度明显加剧,到2012年成为本文所细分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产业,轻工业占比在样本期内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13.65%下降至2012年的4.5%,建筑业比重在1980年~1990年稳定在7%左右,而在1990-1992年上升明显,之后逐渐稳定与8.5%左右,1998年为一个转折点,之前轻工业比重大于建筑业,之后建筑业比重超过轻工业。第三产业比重整体稳步上升,占GDP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本文把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运输业从第三产业中单独划分出来考察,从图2中可以看出运输业占GDP比重在样本期内呈倒“U”型,最大值出现在2000年,其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至2012年已成为除了重工业之外占比最大的产业。

大二年度总结篇6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劳动生产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我国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13XJY014);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创新驱动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NJZX15)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驱动作用研究——内蒙古的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7日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代表罗伯特·索罗认为,在技术和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中,技术创新能产生80%的贡献。他提出的索罗增长方程,能够从中看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美国经济学家Stigliz指出,经济增长有四个要素源泉,为资本、劳动、技术与结构。资本的投入、劳动的投入、技术进步和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共同带动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Salter认为,由于在各产业之间,技术创新对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不同,因此产业结构的转移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率的增长。Fagerbert采用份额变化分析方法,分析了世界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认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变对生产率增长有影响。Hulton分析了美国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认为物化的技术进步导致了约20%的生产率增长。黄先海、刘毅群分析了物化性技术进步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认为设备资本投资仍然是我国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原因,物化性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约为45.31%。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率增长的影响中,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技术进步因素更加重要。这里主要分析劳动率增长中的劳动力结构转移效应和技术进步带动的增长率效应。

一、劳动生产率的分解

劳动生产率涉及部门劳动生产率和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刘伟、张辉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方法,把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增长效应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分解出来。借鉴Fagerberg(2000)、Timmer(2000)和Peneder(2003)方法,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分解。分解过程如下:当期的总体劳动生产率表示为LVt,设LVti是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t表示时期,i表示三次产业部门,LVti表示产业i在t时期的劳动生产率,Kti是t时期产业i的劳动占总劳动的份额。

LVt= = = LVtiKti (1)

在某一段时期内,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就可以表示为:

=

(2)

公式中,LV0表示基础期的总体劳动生产率,Kti表示基础期的产业i的劳动占总劳动的份额,公式(2)中, 称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该变量表示了劳动要素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引起的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净增加,该变量反映了i产业部门劳动份额相对基础期的变迁情况。如果劳动要素流向生产率高的产业i,则该产业i在t期的份额增加量将增加为正值, 是赋予劳动份额增加的权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i部门劳动率的上升或下降将会导致该产业i所占的权重上升或下降,因此静态结构变迁反映了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份额变化,权重越大,i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越大。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数值大于0,说明劳动力净流入该产业,表明劳动生产率由于劳动力流入而得到提高。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小于0,说明劳动力净流出,表明该产业现有劳动生产率较低。 份额值越大,说明产业内的静态劳动要素再配置效应越大。

公式 称为动态结构变迁效应,该公式体现了劳动要素移动引起劳动生产率提升。与静态效应不同的是,该公式权重不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中,权重是劳动率的变化率,这反映了劳动力迁入i部门导致的劳动率的变动情况,该效应数值为正,表示劳动力迁入导致的生产率提升幅度,该公式中的权重越大,产业i的动态变迁效应越大。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反映了劳动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产业向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数值大于0,说明劳动力净流入该产业,会拉动劳动生产率增长。其数值小于0,说明产业内存在劳动要素的净流出,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是份额权重,该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动态劳动要素的再配置效应越大。

公式 称为生产率增长效应,体现了t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该公式主要反映了各产业内部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等。技术进步、创新等因素就体现在生产率增长效应中。

二、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计算

根据公式(2)可以计算出内蒙古经济总体的生产率增长情况,从而分解出各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等带来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经过价格指数调整,可以得到内蒙古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将1978~2011年的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得到表1;表中劳动率增长率的分解主要体现在产业内增长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也有一定的增长,而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较小。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矩阵百分比化,就得到了表2。(表1、表2)

表2中,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所占的比重仅有0.165%,第一产业静态变迁效应占的比重为-0.081%,说明在这一时期劳动力流出第一产业部门,由于第一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权重也低,带来的结构效应也小。劳动力流出第一产业部门导致的第一产业部门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下降了0.081%,说明第一产业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被弱化。第二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为-0.014%,这也说明劳动力流出第二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的权重比较大,但数值比较小,这反映了劳动份额的变动率较小。内蒙古在工业化过程中,更多的是设备的投资,技术的提升,对于劳动份额的比重相对增加缓慢,这导致了第二产业静态效应的劳动份额变动率小。而第三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为正值,说明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劳动力持续的流入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在增加。

内蒙古劳动生产率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中,与静态结构变迁效应类似,在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下,劳动份额的变化是第三产业持续增加,而第一产业减少的最多,第二产业维持平衡。第一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占整体生产率增长的-4.163%,劳动结构的变化导致第一产业对生产率的产业结构贡献减少4.163%。第二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对整体劳动率增长的贡献也下降了2.305%。产业结构的转变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第三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占份额达到20.973%,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总体看,动态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生产率增长达到了14.505%,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变迁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1978~2011年的内蒙古劳动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带动的增长效应占比达到85.33%,在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创新、技术进步成为核心因素。技术进步带动的产业内增长效应中,第一产业占13.157%,第一产业生产率的增长较为合理。第二产业增长效应最明显,达到了58.375%,说明在整体的劳动率增长中,第二产业对劳动率的增长贡献了58.375%,这也说明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是劳动率增长的源泉。尽管劳动力份额的变化不大,但是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优势突出,反映了内蒙古工业化的过程。第三产业的增长效应较平稳,达到了13.798%,说明技术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较高,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中,第三产业达到了20.973%,说明第三产业劳动力流入效应大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应。(图1、图2)

1、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根据静态结构变迁公式 ,将t的取值分别定义为1980~2011年,这样就得到了每个年份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数值,这些数值见图1。图1中,体现了三次产业总体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可以看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总体效应变化情况。图1中,从1980年到1994年,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总体向上,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力份额的相对变化总体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段时期是改革制度带来的红利。从1994年到2004年,三次产业总体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下降,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国有企业改革等,经济呈现萧条,劳动力的流动速度下降,尤其是第二产业下岗裁员导致劳动力流出第二产业,导致静态结构总体变迁效应下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2004~2011年静态结构效应继续上升,这段时期,网络科技推动的信息革命,带来了第三产业的繁荣,而房地产、金融、信息等领域的快速扩张也带动了劳动力的流动,总体上导致了静态结构效应上升。

将总体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进行分解,拆分为三次产业,可以得到各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见图2。从该图中可以发现,第一产业静态结构效应持续下滑,从1980年的-0.0012下降到2011年的-0.02315,说明内蒙古地区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出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静态结构效应对生产率的提升降低。第二产业静态结构效应起伏较大,是导致总体静态结构效应变动的主要原因,在1980年到1994年期间,第二产业静态结构效应增加;1994年到2004年,第二产业静态结构下降,幅度较大,说明第二产业经历了一次衰退;2004年到2011年,第二产业静态结构效应回升,经济好转。

第三产业的静态结构效应持续上升,从1980年的0.003上升到了2011年的0.074,说明在总体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中,第三产业起主导作用。第三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最显著。内蒙古农业人口被第三产业吸纳,第三产业人口从1978年的0.5亿增加到了2006年的2.5亿。人口份额从1978年的14.45%上升到了2011年的36.4%,同时劳动力转移中,农业的低效率变为第三产业的较高效率,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

2、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为 ,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体现劳动份额变化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带来的影响。 是动态结构变化效应的权重,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加量。当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产业流向生产率高的产业时,一方面生产率高的产业劳动份额增加,同时生产率提高,双重的影响强化了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生产率低的产业由于劳动力流出,劳动份额减少,导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减少。结构变迁效应反映了制度变革或者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流动效应,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中。由于劳动生产率在过去30年持续快速增长,所以总体动态结构变迁效应持续增加,具体情况见图3。图中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在1980~1990年期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增长缓慢,说明在这一时期劳动率的增长较低。在1990~2004年期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增长加速,一方面是劳动力流动导致的数值增加,另一方面是生产率提升的结果。在1990~2004年期间,劳动生产率由原来的12291.75元/人,提升到了2004年的168018.9元/人。但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仍然缓慢。在2004~2011年期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增长迅速,对劳动生产率的总体贡献率由2004年的8.55%上升到了2011年的20.97%。说明劳动力流入的高生产率的产业,劳动力流出的低生产率产业,净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增加。(图3、图4)

将总体动态产业变迁效应进行分解,就得到图4。图中显示了三个不同产业的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的结果。第一产业从1980年以来持续的降低,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份额Kit-Ki0的变动,由于劳动力流出第一产业,第一次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为负值,而且自2006年以来下滑速度很快,未来第一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仍然下降。第二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在1980年到1996年呈现上升态势,幅度较小。1997年开始逐年下滑,2009年以来有所缓解。第二产业生产值的份额由1980年的47.16%下降到了1996的35.95%,这一期间劳动力仍然流入该产业。劳动生产值所占比重在2003年的40.66%上升到了2011年的55.9%,而这一期间的劳动力份额却持续减少。反映了以资源工业为主的产业持续上升,排斥劳动力的流入。从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的动态结构效应持续上涨带动了总体效应,说明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这种影响尤其在2004年以后呈现爆发态势,上涨速度快。第三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占比由2004年的15%上升到了2011年的20.97%。

3、生产率增长效应。根据公式 ,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体现了t时期内,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率。生产率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有密切的关系,图5、图6反映了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所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有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联系密切。因此,生产率增长效应可以反映技术进步。(图5、图6)

图5反映了生产率增长效应(由技术进步带动)的总体趋势,是三次产业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加总,可以看出,生产率增长效应逐步增长,开始加速。大致可以将总体生产率增长效应分为三个时期,1978~1992年,1992~2004年,2004~2011年。这三个时期生产率增长效应的速度不同,2004~2011年时期速度最快。反映了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拉动越来越明显。

图6反映了分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图中,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增长幅度较慢,第三产业增长效应对总生产率提升的贡献率由1980年的3.7%上升到了2011年的19.69%。在三次产业的增长效应中,第二产业增长效应最快,反映了工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由于2000年以来的,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快于第三产业,导致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速度快于第三产业。

三、分时期结构变迁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贡献率

为了平滑30年间的生产率增长,将1978~2011年分为六个时期:1978~1984年,1984~1988年,1988~1991年,1991~1998年,1998~2002年,2002~2011年。分别计算这六个时期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产业内增长效应。然后,通过对比总的劳动增长率,可以分别计算出它们对劳动率增长率的贡献。(图7、图8)

图7反映了动态效应和静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1表示1978~1984年,2表示1984~1988年,3表示1988~1991年,4表示1991~1998年,5表示1998~2002年,6表示2002~2011年。可以看出,动态结构效应和静态结构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总体贡献度在下降,这反映了制度因素和劳动力流动因素在消退,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增长率的贡献在下降。

最初三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受到结构变迁效应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很大的权重(在80%以上)。1991年以后,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降低,稳定性较弱,而技术进步贡献率增强。这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化,结构变迁效应让位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成为拉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内蒙古结构变迁效应中,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带动因素,主要得益于劳动力的结构变化。而在技术进步增长效应中,第二产业是主要带动因素。第二产业在发展初期完成资本积累,在初期技术进步缓慢,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慢,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深化、市场导向的完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加强,技术进步增长效应加强,而且扩散的技术带来了资本的规模化,进一步加深了创新技术的拉动作用。内蒙古结构变迁效应存在下降趋势。未来随着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结构变迁效应将进一步下降,而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将增加。(图9、图10)

图9是分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将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加总得到了总的结构变迁效应。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大部分在负值区域震荡,最高达到5.74%,最低达到-12.24%。反映出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负面效应,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平稳,反映出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稳定的移出,在1988~1991年结构变迁效应贡献率变为5.74%,这一时期内蒙古农村劳动力呈现回流状态。

内蒙古的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在正值与负值之间震荡,最高达到9.99%,最低达到-28.03%,反映出了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入流出不稳定的状态,在1978~1984年,1984~1988年,2002~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入,而在另外时期劳动力流出。1998~2002年期间劳动力大量流出了第二产业。反映出了内蒙古第二产业的增长并没有依靠劳动力增加而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更多的依靠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

内蒙古的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数值较高,对劳动率增长贡献较大,最高达到18.65%。由于劳动人口的流入,高的生产率又吸引劳动力,总体推动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由1978年的21.89%上升到了2011年的34.9%,这其中结构效应的推动是主要原因之一。

图10反映了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引导的产业增长效应。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推动的增长效应在6个时期逐步降低,从1984~1988年的45.31%下降为1998~2002年的4.53%。表明内蒙古第一产业中,技术进步对劳动率增长效应在下滑。尽管第一产业总体的技术进步引导的增长效应在增加,但是相对份额在降低;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引导的产业增长效应持续上升,从1984~1988年的15.60%增加到1998~2002年的69.35%,产业增长效应明显,是拉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降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增强。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能说明市场化改革的红利将会消失,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优化可以继续带动结构变迁效应。1998~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第二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为28%,产业内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为69.35%。这表明,在此期间受到有效需求减少的影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带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情况。研究表明,在1984年达到顶峰后,1984~2002年期间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与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相对比,各产业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一直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第一产业增长效应的贡献率在下滑,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在弱化,而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贡献率在增加,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增长效应中。而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的结构变迁效应开始提升。这种变化体现了市场深度改革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流动,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效率增加。在2002~2011年期间,增长效应的贡献率在下降,而结构效应的贡献率在增长,说明以信息服务业为基础的劳动力结构流动再次加强了结构效应。说明中国经济正步入第二个结构变迁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Fagerberg Jan.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

大二年度总结篇7

关键词:产业结构;江西;产业优化;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79-02

1 江西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1 江西三次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阶段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过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的过程,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转变,第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则持续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以来,江西省第一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2003年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三产业虽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达到30%以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优化升级阶段。

1.2 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除2004年有小幅度回升外,整体上保持了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23.2%下降到2009年的14.5%。且每年下降的幅度基本保持稳定,均在1-2个百分点之间。这符合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即“‘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努力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09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9.0:47.2:33.8调整为13:52:3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的层次和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2007到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维持了这种稳步下降的趋势,说明江西农业生产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不大。

1.3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

从表1可以看出,2001至2008年间,第二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由2001年的36.2%上升到2008年的52.7%,上升幅度达16.5个百分点,且在2003年,第二产业已经超过第三产业,成为江西省第一大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列次序为二、三、一,改变了前几年三、二、一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的排列次序,说明我省的产业结构开始趋于协调,特别是工业的基础地位开始确立,使江西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摘掉了农业省的帽子,且工业化进程不断稳步前进。2009年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工产业及外贸产业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数据上分析,2009第二产业比2008年仅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二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与江西省外向型经济所占经济总量比重不大有关。

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08.10。

资料来源:江西省统计局网站江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比重渐趋合理化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40.6%下降到了2008年的30.9%。长期以来第三产业

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处于过高阶段,2001年的甚至超过40%。江西第三

产业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的比重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第二产业发展不足是导致

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这说明江西三次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

进的基础很不牢靠。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

的不断上升说明江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走向协调和稳步前进的状态。截止

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为52.7%,第三产业比重为30.9%,比例趋于合理,且接近

江西省“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目标。2009年第三产业有所上升,主要是

受金融危机影响。

2 江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江西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从表2可以看出江西的产业结构演变和全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比较而言,各产业比重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第一,江西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速度快于全国平均下降速度,比重开始接近,但2009年仍高于全国水平3.9个百分点;第二,江西第二产业发展迅猛,发展速度超过全国水平,2009比重超过全国4.4个百分点,但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因此工业基础并不牢靠。第三,江西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全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2.2 第一产业发展虽然较快,内部结构也有一定的优化,但距离农业强省还相差较远

江西第一产业的发展一直较快,在全国确立了农业大省的地位,且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的结构也已比较协调,但江西离农业强省地位还相距较远。对第一产业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农林牧渔,还应从产业垂直关系分析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的关系。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全国规模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1999、2000、2001年分别是0.77、0.85、0.90,同口径计算,江西分别是0.31、0.32、0.28,即江西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及全国水平的40%。所以,江西尽管是农业大省,却远没有成为农业强省。

2.3 江西轻重工业比例欠协调

到2003年,江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的企业数为1445家,总产值为373.11亿元,而重工业的企业数量为1631家,总产值为815.69亿元。轻重工业的企业数比例为1:1.13,总产值之比为1:2.19。而全国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96和1:1.55,江西的重工业水平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江西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有越来越重,轻工业有越来越轻的变化趋势。这虽然与江西具有的大量矿产资源有关,但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资是分不开的。

3 江西主导产业选择

3.1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3.1.1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的特征是多层次性、综合性、序列更替性。

3.1.2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基准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趋势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符合未来发展规律;二是基础支撑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形成未来的主导产业;三是系统协调的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具备扩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四是可持续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是生态、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有很多,表3反应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传统基准。

类型李嘉图基准赫-俄基准罗斯托基准赫希曼基准钱-鲁-塞基准筱原两基准周式三基准其他基准内容比较优势基准资源禀赋基准扩散效应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经济发展阶段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基准特色基准高附加值基准高就业基准

依据产业竞争力强度程度要素密集程度产业波及程度产业关联程度工业化程度市场均衡程度产业创新程度潜力发挥程度产业制约程度产业摩擦产业差异产业贡献程度产业贡献程度

资料来源: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马利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2009.06。

3.2 江西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省第二产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发展迅猛,江西省政府在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中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笔者认为江西省应该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省的政策,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以第二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迅速发展带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推动整个江西省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江西省可以选择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本省的主导产业。分析如下:

(1)选择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江西食品工业已有一定基础,江西的卤制品,果汁等食品工业在全国闻名;生态环境良好,符合支柱产业选择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备了建设有机食品工业的条件,而且有机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潜力大。要形成有特色的江西食品工业应该做好以下三件大事:一是瞄准市场,发挥独特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发展肉禽加工、果蔬加工、米制品加工、绿色森林食品和新型食品辅料等一批优势产业,力争在全国形成行业规模优势;二是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与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以资产重组为纽带,实行大集团战略,力争培育几个在全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带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的“领头羊”;三是采取官产学研民媒互动战略,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地区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国很有影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

(2)选择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重

要的消费需求,旅游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连带性大,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一般来说,旅游业就业每增加一人,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五个就业岗位。因此,发展旅游业对于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省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红色旅游资源最为突出,江西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全国的60%左右,具有发展旅游业的雄厚资源基础;旅游业生态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表4可以看出江西省旅游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收入不断快速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因此选择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将大大促进江西整体经济的发展。

江西应发挥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强化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使江西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群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瀚林.关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兵团建设,2010,(05)

[2]马利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N]2009,(06)

[3]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J].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08,10

[4]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

[5]叶燕.产业转移与江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2005,(06)

[6]史焕平.刘子英.江西产业结构分析及支柱产业选择[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06)

大二年度总结篇8

关键词:LMDI方法;生产效应;结构效应;效率效应

一、引言

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能源的利用问题,节能减排也成为世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中国乃至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高物质生活的追求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的技术和产业结构等还不完善,能源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这种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高度重视能源高消耗问题,对我国能源使用和利用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全国的单位GDP能耗下降19.1%,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由于我国工业能源的消耗比例较大,整个社会中有70%左右能源消耗出自工业,并且全球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也出自于工业能耗的废物产出。本文采用迪氏对数指数分解法对云南工业能耗的增长量从生产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能耗强度三个角度综合进行定量分析。

二、理论综述

其中E0为基期年份的能源消费总量;ET为报告期年份的能耗消费总量; E为加法分解,D为乘法分解。

能源消费的产出效应是由生产规模扩大和产能增加所引起的能源消费增长。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为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是指在产业生产时调节各产业的结构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能源消费的效率效应也称强度效应,是反应在生产时各产业间的效率情况,指产业内部由于技术进步、组织改进或设备更新等原因所引起的本部门单位能耗的下降。对各效应进行计算如下:

三、实例分析

(一)进入“十二五”后云南省的工业产值与能源消费情况

自2010年云南省的工业产值与能源增加值都呈上升趋势。且二者上升趋势大致相同。2012年较2011年相比工业生产总量增长有所减缓,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更快。三年的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量的差口是越来越大,由2010年二者相差17023639个单位到2012年二者间差距拉大为29114926个单位。在这三年中能消费总量增加了23.87%,生产总值增加了35.95%,可见在“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在产出方面对减少能源消耗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产出效应由2011年到2012年下降约2374%,节省能源为2246473个单位。2012年的产出效应的分解值较2011年少,即随工业产出量的增加而引起的能源消耗量的增加量在减少。通过表2也可看出2012年的总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均不理想,在结构调整方面并没有使能耗降低,而效率效应对减少能耗的贡献也低于上一年。

在对云南省工业能源消耗量进行乘积分解可知,2011-2012年的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分别为105.46%和85.80%,表明这期间,结构变化使得能源消费增加,而效率效应使得能源消费减少,产出效应为139.02%,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能源总效应为123.88%,略低于产出效应。

(二)主要部门的能源分解

选取12个主要部门,其总产量占云南省生产总量的86%左右,能消总量高达云南省整体的95%以上。通过对这12个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耗分解可以说明云南省在“十二五”初期这三年的工业调整对能源消耗方面的变化情况。

1、总效应

对云南省主要部门的LMDI分解中的总效应呈此消彼长的趋势。其中能源消耗量增长幅度最大的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减少能耗最明显的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但并不能通过总效应就说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十二五”初期做出了积极的调整。总效应增长比较明显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产出效应

在2011年到2012年工业能源的产出效应是呈下降趋势。加法分解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四项在2012年的生产效应合计占主要部门的79.33%。产出效应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这些高能耗的产业占总体比重较大。这四项产业部门由于产量的不断增加所引致的能源消耗的增加量同比均有所减少,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最为明显。在产出效应中唯有农副食品加工业是随产量的增加而使能耗增加,而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出效应所占比重较少仅2%以下。从总体上看产出效应对减少能源消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结构效应

“十二五”初期,云南省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总能耗增长。云南省工业的结构效应上浮94.52%。对于减少能耗有利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节能最明显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12年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能耗减少,在总效应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能耗增加值减缓。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使能源消耗的增加值比2011年更高的产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非金属矿物质品业在结构调整中最为失败,使能耗产生了巨大的增加。并且总量变动的结构效应也反应出2012年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能源消耗增长量值更大。

4、效率效用

主要部门的效率效应多数为负值,使能耗得到降低。效率效应在2012年相对2011年减少能耗贡献较大的产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质品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像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和医药制品业的效率效应也对降低能源消耗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基于2011年的效率效应对减少能源消耗量很大,在2012年难以突破,但仍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其他部门对能耗的降低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加工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效率效应增加最为明显。并且产业总计的效率效应2012年也不如2011年对能源消费减少的多。

(三)结构变化与效率变化

1、产业部门结构变化

在2010年至2012年间这十大工业主要部门中,烟草制品业的工业增加值有大幅速度的下降,其他部门产业增加值都没有下降的趋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这五个部门的产业增加值有所提升。云南省烟草制品业的工业产值比重是最大的,在这三年间呈下降趋势,而烟草制品业的能耗是最低的。产值增加比较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一个能耗较高的行业。农业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增加值比重在上升的同时,其单位能耗也在增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判断云南省在“十二五”开始期间对云南省工业结构做出的调整并不利于降低云南省的工业能源消费量。

2、主要能耗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化

每个部门因其产业性质存在差别,单位能耗不同。烟草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是能耗小产值大的成熟的工业部门。从总体上看,能源消耗强度在逐年下降;按部门来看,这能源消耗最多的十大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除农副食品加工业有明显的上升外其余部门大体都呈下降趋势。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幅度最大,但由于其基数比较大,所以该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依然很大。也就是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的提升空间很大。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能耗强度是最应注意的,在这三年增长趋势凶猛,应着重关注农副食品加工

四、结论

通过对“十二五”初期的云南工业能源消耗分解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云南省的主要工业能源消耗是由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的,生产效应与总效应的大体趋势一致,二者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第二,结构效应也是导致能源消耗增加的主要方面,一些工业增加值较大的产业单位能耗较低,而单位能耗较高的产业增加值又比较低。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能源消耗的降低。第三,效率效用是遏制能源消耗的最有力因素。多数产业的效率在随着技术的开发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方面的加以改善,从而能源消耗也在逐渐减低。

云南省在“十二五”期间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中,云南工业发展层次低、效率和质量不高、产能过剩并存、能耗高、科技准备水平低、人才不足等问题是导致在“十二五”初期云南工业能源消耗降低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在结构效用和效率效应中均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产业增加值比重为直线上升趋势,能耗强度有所减缓。建议云南在工业调整期培养新的经济点,同时通过优化提升现有化工、冶金、有色等传统矿业、烟草、制糖等轻工业,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效应和质量。(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富民.基于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的工业能耗分解研究.求索.2008-8

[2]张黎.基于LMDI的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研究与探索.2013-10

[3]向其凤、马晓兰.云南工业能源消费的效应分解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3

大二年度总结篇9

第一条为了切实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考核的中央企业负责人是指国务院确定的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下列人员:

(一)国有独资企业和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

(二)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国资委确定的董事会试点企业除外)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

(三)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

第三条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

第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采取由国资委主任或者其授权代表与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法考核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

(二)按照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资产经营的不同水平和主营业务等不同特点,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实行科学的分类考核。

(三)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要求,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即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资产经营责任制。

(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年度经营业绩考核

第六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以公历年为考核期。

第七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单位名称、职务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考核与奖惩;

(四)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五)其他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八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1.年度利润总额是指经核定后的企业合并报表利润总额。企业年度利润计算可加上经核准的当期企业消化以前年度潜亏,并扣除通过变卖企业主业优质资产等取得的非经常性收益。

2.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考核当期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100%

平均净资产

=tbl/>

其中:净资产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净利润中不含少数股东损益。

(二)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确定。

(三)鼓励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进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凡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且经济增加值比上一年有改善和提高的,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第九条确定军工企业和主要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责任书中确定。

第十条确定科研类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突出考虑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等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责任书中确定。

第十一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每年第四季度,企业负责人按照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和三年滚动规划及经营状况,对照同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出下一年度拟完成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国资委。考核目标建议值原则上不低于前三年考核指标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

(二)核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国资委根据“同一行业,同一尺度”原则,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行业运行态势、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等,对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有关内容同企业沟通后加以确定。凡企业年度利润总额目标值低于上年目标值与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的,最终考核结果原则上不得进入A级(处于行业周期性下降阶段但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仍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除外)。

(三)由国资委主任或者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十二条国资委对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实施动态监控。

(一)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签订后,企业负责人每半年必须将责任书执行情况报送国资委,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国资委对责任书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

(二)建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质量事故,重大经济损失,重大法律纠纷案件,重大投融资和资产重组等重要情况的报告制度。企业发生上述情况时,企业负责人应当立即向国资委报告。

第十三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每年4月底之前,企业负责人依据经审计的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对上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年度总结分析报告报送国资委,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

(二)国资委依据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并听取监事会对企业负责人的年度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1),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及时向国资委反映。

第三章任期经营业绩考核

第十四条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以三年为考核期。由于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由国资委决定。

第十五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单位名称、职务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考核与奖惩;

(四)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五)其他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十六条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

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由国资委核定)后的所有者权益(对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下同)同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计算方法为:任期内各年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的乘积。企业年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以国资委确认的结果为准。

2.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是指企业主营业务连续三年的平均增长情况。计算公式为:

(编者注:此处公式见原稿)

(二)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针对企业管理“短板”,综合考虑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确定。

第十七条确定军工企业和主要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责任书中确定。

第十八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考核期初,企业负责人按照国资委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和三年滚动规划及经营状况,对照同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国资委。考核目标建议值原则上不低于前一任期考核指标目标值和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

(二)核定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国资委根据“同一行业,同一尺度”原则,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行业运行态势及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等,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有关内容同企业沟通后加以确定。

(三)由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十九条国资委对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实施年度跟踪和动态监控。

第二十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考核期末,企业负责人对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总结分析报告报送国资委,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

(二)国资委依据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并听取监事会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2),形成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及时向国资委反映。

第四章奖惩

第二十一条根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得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完成全部考核目标值为C级进级点。

第二十二条国资委依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施奖惩与任免。

第二十三条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绩效薪金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

第二十四条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薪金两个部分。绩效薪金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绩效薪金=基薪×绩效薪金倍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当考核结果为E级时,绩效薪金为0;

当考核结果为D级时,绩效薪金按“基薪×(考核分数-D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D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金在0到1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C级时,绩效薪金按“基薪×〔1+0.5×(考核分数-C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金在1倍基薪到1.5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B级时,绩效薪金按“基薪×〔1.5+0.5×(考核分数-B级起点分数)/(A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金在1.5倍基薪到2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A级时,绩效薪金按“基薪×〔2+(考核分数-A级起点分数)/(A级封顶分数-A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金在2倍基薪到3倍基薪之间。

但对于利润总额低于上一年的企业,无论其考核结果处于哪个级别,其绩效薪金倍数应当低于上一年。

第二十五条被考核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其分配系数为1,其余被考核人的系数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各负责人的责任和贡献,由企业确定。

第二十六条绩效薪金的6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40%根据任期考核结果等因素延期到连任或离任的下一年兑现。

第二十七条依据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行奖惩与任免。

(一)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A级、B级和C级的企业负责人,按期兑现全部延期绩效薪金。根据考核结果和中长期激励条件给予相应的中长期激励。具体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二)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D级和E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金外,将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谈话诫勉、岗位调整、降职使用或免职(解聘)等。

具体扣减绩效薪金的公式为:

扣减延期绩效薪金=任期内积累的延期绩效薪金×(C级起点分数-实得分数)/C级起点分数。

第二十八条对在自主创新(包括自主知识产权)、资源节约、扭亏增效、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负责人,国资委设立单项特别奖。单项特别奖的具体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第二十九条实行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谈话制度。对于年度考核结果为D级与E级、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降级、严重违规经营和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等情形的企业,经国资委主任办公会议批准,由国资委业绩考核领导小组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谈话,帮助企业分析问题、改进工作。

第三十条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虚报、瞒报财务状况的,由国资委根据具体情节决定扣发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薪金、延期绩效薪金、中长期激励;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一条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重大安全与质量责任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违纪和法律纠纷损失事件,给企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由国资委根据具体情节决定扣发其绩效薪金、延期绩效薪金、中长期激励;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对于在考核期内企业发生清产核资、改制重组、主要负责人变动等情况的,国资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变更经营业绩责任书的相关内容。

第三十三条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党委(党组)书记、副书记、常委(党组成员)、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考核及其奖惩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国有参股企业以及实施被兼并破产企业、基本建设项目法人单位等企业中,由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具体经营业绩考核事项在经营业绩责任书中确定。

第三十五条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抓紧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后,本办法规定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对象将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调整。

第三十六条凡列入国资委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且外部董事到位人数超过全体董事二分之一的企业,国资委授权企业董事会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国资委对董事会考核企业经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具体指导和监督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凡列入国资委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且外部董事到位人数未超过全体董事二分之一的企业,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考核由国资委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国资委对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企业的董事会、董事进行评价。具体评价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第三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对所出资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1: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计分试行办法

1.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计分

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年度利润总额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分类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

上述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若某项指标未达到基本分,则该项指标不乘以经营难度系数。

2.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各指标计分

年度利润总额指标的基本分为30分。企业负责人完成目标值时,得基本分30分。超过目标值时,每超过3%,加1分,最多加6分。低于目标值时,每低于3%,扣1分,最多扣6分。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基本分为40分。企业负责人完成目标值时,得基本分40分。高于目标值时,每高于0.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确定的目标值高于历史最好水平或者目标值为行业内最高的,则每高于0.3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8分。低于目标值时,每低于0.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确定的目标值高于历史最好水平或者目标值为行业内最高的,则每低于0.5个百分点),扣1分,最多扣8分。

分类指标只设一项指标的,该指标的基本分为30分;若设两项指标的,则每个指标的基本分为15分。分类指标加分与扣分的上限与下限为该项指标基本分的20%。

3.经营难度系数

经营难度系数根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职工平均人数、离退休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等因素加权计算,分类确定。

4.考核结果分级

根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考核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

附件2: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计分试行办法

1.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计分

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任期内三年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指标得分+分类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

上述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若某项指标未达到基本分,则该项指标不乘以经营难度系数。

2.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各指标计分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的基本分为40分。企业负责人完成目标值时,得基本分40分。每高于目标值0.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确定的目标值高于历史最好水平或者目标值为行业内最高的,则每高于0.3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8分。低于目标值但大于100%时,每低于目标值0.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确定的目标值高于历史最好水平或者目标值为行业内最高的,则每低于0.5个百分点),扣0.5分,最多扣4分;低于100%时,每低于目标值0.4个百分点,扣1分,最多扣8分。

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指标基本分为20分。企业负责人完成目标值时,得基本分20分。高于目标值时,每超过1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4分。低于目标值时,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1分,最多扣4分。

任期内三年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指标的基本分为20分。企业负责人三年内的年度经营业绩综合考核结果每得一次A级的得8分;每得一次B级的得7.335分;每得一次C级的得6.667分;每得一次D级及以下的得6分。

分类指标20分。分类指标加分与扣分的上限与下限为该项指标基本分的20%。

3.经营难度系数

经营难度系数根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职工平均人数、离退休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等因素加权计算,分类确定。

大二年度总结篇10

一、总体情况

2019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民政工作职能,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政务公开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民政工作的开展。

(一)主动公开情况

对机构改革后我局工作职能、办公地点等及时在市政府网站进行公示;按期对城乡社会救助人员、社会组织年检等民政业务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2019年度共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共4件,均按时进行答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满意率100%。

(二)依申请公开情况

我局2019年度未收到申请公开事项。

(三)政府信息管理

及时在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管理平台进行公示我局权责事

项。同时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共梳理上报“最多跑一次”办理事项16项,并全部进驻我市政务服务大厅。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第二十条第(一)项

信息内容

本年新

制作数量

本年新

公开数量

对外公开总数量

规章

规范性文件

4

第二十条第(五)项

信息内容

上一年项目数量

本年增/减

处理决定数量

行政许可

14

增加7

21

其他对外管理服务事项

第二十条第(六)项

信息内容

上一年项目数量

本年增/减

处理决定数量

行政处罚

行政强制

第二十条第(八)项

信息内容

上一年项目数量

本年增/减

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二十条第(九)项

信息内容

采购项目数量

采购总金额

政府集中采购

2

34.33万元

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本列数据的勾稽关系为:第一项加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加第四项之和)

申请人情况

自然人

法人或其他组织

总计

商业企业

科研机构

社会公益组织

法律服务机构

其他

一、本年新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二、上年结转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三、本年度办理结果

(一)予以公开

(二)部分公开(区分处理的,只计这一情形,不计其他情形)

(三)不予公开

(四)无法提供

(五)不予处理

(六)其他处理

(七)总计

四、结转下年度继续办理

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结果维持

结果纠正

其他结果

尚未审结

总计

未经复议直接起诉

复议后起诉

结果维持

结果纠正

其他结果

尚未审结

总计

结果维持

结果纠正

其他结果

尚未审结

总计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2019年度,我局政务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政干部职工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对政务公开相关条例和细则掌握还不够扎实;三是政务公开渠道还不够广。

下一步,我局将通过以下方式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开展:一是加强学习,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市政府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二是加强学习交流,多学习政务公开先进部门工作经验,提升政务公开工作水平和效率,提高群众对民政工作满意度。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