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体会

时间:2022-11-29 09:46:00

二元经济结构体会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有两个重要的支柱,一个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国有企业体制,另一个是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2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进行的。

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又有进一步的理论突破,这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相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引下,下一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也将因企业潜力的充分发挥而获得制度上的保证。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另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过去**年来,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容许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来工作,容许农民在城镇办企业和经营个体工商业,在某些试点城市容许农民在投资、购房和有稳定的职业、住所的条件下转为城镇户口等,这些都是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改革措施。同样可以相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引下,今后有关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改革步伐将大大加快,因为这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而言,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率是较低的。收入增长率的不同,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社会各界提出了许多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包括切实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增加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支持高寒或缺水地区的农民外迁脱贫,放宽或取消对农产品的价格限制,鼓励农民工外出就业,容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并及早改制等等。应当承认,这些措施如果得以认真贯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都还不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民收入状况的举措。

尽管近年来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某些方面已有所松动,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如果不建立有利于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那就既会影响城市活力的增强和城市辐射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也会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有一种观点认为,廉价的农村劳动力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而如果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就会不利于扩大出口。其实,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它只看到了劳动力数量而忽视了劳动力素质,忽视了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一个国家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性作用。一个真正具有产品和经济竞争力的国家,必定是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国家。靠数量众多的廉价农村劳动力来取得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是不可能持久的。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了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让农村居民在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上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相对低廉的农村劳动力的存在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我们不能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的低工资视为我们的长期优势所在,而应当通过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既促进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又真正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只有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清楚地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同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相互结合的,而且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统筹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已经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认真应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

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既与经济建设有关,更与制度建设有关。不设法逐步改变已经存在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无论就城乡关系还是就区域之间的关系而言,一些问题和矛盾的产生以及它们不易顺利解决,都同现存的体制有关。

例如,农村教育经费和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农村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所需资金的投入,就是与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直接有关的问题。今后,只有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才能明确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方向,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更为平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为牢固。

又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发展的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也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有关。在这些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主要是带动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农民脱贫。由此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所需要的投入来自何处,通过哪些渠道流入等体制方面的问题,也只有在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才能解决,并使这些方面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益。

落实以人为本,有必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明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中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同样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人民生活的幸福,体现于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体现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体现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就包括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应当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我们这一代同子孙后代共有共享的。这一代人有权生存下去,后代人同样有权生存下去。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不仅牺牲了本代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会使后代人难以生存。而要有效地治理环境、保护资源,除了应当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还应着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城乡分割现象,以便对城乡企业的环境治理有统筹的规划和安排。城乡分割消除后,生产要素的流动顺畅了,这同样有利于城乡企业的资产重组,从而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关闭、合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

还有必要强调,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应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而逐步走向户籍的一元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城乡在户籍方面的一元化都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也是使所有的家庭、所有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有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者在学习、就业、生活上处于平等地位的制度保证。

总之,只要把上述这些问题提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就会领会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