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县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23 09:05:00

建设教育强县调查报告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石,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十二五”时期,县经济社会已经整体进入了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实现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县至关重要。为此,县委办公室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快建设教育强县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37所,其中独立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独立初中9所,完全小学90所,独立设置的民族学校8所,幼儿园26所。在校在园学生(幼儿)34594名,其中普通高中4445名,职业高中1830名,初中8464名,小学14557名,幼儿5298名。教职工3008人,其中中学1242人,小学1464人,幼儿园302人。“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全县教育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1、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牢固确立。全县上下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和部门企事业单位帮扶学校制度,形成了各级重教育、抓教育的强大合力。

2、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8亿元,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校安工程、灾后重建工程,为13所学校修建校舍17.8万平方米,积极实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在县城西区建成了九年一贯制皇甫学校,吸纳社会资金建成了皇甫幼儿园,一中综合服务楼,特别是2010年县上投资1.8亿元实施一中迁建工程,今年又计划投资1.66亿元,组织实施职教中心迁建和西郊小学新建工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教师队伍建设初具成效。全面落实给引进的师范院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每人补助安家费5000元、外地骨干教师每人补助建房费1万元的优惠政策,5年来,引进紧缺本科毕业生、研究生107名,有效缓解了高中教师短缺、学科不配套的问题。全面推行“凡进必考”制、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坚持每年招考一批优秀大中专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目前,全县教师总数达到3008人,培养了一批名校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初步建立了能上能下、能城能乡、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

4、职成幼教协调发展。县职教中心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成功晋升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县电大工作站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性电大工作站。完善“两基”指标监控体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较好地保障了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全县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6%、98.6%。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城镇幼儿入园率达到95%,农村幼儿入园入班率达到85%以上。

5、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县初中、小学毕业考试合格率连续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高考上线率逐年攀升。特别是在2009年的高考中,我县有一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实现了清华、北大“零”的突破;2010年,全县高考总上线率达到96.3%,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二本以上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的教育事业,通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与建设教育强县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结构布局不尽合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办学规模逐年萎缩,布局分散,学生人数逐渐减少,部分农村小学甚至出现个别年级断档,而城区学校出现班额过大,办学压力大的现象。以东华小学和河西乡景洼小学为例,东华小学目前在校学生2307人,1至6年级各级每班平均人数依次为66、62、63、64、67、61人,而河西景洼小学全校只有16人,其中四、六年级学生人数为0,办学规模呈“两极化”发展趋势。

2、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纵向比较,高考参考人数、上线率逐年稳定增长;但横向比较,我县高考质量多年徘徊在全市中下水平,质量提高不快,特别是名优学生少,名生效应得不到充分显现,尖子学生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初中各学校之间差别较大,特别是城乡教育质量发展不够平衡。

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中教师数量总体不足,名优教师比较匮乏。学校管理队伍总体素质有待于提高,在省、市有一定影响的名校长较少;小学部师生比例已接近12:1,远远高于国家标准,但30%的农村学校不足50学生,却开设1—6年级、学前班共7个班,平均配置6名教师,每位教师每天的课表全部排满,一个教师讲好几门课的现象非常普遍;督导队伍、教研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全县加快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大局,以打造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努力推动建设教育强县目标顺利实现。

1、优化结构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配置。在学校结构布局上,要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前提,坚持握紧拳头、滚动发展、创办名校,促进优势教育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一是推进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要把一中建成我县唯一一所独立高中,全面完成一中迁建工程,在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套上,坚持高规格、高层次和高标准,力争把一中建成质量强校和陇上名校,积极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要全力抓好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紧扣煤电化运、现代农业、旅游三产,合理设置专业,提升职业教育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二是推进初中教育向县城及中心乡镇集中。办大办强皇甫学校和三中,力争将皇甫学校建成全市乃至全省示范学校,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到县城就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安口、策底、马峡等中心小城镇建办中心初中,建设一批寄宿制初中,扩大办学规模,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延伸服务半径。三是推进小学教育向乡镇集中。通过学校联合重组,整合教育资源,在乡镇建设寄宿制中心小学,使各乡镇有条件的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逐步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向乡村延伸,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积极发展公办幼儿教育,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坚持每年在2个乡镇各建1所公立幼儿园,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乡镇都有中心幼儿园,50%的村社有1所幼儿园,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2、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严把关口。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坚持每年引进一批骨干教师和紧缺学科的优秀高中教师,不断提高高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严格落实教师准入、“凡进必考”等制度,严把入口关,确保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在教师的选拔上,始终坚持面向师范院校,坚持从省内、外师范类院校选拔教师,坚决杜绝专业不对口的人员进入教育系统。二是加大培训。大胆创新,建立健全教师合同管理、目标管理等制度,真正建立和实行末位淘汰和轮岗培训机制。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离职进修、外出学习、挂靠名校培训、到名校实习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尽快造就一批名教师,形成骨干教师群体。三是激发活力。切实落实农村边远教师特殊津贴政策,减少享受人数,挤出资金提高享受标准,促进城镇老师到农村支教。要严格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真正做到按劳分配,奖优罚劣,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增强教师工作积极性。

3、强化管理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向教学管理要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谋划全县教育发展规划,经常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开展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把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位老师、每一个细节,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二是向教学研究要质量。设立教育科研基金,配强力量,组织教研人员深入学校、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搞研究、搞试点、指导教学。要在重点学校建立教研室(组),组建试验班,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大兴教研教改之风。三是向教学改革要质量。要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和学校评价机制,严格规范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全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4、实施集中突破,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要以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为目标,重点抓好一中迁建和职业教育发展。同时,要按照教育、教学、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坚持把高考上线率作为衡量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试金石”,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力争在全市形成1—2门有影响的优势学科,高考综合指标在全市的位次不断前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积极开展定向培训、储备培训和“订单”培训,逐步形成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输出就业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造就一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形成完备的高中教育体系。

5、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形成强大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惠泽百姓、造福的崇高事业,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齐心协力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各级“一把手”要常进学校门、常问学校事、常解学校忧,切实做到思想上有位子,工作上有部署,落实上见成效。要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对教师关爱,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为教师排忧解难,使教师真正成为全社会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要依法维护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权益,深入开展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努力为全县教育发展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