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教学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2-13 17:21:41

电工教学案例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1

一、数学与化学的整合教学案例

在化工分析班进行“集合与元素”一节的教学,课堂中我展示了一张十二生肖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内容,说出图片中集合与元素分别代表什么,以及其中元素的个数。学生:这十二个生肖所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元素是这十二个生肖,元素个数为12。老师提问:你们能根据所学的专业,找出有关集合与元素的图片吗?学生:拿出一本《无机化学》,课本中这张元素周期表就是很好的例子。集合就是这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是指组成周期表的这些化学元素,有118个。老师追问:你能说出数学与化学这两个学科里所指的元素的意思吗?学生:元素又称化学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数学中,元素是指组成集合的对象。……老师:课后希望大家上网去查找一下有关集合与元素的图片,下次课我们再一起交流。剖析:针对化学专业的学生,元素这个名词出现在数学和化学课本的第一章第一节中。“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数学第一课,对于老师来说,它能起到数学与化学学科紧密联系的桥梁作用。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重视程度,转变学生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意识。还有利用图片教学信息含量大、容易记忆的特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定义、概念,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二、数学与计算机的整合教学案例

在网络班进行“指数函数”一节的教学,其中【描绘图像,归纳性质】这个环节,我利用分层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尝试用三种方法绘制指数函数图像。尝试一:在纸上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2x和y=(12)x的图像。尝试二:同学们,你们能利用在计算机课上学的Excle软件操作,画出指数函数图像吗?(见图1所示)图1尝试三:同学们,你们能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画出指数函数图像吗?(见图2所示)图2我在学生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分层指导学生描绘图像。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画图。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画图步骤(演示),根据中职学生的差异,采用分层指导的教学方法。让能独立完成画图任务的学生自己完成;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在合作讨论中完成;对于通过讨论仍无法完成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老师已画好的图像进行观察。通过分层指导,学生容易发现只要拖动点a,图像就会发生变化,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说出这些变化的不同(演示)。在学生描绘完图像后,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函数的性质。剖析: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老师除了讲解传统的手画图像。还利用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用Excel软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描点画图法。这样激发了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让学生感觉与中学上数学课有所不同,比较有新意。还能更深刻体会数学与计算机知识的相互渗透。再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画图,程序比较简单,容易制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关键就是学生能自己发现并解决指数函数定义中规定的a(a>0且a≠1)这个疑难问题。而且又顺利引出函数的性质分类,真正起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这堂《指数函数》课还获得了市级创新课说课比赛一等奖。三、数学与电工学的整合教学案例在电子班进行“正弦函数图像”一节的教学中,我用两种方法讲解一题正弦函数图像题。例1:根据图像写出函数f(x)=Asin(ωx+φ)(A>0,ω>0,x∈R)的表达式。(见图3所示)接着,我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觉不觉得这种题型好像在哪里见过啊”?这时同学中有一阵骚动,纷纷回答在电工课本中有相类似问题。我接着问,“那我们一起从电工课本中找一找与它相类似的题目”。例2:已知简谐交流电的电流强度i随时间t变化的部分曲线如图所示,试写出i与t的函数关系式。T: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之处?S1:图像中横、纵坐标轴的表示不一样,例1中横坐标用x表示,纵坐标用y表示;而例2中横坐标用t表示,纵坐标用i表示。图像对应的函数式的符号也不一样.T:能具体说说这些符号的含义吗?S1:例1中,横坐标x是指角度,纵坐标y是指正弦函数值,随着角度的改变,正弦函数值也跟着变化。A为最值(规定A>0,最大值为A,最小值为-A)。例2中,横坐标t是指时间,纵坐标i是指电流,随着时间改变,电流也跟着变化。Im为峰值,ω为角频率(又称角速度),φ叫初相位。T:很好,所以在电学中这样的电流叫做交流电。S2:这两个解题过程中,求出来初相位的值不一样。例1中,多了一个2kπ,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例2中,初相位值就一个。……剖析:教师就电工课程中涉及的物理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利用相关物理素材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很直观地发现学科之间知识的“碰撞”,体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以此改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的情感环境,从而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通过两道例题,引导学生从揭示符号的具体内容入手,了解电工学中交流电的正弦型函数表示,是从交流发电机运转这个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并理解正弦型函数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行符号间的转换,最后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有关正弦型函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电工实训操作时,更好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人就根据以上的创新教学,撰写了一篇《由一类三角函数题谈谈数学与专业学科结合问题》的论文,荣获了全国城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结合中职教学的特色,有意识把数学课与专业课实施整合教学。就能较好地解决如何寻找创新点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还能在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

本文作者:杨鹭佳工作单位:福建化工学校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二维”学习,积极参与课程体系开发,按照实际进行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开发就是课程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改我们老师”,教师改了,学生就有办法了。

(1)“二维”学习,即“理论+实训”的结合。“二维”课程体系的模型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又包括专业课和公共理论课,第二课堂又包括技能课和社会实践等课程。好的课程体系模型应有良好的设计理念、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合理的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课程结构,健全的顶岗实习、专业选修课、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体系理念。一切课程围绕“如何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设第一课堂;专业课程构建可以是“1+3”、“1+2”、“2+1”等模式,渗入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模块;系统设计顶岗实习,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可采用每周“4+1”的模式进行,星期一、二、三、四在学校教学,星期五、六、日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每月利用两天时间进行综合总结,发扬优点,改进不足。

(2)公共课开设以专业为定位。可做一个课题进行教学,师生共做,和谐完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公共必修课的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渗透职业素养,了解团队的工作,如上语文课的老师可以用学生实结文章评讲,上体育课的老师可以结合职业易损部位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围绕专业开发。

2教学的设计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有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参与教研活动,教学效果要良好,教师精神饱满,很有激情,上课中有图文、有视频、有好的教学案例、有差的教学案例,案例比较贴近生活等。

(1)第一次课教学设计是职校教育教学设计重中之重。好的教师上课时特别注重课程介绍、主要内容、教学安排的说明,告诉学生学习要求和主要参考书籍、有关杂志、相关网站等收集资料的途径,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及第一次课教学内容等。

(2)职校教育教学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服务,所以好的教师必须自己做好发展规划,应积极主动地要求去企业实习,改变教师的观念,企业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为了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课改,授新课就要给学生构建一个将来工作实践的框架,教师教什么?怎样教?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或社会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以工作来教。

(3)做一个好教师的方法。如何评价一堂好课?教师要有精心的课程设计,为人而讲课,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融入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更丰富、更企业化,教师永远不要抱怨学生,学生学得怎么样,以学生为本,改变教学设计。

(4)一体化教学注意事项。一体化教学技能很强,理论零散,应有一个整体集中系统说课的过程,教学方法多变,上大班课最好印资料让学生填写,上小班课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参与程度高,让学生进入课堂,按时到教室,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做,有所得。

(5)职校教育教研活动。在职校教育中,教师除上课外,还要有第二课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工作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把“总结当作论文写,工作当作科研做”。教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规定动作有说专业、说课程、说单元、说成绩及公开课等,自选动作有根据专业建设开展个性化的教研活动,开展“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理念,创造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场地,把以上的活动当做论文写,当作科研做,久而久之,就会研究出大量的教学成果,丰富教学经验,使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能力逐渐增强。

3结论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电子电工技术;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中职学校理工类学科的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涉及很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电工、电子等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学生应该结合当前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解决或者提出梳理方案。但是,这种效果达到,这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存在较多问题。中职学校在生源来源上,招收的学生普遍的分数线都低于普高,大部分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1]。这种生源直接造成学生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存在混日子的现象,学生上学仅仅是为了顺利拿到文凭,不会对任何疑问产生认识,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升。该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电工电子技术理论性更强,具有应用性、理论性、综合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前,必须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否则难以掌握知识要点。电工电子技术要求学生必须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进行学习,从而提升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目前,中职教育教学过程存在较多问题,但是,中职教学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要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很多中职学校都不具备相应的实践条件,多数设备和器材常年不使用或者长期不更换,直接造成大部分设备和器械已经无法使用,其设备性能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实践结果与实际存在差异,不能满足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需求[2]。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设置不合理,缺乏时代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介逐渐转变为电子化的方式,学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改变和调整,以此保障中职教学的资源充足。信息技术的发展,激发了很多企业成立了信息化为主导的产业,这些企业对中职技能型人才制定的标准更高[3]。而且,中职教学所采用的教材长期没有进行更换,内容老旧,也没有根据市场经济环境对人才需求进行调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针对实践教学的案例较少,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化

通过对中职学校进行分析,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都是进行理论讲解,对理论理解很透彻,但是,一旦需要进行实践往往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是由于很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中职学校进行任教,基本没有从事系统的电工电子技术工作,只是对教材知识的片面理解,根本不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新课改实施后,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但是,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重大作用。中职学校如果拥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就能充分提升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经过双师培训或者并引起其重视,导致教学过程无法达到双师要求,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将教材内容进行抄写,使学生进一步丧失了学习兴趣。而且教师间沟通并不畅通,相互较为独立,虽然会进行教研组开会,但也仅仅是流于形式,无法建立沟通交流的渠道。

(三)缺乏实践教学相关设备

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仅需要学习系统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加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只有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学生才能逐步增强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可以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形成较好的思维观念。学生的实践过程必须借助相关实训设备才能开展,但是,大部分中职学校在实训场地的建设是不完善的,并未根据课程和社会需求建立相应的实训场所。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实训场所,也配置了相应设备,但教师却在教学中很少使用,也缺乏对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导致设备性能逐渐下降,无法对实践教学提供帮助。设备配置不合理也是当前中职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直接造成教材内容无法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呈现,甚至与现实结果差异很大,容易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结合社会需求,合理编制教材

中职学校是基于社会服务开展的教学过程,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各个行业。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选择上一般都会结合社会需求进行,以此确保学生未来的就业率。但是,中职学校在教材选择上更多偏向普高教材,无法体现出职业教育特点,不具备专业服务的能力。因此,中职教师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对传统教材的编制过程进行分析,对现有教材进行更改或者重新编制,确保当前教材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在教材应用方向要秉着满足社会需求、符合时代趋势的原则,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职业教育的很多专业来说,必须考取相应的证书才能从事某个行业的工作,这一点早在我国就业制度中有所体现。对于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必须取得相关证书,才能在特定的岗位从事工作,如电工人员必须具备电工上岗证。

(二)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中职学校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传授的过程,采用板书或者直接演示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过于单一化,对学生吸引力不强,甚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中职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需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材设置的内容,通过网络获取相应的教学资源,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让学生从思维上认识到真实的实践环节,给学生视觉带来强烈的震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保障了教学课堂的活跃性。在教材内容上,要发挥整合作用,逐步实施项目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制定出项目清单,充分利用校园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将课堂教学完全放置在职业岗位工作中,进行实际项目教学工作。通过项目教学的办法,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呈现,促使学习和现实工作真实融合,确保学生可以在工作环境中激发学习动力。例如在现实环境中,声控灯是常见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对声控灯具体设置流程和制作方式进行探究,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产品生产工厂,真实感受声控灯的生产过程。学生在产品生产线上可以对产品从研制、生产、组装等全过程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动力和探究意识,由此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的优化上,学校也要重视教学过程案例的设置和启发引导。通过现实实践的工作开展,将其作为教学载体,深刻把握学生主体,进行教学方式的更新。教师将教材中难以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通过对案例展开探究和分析,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进行案例探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可以运用现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调整考核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看出,职教所实施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普通高中并无差别,考核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化,基本上没有考虑职教学生的特点,导致评价过程所利用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很容易造成主观臆断等人为因素影响,不能保障评价机制发挥作用,逐步让学生处于消极状态,甚至没有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能体现出理论知识的评价效果,对实践能力的评价太少。为真实、客观考核评价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对现有评价方式进行革新。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考核作为考核总分的30%,实践能力考核为考核总分的50%,课后作业考核为考核总分的10%,平时表现考核为考核总分的10%,通过这样的考核占比,形成中职学校的考核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活动进行记录,准备相应的作业本。在课堂记录本上,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查,以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也应当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或者实践探究任务。

四、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职业教育更加重视。中职学校也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以此适应社会对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就业为主要导向,把握时展趋势,将社会和企业需求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实践过程制定更加适合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措施,逐步优化教学方式,改善考核评价方式,编制合理的教学教材,增强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以此实现课程改革的成效。通过这样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职教学更加适合当前的社会需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素质,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梨芳.基于专业需求的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01):5.

[2]奚彩萍,王敏.基于电工电子技术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21):3.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4

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

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

2课程建设内容

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本理念的同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分析工程伦理问题,评估相关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

2.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哲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加之通用的工程伦理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均源于西方,难以避免地会对基本知识传授造成一定阻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先哲的思想和论述与工程伦理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加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工程伦理相通、相似的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话语体系。例如,在讲述应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教师可借助国学经典《庄子•山木》中“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圣人应有龙蛇之变”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伦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2.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工程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同时,还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出一套“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一,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资料,并在每次上课时利用短时间的提问或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重要知识点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运用实际案例,设计发言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阐述观点。例如在《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章节中,针对南水北调问题,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小企业主、农民、普通市民等角色并分别阐述观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一定的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工程中的公正原则和实现方法。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2.3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明确的考核标准

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化考核的理念,结合课堂提问、工程案例展示、海报设计、知识点小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考核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前及时公布各个考核流程中的学生分数,缩短学生认真学习与取得相应成绩间的反馈周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过程化的考核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果,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同时,也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一,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学号,而且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在工程案例展示环节,考核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案例是否为社会热点事件;二是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是否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处理建议。第三,在海报设计考核中,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为基本要求,详细规定了海报的尺寸;采用各小组轮流展示、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评选并打印出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院内部进行展示。第四,在小视频制作考核中,严格限制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演讲式、采访式、讨论式、PPT录屏式、边说边画式等多样化的手段去展示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过程化考核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将课堂中的工程伦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

2.4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

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网络搜集、档案查找、当面访谈、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完成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案例选取原则如下:第一,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反映机械工程相关行业领域代表性的事件,具有典型性和较好的普适性。第二,真实性。所选案例应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第三,案例应难易适度、大小适合,契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杂案例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讨论,重点突出工程伦理分析。第四,案例选取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在讲授工程伦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业分析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可该课程对于提升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相关内容;97.9%的学生认可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讲解,并表示这些案例有助于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95.8%的学生认可“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81.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采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课业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及工程伦理小视频进行仔细批改,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去看待、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工程事件,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改进意见。我校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而且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工程伦理课程的本土化仍需继续。虽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解释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理念与方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工程伦理课程的大班教学模式仍需探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仍需进一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手段。第三,考核方式对学生个体的督促作用仍需加强。目前,课程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一步探索。第四,案例库建设始终不能松懈。学生思维活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社会资讯,只有不断将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程,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其应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

4结语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5

1.1符合管理会计的学科特点

管理会计的学科特点之一是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应用数学方法的范围较小,一般只涉及初等数学。而现代管理会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许多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经营的日趋复杂,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整个企业管理正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管理的这一重大转变,要求用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来“武装”自己,使其与企业管理的发展相适应。把高等数学、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学中的数量方法吸收、引进、应用到现代管理会计中来,可以将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述出来,揭示有关变量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以便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所以,一方面,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许多案例,包括根据实际问题改编的案例都可以充实数学建模的内容。另一方面,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数学建模思想运用于管理会计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

1.2改善管理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离严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时少,考核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程度低。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在管理会计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是一个有效的办法。首先,传统教学中,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为主,而数学建模思想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课堂上引入实际的管理案例,或者根据实际问题改编的案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数学建模思想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再次,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建模时,常常需要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良好的专业背景和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及文字表达能力。由于数学建模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的设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洞察力、想象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1.3推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

管理会计教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首先,它密切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推动基础课教学改革。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管理会计、统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学等课程不但与数学课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也与公共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这些联系,更有利于将公共基础课的改革落到实处。其次,它密切了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实效。目前,在高职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之间的内容都有交叉。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专业课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有利于打破专业课之间界限,有利于解决专业课教学理论学时减少与学科门类繁杂,内容重复等矛盾。再次,它密切了高职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打造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或教学团队。目前,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基础课、重视专业课,轻视理论教学、重视专业实训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教师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认识,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一方面要求教师之间增加互动,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经常性互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进一步学习不断丰富和调整知识结构。总之,在管理会计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不仅是对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大胆探索,也是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尝试。

2管理会计教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原则

2.1循序渐进,体现教学过程的“活动”特点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管理会计教学首先应体现“活动”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的着眼点应考虑怎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让他们做什么,怎么做,或者怎样让他们自己悟出该做什么,该怎样去做。而要体现这一特点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师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问题。教师必须乐于探索这一教改活动,从观念上更新,从知识结构上做必要的准备,要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为了更好地突出“活动”特点,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比如学生的数学基础、计算机水平和已有的专业背景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哪部分适宜进行课改,哪部分适宜首先进行课改。

2.2找好“切入点”,与正常教学环节相结合

“切入”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把建模的某一环节(如问题分析,假设,模型求解等)放到正常的局部环节上,并且注意要经常这样做。我们可以用“化整为零”、“细水长流”来描述这种做法。比如,在讲授成本性态时,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行业的成本构成情况,分析哪些是变动成本,哪些是固定成本,哪些是混合成本。在讲解混合成本的分解前,让大家了解Excel软件关于数据拟合的方法等。在讲解存货管理时,引导学生考虑存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影响存货成本有哪些因素,哪些是相关成本,哪些是非相关成本。课堂上重点介绍基本模型的建立,把模型的求解和模型的拓展通过设计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放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或者撰写小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总之,“切入”的内容应该和正常的教学环节相协调,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3突出重点,反映管理会计的学科特点

目前,数学建模思想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高校正在探索在数值分析、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动与拖动和物理学等课程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自2003年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已经成功举办10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管理会计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应该注意精选教材内容,针对核心概念,不搞遍地开花,不追求自成体系,自我完善,在与教材内容结合时,要自觉当好配角。总之,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管理会计教学,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改革应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

3管理会计教学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基本思路

3.1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突出模型假设的讲解

所谓实际问题数学化就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一般要经过问题分析、合理的简化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和对模型解的分析、检验、修改与推广等环节。这里模型的假设很重要,有时也很复杂。管理会计课程中有许多数学模型,这些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如存货控制的基本模型有“七大假设”,很多教材根本不提及,有的教材把确定性存货控制模型分解成若干种情况,直接给出结论。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面对大量复杂的公式望而生畏,数学基础好的学生也只是盲目套用公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形成了基础课做题,专业课也套用公式做题的局面。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分析、强调这些假设非常重要,一是可以体验问题分析的过程,了解结论形成的前提条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二是通过对已有模型假设的分析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问题中,合理的假设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比如能够捕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数学符号的使用要简洁、通用等,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如在存货管理中,要明确哪些是决策需要考虑的相关成本,哪些是可以不考虑的非相关成本,存储费用和进货费用包括哪些内容,等等。在建立模型时,如果考虑的假设过少,特别是遗漏关键性假设,就不能建立起高质量的模型,考虑的假设过多,往往难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有时即使能转化成功,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难以求解的模型,从而使建模失败。所以模型假设可以直接影响所建模型的质量。

3.2提高数学模型求解能力———加大Excel软件的使用力度

管理会计是以定量计算为主的学科,涉及大量的数学计算和数学模型,选择适当的计算工具或计算软件非常重要。与Matlab、Mathematics等专业数学软件相比,Excel是一款特别值得关注的软件。首先,操作简单。Excel软件汉化水平非常高,而Matlab、Mathematics等软件都是英文的;Matlab、Mathematics等软件需要记住一些命令和编程,而Excel软件以菜单操作为主,所见即所得,直观易操作。所以,Excel软件相比其他软件更容易挖掘其功能。其次,功能强大。Excel软件具有丰富的函数、强大的数值计算、数据分析和绘图等功能,所以特别适合于作为管理会计中的计算和模型求解工具。再次,转换成本低。Excel软件不需要专门购买和学习。目前几乎每一台电脑都安装Excel软件,作为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生对Excel软件都有一定的了解,而其他软件需要专门购买和从头学起。

3.3模型结论实践化的能力———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煤矿安全;直观

如今,很多行业无论是搞讲座或是大型培训都在使用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多媒体得到广泛应用。过去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培训,一线工人对传统教学比较排斥,提不起学习兴趣。培训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克服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增强培训效果,最终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一、在煤矿安全培训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迫切性

“安全”两个字在人们的意识中是首当其冲,包括校园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煤矿安全等。资料显示,80%以上的煤矿安全事故是人为事故,与人的因素相关,更准确地说都是因为工人违反煤矿安全生产规范、违反操作程序、违反生产标准导致的结果。在实践中,虽然安全培训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范围面广,但最后的培训效果却差强人意,有的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少数工人不以为然,心存侥幸,会多次出现违章次数,生产蛮干现象继续存在,缺乏安全隐患意识。一些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效果差、作用不明显,这就要求培训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善教学手段,增强培训效果。行之有效的是应用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系统地将煤矿安全生产规定详细的通过课件表现出来。例如,生产规范、操作程序、安全须知、案例描述等通过一张张幻灯片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或动画,或视频,或微课,形式多样,通俗易懂,为井下煤矿工人提供系统、全面的安全生产培训,真正起到培训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点

1.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深奥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动画设计的教学课件,化静为动,让培训者清楚地看到具体操作的全过程。这比只听教师的描述,无论是效率上还是效果上都要好许多。培训以其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会引起学员们积极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教学功能,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增加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是当下盛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加入很多趣味性的动画元素。例如,在入井须知的安全培训中,播放工人乘坐罐笼缓缓下井的录像,配以动画配音,借情境悟理,从而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可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学的单调问题,有利于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

3.提高学习积极性

煤矿安全培训的对象是煤矿井下一线工人,包括维修电工、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等。一些人不能像学生一样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对学习有一种排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培训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能对学员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应用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缺点

1.培训教学课件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计算机课件制作的培训,自己又不能掌握起码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幻灯片,如何下载有用的教学视频,如何进行动画设计、编辑超链接,不会运用网络获取、传递和重组信息,以及整理教学案例。有的教师讲课仍坚持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或是教案式的单一的幻灯片,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和传统教学并无两样,没有取得实际培训效果。

2.培训内容呆板、素材单一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对素材准备充分,利用网上搜集,查阅资料及相关专业书籍,给学员传授更广泛的专业知识。而有的教师照本宣读,呆板无趣,培训内容单一,导致学员课堂走神,学习精力不集中,纪律松散,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7

《水利工程施工》在水利工程专业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基础和核心的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面宽广。该课程学习涉及到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材料、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需要学生将各种知识结合起来,增加其学习难度。二是政策性强。该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及地方有关水利工程施工规范、规程、标准、法令、法规的运用,需要学生能了解各种规范、法规。三是灵活性高。某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如分段围堰法导流可以采用二段二期、三段二期、三段三期等方法进行;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下的科学技术水平相一致的。四是实践性强。该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在本科的教学培养方案中设置该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力、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和成本管理能力。

二、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工科专业,培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理论基础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夯实掌握,实践能力的获得却需要大量的工程经历和施工管理经验的累积。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和根本,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直努力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配合”的教学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天津市水利工程公司、潘家口水利枢纽管理处、大黑汀水利枢纽管理处、尔王庄水库管理处、屈家店水闸枢纽管理处合作建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的同时,一些阻碍教学发展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在产学合作方面,我国的体制政策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主动权并不是掌握在学校一方,很多时候取决于企业的合作态度,所以去企业实习存在较多困难。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很大程度上是进行参观学习,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很少,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实习的作用和效果,依然难以摆脱书本与实际脱节的弊病。针对这一现状,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在《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中创造性的开展了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选国内外的实际工程案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

(一)案例选择

当今时代,很多工程项目都是浩大而复杂的项目,其知识领域涉及众多学科,甚至很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大工程”的理念、多学科的视野、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等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适应和胜任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应用型人才,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根据各个章节内容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了一批已建和在建的水利工程。

(二)设置真实施工场景,互动启发式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方式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根据选定的工程案例,借助于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演示案例内容,设定施工场景,结合教材理论知识设计问题,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发掘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按照事先制定的讨论计划分组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老师给予方向性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总结阶段,着重指出案例中的关键点,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在形象生动的实践案例中输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针对教学主体—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务实需求,结合他们期待更多接触工程实际的愿望,通过视频、图片再现真实施工场景,根据书本知识结构,精心选择施工事件,由浅入深设定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结合,形成塔形的案例教学课堂模型,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善考核内容和型式

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方式考核学生的除了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更侧重的应该是工程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试卷的试题模式基本上按照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和计算题来安排,学生应对考试的方式就是依靠简单的记忆、背诵,“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很难真正理解如何运用知识。为了配合案例教学方式的开展,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一改以往传统的试题模式,模仿英语阅读理解,参照现行建造师考试题型,从工程案例和工程科技文章中抽出一段,根据问题难度大小设计名词解释、简答和分析简述等题型来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套试卷通常由5~6篇小案例组成,每个案例结合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分值为15~20分。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

三、教学效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对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需求和建议,以及这种教学方式在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的探索提供依据,立项小组面向2011级水利水电专业3个班106名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方式课堂互动情况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情况;教学案例和理论内容的结合情况;案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情况。通过在问卷网上设计调查问卷,每个班抽样25份,共75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调查结果显示:95.45%的同学认为施工案例教学让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认为案例教学方式中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形象效果好,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及实际问题变得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占到98.48%;全部参与调查的学生都认为在学校课程设置实习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案例教学对加强实践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帮助。该调查结果说明在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中案例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有帮助的。四、经验总结及进一步改进措施通过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水利工程施工案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课程探索构建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真实工程案例作支撑,课堂讲课与案例讨论相继而行,模拟工程环境与现场实习互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该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富有针对性,强调实践性,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真实工程体验,感受实际工程责任,激发成就感,形成系统工程观。同时,考核内容和型式的改善,使学生从典型案例中获取的知识找到“练兵场”,从而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新工科;实验教学模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以应对全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严峻挑战[1]。新工科作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发展方向,提倡重实践、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持续改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2]。西安交通大学电工电子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简称中心)多年来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宗旨,不断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进行深化改革[3],积极开发并建设慕课、微课、远程实验教学等多元化教学体系,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4]。

1电工电子类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仅停留在对课堂教学中所涉理论的验证阶段;紧扣理论教材设计的实验内容单一,缺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5];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师生比例失调、实验学时少、实验室物理空间紧张,综合设计性实验偏少。因此,目前电工电子类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偏离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1.2教学方法

电工电子类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验”。现阶段的实验教学主要集中于对实验的讲解,对于实验的设计思路表述较为简单,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能满足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3管理体制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实验室管理体系、预约制度不完善,导致实验室运转效率低,共享困难;实验室经费仅能保证基本的实验教学,无法顾及实验室长期规划建设和先进教学设备的购置。这导致新的教学手段难以应用于教学;实验仪器陈旧,新型设备较少,实验室环境条件较差;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实验中应用较少,主要采用常规教学和实验指导方法[6]。

2新工科视野下电工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2.1通过对原有实验课的再造和全新组合式课

程设计实现“综合化”中心在实验教学中打破了以往多个教学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通过实验教学人员流动、实验资源流动、教学方法交流、实验内容交叉和衔接,使得原有实验课程得以提升与改善[7]。要实现对原有实验课程的再造,关键在人。第一,中心鼓励一线任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有助于一线教师了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还能帮助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内容改革;第二,加强多个实验教学组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弥补原有实验教学的不足;第三,鼓励实验教师将现代电子电气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完成了许多常规实验的再创造。在电路实验教学中,中心开展了故障诊断综合实验和电阻网络的故障诊断开放实验等,进而引申出电力系统接地网故障诊断、如何测量接地电阻等深层次实验内容。原有的模电课程实验基本是验证性实验,虽然要求学生自行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并进行调试和测试,但是电路是设计好的,所以它仍属于验证性实验。通过提出设计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并制作印制电路板,实现从验证走向设计[8]。

2.2通过丰富的实践选修项目菜单和模块化设

计实现“工程化”综合性实验的模块化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工程实践性强,信号产生电路、电压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都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结合实际应用背景,将这些电路与实际电路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模电实验的内容环环相扣,后续所有实验也都要测量这些参数。通过这样的训练,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对于模电实验方法的掌握,也使其了解到工程实际中应分析电路的哪些参数。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通过模块化设计思想可以将电子系统设计从初级开发转变为高级设计。中心通过建立基于微处理器的硬件模块库和软件模块库,培养学生快速开发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以设计目标为导向,要求学生遵循自由选择模块构建系统→初步调试→自主设计→系统综合调试的设计流程,最终进行作品验收。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素养,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

2.3通过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权实现“个性化”

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被淘汰,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如何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每个实验教师不断努力。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从2017年开始在中国大学在线教育平台上开展慕课教学,同时积极尝试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以期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经与课程负责人商量并同意后,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已有数十名学生通过自选内容高质量地完成了模电实验。由于课程调整,微处理器实验没有配套的指导书,在介绍了处理器共性概念的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学生自愿报名,查资料,准备PPT,教师进行课前指导和修改PPT,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心开设多个开放实验题目供其进行拓展学习。这种实验模式在因材施教基础上进行创新,克服了实验指导书对学生的约束,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同时也利于教学相长。

3实验教学改革及效果

3.1实验教学改革

为培养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中心实验教师借助先进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购置多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制作PPT和视频,使得实验原理和仪器的介绍不再枯燥乏味。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广泛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利用仿真软件,引导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学习。在电路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编写仿真与操作任务相结合的实验任务书,先进行仿真操作,再进行实际测量,使得验证型实验具有设计性,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为使教学手段更为灵活,中心已引入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见表1。为增强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在数字电子技术与微处理器基础课程教学中,每学期都会请TI,ARM,Xilinx等公司的相关工程师,为学生讲授行业的最新发展及技术实现方法。

3.2 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鼎阳杯”全国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是全国唯一的高校电工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比赛,中心教师踊跃报名,获得了多项奖励,其中“鼎阳杯”1项、一等奖7项、其他奖项3项。图1为实验现场及实物展示。图1实验现场及实物展示为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2019年,中心组织9组共27名本科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获得全国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4项,省三等奖1项;26篇;并取得两项专利:串联谐振型无线功率传输系统的电磁干扰预测方法,一种变压器故障后电网有功潮流快速估算的方法。其中,MariyamArif的论文《基于深度学习的短期负荷预测与线性规划的经济负荷调度》获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结语

就高校而言,新工科建设主要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达到对原有工科专业的升级再造。在新工科背景下,中心通过实验教学人员流动、实验资源共享、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内容交叉和衔接,完成了对原有实验课程的再造;基于模块化实验平台与“互联网+智能控制平台”实验模式,将电工电子类基础课程进行全新组合,推动移动互联网、慕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从基础实验到综合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白逸仙,柳长安,艾欣,等.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基于十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53-62.

[3]刘晔,沈瑶,原晓楠,等.以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案例设计竞赛为抓手促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0,18(3):145-149.

[4]王利爽,阳荣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C9联盟”高校师资队伍及结构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7(6):6.

[5]刘宇雷,佘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19-21.

[6]张海峰,毛建瑞,刘一.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高校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246-251.

[7]刘洪久,范炳良,孙伟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23(12):67-70.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9

一、当前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化教学过重职业院校培养的是为生产建设一线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强调技术理论的学习本无可厚非,但是市场营销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其他的如电工、车工、机械等课程不同,不是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手把手指导后就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窍门可以上岗操作的一门课程。市场营销是与实际市场想结合,与市场变化同步,非照本宣科就可以掌握方法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在进行理论上的市场整合、市场分析、制定相应的市场应对策略的同时还要兼顾实际的市场情形,不能单纯的依靠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往现实中套,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会与市场脱节。而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受种种因素的阻碍,未能找到与实际市场相接轨,在教学中融入实体案例,所以只能在理论上掰开揉碎的反复讲授,结果是学生难以理解理论内容,教师也难以推进教学课程,事半功倍。所以,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当根据理论内容,适时地加入一些与时俱进的案例,用灵活生动的案例内容教学,使案例辅助学生理解理论,并使例举的案例丰富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愿意听,容易听。

2、市场营销教学实践环节的欠缺如前文所述,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其动手实践能力较强。针对这一特点,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应该增加专业实践环节,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市场营销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与现实市场脱节的问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岗位,很少与定向的企业、公司签订实习意向,学生从职业院校毕业后,还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这与我们所重视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能为企业所用的理念背道而驰了。长此以往企业将对学校失去信心,学生也将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所以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环节欠缺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并致力于解决。所以,针对相应的教学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积极的解决。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与时俱进的一些案例,将理论问题对照相应的案例进行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听,转换到主动学。

二、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在学校的教学中,学生都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但是具体到怎样用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际工作、怎样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式各样复杂的问题,往往就显得不知所措。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特点,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不但有利学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到营销渠道的时候,对于如今一些新兴媒体的运用怎样让学生深刻又生动的理解便是一个交难解决的问题,考虑到他们对微博这样新媒体新交流途径的新鲜感,便在这一章节中加入了新的案例元素——《失恋33天》。这是一场以小搏大的营销战役,将营销侧重于社会化媒体,在宣传推广的前期几乎没有在传统媒体上露面,由于小成本电影的低营销预算,迫使《失恋33天》营销团队必须“不走寻常路”,不再单向传播,而是要提高营销精准度,追求营销性价比。在微博渠道组合上,横向采用官方微博、草根微博和明星微博,广泛撒网;纵向借助各类微博应用。一时之间,微博上随处可见关于失恋的话题和关键字等等,到最终票房和口碑双收益的战况时,谁会否认这场营销战役的胜利者不是投资方呢?整堂课下来学生听的聚精会神,对于微博这种新的营销渠道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的优势及应用

将市场营销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集体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教师点评等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良好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案例教学法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系列相关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识的源泉。市场营销专业的案例教学强调一切从感知开始,在教学的全过程都要求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形成认识并对案例进行研究,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并在实践的运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辩证的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理论知识。

电工教学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机电工程实践;双语教学;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机电一体化”首次出现在日本,主要体现在当时日本的新型工业产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技术的不断成熟,机电一体化已经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控制技术等共同成了现代工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然而,当前高校的机械专业的教育方式存在不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在机电相关领域的工作上有很好的表现。在此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2,3]。针对机电一体化教育,目前国内众多学校在结合课程特点和学校资源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与试点。其中,山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双语教学的模式应用于非英语课程[4];安徽大学在机电控制工程课程中采用了双语对学生开展教学,并结合实践项目开展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环节、三个实践点”的教学模式[5]。综上所述,双语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两种教学方式在多所高校中均有开展。然而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这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案例较少,因此于2016年开展了机电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证明了此教学改革的成功。

1改革对象

在高等教育中采用双语教学以与世界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此外双语教学也是高素质人才满足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重要职能[6,7]。目前,双语教学在我国普遍采用英语,因此找到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将是提高学生英语的实践能力、了解相关领域最前沿资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的开放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有力措施。众所周知,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这意味着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对促进和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双语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最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刺激和推动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我国部分机电专业的本科生在集成多学科控制系统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不仅要求学生对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写作能力等。因此高等教育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并得到了确立。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提高教学效果是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改善机电工程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2教学模式改革

在机电工程实践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将机电工程实践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实现,以教授基础知识为目的,此部分教学采用英语教学为主、汉语教学为辅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中选取钻探机器人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如图1所示为机电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时长为2周,共计60个学时,为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平衡,对其教学时间分配比例为1:1。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对于机电专业有更好的培养效果,其所占的教学比例也通常较大,所以对于整体教学而言,应对理论教学进行一定的优化。有学者[5]对于机电类教学模式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环节、三个实践点”的要求,在本文提出的机电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中同样适用,即将双语教学和项目教学作为“一条主线”,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作为“两个环节”,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选取实践单元,即利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完成相应的实践作业。实践教学中所采用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由导轨式型材实训台、机电一体化设备部件、电源模块、按钮模块、PLC模块、变频器模块、交流电机模块、步进电机及驱动器模块、模拟生产设备实训单元(包含上料机构、搬运机械手、皮带输送线、物件分拣等)和各种传感器等组成。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的每个单元都对应一个教学内容。其中,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而汉语则为辅助教学语言,为了更好地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需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机电工程实践教学伊始,所有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并咨询有关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的知识。在学期开始后应提交一个项目计划,包括每个团队中项目的详细划分、预计将在学习和实践中完成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从研究生那里学到一些技能,并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评价和成绩

3.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机电工程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装置进行控制,实现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PLC编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和自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图2为机电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架构图,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即课堂表现、组装与调试、实训报告,三个部分各占的比例依次为30%、40%、30%。其中组装与调试主要包括四个子部分,主要为机械构件的装配与调整能力、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力、电路安装与调试能力和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能力。四个部分在总评价体系中各占10%。课堂表现主要为对学生课堂与教师互动程度的评价,在双语教学中只有互动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效果,对于促进双语教学改革有积极意义。在组装与调试的“机械构件的装配与调整能力”评价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30min之内完成机械构件的组装,且组装过程中不能出现零件错位等情况,在完成结构组装之后需要对系统结构进行调试。根据图2中的教学评价体系可知,相较于传统的简单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本文所提出的评价体系综合性更高,其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2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一方面考查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对机电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检验本次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发现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考核,主要设置了三个方面,分别为理论知识模块、实践操作模块以及英语口语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主要通过纸质的书面答题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模块要求学生以抽签的形式随机抽取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考核的某一个模块进行实操,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实践、操作熟练度以及操作精度进行综合打分;英语考核模块主要是让学生与教师对机电一体化知识进行讨论,该形式的考试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检查,同时还可以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如图3所示为口语考试的结果,其中a、b分别为学期前和学期后口语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双语教学,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三个模块组成,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实践操作模块和英语口语模块分别占总成绩的30%、40%和30%。根据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93%的学生表达了对教学改革的认可。另外有10%的学生对机电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在课程实践分配上可以尽量增加实践部分的时间;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适当增加实践部分的课程项目。这些宝贵的意见都将是推动机电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宝贵财富。

4结语

双语教学与项目实践教学法的结合使机电工程实践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在三年的探索过程中证实了该改革的成功。通过新型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考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本教学的创新点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他工程类的课程也可以借鉴本教学模式。(1)双语教学。通过中英双语教学,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教学为辅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加强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2)项目教学法。通过与实践项目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了实践与理论的联系。(3)互动教学。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强调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卫亮,刘明君.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23):54-56,59.

[2]李铁钢,张陈,王志成.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121-123.

[3]胡凤英,吴彩林.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的实施途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2):17-20.

[4]赵云伟,赵伟中.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30):66-68.

[5]赵国伟.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4):276-277.

[6]汪启凯,甘灵红,陈小燕.任务教学法在机械设计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建构与实践——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J].有色金属工程,2021,11(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