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幼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7 17:16:14

国幼教育

国幼教育范文篇1

一个国家的教育投入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则较低。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我国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只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原来相当于美国的69%,现在只相当于美国的50%。另有统计表明,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巴西为2.29%。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但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2008年这一指标达到历史最高,也只占到GDP的3.48%。因而2010年5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的目标,即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和生均公用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措施,实现了经费的来源结构从一元化(政府)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征收教育费附加、非义务教育收费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格局。这些转变带来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迅速增加。在教育投资体制改革这个大背景下,幼儿教育的经费也获得了快速增长。具体表现在:在“八五”和“九五”的10年中,全国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总计266.8亿元,年平均增长31%,2000年的投入达到1991年的10倍。其中,“八五”期间幼儿教育经费出现了两次增长高峰,一次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幼儿教育经费增加2倍;二是1994年教师工资大幅度增长,使国家财政预算中幼儿教育经费达到11.58亿。但另一方面,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之中,幼教经费所占的比例过小。如2000年的教育经费支出中,高教占25.4%、中专占6.6%、中学占29.42%,小学占32%,而幼儿教育仅为1.38%,而这一指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3.8%,有些发达国家达到7~8%甚至11%。可见,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幼教的财政投入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

二、分配状况:中国幼教投入分配存在明显的

“马太效应”理论上,幼儿教育应当对促进幼儿个体发展、解放妇女劳动力和增进家庭幸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等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教育和福利制度的基础存在差别,各国的幼教财政资金配置也会各具特色。如在欧洲各国,尤其北欧的斯堪迪纳维亚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非常完善,幼儿教育已融入其中,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幼教支出。只是财政支持的对象有的国家是以家庭为主,如芬兰,有的国家是以社会保教服务的提供者如托幼机构、社区等为主,如英国和法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幼教投入水平高,且十分注意对儿童资助的公平性。在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一般占该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0%左右。其中,美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1%由联邦和州政府按比例承担,联邦政府承担27%,主要用于转移支付和改善贫困,维持全联邦范围内的幼儿教育公平;地方政府出资14%作为配套补充资金,并履行具体的幼儿教育管理职责。联邦政府的财政经费主要用于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亚洲国家的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福利保障基础比较薄弱,政府对幼儿保教的财政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少,儿童及其家庭补助项目一般也很少。国家少量的财政资金绝大部分被投入到公立托幼机构中,对私立托幼机构和就读其中的幼儿直接补助很少。如在韩国,其2002年的幼儿教育财政经费仅占其GDP的0.13%,总预算为7966亿韩元,其中69.1%被投入到公立幼儿教育机构中,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和机构日常运作;30%用于发放教育券,直接补助儿童。韩国还采取了明显的重点倾斜政策,即对国立园重点投资,对私立园补助极少;规定公立园采取排富原则,且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减免学费,或提供学费补助;儿童补助主要采用提供实物和服务、学费减免、教育券形式,不提供现金,以防幼儿家长挪用。无论是欧洲各国还是亚洲的日、韩等国,幼教财政资金的分配均有一个共同点,即比较注重公平性。欧洲各国因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高,幼教资金的分配不管是以家庭为支持点,还是以各种托幼机构为支持点,都十分注意对每一位儿童资助的公平性。韩国的幼教财政支持力度比不上欧洲各国,但它与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它虽然也是将有限的幼教财政资金的大部分投入到公立幼儿园,但公立园的招生采取的是“排富”原则,它关注贫困家庭的幼儿胜过富裕家庭的幼儿,因而有明显的“缩小贫富差别”效应。相比之下,我国在幼教经费分配方面的做法却与之相反。如前所述,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本就不多,而对这不多的幼教经费的分配又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加剧了城、乡幼儿园之间以及城市中的公立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两极分化。我国政府投入幼教的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省地级用于幼教的经费很少。根据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1年对我国14个省市84个县、区的调查结果,我国有近70%财政拨款用于城市和县镇公办园,而占70%的集体办、企业办园得到的支持很少,农村乡、村办幼儿园则根本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基本靠收费维持。结果,部分公办园越办越好,以至有的园向高标准、豪华型发展,并使得其收费也“越来越高”;农村园则因规模小、条件简陋、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难以为继。这种“倾斜式”的幼教财政分配方式,最终造就了我国一小部分设备先进的幼儿园和一大批相对比较落后的幼儿园并存的局面。不仅如此,在这样一种幼教经费分配体制下,假若不同的幼儿园的幼儿人数相等,那么重点幼儿园的生均经费必然会远远高于普通幼儿园。而进入重点幼儿园的幼儿的家庭大多是高收入家庭,进入普通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由此,高收入阶层的人就会消费较多的教育经费,而低收入阶层只能消费较少的教育经费,这相当于拿穷人的钱补助富人的教育。而且,由于重点幼儿园各方面的条件较好,其收费标准自然同样可以高于其他非重点幼儿园,这也使得幼儿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进入不同幼儿园的幼儿所受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可见,中国的幼教经费配置存在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显然,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的追求“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等目标和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三、幼教财政资金配置中的市场利用

(一)如何借助市场机制使幼教资金的运作发挥更大效益的手段较为缺乏

许多国家的幼教事业发展非常注重引入“市场”的因素。如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整个国家幼儿保教体系的最主要经费来源,其幼儿保教的免费性和福利性明显,但其财政经费的运作又力图引入市场机制,如采取了项目管理、民间基金会、教育券、税收调节等现代市场投资的管理方法,目的就是要取政府管制和市场调节之所长,避两者之所短。相形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举措较少,市场手段利用不充分。

(二)利用市场机制发挥“隐形”幼教财政支持

政策的措施仍不到位以韩国为代表的部分亚洲国家,由于政府对幼儿保教的财政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过小,这些国家一方面将少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公立托幼机构中,对私立托幼机构和就读其中的幼儿的直接补助则很少,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一般注意借助市场的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创办托幼机构。中国亦重视市场因素在拓展幼教资金来源中的作用,创立了许多民办幼教机构。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幼教事业也会利用民间的力量。但不同的是,我国的民办幼教机构是要追求盈利的,而美、德等西方国家的私立幼教机构大多是非盈利性组织主办的非盈利性的慈善机构,如德国的私立幼儿园有90%是非盈利性的。即使是同在亚洲的日本也与我国的做法不同,日本自上个世纪70年代政府就出台了一个政策,鼓励私立机构设立所谓的学校法人,一旦申请成为学校法人,就意味着确定了相应机构的非盈利性。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公益幼教机构加上非盈利性的幼教机构,占到了80%以上。在我国,财政拨款一直都是幼教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但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幼教经费的来源与渠道得到有效拓宽,社会资金办园成为幼教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家对私人或企业投资幼教事业实行减免土地费税、城市建设费、收费实行免税等优惠政策,体现了政府以“隐形”的财政投资方式支持幼教的发展。但如何借鉴国外经验,使幼教收费既能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又符合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宏观调控;既要保护办园人的利益,又要防止把办幼教作为牟取暴利的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政策与措施亟待完善。至于让民办幼教机构发展成为非盈利性质的组织,使得幼教充分体现出基础性、服务性和福利性的特征,则需走更长的探索之路。

(三)幼教成本核算中的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协调

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费主要由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在我国,收费已是幼教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急需建立规范化的收费管理机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在幼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过去的单一收费标准逐步为“按类评估,按质定价”的收费政策所替代,把收费标准和办园质量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市场取向的改革不仅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国民收入格局变化的需求,更缓解了社会对早期教育供求的矛盾。为此,教育、物价、财政等部门应联合制定收费办法,使收费标准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起市场性与公益性相协调的成本分摊机制。一般来说,幼儿教育的成本主要包括了人员工资、公用经费、修缮费、设备费、教玩具费等方面,为适应其市场性与公益性相协调的特点,至少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直接投人建设国家政策性投资的幼儿园,其基建费不计入成本;二是国有企业单位办园,基本建设成本不计入成本,包括“国有民营”等改制的幼儿园,其园舍属于国有资产,应无偿用于教育事业;三是私人办园可实行“分年度收回成本”的方法,按年度计入成本,收回成本的年限,可参照房地产业的有关规定,建议一般按7~10年收回。

国幼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幼教;教学;研究

一、绪论

现代幼教不仅关系到下一代能否获得良好的基础教育以外,对于在今后幼儿们面临各大高校的培养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将主要从现代幼教当中全面体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将很难让现代幼儿从小就获得良好的培养基础条件,从长远意义角度进行有效的分析将很难让幼儿打下建设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角度结合我国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发现现代幼教的重要性,因此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实践才能改变当前传统幼教模式,无论对幼儿培养与建立完善的人格、智商、心理素质等都将产生出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所以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对现代幼教将反映出未来幼教的发展方向及思路,而本文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运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将存在着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意义,首先从当前存在的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当中可以发现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幼教模式,其次无论是从教育手段还是从教育模式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探讨性的主要问题,所以才能出现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与思路。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模式已经逐步悄然兴起,并且它的发展步伐与速度正在稳步加快,这些原因都将最直接的反映出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方法不断走向未来的发展节奏和过程阶段,所以本文将选题以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应用研究将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和阐述。多媒体教学顾名思义将以网络做为教育平台,使计算机与现代幼儿教育机制进行相应的配合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幼教平台,把具有文字和图像的幼教知识通过对幼儿进行多媒体教育,当然还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做为有效性的支撑才能让多媒体教育的主要意义能够最终实现,也代表着现代幼教的主要模式,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和思维不难想象到通过多媒体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合理应用科技化的支持让幼教变得更具有现代科学性,这些都将明显的展现出多媒体幼教的深刻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能在较为成熟的科技化平台的基础上有效实践,因为变得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综合情况

随着现代教育和教育科技信息正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未来发展情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目前的整体情况很大部分的幼儿园就已经完全存在了幼儿多媒体教育模式,而且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纳,特别在很多家长中的口碑获得了巨大的认可,不仅为家长辅导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还为随时随地让幼儿接受多媒体教育变得更加轻松和简单。幼儿园多媒体教育发展历史背景将主要围绕网络平台做为主要背景,最终让多媒体教育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现,并且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实际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幼儿园从传统幼教直到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发展情况。从幼儿园多媒体教育先阶段模式中进行观察首先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外就已经最直接的反映出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实际意义,并且对幼儿园多媒体的发展经历与背景将密切相连,最终让现代幼教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手段是需要结合很多现代科技设备做为基础条件才能最终实现的一个过程,其次还需要运用到很多具有现代特征的科技设备最终才能实践的一个有效过程,因而对幼儿教师的基础条件和教育条件就已经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整体发展前景会变得更加广泛,否则将很难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走的更远,而这一点目前从现代幼教的整体发展背景就能得到最直接的体现,其次从幼教老师和整体的教师素质来说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条件迎接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模式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也需要让更多的人才资源能够充当好幼儿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领路人才是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及未来,否则在好的幼教方法和幼教思路都很难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点对现代幼教和未来幼教都具体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当前面临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手段的主要背景,仍然停留在一个初期建设的阶段,不仅需要在教师引导和培养上下巨大的力度不断加强培养,还需要当前的整体情况围绕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加大力度才能获得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发展道路。

三、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在巨多的幼儿园中出现,并且结合出现的整体背景与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方式主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具体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当然最终的目的是最短的时间内和最佳有效的方式对幼儿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并且改变了较为传统的幼教模式让幼儿们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获得更具有吸引力的引导学校机制,不仅开拓出幼儿的智力发展还能培养出幼儿们的积极学习能力,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将针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阐述。(一)教师专业性不够完善从现阶段发展中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就能最直接的发现很多教师因为自身的专业性不够突出而最终引起在时间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上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很多年轻教师和幼教行业中资深的教师往往会出现对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模式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很多的体现在只有做好了相应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内容就大功告成,而这样的模式往往很难体现出是否结合了幼儿的自身情况而设计的教育课程,就不能释放出幼儿园多媒体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原因也毫无疑问的将反映出教师专业性不够完善的问题。(二)课件内容的现实意义课件内容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的将从现实二字能够体现,也就是说幼儿园多媒体教育必然是需要通过课件才能多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实践过程,如果没有课件的支撑将很难让教育幼儿的最终目的实现,所以课件内容不能与教育幼儿的整体背景发生冲突,特别是教师设计课件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备课作品的思维模式当中,哪怕你的课件准备的在漂亮和丰富,但是不符合受教幼儿的智力就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课件内容,因此课件内容的现实意义将毫无疑问的反映出幼儿园多媒体教育在课件准备的基础条件模式中是需要结合受教的幼儿智力进行准备才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主要问题,然而很多幼教老师主要以个人的事业发展因素考虑的较多,往往是错误的认识而最终丧失掉幼儿园多媒体教育实际功能及作用。(三)多媒体教育内容的单一性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最基础的方式是需要通过很多课件来最终对幼儿们进行良好的引导教育,如果从传统教育模式彻底改变为多媒体教育模式也将凸显出单一性的问题,因此多媒体教育内容不仅需要在课件的基础条件上得到凸显,还需要和幼儿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互动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但是从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模式当中最突出的问题很多教师都以课件的方式对幼儿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却没有更多的关注和幼儿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互动而最终形成良好的教育模式,所以反映出多媒体教育内容的单一性问题,这也体现出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是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最终实现的一个必然过程。(四)取之精华,去之粗糙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模式中主要还得以教育课件来最终体现,并且在课件的把握和选择上往往会有很多教师不能更好的进行认识和准备,始终停留在较为传统和机械的课件条件上,所以要求教师取之精华,去之粗糙将是对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也展现出很多幼儿园教师不懂的取之精华和去之粗糙的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思路和方向,反之却不能让多媒体教育模式的主要作用能够显现出来。(五)部分幼儿不适应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模式从当前幼儿园多媒体幼儿教育模式当中让很大部分的幼儿体现出很多幼儿无论是从心理上和习惯上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幼教生活,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征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一很大部分的幼儿不能从自我的心里状态和情绪状态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应很快的融入到现代幼儿园多媒体幼教模式当中,反之却出现有在心理和情绪上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模式当中,不仅在幼儿自身的心理上和情绪上都产生出抗拒心理和不适应的情绪这都将和幼儿老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现代幼儿园教师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性。

四、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合理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所阐述的问题和幼儿自身的不良特征,结合文中的核心问题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应用的主要目标将提出一些具有符合现实情况的合理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最终目的是让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完善和充分的为现代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服务。(一)对于不断挖掘和体现教师的教师专业性来说,无论是针对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模式,还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也只有让这样一个过程才能让现代幼教的发展模式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不断发展,因此对现代幼教老师的专业性将毫无疑问的需要广泛性的开拓才才能最终实践的一个最终目标。对于很多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完善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出问题,其次对于不断挖掘教师的专业性也是现代幼儿教育事业至关重要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下一代是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模式为未来各个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将产生出极大的紧密性,如果幼儿从下就不能获得良好的启迪和教育毫无疑问在未来接受高等教育将会面对一些问题和压力,所以针对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手段与方法的针对性思考得出如果要想让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完善就需要对教师的专业性进行相应的挖掘,否则将很难让现代幼教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因此幼儿园自身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师进行探索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手段及思路的发展思路和可行性,其次要求教师自身树立良好的意识积极献身挖掘开拓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的智慧,无形当中就能使教师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获得良好的幼教经验。(二)制作课件内容将严格按照受教幼儿的现实情况进行展开和制作,不能把制作思想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当中,应该以现代幼教模式和多媒体幼儿教育方法相融合的方式来制作课件才能让制作出的课件更加符合受教的幼儿身上,最终才能让幼儿多媒体教育的主要作用得以有效的发挥。并且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高度的敏锐性对符合现代幼教事业的方法积极开拓和思考,最终才能制作出符合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发展思维模式当中,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应的管理,最终就能让幼儿园老师树立起现代多媒体幼儿教育应用的可行性思维及模式。(三)多于普遍存在的课件单一性问题,也源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问题和教师的专业意识问题角度进行相应的出发,不能让现代教师的教育思维中始终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模式当中,应当以幼儿园为主体大力的开拓和引导幼儿园多媒体教育事业当中才能最终改变普遍存在的课件单一性问题,否则将很难改变课件单一性的问题,课件太单一将很难让幼儿们从多媒体教育方法中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模式,因此幼儿园应当考虑自身建设相应的考评制度和模式针对设计和制作课件的问题来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良好教育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教师专业素质不仅深刻影响到对未来今后受教的心态和情绪外,还能产生出对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开拓出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管理机制,因此考评制度将直接可以监督幼儿园老师制作课件单一性的主要问题。(四)取之精华,去之粗糙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育方法,还能让幼儿们在受教过程中更好的接受幼儿教育模式,因此对于如何才能做到取之精华将是对现代幼教一个至关重要的根本问题,对于不符合现代幼教的模式将以一种更好的把握态度去对待就能让幼儿园老师结合实际的整体情况而最终为如何教好现代幼儿们的最终思维目标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特别对于一些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主要意义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些对于不断开拓现代幼儿多媒体教育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并且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思维带来创新方式的思维模式,这些信息都将需要幼儿园老师取之精华,去之粗糙来最终实现的一个必然过程,所以结合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整体发展背景和未来发展情况都需要建立起取之精华,去之粗糙的思维理念,当然这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监督和一些相应的文件才能得到实现的一个最终过程。(五)幼儿不能够适应现代幼儿多媒体教育模式主要以几个特征而构成,其一是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为什么这样说?现代很多幼儿在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受到了良好呵护,可以说就像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整天都过着衣来伸手和饭来张扣的生活,一旦进入幼儿园不在是单位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而是顺从时代的发展和趋势让现代幼儿教育事业都最终朝向幼儿园多媒体教育趋势不断发展,因此更多的幼儿们反之却能更好的进行适应,当然什么情况都会存在,或者部分幼儿就会存在不够适应现代幼儿多媒体教育的模式而最终影响自我受教的良好过程,因此应该首先从幼儿自身家庭家长培养和管教思维中得到积极的改变,不能过分的顺从幼儿意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多一些开拓性思维的帮助和引导,这样才能为下一步到幼儿园接受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模式的教育思维,否则将很难让幼儿自身更好的得到适应。其次幼儿园应当考虑设置专业性的幼儿心理辅导教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受到良好的启迪教育,这这些都将最直接的关系到幼儿心理上能否最直接的接受教育将会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力,其次心理辅导还能帮助幼儿园各个专业的幼儿园老师进行良好的教育,每当幼儿在情绪上和动作上表示出不满和不适应的时候就能发挥出幼儿园心理辅导老师的功能和作用,这样的老师当然不负责授课的教育,而主要针对帮助其它老师更好的开展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进行论述,也能为今后不断发展和开拓现代幼儿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结论

针对课题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合理研究,全面的展开了围绕课题的核心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论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对幼儿园多媒体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背景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并且查阅了众多学者对于幼儿园合理开展教学应用的文献资料中也获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维模式,同时自身结合了当前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背景做出了融合性的分析,最终得到了具有现实意义了研究理论和有效性经验,这些都将最终为完成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条件。第二文中还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浅谈,主要是针对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应用主题进行的一个最终方向,让全文更加具体和全面,如有不妥之处望指正,希望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提供具体实践意义的帮助。

作者:王璐 单位:合肥市蜀山区丁香家园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宏伟.谈多媒体在幼儿各领域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36).

[2]阳丽.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2011(07).

[3]唐兰兰.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灵活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

[4]王小群.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安全教育中的应用———以《幼儿防火及火灾自救》动漫专题片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5]王珏.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双语活动中应用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19).

[6]张红梅.以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J].民营科技,2010(12).

[7]孙青.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探析[J].科学大众,2009(03).

国幼教育范文篇3

摘要:进入新世纪,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和文部科学省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等三份文件。本文以这三份文件为主要根据,探讨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并总结它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进入新世纪,日本的幼儿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些新动向。2001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4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幼儿教育、保育一体化的综合机构》的咨询报告;2005年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发表了《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咨询报告。我们主要依据这三份文件的内容,探讨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少子化、核心家庭化、都市化、情报化、国际化等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人际关系淡薄、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和效率、成人优先等不良风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幼儿成长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减少本毕业,社区对幼儿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幼儿对社区没有感情,也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儿童交往,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其次,成人在竞争日益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感到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妇女为了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权利,纷纷走出家门,和男性一样参加工作;父母缺乏教育儿童的知识,对儿童或溺爱,或放任,或管教过严,或虐待倾向日益严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家庭的教育作用也在明显下降。

幼儿教育本身也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各种调查表明,日本幼儿普遍存在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态度较差,不会与他人交往,缺乏自制力和耐性,规范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等问题。此外,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也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听教师讲课,上课时在教室内随便走动等问题。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社区和家庭教育作用的下降,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幼儿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要求幼儿教育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革。日本幼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2001年的《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到2005年的《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幼儿教育改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扩大幼教机构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保育所是日本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幼儿园招收3-5岁的幼儿,保育所招收0-5岁的幼儿。幼儿园由文部科学省管辖,保育所由厚生省管辖。日本政府认为,为了促进幼儿教育改革,有必要加强幼教机构的教育作用。

1.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幼儿教育的机会

幼儿园不应该只面向3~5岁的幼儿,而应该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幼儿园和保育所要探讨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对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要注意及时发现残障儿童。

2.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大学、短期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要重视他们的就业体验,重视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幼教机构的用人制度、待遇和进修制度也需完善,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通过不断进修,提高能力和水平。教师不仅要教育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所有幼儿,而且要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家庭和社区养育儿童提供帮助。此外,还应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人员交流和共同进修制度。针对当前女教师占教师总数90%的状况,要鼓励幼教机构使用男教师。其次要促进教师获得高级别的资格证。日本现行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有两种:一级资格证和二级资格证。幼教机构要鼓励教师获得一级资格证,同时为获得二级资格证的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他们尽早获得一级资格证。

(二)提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

1.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要提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

首先,幼教机构应为所有父母(包括子女未接受幼儿教育的父母)提供幼儿教育的信息与咨询服务,为幼儿入园提供便利条件,并向社区开放。其次,为了更好地利用幼儿教育的资源,有必要建立幼教机构和社区的双向联系网络。第三,幼教机构应根据社区的情况,灵活运用儿童馆、公民馆等公共设施,并借助志愿者团体和民生委员、儿童委员等社区力量,通过积极参加社区的一些节日活动,与社区人员互相交流。第四,招募一些支援儿童养育的志愿者,提高社区的教育能力。

2.为母亲参加工作的家庭提供便利

幼教机构要更多地了解家庭养育子女的困难,为家长的工作提供便利。在加强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幼教机构应通过灵活运用育儿休假制度与雇佣制度,促进企业改善录用制度、产假制度、继续雇用刚分娩的女职员制度等。幼教机构应该为职业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包括延长保育时间等,同时要吸引父亲加入家庭教育的行列。

(三)利用各种力量,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1.灵活运用社区人才

首先,对特别需要帮助的幼儿或感到教育子女特别困难的家长,幼教机构可以借助地方公共团体等力量,引入生活指导员,给家长提供一定的咨询。其次,根据社区的情况,灵活运用儿童馆、公民馆等设施,有效利用民生委员、儿童委员、育儿经验丰富者、初中生、高中生以及退休人员等社区多种多样的人才。第三,可让家长参观幼教机构,参加大型活动以及大型活动的设计和外部评价等。第四,为了增加幼儿获得多种体验的机会,要灵活运用社区的一些专门人才。第五,通过幼儿教育志愿者的登记和介绍制度,形成一定的网络,通过讲座、进修等方式,培养支援幼儿教育的社区人才。

2.充实和强化社区对幼教机构的支援

首先要加强幼教机构的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和信息提供。幼教机构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儿童成长,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该引入第三者评价与外部评价,并将自我评价结果向家长和社区公布。为此,无论是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都要引入学校评议员制度。其次要设立支援幼儿教育的中心。社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支援幼儿教育中心。支援人员主要来自市镇村等地方的公共团体、设置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大学、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以及与幼儿教育有关的团体。具体活动有派遣生活指导员等专家、进行教育课程编制、促进教师进修、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外部评价、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和开设养育儿童讲座等。第三,要建立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行政制度。在日本,公立幼儿园由都道府县和市镇村的教育委员会管理,而私立幼儿园则主要由都道府县的行政长官管理。为了在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实施相同的政策,如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幼小衔接的政策,有必要明确教育委员会的责任:市镇村担负着管理公立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的责任,同时要促进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都道府县则应根据《地方自治法》把管理事务的权力部分转让给市镇村。

(四)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

日本的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幼儿园机构系统,另一类是保育所机构系统。这种二元制的幼儿教育机构给日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4年以来,日本政府提出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构想,这一设想将在2006年付诸实施。

1.设立综合机构的背景

如前所述,当前日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下降,幼儿教育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幼儿园和保育所虽然有一些合作,但仍不能满足家长、社区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另外,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幼儿园和保育所的招收对象都是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强化它们的合作,即设立综合机构,进行一体化的教育。

2.设立综合机构的意义和理念

首先,理想的综合机构是从儿童的视点出发,将儿童的最佳利益放在第一位,支持父母培养身心健康的儿童;提高父母以及祖父母等保护者养育儿童的能力,让社区公众都加入支援儿童养育的活动,使父母以及祖父母等感受到养育儿童的喜悦。其次,综合机构要改变过去社区不能完全适应幼儿园和保育所教育需要的状况,使社区更具有自主性,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和保育所的要求。从这一角度来说,综合机构要尽可能利用已有的设施,并将它们整合,而不是重新去建设新的设施。第三,通过综合机构扩大幼儿教育机会,增加对父母养育儿童的支援;同时,解决幼儿园和保育所存在的问题,使现存的幼儿园和保育所提供更好的保育和教育。

3.综合机构的作用

首先,综合机构要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促进幼儿的成长准备较好的设施。其次,针对养育儿童的环境发生变化,家庭和社区养育儿童能力低下的现状,综合机构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对养育儿童者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指导与支持。与此同时,综合机构要为社区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提供场所。综合机构不是要取代父母来养育儿童,而是要和父母一起养育儿童,通过提高父母养育儿童的能力,促进儿童成长。第三,综合机构应根据社区的需要,提供多种附加服务。例如:提供清晨和夜间的幼儿教育;提供支援家长养育儿童的服务,比如提供一些信息、资料等;为了预防父母虐待儿童,和有关部门合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防范、阻止,等等。

4.综合机构的利用者、利用时间和利用形式

首先,综合机构的利用者应该是从。岁到入学前的儿童及其家长。对0~2岁幼儿,主要提供父母和幼儿一起人园以及亲子交流的场所。对3~5岁幼儿,尽量根据社区的情况为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其次,综合机构的利用时间要根据幼儿及其父母的需要,要具有弹性,既可以短期使用,也可以长期使用。第三,综合机构的利用形式多样化。利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与综合机构签订合同,综合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对于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以及残障儿童的家庭,综合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幼儿教育。

5.综合机构的教育内容

首先,综合机构要根据现行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进行教育。其次,综合机构要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来考虑幼儿教育的内容。由于0~2岁的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还比较强,更喜欢个别活动,因此对他们采用以个别活动为中心的教育;3~5的幼儿则采用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此外,对3~5岁的幼儿来说,4个小时的共同教育时间应以幼儿园为主。第三,综合机构要注重为幼儿提供包括游戏和饮食在内的适合幼儿成长的具有弹性的环境。

(五)加强幼小衔接

1.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

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儿童从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期教育过渡到以学科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教育;二是在确保儿童发展和学习连续性的基础上,提高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质量。

2.加强幼小衔接的内容

为了加强幼小衔接,幼教机构要改善一些教育内容和指导方法,为儿童生存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首先,要充实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幼小衔接的教育以5岁幼儿为主要对象。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某一目标,通过合作学习,为达到目标共同努力。幼教机构要从游戏中引发幼儿的兴趣,逐渐过渡到促进幼儿在兴趣中学习,为小学的学科学习打下基础。其次,促进和鼓励人员交流。要促进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同研究,加深彼此的了解,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非常勤讲师,促进彼此的经验交流和人员交流,提高幼教机构和小学的教育质量。此外,还要促进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和小学教师资格证的通用。第三,奖励幼小衔接。在市镇村的教育委员会支持下,对进行教师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和小学的生活科等开展共同活动的幼教机构和小学进行奖励,并把这些幼教机构和小学的成果和问题公开,为其他幼教机构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提供借鉴。第四,探讨幼教机构和小学一贯教育。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日本政府正在探讨幼教机构和小学一贯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

三、结语

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幼儿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不断改革与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日本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无疑与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也与日本政府重视幼儿教育,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进行幼儿教育改革有关。日本文部科学省从1964年开始实行第一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七年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5岁幼儿的人园率;1972年又开始实行第二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目的在于提高4~5岁幼儿的入园率;1991年3月又公布实施了第三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幼儿都能入园。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的第四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五年计划),和前三个计划注重量的发展不同,把注意力放在质的提高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社区和家庭养育儿童的支援和提高幼小衔接质量等。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的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两份咨询报告除了涉及2001年提出的有关内容外,还根据社会的变化,提出了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如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等。

(二)幼儿教育要为所有适龄儿童服务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2005年的文件提出,幼儿教育要为所有适龄儿童(包括残障儿童)服务,表明日本幼儿教育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也体现了幼儿教育的公平、公正和民主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

(三)各种幼教机构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保一体化”综合机构的设想,表明日本政府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教育合力的形成,注重教育制度的改革。公务员之家

(四)幼教机构既要为家庭、社区服务,又要善于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为幼教机构服务

日本幼儿教育的这一举措,体现了幼教机构置身于社会,就必须为社会服务,而社会也为幼儿教育服务的思想;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家长和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终身学习;体现了幼儿教育不仅要教育幼儿,而且要教育家长的新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1—3—28.

[2]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幼儿教育、保育一体化的综合机构.2004—12—24.

国幼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男幼教;课程;发展

国内的男幼教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的敏感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男幼师作为幼儿园的一个新生师资力量,在参与幼儿的教育当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男幼教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使其无法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对于男学生的培养课程并没有区分度。

一、男幼教的市场需求优势

很多专家学者都指出,男性在幼儿园教育中因为其性别而形成独有的教育优势,他们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积极的个性品质、开放活跃的思维方式、特殊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密不可分。但是男幼教在我国的幼教事业中始终很缓慢,在整个幼教界呈缺乏状态。国际上,日本男幼师比例只约为7%,美国幼儿园男幼师也不过约占10%,而在中国男幼师的“存活率”还不足万分之七。男性教师本来数量就很少,还有“2-3年”的流失周期,从而造成了男幼教在学前领域的严重缺失和发展缓慢。这一问题的原因来自于经济、社会各方面,但是从学校的人才培养来看,男幼教面临的各种压力的源头其实在于男性在性别上与女性有根本的不同之处,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一刀切模式不能适应男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最终也按照培养女教师的方式来培养男教师。男教师本身的性别优势得不到发挥,却不断强化其性别差异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不适宜性,最终导致男生在专业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逐渐隐匿了自己的性别优势,在就业中迷失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无法发挥男性在幼儿教育中的独有优势,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社会认可度得不到提高,最终造成了男幼教心理层面上离职的原因。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做出共同的努力,而在学校层面,制定适宜男学生性别差异的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实践课程,是突出男幼教性别优势的基础性措施,通过因材施教,让男幼教在学习和从业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是提高男幼教职业归属感和个人价值感的有效途径,也就最终解决了幼儿园男老师数量少,质量不高而且流失快的现实问题。

二、男幼教的人才培养课程缺陷

男幼教的相关研究是近年学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但一般集中在男幼教的性别优势在心理性别上对幼儿成长的有益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心理机制,都是从男教师本身出发的研究居多。本研究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将男幼教的性别作为研究维度,聚焦于男幼教在无性别差异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中逐渐弱化了性别优势这一问题,将人才培养和男幼教的教育特点的结合作为研究重点,以五大领域课程设置为基础,探究适合男幼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设置性别区分的课程体系能完善五大领域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解决男幼教缺失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实施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帮助男幼教找数女性教师格格不入的局面,提升男幼教的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认可度,也能减轻男幼教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心理压力。

三、建设适合男学生的课程培养模式

(一)课程突出性别差异。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是具有明显的女性色彩倾向的,无论是基本技能(说,弹,跳,唱,画)的实践课程教学,还是理论化的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基本上是以培养女教师的角度在进行教学。男学生在性别上的优势不仅得不到发挥,还被潜移默化地扭曲成了女性化学习模式,这对于男幼教的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二)课程针对男女学生数量不平衡。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女比例分布都是极端不平衡的,这对于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形成了尴尬的窘境:男学生如何在女性化色彩浓重且数量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中寻求自身的立足点?以小组教学法为例,男学生可能因为数量上找不到适合的搭档,只能扭曲自我特色融入女学生群体中,一方面自身得不到恰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集体教学带来阻碍。(三)课程针对男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男学生由于自己的性别特点,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是应该与女学生形成区分度的。男学生由于理性化思维更强,身体运动更活跃,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更适合管理层面以及健康领域专项教育活动的工作。根据男学生本身的就业目标形成专门化的课程结构,帮助男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调整。男性进入幼教领域已经是越来越蓬勃的发展潮流了,而高校应该及时关注这一点,适时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调整,真正使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适合于女性角色,同样也能让男幼教得到长远的专业发展。

作者:杨梦琪 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楠,田园.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及其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J].辽宁商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8.

[2]徐志国.男幼师缺乏、流失与其职业优势内在矛盾的探究.bbs.jschina.com.cn/njg/archive.

[3]李巧萍.应重视培养和任用幼儿园年男教师[J].现代教育论丛,1992(2)57.

[4]潘敏.男教师的教育优势及弱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科版).2002(1):66.

国幼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有幼教专家提出:“市场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园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了市场,幼儿园才能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要认识到,幼儿园具有多重性,它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具有产业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幼儿园作为福利单位,但随着国家经费的削减,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福利部门。”

在幼儿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提出未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个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政策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淡化幼儿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幼儿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在农村地区,我国幼儿教育也同样经历着由“集体和教育部门供给”向“社会化多元供给”转变的历程。“幼儿教育社会化多元供给”旨在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幼儿教育,共同提供幼儿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幼儿教育。这种政策选择的最初目的是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在政策出台的初期阶段似乎没有达到初衷,导致“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在各类办园体制中,集体办园下降的幅度最大,集体办的幼儿园所数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了2005年的19%;在园幼儿人数已经由52%下降到了11%。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前班主要附设在小学内,由小学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学前班每周上课12~16节,每节课多为30~40分钟。教材一般使用省级编制的一年制学前班试用教材,也有自编教材,没有强求统一。学前班每班设有主任教师1人,有的由主任教师1人包揽全部保教工作,有的由教师多人分担各项保教工作。学前班教师多由聘请的民办幼儿教师或代课教师担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小学领导和学前班教师过于强调学前班教育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设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使得幼儿坐得多,活动得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话多,动手少。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教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并入基础教育处(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中大多没有设置专职幼教教研员。此外,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缺乏法律效应,同时也缺乏配套措施;尤其对于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一直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的机制,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管理关系未能理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只批不管的现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及村一级的民办幼儿园都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园舍条件差,基本设施不健全。在笔者走访的乡村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仅有几间房子,外加一间午休房和一间厨房。由于幼儿园场所小,床位紧张,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几十个幼儿集中在一间午休房内。一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共盖一床小被子,个别幼儿园还使用了上下双层式的床位。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都极不规范,幼儿的饮食也很粗糙、单一。目此外,在我国许多乡镇存在大量无证的“黑市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幼儿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三)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既不属于民办教师,也不是代课教师,只能称之为农村户口幼儿教师。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87]69号)下发后,各地陆续将托幼工作由妇联主管移交教育部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民办教师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但在民办转公办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外,这大大挫伤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优秀乡村幼儿教师要么离开长期从事的幼教工作岗位,要么从乡村小学出来独立举办民办幼儿园。许多村小学前班由于教师的流失而无法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据某市幼教专干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没有增加过一个幼儿教师编制,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编制,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吸引正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也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我们幼儿园虽然条件不错,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也比县城同层次教师工资每月高100~200元,但是还是招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因为乡村生活太单调,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不愿意过这种生活……”这说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乡村的流动,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老化,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具体困难。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占67%。而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国农村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人数高达16258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71%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回顾我国3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依靠群众和教育部门办园”的两条腿走路,还是到当前“社会多元化供给”下的多腿走路,我国幼儿教育政策选择中并没有为政府开脱责任,政府也没有理由撤资或减少投资。相反,政府的责任增大了,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幼儿教育虽然以地方投资为主,但上级政府,尤其中央应带头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转移支付,并对地方财政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地方财政也能配套设立幼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我们建议依据“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制订农村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农村学前三年普及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应统一规划,将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幼儿园,将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后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来。

国幼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美术教学

高职高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美术类的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为一个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而美术教学无论是对幼教专业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培养,还是对他们的人文素质进行熏陶,都是大有裨益的。一直以来,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美术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也大多抱着较强的功利性,缺乏对美术课的兴趣,导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水平长期滞后,最终也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探索和改进,力图做到让学生愿意学,接受快,效果好。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伴随着幼教工作者学历层次的提高,我们更应该在提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开齐各门课程,努力改进教学模式,让幼教专业的学生受到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人文素养之熏陶,为他们将来走向幼教工作岗位做准备。而作为承担美育功能的美术课程,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中,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是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练就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从而为将来的学前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美术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形成对生活中美的探索,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一个不善于发现美、缺乏审美情趣的人,是无法启迪小孩子的心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这就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之意义所在了。

二、怎样改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质量

1.对教学目标合理定位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定位:我们不是为了培养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要培养一个具有丰富知识面,能胜任幼教岗位的“博家”。明确了这个教学目标,我们才能在美术课程结构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上有的放矢,使之符合幼教专业的需求。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既然前面提到,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培养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那么在教学内容的布置上,当然也就必须与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得益彰。对此,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置上,应当从如下几个角度出发。(1)注重学生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绘画基本功这个角度,尤其是要注重即兴绘画能力和简笔画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不可难度过大,但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验收,从严把关,直到学生把教学内容都掌握了为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在美术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并通过恰当的教学,逐渐让学生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切不可“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却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现象。(2)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幼教工作者是要启迪孩童的心灵,触发孩童的智慧的。一个自身都不具备良好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人,很难想象他(她)会正确地启发幼儿。所以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乃至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建筑、自然界美景、舞蹈造型中选取适当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方面的启发。(3)美术知识灌输和美术教学能力培养并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知识储备量要足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所以在美术课的教学中,也应做到美术知识灌输和美术教学能力培养并举。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对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穿插在美术课的教学之中。可以事先预设场景,让学生轮流担任“幼儿教师”,其他的学生扮演“小孩子”,使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美术教学能力的演练。

三、结束语

美术教学,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它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一个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所以我们应当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置上多多推敲,提高其教学水平,进一步办好学前教育专业。

作者:单位:

参考文献:

[1]李小波.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美术大观,2012

国幼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有幼教专家提出:“市场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园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了市场,幼儿园才能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要认识到,幼儿园具有多重性,它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具有产业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幼儿园作为福利单位,但随着国家经费的削减,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福利部门。”

在幼儿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提出未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个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政策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淡化幼儿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幼儿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在农村地区,我国幼儿教育也同样经历着由“集体和教育部门供给”向“社会化多元供给”转变的历程。“幼儿教育社会化多元供给”旨在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幼儿教育,共同提供幼儿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幼儿教育。这种政策选择的最初目的是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在政策出台的初期阶段似乎没有达到初衷,导致“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在各类办园体制中,集体办园下降的幅度最大,集体办的幼儿园所数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了2005年的19%;在园幼儿人数已经由52%下降到了11%。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前班主要附设在小学内,由小学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学前班每周上课12~16节,每节课多为30~40分钟。教材一般使用省级编制的一年制学前班试用教材,也有自编教材,没有强求统一。学前班每班设有主任教师1人,有的由主任教师1人包揽全部保教工作,有的由教师多人分担各项保教工作。学前班教师多由聘请的民办幼儿教师或代课教师担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小学领导和学前班教师过于强调学前班教育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设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使得幼儿坐得多,活动得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话多,动手少。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教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并入基础教育处(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中大多没有设置专职幼教教研员。此外,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缺乏法律效应,同时也缺乏配套措施;尤其对于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一直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的机制,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管理关系未能理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只批不管的现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及村一级的民办幼儿园都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园舍条件差,基本设施不健全。在笔者走访的乡村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仅有几间房子,外加一间午休房和一间厨房。由于幼儿园场所小,床位紧张,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几十个幼儿集中在一间午休房内。一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共盖一床小被子,个别幼儿园还使用了上下双层式的床位。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都极不规范,幼儿的饮食也很粗糙、单一。目此外,在我国许多乡镇存在大量无证的“黑市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幼儿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三)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既不属于民办教师,也不是代课教师,只能称之为农村户口幼儿教师。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87]69号)下发后,各地陆续将托幼工作由妇联主管移交教育部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民办教师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但在民办转公办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外,这大大挫伤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优秀乡村幼儿教师要么离开长期从事的幼教工作岗位,要么从乡村小学出来独立举办民办幼儿园。许多村小学前班由于教师的流失而无法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据某市幼教专干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没有增加过一个幼儿教师编制,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编制,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吸引正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也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我们幼儿园虽然条件不错,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也比县城同层次教师工资每月高100~200元,但是还是招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因为乡村生活太单调,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不愿意过这种生活……”这说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乡村的流动,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老化,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具体困难。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占67%。而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国农村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人数高达16258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71%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回顾我国3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依靠群众和教育部门办园”的两条腿走路,还是到当前“社会多元化供给”下的多腿走路,我国幼儿教育政策选择中并没有为政府开脱责任,政府也没有理由撤资或减少投资。相反,政府的责任增大了,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幼儿教育虽然以地方投资为主,但上级政府,尤其中央应带头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转移支付,并对地方财政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地方财政也能配套设立幼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我们建议依据“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制订农村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农村学前三年普及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应统一规划,将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幼儿园,将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后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来。

国幼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有幼教专家提出:“市场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园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了市场,幼儿园才能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要认识到,幼儿园具有多重性,它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具有产业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幼儿园作为福利单位,但随着国家经费的削减,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福利部门。”

在幼儿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提出未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个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政策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淡化幼儿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幼儿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在农村地区,我国幼儿教育也同样经历着由“集体和教育部门供给”向“社会化多元供给”转变的历程。“幼儿教育社会化多元供给”旨在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幼儿教育,共同提供幼儿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幼儿教育。这种政策选择的最初目的是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在政策出台的初期阶段似乎没有达到初衷,导致“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在各类办园体制中,集体办园下降的幅度最大,集体办的幼儿园所数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了2005年的19%;在园幼儿人数已经由52%下降到了11%。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前班主要附设在小学内,由小学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学前班每周上课12~16节,每节课多为30~40分钟。教材一般使用省级编制的一年制学前班试用教材,也有自编教材,没有强求统一。学前班每班设有主任教师1人,有的由主任教师1人包揽全部保教工作,有的由教师多人分担各项保教工作。学前班教师多由聘请的民办幼儿教师或代课教师担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小学领导和学前班教师过于强调学前班教育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设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使得幼儿坐得多,活动得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话多,动手少。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教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并入基础教育处(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中大多没有设置专职幼教教研员。此外,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缺乏法律效应,同时也缺乏配套措施;尤其对于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一直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的机制,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管理关系未能理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只批不管的现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及村一级的民办幼儿园都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园舍条件差,基本设施不健全。在笔者走访的乡村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仅有几间房子,外加一间午休房和一间厨房。由于幼儿园场所小,床位紧张,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几十个幼儿集中在一间午休房内。一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共盖一床小被子,个别幼儿园还使用了上下双层式的床位。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都极不规范,幼儿的饮食也很粗糙、单一。目此外,在我国许多乡镇存在大量无证的“黑市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幼儿身心健康难以保障。转(三)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既不属于民办教师,也不是代课教师,只能称之为农村户口幼儿教师。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87]69号)下发后,各地陆续将托幼工作由妇联主管移交教育部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民办教师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但在民办转公办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外,这大大挫伤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优秀乡村幼儿教师要么离开长期从事的幼教工作岗位,要么从乡村小学出来独立举办民办幼儿园。许多村小学前班由于教师的流失而无法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据某市幼教专干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没有增加过一个幼儿教师编制,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编制,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吸引正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也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我们幼儿园虽然条件不错,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也比县城同层次教师工资每月高100~200元,但是还是招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因为乡村生活太单调,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不愿意过这种生活……”这说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乡村的流动,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老化,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具体困难。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占67%。而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国农村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人数高达16258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71%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回顾我国3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依靠群众和教育部门办园”的两条腿走路,还是到当前“社会多元化供给”下的多腿走路,我国幼儿教育政策选择中并没有为政府开脱责任,政府也没有理由撤资或减少投资。相反,政府的责任增大了,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幼儿教育虽然以地方投资为主,但上级政府,尤其中央应带头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转移支付,并对地方财政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地方财政也能配套设立幼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我们建议依据“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制订农村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农村学前三年普及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应统一规划,将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幼儿园,将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后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来。

国幼教育范文篇9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有幼教专家提出:“市场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幼儿园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了市场,幼儿园才能谈得上生存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要认识到,幼儿园具有多重性,它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不属于义务教育;它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具有产业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将幼儿园作为福利单位,但随着国家经费的削减,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福利部门。”

在幼儿教育市场化、社会化观念的冲击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发展这项事业应坚持政府拨款,主办单位和个人投入、幼儿家长缴费、社会广泛捐助和幼儿园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家长送子女入园应当承担费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提出未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这个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政策选择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淡化幼儿教育的福利性,强调幼儿教育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在农村地区,我国幼儿教育也同样经历着由“集体和教育部门供给”向“社会化多元供给”转变的历程。“幼儿教育社会化多元供给”旨在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幼儿教育,共同提供幼儿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幼儿教育。这种政策选择的最初目的是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美好愿望在政策出台的初期阶段似乎没有达到初衷,导致“九五”“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现象。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由1995年的10.67万所下降到6.0221万所,减少43.56%;在园幼儿人数也由1995年的1624.90万人下降到1016.9235万人,减少37.42%。在各类办园体制中,集体办园下降的幅度最大,集体办的幼儿园所数在整个幼儿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5年的63%下降到了2005年的19%;在园幼儿人数已经由52%下降到了11%。

二、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前班主要附设在小学内,由小学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学前班每周上课12~16节,每节课多为30~40分钟。教材一般使用省级编制的一年制学前班试用教材,也有自编教材,没有强求统一。学前班每班设有主任教师1人,有的由主任教师1人包揽全部保教工作,有的由教师多人分担各项保教工作。学前班教师多由聘请的民办幼儿教师或代课教师担任。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小学领导和学前班教师过于强调学前班教育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前在学前班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有的学前班虽使用了学前班教育用书,但并不注重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进行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不重视创设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经验的场所、条件和环境,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使得幼儿坐得多,活动得少;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说话多,动手少。这一切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幼教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均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和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各级幼教管理机构普遍并入基础教育处(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中大多没有设置专职幼教教研员。此外,我国有关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多数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文件,缺乏法律效应,同时也缺乏配套措施;尤其对于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一直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的机制,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批与管理关系未能理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只批不管的现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及村一级的民办幼儿园都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园舍条件差,基本设施不健全。在笔者走访的乡村幼儿园中几乎所有幼儿园都仅有几间房子,外加一间午休房和一间厨房。由于幼儿园场所小,床位紧张,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几十个幼儿集中在一间午休房内。一般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挤在一张小床上,共盖一床小被子,个别幼儿园还使用了上下双层式的床位。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安全都极不规范,幼儿的饮食也很粗糙、单一。目此外,在我国许多乡镇存在大量无证的“黑市幼儿园”,在园幼儿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幼儿身心健康难以保障。

(三)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

长期以来,对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既不属于民办教师,也不是代课教师,只能称之为农村户口幼儿教师。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87]69号)下发后,各地陆续将托幼工作由妇联主管移交教育部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民办教师通过“关、转、招、辞、退”等多种方式转为公办教师。但在民办转公办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外,这大大挫伤了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优秀乡村幼儿教师要么离开长期从事的幼教工作岗位,要么从乡村小学出来独立举办民办幼儿园。许多村小学前班由于教师的流失而无法维持下去。目前,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制约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据某市幼教专干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没有增加过一个幼儿教师编制,由于公办幼儿园没有编制,即使条件再好,也难以吸引正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也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乡村工作与生活,我们幼儿园虽然条件不错,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也比县城同层次教师工资每月高100~200元,但是还是招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因为乡村生活太单调,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不愿意过这种生活……”这说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任何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乡村的流动,这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老化,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具体困难。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2.7%,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仍占67%。而农村幼儿教师的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全国农村地区未评职称的幼儿教师人数高达162587人,占农村幼儿教师的71%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回顾我国30年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依靠群众和教育部门办园”的两条腿走路,还是到当前“社会多元化供给”下的多腿走路,我国幼儿教育政策选择中并没有为政府开脱责任,政府也没有理由撤资或减少投资。相反,政府的责任增大了,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政府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幼儿教育虽然以地方投资为主,但上级政府,尤其中央应带头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转移支付,并对地方财政起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地方财政也能配套设立幼儿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我们建议依据“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制订农村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农村学前三年普及的过程中,各县(市、区)应统一规划,将闲置校舍改建、扩建为幼儿园,将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培训后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来。

第三,在人口较分散的农村举办“幼小五年一贯制学校”,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幼小一体化”管理体制。我们建议在人口比较分散的农村地区,在举办小学寄宿制学校时,三年级以上集中办学,小学一、二年级与幼儿班的大、中、小班合并办学,举办“幼小五年一贯制学校”,同时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实行“幼小一体化”管理,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范围,这样既能推动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又能解决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农村幼儿提前入学的问题。

第四,修订教师编制标准,明确农村公办幼儿园专业教师的身份与待遇,确立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师体制。针对当前农村幼儿教师极度缺乏、队伍老化、现有年轻教师难以安心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等问题,我们建议政府修订教师编制标准,增加农村公办幼儿教师的编制,并最终形成以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师体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和照顾那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中老年教师,应优先给予他们公办教师的身份与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靠”。

国幼教育范文篇10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逐步重视,基层学前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中公共体育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改革也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篮球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较多,而对学前专业体育课程篮球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改革的探索,将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与学前学生职业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为间接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及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能力,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国拥有学前教学专业的学校共计354所,其中浙江省16所。从浙江省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来看,将学前教育专业和体育课程相结合的院校数量寥寥无几。根据各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大纲可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篮球课程教学内容以篮球理论、篮球基本技战术、身体素质练习等为主,并未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而开设幼儿篮球理论、幼儿篮球游戏以及幼儿篮球活动项目等内容。

二、传统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篮球作为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应用范围较广。传统篮球课程内容学习明确,教学内容围绕篮球基本理论知识、技战术知识开展教学,通过多个学期的篮球课教学,大部分学生可以基本掌握篮球技能,但是传统的篮球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需求。现今多数幼儿园都将体育游戏等趣味运动作为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并未开展系统的篮球、足球、棋类、器械等课程教学。从幼儿教师专业体育技能角度来看,学前专业的学生职业方面目标明确,传统的篮球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应该根据学前教育及幼儿身心特点,将传统篮球教学与幼儿篮球教学相融合。(二)教学目的、手段及评价方式单一。从教学目的来看,是以提高学生体质为前提,单纯地按照项目进行技能性学习。从教学评价方式来看,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多为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从体育能力掌握情况来看,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性别的差异导致后续对于篮球技术的应用频率不同,多数女生在体育课程结束之后由于运用机会相对较少,对技术动作未能产生刻板记忆,因此未能形成终身体育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改革内容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职业技能的需求,提高学生今后的职业竞争力,有效的将体育课程与职业需求相结合,以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幼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改革探索,主要从传统篮球技能学习和幼儿篮球教学能力培养两方面进行研究。(一)传统篮球技能学习。继续保持传统篮球技能的学习,其内容包括篮球理论、基本技战术、篮球比赛规则及裁判规则等内容的学习。因为只有学生自身真正掌握了篮球的各项技能,熟知所有篮球规则及裁判法,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根据教学计划设置,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为篮球理论、基本技战术的学习。(二)幼儿篮球教学能力的培养。总结目前国内开展的各类幼儿篮球赛事,并结合学龄儿童身心特点,当前幼儿篮球内容开展具有趣味性、竞技性以及表演性的特点。其中,趣味性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篮球游戏,通过趣味的篮球游戏提高幼儿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及热爱程度。竞技性内容主要包括篮球比赛、传接球、运球、投篮比赛等,通过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提高幼儿协调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表演性内容主要以团体篮球操表演为主,团体篮球操不仅不限制教学场地,还便于教学成果的展示,极具有观赏性,并且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幼儿篮球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应针对幼儿篮球的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三方面进行开展。1.幼儿篮球创编操的学习。在第一部分篮球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的教学围绕篮球比赛、裁判规则和幼儿篮球创编操展开,其中幼儿篮球创编操应作为本部分教学重点。其教学涉及到运球技术动作的运用、创编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从运球技术中选取适合幼儿运球的技术动作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相关幼儿篮球操视频为学生创编提供思路,做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最后将篮球水平较强的同学与水平较差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能力较高的幼教学生的教学能力,还可以提高能力较差同学的学习兴趣。2.幼儿篮球游戏的学习。游戏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安全。其教学可以先从教师带领过渡到幼教学生自主创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作为课前热身的小游戏开展,穿插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并且由体育委员对每位同学的游戏进行整理汇总,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源使用。该项内容可作为过程性评价方式记录到期末考核中去。3.幼儿篮球比赛的学习。其教学应先从理论教学的的形式过渡到实践教学,学生应首先了解幼儿篮球的场地、器材规格以及幼儿篮球的比赛规则才可以在实践中正确的对幼儿进行教学。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幼儿篮球比赛,从幼儿的角度进行思考会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四、成效研究通过对已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2015级及2018级幼教学生与未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2016级、2019级幼教学生,10个班级共计430名女生进行了教学实践数据统计对比,得出以下结论(表1):从幼教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兴趣、教学内容实用性、课程满意度以及篮球教学内容职业性四个层面进行调查研究,由表1可知,未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对篮球课程的兴趣比率、满意程度要低于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班级。其中开展改革班级的幼教专业学生认为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不仅大大提高了篮球课程的实用性,还增加了其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篮球教学,其教学目的不仅是增强幼教学生的体质,授予幼教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本领,还要教会幼教学生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掌握幼儿篮球相关的职业技能及教学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幼教专业幼儿体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程黎明.吕梁市中职幼师专业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吕梁体育学院学报,2017(4):65-68.

[2]龚超星,杨安.游戏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112-113.

[3]王明民,卢亮球,高翔.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学的认知———以篮球项目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3(20):159-160.

[4]廉咏宁.幼儿园开展篮球运动的组织与实施[J].才智,2016(28):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