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财政体制实施方针

时间:2022-05-26 04:19:00

市区财政体制实施方针

为进一步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市区、效益市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理顺和规范市区两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财政体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调控和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市区两级政府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强城市管理的积极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第二轮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的必要性

我市已经实行的以属地征收、分税分成,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市区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基本规范了市区财政分配机制,较好地调动了市区两级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财力保障。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第二轮市区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对我市财力增量影响较大,市本级财力占全市比重逐年下滑,宏观调控能力受到削弱;二是财政体制与计划投资、国土基金等体制不完全匹配,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受到影响;三是全市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事务性管理下沉、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对市区财政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市区财政体制,使之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体制是确立政府间分配关系的基本依据和规范。第三轮市区财政体制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将其他涉及政府间财力分配关系的制度、体制、规范等统筹考虑,切实提高财政体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约束刚性。

二、第三轮市区财政体制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服务于构建“和谐市区、效益市区”的总体目标,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方向相适应,科学界定市区两级政府事权范围,明确体制,合理划分市区财政收入,按照各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分类指导,适度增强市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激发活力,努力形成科学公平、共同增长、激励先进的机制。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大局的原则。市区财政体制要与市区政府职能、事权范围相适应,确保市政府有效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社会运行,全面推进“和谐市区、效益市区”的建设。

2.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根据我市城市事务性管理下沉、城市化进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的事权,进而明确市区两级财政收支范围和保障水平。

3.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城市化后全市协调发展的需要,规范各类政府性资源的配置,集中财力办大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市重大设施项目,均衡区域间公共支出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全市协调发展。

4.产业第一的原则。根据各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特点,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5.激发活力的原则。继续巩固前两轮体制中属地征收、分税分成的机制,结合各区实际,建立激励机制,体现活力因素,充分调动市区两级政府发展经济、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积极性。

三、第三轮市区财政体制的基本内容

(一)市区税种的划分。

基本维持第二轮市区财政体制税种划分格局,取消原体制中关于大型项目(特殊区域)税收单列分成的规定,实行彻底的属地征收、分税分成。调整后的市区税种划分格局如下:

市区共享税: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营业税(金融保险营业税除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个人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

市级专享税:金融保险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地方分成部分);

区级专享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除证券交易印花税外)、耕地占用税等其他税种。

本轮体制运行期内,若税种设置发生变化并对我市市区收入划分产生影响,则另行研究。

(二)根据各区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标准支出水平。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财政支出重新进行科学的分类,并根据各区综合事权情况和均衡公共服务水平的原则,以2004年为基期年,重新核定各区各类标准支出的规模;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事务性管理下沉、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实际需求以及重大事权的变化情况,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对各类支出规模进行调整,计算出各区的标准支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