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抵退税收报告

时间:2022-09-06 03:56:00

免抵退税收报告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把进口环节征收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列为中央财政收入,并由中央财政独立承担全部出口退税,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税收责任、利益和风险全部集中在中央财政上。当时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大,财政负担压力还不太明显.1993年,我国出口退税仅3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税收收入总额不到10%,财政负担压力还不太明显。但随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这种压力日益显现,2001年全国出口退税总额超过1000亿元,占不含赤字的中央本级支出的34%,退税压力与日俱增。国家不得不采取指标控制办法来按排退税指标。致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及时总现,一方面使一些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出口型企业,税收成本加重,涉税资金占用较为严重。从而限制或妨碍了外向型企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使历年欠退税额累积严重,已成为一个较重的财政问题。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国家累计对纳税人出口货物欠退税款超过1000亿元,拖欠退税时期达6到12个月,并且随着外贸形势的越来越好,情况将越加严重。

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贸易形势,鼓励和吸引外商在华投资,进一步刺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缓解因内需不足、市场低迷而带来经济增长压力,减轻中央财政退税负担,国家深化了对外贸体制的改革,在涉外税收管理上借鉴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在出口退税制度上的先进管理经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行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文),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一律实行“免、抵、退”的税收管理办法,取消了“先征后退”计税办法和出口货物超过企业全部销售收入50%以上的才可以申请办理出口货物退税的管理规定。即: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实现零税率后,只要企业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就可以申报出口退税。企业可按月计算申报“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不再需要“先征后退”,即不需先视同内销计算申报缴纳增值税,然后再按出口货物销售额申报退税,从而大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出口退税指标压力。。

一、实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积极影响

(一)缓解了出口企业资金压力。1994年,我国由于实行税制以后,中央财政用于出口退税资金来源主要是进口环节税收收入,但是前几年由于进口走私偷逃增值税、关税等进口税收情况非常严重,进口环节税收收入增长缓慢,滞后于出口货物退税的增长幅度,退税指标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由于退税不能及时收到,而且出口货物还要视同内销货物进行申报缴纳增值税,严重占用了企业涉税资金,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量。为了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局面,有的自营出口企业不得不通过外贸收购等到间接出口方式销售货物,这样虽然避免了出口退税难、资金占用时间长的问题,但是又陷了预征6.8%税款而造成的“超税负”占用资金的新矛盾。随着《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重新修订,依法纳税,应收尽收力度不断加强,企业缓欠税管理日趋严格,原有的对有“应退未退税款”的外资企业可以实行“延期纳税”的调控手段现在已很难实行。日积月累的“应收出口退税”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减少了生产型出口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且也影响了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及时兑现.国家推行对出口业务实现“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企业外销收入一方面可以以零税率进行纳税申报;另一方面,生产企业为组织生产而发生的全部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抵减内销货物“应纳税额”,企业外销收入在没有收齐单证的情况下,只要货物出口、并在财务上作销售处理后,即可申报抵减内销税款,不仅在时间上使一些单证不齐,但出口真实的企业即时享受“出口免税”政策,而且还可以直接抵减“内销税款”,这样不仅使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比以前更及时、更直接,而且大大提高了出口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生产型企业出口货物的税收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

(二)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增长。九四年以后,国家对生产型出口企业实行的“先征后退”政策,要求纳税人在货物出口且在财务上作销售处理后,先视同内销依照缴纳增值税,然后收齐出口货物报关单、外汇核算销单、出口发票等资料后,依照法定退税率计算申报退税,“法定退税率”也因出口形势、退税计划、财政负担能力等原因,不断调整,整体较低,这就产生三个矛盾:一是因指标限制造成出口退税滞后,影响了企业对外贸易业务的资金需求;二是由于“先征后退”加重了出口货物的税收成本,削弱了出口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三是由于一些企业为了尽早取得出口退税资金,不得不改直接出口为间接出口(外贸收购出口),从而损失“出口货物贴息”和加付一定数额的手续费等。上术原因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发展出口贸易积极性,实行“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后,就可以根本上改变由于先征后退而造成的涉税资金抵压、成本加重、收益减少的不利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增长。据统计,南京市浦口地区2003年三资企业出口业务收入达5076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其中出口型三资企业平均外销收入比重达62.1%,较上年同期提高8.9个百分点。

(三)减轻了中央财政退税负担。前面进过,国家由于实行了八年的“先征后退”政策,中央财政累计欠退税款超过1000亿元,以至使超期近一年的“应退未退税款”无法兑现,这不仅加重并将继续加重本来就不堪重负的中央财政退税负担,而且还影响国家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预算,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中央将逐步淡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的增速将有所减缓。减轻中央财政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减少中央财政的出口退税支出,一九九九年,我国出口退税货物应退税总量约1040亿元,到2000年增至1380亿元,增幅达33%,按年外贸出口增速加快10%匡算,2003年应退税针达到2300亿元,实行“免、抵、退”办法以后,将有很大一部分出口货物应退税款负担直接在地方分散抵免内销货物应纳税款,从而让地方和中央共同承担出口退税,大大减轻中央财政的退税负担。例如,某企业2003年实现收入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外销收入800万元,内销收入200万元,当年发生可抵扣进项税额75万元,经计算,当年“应纳税额”=200×17%-(75-[800×(17%-15%)])=-25万元,因为留抵税额25<应退税额80×15%,所以当期应退税额为25万元,该企业当期免抵税额为800×15%-25=95万元,“免、抵、退”办法应退税额比“先征后退”办法应退税额减少79%,按此匡算,中央财2003年直接减少应退税款1092亿元(如果不考虑中央免抵调税款)。这样中央财政就会负担迅速而有效的下降,税收调控经济的杠杆作用也将随之增强。

二、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的几点思考

(一)要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预算体制,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实行“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后,必然使地方税收收入有所减少,特别是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增值税收入和地方分成收入将减少明显,加之中央自2002年开始对企业所得税实行共享税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将更大,这样“免抵退”管理办法就可能对地方造成不利影响,削弱了地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积极性。据统计实行“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以来国家对地方的“免抵调”税款也未能及时到位,从而加剧了落后地方的财政压力。这一新问题值得关注并尽快加以解决。

(二)要强化税收征管。做到纳税申报真实可信,税收入库应收尽收,防止出口企业虚报出口而直接抵减内销税款,造成新的税收流失(骗税),堵塞因政策调整而可能造成税收管理的漏洞。主要是加强对出口企业长期零、负申报的纳税评估工作,防止一些单位借假出口、假报关骗取零税率申报,偷逃税款、骗取出口退税。

(三)要防止一些地方为了减少“免抵退”税款而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大幅降低而采取“转移负担”措施。即,改直接出口为间接出口,改变直接出口货物的“免抵”地区,在出口企业所在地抵免税款,从而损害出口企业所在地政府的财政利益,因为生产企业的将货物交出口企业收购出口,其取得的收入在税收上视同内销收入,虽然生产企业有可能损失出口贴息和付出出口手续费,但因为收款及时和地方政府可能利用多得的财力给予生产企业等额地损失补偿,从而使“转移负担”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如果出口企业是外贸企业,无内销收入,其出口退税负担仍然由国家中央财政全额负担,从而削弱了“免抵退”管理办法发挥的“缓解压力”、“调控分配”的作用。因此,国家应从全局考虑,适时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成办法,兼顾中央和地方两者利益,以达到“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平衡各方利益、减轻国家财政退税压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