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农村农民政策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2-05-16 03:39:00

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农村农民政策政府工作报告

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也是我们从事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们的切身体会。

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实行奖励补助。中央及地方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在过去五年累计1.6万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3000亿元,各地方也较多增加了投入。全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出现十分难得的好局面。200年粮食产量达到50150万吨。自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连续4年粮食增产,粮食总产、单产和人均占有粮食产量这三项指标连续4年都呈增长趋势。2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实际增长9.5%,是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之最,亦是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农民收入连续4年增幅超过6%。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近年来的农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粮食产量比预料的要多,农民收入比预期的要高,这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国家集中财力为农民办了几件得民心、顺民意、解民难的大事,亿万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农村的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范围,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享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吃药贵”问题得到缓解。200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广大农民群众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越来越多地分享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二、农村的发展源自于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而关键的抉择。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并认真落实、有力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此后,党中央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20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几年来,党中央在农村工作中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措施。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200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所有这些政策的提出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政策措施及其落实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根源和体制保障。

三、农村改革攻坚任重道远

我国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领域的进步令人瞩目,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我国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相当突出。

农村发展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对农村发展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准确、到位,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方面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