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3:08:33

封面设计论文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封面设计文字形式美创新思维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封面设计是书籍的脸面及外衣,大多时候可以说是封面把书籍卖给了读者,因为好的封面就像招贴画一样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21世纪的书籍已经是一种文化商品,这就要求书籍设计也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创新。一本书有再好的内容,但如果没有好的面貌──一个能使读者一见倾心的封面,也会被埋没在书架中,因此,书籍与读者见面首先就依赖于封面。读者对封面第一眼的感觉非常重要,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在封面这块有限的空间里,通过文字、图形、色彩以及材质把书籍内容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而文字要素是封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封面设计中的文字既有语言意义,同时又是抽象的图形符号,它具备了最基本的形态要素的点、线、面,以此进行组合构成,作用于封面设计。因此,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以文字为主以图形为辅,特别是书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封面上可以没有图形,但绝不可以没有文字,文字在封面设计中应占有显著的位置。下文就文字要素在封面设计中的构成展开论述。

一、封面设计中文字的构图形式

设计封面文字内容要根据书籍内容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考虑。封面设计中以书名为主体,作者名称、出版社名称等文字为辅的构图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垂直构图书名文字垂直排列,常见垂直构图有居中垂直、上居中、下居中、居左、居右,或较长的书名以垂直错位的方式出现。垂直构图具有严肃、庄重、高尚、刚直的风格。

水平构图这是一种常用方法,一般有水平居中、水平居上、水平居左、水平居右。书名在中间让人感觉沉稳、古典、规矩,在书的上部令人感觉轻松、飘逸,居左靠近书口的一边有动感,有向外的张力,在下部让人感觉压抑、沉闷。水平构图给人以平静、安定、稳重的感觉。

倾斜构图人们常用倾斜方式表现动感,打破过于死板的画面,以静求动。书名文字的倾斜排列令画面活跃有生气,运用合理有助于强化书籍主题。

聚集构图书名文字聚集排列,能呈现一种安定的秩序感,并能增强视觉冲击力。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紧张密集的感觉,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封面设计中字体设计

封面设计中的字号选择因大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书名一般选用较大的字号做到主题突出,而作者名和出版社的名称可以作为线的概念用较小字号。封面中所运用的字体除了选择恰当的字体外,笔划也要清晰醒目,容易识别,具有可读性,不要选择不容易读懂的字体。随着时代潮流不断演变,字体也随之变迁,像大篆、小篆、钟鼎文现在只成为书法家的专用,广大读者对其认识很少;草书、行书、繁体字对现代大多数人来说,识别率也很低。对现代创意的字体,在运用时也要注意其识别性,不要只注意形式美感,而忽略了传递信息的功能性,否则会影响书籍与读者的交流及书籍在市场上的流通。封面设计中文字可选用多种形式的字体设计,如书法体、美术体、印刷体等。利用书法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美术体则又可分为规则美术体和不规则美术体两种,前者作为美术体的主流强调外形的规整,点画变化统一,后者具有变化丰富、个性突出、适应性强、富有装饰的特点。印刷体则利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丰富了表现力,弥补了个性不足的特点,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之,无论运用何种字体,都要与书籍内容和表现风格做到统一,字体首先作为造型元素而出现,不同字体造型具有不同的独立品格,给予人的视觉感受和视觉诉求力也会不尽相同。

三、封面设计中文字的形式美

书籍封面的字体既具有可阅读性功能,又具有装饰性功能。既然有装饰性功能,就具有它的形式美感。首先是每一个字的形式美感,除了选择或创造每一个字体外,还有对笔划点、横、竖、撇、捺局部地进行创意和设计,使文字图形化,从而使封面设计形成文字与图形的有机结合,增加读者对文字的记忆。其次,文字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形式美感还体现在文字的排版、大小的对比、笔画粗细对比、疏密关系以及文字在空间上的运用。封面设计中的文字要注意把握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在视觉感受中体验到美感。要根据书籍的内容决定文字排列的形式,调节节奏的强与弱,调节字体形式的点、线、面抽象形式的律动,使视觉不断有新的感受,并体现出书籍的总体风貌与特色。如果书籍封面有图形和文字配合,字体的处理就应考虑和图形的呼应关系,根据图形的大小,复杂与简单的程序处理字体的视觉强弱效果。文字设计与图形设计要有主有次,有强有弱,要做到层次分明,合理地运用封面有限的空间。

四、封面文字设计与设计师的创新思维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2

1中国元素在化学类期刊封面中的体现

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1]。中国元素,在幽深久远的历史里积淀而成,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结晶。根植于化学学科特性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封面设计,可能成为受众接触刊物的首要切入点,深刻影响受众的直觉印象。化学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承袭视觉传达的主渠道,依托文字、图形与色彩三个核心媒介的巧妙融合,把设计者融文化于化学变化的意图水过无痕地传递给受众。中国元素在国际知名化学专业刊物封面设计中逐渐凸显,暗示了中国自然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对封面中国元素的分析不仅包括了具象化的龙、红灯笼、祥云、院落等元素,也可通过剖析这些具体元素在设计中的变化、活用与融合规律,探索这些意象背后潜藏的中国文化底色与审美意识。何谓“中国元素”,学术界暂无定论,但基本应该包含这样几方面:(1)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的传统文化;(2)含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表现形式;(3)生命力持久,从古至今,生生不息。通过分类梳理世界知名化学类期刊封面中的中国元素,可以看出,物质文化方面如彰显地域风光的黄山、鼓浪屿等,又如凸显中国建筑特色的四合院与长城等;在艺术文化方面,选用国画、书法和印章等;宗教神话方面采用如龙、凤、麒麟、祥云、悟空、哪吒、嫦娥奔月、太上老君等内容;民俗文化如太极图、风筝、新年、十二生肖、炼丹等;精神文化方面含括传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容。所挑选的六种刊物在2017.1–2020.4期间共出版1001期,其中出现中国传统元素的封面有66期。依据以上分类,使用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山17次、鱼14、龙10、荷花9、太极8、孤舟8、飞鸟8、灯笼6、流水5、古院5、太阳4、梅花4、哪吒4、古人家3、鹤3、鞭炮3、熊猫2、长城1、中草药1(有些封面是多种元素同时出现)。除此之外,哪吒闹海、悟空大闹天宫、太上老君炼仙丹、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以及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愚公移山等民间传说也成为彰显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科技信息发达,技术与价格透明的现代,“设计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2]。不同的视觉符号在组合后会形成丰富的结构样式和语义修辞关系[3]。作为优越于文字的优势载体,图像话语模式逐渐取代了语言文化话语模式,进而成为把握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主要模式[4]。期刊封面中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既要凸显化学变化的知识性,又要彰显中国元素独特的文化性,还要展现中国文化融于世界文化的可塑性,其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渗透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2中国元素渗透在化学之变中的表达特点

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现象,但其不变的基本特征是生成新物质[5],讲述化学故事要遵循化学学科的严谨性、清晰性、多变性,但是,中国文化故事的讲述往往参入了传统哲学的圆融精神,很多中国元素都带有极强的贯通性,元素之间交织纠缠,在千丝万缕里形成复杂的网络,形成整体性特征。以下依托典型封面案例,基于根植传统、以变应变、融会贯通三个维度解析中国元素与化学之变的讲述逻辑,书写传统中国元素如何从单一呈现向多元素组合融汇,形成有机体;如何从直观向写意转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中国艺术辩证法中的哲学思维,如何主次分明地彰显中国元素的张力,让自然之象与人文之意、客观的化学变化与主观的精神世界达致和谐统一。2.1根植传统组合具象。中国文化重视守护传统之根,所遴选的期刊封面蕴含的中国传统元素都具有典型的中国艺术辨证法互渗互转的特质。体现互渗关系的如荷花与鱼、灯笼与古院、龙与祥云等;在对立里互转的如动与静、黑与白、显与隐、浓与淡等。将这些典型的中国文化要素融入化学之变,首选的方式为并构式组合,遵循中国传统构图与意境追求,重构组合各中国元素,孕育出极富传统气息的氛围。图1所示的封面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典型的社会生态[6],通过中国古风画的方式展现了一种由硫系银丝组装而成的疏水半导体金属-有机骨架(MOF)AgS-L,宿主骨架中的氟化配体赋予此材料良好的疏水性,同时材料具有明显的半导体特性。封面将四方体的AgS-LMOF结构巧妙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明灯相结合,竖直的灯骨架上为有序排列的非离散螺旋(―Ag―S―)纳米阵列,通过氟化配体的横向连接形成了孔明灯的四方体结构。从雪地冉冉升起的孔明灯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该材料的骨架结构,也体现了该材料良好的疏水性。在古建筑的隐隐绰绰与古文化回廊的延伸里,我们看到了冬日特有的景致:漫天飞舞的孔明灯点亮了黑夜,红灯笼绵延回廊,文人墨客观众生相,梅花绽放月夜,略带寒意的冬夜,因为月华与灯笼的暖光、小贩的烟火而予人祥和宁静之气。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总能御寒绽放,老干发新枝,蕴含该研究历经时间洗练不老不衰愈香愈坚。一位母亲抱着孩子观看夜空里的孔明灯,在温馨和祥静谧的氛围里预示这项研究工作中具有独特美学结构的新型材料将极大地推动低维电荷输运通道微孔导电框架的探索,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封面设计主要依托相对静止的要素组合,所以更强调设计者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性,在人与人、人与灯笼、人与月之间的互动里,受众被自然地带入画面融于此情此景中。2.2以变应变形意合一。当然,要将无形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化学之变,融自然科学与人文气韵于同一个封面,不仅需要并列组合,还需要更高端的整合,甚至融合,以此突破有形的藩篱,赋予其无形意境带来的无限想象,让化学之变的时空观充盈丰富的内涵。图2的黑龙之变封面在龙的时隐时现、龙的黑与云的白、龙的刚与水的柔里凸显了中国艺术辨证哲学中显与隐、黑与白、刚与柔兼而有之的意蕴[7]。依托相似性联想,提炼典型性中国元素,将传统的黄龙改造为黑龙,活用不同元素之间的近似性与关联性,依托系统把控,将故事内容、符号象征进行优化、创新设计,组合生成内涵更丰富的图景,形成一个丰富混整的有机体。一直以来,因为酮胺的反应活性很低,导致用于制备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通用支架——α-四取代丙氨酸的构建仍然是一个挑战;同时,关于铜等金属催化对映选择性炔基化酮类化合物的反应较为少见。居于封面中心的黑龙代表铜催化剂,在高效、低成本的过渡金属催化合成反应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聚合祥云中蕴含的两种反应物,产生了N-磺酰酮亚胺的不对称炔烃基化反应,得到对映体过量值(enantiomericexcess,简称ee值)最高达99%的手性α-叔胺,从神龙口中喷涌而出,这一切都借助龙的强大力量而推动,一如黑龙黄色眼睛里的光。祥云纹是典型的装饰纹,形态有自然图形也有几何图形,云彩自古是古人劳作时判评气候的元素,故对云彩的崇拜与敬畏隐含人类与自然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愿,祥云在这个化学反应中代表了必不可少的外部要素的参与融合。文章创新地使用铜催化末端炔烃与N-磺酰基α-酮亚胺酯的不对称加成,随后环状产物简单开环,高效生成线性α-四取代丙氨酸。封面通过对传统的黄眼黑身龙形象的改造,以黑眼黄身的巧妙转变,展现出方法的创新与进步,也隐喻该反应过程的沉稳、效果的强大,且产物具有良好的产率和对映选择性。封面在中国元素的外壳里不断注入新意,巨大的黑龙位居封面中心成为生发点,也是其他元素的汇聚点,文字融合在图形中,图文有机统一,形成和谐画面感,再通过龙身颜色、纹理等的巧妙变换与融合,使其成为具有视觉美感的新形象,产生新意象。在黑龙、云与水三个重要元素的交织里,寻找变换规律,把握属性,获得对变化过程的深刻理解,也强化对中国广阔深远文化的体悟,潜移默化中达致文化审美与认知的趋同。2.3融会贯通形神合一。封面设计要超越中国元素的物化浅层表象,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需要将中国元素蕴含的形式、规律、精神、审美特征与表现形式与化学变化紧密联结,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将元素的神韵创造性地融入化学变化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让科学技术的有形变化融汇于中国文化无形的精神之中。图3所示的研究关键点为钙钛矿卤素交换性质、可视化和食用油的检测。论文封面中青绿与淡红的分子模型为卤素交换前后的钙钛矿分子[8]。封面设计通过金黄色油品的圆周摇荡形成圆弧,并在油滴顶部嵌入极具中国元素的中华龙,展示论文作者的所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远古人们认定的与水相关的神物,它主宰着所有动物和天象,龙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凝结。但是,封面中龙意象的设计具有更强的包孕性,食用油的油滴汇聚而成金龙,微眯的龙眼紧盯着油样,恰似一位严谨的食品安全卫士,金龙有龙鳞似无龙鳞,有龙爪似无龙爪,有龙须似无龙须,想象空间之大折射信息隐含之丰富,从而引发了内涵的延伸与外延的拓展。金龙以昂扬的姿态上升,龙身上飘逸的油滴,是对抑扬之法的活用,以动显静,以静衬动,动静相反相成中将化学的动、龙的动与变化的静、龙之静高度关联契合,构成一个逸气横生、圆融完整的艺术境界,寓意这项技术的研究具有无限活力,将不断深入拓展。五条立体感很强、色系渐变的缎带,结合油品微滴中的碘离子,展示了新型荧光材料在不同食用油样品中的传感显示,而钙钛矿化学结构与颜色曲线的有机结合,更进一步展现了科研与艺术结合的灵动之美。从根植传统的具象组合到以变应变凸显形意合一,再到融会贯通、形神合一,上述典型封面案例的中国元素宛如诗意语言,让冰冷的化学变化有了温柔的一面,于潜然贯通中表达出各类化学反应中存在的不可言状之美,尽量将复杂的化学反应状态以最美的图式表现出来,在确定中带有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又蕴含确定的意蕴,带给阅读者诗性体验。这是中国式的传媒方式与艺术表达方式,将宇宙自然、日常人生、时空之谜与人生感悟融汇于封面中,体悟静谧中的跃动。

3中国元素在化学类期刊设计中的承载

知名化学类期刊的封面设计不仅要基于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中国风格本位,还要主动融入国际发展洪流,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里沉潜着中国传统思维的特殊性,“中国的传统思维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保持了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不以形式逻辑来切割肢解,是符合辩证法的原理的”[9]。正因此,中国元素融入化学之变的方式凸显了与西方设计美学迥然不同的风貌,凸显了承载历史、弘扬美学、影射实力三个使命。首先,封面中的中国元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内蕴。历史的温情让化学故事的讲述多了一份源自历史的温暖记忆。如太极意象彰显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暗合大自然化育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特质。正因其丰富的历史意蕴,太极成为了化学类刊物封面设计中备受欢迎的元素,成为一个被日益强化的符号,其无可替代的传统文化阐释力,其不可言之的文化认知影响力在历史积淀里日益强大。其次,中国传统美学设计具有温和朦胧的特点,与西方刊物封面设计重视视觉真实的原则相比,中国封面设计在空间表现中富有情景交融感,具有情感流动的生命感,遵循对传统中国元素观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基本表达路径。“形”是第一层,为客观存在,是物化的形态;“意”是第二层,是内在表征,是寓意、是谐意,传递思想与情感;“神”是第三层,为无形之意境,为整体的气韵旋律,传递无形的文化积淀。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外在到内在,既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逐级深入的阐析逻辑。以下以太极意象为例,剖析封面中中国元素负载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与美学表达。图4展示的论文封面主体因素是太极,背景因素是中国山水自然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展现了一种由基因工程重组蜘蛛丝蛋白和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修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层组成的“自匹配”摩擦压电纳米发电机(TPNGs),并且在植入式和可穿戴电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0]。封面中左侧白色的带有蜘蛛网纹理的鱼代表着由基因工程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右侧黑色的带有聚合物网状纹理的鱼代表着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修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层。双鱼如太极图状旋转摩擦,背景环绕着电流,暗合摩擦压电纳米发电机中的两种物质摩擦从而产生电能的机理。太极圆位置居中,带来集中感、均衡感,鱼儿静谧游戏莲叶间,含苞欲放的小荷、盛情绽放的荷花,体会到时空流转的沉静,内在循环体系的贯通,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画境。太极图以图案化手法,借用透视、几何构图、光影等设计理念,准确把握化学变化的核心理念,围绕核心运用其他元素,提炼出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信息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受众感受到化学变化的气息与无穷生命力,形成一种直觉性特征。图案表现与化学变式呈现一致性特点,具有平衡美、节奏美、对比美,不仅达到审美的愉悦,也达到化学变化中求平衡、追稳定的本质,这就使封面设计彰显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之曼妙。太极封面设计尊崇“道法自然”,此处的自然是遵循万事万物自身的发展规律,阴阳二体互生构成浑圆,柔美的S形宛如首尾衔接的双鱼,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在无形玄妙的气韵里达到对立统一,饱含宇宙生命的动因。墨气氤氲予人立体感,在浑圆里孕育辐射出万象之静美,颇富曲尽幽情的审美意识,在体验性与感知性中尽藏理性哲思。太极阴阳图讲述立天之道、立地之道,是人类文明的古老根基,也是时代相传的基因。浸染于太极意向中的封面,具有极强的意蕴再释性,将化学之变的精微与幽深扩充为整个封面气韵的无限性,这种独特艺术的无限性是中国元素的独特魅力,即在形象创造中阐释化学变化独特的生成过程,避免过于简单、直观的植入,以守、变与融为原则进行设计创新,将感性体悟融入自然科学的理性感知,达成一种运作高妙的传递方式,从而达到比冰冷的理性表达更温润人心的效应,可能引导受众开悟启慧,感知封面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中国传统历史思想与文化以独特的中国式表达渗透在期刊封面设计中,其数量的增多与表达的多元性都影射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日益提升。在化学科技领域,中国力量正释放出更强大的声音。封面设计作为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传递中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因此,与化学变化主题相关的封面设计不能止步于设计技能,更应该关注讲述“CoverStory”的能力。“目前,全球仅有少量影响因子较高的顶级科技期刊编辑部采用封面图片与“CoverStory”结合的形式,对科学主题进行深层次阐释”[11]。讲好中国化学研究故事,讲活中国科技发展故事,至为重要。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助益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助益科技依托文化基石,在互补互益里,在深度弥合里提高国家彰显软文化实力与硬科技实力的自信。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类期刊;《装饰》;最美追求;设计理念

《装饰》杂志原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该刊成为由清华大学主办、公开发行的学报。《装饰》杂志生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设计的本土特征,是我国当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刊物,也是本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主要阵地。《装饰》以“装饰”为名,既是装饰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交流阵地,也反映了办刊者装饰美化大众生活的愿望。该刊以“深化工艺美术、优化设计理论与实践服务”为办刊宗旨,始终以高水准的学术定位和高品格的文化格调为标准,对我国艺术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艺术类期刊《装饰》最美追求的实践

作为我国一流的艺术类杂志,《装饰》坚持不懈地追求最美展示效果,这是该杂志的“天然基因”。《装饰》在最美追求时,庄重雅致的设计风格形成了独有的装帧特色。杂志通过探索,构建层次化的美学设计体系,呈现出最美的视觉观赏效果。1.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装饰》通过最美追求的设计探索,涵盖了艺术设计的所有领域,为我国艺术设计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在封面设计上,《装饰》选择强烈的色彩作为对比,结合抽象视觉元素,呈现独特的艺术设计内涵。在封面字体的使用上,从现代设计语言出发,使用创意型美术字体。封面的布局排版也极为考究。在期刊内页中,巧妙地搭配文字与图片,合理转化色彩与空间的设计,立足视觉特点,实现了艺术美学与阅读价值的有效融合。在2018年第1期杂志封面中,使用橙色和黄色作对比,封面中心使用巨大的圆形作为主要图案,将本期特别策划的文章名称陈列其中,以虚实色块作对比,为读者提供联想空间。封面四角使用4个较小的圆形(内涵为:衣食住行)作为具象补充,特别是巧妙地将“面条”与“永”的图案虚实结合,使读者对本期的特别策划“海外汉学(饮食文化与汉字书法)”形成直观了解。通过线条与空间设计布局的巧妙转化,展示了独特的封面艺术。在内容设计中,图片更是比比皆是,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张或数张图片作为辅助。在本期“新设计”栏目中,主要介绍了“可打印藻类塑料”“时光碎片”和“Care+Wear病号服”三种设计理念与方案,以“文字+图片”的介绍方式,让读者有效了解这三种新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的内涵,形成直观理解与立体化认识。正是从封面到内容、文字等层次化以及细节化的设计探索,使《装饰》呈现细腻、典雅的风格,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争相学习的对象。2.《装饰》设计语言的感性之美。感性之美是一种由视觉观赏所引发的心理美感,作为大众广泛欣赏的美学,感性之美能够对大众形成直接的、感性的美学体验。《装饰》杂志在设计中使用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装饰语言来表达期刊的视觉审美理念,展示杂志质朴、纯粹的感性之美。与很多艺术类期刊不同,《装饰》在进行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时,立足我国设计潮流,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感性思维来展示民族风格与感性之美,读者通过封面的图案、造型,能够直接感受杂志封面所表达的感性美。在《装饰》2018年第4期杂志中,围绕特别策划“设计•扶贫”主题进行封面设计。在主要图案上使用乡间梯田的画面,通过巧妙的艺术化处理,让乡村与设计活动相融合,契合了本期“设计•扶贫”主题,也让读者对设计与扶贫的关系形成“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的直观认知。通过使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设计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最直接、最原始的感性美学。3.《装饰》设计的理性之美。作为艺术类学术期刊,《装饰》在用感性设计语言表达美学的同时,通过巧妙的立意和设计构图诠释了设计美学的理性之美。与其他期刊不同,《装饰》杂志的封面图像通常由多个具象组成,在图像元素的选择上,更青睐于形式感极强的图片。自2002年开始,《装饰》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设计理念,将几何图形融入设计之中,诠释了理性的美学内涵。几何图形是极其理性的设计语言,积极应用这一图形元素充分契合了《装饰》在理性之美的设计探索与尝试。《装饰》2018年第2期杂志中,由平面与点、实线、虚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对称设计的蝴蝶图案,充分展示了理性之美的设计底蕴。“包装设计”作为本期特别策划主题,封面使用层次感极强的几何图形为底,与封面图片之间形成“三维”构图空间,有效突出“包装设计”的空间美感。

二、艺术类期刊《装饰》的社会效益分析

《装饰》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立足艺术设计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独特定位,展示精致办刊的风格,通过不断探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六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装饰》充分彰显自身的品牌形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获得多种荣誉:从1999年开始,连续四次(1999年、2003年、2005年、2011年)荣获“国家政府期刊奖”。在教育部所属社科类期刊中,仅有《装饰》是连续“四连冠”的期刊,也是我国唯一一家获得此项荣誉的艺术类期刊;1999年,我国首次评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装饰》成功入选;2009年,《装饰》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并名列全国“百强期刊”推荐名单榜首,是唯一入选的艺术设计类期刊;从2014年起,《装饰》先后于2015年、2016年和2018年,连续四次年荣获中国最美期刊。新时期,《装饰》借助清华大学的科研和学术平台优势,不断创新,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严格把控学术质量,坚持最美艺术追求,在国内外形成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作为社科类学术期刊,能够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北大“双核心”收录,充分证明了该刊的学术价值。《装饰》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也是北大图书馆从1992版至2017版先后8次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和复合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根据2019年3月6日中国知网出版信息查询,《装饰》杂志的复合影响因子0.669,综合影响因子0.452,其中数字文献15205篇,数字文献总下载量2985643次,总被引用次数50571次。作为双核心期刊,《装饰》坚持“立足当代,关注本土”的办刊理念,积极传播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三、《装饰》成功办刊经验分析

“最美期刊”以突出中华民族特色、期刊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和制作工艺与技术的完美统一、创意理念、艺术欣赏价值为评选标准,积极鼓励期刊装帧领域设计者不断创新,推动出版业广泛使用绿色印刷材料与工艺,促进我国期刊行业装帧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1.创意独特、新颖,打造最美期刊《装饰》杂志的装帧设计,选择具有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色彩的造型作为设计图案,合理搭配文字,诠释独特、新颖的设计理念,成为我国最美期刊。为了确保期刊封面的创新性,《装饰》每一年都会邀请一位知名设计师负责期刊的整体设计,形成了新颖的设计风格,通过设置独特的美术字体和几何图形,诠释空间转化与内涵表达的层次美。《装饰》办刊诠释了高品格的文化定位,高雅致的艺术格调,在设计领域的多项探索都成功引领了艺术设计领域新风潮。2.从纸媒平台向多媒体平台的发展《装饰》在最美追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实现纸质期刊与数字化平台的信息共建、资源共享,生动地展示了期刊内容,提升了期刊的传播影响力。《装饰》开通官方网站,读者可以在网站中阅读从2009年第1期至2018年第8期共116期的期刊内容。此外,该网站还是杂志社新闻传播的窗口、论文投稿编辑的平台,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空间。通过网站友情链接,实现了以官方网站为基础,包含新浪微博、豆瓣、博客、微信平台等多种服务形式的多媒体平台。3.从学术研究到实践应用——从装饰“理论”到装饰“实践”无论是设计实践,还是设计理论探索,《装饰》将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有效结合,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检验”的全面延伸,提升了期刊的功能性价值。《装饰》始终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深度融合,自2014年开始,《装饰》每一年都举办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评选暨作者交流活动,通过举办线下活动,汇聚作者资源,拓展文章的来源。2018年,《装饰》将传统的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升级为常态化、规范化的主题学术年会。2018年6月,“设计研究新范式”——2018首届《装饰》学术年会在广东开幕,该年会为《装饰》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此外,中国装饰杂志社组织“面向未来的设计学——国际设计期刊主编论坛”“走向大众的美——中国设计期刊收藏展”等一系列线下活动,延伸了《装饰》的研究空间,通过遴选优秀论文,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综合,实现线上办刊与线下交流的一体化融合。

四、《装饰》对其他艺术类期刊的借鉴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4

装帧设计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装帧设计即刻意地精致和完整一本图书的全部,是在完成图书的整体美。在直观的美感中,感动读者,感动他人。没有主题就没有创意,书装艺术离不开书的主题。

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也要始终以主题为本,以完善图书的整体形态为要旨,自觉把装帧作为从属性的客体来定位、来做文章;倘若在创作中能不时提醒自己:他人会怎么认识这个主题,认识这件作品,假如美术编辑换一个角度、退一步思考问题呢,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为创作主动性的坚持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听一位做书的朋友说起,现在卖书,50%卖书皮。这话虽不十分贴切,但现在书商做书,对书装要求的苛刻是很难想象的。“虽说不是货卖一张皮,但是如果图书没有好品相,就一定不会畅销。”一些图书策划工作室,美术编辑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很多图书策划人不约而同地把美术编辑的作用放大到了几乎和文字作者“等量齐观”的重要程度,在接待图书作者、探讨稿件、策划出版时让美术编辑全程参与。装帧设计者要把手中的活做精做细,做得富有生命和个性,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唯有主动,想象的空间才能自由、活跃、不拘一格。设计艺术是主观、能动、积极、活跃的行为,是从无到有的一种艺术体验,装帧设计若失去了装帧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作品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及观赏的价值。吕敬人先生的装帧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他对装帧艺术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外,与外界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因某些相左意见而对该作品进行“修正”,那这件作品能如此完美吗?

优秀的装帧设计就是一个路标,引导读者如何尽快找到图书的主题;就是一座桥梁,搭建了作者与读者的通途;它也是一种诱惑,引诱读者购买的欲望。有缜密思维的装帧设计的视觉引导,从一开始就能先声夺人,与读者展开一场读书定位的谈话。

2006年是国内市场大众健康类图书风行天下的一年,然则这些图书的命运却不尽相同。除了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出版品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装帧设计,甚至是封面设计,就已经在健康类图书销售的阵地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要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坚持装帧设计的审美引导功能。现在不少出版社撤销了美术编辑室,请一些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来设计。其视觉效果是不容置疑的,但细品味,大部分作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是书文化的底蕴,也许是对书的感觉,似乎明确的告白多一些,给人于启迪、于联想、于精神情感尚欠缺了些。

二、从“设计”到“做书”

做书,是选题的后策划,是在作者的原稿确立以后,文字编辑的加工和美术编辑的包装、制作行为。

目前,普遍的加工模式是文字编辑先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后交美术编辑设计,如养路工的各分一段,责任分明。也因此,美术编辑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也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美术编辑应改变被动的状态,甚至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文字编辑的领域。而不只是停留在书籍装帧的表皮打扮或简单的内文装饰这一层面。在选题策划时就应与文字编辑一起熟悉文稿的内容,探讨书的开本,策划书的形态和装帧方式,从抽象思维逐渐转变到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来,尽可能多地采取合适的编排手段(如增加图表、插图,变动字号等),尽量将书稿做新、做活、做通俗。

美术编辑要完整一本书的策划意念,不应是单一的封面或版式的片面行为,在遵循该书策划者的初衷时,逐渐逐级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成熟创作思路,时刻反省自己的加工行为,弥补文字加工的单一和欠缺,深入浅出,亦可相得益彰。《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先生的力作,无论从书的开本、形态,还是装帧材料的使用和三维与二维空间的连贯处理,都不难看出做书者为强化做书意识所尽的心力。其木板、羊皮、纸等传统书装材料,其激光嵌刻的汉字和古朴、实用的锁扣,经现代设计观念的结构和组合,令人叹为观止,而内文的散页装订,可挂贴、可描摹、可复印、可制版,对喜书者言,从收藏、从观赏、从教学均为佳选。我国出版的各类书法艺术书籍颇多,类中不乏精品出众之作,但《朱熹手书千字文》的出版,无疑从气魄上、外观上都力压群芳,为精品中之精品。

同样内容的一本书,同样的发行渠道,仅仅因为换了一张皮儿,把“面子”(封面)乃至“里子”(版式)做了一下改换,就有可能变滞销为畅销——这就是图书装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装帧设计更好地“拉动”销售力呢?这就需要美术编辑一定要“多管闲事”,不断地向文字编辑追问:“读者群体如何定位?大约什么定价?销售渠道都有哪些?……”这其实也就是美术编辑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设计到有意识地做书。

笔者最近参与了社里一套孕产保健类图书的策划过程。孕产保健类图书在市场上可谓琳琅满目,同样选题的图书不计其数。很多的同题材畅销书也已深入人心。那我们的图书如何取胜?笔者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形式高于内容。

是“内容高于形式”,还是“形式高于内容”,永远是装帧设计人员苦苦寻求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形式高于内容”也是图书设计的突破之处。而且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在对很多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孕产保健类图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将为人父母的年轻读者,为了孩子舍得投资,同时他们也需要丰富实用的信息指导育儿过程。在装帧设计上,首先选用轻松活泼的暖色调,增加和读者之间的亲和力。开本选用大24开本,这样内文可以穿插大量的图片,使阅读更加轻松。设计上更贴心地增加了照片粘贴处、“每周感言”等。阅读结束后,此书也可以成为一本孩子成长的纪念珍藏书。选用厚度较厚、手感舒适的轻型纸,100多页的内容可以达到普通纸张200多页的厚度,从直观上给人一种视觉丰富的信息。该书现正在开发和制作阶段,这也是笔者有意识地参与做书,有意识地以装帧设计来引导文字加工的一种尝试。

美术编辑在图书的大出版空间中,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美术编辑需要转变观念,变被动的等、靠为主动的参与。

作为美术编辑要坚信:读者通过外在形式的启迪,诱发了阅读内文的欲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又能体验到外在形式所给予的视觉的轻松和审美的愉悦。美术编辑的做书意识和方式在做书过程中举足轻重,作为内容的延续,装帧设计能够完成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内容。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平面设计;展览设计;历史文物

1历史文物类展览中平面设计的应用

1.1展览海报及喷绘。展览海报是平面设计在展览设计中的最突出表现。立牌、海报等信息可以直接传递给观众展览的第一印象。历史类文物展览的海报要主题明确,展览标题信息突出,可以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抓住展览信息和展览相关内容。色彩不应过于醒目、夸张,所用的图片尽量采用展览涉及的文物,突出展览特色,合理安排内容,并突出重点[1]。以万里同风展为例,此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国内交流展,由于参展的文物种类多,信息量大,以某一件文物概括表现整个新疆地区的文物精华显然缺乏说服力。这里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化零为整的想法,先从文物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丝织品、壁画、木制品、陶制品、纸制品、金银器等重点文物加以设计处理,再把他们统一在海报的左右两侧,中间位置留出展览的必要信息,做到主次分明,有整体、有细节、有主题、有内容。色彩上结合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选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沙漠以及胡杨等元素抽象的土黄色,合理运用色彩特性,增加艺术内涵。喷绘是一种博物馆展览常用的表现形式,多用于展厅的入口处以及展览内的展墙上,喷绘由于面积大,表现手法丰富,是很好的辅助表现手段。历史类文物展览对展厅环境的氛围营造有特殊要求,喷绘内容要结合文物信息及文物价值加以设计。1.2展品说明文字。展览中的文物需要说明文字让观众更易于理解,相关说明文字一般要放置在文物周围,经常以小牌子的形式出现,称之为文物说明牌,目前也出现了电子说明牌、二维码说明等新的展示形式,但是传统的纸质说明牌还是主要的展示手段。说明牌的设计要突出文字内容,说明牌的造型要根据文物体量进行设计,比如,我国古代绘画及书法多以竖幅形式展示,说明牌也常采用竖着摆放的形式;大型文物的说明牌不但内容要更丰满,说明牌本身的体量也要更大,字体字号相应调整,标题字体要与内文字体有所区分,以便观众观看[2]。1.3展览文字。展览的文字体现在展览平面设计的方方面面,既有展览海报中的字体设计,又有展厅中的标题设计等。历史类展览的字体设计要以稳重、简洁为主,突出展览主题。展览标题字字体的选取多以大宋、标宋、黑体为主,在体现单元以及展品说明文字中多以雅黑、仿宋、准圆体为主,做到与主标题层次分明,合理有序。1.4展览版面。展览版面指展览中涉及的以展板形式出现的信息。展板的内容分为线图、单元说明、组说明、地图等。单元说明指大纲中以单元为划分的内容说明,单元说明的位置要放在单元段首的显著位置,单元展览平面设计中要体现单元特色,结合内容凸显单元特点,整体展览的单元设计要求整体风格一致,但要做到每个单元各具特色。例如,在以文物为主的展览设计中,单元设计中往往要体现文物的发掘发现以及研究过程,相应的平面设计要从具体文物出发,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与元素,抓住重点,作为设计的底色或者主要信息加以呈现。1.5图录。展览图录是展览平面设计上的一种延续,大部分图录内容是展品的多角度呈现和相关学术文章。历史文物类图录需要对文物拍照做到专业与用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展品的多角度展现。版式设计要优先将大篇幅版面用在文物上,重点文物可以多版面或重点细节图、拉页等手法表现。图录版式的顺序要依托展览大纲顺序,把大纲中的单元转化为出版图录的篇章页,在篇章页设计中可以尝试提炼此篇章中的重点文物或者相关资料,抽象其中元素符号或者具象某一实物加以设计语言呈现。图录封面设计是图录的亮点与难点,展览图录的封面设计大部分需要提炼展览所能依托的素材展现,这里尤以展品为主,在设计中要勤于思考与发现。1.6请柬。展览请柬作为一种触手可及的实物,能给没有参观过展览的观众以直观的感受,请柬的设计从用料到字体,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反映展览的主题与精神,历史文物类展览请柬多以庄重,亲切的风格为主,用较平易通俗的语言使人一看就懂,请柬的形式风格要以展览内容相结合,可采取对开、折页、拉页、套叠等方式加以创新。

2如何运用历史文物类展览平面设计

2.1提炼概括展览元素。展览中的平面设计语言离不开展览主题的提炼,文物类展览主题尤以凸显文物本身及其价值为主,从文物或者内容中提炼设计元素是常用的设计手段。提炼的元素往往要比单一的文物照片更使人印象深刻,加强观感效果。在提炼元素过程中,不要过分加入夸张的设计手法,让观众理解起来晦涩难懂,要让设计主题明确,设计手段不要喧宾夺主。2.2色彩设计。色彩运用在展览设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陈列设计的发展,对色彩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文物类展览的色彩运用要结合展览主题以及文物特点,根据文物出土地点,环境等因素,借助色彩传达感情的特点加以设计运用。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相对不宜过度强烈,要与文物固有色调与色相协调统一,可以根据展览中各个单元分别提炼相近色,但色彩不要过于对比鲜明,破坏展览整体性。2.3创新形式与手段。展览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段要与时俱进,传统的艺术字、美术字等的运用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随着电脑软件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呈现方式的不断更新,展览中展示平面设计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例如,说明牌加上二维码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文物信息;利用投影技术呈现在文物说明牌的文字也能起到易于阅读与修改等作用。展览平面设计也要讲究艺术“留白”,给观众留出想象的空间。平面设计在展览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果一味地面面俱到,将所有版面都“填满”,往往有事倍功半的副作用。因此,要利用好展厅空间带来的节奏感,在平面设计上下功夫,缓解观众参观疲劳感。可以用下垂的纱幔作喷绘、用LED灯光矩阵展示字体,用雕刻灯投射到相应地面作为展线导引等方式呈现一种新的“软平面”手段,使展览平面设计提上新高度。

3结语

历史文物类展览形式设计中的平面设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本文仅对平面设计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的运用做了一定的整理与阐释。作为博物馆设计人员,需要把握历史文物的特性,留心细节并加以提炼概括抽象的图像或元素,利用到展览平面设计中,能够使展览更加生动,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使总体展览陈列水平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丽美,王志强.浅谈平面设计与展览展示的密切关系[J].大众文艺,2014(24):61.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6

自身宣传是农业科技期刊提高自身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期刊进行自身宣传最常见的方法是刊登征订、征稿启事,在此基础上,还应利用期刊自身的特点,刊登期刊特色、突出封面形象、参加各种活动等,以此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以期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求得自主和发展。1.1展示办刊业绩。无论是给期刊投稿的作者还是订阅期刊的读者,自然都青睐于学术水平高、影响因子大的期刊,这类期刊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大、编校质量高,是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因此,农业科技期刊适时将自身刊物的特色展示给外界,也是对期刊的一种宣传。期刊可以在封面、封底或版权页的显著位置标识期刊的获奖情况、期刊的办刊业绩,或者逐一列出被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收录情况,或者适时适版报道有关刊物的影响因子以及论文被引情况等。这些期刊特色都是本刊区别于他刊的显著特征,是作者、读者了解期刊的一种捷径。1.2突出期刊封面。封面是期刊的窗口,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设计者艺术构思的结晶,能形象直观地体现期刊的办刊水平和质量。纵观农业科技期刊封面的形象设计,大都显得平淡,缺乏艺术创意。因其学术性较强,内文排版格式要求严谨、规范、统一。而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封面对严谨规整的农业科技期刊来说,就是点睛之笔,是艺术与学术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期刊整体的艺术审美效果。农业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主要应体现雅致、大方、简洁、严谨、协调等风格。其封面艺术设计首先应考虑形式美的构图原则,其次要强调构思立意,运用期刊特有的刊名字体、刊标等要素整体构图,形成具有期刊自身特色的艺术形象,一些老牌期刊的封面之所以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为其将期刊“经典性”或识别性极强的要素一脉传承的缘故,这本身就是对期刊的一个很好的形象宣传。1.3举办各种活动。“好酒也怕巷子深”,为扩大期刊影响,编辑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组稿、编校、印刷和发行等出版活动外,还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宣传。如主动策划主办全国性或地方性学术交流会议,积极参加各种信息交流活动;针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重点课题进行专题策划,展开专题报道[1];与广告客户紧密联系,适时适地举办杂志推介会或广告客户答谢会等,加强与作者、读者、广告客户之间的联系,为三者之间创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策划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积极参加信息交流活动,这些措施都是办刊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以促进期刊社与外界的联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1.4参加专业会议及展会。期刊编辑既应该是杂家也应该是领域内的专家。期刊编辑部要积极参加期刊界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了解更多编辑、出版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尽可能多地参加相关领域的科研专业会议,兼顾知识的“内”“外”结合,这是一个结识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现场宣传期刊的便捷途径[2],每年举办的大型期刊展览会以及图书展览会等都为期刊提供了展示机会,也为期刊的宣传发行工作带来了契机。这对提高期刊的发行量,扩大期刊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今后期刊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会议或展会中宣传期刊时要注意突出期刊自身特有的“经典性”的要素、标志,从而体现期刊的品牌特色[3]。

2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

在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在报道内容的深度、力度、广度方面都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传统媒体仍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是传统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的宣传[4]。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但期刊界鲜有用之宣传的先例。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充分利用电视信息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做些尝试。报纸、期刊都是用平面静态方式表现的传播媒体。报纸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且宣传的形式多样,可信度高,出版周期短,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可以有选择性的做一些宣传,如报道、广告、征稿启事、征订启事等。期刊大多具有专业性,有自身相对固定的读者群,杂志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利用其宣传信息保存时间长,且视觉表现力强,有艺术美感,印刷精美。农业科技期刊要选择一些在行业内影响力大且与自身定位略有不同的同类优秀期刊做宣传,由于其发行量较大且受众目标基本一致,会有很好的宣传作用。

3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传播形态,交互性强,传播信息量丰富、及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5]。新媒体具有很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强大功能,可以个性化的承载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功能。这些特点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单向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4G手机全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今天,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及时快捷、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存储信息量丰富等优势对期刊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展示。利用电子目录、网站、网页、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适时组织开展微策划、微直播、微调查等活动,实时采集、即时发稿。3.1电子目录宣传。电子目录是农业科技期刊宣传的新手段[6]。电子目录以其制作成本低、内容灵活、便于快速浏览和传播,能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期刊的辨识度和影响力[7]。期刊电子目录其本质为网页或HTML文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浏览,可以按照需要进行灵活调整。电子目录是以整期目录的形式呈现,通过邮件群发、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广泛地推送到特定领域读者。读者就能及时地了解期刊的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期刊的显示度。电子目录可以借助多种媒体进行传播,不同的传播途径有不同的效果。3.2网站、网页宣传。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宣传是最经济、效率最高、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信息网络传播已成为最新的传播方式。农业科技期刊可以依据主办单位以及各大数据库的网站建立期刊网页;也可利用数据库优先出版平台,将优秀的论文提前纸刊在网上出版;抑或在网上推出电子版,方便读者阅读下载,以及利用网络互动性的优势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是农业科技期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其优势,把传统期刊的平面展现转变成具有网络特点的动态的、主体的和全方位的展现[8],以提高期刊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的一个有效的宣传手段。3.3微博、微信平台宣传。近年来,因微博、微信互动性强的特点而被期刊社作为宣传手段。由于微博用户众多及病毒式传播的特点,期刊每期的内容在纸刊出版之前,就微博上摘要,以引起读者对期刊的关注与期待[9]。微信是现阶段使用最广的一款移动社交软件,到目前为止,其覆盖率已经高达80.76%[10],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一个便捷的工具。目前,已有许多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也为农业科技期刊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宣传平台。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完善,推送功能必会更加成熟,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建立自己的“微平台”,能够及时同步更新期刊,同读者实时互动交流,同时还可以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11],加上期刊自身权威性、专业性的特点,展示期刊自身特色,提高期刊办刊水平,以促使期刊长效发展。3.4软文宣传。软文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站传媒推广机构因以传播为过程,又称为“新传播软文传媒”。软文的定义就是它不是很直白的硬广告,要做技术性的处理,比如趣味性、故事性、权威性等。目的是提高可信度,最终提升转化率。近年来,很多的农业科技期刊也逐渐开始了软文宣传的尝试,期刊首先要有一个涵盖期刊价值的广告语,以尽量诠释期刊的商品性质;其次配有一定的插图,以突现期刊的内涵,将期刊的内容放大出来,以利用版面的冲击效果让读者产生兴趣。这样的软文宣传首先在传统媒体上,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在互联网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期刊进行广泛的传播、推广,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更能突显软文宣传的精髓。

4结束语

农业科技期刊的宣传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为期刊带来更宽的知名度,是提高期刊质量的关键因素[12]。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给农业科技期刊宣传带来了更多快捷的宣传方式,通过自身宣传、传统媒体宣传、新媒体宣传等多元化的宣传策略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有助于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贺晋瑜 聂磊云 张志玲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朱大明.略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传[J].编辑之友,2003(S1):55-56.

[2]张静.科技期刊数字化品牌建设及推广策略[J].编辑学报,2013(3):287-289.

[3]李建军,崔建中,高昊.科技期刊编辑办刊角色的转变[J].编辑学报,2008,20(4):343-345.

[4]高健,陈新石,游苏宁.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期刊[J].编辑学报,2008,20(3):235-237.

[5]李翠哲.新媒体时代传统期刊可持续发展思考[J].今传媒,2015(5):69-70.

[6]廖光勇,李春,沈颖,等.电子目录对科技期刊的宣传与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95-1498.

[7]陈培颖,任艳青,欧彦,等.科技期刊强化宣传推广的若干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8):886-891.

[8]黄晓楠,陈雯.“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J].武夷学院学报,2016(4):107-109.

[9]韩军艳.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微博助力自身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18-119.

[10]王谦.科技期刊运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推广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3(5):33-36.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7

【正文】

学术著作是众多类别图书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即相比较而言,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要显著地大于其经济效益,学术著作的印数(确切一点应该是发行量)一般都很难达到图书盈亏平衡点的量,因此只能是“亏本”经营。而且,从选题策划到图书营销,整个出版流程,学术著作的操作难度也比较高。

产生上述困境的原因一般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优秀学术著作的选题比较难发掘,从而减少了出版机会;即使能发掘到好的选题,从作者撰写、修改书稿到图书出版,周期也相当长,从而降低了出书频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出版社(主要指有工作量指标考核的出版社)的编辑为了能顺利通过年度工作量指标的考核,势必会降低策划此类选题、编辑此类书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由于存在读者群相对较小的原因,一般来说,学术著作的首印数量较少,重印的机会也较低,为了能顺利完成年度的经济考核指标,编辑也很难有动力投入较多的精力于此。要积极主动地编辑、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经费还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这就引出了学术著作出版经费方面保障的困境。

(3)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体现在其内容新颖、观点独特、论述层次清晰等方面,而且还要保证其有优秀的编校质量、体现其独特内涵的装帧设计,这些对学术著作的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而也就决定了从事此类工作的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包括学术涵养和业务素质)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4)学术著作的营销渠道比较特殊,也较单一;而且,一部学术著作出版后,要想获得较理想甚至是最基本的经济效益,在出版之前或之后,对该图书做适当的宣传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一般比较难做。这就引出了学术著作营销方面保障的困境。

针对以上学术著作四个方面的独特困境,笔者作如下对策探讨:

一、选题方面的对策

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首先应该从选题的内容上来评价。要从出版的源头进行把关,从而为出版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学术著作能够打造出版社的品牌,提高出版社的学术文化品位。在适度把握图书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版社要积极鼓励编辑策划、编辑学术图书,并在工作量指标和经济指标方面对给予适当的照顾。综合起来,编辑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发掘优秀学术著作的选题:

1.从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中挖掘选题

(1)主动联络高校、科研院所中某些领域的资深学者或院士,因为他们的学术涵养深,其学术观点代表了该领域的主流思想,而且他们也精于写作,能够争取到他们的书稿,图书的社会效益肯定很好,而且说不定还能为出版社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2)积极寻找高校、科研院所中某些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青年学者的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提出新的甚至有突破性的学术观点,而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或学术争论的焦点。把这样的学术研究成果撰写成书稿,其社会效益不言自明。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决策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与应用》、《领导策略与团队管理》等,其内容和编写方式在该研究领域都是新颖的,其中《领导策略与团队管理》还获得了第四次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三等奖。

2.认真遴选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博士论文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相关的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新颖性,要积极地对这些博士论文进行适当的遴选,依不同的目标层次作区别对待:若只是一般重要度的学术论著,可把它们当作是有用知识传递的媒介,出版社有选择地挑选出版;若通过编辑审读(市场的眼光)和专家审阅(学术的眼光)后,确定为论点创新性强、学术价值高的学术论著,出版社则要对其做精心的编辑和装帧设计,图书出版后应该能够获得比较好的社会效益,甚至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关注各学科部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课题

能获得部级或省级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其研究内容在该研究领域内必定是具有创新性的。编辑应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即根据本出版社的出版方向,选择性地筛选有出版价值的基金项目),密切与这些项目主持人的联系,经常向他们了解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展情况,向他们提供该研究领域的图书出版情况,督促他们及时地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写成文字稿,并在其中指导他们规范书稿的撰写方式,这样,该项目的结题之时也就是书稿的成稿之日,从而为图书的出版节省了时间,也保证了质量。

特别要关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系列,这些专著的研究内容在相关领域是填补空白的,达到国内甚至国际的领先水平。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铸造旧砂再生利用及污染防治》、《泛欧几何——图文编码与模式识别》均获得了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专著奖。

4.关注社会热点论题和有重要研究参考价值的选题

例如经济、管理、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专著,由于其内容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者其传达的观点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论题或焦点话题,此类专著不仅对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具有参考价值,而且由于其读者面广、社会反响大,出版后还能引起更广泛读者的阅读欲望。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本书系”之《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推向市场后读者反应热烈,近期还将出版该书系的《参与式社会评估——在倾听中求得决策》、《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中国东南沿海散工研究》等几种图书。

二、出版经费方面的对策

出版学术著作,其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对出版社来说历来是一对矛盾体。因此,要想在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发展,除了要积极挖掘学术著作选题、严格把握其内容质量以外,对出版经费方面的安排也是相当重要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要保障优秀学术著作的顺利出版,其经费支持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1.出版社出版基金的资助

一些优秀的出版社或大部分大学出版社,设立出版基金是它们支持优秀学术著作出版的惯常做法。其中,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基金中部分经费是由其所在学校支持的,因此所资助的图书大多也是该学校的学术著作。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做法:出版社上缴给学校利润,学校以支持本校优秀学术著作出版的方式返回部分利润给出版社,以满足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这里要严格把握学术著作的内容质量问题。方法是:成立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对于不同领域的学术著作,聘请相关的学者来评价,进行无记名投票,决定能否给予出版。如果能成功运作出版基金,一方面,出版社能有效地扩大自己的学术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出版社所在学校也能通过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来提升其学术地位,从而获得双赢的效果。

[page_break]2.课题经费中出版费用的资助

一些比较重要或重大的课题,申请时就会包含有科研成果出版的经费支持,出版社要积极主动地与相关课题的主持人沟通协商,争取获得课题主持人的信任和合作,并充分利用好这些经费。这里也应该指出,课题经费中所包含的出版经费,一般来说都不会太多,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应该较多地关注于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等方面的课题成果,因为相对于理工类学术著作,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术著作的读者群会大一些、关注的人会多一些,因此出版社较容易达到图书盈亏平衡点的量。

3.作者所在单位的资助

近年来,国家对一些重点院校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高校要体现学科建设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而不单单是开了多少次国际学术会议),这对出版社特别是这些重点院校的出版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出版这些优秀的学术著作肯定能获得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且能大大提升出版社的学术品位。

此外,高校中各院系为了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或申请硕士点、博士点,每年都会留出部分资金用于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前一两年出版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的“国际经济与金融”系列,前后共计有近20种,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而且这系列学术图书还在扩充之中。

4.社会团体或基金会的资助

现今,一些社会团体,特别是一些社会学术团体或基金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或者是在学术界的地位,都会通过资助出版社出版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来宣传自己。出版社应开拓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促成一些学术著作的顺利出版,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三、编辑出版质量方面的对策

1.责任编辑的专业素养

保障优秀学术著作的出版,出版社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编辑。没有高素质的编辑,就不能做高质量的学术出版。一个高素质的编辑,需要有一流的专业素养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专业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编辑在某一专业领域要有较高的学术涵养,这样的编辑可以与这一领域的一流学者进行平等的探讨和交流,编辑能够看出一流学者的优缺点,可以改正他的瑕疵,使他的著作更加完美。二是指编辑要精通编辑出版业务(即业务素质)。一方面,编辑的文字功夫要好,通过编辑的修改和润色,使整部学术著作的语言表达清晰、文字叙述流畅;另一方面,编辑还要能灵活拿捏图书的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图书用纸,甚至于图书的定价幅度等,做到能把最适宜的视觉感受赋予每一部独特的学术著作,争取让读者一拿到图书就爱不释手,且也能比较容易地付诸购买行动。

出版社要着力扶植和保护学术图书的编辑,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出版社不能只注重市场策划编辑,一般商业图书与学术著作的编辑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出版社的学术品位还是要靠高质量、规模化的学术著作来打造。

2.学术著作的装帧设计

学术著作的装帧设计与一般的商业图书应有很大的差别,且在确定选题之初就要着手进行设计。从开本和版式设计、封面和内文用纸、封面设计,到图书的印制,整个操作过程都要围绕学术著做各自独有的风格,做到图书装帧设计所传递的信息与图书的内容协调一致,这样包装后的学术著作才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四、营销方面的对策

优秀的学术著作,其评价不能单单只是局限在图书本身上,而且还应该有一个扩大其读者面的问题,有一个扩大其社会影响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个引起被广泛讨论、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优秀的学术著作出版之前,争取让读者有一种期待的心理;出版之后,又能及时而有效地把它们传递给受众,给尽可能多的读者提供阅读的机会。这就涉及学术著作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法问题,即:学术著作的营销,一要看是否有良好的销售渠道或销售方式,二要看是否有有效的宣传手段。

一般来讲,学术著作的销售渠道或销售方式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类:

(1)专业学术书店。顾名思义,专业学术书店的图书都比较专业,读者的知识层次也比较高,这要求书店的经营者要有比较高的学术涵养。从出版社的角度讲,就是要培养这样一支营销队伍:他们除了有一般的营销知识和沟通能力外,最主要的是有一定程度的学术水平,至少是拥有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与专业学术书店的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把本版学术著作推荐给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析潜在的读者群,从而让他们有充分的销售信心。

(2)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的资料室。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的资料室是学术著作最大(总量)、最稳定的接受体。出版社要密切与图书馆配书(图书团购)单位的关系,把本版学术著作的出版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并提供优质的服务。

(3)采取扁平化的分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这是学术图书销售方式的趋势。①直销模式。由于学术著作的读者定位比较明确,目标群体相对比较集中,出版社要加强专业渠道的建设,加强学校和学术团体直销、终端专业读者直销等工作,或提供优质而快捷的邮购服务,积少成多。②网络营销模式,即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学术图书出版、发行、销售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反馈。通过建立客户资料档案,把最新的本版学术图书出版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并建立网上购书系统。

除了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学术著作还需要被有效地宣传,其独特而有效的宣传方式有: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把握书籍的当代形态,要求设计者把书籍看作是“一种紧凑连贯的活动或事件”的整体。因此,我们应该确立三维视觉概念的、立体的、动态的书籍装帧设计观,以使书籍装帧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精美的书令人赏心悦目,甚至会吸引你把书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玩赏。这是一种什么魅力在吸引你?是一种怎样的神秘内心体验?或是因色彩浓重,强烈绚烂;或是因风格隽永清丽、飘逸古雅;或是因构思巧妙,堪留百代之奇;或是因考究精致,有巧夺天工之妙。人们在为精美的书籍感叹不已时,往往更多的是注意书籍装帧的美给我们以直接感受的愉悦,并不深思这构成装帧美的一种潜在力量,而这种潜在力量实际上存在于缤纷满目、风格各异的精美的书籍之中.成为所有精品图书的一个共性,这就是书籍装帧的整体美。这种潜在力量——整体美,从审美主体来讲,来源于主体视觉活动的整体性特征;从客体来说,它又取决于书籍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整体性。

一、美在整体的文化背景

我国先秦思想家苟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苟子·劝学篇》)极为强调美的整体性。孔子说“《韶》尽美业,又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虽然包含了伦理内容,但“尽”字显然也表达了全部、整体的含义。

西方美学自古希腊始,各时期的美学家也都洞见了整体美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力图以科学的方法给以解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在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体。”中世纪时,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更明确指出:“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断言:“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

现代西方美学家对于整体美的研究更加深入。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认为“视觉思维不是对刺激物的被动复制,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因此,视觉中的整体并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简单相加之和,而是一个具有新质的、全新的整体。这种整体的美虽然通过各局部之和“突现”出来,但它的特征与性质却是在局部成分中找不到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精美的书籍都有一个共性——整体美,而整体美这~要素却神秘地潜藏在“完形”之内,它似乎贯穿于各局部之问,游离于表里之外,却显现于人的主体视觉经验之中。

更使我们有兴趣的是,西方美学家深入研究了形的整体的三度视觉概念,认为“一个物体的视觉概念,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之后得到的总印象。”一件雕塑或一座建筑只有从各个方面被观察之后,它们的整体美才会被我们感知。因此,所谓整体视知觉,完全是人的一种经验中的组织与构建活动,是与活动、运动密不可分的。人的视觉整体概念绝不是在静态下产生的,而是人与物相对运动的视觉结果。

所以,整体美是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动态系统.它绝不是一贴僵死的膏药。书籍装帧的整体的视知觉.既然来源于动态,那么,“整体美”与“动态”两者便如影随形,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动态的设计观

任何一本书都与任何一个立体物的视觉概念一样,只能以三度媒介加以再现,而且在动态中形成。因此,应该确立动态的书的设计新观念。

2、1动态的多侧面性

书籍的三度空间是形成书籍外部装帧视觉概念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装帧设计中应对整体中的多侧面性有明确的认识。

雕塑家们往往对人与物在运动中的审美关系具有特别的敏感,他们的创作思维是立体的、连贯的和多侧面的。书籍装帧与雕塑艺术有共同点,书籍也是让人们从多方面、多侧面欣赏的艺术品;把书籍装帧艺术只理解为简单的、平面的封面设计,绝对是一个错误。书籍装帧设计者要确立动态的书的多层面设计观,并要具备把多层面的复杂的连续的相对独立的单位,转化为“完形”整体的能力。所以,设计者应该树立与雕塑家类似的多侧面连续的整体设计观。

2.2动态的多距离视点

人对书的注意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书籍的包封既要对几米以外的读者具有感召力,又要适应站在面前的读者欣赏,即便是读者把书拿在手中,也有任其抚摩品位的魅力。因此,人与书之间距离变化的运动性,产生了书籍审美合适视点的多元性。

合适视点距离的多元性,决定了装帧设计可视内容的多元性。如果我们把人与书的合适视点假设为远、中、近3种,分别为3m,1m和0.3m,设计者就应当为这3种距离都提供完美的视觉形象。当今的许多优秀的装帧设计,都特别注意大号、中号、小号文字在装帧设计中的运用,特别注意装帧的大效果与装帧中精致图案要素的视觉互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书籍装帧多距离视点的心理感受。

2.3动态的视觉相继性

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在其所著的《巨鲸》中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凡是在感觉中彼此直接衔接的运动在感觉后也还是联在一起的。”这就是“相继的视觉作用”。视觉的相继知觉作用使我们形成对物体的整体把握。人类的视觉总是不满足于只看到物体的一个局部,而要把握它的全貌。这就意味着,人类视觉上的不满足心理,总在引导人们去看暂时看不到的部分,去寻求整体的完整,甚至把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也要用想象加以补充,来满足追求整体把握的心理需要。因此,在对书籍的审美活动中,书籍是在动态中使各个部分相继显现,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反之,任何局部的中断或欠缺都会对整体美造成致命的破坏。

书籍是在动态中展示着三维空间。在动态中整体的各个部分相继显现,从而给人以经验中的“完形”。因此,设计者只有具备了把整体的书籍看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的能力,才标志着他把握住了书籍在动态中三维空间的整体特征。

2.4动态的视觉时间性

书籍与雕塑一样,在人的审美活动中,通常被感知是只涉及空间而不涉及时间的。但是,书籍的动态审美特征恰恰表明,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紧凑连贯的活动或事件”。人的视觉特征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一开始往往只知觉到一个模糊的整体,随后便逐渐对其修正、润饰和细节加工。这时审美知觉选择的对象和重点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对象特征的逐步展现,主体的目的、需要、能力、情绪等发生的变化而不断转移。这种感知选择重点的不断转移,构成了书籍视觉的时间性。

读者的阅读,是一个时间的动态过程,充分表现在对图书翻阅浏览的每一个瞬间。从封面、环衬、扉页的欣赏,直到篇、章、节的细读,时间随着空间展开。设计者在文字与图像设计中制造的繁与筒、详与略、前与后,诱导读者的视线循序渐进,是阅读的空间过程成为时间的审美过程。

2.5动态的多层性

书籍是一个多层的形态,它决定了装帧设计的多层性,这是书籍装帧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通俗地讲,书是供人一页~页翻看的,它在翻动中展示着动态的多层的美。而书籍的多层性,规定了书籍多层性的设计要求。这种多层性的设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要求设计者把精美的封面、勒口、内锋、环衬、扉页、每页正文直至封底,依次在动态中展现在人们眼前。

18世纪法国美学家狄德罗在《论美》一书中提出的“美在于关系”这一著名论点,揭示出形式美的一个内在规律。在书籍中,层与层之间疏密的对比与和谐关系,图像符号的变化呼应关系,封面、环衬、扉页之间的色彩节奏关系,甚至之间质感与肌理的变化关系,都转化为“符合目的性的形式”(康德语),使书籍层与层在动态中展现出无限的魅力。

中国与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动态及整体的理解,也就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动态的书籍的装帧设计观。

西方的动态观是建立在实体性与明晰性的基础之上的。西方人认为,一切艺术品的成功都要依靠数的关系,比例、均衡、节奏、长短、曲直、明暗所产生的美感,都可以通过数明晰地加以计算。至今,现代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所讲的整体,所讲的整体的质大于部分致贺,所讲的动态物体的三维视觉概念,所讲的视觉完形应被视为一个运动的事件,其理论基础依然是建构在西方文化的实体性与明晰性基础之上的。

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不同,动态的整体观念构建的是气。中国文化认为整体功能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注入于各部之中的结果,而气又是非实体的、模糊的。气虽可以分析,但更靠人去感悟;气虽可以观察,当更要靠内守的心灵去进行关照。气潜藏于物内而游荡在形间,只可意得而不能言宣,只可神会而难求形。这种对气的运动的感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它不但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深深埋藏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原型。公务员之家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9

一、沉浸式体验

(一)新闻报道领域

在新闻报道领域,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所谓沉浸式体验,指的是让读者与受众置身于新闻事件丰富而多元的信息环境中,产生浸入式的感受与思考[1]。新闻报道加入视频、音频、图像融合等技术,构建、还原真实场景,增加立体维度,让观众获得阅读文字之外的多媒体沉浸式融合体验。受此概念启发,少儿期刊可探索开发沉浸式互动内容,打造少年儿童真正喜闻乐见的阅读产品,让静态内容动起来,提升期刊内容承载力与交互性,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改变传统少儿期刊信息传递单一、单向且静止的模式。

(二)少儿期刊领域

增强现实技术是打造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技术手段。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科普类少儿期刊《奇趣百科》引入增强现实技术,在每期刊物中选取一个主题,策划并制作出可用智能手机辅助阅读,带有三维立体效果且可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的内容产品。读者能够体验到“飞机、恐龙从刊物里蹦出来”的神奇、立体的阅读感受,并且能够通过亲手操控技术设备,听声音、看视频、玩游戏,获得沉浸式的互动乐趣。增强现实技术让期刊突破载体的束缚,有了崭新的面貌。目前,增强现实技术主要运用于科普、科技类和时尚类期刊。作文阅读类少儿期刊因内容、题材的限制,交互性往往不够强,读者更多是通过深度静态阅读获得知识体验。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上,作文阅读类少儿期刊大多表现为将文字内容录制为音频,将图画类内容(如绘本)制作成视频等,融媒体形态不够强,由此带来的期刊附加值不高。如何切实运用新媒体技术探索、策划具有沉浸式互动体验的纸媒联动内容,提升期刊附加值,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少儿期刊《作文大王》结合作文阅读类少儿期刊的内容实际,做出了一些策划与探索。

二、作文阅读类少儿期刊沉浸式互动内容的策划

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少儿期刊《作文大王》于2001年创刊,其面向全体小学生,为基础教育服务,推进作文教学改革,倡导“自由的表达、愉快的抒写、平等的交流”的作文理念,努力为广大小学生及小学教师提供最新作文教育理论支撑下的阅读与作文教学模式,以新技术、新媒体推动期刊融合发展,呈现写作阅读新范式。《作文大王》以期刊栏目为基础,精心打造“《大王脱口秀》”“演期刊”“独家定制”“云共读”等沉浸式阅读体验新玩法,赋予期刊全新的沉浸式阅读互动乐趣,以期为师生读写教学与家庭教育、亲子互动带来更多欢乐。

(一)小学生街头采访类沉浸式互动栏目:《大王脱口秀》

1.策划背景《作文大王》的《小记者广角镜》栏目,通过刊登小读者的所见所闻,聚焦社会、校园热点,是小读者反映现实、交流经验、抒发感情的写人写事平台。栏目所策划的热点话题与内容都得到了小作者们的踊跃投稿,以及小读者们的热切关注。《作文大王》以《小记者广角镜》栏目为依托,策划《大王脱口秀》子栏目,充分发挥“小记者”的互动功能,将小学生的观点表达、作文呈现、作文点评结合起来,采用时下流行的街头采访模式,带领小读者参与沉浸式的期刊互动,鼓励小读者自由表达、平等交流、愉快抒写。2.内容模式《大王脱口秀》栏目采用“作文+街头采访+脱口秀视频+弹幕作文”模式,精选小学生热点话题,以纸刊刊登的小学生作文为基础,深入挖掘主题,拓展外延。编辑深入街头、校园,就作文及作者观点随机采访小学生、老师、家长,获得第一手点评、话题讨论资料。《大王脱口秀》栏目的素材采编完成后,经过精心编辑,制作成视频采访脱口秀趣味短视频。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及互联网播放,同时开启弹幕模式,读者、观众可通过发送视频弹幕留言参与作文点评和话题讨论。同时,视频的精彩画面和部分内容作为纸刊文字内容与插图呈现,并转化为二维码,纸刊的读者亦可在阅读杂志的时候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此举大大拉近读者与期刊的距离,充分将纸刊与新媒体融合。3.内容效果《大王脱口秀》栏目挖掘、呈现了“我的理想就是卖菜”“骂人,你会吗?”“爸爸,干活去!”“我不喜欢这样的大人”“红包有毒”等具有讨论度的主题,直面新时代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其中,“骂人,你会吗?”主题,由一线教师班级管理实践案例衍生,配合学生写作实践,结合作文展示、小学生街头采访,形成脱口秀视频、观众弹幕互动点评,最终升华为教师教学论文,并入选各级教学实验新案例展示。街头采访视频内容的主题由小学生发现、提出,视频的背景环境是小学生熟悉的校园、校门、街头,被采访及发表观点的对象是小学生、家长、老师,小学生读者沉浸其中,自由表达观点,充分展现其风采。该内容切实实现了“自由的表达、平等的交流、愉快的抒写”理念,让读者沉浸式参与的同时,产生实际的教学效益,切实推动了教学的发展。

(二)亲子互动类沉浸式内容:“演期刊”亲子短视频

1.策划背景《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网民使用率为95.8%,各个细分领域中,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最高,为87%,用户规模达8.18亿[2]。短视频因其短小精悍、娱乐性强、传播便捷等特点,日趋成为大众热捧的休闲方式。CNNIC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青少年作为我国网民占比最高的群体,占据了总量的26%,其中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3]。然而,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良莠不齐,无分级、无筛选,如无正确引导,这些内容对处在习惯养成、三观塑造阶段,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弊大于利。为提升文字内容吸引力,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短视频产品,《作文大王》使用青少年喜爱的短视频形式,积极拓展亲子类沉浸式互动内容,在休闲阅读(笑话、漫画)板块策划“演期刊”亲子笑话短视频。2.内容模式《作文大王》精选休闲阅读版块的短笑话、小故事等适合亲子演绎的精品内容,将其改编成小剧本,向全体读者提供,并在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相关活动和广告,向全国的小学生家庭征集笑话演出视频。小读者与家长以UGC模式共同演绎、录制有趣的短视频作品。编辑人员对收到的视频素材进行专业的编辑。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等,读者可分享、评论、点赞。同时,视频转化为二维码,与纸质刊物关联,期刊的读者亦可在阅读杂志的时候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实现编辑、读者、作者的三方交互。3.内容效果《作文大王》的“演期刊”亲子短视频形式顺应短视频时代潮流。在拍摄短视频的前期,小读者需要与家长共同阅读期刊,挑选适合自己的期刊短笑话、小故事内容进行演绎。在此过程中,小读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也加深了对期刊内容的理解。而在期刊内容拍摄转化为短视频作品的过程中,小读者与家长亲身参与,沉浸式体验文字作品的魅力,亲子共创全新互动内容产品,发掘生活中的趣味,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

(三)沉浸式期刊共创内容:读者“独家定制”

1.策划背景期刊封面承载刊物特有的艺术符号,是储存期刊信息的载体之一,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属性,又与期刊内容紧密相连。封面设计作为编辑与读者沟通的第一桥梁,只有满足读者认知体验,引导读者对图书内涵进行理解,才能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实现图书的最终价值[4]。期刊亦同理。如何利用封面做文章,让读者参与创作,获得沉浸式体验,成为《作文大王》打造沉浸式互动内容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读者有强烈的个人作品展示与定制需求。将期刊封面与读者创作、个人定制服务结合,是《作文大王》的有效尝试。2.内容模式《作文大王》充分利用纸刊封面和封底的空间,开展沉浸式互动型读者创作、读者个性化定制创作出版活动。每一期刊物封面均为绘本画面,全年封面和封底按序相连,即为一个完整的绘本故事。读者可根据封面和封底的画面和内文栏目文字提示展开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独家绘本故事,并进行投稿展示。编辑择优选择优秀作品,为读者定制绘本故事作品个性化电子书。活动同时在纸刊及新媒体平台开展,获得多地老师、家长的积极响应,并开展写作活动的组织工作。3.内容效果《作文大王》封面独家绘本定制创作活动共收到优秀作品四百余份,期刊为其中的优秀作品开展定制电子书服务。本内容的策划开展与各地小学的“读写绘”课程相结合,为教师开展沉浸式作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读者通过观察封面,自由想象,创作封面绘本故事,获得深层次、多元化的沉浸式阅读参与体验,更好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为其中高年级的阅读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读者的作品和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并获得独家定制电子书,个人需求得到了满足。

封面设计论文范文篇10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学刊/知识结构/编辑学/社会科学学/科学学/国家期刊奖

【正文】

学术期刊(以下简称“学刊”)的质量无疑与其主编、编辑的素质、编辑(更主要的是主编)的知识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学刊评化的一个侧重点应该是考察其操作者(主编、编辑)的知识结构、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方面所决定的学刊的优劣情况等。我们曾经研究过“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最佳知识结构”这一课题,研究结果认为,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首先应该是学术期刊出版方面的专家,其最佳知识结构“既要具有合适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地说,综合性社科学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包含这样四层含义:1.一定要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实现“学者化”;2.一定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学”知识储存;3.一定要有比较高的“编辑学”理论和实务方面的修养;4.一定要有“领导科学”方面的素质修养。[1]推而广之,综合性社科学刊编辑素质、知识结构也大致如此。相应地,综合性自然科学学刊主编(编辑)应当具有的是“科学学”的修养;而对于专业学术期刊(非综合性学刊)主编来说,除了“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之外,其余三方面的知识结构完全适合于他们。只有有了学刊主编、编辑的最佳知识结构,才能有真正优秀的学刊。

毋庸讳言,在我国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这就是有的学刊主编不去研究“社会科学学”(或者是“科学学”),或者不懂“编辑学”,就是说在这两个方面不具备最佳的知识储备,但是,其主编的学刊照样获得“国家期刊奖”、“双高期刊”、“核心期刊”或者是教育部的“名刊工程”期刊,等等。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这些主编不自觉删顷应了“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和“编辑学”内在规律的要求。但是,唯物主义地讲,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我们认为,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是由其所处优越的学术环境、依靠高水平的自然来稿而导致的。二是因为这类学刊编辑部的优秀自然投稿稿件俯拾即是,在这方面,与其他学刊相比,处在一种“不平等”的竞争状态。诚如著名学者、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先生2002年在其主编的学报获得“双高”期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一名这两项大奖后,接受采访之际所坦言的:“北大学报能有今天的成绩,首先因为她背后有北大,有北大深厚的学术资源,有北大校领导和北大学者们的全力支持,还有编辑部同仁的齐心协力。”[2]这是实事求是的。回顾历次评比,经常是这样的状况:“国家期刊奖”等奖励获得者大多是部级科学研究机构或者是国家的主要高等学校主办的学刊(在此,我们绝对没有否认在这些编辑部里,在编辑学、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等方面的研究上,不乏高水平者)。[3]而稍低一级的奖励,往往是那些由一般综合性大学和各省级社会科学院(科学院)等主办的学刊,依此类推,几乎“概莫能外”。

还有一种现象,更能说明这一点:就是同一所大学主办的文、理两种学报,它们的获奖情况一般取决于该校文、理比重和力量的对比,以理为主的学校,它的自然科学版学报获奖情况就远超过其社会科学版,相反,以文为主的学校的社会科学版学报获奖情况就远超过其自然科学版。就是说编辑部人员的力量高低不能决定和左右其学校文理比重,不能决定其学报的优劣。加之我国大学学报国家给的定性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期刊”,它不适宜过多发表校外成果,这就决定了学校层次决定学刊层次、专业层次决定相关学刊层次局面的存在。加之,人们往往习惯地把得意之作投到更高级的科研(教学)单位主办的学刊上去,使这些学刊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所以,目前的“优秀学刊”和非“优秀学刊”往往并非是由办刊人主观因素造成的。我国学刊的评比,其实是在评所登载的论文水平,是在评比主办单位的学术水平,这与评刊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我国的新闻出版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我国新闻出版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执行情况的,而我国的期刊评比又主要由它们来执行,如果不是主要去考察各学刊的编辑水平,而主要去考察他们的学术水平,难免导致本末倒置。应该说,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是由教育部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去评比的,科学文化水平是由科技部或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代表国家去评比的。所以客观地讲,这些学刊获得的种种荣誉,更主要的是基于其依附单位的高水平,依靠其所载内容(论文)的高水平,而并非靠编辑部成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高水平)取得的。它们依附的单位是科学研究方面的“国家队”,其学刊理所当然的就是学刊界的“国家队”。对此,南翔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术刊物分三六九等,并非见诸言之凿凿的红头文件,而是一种依门楣而定的习惯,门当‘等’对的,主要不是质量,而是出身。”[3]我们认为,这个“依”就是依靠,这个“门楣”就是那些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单位,这里的“质量”应该指由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所创造出来那种品位,而这里的种种荣誉往往是靠其主办单位的高水平,而非办刊人的主观努力和高水平得来的。如何通过国家对学刊的评比来真正调动编辑者们的积极性就成了问题的焦点。难怪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大刊好编,小刊难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客观反照。

[page_break]三

我们提出这一重要问题,还基于以下三个事实:第一,在2004年8月召开的“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上,我国科技专家发出这样深深的疑问和感叹:“中国为何没有《科学》?我国科技期刊处于内外夹击”。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没有像美国《科学》,在社会科学方面,还没有像英国1843年问世的《经济学家》(TheEconomist)那样国际著名的学刊,就是明证。然而,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国际性科技期刊近年来纷纷进军中国,美国的《科学》以及英国的《自然》等大牌学术期刊都加大了在中国的约稿力度。在我国并非没有优秀学者和一流的学术稿件,而是没有世界一流的学刊。

第二,这个事实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编制的大型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根据编辑水准、国际化程度及在学术界的影响等量化指标,每年都对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种期刊进行统计和评估。近日统计的1994-2004年国际学术期刊“引用总数”排行榜出炉。结果显示,以发表生物医学领域论文为主的学术期刊——美国的《生物化学杂志》(Jou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以被引用174万次位居首位,综合类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以133万次排名第二;大名鼎鼎的英国《自然》杂志与美国《科学》杂志则分别以119万次和117万次位居第三、四名;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与《物理评论》分别以77万次和60万次名列第五与第八;第六名由基础生物医学领域与临床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期刊《细胞》摘得。美国化学学会的《美国化学学会期刊》位居第七名。而与英美等国的期刊相比,中国科技刊物的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我国期刊的年平均被引频次约为300次,而同期世界期刊的指标(平均数)为2000多次。

第三,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的高水平论文往往流失海外。仅在自然科学方面,1999年《SCI》收录的以我国科技人员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19936篇,而其中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占38%,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却占到62%;我国科技工作者1999年被国际颇具影响的三个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PT)》收录国际论文共计46188篇,比上年增长32%。按国际论文排序,我国由上年的第九位升至第八位。所有这些说明,我国不是没有高水平论文,而是没有一流学刊。

上述情况能不牵涉到我国学刊编辑主观能动性、编辑(首先包括主编)的素质和知识结构问题吗!现在的学刊评比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代表“国家队”的学刊因为优秀稿件的优势,所以,其学术质量自然而然在国内领先,它们的主办者往往可以高枕无忧,国家的种种期刊奖励非他们莫属。然而,我国有世界一流的学者、有世界一流的学术论文,没有的是世界一流学刊,这难道不是一个怪圈?这个问题与中国体育界“国足”现象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只是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而已。国足在国内是无疑的第一,但是能满足于这个“第一”吗?答案再清楚不过了。其实我国学刊界,早已有有识之士为此呼吁过,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教授在2002年就特别强调过:“学术刊物也需要策划!”[2]我们认为,这个“策划”当然包括学刊编辑、主编深层次积极性的调动。须知,我国的学刊是在特有体制下形成的特别的运行机制。目前无论主办学刊的高等学校还是科研院所均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由国家及其所属机构投资,而现在的学刊评比实际上不是去评比它的具体操作者——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努力程度、编辑业务水平等,然而这恰恰正是我们应该去认真评比的,也应该是评比的初衷所在,是评比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所以,假如我们的学刊评比,不是仅仅去注重所载论文的水平,而是把编辑的主观因素(主编是其灵魂)作为主要考察对象,真正按照可比性来进行评比的话,目前这些“优秀期刊”不见得就全都“优秀”。同时,如果我国的学刊评比按照科学合理的因素去进行,我国的学刊事业一定会出现更加繁荣的局面。

应当科学评比我国的学刊,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紧迫性。我国的学刊评比应当及时改弦更张,把评比的角度转变到以下几个方面来:1.学术期刊编辑部独自享有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优化组合情况,这些资源包括所在地域的古今特色文化。2.编辑部成员在文稿修改中的作用大小情况,是起了积极作用还是起了消极作用,是使文章锦上添花还是有意无意弄巧成拙。3.编辑部培养作者、发现人才的情况。4.学刊编辑部门在出版标准化、学术规范化等方面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情况。5.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出版规范、编辑技巧方面的情况。6.作者、读者对编辑部的满意度;编辑部及其主编执行国家著作权法等法规的情况。7.学刊封面和版芯的装帧、设计的准确度,它包括是否合乎封面设计规律、美学意义上的优劣情况等。8.编辑部成员对出版规律和编辑规律的探讨和研究状况,其标志是其发表编辑学成果的质量与数量。9.编辑部整体(尤其是主编)对社会科学学(或者科学学)的把握程度,这同样看其有无高水平成果发表,等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编辑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即一般都不是编辑学科班出身,因为我国的编辑学高等教育才刚刚起步,现在在岗的学刊编辑主力大部分是在这之前参加工作的。另外,我国传统上往往忽视“社会科学学”(或“科学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所以,进行编辑学和科学学(社会科学学)方面的研究不叫不务正业,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国学刊主编和编辑们急需弥补的一课,因为我国学刊界当务之急需要的是学刊编辑行家——编辑家。我国的期刊评比如果能改弦更张,把考察、评比的角度和对象选准,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学刊的整体水平,必将激励一大批所谓“小”和“弱”的学刊脱颖而出,真正形成我国学刊“百家争艳”的局面,这也必将促使我国众多学刊早日跻身于世界名刊行列,从而大大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吉,尹玉琴.论社科学术期刊主编的最佳知识结构[J].编辑学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