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意见

时间:2022-12-15 10:18:00

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意见

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水资源配置,减少取用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水环境与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省、市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用水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虽然我区紧邻骆马湖、京杭大运河,水资源相对充裕,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局部区域和时段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同时,全区水资源利用方式相对粗放,效率较低,水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处理好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全区上下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珍惜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以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突出节水减排、节水减污,培育和强化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大力建设农业、工业和城市等各类节水载体,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总体目标。建立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水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与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资源安全供给体系,通过定额管理和经济调节手段转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全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近期工作目标。到2010年,形成适合我区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特点的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全面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促进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创建一批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家庭,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水量降低到250立方米/万元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降低到45立方米/万元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5,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不超过13%,污水收集率达到55%以上,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60%以上;水功能区管理进一步规范,水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以上,地下水超采面积低于6%。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节水型城区载体建设。根据国家《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和《江苏省省级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城区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区公共用水管理,对用水量较大的机关、学校、医院、宾馆等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超计划用水的,实行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积极推广使用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的节水器具,引导群众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重视对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全面提升城区节水水平。

(二)推进节水型农业载体建设。加快农业节水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排放和农田灌溉能耗,有效缓解灌区用水矛盾,努力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

⒈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重点抓好来龙、皂河两大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建设节水型灌区。进一步推进农业末级渠系用水管理,积极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加强渠系和渠道的调整、维修,减少渗漏损失。结合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采用先进的量水技术和量水设备,积极推进灌溉按方计量、按户收费工程。实施中小型泵站改造、灌排渠系建筑物与田间建筑物的配套改造,提高泵站使用效率。

⒉积极推进节水农业示范建设。抓好田间灌溉节水,大力推广低压管道、喷灌、滴灌、雾灌等农业节水新技术,减少田间输水损失,推广农耕农艺节水措施。结合土地流转,进一步扩大集中式灌溉面积,使农业用水得到高效利用。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调整农作物布局,在缺水地区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旱作农业,减少耗水量高的作物种植比重,积极培育和推广耐旱的优质高效农作物。

(三)推进节水型工业载体建设。以节水减污、节水减排、高效用水为重点,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强化工业节水治污管理,推进工业企业节水技术升级改造,促进工业增长与水环境治理协调发展。

⒈合理调整工业用水结构。根据全区水资源分布和行业特点,切实调整工业用水结构。严格控制引进高耗水、高污染项目,鼓励发展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各工业园区、各乡镇引进企业的布局和生产规模,要与当地水环境相协调,落实相关减排措施,尽可能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工业节水标准体系,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切实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有效降低工业生产的水消耗和污水排放量,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按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要求,推行厂际串联用水、中水循环利用等新型高效节水技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基本达到零排放,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管理为主的转变。

⒊建设节水技改示范工程。重点在发电、化工、冶金等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改示范工程,引导节水减排技术和工艺发展,有效提高高耗水行业节水水平。积极实施“八大行业节水行动”工程,引导和推动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废污水零排放技术,建成一批零排放示范企业。

⒋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和查漏维修维护工作,强化对企业用水和节水的计量管理,主要用水车间和主要用水设备的计量器具装配率达到100%。积极开展节水企业创建活动,2010年全区50%的大中型取水企业达到节水型企业标准。

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水务、环保、科技、统计、国土、规划、财政、农林、物价、广电、教育、法制等部门为成员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集成员单位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具体负责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考核管理。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具体责任,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到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中,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保障各项节水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工作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建立节水减排项目审核、节水器具推广、用水监督等工作联动机制,研究落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增强工作合力。

(三)完善制度体系。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研究,制定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节水行为。建立水资源论证制度,在编制发展规划和进行各类区域性开发项目建设时,要依法进行水资源和水土保持论证,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整。建立建设项目节水评估制度,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三同时”的要求,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建立水资源消耗核算制度和节水考核指标体系,将用水和节水统计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实行目标考核。制定科学的水价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引导和鼓励全区水资源利用向高效率、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少浪费的方向发展。

(四)严格考核评估。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制,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完善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位。区水务局、发改局要定期组织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督促检查活动,对建设情况进行考评、考核,并公布考评结果。

(五)拓宽投入渠道。加大财政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节水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工农业和城市生活节水示范工程,城市供排水建设和改造工程等。建立节水补偿机制,优化节水投入结构,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节水工作。落实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使用废水、再生水等污水资源,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节水产品。

(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先进实用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增加节水技改资金的投入,推进节水技术进步。组织节水技术交流,建立技术跟踪、分类、评价信息系统,健全和完善节水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强化节水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节水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

(七)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先进典型,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用水管理和监督,营造良好的节水工作氛围,使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