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本级预算草案报告

时间:2022-11-04 02:56:00

市本级预算草案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08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提交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议,紧紧围绕“好中求快、全面协调、稳中求进、惠民富民”的总要求,深入落实“三个三”工作措施,壮大财源基础,增强财政实力,优化支出结构,推进财税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收入超额完成任务,较好地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支出需要。

**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汇总预算为105.53亿元,执行数为114.06亿元,完成预算的108.08%,比上年增长24.30%。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57.26亿元,执行数为61.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7.71%,增长23.87%。**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为50.21亿元,执行数为5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6.55%,增长22.53%。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7.06亿元,执行数为28.93亿元,完成预算的106.89%,增长22.93%,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7.07%。

**年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61.66亿元,执行数为68.82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1%,比上年增长21.93%。**年市本级支出预算为29亿元,由于超收财力增加安排支出和省财政补助增加,执行数为3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34%,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8.12%。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年全市和市本级地方留用资金加上预计的省各项补助、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收支相抵后,**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均可实现收支平衡。最后平衡结果待决算汇审后再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关于**年全市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另行报告。

**年,为保障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征收、规范管理,围绕“均衡入库、持续增长、优化结构、调控有力”的目标,千方百计做好做大财税收入“蛋糕”,全市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12.73%,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4.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7个百分点。在支出预算执行中,围绕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及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着力向新农村建设、向低收入人群、向改善民生倾斜,全市财政支出增量中民生支出占80.8%。

(一)促进创业创新,有效培植财源

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优质服务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创业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9亿元,增长40.17%,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促进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全市财政安排1.16亿元,用于职业教育“五大工程”实施和技术人才引进;市财政还拨出专款支持人才公寓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发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全市财政拨付扶持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资金2.21亿元。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财政拨付7150万元,重点加大对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营造放心消费的环境。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鼓励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全市办理出口退税25.91亿元,拨付财政扶持资金4744万元。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5762万元。此外,我市还争取到省以上各类促进经济发展资金6.06亿元。

(二)规范征收管理,积极组织收入

努力提高收入分析和预测质量,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强化户籍管理、税源管理、发票管理等基础工作。以餐饮等行业为重点,深化纳税评估。完善营业税“以票控税”办法,强化税收源泉控管。进一步规范企业所得税管理。推行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成功实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首次自行申报制度。扩大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资源税征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贯彻落实车船税新政策,加强房产税征管。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做好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工作。完善社保费“五费合征”办法,统一了单位缴费率,公平了企业负担。推进工伤保险费扩面征缴,全市新增参保人数18.5万人。加强对政府性资源收入的管理,有效增加政府统筹的财力。市本级将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公用事业(电力)附加费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将电视台广告收入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了地方建筑高等教育费征缴管理。

(三)加大支农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达24.7亿元,增长34%;其中预算内农林水事务支出6.02亿元,增长39.07%。全面落实各项支农补贴政策,全市财政安排农业发展资金9300万元,拨付粮油直补、油价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7609万元。建成覆盖全市近46万农户的“农民补贴网”,免费为全体农户办理邮政“一折通”。全市财政拨付2.74亿元,支持老虎潭水库、大钱港整治、合溪水库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水利基础条件;投入财政资金8075万元,推进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市校合作项目52个,带动社会投入24.1亿元。全市财政拨付6146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镇(乡)、村实行“以奖代补”,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拨付3389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中心镇发展;拨付9182万元,支持“百千工程”,完成127个环境整治村建设,新创建4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拨付3360万元,完成河道清淤865公里;拨付1364万元,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拨付3610万元,支持农村路网建设。继续支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四)着力保障民生,为民办好实事

通过预算内外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社保基金支出需要。全市社会保障支出24.09亿元,增长29.73%。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市财政拨付再就业资金5004万元,用于再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在全省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5.51万人参保;全市财政拨付1706万元,为企业退休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全市财政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助资金8723万元,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85元。实行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全市新增参保人数2.2万。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对1335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实施补助,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推进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97%,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4500元以上。继续对老年人乘坐公交车给予专项补助。针对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向全市困难群众拨付动态物价补贴,对高校学生实行生活补助。建立市级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保障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五)突出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市预算内教育支出15.33亿元,增长28.05%。全市财政投入5360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深入实施。拨付专款对市区中小学生集中接送实行补助,保障学生安全。推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全市预算内医疗卫生支出4.07亿元,增长46.72%,基本形成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积极落实建设文化大市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专项安排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市财政预算内直接安排2.8亿元,支持中心城区老居住区改造和消防安全隐患整治,推进人民路、苕溪路等道路拓改工程,支持滨湖大道建设。市财政拨付交通建设资金8035万元,支持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建设,全市财政投入1.97亿元,支持建成市工业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16座污水处理厂,争取到上级财政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2.82亿元、太湖蓝藻治理专项资金1500万元。保障公共安全基本需要,支持乡镇公共安全监管中心建设、“三合一”企业整治、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

与此同时,全市财税系统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积极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加大财税普法宣传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专项活动,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纳税人综合满意率达到98%以上;市财政局通过了市级文明单位复评考核;德清县地税局武康税务分局被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评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先进单位,是全省地税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单位;市地税局南浔税务分局被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评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

**年全市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较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财税收支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财税管理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仍然较重;财经纪律的贯彻落实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等等。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通过深化财税改革、创新管理机制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2008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市推进创业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深化之年。党的十七大明确了财政工作的重点、深化改革的要求、支出保障重点和优化结构的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协调性逐步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新政策的实施,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制度的改革,会增加一些收入。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财源基础还不够稳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不少,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对金融、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及中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的增长会继续减缓,加上雪灾造成的损失,这些都会影响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且今年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减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实施支持节能减排、促进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都将不同程度减少收入。在财政增收难度加大,地方可用财力增势趋缓的情况下,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财政支出的刚性不断增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周全考虑应对措施,狠抓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宏观形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市委对全市工作的总体部署,2008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继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入推进“三个三”、“三个子”建设,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促进收入扩量提质,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深化财税管理改革,着力提升有效监管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编制了2008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并汇总了所属各县编制的财政收支预算。

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汇总预算为13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71.55亿元,增长16%。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拟安排全市支出预算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9%。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2008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预算为62.06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33.56亿元,增长16%。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市本级地方留用资金29.63亿元,加上预估省各项补助、动用上年结转款项、净结余等7.09亿元,合计可用资金为36.72亿元,依法补充预算周转金2200万元后,拟安排支出预算36.5亿元,增长15.28%。市本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具体分项目的安排情况在财政预算(草案)中报告。

关于2008年全市和市本级基金预算收支计划(草案)另行报告。

三、关于2008年的主要财政工作

为确保今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们主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支持创业创新,综合运用各项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和税收杠杆调节作用,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经济发展与财源培育互动机制建设,优化财源结构,提高财政贡献率。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组建政府牵头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信用担保机构,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做强先进制造业,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对明星企业、优质企业、重点骨干企业的财税扶持政策,支持“1155”培大育强工程和“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实施。推动现代家庭工业特色区域建设。支持做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发展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现代商务、工业设计、创意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企业主辅分离,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支持发展休闲旅游业,促进提升商贸业,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做优高效生态农业,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生态高效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面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积极发挥农信担保机构的作用,解决农业企业特别是农户贷款难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继续提高种粮补贴水平和实施粮食储备制度。加大财政扶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力度,支持引进“大好高”项目,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接轨上海,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合作。全面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加大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支持力度,促进发展循环经济。

(二)着力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对收入的影响,加强税收政策、征管措施的收入效应分析,及时解决组织收入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完善“数据采集、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五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加强税源跟踪管理。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扎实有效开展纳税评估。强化部门协作,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征管工作,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完善营业税分行业和差额征收管理。深入贯彻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依法加强所得税税基管理。认真抓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实现个人所得税全员申报全覆盖,积极落实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减除标准调整政策。坚持“抓大不放小”,继续加强地方小税种征管。规范、完善资源税征管办法,全面落实车船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新政策,认真做好土地增值税结算工作。强化对个人私房出租(自营)的税收征管。以契税征管为龙头,深入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耕地占用税新条例。进一步重视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增强政府财政实力。深入推进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提高征缴质量。完善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工作。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三)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全市安排用于“三农”的财政性资金28.16亿元。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组织化和农业规模化生产。大力支持“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施。大力推进市校共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百千工程”,重点支持村庄环境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小城镇环境整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水环境改善。着力推进老虎潭水库及饮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河道清淤和航道砌石护岸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市土地收益主要用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支持滨湖大道建设、龙溪港东岸综合改造等重点项目实施,支持老居住区改造和苕溪路、红旗路、南街综合整治,推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支持公交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路网。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支持主要污染物减排、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污染源普查、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持生态公益林建设,支持加大对饮用水源的监管监测力度。

(四)着力支持改善民生

支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制度,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教师待遇,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对中小学生集中接送实行财政补助。支持教育二轮布局调整和高教园区东扩。加大推进职业教育“五大工程”力度,对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政府助学金,免除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落实好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积极的就业财税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促就业。筹措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机制,支持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农村低保对象就业。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优化卫生事业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推进婚前免费体检,促进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继续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推进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建设。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到112元以上。实施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制度,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支持城镇廉租住房建设、农村住房保险和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建立粮食、猪肉、食用油等重要商品的实物储备制度,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做好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物价动态补贴工作。支持文化大市建设,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重点支持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项工程”。继续支持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大公检法司必要投入,保障职能部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需要。支持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工作。支持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重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促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五)着力完善财税监管体系

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财政改革,逐步完善“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管理模式。科学编制预算,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试行项目支出预算申报限额制度,完善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基金预算管理。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事业单位财政供给方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均衡性。在市级所有行政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立健全财政国库动态监控运行机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监督。落实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支持采购自主创新和生态环保节能产品,建立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的有效价格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强化财政审核工作。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推进“金财工程”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财税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依法理财治税观念。加强财政监督和会计监管,开展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提高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水平。发挥税务稽查作用,有效运用调研式稽查,继续开展税收专项检查,维护税收秩序。

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增强干部素质,深入开展以“访千家联百村、服务发展创新业”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着力打造勤政廉政的财税干部团队,进一步规范执法,优化服务,为圆满完成财政预算和全年财税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创业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

“三个三”工作措施:是省财政根据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及地方可用财力增长不断趋缓的新形势,为促进财税经济的良性运行提出的理财措施,主要内容是:在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中,更加强调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依法理财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优化税收收入结构、政府财力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等三个结构,增强调控能力;财政支出做到“控、压、保”三个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民生支出: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预算分配要向民生支出倾斜,具体包括农业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支出。

“五大工程”:指我市“十一五”时期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职业院校助学奖学工程、新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培训工程、校企合作工程、实训基地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

社保费“五费合征”:是指社会保险费实行“征管机构统一、参保登记统一、征缴基数统一、征缴流程统一”的征缴办法,即凡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单位社保费,统一以缴费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计征依据,统一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

“百千工程”:是“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简称。具体目标为:到2010年,全市1000多个行政村的环境得到整治,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重点建设好2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

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指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自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三个子”:是“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简称。吕祖善省长在**年1月17日召开的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暨财政地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一是做到所有的政府性资金一个“笼子”收;二是所有的政府性支出都纳入预算一个“盘子”管理;三是所有的资金支出由国库一个“口子”支出。

“1155”培大育强工程:到2011年,力争培育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2家;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1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5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500家。

“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系全省范围内从2004年底开始,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而实施了“千家成长万家培育”工程。“千家成长”指每两年全省筛选1000家左右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我市2004年列入省培育名单的企业有49家,2006年87家;“万家培育”指全省三年内共培育10000家微小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上规模,我市争取每年入库微小企业数在250-260家左右。**年我市有327家微小企业入库。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项工程”:指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省委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部署,我省实施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送戏送书工程、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农村文化示范户创建工程等十项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