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意见精神努力搞好派的监督

时间:2022-08-08 06:01:00

认真学习意见精神努力搞好派的监督

*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在论述党和非党关系时,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14号文件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年2月18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民主监督的若干理论和政策。《意见》在继承14号文件相关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与派实行互相监督,这种监督是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实质,正确认识民主监督的含义,才能把握派监督的正确方向,更好地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责。

一、正确认识派监督的性质

派的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与派互相监督的一个方面,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政党体制内,在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上,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共产党实行的一种政治监督。这一表述包含三层含义:

其一,派的监督,是政党间的一种政治监督,监督的对象层次高,监督内容主要涉及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其二,派的监督,是在我国政党体制内,在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本着“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精神,为支持、维护和帮助共产党更好地执政而实行的监督,这与西方政党制度中反对党和在野党以执政党为对立面搞权力制衡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监督是建立在与共产党根本利益相一致、有着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基础之上的,支持和帮助共产党把工作做好是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三,派的监督,属于民主监督范畴。采取民主监督的方式,是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这种监督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行政、司法监督,不具备国家权力性质和法律约束力,而是友党之间通过提意见、提建议、作批评的方式来实行监督。

二、派监督的内容和形式

派的监督是对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导干部实行的监督。由于共产党处在执政地位,这一监督也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监督的内容包括: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执政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党的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遵纪守法、为政清廉方面的情况。

在长期多党合作实践中,形成了派履行监督的多种形式。主要有:在政治协商中,派就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重要方针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在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会上,派主要领导人就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和地方党委主要负责人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在政协会议上,派以党派名义就各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派的政协委员在政协各种会议上发言,并通过视察、调查和提交提案来实行监督;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派参加政府有关会议和活动、参与有关法律的制定,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派成员应邀担任司法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特约人民陪审员等,发挥监督作用。

三、派监督的特点与功能

派的监督,是在政党层次上开展的监督。派由各界知识分子和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组成,其监督一般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派作为参政党,所处的位置比较超脱,提出的意见和批评一般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能够对共产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不容易提供的监督;派作为政治联盟,具有自身独特的视角,能够通过参政议政过程将意见和批评直达党政领导部门。派的监督虽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具有层次高、范围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它与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相辅相成,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派监督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咨询功能。在重大决策的协商过程中履行监督,对决策方案提出政策性意见和建议,对不符合实际的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或提供决策选择方案,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更能够反映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二是反馈功能。对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方针政策的贯彻情况和各级党政机关、党的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的情况实行反馈,为国家监督体系提供信息,督促问题的解决。三是警示功能。对决策和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对各项方针政策贯彻中出现的问题,对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行为,对一个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提出意见和批评,起到警示作用,以引起执政党和政府的重视并予以解决。

四、正确认识派的监督作用

如何认识和看待派监督的作用?应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随着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派的监督作用正在逐步得到加强,但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派监督作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如何观察和评价作为民主监督所产生的特殊监督效用问题。

派的监督虽然是非国家权力性质的监督,但有着特殊的监督效用,它既是国家政治体系内的一种修错机制,也是一种社会反馈机制。派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履行监督职责,就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批评,对决策和权力运行过程施加影响,本身就体现了这一监督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包括派监督在内的民主监督的存在,能够使社会保持一种弹性,使执政党能够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使社会舆论广泛、及时、充分地得以表达,有利于执政党及时了解情况、完善决策和处理问题,避免问题过于淤积,在得不到正常宣泄和释放的情况下引起社会震荡。民主监督的存在,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优势,是其他性质的监督所不能取代的。

民主监督与政治协商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涵上讲,政治协商指就重大问题各个方面意见的表达和协调过程,民主监督一般指提意见、作批评的过程;从形式上讲,政治协商有着固定的会议形式,而民主监督的形式则更加灵活多样。由于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两者主客体大致相同,其社会政治功能是一致的,是互相包含、互相联系的,在政治协商中,往往包含着民主监督。

当前,由于社会上和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特别是一些大案要案的出现,一些同志认为,派应在对腐败的“个案监督”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派监督有无作用的标准。这些同志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这一问题,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派的监督对于反腐败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腐败的生成有着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遏制腐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反腐败中,派的监督是重要的,但认为单靠派的监督就能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是不现实的。要实现反腐败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在实行民主监督的同时,大力加强共产党党内的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以及各种经济领域的监督,由此产生综合效应,才能达到反腐败的目的。

五、关于民主监督的法律化问题

对于“民主监督法律化”这一问题,有两种认识:一种认识是,“法律化”是指民主监督要有法律依据。实际上,民主监督是有着充分的法律依据的。第一,国家宪法对此已作出明确规定。第二,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而民主监督是多党合作中的一项政治传统。另一种认识是,“民主监督法律化”就是使民主监督成为“硬约束”,使所提意见建议和批评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认为只有这样,民主监督才有效力。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民主监督是人民民主权利的一部分,其方式是提意见、作批评。如果其具有法律约束力,那就不是民主监督而是法律监督了。其次,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所提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不少是正确和合理的,也有不够全面的或不正确的,需要择善而从。有些意见虽然是好的,但限于条件,一时还难以实行。如果凡是意见建议都要通过法律约束强制执行,不仅是有害的,而且是不可行的。再者,把民主监督搞成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必将影响共产党和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我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共产党和各派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和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决定着政党之间的监督必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政治监督。如果把这种监督搞成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就等于从法律上规定,民主监督所提出的意见必须采纳,如果不采纳,就是违反了法律。这样,就破坏了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的基础。第四,把民主监督搞成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是与我国政体不相符合的。如果这样做,将改变我国的政治制度,导致“两院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体现在政体上就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不可替代性正是表现在它的统一战线性质上。民主监督既是派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本职能。如果把民主监督搞成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就等于赋予政协法律监督的权力。这样,政协就不是统一战线组织,而是权力机关了,这就违背了宪法,将导致形成多中心和权力多元化。

六、加强派监督的基本思路

加强派监督,并不是要使派的监督向国家权力监督的方向倾斜和延伸,并不是说把派的监督变成法律监督才是有效的监督。加强派监督的基本思路,就是遵循我国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的规定,在准确把握派监督性质的前提下,扩大派的参与,创造有利于派监督的社会政治环境,完善派监督的机制,完善派监督的形式,保障派履行监督的权利,进一步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推进派的监督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从派自身来说,也要进一步提高对派监督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水平。派的监督是建立在与共产党根本利益相一致基础上的监督,支持共产党把各项工作做好是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各派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提高监督质量和水平,既要勇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既要对问题作批评和揭露,又要积极探索和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既要及时反映其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和批评,又要有分析、综合和提高。无论意见、建议和批评,都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达到好的监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