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规定贯彻交流

时间:2022-11-26 03:26:00

条例规定贯彻交流

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来说,要靠制度,靠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就是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形成一整套符合干部工作实际情况和活动规律、环环相扣、相互制约、整体联动的科学机制。

一、优化干部考评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关键取决于对干部的怎样考核和评价。要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考评体系,发挥选贤任能的标杆作用,引导广大干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营造有利于推动工作,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环境。

1、适应新形势需要,树立全新的用人观念。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着眼于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迎接加入WTO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大胆创新,牢固树立凭德才用人、凭实绩选人的观念,把“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既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既要坚持选人标准,又要不拘一格;既要搞五湖四海,又要唯才是举;用人要用其所长,防止用其所短。要出以公心,爱惜人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评价干部,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看潜能。

2、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确立正确的干部评价标准。《条例》中规定了干部选任的六项基本条件和七项任职资格,概括来说,“三个代表”要求是评价干部是非的根本标准。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就是要把那些有实践“三个代表”强烈愿望、过硬本领和突出政绩、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进各级领导班子。一是选有经济头脑、科技素质高的人。要加速实现农村的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必须有一批视野开阔、敢为人先的战略型人才;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型人才;有一批能征善战、能够驰骋于国际国内市场的外向型人才;有一批具有现代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注重科技创新的科技型人才。二是选脚踏实地、干出政绩的人。政绩是一个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体现,要注意发现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重用那些“守土有责”、“守岗有责”的干部,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有作为的人有地位。三是选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的人。目前,农村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中的困难比较多,要求广大干部热爱党的事业,正视困难,坚定信念,要有一种难中求进、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勇气和精神。

3、注重工作实绩,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体系。一是合理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根据行政、事业与企业单位不同性质的特点,把县直和乡镇分开,科学制定岗位分类、干部分类的职责规范,力求使干部的任期目标、年度目标和主要工作职责与其本身的岗位性质、能力水平相对应。二是严格组织考核。根据干部的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细化量化考核指标。我们制定了《澧县科级干部年度考核细则》,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业务工作等方面定性定量进行考核。去年以来,在县直科级干部中开展了“沿着足迹找政绩”活动,将各单位招商引资、县内中心工作及部门业务工作进行打分排队。在乡镇,将税收、工业、农业、城镇建设、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项指标分解,半年度组织一次考核,落实到线到人,并排队通报。去年乡镇以此为依据,调整干部250多人,社会反响良好。三是建立干部实绩考核档案。把干部考察、民主测验、评议、执纪执法部门意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分线的各项经济、业务工作情况归档整理,再科学分析,正确区分和把握干部的实绩与虚绩、真绩与假绩、现绩与前绩、显绩与潜绩的关系,使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二、健全干部选任机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条例》采纳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最新要求。贯彻执行《条例》,必须思考如何既坚持《条例》的基本原则,又不断创新,做好干部制度改革这篇大文章。

1、健全群众荐才机制。选贤任能要不断扩大民主,走群众路线,真正把干部“升”与“降”的裁判权交给群众。近年来,我们在民主推荐上,采取了群众投票推荐、领导署名推荐、一职多选推荐等方式,组织开展了“公开荐才月”活动,先后通过经营管理人才调查、乡土人才寻访、行业拔尖人才比武等形式,建立了一批门类齐全、素质较高、工作急需的人才库。在民主评议方式上,拓宽渠道,通过任职公示、实绩述职、弹劾质询、分工竞岗、行风函询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今后还要对照《条例》,在民主推荐和测评的真实性上动脑筋,进一步解决好民主推荐的范围、层次和结构等问题。

2、健全择优选才机制。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人用人,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一是选拔任用干部要公开。坚持把选拔职位和任职条件公开,选拔的程序、办法、过程公开,考试成绩和选拔结果公开,竞争者同群众直接见面。二是要丰富和完善选拔任用形式。完善委任制,逐步降低委任制干部的比重。强化考任制,逐步扩大考任制在选用干部中的比例。改进选任制,选举要扩大差额的比例,以利于提高选举质量。推行聘任制,对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务,实出聘任制。探索竞选制,把中层骨干竞争上岗扩展到党政领导干部中来。三是选用干部的环节要拓展。按照《条例》要求,普遍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和试用期制,不断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配套制度。

3、健全干部汰劣机制。《条例》在干部汰劣方式上作了一些新的规定,主要有干部免职制度、降职制度和辞职制度。近几年,我们在加大干部能下力度上作了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制定“能下”标准。明确不胜任干部的界定标准、调整方法和程序,增强调整不胜任干部的可操作性。在去年底的乡镇主职和今年初的副职调整中,共“下”干部206人,其中因岗位目标任务没有完成和群众反映问题较大而受诫勉9人,民主测评不及格被免职3人,连续3年测评居末位免职5人,当年受严重警告被降职的3人,到龄退出班子的186人。二是疏导“能下”出口。对不称职干部实行警醒谈话、诫勉、待岗、转岗学习、离岗分流、改任非领导职务等。三是完善干部“能下”的配套政策。根据“下”的干部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方式,解决其出路安排问题,让“下”的干部心理上容易接受,在生活上有所保障,在工作中不失斗志。

4、健全干部考察机制。针对考察方式陈旧,考察难以听到真话的状况,要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集中考察与平时了解结合,考察干部工作圈与生活圈、社交圈结合,让更多的知情者参与到干部考察中来。去年来,我们实行了考察预告和差额考察制度,试行了回访、家访、暗访和现场考察等方式,并引进其他专门领域评价考核的先进方法,实行考察资格等级认证制度,从任职资格、等级升降、岗位培训、纪律监督等方面予以规范化管理。同时注重考察成果的综合运用,实行了考察结果向本人书面反馈制度。

5、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全面考察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真正把政绩考核、民主评价结果与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紧密挂钩,对德才素质好、能干事、肯干事的干部大胆提拔重用,对品质好、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和各类结构需要的干部破格使用,对过去犯过错误但已改正的干部量才使用,对有信访反映的干部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和处理,充分用活干部资源,发挥人才效应。

三、建立干部决策机制,确保民主集中制落到实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也是《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党委研究决定干部事项中应着力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好党委“一把手”与班子成员的关系。首先,要科学界定好用人权。按照领导干部承担的责任与具有的权利必须对等、相称的原则,用人权是党委“一把手”的一项重要权力,具体来说,应具有用人上的牵头抓总权、提名推荐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按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班子成员作为领导班子中的一员,与“一把手”是平等的关系,不仅在讨论任用干部时都有重要的一票,同时也担负着对“一把手”选人用人的监督职责。其次,健全领导班子内部讨论任用干部的民主议事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党委“一把手”要当好“班长”不当家长,胸怀全局,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民主集中制,在干部调整的原则、范围、时间、对象等问题上应事先征求班子成员的意见。讨论干部要实行预告制,让班子成员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查了解人选的情况。在党委会议讨论决定干部时,组织部门要全面介绍调整的原则和人选情况,所有班子成员都应充分发表意见,“一把手”不能左右其他班子成员的意见,坚决杜绝违背本人真实意愿的“人情票”、“跟风票”或“暗示票”。讨论决定干部时,要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当赞成票和反对票比较接近、考察中有重大问题未弄清、少数人反对但有充足理由的应暂缓决定。

2、正确处理好党委常委会与书记会、全委会及组织部门部务会之间的关系。一是明确书记会是酝酿干部的一种方式,不能决定干部。为了有利于集中意见,通过书记会可以对干部人事方案提供重要的建议和依据,但不是研究干部的必定程序。《条例》明确规定,不能以书记会代替常委会,不能以领导圈卷的形式讨论决定干部。二是要尊重组织部部务会的人事方案。组织部部务会根据推荐、考察、酝酿中掌握的情况以及书记会的建议提出人事方案,这是由组织部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决定的,是讨论干部的必经程序,不能擅自干预,以书记会或党委主要负责人的意见代替部务会的人事方案。三是搞好常委会、全委会讨论决定干部的工作。干部人事方案要通过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人事方案应采纳书记会的意见,广泛听取全委会成员的意见。书记会成员在常委会上有不同于书记会的意见,应予发表。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党政主职要逐步由全委会投票决定。在这部分干部的任免中,常委会意见就只能是推荐提名,最终由全委会表决决定。

3、正确处理好党委与政府、人大、政协的关系。党委讨论决定干部和向政府、人大、政协及其他团体协会提名干部,是党管干部的性质决定的。在选用干部中,党委要注意加强与其他几家班子的沟通,全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好推荐、酝酿和提名工作。党委研究干部后,要及时向其他几家班子通报情况。对党委提名的干部,需要按有关章程和法律选举和任免的,党委要依法依章办事,注意做好有关人选的宣传、解释、说明工作,力求使党委意图通过法定的程序得以实现。

四、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条例》突出强调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督主体不明、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群众无从监督的现象。因此,应强化监督意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监督机制:

1、注重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许多基层群众对干部工作本身非常关心,但以往由于暗箱操作过多,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来路去脉不够了解,参与权、监督权无从得以体现,这也为许多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因此,加强干部工作监督应从推行公开化、提高透明度入手。干部推荐的职位、条件和范围要公开;考察的时间、对象和实施者要公开;讨论任免干部要实行预告制。要大力推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制度,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

2、强化干部工作责任制。干部工作程序繁多,要解决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应逐个环节明确责任制,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一是落实干部推荐责任制。强化下级组织推荐的责任、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的责任、民主推荐组织者的责任、参与民主推荐人员的责任。实行推荐提名登记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必须填写《干部提名推荐登记表》。二是落实干部考察责任制。明确干部考察中座谈组织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对考察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督,通过回访、评议、聘请监督员等方式,了解考察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作风。三是落实干部决策责任制。党委必须对干部任用程序和结果的正确性负责,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的相关责任也要明确规范,从而增强选人用人决策的权力风险意识。

3、切实完善监督体系。一是加强党内监督。要发扬党内民主,使广大党员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行使监督权利。党委班子成员之间、书记与其他成员之间对违背《条例》的人和事,要敢于开展批评和抵制,对于问题严重而又不接受批评的,应向上级组织、纪检部门反映。二是人大、政协要加强对党委干部人事工作的监督。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列席党委常委会时,应充分发表意见,强化监督意识。党委要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对干部工作的意见。三是强化社会团体、舆论机构、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监督过程中更广泛、更具体、更及时的优势,扩大社会整体监督的覆盖面。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定期召开纪检、信访、人事、综治、计生部门联席会议,建立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督查员制度,对拟提拔干部要实行职能部门签字把关制度。五是上级组织、纪检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党委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定期开展执行《条例》情况的检查,及时纠正干部工作中出现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