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02:54:00

市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思考

劳动合同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注意研究并不断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不仅是现阶段各级劳动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而且对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转型期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市的劳动合同制是从1984年开始在新招工人中试行的。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四个暂行规定》,以法规的形式在新招工人中开始推行劳动合同制,到1995年1月1日《劳动法》正式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至今已有22年。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工作在全市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全市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外资、合资企业的用工95%以上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国有、集体改制后的民营股份制企业亦已达到80%以上;较有规模的民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有约30%的与职工依法签订了劳动合同,以劳动合同为中心的劳动用工制度已基本建立。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对于深化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用人机制,维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以及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劳动关系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主要特点是:第一,劳动关系呈多变性。企业产权所有者追求收益最大化,经营者追求利润最高化,劳动者追求待遇最优化。这三者之间既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统一性,也有利益冲突的矛盾性。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致使劳动关系复杂多变。第二,劳动关系呈多样性。多数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落实较好,但还有少数企业还将职工分为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工等。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并存。第三,劳动关系呈多层性。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同条件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劳动关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呈劳动者挑用人单位的局面;具有一般技能、技术的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时往往处于相对稳定地位;简单、一般性的工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时多处于劣势地位。

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用工方式的多样化,劳动合同制度的落实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些用人单位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甚至随意解除、终止劳动合同,侵害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是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须认真加以解决。

二、推动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合力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目标任务

为从源头上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制定下发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对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即20*年至20*年,用三年时间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其中,20*年力争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0%以上,20*年力争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继续巩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工作成果,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改制企业、个体工商户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进一步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劳动合理签订率、续订率和履行率,规范劳动合同内容,基本实现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推动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应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依法推进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用工管理,协调劳动关系,根本的要靠法制。落实“三年行动计划”,要依据《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特别是《劳动合同法》,依法推进。二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帮助和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要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利益,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两方面积极性,既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考虑职工的愿望和要求,也要考虑企业的现实条件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实事求是,落实“三年行动计划”,要结合实际,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四是坚持合作共推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作用,努力争取党政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还要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自觉参与,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

推动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当前的重点是抓住劳动合同签订的重点领域。即:建筑业、餐饮服务业,重点对象是农民工、非全日制用工和灵活就业人员。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的履约率,把劳动合同制度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落到实处。这也是通过劳动合同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关键所在。在具体工作上,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大力宣传教育和引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向职工广泛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宣传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使职工了解劳动合同的重要作用和基本知识,提高对劳动合同的认知度,增强劳动合同工作的群众基础。二是重视劳动合同文本的制定和修改。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决定了绝大多数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在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难以平等地同用人单位协商确定自己的权益。把握住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劳动合同文本的制定修改和审查,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还要特别重视用集体合同规范劳动合同,使集体合同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在劳动合同之中。三是具体帮助和指导职工签订好劳动合同。要帮助和支持劳动者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帮助职工签订既符合企业实际,又充分体现职工自身价值的劳动合同。对到期的劳动合同,要指导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续订。四是把好审查关,加大对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执法监察力度。要审查劳动合同是否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劳动标准、劳动条件等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劳动者应当享有的各种待遇是否充分体现,防止出现不合法的劳动合同条款。对不规范的劳动合同要帮助和指导职工与用人单位重新签订。要加强日常巡查、举报专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对拒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有重大违法行为的要进行依法惩处,并向社会公布。将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列入劳动保障年检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五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劳动部门要掌握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情况,掌握劳动合同的期限和内容,对于将要到期的劳动合同,要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续签。同时,要督促企业做好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工作,有效履行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合同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促进企业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促进社会进步、企业发展、职工受益为目标,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要逐步实现“诚信公平、互利双赢、正义平等、组织和谐”的目标。严格遵守《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推动企业、事业、合资、民营企业全面落实劳动保障制度和各项政策规定;坚持以人为本,规范劳动用工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依法建立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以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保障为目标,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贯穿于全部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注重实际效果,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和社会政治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具体的创建标准主要是:

1.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用工。与全体职工签订、变更、续签、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程序合法、内容全面、管理规范、高效履行。2.建立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内容具体、量化标准、可操作性强的集体合同。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证职工工资收入随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集体合同的履约情况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职工满意率达95%以上。3.保障职工依法参加和组建工会。企业为工会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依法拨付工会经费,不干预工会事务。4.依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企业规章制度。保障职工依照国家规定享有的休息休假权利,不强制和变相强制职工超时工作。加班或延长工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或给予补助。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不使用童工。5.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6.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教育职工爱岗敬业,提高职工道德和职业纪律,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活动,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企业竞争力,并取得明显成效。7.加强劳动保护措施,改善劳动条件。教育职工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无重大伤亡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8.企业形成了职工关爱企业、企业关爱职工的和谐氛围。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对职工关注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开展协商,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案件,及时化解矛盾,没有发生重大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