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专业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6-30 17:43:00

财务专业化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1

关键词:化工企业;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化工企业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需要面临新挑战,如何在管控产品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是一大关键所在。化工企业需要多层面剖析产品成本管理现状以及内外部影响因素,提出确切可行的方案以及对策,全方位加强化工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以此,将产品成本降到最低,最大化提升经济利润空间以及市场占有率。

一、化工企业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化工产品市场动态变化,加上产能结构性过剩,国外大批量低成本化工产品涌向国内化工产品市场,化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面临全新的挑战,需要站在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科学制定经营管理决策,在合理开展经济活动中顺利实现成本战略目标。同时,与其他类型的产品相比,化工产品生产有着根本性区别,各类型化工产品加工工艺并不相同,需要投入的原材料比较多,上下游化工企业互供产品等关系复杂化,化工产品种类与加工方案繁杂化等,无形中增加了化工产品成本管理难度系数。在这一背景下,化工企业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弥补传统滞后成本管理方法缺陷问题,深化化工产品成本管理具体环节,实现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流动资金等集中化、规范化以及精细化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控制经济活动开展各环节支出的成本,将其实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防止化工产品生产、销售等中成本大幅度增加,顺利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化工企业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可以降低成本管理难度系数,实时控制成本管理中各方面风险,提高风险抵抗能力,防止成本风险频繁发生,利于实现化工产品专业化生产以及销售,在生产、销售、成本等专业化管理中,不断优化产品将其成本结构体系,提升“盈利、竞争、持续性发展”等能力,在实现成本战略管理目标中提升化工市场占有率,推动化工行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化工企业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路径

1.提升成本专业化管理重视程度,强调化工产品专业化分类。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化工企业要在平衡成本、效益二者过程中从不同维度入手全面、深入探究成本专业化管理,明确其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必要性、重要作用等,最大化提升成本专业化管理重视程度,将其融入到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中,深化内部信息流、资金流等,高效管控化工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成本,为实现经济效益目标提供根本性保障。同时,化工产品专业化分类是化工企业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化工企业需要根据生产过程中各类化工产品性质、特点等,严格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规范化分类。由于化工产品复杂化,化工企业需要从产品链、板块方面入手展开专业化分类工作,各板块要具有一定独立性,为化工产品成本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比如成本分析、财务核算,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化工产品成本。在此过程中,化工企业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可行的成本管理系统,深化基于板块、产品链的业务流程,在动态收集、分析、整理多方面信息数据中对生产中的化工产品进行规范化专业分类,明确化工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方向,在专业化管控中深化内部资金链,避免大量资金外流,影响经济活动有序开展。2.构建成本专业化管理细则与制度,明确成本专业化管理职责。化工企业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水平提高建立在可行的细则与制度基础上。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化工企业要根据化工产品专业化分类以及专业化成本管理具体要求,科学构建成本专业化管理细则,科学划分化工产品专业化管理板块,如原材料、库存处理等,明确各方面专业化成本管理细则,高层次规范化工产品成本管控工作。在此过程中,化工企业需要以化工产品为基点,结合专业化分类、成本专业化管理细则等,科学构建基于化工产品的成本专业化管理制度,将成本预算、资金管理等巧妙包含其中,制定科学的风险管控、绩效考核、内部控制、现金管理等成本专业化管理制度,为经济活动开展中的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促使各项成本专业化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在此基础上,化工企业需要结合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细则以及制度,明确成本专业化管理职责。化工企业要根据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科学调整内部设置的产品成本管理岗位,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具体职责,层层细化的基础上深化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各环节,防止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工作开展中出现岗位职责交叉或者重叠现象,导致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处理,顺利提高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效果。3.明确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目标,科学构建成本专业化管理模型。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化工企业需要从成本专业化管理维度入手深入把握自身运营发展现状,以各阶段战略发展目标为基点,明确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目标,促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规范化细化的基础上将其落实到产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同步实现成本专业化管理目标以及运营战略发展目标。在此过程中,化工企业需要根据成本专业化管理要点,巧用技术手段,构建可行的成本专业化管理模型,将产品成本预算、资金管理等环节处于统一网络结构体系中,在规范化分析成本数据模型中深层次了解成本预算、资金管理、成本核算等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各类化工产品各环节成本专业化管控以及利润获取情况。化工企业要多层次客观分析成本专业化管理模型作用下的信息数据,在合理处理、整合的基础上明确某环节成本情况、具体原因等,采取可行的对策,深化化工产品管理具体环节,最大化科学控制支出的成本,将其有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化工企业需要根据成本专业化管理模型应用到情况,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合理化调整,使其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能够在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规范产品现金管理、成本核算等环节,顺利提高运营管理过程中的经济利润,有着较强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实时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4.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方法。与传统单一化成本管理方法相比,成本专业化管理方法有着本质上区别。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化工企业需要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基础上以化工产品为切入点,多层次优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联系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各方面成本管理信息数据,科学构建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统计、成本分析、成本核算等子系统以及数据库,与构建的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模型有机融合,使其在统一化网络结构体系中深层次融合,促使在专业化管理作用下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成本管理各环节实现无缝衔接。在此过程中,化工企业可以借助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系统,随时全方位动态监督管理化工产品成本管理各环节,利用数据库动态化收集、分析、处理海量化工产品成本管理信息数据,明确化工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情况,在科学化决策的基础上加大对薄弱环节的管控力度,最大化提高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层次。5.加强成本风险控制,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过程中,化工企业需要高度重视风险问题,要利用成本专业化管理系统平台,加强成本风险控制,及时预警成本专业化管理中出现的隐患问题,采取合理化方法手段,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在此过程中,化工企业要根据产品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类型、特征、影响程度等,从成本专业化管理角度入手优化成本风险管控方法,做好风险控制工作,防止成本专业化管理中风险问题频繁出现。在此基础上,化工企业需要根据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要求、要点等,对内部财务人员进行层次化、立体化培训,学习最新财务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尤其是成本专业化管理理论知识,要利用系统平台等,引领财务人员进行不同层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内化构建的财务知识体系,掌握必要的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相关设备设施,包括信息数据处理、整理等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高效开展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工作。以此,全面提高化工产品成本专业化管理水平,在高效控制化工产品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产品经济效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化工企业需要对成本、效益两大要素进行深层次认识,在准确把握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化工产品成本管理重难点,科学构建成本专业化管理目标以及体系。从产品链、价值链等多个维度入手,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专业化以及精细化管理,确保经济活动开展各阶段制定的成本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以此,不断内化构建的资金链,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以此,实时提升化工企业运营管理能力,顺利走上“健康、长久、稳步”发展道路,全方位推动化工行业高效发展,加快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德余,安宁.基于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企业协同成本管理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30-134.

[2]王天罡.浅谈精细化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新商务周刊,2017,(15):16.

[3]上官云明.精细化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6):143-144.

[4]李曼莉.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4):60-61.

[5]曾文芳.试论产品生产企业单项成本核算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228.

[6]高峰.企业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151-153.

[7]刘勇.促进成本管理与经营战略深度相融的成本管理探究[J].中国商论,2017,(20):82-83.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2

一、内涵式专业化对出版社的意义

1.资源配置优化。专业化出版能使同类的资源在某一部门相对集中,如专业性强的事业都能集中这一领域的人力资源,然后把具有共性的资源如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分离出来,提高效率。根据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机制,专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时间量越多(即专业化程度高),相应积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也越多,生产效率也就越高。从单个人看,专业化效率是随着一个人活动范围的缩小而提高的。编辑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几类书的操作上,可以取得比分散精力操作许多类书更高的效率。清华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的业务重组无不遵循这一规律。

2.管理简化。一个组织的经济活动包含了许多职能,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将组织的职能不断地分离出去,由其他专业化的组织专门承担这些职能的过程。包含了两个专业出版社出书范围的综合出版社,其产出水平通常低于两个专业出版社产出水平之和,这是因为非专业化的出版活动增加了管理的复杂程度,导致生产费用的增大,从而降低了效率。出版社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管理职能也相应地越简单,整个组织的管理效率也相应提高。管理出效益,专业化的管理尤其出效益。

3.竞争力强化。首先是品牌竞争力的强化。运用专业化出版策略,集中目标于某一类或少数几类图书市场,能在较小的市场上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有助于树立品牌;其次是有效地减少竞争对手。出版产品或出版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高,能抬高这一市场的进入门槛,阻止其他出版社进入这一细分市场。而对业外的竞争者而言,跨国资本和其他行业的资本进入时也会选择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市场,以保证获利。最后是加强与非竞争性出版组织的协作互利,巩固核心竞争力。本身特色鲜明的组织对其非竞争性组织或互补性组织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双方建立互补的资源共享系统、互利的价值链系统和长期的交易关系。如地方出版社可以依靠其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作为专业化出版方向,而且,这种特色越鲜明,专业化程度越高,对省外同行甚至国际同行的吸引力就越大,在合作(如出版信息交换、发行渠道共享等)时就拥有更大的优势。

二、出版社内涵式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出版社的内涵式专业化发展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的专业化;二是出版职能和出版人才的专业化;三是出版重组和出版购并的专业化。

1.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的专业化

(1)提供专业化的出版产品。一个出版社不可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所有出版产品,它只有立足优势资源、针对少数目标市场开发专业化的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具体地说,出版社可以采取如下五种专业化的产品策略:遇见论文,我不怕不怕啦,我有易起论文网,不怕不怕啦。

①集中型策略:针对一个较窄的目标市场集中出版某一类产品,如北方语言文化大学以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主要对象,集中出版对外汉语教材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材。

②多层型策略:针对一个较宽的、读者群相关度较高的目标市场出版一个大类的产品,如化工社从涉足财经、外语、教辅、计算机等多个大类到集中于科技出版这一个大类。

③分散型策略:针对少数几个较宽的目标市场出版几个大类的产品,每一个大类的产品都是高度专业化的,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优势,形成了计算机教育、计算机科技、经管、外语、理工五大门类的出版,而且每一类图书都在细分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占有率。

④纵深型策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从各个角度开发同一类产品,如商务印书馆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要从它的经典品牌《新华字典》中衍生出《新华词典》《新华写字字典》、“大字本”《新华字典》。

⑤放射型策略:围绕一个出版主题或概念“放射状”地出版相关产品,如社科文献出版社围绕“全球化”这一主题出版了“全球化译丛”“全球化论丛”“全球化论丛Ⅱ”三套丛书。

(2)提供专业化的出版服务。对于生产型出版组织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仅仅依靠出版产品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优质的专业化出版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应该是他人很难模仿的。美国的LearningExpress出版社提供了非常周到的服务,它建立了学习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该社的推荐图书,还可以选择做SAT、AP以及各种职业考试的练习题,并通过在线考试分数分析的结果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此外,学生也可以在线完成作文,这篇文章在72小时内将由一位专门人士阅读,同时给出一个详细的分析报告。

2.出版职能和出版人才的专业化

现在许多组织提倡流程再造、业务重组,其实质就是重新定义和塑造出版组织的内部职能,使其更加专业化,实现与外部需求的精确对接。

(1)增设新的专业化出版职能,引进专业化出版人才。新的市场环境导致新的出版职能的出现。例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版产业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走出去”战略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思想的指引下,出版产业的版权贸易将更加兴盛,这要求出版社必须设立专门的版权贸易部门,引进版权贸易人才。又如随着资本运营重要性的提升,财务管理的专业化也开始提上日程。长期以来,财务管理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产品的附属物,其内容单一,财务管理部门功能一直由企业最高领导层担负,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人员应精熟市场经济及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财、会计、金融、证券、投资、管理、法律等)。

(2)转变旧的出版职能,提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出版组织原有的一些职能划分显得过于粗略,必须按照专业化的要求重新定义。如出版社原有的编辑职能划分过于笼统,可以根据编辑特长细分为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审稿编辑等,又如发行职能的划分大多以地域为基础,而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专业职能为基础,将发行职能细分为负责上门联系的图书推销队伍,负责对客户订、添单处理的客户服务队伍和负责对客户收款工作的客户收款队伍。

(3)放弃非专业化的出版职能,精简多余人员。专业化不仅仅是对已有职能的优化,更重要的是舍弃那些有碍于出版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职能。如许多出版社逐步将装帧、校对等非核心的编辑业务外包给专门的工作室,既精简了人员,又节省了费用,提高了效率。如湖南文艺出版社精简社内的装帧设计部门和人员,与社外的装帧公司进行全面合作。

3.出版重组和出版购并的专业化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3

1.思想观念落后,资金投入不到位。

在对于财务预警系统的观念上,有的家族企业重视不足,认为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财务保密制度等,已经足以抵御风险,不需要专门的财务预警系统和对财务预警系统的信息化;有的企业的认识则过于理想化、书面化,认为财务预警系统要涵盖的内容广而全,所以,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也不必实现;这些错误的理念,导致了中小企业对构建财务预警系统重视不足,拖延了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进度。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本来就相对薄弱,同时融资又比较困难,所以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成为了很多企业无法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乏高素质人才,信息化程度不足。

构建财务预警系统,需要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从业人员。但是从现状来看,中小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其财务人员缺少专业化工作的意识和习惯。中小企业受规模、经营理念和方式以及资金的限制,其信息化程度较低。很多企业的信息公开性和透明性差,信息的交流渠道不畅通,存在企业与外界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及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信息化程度的不足,导致中小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的反应速度慢、效率低,使得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缺乏良好的信息基础。

3.实用性有待提高,内部控制差。

有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意识和前期准备,但对于财务预警系统的实用性没有经过深入的考量,未对中小企业的实际特点和情况作出一个全面的考察和准确的判断。例如,有的企业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状态的不稳定性,在设计系统时没有考虑系统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得财务预警系统无法及时地适应中小企业多变的环境;有的未考虑到中小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周期较短的特点,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不具有短期性,匹配性差。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除了外部的环境因素,还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有关。有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即使财务预警系统设置完善,也无法起到实际的预警作用。其内部控制失控严重地影响了财务预警系统工作的有效性。

二、探索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的可行方法

1.树立适用性观念,克服成本障碍,支持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中小企业首先应该提高对财务预警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其次,中小企业对于财务预警系统的认识,应该从理论扩展到实际应用。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地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行业特点,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财务预警系统所要起到的作用有一个具体性的要求。这样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有了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决心和信心,就要做好承担相应的成本压力的准备,并且想尽办法为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支持和保障。企业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中,要做好成本控制,尽量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寻求成本的最小化,以免过分加大企业的负担。

2.提高员工素质,引入信息化系统,构建专业化财务预警系统。

中小企业招聘员工时,应考虑到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需要,对财务人员的资质和从业资格要进行有标准的审查。还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力求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使得整个队伍能够保持较强的活力和生命力,提高财务预警系统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水平。信息化系统的引进,对于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信息的流动效率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的能力。专业素质高的员工团队和高效运作的信息化系统,使得中小企业构建专业化的财务预警系统成为可能。例如Z企业,因为引入了专业的工作团队,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时,对传统的预警模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比较,衡量了单变量模式和多变量模式的利弊,最终使用了多变量模式中的F分数模型,实现了专业化的财务预警。专业化的操作和管理,专业化的财务预警系统,给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提供了专业化管理的基础。

3.重视日常维护,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系统的实用性。

财务预警系统无法脱离计算机信息技术,因而对于财务预警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无法脱离对相应的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例如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性能维护,对于系统的接口维护,对于数据库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及时更新与共享,操作的权限授予与限制等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要强化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控,会给财务预警系统带来很多无法预测和估计的风险,从而降低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效率。企业在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系统与实际情况的契合。在设计财务预警系统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尽可能地将专业化的模型转换成实用性较强的工具语言,并尽可能地考虑到财务预警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连接与协调,考虑到财务预警系统与其他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性。

4.关注内、外部因素,运用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模型。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企业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构建财务预警系统:4.1定量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财务预警指标为基础,通过对相应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的财务状况。而运用这种方法,除了对财务指标的数值、比率、变化率的等进行具体分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多种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模型。例如,由美国的爱德华·阿尔曼提出的Z积分模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其模型函数为:Z=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其中被解释变量Z为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程度的概率值,解释变量分别为净营运资金与资产总额的比值、留存收益与资产总额的比值、息税前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股本市值与账面负债的比值、销售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值。根据阿尔曼的检验,其认为各变量的系数值应为:β1=0.717,β2=0.847,β3=3.11,β4=0.42,β5=0.999。根据不同的Z值可以代表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当Z>2.99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当Z<1.81时,表明企业风险加大;在1.81与2.99之间时,表明企业虽没有很大的破产风险,但其财务状况有一定的不稳定性。4.2定性分析法。由于很多问题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指标进行量化,但其对企业能否持续经营至关重要,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市场需求、商品价格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外部环境是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第二,政策变化,例如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发展;第三,行业特点,某些传统的财务指标并不适用于某些行业,例如互联网企业,传统的现金流指标并不能说明企业真实状况和面临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除了运用具体的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预警分析之外,还需要能够对很多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

三、结语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其财务活动会随着院校发展规模不断增多,因此对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缺乏现代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等都对其财务风险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能力。

1.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现代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整体规模的不断发展,其所涉及的财务管理问题不断增多,且随着学校的发展,其财务风险管理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还缺乏现代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一方面,很多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认为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难以对其进行总体的掌控。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浅薄,其对风险的认识不足,使其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难以掌握现代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因此其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1.2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在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中,其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其现有的财务管理机制显得相对落后,没有对其财务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界定,权责不清现象十分明显,因此难以满足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很多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因此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这些都是当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表现和问题。

1.3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具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必须要有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这是保证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当前其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一方面,其现有的财务人员的年龄一般较大,所掌握的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相对十分有限,难以全面理念和掌握现代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方法,因此其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较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其难以从其余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使其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只能依赖于内部的从业人员。

2.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是当前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一方面,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财务风险管理,使其与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摒弃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不断采用新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理念,着力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其能够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充分重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使得院校领导直接参与到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以此提升其财务风险管理的力度。

2.2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一方面,要促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部门根据现代化财务风险管理的需求,对其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必要的更新,及时剔除不合理的因素,根据最新的理论对其进行完善,并充分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成立以校级领导为核心的监督小组,对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问题,不断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从各项细节方面着手,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

2.3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在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一方面,要对其现有的财会人员进行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知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定期对其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将其视为业绩考核的一部分,提升其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为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使其逐渐走向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岗位,在此基础上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综合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长期发展。

3总结

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应该要从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等途径,彻底改善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状况,使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充分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进而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作者:赵少灵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马雪蓉.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7)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5

一、内涵式专业化对出版社的意义

1.资源配置优化。专业化出版能使同类的资源在某一部门相对集中,如专业性强的事业都能集中这一领域的人力资源,然后把具有共性的资源如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分离出来,提高效率。根据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机制,专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时间量越多(即专业化程度高),相应积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也越多,生产效率也就越高。从单个人看,专业化效率是随着一个人活动范围的缩小而提高的。编辑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几类书的操作上,可以取得比分散精力操作许多类书更高的效率。清华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的业务重组无不遵循这一规律。

2.管理简化。一个组织的经济活动包含了许多职能,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将组织的职能不断地分离出去,由其他专业化的组织专门承担这些职能的过程。包含了两个专业出版社出书范围的综合出版社,其产出水平通常低于两个专业出版社产出水平之和,这是因为非专业化的出版活动增加了管理的复杂程度,导致生产费用的增大,从而降低了效率。出版社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管理职能也相应地越简单,整个组织的管理效率也相应提高。管理出效益,专业化的管理尤其出效益。

3.竞争力强化。首先是品牌竞争力的强化。运用专业化出版策略,集中目标于某一类或少数几类图书市场,能在较小的市场上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有助于树立品牌;其次是有效地减少竞争对手。出版产品或出版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高,能抬高这一市场的进入门槛,阻止其他出版社进入这一细分市场。而对业外的竞争者而言,跨国资本和其他行业的资本进入时也会选择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市场,以保证获利。最后是加强与非竞争性出版组织的协作互利,巩固核心竞争力。本身特色鲜明的组织对其非竞争性组织或互补性组织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双方建立互补的资源共享系统、互利的价值链系统和长期的交易关系。如地方出版社可以依靠其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作为专业化出版方向,而且,这种特色越鲜明,专业化程度越高,对省外同行甚至国际同行的吸引力就越大,在合作(如出版信息交换、发行渠道共享等)时就拥有更大的优势。

二、出版社内涵式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出版社的内涵式专业化发展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的专业化;二是出版职能和出版人才的专业化;三是出版重组和出版购并的专业化。

1.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的专业化

(1)提供专业化的出版产品。一个出版社不可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所有出版产品,它只有立足优势资源、针对少数目标市场开发专业化的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具体地说,出版社可以采取如下五种专业化的产品策略:遇见论文,我不怕不怕啦,我有易起论文网,不怕不怕啦。

①集中型策略:针对一个较窄的目标市场集中出版某一类产品,如北方语言文化大学以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主要对象,集中出版对外汉语教材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材。

②多层型策略:针对一个较宽的、读者群相关度较高的目标市场出版一个大类的产品,如化工社从涉足财经、外语、教辅、计算机等多个大类到集中于科技出版这一个大类。

③分散型策略:针对少数几个较宽的目标市场出版几个大类的产品,每一个大类的产品都是高度专业化的,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优势,形成了计算机教育、计算机科技、经管、外语、理工五大门类的出版,而且每一类图书都在细分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占有率。

④纵深型策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从各个角度开发同一类产品,如商务印书馆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要从它的经典品牌《新华字典》中衍生出《新华词典》《新华写字字典》、“大字本”《新华字典》。

⑤放射型策略:围绕一个出版主题或概念“放射状”地出版相关产品,如社科文献出版社围绕“全球化”这一主题出版了“全球化译丛”“全球化论丛”“全球化论丛Ⅱ”三套丛书。

(2)提供专业化的出版服务。对于生产型出版组织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仅仅依靠出版产品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优质的专业化出版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应该是他人很难模仿的。美国的LearningExpress出版社提供了非常周到的服务,它建立了学习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该社的推荐图书,还可以选择做SAT、AP以及各种职业考试的练习题,并通过在线考试分数分析的结果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此外,学生也可以在线完成作文,这篇文章在72小时内将由一位专门人士阅读,同时给出一个详细的分析报告。

2.出版职能和出版人才的专业化

现在许多组织提倡流程再造、业务重组,其实质就是重新定义和塑造出版组织的内部职能,使其更加专业化,实现与外部需求的精确对接。

(1)增设新的专业化出版职能,引进专业化出版人才。新的市场环境导致新的出版职能的出现。例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版产业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走出去”战略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思想的指引下,出版产业的版权贸易将更加兴盛,这要求出版社必须设立专门的版权贸易部门,引进版权贸易人才。又如随着资本运营重要性的提升,财务管理的专业化也开始提上日程。长期以来,财务管理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产品的附属物,其内容单一,财务管理部门功能一直由企业最高领导层担负,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人员应精熟市场经济及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财、会计、金融、证券、投资、管理、法律等)。

(2)转变旧的出版职能,提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出版组织原有的一些职能划分显得过于粗略,必须按照专业化的要求重新定义。如出版社原有的编辑职能划分过于笼统,可以根据编辑特长细分为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审稿编辑等,又如发行职能的划分大多以地域为基础,而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专业职能为基础,将发行职能细分为负责上门联系的图书推销队伍,负责对客户订、添单处理的客户服务队伍和负责对客户收款工作的客户收款队伍。

(3)放弃非专业化的出版职能,精简多余人员。专业化不仅仅是对已有职能的优化,更重要的是舍弃那些有碍于出版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职能。如许多出版社逐步将装帧、校对等非核心的编辑业务外包给专门的工作室,既精简了人员,又节省了费用,提高了效率。如湖南文艺出版社精简社内的装帧设计部门和人员,与社外的装帧公司进行全面合作。

3.出版重组和出版购并的专业化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6

1.1优化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职位分配更为合理

在证券公司的内部财务部门中设立营业部核算中心,对财务管理工作和日常会计信息进行核算分析,在具体的运作上按照公司内部的管理标准,对具体的工作流程进行明确的划分,实行线条式管理,使各个岗位的分工更为科学优化,贯彻了岗位责权制,这样既保证了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精简优化,又促进了管理的实效性提高,使财务工作更为高效,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成本费用支出。

1.2核算工作的集中

集中管理模式下,证券公司的财务部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务管理配套的系统建设为核算的集中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日常的费用会计计算形成了形式上的独立、本质上的集中,保证了各项资金核算的条理清晰。集中交易和集中清算体系的建立,为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减少了时间及时性的束缚;三方存管的实现,为客户的资金集中核算创造了条件;集团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实现,确保了公司内部营业部可以在不同的所处地对各自营业部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查询;报账系统的实施,对凭证传递的距离问题造成的财务核算和资金支付不及时、财务档案传递的成本较高以及档案的丢失风险等问题都可以有效的解决,而且报账系统逐渐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使整个工程自动化、电子化的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集中管理模式的实施必然会有健全的核算制度,这样在严格的制度要求下,证券公司可以规范化会计工作的一系列内容,对各种费用的支出有详细的报销规定,使一系列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为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1.3资金的集中

资金的集中使用,由总的资金调度部门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拨,简化了工作流程,保障了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各部门资金的需求有科学的定额,实行严格的控制。另外,也可以把公司的其他闲散资金进行归纳整合,激活企业的全盘资金,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可以对资金在使用中出现的缺陷进行及时的资金灵活调配,进行修正。

1.4财务管理职能的集中

公司所有的财务管理职能都集中到公司的财务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公司的预决算制定工作更为精确。

2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点

2.1独立核算和纳税方面

独立核算工作和纳税工作对于公司核算工作的效率以及税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着一定的阻碍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证券公司的营业部还不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从工商和税务的角度来讲却属于独立的核算主体和纳税主体。目前,随着证券公司的活跃发展,在营业网点的设置上逐渐增多,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如果还是按照独立方式来开展核算和纳税工作,则必然会导致工作量的加大,也使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2专业化、线条化的人员分工造成工作量的失衡

在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人员基本上采用的管理模式是专业化、线条化的方式,对各种的专业性要求很高,精简了员工结构,在任务量急剧增加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工作的失误,会计核算出现差错。

3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集中模式的实施

3.1创新财务管理职能,提高专业化水平

现代证券公司中,很多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知,财务管理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一方面要从思想意识入手,提高对财务管理的深刻认识,强化其在公司内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对财务管理的职能进行多样化的创新,运用IT技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加大对管理的重视,构建以投资资金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成本资金管理、预决算资金管理等为核心职能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3.2财务管理和业务活动的协调配合

证券公司的业务活动开展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特别是财务部门的配合,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各项业务的开展有详细的了解,这样可以充分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精确完整,使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达到对称,实现对会计监督的有效控制,达到财务与业务的协调发展。

3.3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工作关系着证券公司的良好健康发展,在财务人员的选择上,要进行专业化的考核,选取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人才,同时在后期的工作中,还要加强定期培训工作,不断完善提高。

4结论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7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改进对策

一、引言

供给侧改革对各行业企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上市公司财务战略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对其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对财务战略的长远性和稳健性要求更高。目前上市公司的财务战略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财务战略与公司整体战略脱节、对风险的预测和管控能力较低、财务战略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财务战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低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上市公司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战略进行全面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供给侧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具体影响分析

(一)财务信息数据真实性要求提升。供给侧改革对上市公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其财务战略必须要充分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就对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要求更加严格,进而使得上市公司需要对其财务数据进行更为严格的调查和分析,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其财务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披露,而不能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保障上市公司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发展质量。(二)财务战略的长远性要求提升。传统模式下,上市公司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导致财务战略存在短视行为,缺乏长远规划,进而会导致其财务战略难以有效促进上市公司发展。但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上市公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短期的财务战略已经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因此必须要全面提升财务战略的长远性。这样一来就使得上市公司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财务战略必须要充分实现长远性,以确保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三)财务战略的稳健性要求提升。财务战略涉及到上市公司发展的诸多方面,如果财务战略不稳定则会影响整个上市公司的发展。传统模式下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战略存在短视行为,其变化较为频繁,进而稳定性较差,也难以有效促进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在供给侧改革要求下,要求上市公司的财务战略必须要保持稳定性,其各项财务管理策略都必须要充分满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发展需要,为公司的健康发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战略与公司整体战略脱节。上市公司财务战略需要充分符合公司的整体发展需要,这样一来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但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脱节,难以客观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和整体发展目标。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实施的财务战略主要是吸引投资者而不是对外客观反映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明显,进而导致财务战略与公司的整体发展不能保持同步。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上市公司整体战略的变化较快,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是其财务战略具有明显的稳定性,难以在短期内做出快速反应,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公司的整体战略,进而难以有效服务于上市公司发展。(二)风险预测和管控能力偏低。虽然供给侧改革使市场发展更加步入新常态,但是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仍然较大,其风险诱发的因素较多,一旦出现风险隐患将会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但是当前上市公司在实施财务战略的过程中,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还有待提升,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预测能力还有待加强。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将主要的财务管理精力集中于各项数据信息的披露以充分吸引投资者和促进公司发展,而忽视了风险隐患,因此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测系统,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整体管控能力还不足,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战略对其发展的保障作用。(三)财务战略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上市公司对财务战略提出的要求不断提升,对财务战略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重要挑战,专业化人才不足已经成为限制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对现有的财务战略人才缺乏专业化培训,其对于供给侧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影响认识不足,难以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财务战略,导致上市公司在财务战略方面会受到内部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还没有针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财务战略人才,导致现有财务战略人员团队得不到有效补充,外部的先进知识和理念难以顺利流入,限制了上市公司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财务战略的顺利实施。(四)财务战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低。财务战略主要是服务于公司的整体发展,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经营发展环境具有更多变数,因此需要在不同阶段对其财务战略进行相应调整,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其财务战略必须要确保上市公司稳健发展。但是,当前大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均较低,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是依据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意愿,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导致财务战略不尽合理。同时,在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容易受到个人或者某部门的影响,独立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改进对策

(一)调整优化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供给侧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全面调整和优化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是上市公司对其财务战略进行改进的首要措施。首先,要根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市场运行情况,结合上市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进行严格规定,强化监督能力,确保上市公司财务战略能够得以全面落实。其次,要对财务战略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可以使得上市公司能够有效迎合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及时弥补财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全面改进各项财务战略措施,最终使上市公司能够通过有效的财务战略推进自身发展。(二)强化对市场风险的分析与预测能力。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多,更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上市公司必须要全面强化对市场风险的分析与预测能力。一方面,要在财务战略中强化风险分析与预测能力,借助大数据实现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形成风险信息数据库,并实现对风险信息数据的共享,制定风险预警机制,一旦出现风险隐患就要迅速采取措施,将风险隐患降低到最小程度。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强化对市场风险的管控,以财务战略为中心,制定一系列财务风险管理措施,针对风险类型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为盲目性而导致上市公司难以通过财务战略进行风险管控。(三)提升财务管理对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上市公司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发展离不开财务战略的支撑。因此,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战略改进和优化的过程中,应该从公司的整体发展现状出发,坚持财务战略服务于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原则,根据公司整体战略的调整及时对财务战略进行调整,将财务战略视为上市公司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要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制定和实施先进的财务战略,以全面服务于上市公司发展。另外,上市公司还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上市公司在财务战略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借鉴,形成专业化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进而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为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四)加强财务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在专业化人才建设方面。一方面,上市公司要对现有财务战略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计划等定期对财务战略人员进行分层次、专业化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化人才在改进和优化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应着眼于供给侧改革,全面完善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而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引进专业化的财务战略管理人才,实现对现有人员团队的有效补充,引入先进的财务战略管理方法和经验,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的优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保障。

五、结语

通过对财务战略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实现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发展成为上市公司的必然选择之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战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发展。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调整优化财务战略管理体系、强化市场风险分析与预测能力、提升财务管理对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加强财务战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改进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战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志英.供给侧改革与财务战略转型[J].新理财,2017(4).

[2]刘静欢.基于科学决策的上市公司财务战略框架构建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22).

[3]郁响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改进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会计师,2019(2).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8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不断增多。由于其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应当盲目地非理性扩张,而应当将其目标定位为“专而精、少而强”。在既定的目标下,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以服务定位为中心,以人才为依托,实现服务内容专业化错位经营、服务行业专业化错位经营、服务区域专业化错位经营,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化;错位经营;内涵式发展

经过二十年的历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采取何种方式去获得生存、取得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应当盲目地非理性扩张,而应该将目标定位为“专而精、少而强”,实现专业化的错位经营,根本转变经营方式雷同、缺乏服务品牌和以“价格战”等低层次竞争为主要手段的状况。2008年9月5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关于规范和发展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中也认为,做专做精做优是中小事务所创建品牌的必由之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要注重商业信誉建设,加强名牌和标识管理,珍视职业声誉、信誉和形象,不断提高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一、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界定及定位

只有明确界定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认清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定位,才能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一)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界定

目前,广大的学者对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界定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应该说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仅是从量的角度进行评价,更应当从质的角度进行衡量。有学者以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指标为标准界定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以2007年为例,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综合评价时所采用的综合评价指标有:总收入、注册会计师人数、培训完成率、行业领军人才后备人选人数、处罚和惩戒情况、分所数量和从业人员人数,以前五项指标为主要评价标准,后两项指标为综合评价的辅助信息。另外有许多业界人士认为,除了具有上市公司、证券期货执业资格的事务所外,其他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泛称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颁布《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管理办法》,新办法规定只有具备以下主要条件,会计师事务所才能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主要条件包括:注册会计师不少于80人,其中通过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不少于55人,上述55人中最近5年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且连续执业的不少于35人;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净资产不少于500万元,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净资产不少于300万元;职业保险的累计赔偿限额与累计职业风险基金之和不少于600万元;上一年度审计业务收入不少于1600万元;持有不少于50%股权的股东,或半数以上合伙人最近在本机构连续执业3年以上。而香港会计师则认为,在香港除了国际“四大”会计师行业外的所有会计师事务所都统称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即使是从业人员达数百人的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规模、营业收入以及从业人数是世界上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无可比拟的,但除了“四大”,世界上还有许多中小事务所,它们才是事务所生存的常态。以业界人士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界定为标准,截止到2007年,全国共有6458家事务所,具有上市审计资格的事务所只有76家,可见中小型事务所占绝大部分。

(二)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定位

《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中指出“近年来,国家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从法律、体制、政策、市场环境等各个方面,大力促进各类所有制、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迫切需要中小事务所提高素质,创新专业发展模式、服务方式、技术手段,不断追踪、发现和挖掘市场需求,培养专业服务能力,提供与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服务。”这说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在服务对象既定以及自身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能在上规模、做大做强的潮流中迷失了方向。毕竟能够做大做强的会计师事务所是极少数的,大多数的事务所更应该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专业化错位经营上。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为成本领先或者标新立异。错位经营便是后者在营销中的具体体现,即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刻意追求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竞争理念和竞争策略,来拓宽自己的市场空间,通过专业化错位经营,建立自己的相对优势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今后发展的方向。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实现专业化错位经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应实现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定位专业化错位经营;二是应实现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定位专业化。

二、服务定位专业化错位经营

错位经营倡导将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错位产品”,公共产品是所有经销商都经营的产品,特点是销量大、渠道渗透力强、品牌影响力高。错位产品是不同经销商垄断经营的产品,特点是由经销商独立开发与维护市场,相互不影响。对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而言,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实现服务定位专业化错位经营,笔者认为主要包括服务内容专业化错位经营、服务行业专业化错位经营、服务区域专业化错位经营。

(一)服务内容专业化错位经营

《征求意见稿》指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大力开辟市场需要的特色服务领域,要通过确立专业化发展、产业链构建、一体化管理战略,形成专业集群、服务品牌和竞争优势”。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此外,注册会计师还根据委托人的委托,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

1.审计业务。包括:全球上市审计业务、国内上市业务、国内年度报表审计、离任审计、资本验证业务、司法签证业务、其他审计业务。

2.审阅业务。主要是指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相对于审计而言,审阅的成本较低。为了降低成本,小企业可能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阅。

3.其他鉴证业务。包括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内部控制审核和基建工程预算、结算、决算审核等业务。

4.相关服务业务。包括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代编财务信息、税务服务、管理咨询以及会计服务等。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时间短、起步晚,无论人力资源还是技术力量,都无法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相抗衡,也无力承办所有的业务。而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对象即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科技进步、创造社会财富、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这在法律上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会计服务给予支持,而这些企业的年报审计工作及其他较为简易的管理咨询工作都需要一大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因此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以《注册会计师法》所规定的业务进行细分,选择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做或者是中小企业经常需要的业务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化经营业务,即在特色业务选取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验证、财务报表审计、税务鉴证与咨询、资产和负债的估价、记账、管理咨询为基础,大力开拓破产案件管理、信贷资信证明、代办理公司注册、报关、市场调查、尽职调查、社会责任调查、职工社会保障调查、共性技术转移、人力资源咨询、农村财务公开等业务,从而在客户心目中占据一个特定的位置,形成有别于竞争者的核心价值即错位经营竞争价值,以此来赢得客户和市场,进而创立自己的品牌。

(二)服务行业专业化错位经营

服务行业专业化是指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在某种或少数几种行业的审计业务中培育自身的特殊专长,在这些行业审计市场上占较大份额,以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作为突破点,实现自身的发展。2006年财政部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体系,全面贯彻了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和方法的要求,与原有的审计准则相比,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泛和更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的各个方面。当今时代,由于社会分工产生新的行业不断增多,而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性质要求其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领域,即便是一个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不可能把所有行业的审计都做得有品牌、有声誉。服务行业专业化错位经营就是要求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将更多精力集中于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领域,了解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客户所处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等,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的行业相区别,实现服务行业的专业化错位经营。实行服务行业专业化错位经营既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又可以降低审计成本,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高的行业市场份额。

(三)服务区域专业化错位经营

服务区域专业化是指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其业务范围所覆盖的区域或者其主要客户所在的区域应当明确。服务区域专业化要求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地域特点,打造自身在本区域内的服务品牌,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区域相区别,实现服务区域的错位经营。

三、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定位专业化

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定位专业化主要着眼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培养方向。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制度建立之初,以考核的方式确定了一大批人员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后又建立资格考试制度(同国外相比考试资格要求偏低)使一部分考试合格者加入注册会计师队伍,前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大多数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后者虽然通过考试,但部分人员缺乏实务经验,而继续教育制度又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显著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难以满足本所专业化错位经营的需要。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若想得到发展并形成服务定位的专业化错位经营,必须注重服务人才定位的专业化。人才定位的专业化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所具备的人才必须与自身的专业化错位经营相适应,例如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不仅仅涉及会计审计方面,还应当熟知中小企业管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内容中传统的审计业务所占的比例将很小,大部分业务都将涉及中小企业管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如果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服务人员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将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因为毕竟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将是人才的竞争。以此类推,在服务行业上,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服务人员应熟知本所所服务行业的情况。在服务区域内,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服务人员应熟知本区域中小企业的情况。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人才招募及后续的人才培训中必须围绕着本所的服务定位。以服务定位为中心,招募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储备人才、激励人才成长。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西方的注册会计师培养机制,即与高等院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大力引进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来本所实习。

综上所述,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不扩大规模的情况下以自身的服务定位为中心,以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定位专业化为依托,实现服务内容专业化错位经营、服务行业专业化错位经营、服务区域专业化错位经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萍萍.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角度看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化经营[J].价值工程,2008(03):164-166.

[2]袁文华,霍红.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财会通讯,2008(02):76.

[3]刘泽荣,刘银.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2008(03):103-104.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9

关键词:专业化;多元化;战略协同;做精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

一、会计师事务所做精做大做强现状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经过脱钩改制和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规模逐渐由小到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组织形式从单一体到集团化发展。不少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合并重组、强强联合等策略,快速地实现了规模化转型升级,跻身于全国百强事务所之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跨国流动越来越频繁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战略层次更加广泛,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做精做专,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在高位运行的竞争领域中实现做大做强,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至关重要。我国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战略管理,能够结合中注协提出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出事务所各自的战略发展导向,为自身发展道路进行合理规划,为做精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纵观大型事务所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为:品牌化战略推动了民族品牌的创建,提升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形象特别是中注协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品牌建设指南》之后,使会计师事务所品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和新高度。规模化战略引领事务所做大做强,提高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服务能力。目前,部分事务所通过战略管理实现了做精做大做强和执业水平的提升,但能否实现做精做大做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分析这些事务所的实际情况,明显存在战略规划设计缺失、战略目标不清晰、战略发展没有统一文化做保障、战略管理体系无支撑等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战略规划设计缺失,事务所战略发展目标不清晰。事务所首先追求的是发展规模,其业务收入是最主要的指标,这就必然导致事务所具有不断扩大业务领域和市场占有份额的内生动力,由于存在不在市场领域和目标客户稳定上下功夫、专业细分不深入、业务方向不固化、团队建设专业方向不明、人才培养专业规划缺失、“全才”不少、“专才”紧缺等现象导致专业机构不“专业”,进而造成战略目标定位的高度不确定性,或者战略目标过于粗放而不切合实际。再加上战略发展目标深度不够,往往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这就难以避免造成事务所发展目标不能坚定不移和始终如一,其结局必然是“走到哪里算哪里”,形成多头出击或者飘忽不定,进行盲目发展和过度扩张,最终走向相反目标甚至衰退灭亡。

(二)战略发展没有统一文化做保障,事务所运营“各自为政”。事务所实现了规模上的做大但不一定达到做强,因为现有的大型事务所大部分是经过外延式扩张发展起来的,是多个专业团队或不同机构的组合相加,分支机构数量过多,不少事务所分支机构数量超过30家。没有在统一制度体系下的深度磨合和同一合伙文化背景下的长期熏陶。事务所出现“各自为政”“分灶吃饭”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说战略管理是事务所做精做大做强的“根”,那么文化建设就是做精做大做强的“魂”。事务所要通过实施战略管理实现统一的战略目标,就需要有相应的事务所文化建设作保障,而事务所面临的实际是合伙制(特殊普通合伙)而非公司制,合伙人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责任划分机制造成实践中的“分伙制”。因此,现实中的大型事务所普遍缺失完整的合伙文化基础,来保障事务所有统一的发展战略体系。

(三)战略实施没有制度体系作支撑,事务所战略管理成为“空中楼阁”。事务所战略实施需要根据战略管理目标分步骤、分层次地持续推进,需要配套的制度体系作为基础支撑,要求事务所在组织架构、运营管理、风险控制、质量管理、企业文化、激励措施、治理机制等方面制定出一套制度体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同时,还需要对实施的战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战略实施进行调整和控制。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运行时间不长,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还没有成熟,尚未形成与战略管理相配套的完备制度体系,战略管理往往成为了“空中楼阁”,战略实施常常变成了纸上谈兵。综上所述,事务所要通过战略管理实现做精做大做强的目标,就应解决上述战略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从事务所组织体系、治理结构、执业质量、经营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起专业化与多元化协同战略管理的制度体系,为事务所做精做大做强、真正发展提供战略管理保障。

二、专业化服务战略做精

专业化服务是会计师事务所立足的根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每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做精做专都需要通过专业化服务实现。而专业化服务需要对业务领域细分,机构与岗位设置,专业队伍建设,经营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分层级专业化。

(一)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是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的前提,专业化程度高才能培育出不可替代的专业核心技术。无论优质专业服务还是专业核心技术,都源于对“专业化服务”体系的打造。在推行专业化服务时,首先要培育“专业化服务”的理念。让专业服务扎根于每位合伙人及全体员工的心中。其次构建事务所的“专业目录”体系。该体系由三个层次若干类组成:第一层为顶层业务版块,按照业务性质、行业领域、专业特征、资质要求等维度进行复合分类而形成;第二层为中间层业务类别,是在业务版块的基础上,分产业、分行业、分领域等标准进一步细化分类;第三层为基础层业务项目种类,是在业务类别基础上的最细分类。最后围绕业务目录以及事务所、业务机构、业务合伙人及专业核心员工的专业特长,开展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让每位合伙人及其专业团队能为客户提供的是最擅长的优质“专业化服务”,而不是样样都会的“小而全服务”。

(二)机构及岗位设置专业化。事务所内部机构及岗位设置是专业化服务的“物质基础”,是战略发展的专业平台。事务所在专业化服务体系下进行内部机构及岗位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内设机构及岗位与业务细化的相互协同,即内设机构与业务板块相互衔接,岗位设置与业务种类划分匹配。如,事务所在设置事业部、分支机构及业务部门时,要统筹考虑业务版块的规划和各个合伙人及其团队的业务专长、产业领域的分布情况、市场规模与市场份额等因素,决定设置哪些事业部或业务部、设置多少内部业务机构等,每个事业部或分支机构是否下设业务部、设置多少业务合伙人岗位、设置哪些核心专业岗位等。同时,也要对风险控制部门设置相应的专业化内部机构及岗位。

(三)队伍建设专业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是专业化服务的核心,只有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才有可能实现专业化服务的发展目标。进行专业化队伍建设时,首要的是专业人员配备,需从岗位职责、聘任条件等关键要素,以及专业人员的教育经历、专业背景、业务特长、实践经验等供给因素两个方面综合考量,形成岗位与人员的最佳专业配置,严格防止技不配位的情况产生。另外,专业人员的职业规划、继续教育、年度考核等也是队伍建设专业化的重要环节。经过职业队伍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化建设之后,各个专业团队就应该是本事务所该服务领域中的“王牌军”,能够代表事务所层面对外执业的专业服务水准。

三、多元化运营战略做大

多元化是会计师事务所做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当事务所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时,要破解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机制、政策、人才等内外部矛盾和外部问题时,需要对多元化战略进行创新升级,优化和完善多元化运营平台,创新经营服务模式,综合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创新升级后的多元化运营推动事务所持续做大。

(一)优化和完善多元化运营平台。本文讨论事务所的多元化运营平台为广义多元化,是需设立相应的专业机构,并由专业机构选定代表共同设立一个管理公司,对专业机构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一个运营平台,管理公司和各个专业机构相互形成的组织体系可视为共生性组织体系。共生性组织体系是指不同的审计、工程造价咨询、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品牌,在共同目标下多个机构组成的共生平台。以各品牌运营机构负责人及合伙人(股东)组成共生性平台联合体委员会及相关专门委员会,为组织平台的决策机构,负责明确发展战略、确定共同目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财务预算等重大事项。同时,设立的管理有限公司为组织平台的管理执行机构,负责平台目标的实施、一体化管理制度执行、财务预算执行等日常管理。对资源、信息、利益进行共享,以多元化经营达到共同优化、共同促进的目标,以获得任何一个单体都无法单独实现的高水平发展。

(二)创新多元化运营模式。在专业化服务和多元化运营的基础上,依托共生性运营平台,创建“产研用+技销产”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品牌专业机构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升级多元化战略的又一个重要路径。所谓“产研用+技销供”模式是指“产研用”的业务模式与“技销产”经营模式经过有机融合协同后,形成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产研用”业务模式是事务所及各专业机构发展的“常青藤”,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业务模式的构建,必须在开展“产”(指事务所提供专业服务的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展“研”(专业研究)和“用”(成果转化与技术传授应用)的相互协同与提升。“技销产”经营模式是事务所相关专业机构有别于一般生产企业“供产销”经营活动的一种经营模式。专业机构从事一项专业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时,首先需要拥有这项专业服务的技术资源,然后进行销售,寻找客户,销售成立后开始组织生产,提交生产成果(如审计报告)后,基本完成了一项服务的经营活动。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共生性组织平台上,将“产研用”业务模式和“技销产”经营模式有机融合协同,形成新的“产研用+技销产”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以激发多元化各个专业机构经营的内生动力,提升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可持续做大的能力。

四、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协同做强

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协同是指事务所有目的地将互相联系密切的专业化服务战略与多元化运营战略纳入企业管理之中,组成一个系统性的战略管理体系,通过战略设计和战略协同实施支撑事务所持续做强。

(一)加强专业化与多元化的文化协同。文化协同既是会计师事务所战略协同的基础,又是战略协同的核心。完整的合伙文化体系由合伙精神文化,合伙制度文化和合伙服务产品文化组成。合伙文化体系建设是在精神文化统驭下建立制度文化,按照制度文化提供专业服务并输出服务产品文化。在合伙精神文化的统驭下,需要建设联合体共生平台的一体化管理制度,包括各品牌机构(专业公司)的章程协议及人力、财务、质量及档案制度,联合体运营章程,联合体战略与市场、人力与薪酬、财务与预算和审计与监督四个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管理制度。联合体运营章程由联合体成员会制定,主要明确联合体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框架;在联合体的管理框架下,主要从业务层面进行规范。其业务质量及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应当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联合体各层级的章程制度,按组织管理体系的管控程序,通过不断修订、完善、优化,形成事务所联合体共生性平台制度文化体系。在制度文化协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服务产品文化的有效协同机制。

(二)注重专业化与多元化利益分配导向的协同。事务所利益分配导向是专业化服务与多元化运营协同的“指挥棒”,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并确保有效执行,又是“指挥棒”的重要抓手。在财务收费管理中,应当以“优质优价”为导向,以项目工时预算和人员级差费率为基础,禁止低价竞争。统一实施合伙人业绩考核政策与标准,确保各专业机构的合伙人在统一的“利润池”中分配。统一实施各专业机构的业务管理制度,统一承接业务,统一分派项目,统一控制质量和风险。确保项目分派与承担保持独立性,以及报告签发、印章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的有效执行。对跨区域的业务分派,应以团队专业胜任能力结合专业化设置为依据进行匹配,以保证执业质量不受影响。统一实施技术标准与质量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质量复核、质量检查、质量管理缺陷识别、认定与整改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有效执行。对事务所的各个专业机构的利益分配实施统一财务管理,才能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和规模经济效益。

(三)以标准化建设促进专业化与多元化的高度协同。2007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明确指出:“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是大势所趋、制胜密匙。《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明确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并在企业内部适用,以体现企业的创新竞争力。《“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俗话讲: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服务。事务所作为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机构,要做精做大做强就应尽快迈入标准化建设之道。事务所开展标准化工作,应按照我国《服务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行性、及时性、吻合性的原则,并结合行业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按照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标准化实施评价,标准化持续改进,创建标准化行业品牌等建设流程进行。最后,标准化建设必须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对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进行深度开发,相互嵌入融合,进行一体化与系统性升级,将事务所的专业技术标准真正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综上,本文通过构建“专业化服务战略做精,多元化运营做大,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协同做优”的战略发展体系,旨在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精做大做强的可持续发展。“专业化服务战略”是基本战略体系的基础,也是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它的重点是通过专业化服务定位实现事务所做精。“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专业化战略的延伸,它的重点是研究专业化基础上的经营和发展之道,如何实现做精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做大。“专业化与多元化战略协同”是用来解决单纯的专业化或多元化实施中的问题和困境,是在专业化、多元化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战略转型和升级,实现更大、更久远的做精做大做强。战略协同为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战略选择,只有各项战略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形成战略协同递进的有机整体,并与事务所的内外环境充分结合,打造出符合事务所自身实际的基础战略体系,并科学实施,以推动事务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凤喜.论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战略[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3).

[2]张俊杰.事务所更要注重内涵式发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02).

[3]赵会丽.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战略问题研究[J].纳税,2017(25).

财务专业化范文篇10

财务分析缺乏个性的案例并非个别现象。这样的状况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或财务分析报告中同样存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已经构建,但与国际发达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在披露制度、内容、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内容上偏向于监管层的最低要求,更类似于监管报告。二是个体差异等特征性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比如在管理层讨论与建议部分,各个上市公司的现状描述、原因分析、拟采取的管理措施几乎都是一样的。三是行业间、板块间虽有一定的差异,但范围比较有限。四是披露形式古板,渠道单一,生动性不足,基本上是一套格式化的语汇,套在谁身上都可以,放在哪里都说得通。五是基于历史的报告性信息居多,基于未来的预测性信息较少,只能算是事后评价。这些财务报告基本上是照抄上年度或是其他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用整齐划一的格式、流程取代了分析人员的个性化劳动。虽然标准化的财务分析报告可以增强财务分析报告的可比性,降低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成本,但千篇一律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与措辞又降低了报告使用者的阅读兴趣,无法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进行权衡。

二、把脉:财务分析缺乏个性的原因

财务分析的个性化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是根据管理层的需求来设定的服务,它打破了传统的财务被动服务的模式,转而以主动满足管理层个性需要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当前财务分析的个性化服务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有:

1.专业化的误区。财务总监一般都受过专业的财经教育,熟悉会计准则与制度,掌握了丰富的财会分析表述工具,这些都是企业管理层及相关利益者难以企及的。但是财务分析的专业化又使财务总监们往往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特定领域内,与企业管理层或利益相关者隔离开来,由此形成了反向现象:一方面,专业化要求“术业有专攻”的财务总监或财务专家;另一方面,专业化使得财务表述语言脱离了生产经营活动现状。因此,需要厘清所谓专业化。所谓财务的专业化,是指处理财务会计业务的能力更加专业、水平更加精湛,能够将非专业人士没有意识到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问题敏锐地捕捉到,并通过财务分析将利害关系及有建设性的建议呈现出来。如果把专业当作借口,与生产经营活动“两张皮”,想尽各种方式规避企业的相关利益者,这种财务专业化只能算是孤芳自赏,游离于企业管理层和公众的视野之外。

2.知识、理财观念、工具和语言停留在过去。有些财务分析人员在观察千变万化的企业财务活动现状和分析问题时,与当前现实状况存在差异或错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过去的眼光审视现在。还有一些财务分析人员在知识结构与理论素养等方面数年“一贯制”,没有“更新换代”,甚至明显老化。因此,在遇到超出其认识的财经现象或问题时,要么是文不对题,要么就失语、缺席。比如一家海运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在提交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根据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2014年下半年大幅上涨这一现象,判断出海运业的危机已经过去,并建议集团公司加大投资力度。报告到达董事会后,决策层并不认同,原因何在?BDI是海运业著名的指标,用以跟踪集装箱、煤炭、谷物等商品的海运价格。多年来,该指标作为衡量经济转变的晴雨表一直备受欢迎。这是因为每当需求扩大,海运价格必然上涨。问题是时过境迁,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BDI仍按时报出,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它已经不再具有指向意义。原因很简单,就是如今的船舶数量众多,供应过剩越发严重。因此,这位海运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提出的投资建议是不可行的。

3.沟通方式的欠缺。沟通方式的正确与否有时比沟通的内容准确与否更加重要。比如有一家上市公司2014年度的财务报表反映的是盈利1亿元,但盈利1亿元的背后是该家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导致亏损,为了保住不被“ST”,地方政府给予了财政补贴而由亏转盈。这种报表的“扭亏”就是典型的财务做账“扭亏”,但是该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却以“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这样的专业术语来表述,而没有解释财务报表上虽然利润很高但利润质量却大幅下降的原因。这种没有准确分析与结论的专业表述,让公司的管理层很难掌握经营中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也迷惑了投资者。如果财务总监能够站在管理层与投资者的角度,改进财务分析的表述方式,将会为其赢得更多的读者,同时也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

三、“下药”:满足个性化需求

财务分析人员要有营销理念,了解和满足企业管理层及相关利益者的需要,才能实现增值服务。

1.满足管理层及投资者的个性需求。企业管理层想“购买”的财务分析,不是千篇一律的“成套设备”,而是各有特色的“零售商品”,即是否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富有独到的见解,是否满足了管理层想要的信息,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建议。没有读者,财务分析只能尘封在财务的档案盒里或躺在计算机里,而不会在企业与资本市场上产生任何影响。读者是财务分析人员必须考虑的前提和条件,也是财务分析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无论财务分析人员在开始撰写财务分析时有何想法,他们总是预设了读者对象,应该清楚读者群对于财务分析的期待,并期望读者能够理解他的写作。因此财务分析人员要知道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在关注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以服务促进管理,使财务分析报告收到预期的效果。

2.要会讲故事,并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财务分析人员不应认为以讲故事的通俗方式陈述报告,相对于用会计准则和财经专业表述是低劣的。财务分析工作的特点是静态,主要是处理枯燥的数字关系,而读者之所以愿意看财务分析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能否将“会计专业语言”转化成“通俗的语言”;二是讲述的财经故事是否精彩。因此,财务分析人员要有选择地给不同的服务对象讲故事、进行解释或阐述理由。如阅读对象是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管理层领导及主要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尽量不要用专业术语去表达;如果是提供给财务、计划部门的专业领导,语言可以专业一些,分析细致、具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