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5 17:37:19

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法制教育;教育对象;教育活动

列宁在俄国领导全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参与革命与社会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全民参与,还需要全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对全民进行法制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将列宁法制教育的主要对象区分为军人、工人、农民三大类。

一、军人

(一)法律法令教育。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了保卫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迫切需要一支无产阶级自己的武装力量。在革命初期,为了镇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反抗而建立的志愿部队和民兵部队,由于人数少、装备差,又缺乏训练,无法有效地对抗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进攻。1918年1月29日颁布组建工农红海军的法令;5月29日,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废除志愿兵制,改为普遍义务兵役制,动员广大工人和贫苦农民参加红军。7月,全俄苏维埃第5次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义务兵制,并专门通过了关于建立群众性正规工农红军的决议。军人法制教育要同资产阶级思想坚决斗争,要在与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中为自己开辟道路。(二)创新建军理论。列宁要求各级党组织抓紧和加强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产阶级革命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军队直接服务于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军队之间最根本的较量是意识形态上的较量。“在任何战争中,胜利归根到底是由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精神状态决定的。”[1]无产阶级军队的纪律是建立在高度思想自觉基础上的“新的法律”,他认为法制教育应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中应注重启发官兵的思想觉悟,使官兵深刻认识和理解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守严格的纪律。通过法制教育,使官兵切实懂得建立一支劳动人民自已的、纪律严明的军队的重要意义。法制教育应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培养红军官兵高度的政治觉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品德,坚信党和政府政策的正确和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才有助于建立起严格而自觉的法律。

二、工人

(一)坚定革命意志。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工人阶级比农民阶级拥有更强的独立意志与革命反抗精神,这些革命素养使得他们迅速成为俄国社会革命的中坚力量。虽然俄国社会的工人阶级在思想意识方面比农民阶级进步一些,其经济地位相比于农民阶级而言优越一些,但其革命意识不是十分的坚定与强烈,这就需要通过法制教育的方式让他们十分清醒的认识到社会资本家的虚伪性,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他们能更加积极和坚定的参加到革命的队伍中。列宁将他的政治思想理论与法律理论相融合,将法制教育作为实现政治目标任务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二)维护合法权益。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仍拥有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与法律素养受到了影响,他们自身的保守性、落后性、封闭性仍阻碍着俄国革命的进程。“当官吏和法官在向工人指出某一项法律时,工人如果说不知道,那么迎接他们的,不是官吏和法官的嘲笑,就是官吏和法官的责骂。因此,工人阶级必须懂得法律,并且尽可能的学会运用和实践法律,‘谁也没有权利拿不懂法律当挡箭牌’———这就是大俄罗斯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基本法律。”[2]充分保护工人阶级自身的合法权益,引导他们树立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列宁通过法制教育这一途径来触碰他们心灵,从宪政、政治平等、自由博爱、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对工人阶级进行法制教育,从而消除他们的革命弱点,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社会地位,为战胜沙皇制度奠定法律基础。

三、农民

(一)参与革命斗争。列宁认为若要取得俄国社会革命的胜利,就应该努力争取阶级团结,宣传民主、自由,普及权利意识,让各个阶级,尤其是受剥削、受奴役的工农阶级主动、积极的争取自身权利的自我保护。列宁在社会斗争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法制教育对革命、对统一战线、对政权巩固的重要影响,他将法律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作为争取各个阶级团结一致的重要手段之一,使法律湮没于政治之中,成为政治的反映形式。在此之外,列宁还通过更多的途径、运用各种方式向农民阶级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以期改善与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列宁迫切希望通过法制教育促使农民阶级知法、懂法,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二)培养独立意识。十月革命后,俄国仍是一个小农国家,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是俄国社会的主导阶级,因此,俄国社会内农民阶级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始终掌握或左右着俄国社会法治的进程。俄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农奴制使得社会各阶级在十月革命后并未完全发展成熟,农民阶级长期处于没有自由、没有土地的状态,他们拥有较强的依附性、软弱性,他们的祸福不完全取决于国家、地方的决策机关,主要取决于地主、富民等有产阶级对其发号施令时的喜怒。通过对农民阶级进行法制教育来提升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列宁希望苏维埃政权要不断地在农村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使农民群众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思想觉悟。

作者:白思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法制教育范文篇2

多年来,我局根据普法工作要求,从教育局到学校都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配备了法制宣传员,教育局由法宣综治室负责,学校由政工处负责,制定了普法规划,每年都作出了相应的具体安排,还将此项工作列入各单位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年终目标管理考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了法制教育内容,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养成了自觉守法、护法的习惯,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按照上级要求,我局充分运用广播、录像、板报、标语、墙报、展板等形式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了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县各基层学校共设立了法制宣传栏230多个(包括村小),每年出刊2840多期,播放法制宣传片170多场,学校播发广播稿720多篇,举行全县性普法考试10多次,每次参考人数均达51000多人,请公安、司法人员上法制课各校每年一次,受教育面达100%,每年教育局举行一次专业法巡回宣讲。

为了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年内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的号召,全县中小学校都创建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基地、制作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宣传展板,同时印发了各年度普法依法治校工作意见,进一步强化了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在宣传活动中,做到安全、法制教育“四保证”,即教材保证、课时保证、活动保证、经费保证。

各中小学全面落实了法制副校长的责任,强化了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每学期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了2次以上法律辅导(讲座)。

各班主任能充分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初中和高中学生着重学习了《宪法》、《刑法》、《国旗法》、《国徽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国防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以及有关禁毒、禁赌和禁止邪教等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小学法制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向学生普及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辨别是非能力。通过早抓、细抓,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年的12月4日法制宣传日,各学校均会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活动。

在全面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学习的同时,还重点把相关的普法内容渗透到政治和思想品德课中,做到期中期末有考试,还抓了学校普法试点工作,并建立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联合教育体系。

通过学习《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及《治安处罚条例》等,各校狠抓后进生转化和劣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了文明健康的有益课外活动,清查了各校不健康书刊、图片等。同时积极争取有关职能部门支持,对校园周边200m以内一些违规经营的饮食摊点、歌舞厅、录相厅、游戏厅、网吧等进行整治,查处了、打架斗殴、进网吧等不良现象,整治了流动摊点,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逐年减少。

通过开展《义务教育法》宣传、学习,学校、家庭、学生知道了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履行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了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健康发展。

通过学习《安全法》等,各校建立完善了系列安全制度,配合公安、交通等部门共同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事故图片展,结合实际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发放《安全知识》小册子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除开学初的例行检查外,我局还会同安监局、交警、质监等部门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检查,积极营造和谐平安的育人环境。

通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学习,使大家知道贯彻好这部法律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法定义务。对于促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结合本单位及各校实际,认真落实了执法责任制,例如:要使青少年犯罪率下降,就得抓后进行转化和劣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基本杜绝流生。历年来各校都将后进生转化工作落实到班主任身上,实行跟踪调查,开展帮教活动,教师上门动员流生返校,推行了学校对年级组、班级组负责的承包责任制,形成了综合防范的措施。

法制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管子》教育思想;法律教育思想

《管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典籍,是齐国稷下学者丛书,共有86篇,书中有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还有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其中包括法制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在《任法》、《明法》、《法法》、《明法解》等篇章中都有体现。《管子》法制教育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有深远影响,本文主要就《管子》一书的法制教育思想做了简要论述。

一、法的定义

什么是“法”,指纯粹按政治权力的从属关系组织起来的一套等级制度,与之相适应的统治方术不在于提倡宗法道德而在于严格执行功过赏罚的办法,以维护君主意志的至高无上的权威[1]。法家思想最根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切以法为本。《管子》对“法”的表述体现这个特点。“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2](《管子•明法解》)(以下引用《管子》篇章只注篇名,不再注书名)。“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3](《禁藏》)。“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4](《任法》)。《管子》把法比做自然界的四季、星辰、日月:“如四时之不貣,如星辰之不变,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之明,曰法。”[5](《正》)

二、法的作用

在《七臣七主》篇中,《管子》对法的作用做了阐述:“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纷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6]法是用来推动立功警戒行暴的,律是用来确定本分制止纷争的,令是用来命令人主管工作的。法律政令是官吏百姓行为的规矩绳墨。《管子》认为,通过法的惩恶赏善,使群臣、百官及百姓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达到百官奉法守职、百姓(万民)敦厚诚实的目的。“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百官有常法。法不繁慝,万民敦悫,反本而俭力。故赏必足以使,威必足以胜,然后下从”[7](《正世》)。因此,法律可以起到规范民众行为,减少犯罪现象发生的作用:“故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强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诛也。故百官之事,案之以法,则奸不生;暴慢之人,诛之以刑,则祸不起;群臣并进,策之以数,则私无所立。”[8](《明法解》)《管子》把治国无法与有法的后果进行比较:“人君不公,常惠于赏,而不忍于刑,是国无法也。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9](《君臣上》)治国不用法制,百姓就会在下结党营私;国家法制完备,则百姓不搞党派,对上尽心效忠。

三、法的制订

《管子》强调,凡是准备兴办事项,必须先出台有关法令。将要做某件事,必须先明确赏罚的规定。具体办事的人要严格遵照君主的法令进行赏罚,总结情况,回复命令,上报执行赏罚的结果。如果有和法令相违背的,即使事有成效,也叫独断专行,罪行当死,不得赦免。“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曰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立事者谨守令以行赏罚,计事致令,复赏罚之所加。有不合于令之所谓者,虽有功利,则谓之专制,罪死不赦”[10](《立政》)。而要使百姓为君主效力,必须建立法制推行政令。所以治国使用民众最好的办法是建立法制,禁止放荡制止暴行最好的办法是刑罚。“使民用者,必法立而令行也。故治国时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11](《明法解》)。圣明的君主设立标准,制定法制,就像天地一样坚实,像列星一样牢固,像日月一样明亮,像四季一样真实,这样政令颁布施行百姓就会听从它。“故圣君设度量,置仪法,如天地之坚,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时之信,然故令往而民从之”[12](《任法》)。因此,《管子》制订一系列法规,规定虞师、司空、司田、乡师、工师等百官的职责,对百官及百姓进行管理。如乡师:“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以时钧修焉,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13](《立政》)。《管子》对不同爵位享受不同待遇等都制订标准:“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修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14](《立政》)。

四、法的执行

《管子》认为,法律制订以后,必须依法办事,否则会造成钩心斗角的内乱,甚至犯上杀君的祸患:“有道之君者,善明设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无道之君,既已设法,则舍法而行私者也。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奸心之积也,其大者有侵逼杀上之祸,其小者有比周内争之乱。”[15](《君臣上》)所以,从君主到百姓都要依法办事:“朝有定度衡仪,以尊主位,衣服緷絻,尽有法度,则君体法而立矣。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上而成俗,著久而为常。”因为大家都依法办事,因此“是以上有余日,而官胜其任;时令不淫,而百姓肃给。唯此上有法制,下有分职也”[16](《君臣上》)。《管子》强调要依法治理国家,依法对人民实行奖惩,使人民受刑而无怨恨君主之心,受赏又无对君主的感激之情,自觉依法行事,从而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故明主之治也,当于法者赏之,违于法者诛之。故以法诛罪,则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则民受赏而无德也,此以法举错之功也。故《明法》曰:‘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明法解》)[17]韩非子也持这个观点。“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斫,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18](《韩非子•有度》)。而如果从君主、大臣到百姓都服从法律,这就是大治“……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辐辏,以事其主;百姓辑睦,听令道法,以从其事。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19](《任法》)。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对那些行为放荡、性情邪恶的人要处以死刑或流放:“五经既布,然后逐奸民,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20](《五辅》)在《立政》篇中,《管子》连续以三个“罪死不赦”强调不落实法律的后果,对不及时传达法令(留令)、不服从法令(不从令)、专断独行(专制)、削减法令(亏令)等,都罪行当死,不得赦免。“太史既布宪,入籍于太府,宪籍分于君前……宪未布,使者未发,不敢就舍。就舍谓之留令,罪死不赦。宪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考宪而有不合于太府之籍者,侈曰专制,不足曰亏令,罪死不赦”[21](《立政》)。《管子》认为要依法办事,否则灾祸动乱就会发生,君主地位就会危险。“审治刑赏,必明经纪。陈义设法,断事以理。虚气平心,乃去怒喜。若倍法弃令而行怒喜,祸乱乃生,上位乃殆”[22](《版法解》)。

五、法制教育

法律颁布后,必须得到遵守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就是一纸空文。而怎样才能使法律得到落实,使得百姓都遵守法律呢?《管子》认为:“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意专,心一而意专,然后功足观也。”[23](《五辅》)这里“务”就是法的意思。百姓必须懂得法,然后才能做到思想一致,思想一致然后才能做到意志专一,思想一致而意志专一,然后功业可成。与韩非等法家的愚民政策不同,《管子》强调百姓要知法、懂法,它的思想无疑比其他法家思想先进得多。百姓不仅要知法,《管子》还指出:“明主者,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为奸。百姓知主之从事于法也,故吏之所使者,有法则民从之,无法则止。民以法与吏相距,下以法与上从事,故诈伪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妒之人不得用其贼心,谄谀之人不得施其巧,千里之外不敢擅为非。故《明法》曰:‘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24](《明法解》)意思是说,执法权不应是君主、官吏擅专的,而应同样授予人民。也就是说,人民有权了解执法的原则、方法、准则,并以法为准绳监督执法人,而且有权拒绝执法人的非法要求,制止其违法行为。那么,百姓怎样才能知法甚至监督执法者呢?《管子》认为,必须对百姓进行教育,即法制教育。在《五辅》篇,《管子》对教化内容做了阐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25]具体就是对老百姓在“德、义、礼、法、权”五个方面的教导。其中“法”有五个方面,包括君主任命大臣治理政事、大臣坚守职分、士人修养品德、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等,通过宣布政令,官吏和百姓知道自己的职责。为使百姓知法,当时还专门设置了“民啬夫”、“吏啬夫”二职。吏啬夫负责法律执行,民啬夫负责法制教育,教育对象是百姓。“民啬夫成教、吏啬夫成律之后,则虽有敦悫忠信者不得善也;而戏豫怠傲者不得败也”[26](《君臣上》)。对此,唐初学者尹知章解释道:“民啬夫之教既成,则人皆忠信,故无有独得善者也;吏啬夫之律既成,人皆惧法,不敢为非,虽有豫怠,不得为败也。”[27]《管子》法制教育思想丰富、博大精深,其法制教育思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要辩证地吸收这些宝贵遗产,发掘其合理因素,古为今用,从而有助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之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思想史组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4][5][6][7][8][10][11][12]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9][19][20][21][22][23][24][25](汉)刘向,校.(清)戴望,校.正管子[M].诸子集成本.长沙:岳麓书社,2002.

[13][14][15][16][17][26][27](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M].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

法制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导游专业;法制教育;开展形式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团队旅游是大众旅游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带领游客领略秀美山川的导游服务是旅游行程是否可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作为形象大使的导游面对游客旅行过程中旅游合同的履行方式、如何带领游客文明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的衔接操作中遇到的法治问题等都需要导游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导游强迫游客购物、辱骂游客、零团费负团费等,都需要导游专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因此在学校学习中要加强导游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的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将来更好融入社会参加导游工作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中职学校导游专业开展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中职学生增加对法治精神的认知。随着经济一体化,文化大融合和科技的大跨越发展,当代的中职生面对的是这个缤纷繁荣的信息化时代,与此同时也暗藏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中职导游专业的学生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选择导游专业很普遍的误认为导游就可以免费游山玩水,极少数同学能意识到还要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他们对社会观念和规则、法制精神内涵了解不多,很多意识形态都单凭大脑的想象,简单而不成熟,这样的他们稍有不慎就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维的影响,非常容易发生未成年人的犯罪。在中职院校中学习法律知识,是中职生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与促进建立法制国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作用[1]。在学校学习期间,给学生传授基本的法治理念、法律精神和常用的法律条文,有助于他们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增强法律意识,抵制不良诱惑,为将来在社会环境中知法懂法奠定基础。(二)有助于中职导游学生科学使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的职能,只要知法懂法,每个人都可以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和实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比如受到校园欺凌,可以用法律大胆的对施暴者说不;实习带团时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学生都可以用旅游法律条文和法规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中职学校导游专业开展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法律学科知识认识性程度不高。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具有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因为有考取导游证的需要,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还算有所重视,但是对于法律学科之类的公共课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大打折扣了。导游考证科目中有一门《旅游政策法规》讲授的是中国旅游法等相关知识,作为专业课,学生们必须学习,但是因为法律条文中一些专有名词和知识相对于刚刚进入职业学校的孩子们来说显得晦涩难懂,旅游合同、民事责任等相关知识都需要教师的大量讲授学生才可以明白,所以学习难度大也导致学生对法律学科知识的认识性不高。(二)学校的资金投入不充足。中职院校的领导很多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磨练技能才是保证就业的试金石,加上中职类院校由于资金、发展情况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有限的经费都更多的投入到教学方面了,造成法制教育资金的匮乏,教育效果自然起不到作用。(三)导游专业的课程教学缺乏专业人士。作为导游专业的学生,要参加导游资格证学习,就要学习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知识,但是因为中职学校诸多因素限制,导致很难吸引法律专业人士来学校授课,这就影响了学校法律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强调向学生讲授法律理论知识,并没有深化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也缺乏实践教学经验[2]。本身法律知识就存在专业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别的专业的老师凑着来填补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空白,部分学校不得已让德育课、思政课老师来代替,有的学校甚至有的用心理专业、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自然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导游专业中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一)多种形式互相渗透,相互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编排课程等方式,讲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法律知识。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家长以及亲友的影响下,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常情况下,家庭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向等有重要影响。社会教育主要是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接触社会人员等方式,从中掌握法律知识,这种方式的法治教育通常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对于巩固、深化学生的法律知识有重要作用[3]。这三种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家庭教育是启蒙、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深化,因此在中职院校导游专业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法制教育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二)开展法制教育的课堂主要方法。1.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习法治知识,就要让他们对枯燥晦涩法律知识感兴趣。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这也关系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4]。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和未来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和情境学习法。任课教师时时关注最新行业业态和典型事件,整理出和教学相关的法制知识,通过和学生未来的导游行业相结合,拉近学生和法律之间的距离。中职学校就是培养的技能性人才,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落脚到学生在带团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当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时,会自然的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案例情境中,以导游员的思维和身份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带团的实际问题,这样学习到的知识,既能被学生很好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在学生心中还留下了很深的烙印。针对具体授课内容,还可以将学生分组,小组教学进行具体事件的研讨和辩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辨别与运用。事实证明,通过以上突破常规传统教学的教法和学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各种活动学生都积极参加,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利用各种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现今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提供给教师的授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拘一格。教师在课上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把难懂的法制知识通过声情并茂的图文声像展示给学生看。例如在讲到出入境的法律知识时,涉及到的规定很多,可以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带团出境、入境时导游所做的相关工作内容,让学生直观找出来哪些是合乎要求的,哪些对的,哪些是错的,通过直观的学习,更快掌握知识点。3.运用多样的教法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要求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学生学习知识是教不会的,只有学生自己学习得到的才真正是自己的。通过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的运用,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自学、研讨、辩论、情境还原、角色扮演等方式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学习,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法制知识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旅行社经营管理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课程常规一节一节进行讲授,可以直接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要是咱们班要开一个旅行社,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呢?”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到开旅行社应该具备的资质,应该具备的法律条件,从而很自然的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其中可以加入一些实际的案例,向学生说明开旅行社的注册保证金是如何来运用的,更加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继续将班中的分组进行以组为单位的旅行社创建,让学生进行复述和模拟建设。相信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更好的法律知识学习。(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法制教育。随着当今科技和通讯行业的快速发展,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微信、QQ、微博、快手等进行交流、娱乐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式新媒体平台,进行法制教育。1.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班级平台。在每个班建立聊天工具群,让所有同学都加入进来,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时把旅游热点新闻和典型事件在群中,让学生适时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并对学生进行点评,引出相关法律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已达到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灵活运用。2.建立学校网络的法制教育平台。通过学校的资金投入,教师可以建立学校的网络法律知识学习平台,鼓励全学校学生积极登录网页,对学校的论坛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营造校园的法制教育氛围,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思考程度,拓宽法制教育的渠道。(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运用。一是学校可以利用常规活动来进行法制教育,组建学生法制教育活动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3月5日学雷锋活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5月25日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法制教育安全月,廉政文化进校园,导游技能大赛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润物细无声来进行法制教育。总而言之,为了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环境建设、家庭要加大思想监督、社会要做好理念宣传,通过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其法律观念[5]。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合理利用法律,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梁春霞.浅谈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6(242).

[2]连淑敏.重视道德法律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论职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意义和手段[J].现代职业教育,2017(33).

[3]王雁.浅谈法制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J].现代德育,2016(103).

[4]赵静.信息化教学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整合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

法制教育范文篇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法律建设也在发展并且逐步完善。国家领导人尤为重视我国教育,特别是法制相关教育,他们曾很多次的在各大会议中指出,加强法制的根本问题就是从娃娃抓起,只有从小让他们具有法律观念,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才会越来越好。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自身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大多数高中学校在法律教育体制上,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相对来说较为乏味,没有一点特色,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所以导致学生在法律认知上较为匮乏,他们法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解决。

二、加强高中学生法律素养,深化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之所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是为了将青少年培养成国之栋梁,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通过近些年里,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逐年上升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当前高中生法律素养严重缺失的问题。可以说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而产生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青少年不愿意学习法律知识、不懂得法律知识,甚至在做出某些行为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触碰了法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时期,而高中学校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在进行改革,尤其是针对当前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现状,提出了深化法制教育的策略。这样做,第一,能够让高中学生知法和守法,紧守法律底线,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第二,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避免学生在一时冲动之下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

三、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及原因探析

(一)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我国高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学习法律知识,具备法律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高中生的法律教育这一板块上却存在着让人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法律观念极其薄弱,存在明显缺陷。大多数学生对法律的基本知识根本不关注,对于我国的各种法律也只是停留在听说的范围。他们只知道我国有宪法、民法以及刑法,却不知道这些法律都用作于哪些方面,他们从不感觉这些法律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对于在各高中学校里产生的各种违法犯罪现象,很少有学生会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所以当他们自身权益被侵犯时,往往都是无可奈何,根本不知道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现在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知晓的法律知识也少的可怜,究其原因,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有很大关联。现在,我国倡导实施法律教育,但是法律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并未发挥太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权力大于法律的现象依旧屡见不鲜。尤其是现在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受到国外思想的侵袭,让他们在法律意识上产生了很大矛盾。高中时期,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正在调整、定型,也是最容易受到波动的时候。他们容易被传统思想所禁锢,对自己的社会责任一知半解,不愿意学习法律知识,觉得周边事情与自己无关,容易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二)难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我们容易冲动、暴躁,无法对自身进行良好的情绪控制和情绪管理。同时也因为处于这个敏感的阶段,我们对于学校所展开的法律课程并不感兴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法律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在对法律应用的过程中缺乏坚实的法律理论基础。再加上当前的高中学生个性比较张扬,攀比心理、拜金心理和享乐主义都比较严重。一旦遇到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问题时,他们难以使用法律途径来解决自身问题,而是将其寄托于各种渠道,这也表现出了当前高中学生依据法律开展利益诉求的能力比较低下。(三)我国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整体法制水平比较差。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并且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所以十分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然这与我国当前的法律环境和法制整体水平也有较大的关系,首先我国整体法律意识就比较淡泊,国民整体都对法律不够重视,再加上现在的互联网和手机都比较发达,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观看到社会上发生的很多违法犯罪案件,高中学生十分容易就受到影响,走下坡路。例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等等,都一直是典型的案例。总而言之,我国社会整体的法律环境对高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四)从思想观念上缺乏对法律的深刻认识。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十分了解处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心态,从思想观念上我们对于法律就缺乏深刻的认识。虽然高中学校开展了相关的法律类课程,但是很明显迫于高考的压力,对于这一方面的课程,学校不够重视。每年只有很少的几节课来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授课时间段、授课方式传统无趣,学生很难在这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在我国高中教学体系中,其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文综以及理综等几个部分组成,法律教学只属于文综中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一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其次,学生接触的法律教育渠道也只有法律讲座、网络法律知识学习等形式了。但这些比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最后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安排,特别是在高中法律课程中出现了很多漏洞。

四、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策略

当前,我国教育对象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人数也比较多,高中学生占有十分大的比例。因此,面对高中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高中学校应该积极进行法制教育的深化和改革,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以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备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随着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例的逐年上升情况,高中学校对学生法律方面的教育迫在眉睫。下面我就具体阐述一下深化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一)学校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一般情况下,要想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让学生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法律信仰,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进而促进高中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其次高中学校必须要深刻意识到深化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学校管理工作中将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教育,进行良好的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高中学校要从学生的思想生活这一方面出发,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让法制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高中学校要正确看待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做好深化法制教育工作。(二)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对我而言,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我们喜欢一个老师,与老师的关系比较好,我们会非常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反之,则会对不喜欢的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培养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让一些具备亲和力、风趣幽默的教师来担任法律教师职位。这样的教师具体来说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法律教师应该了解非常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内容,在授课时,能够引经据典,使用法律案例来为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其次,法律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该风趣幽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其讲授,能够将原本复杂难懂的法律知识变得简单化。最后,法律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法律知识学习当中来,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法律问题解决当中来。而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对于法律教师来讲,他们则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学习,了解最新的法律案例,并且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当然,如果高中学校条件允许的话,学校可以为我们聘请一些长期从事法律知识研究的学者或者高级教师来校讲课,他们的经验都比较丰富,并且也能够为学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更加愿意投入到法律学习当中来。(三)进行法律课程设置,开展多样化的法制教育活动。首先,高中学校应该针对当前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问题制定明确的法律目标,并且规划教学大纲,建立健全法律教学体系,让法律教学能够被学生以及教师充分重视起来,帮主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构建与完善,形成法律意识。同时学校还要开展多样化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演讲比赛或者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中,可以通过法律活动放松自己的心情,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除此之外,学生自己也应该注重法律知识学习,要积极的从多个渠道学习法律知识,并学会运用扎实的法律理论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四)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多方面配合。我认为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提高其法律素养,使其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一方面需要高中学校做出相应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多方努力。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共同承担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如从家庭这一角度出发,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学生多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并配合学校,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很多家长总是找借口,推卸责任,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其实家长一定要意识到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冲动,在这一关键时期,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家长们也不必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他们大可以在吃饭的时候或者睡觉之前陪伴孩子观看法律节目或者浅谈一些最近发生热点法律案件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之间就培养了孩子的法律意识,还不会让孩子觉得反感。如从社会这一角度出发,我国的司法机关部门可以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定期在高中学校内部加强司法宣传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触犯法律之后所要承担的不良后果。

五、结论

总而言之,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深知法律知识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性。但是我也了解到当前很多高中学生缺乏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这让很多高中学生在一时冲动之下极其容易做出错事,触犯法律。所以我认为针对当前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进行深化法制教育的探究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曹斌、郑洋、何清颖.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地域影响因素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5(19).

[2]高岳涵.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3).

法制教育范文篇6

从民主法制角度看,不管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其也是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史,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法制建设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也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从中外历史对比看,我们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又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中间没有经历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进程,因此“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美等民主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因此,既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现代的法制观,又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法制意识。从正反两面的例子看,时期民主法制被践踏,堂堂国家主席也在劫难逃,被迫害致死,更遑论一般平民百姓。时至今日,由于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正受到法律的全面的、深入的保障。由此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历史学科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确立他们现代法制思想,即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法制社会需要,应该说是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开拓的一个教学思想及领域。也只有从历史发展、时代需要的高度着眼,从培养一代跨世纪合格人才着手,才能体现出历史课法制教育蕴含的重要价植。

二、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讲授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区别

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历史知识,教学中穿插一些法制内容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讲解一些法制方面的知识也还是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历史教学中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应该是教育学生认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三、创新历史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法制教育范文篇7

(一)过于重视知识性的教育,忽视了理念性的教育。法制教育主要指的是个人思想方面的教育和综合素养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行为意识,以及尊重法律的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育以外,法律的理念意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也是保证学生约束自我行为的一项保障。所以,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信仰,加强法律方面的精神教育价值。但是,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性的教育,而忽视了理论性的教育,尤其是很多教育内容的讲解必须要深入地分析其中的精髓部分,而不是单纯地强行灌输知识而已。此外,教育重点不是制度的表面形式,而是在于教育的本质。但是,从目前的高校法制教育素材来看,思想道德方面与法律方面的教育,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仅仅占课本知识内容的三分之一,且内容过于广泛,介绍的内容也不够细致,很多简单的概念只是简单地阐述,分析不够到位,所以,整体的知识框架就像简单的读物范本而已。(二)过于注重课堂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法律的相关理念知识和情感。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感受法律,从心底真正地接受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养成一定的信念。但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法律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小,而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只是选择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已,所以,很多学生在法律方面的知识,只是强行记住一些内容,通过笔记来了解法律知识,但是,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需要进行实践。所以,只是通过课堂的背熟,只是构架知识体系,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而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法律信仰,从而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意识。

二、加强新教改背景下的高校法制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开展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把法制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结合,为社会和谐的发展构建良好的条件;其二,将法制教育与个人的综合素养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其三,将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权益工作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法律服务,通过一些法律途径帮助学生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其四,将法制教育与社会的治安进行有效地结合,并开展相关的社会性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然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高校大学生违法的概率;其五,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加大宣传范围和力度,要求大学生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二)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方面的理论教育。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但要具备完善的法律教育系统,并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只有教师的法律意识高,才能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更好地约束学生的行为。此外,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明确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涵,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三)以学生为主,探析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法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学科,必须要注重实践性教学,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高校必须要开展多样化的法制教育活动,充实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不断优化法制教育的形式。其一,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活动,比如一些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等等的审判活动。这样,可以更为强烈地冲击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心底的情感变化;其二,开设法制教育讲座,并进行模拟的实践活动,进行相关法制知识的教育,并开展讨论会;其三,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知识辩论大赛。通过这样趣味性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创建更为有趣的法律知识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教改背景下的高校法制教育,必须要深入地分析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并找出教育的契机,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力度。同时,构建良好的校园和谐教育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培晓.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革有效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0):87-88.

法制教育范文篇8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科学知识还没有武装自己头脑的时候,不能相信鬼神邪说,要相信科学,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解释那些自己现在还没法解释的事情。要相信天才是奋斗出来的,成果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没有什么:“成功者是命好,不成功者是命不好”的说法。就有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还必须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提高。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即要求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他曾批评过墨子过于强调感性经验,过于相信老百信所谓“耳目之实”。

一、认识自然界,培养学生科学自然观

自然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受到科学自然观教育。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看法,科学自然观是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自然界,看待自然界与人的关系。

1、让学生知道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

2、使学生懂得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3、使学生知道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4、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5、教育学生相信科学,消除迷信。

小学生掌握知识不多,容易受迷信思想的欺骗和危害,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正确认识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在教学中渗透无神论教育。

二、参与自然实践,养成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做好一件事的先决条件,学生的科学态度包括好问的习惯、探究的兴趣、合作的精神、尊重事实的品德及不怕失败的意志等。它是在认识自然、完成活动中锻炼和培养逐步形成的,科学态度的养成,将让学生终身受益。

1、好问的习惯。

2、探究的兴趣。

3、合作的精神。

4、尊重事实的品德。

5、不怕失败的意志。由于诸多的原因,现在的小学生生活无忧无虑。

法制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法律素养;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改革策略

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上要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弘扬宪法精神,将党的各项法律政策与方针落实下去,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对法制教育进行准确定位、不断优化法制教学的方式,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建立科学的法制教学课程,为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法制教育课程不完善,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

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来看,许多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只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的法律知识课程,这对于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许多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也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认为法律知识学习枯燥乏味,且实际运用的机会并不多,造成了认知偏差,导致许多学生的法律素质不高,在生活中遇到诸多的困难。如,自我保护意识不够,网络诈骗现象、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其中,有的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上当受骗等信息时常见诸报道,更甚者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之后进入职场,上当受骗导致背负巨额债务,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影响终身,让人深感遗憾。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完善传统的法治素质教育,打破陈旧的法治素养培养理念,增加信息化培养新路径势在必行。

(二)法制教育缺位,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法制教育观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高职院校在学生法制教育中还存在缺位的情况,导致学生的法制观念不强,高职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这也说明了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还远远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对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没有真正地将法制教育落实到位,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网络时展下,许多的高职学生开始接触网络,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每年出现的关于“网络被骗”“网络暴力”“泄露机密”的事件不断地增加,这也说明了在网络时代,高职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例在不断地上升,许多的高职学生成为违法犯罪的当事人,这都是由于高职学生对法律的学习不够、法律知识淡薄造成的[1]。与此同时,许多的高职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成了网络时代的受害者,比如,在最近几年,高职学生“网络贷款”“网络隐私”“网络传销”等侵害事件频频发生,这也说明了由于许多的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淡薄,在社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为高职学生的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利环境,造成高职学生犯罪事件的频发。

(三)法制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缺少践行法律的行为

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业较重,许多学生专注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法制课程学习漠不关心,其关键的原因还是法制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完善,缺乏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程不具有吸引力,许多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便是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层面,对于法律实践行动是非常少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法律知识学习中,法律教育与实践是相脱离的,高职院校教育注重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与理解情况,对于法律知识的社会运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的学生可以理解法律知识,但是在具体生活中运用的时候,却不知所措,没有实际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法律知识教育与实际脱节的情况。二是高职院校对法律知识实践活动开设较少,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知识教育氛围。

二、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改革策略

(一)对法制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完善法制教育理论

许多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这样的误区: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属于隶属关系,认为法制教育是没有独立性的地位的。这种定位与实际发展是不相符合的,也是片面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中难以达到理想化的效果。众所周知,法制教育作为国家高度关注的教育课题之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党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与目标,对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进行准确定位,不断优化素质教育理论,将法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提供方向。

(二)优化法制教育方式与方法,促进法制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不断更新与优化,确保高职学生能够接受,提升法制教育的成效。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遵循法制教育的规律。法制教育是一种思想上的认同,而不是行为上的约束与规范,只有从思想上认同,学生才能够意识到法制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养成遵法、学法、守法的行为,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职学生的法制学习环境不仅局限于学校,也要在实际的生活中践行法制知识。学校要开设丰富多样化的法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法律素养就会不断提升,对于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就会更强。比如,在面对法律事件的时候,大学生能够想到的是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权,而不是通过一些其他外界行为来进行处理。第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教育的载体,实现法制教育的现代化。在教育中将网络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育,通过网络媒体资源来加强对法制教育知识的讲解与宣传,让学生能够通过资料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政策与法律事件,认识到法律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对法律知识学习有更加清楚地认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网络时代与法律意识的关系,让法律意识教育能够贯穿到高职学生的学习之中,创新教育的模式,将教学工作与时代性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

(三)改革与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实现法制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系统应该包括高职院校的学科背景、教师队伍、教育模式,为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培养提供一定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改革法制教育工作中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主要停留在基础知识学习上,对法律相关的案例接触较少,许多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缺乏积极性[2]。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开展法制课程的时候,需要将法制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制教育应该走在社会法制建设的前端,与法制建设在实践中保持一致,将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从社会的客观规律来分析社会的法律问题,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法制实践,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对此,高职院校应该对学生的法律实践运用能力引起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将法律知识与生活事例结合起来讲解,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能够辨别社会中一些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第二,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法律实践经验,为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奠定实践基础。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增设具有意义的法律实践活动,比如辩论赛、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法制知识竞赛、法制社团活动等许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学生发展素养培养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必然,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关系到社会人才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教育与学生的特点,加强法制教育改革,立足于新时期国家法制建设的要求不断优化法制教育内容与方法,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敏,吴雪飞.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2(3):47-48.

法制教育范文篇10

一、应着力改善法制环境

青少年违法犯罪有些可归因于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但更多的可归因于在自身权益受损害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找到第二解决的途径,也就是说我们的法治工作仍有待改善。目前的法治水平尚不足以能够安全公平公正地解决广大青少年所面临各种纠纷及侵犯权益的事件,当成人面临各种权益被损害的情况时寻求司法介入并主持公正都可能是感到一件困难的事,我们又怎能指望孩子们能够有效借助司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呢?如果说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对法治不完全信任的情况,那么可能性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的法治水平的确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不能忽视的。很多恶性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如果一有苗头,司法机关能够积极主动地介入并进行有效干预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现实情况是消极的、懈怠的,甚至是冷漠的,这都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构成因素之一,我们应当从这些方面入手,提高法治工作水平,创建更好的法制环境,让广大青少年建立起对法治的信心,让他们在发生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依靠法律公正、公平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去以暴力解决问题,或者是“以暴制暴”。

二、应着力强化道德教育

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矛盾纠纷,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有些可以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其实可以用其他更有效并正确的方法予以妥善解决,这实际上符合我们“以德治国”的良好愿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期待。然而在目前明显功利化的教育现状中,道德教育同样也成了一块非常短的“短板”,要真正实现“以德治国”,或者说我们如果真正希望广大青少年更多通过积极沟通、克制忍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必须做好针对广大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做好针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既需要做好“治标”的工作,又要做好“治本”的工作。相信如果有了道德这个社会生活的润滑剂,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就会少一些,就算有了矛盾纠纷解决起来也会容易一些,自然地,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也就会越来越少。

三、应学习有关法律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