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规划

时间:2022-01-23 06:24:00

经济发展规划

1.海洋渔业资源

县辖海域水面积792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8倍。洞头渔场是浙江省第二大渔场,渔场面积4800平方公里,并与北麂、南麂和披山、大陈渔场联成一片,渔业资源丰富,鱼类名特优品种资源繁多,常年洄游的鱼类、虾蟹类300多种,形成春产乌贼、鳓鱼、鲳鱼、鲨鱼等渔汛;冬产带鱼、马鲛、梭子蟹等渔汛。

2.港口航道资源

县域岛屿岸线绵延曲折,形成许多可供开发的深水岸线港湾、航道和锚地。县域10米以上深水岸线长30公里,可建1-20万吨泊位上百个,且水域条件十分理想,横穿洞头列岛中部的北水道是巨轮进出温州港的咽喉。其中水深、避风及后方场地等建港条件较好的深水港址有状元岙港址、小门岛港址、大门岛港址,是温州建设深水大港不可多得的港址,是温州港从“口内”向“口外”延伸的理想选址。

3.滨海旅游资源

百岛洞头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一个集“岛屿风光、海上运动、渔乡风情”于一体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县景区面积(含周边海域)200多平方公里,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景点400多个,遍布40多个岛屿,主要有仙叠岩景区、半屏景区、大瞿岛景区、竹屿景区、大门岛景区、海中湖景区、东沙景区等七大景区,尤其是半屏景区的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称中国一绝。

4.沿海滩涂资源

县域沿海滩涂资源丰富,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26.6万亩,理论基准面以上滩涂10.16万亩,主要集中在洞头本岛、元觉岛、霓屿岛和大门岛等四个岛屿,其中可用于围垦的面积约5.34万亩,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5.海岛矿产资源

洞头矿产资源主要是花岗岩和砺壳。大门花岗岩遍布全岛,表层可开采量约为3.19亿立方米,具有品质优良,光泽度好、放射性强度低、金属含量低及耐酸、耐碱、耐压、耐磨等特性,广泛用于市政园林建筑、道路建设、建筑装修等方面。砺壳主要分布在黑牛湾、三盘门、霓屿东部、大门北片附近,储量约3800万吨。

6.海岛礁石资源

全县拥有103个大小岛屿和259个礁石,素有“百岛洞头”的美称,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礁石共有186个,有人居住的岛屿14个,其余均为无居民岛屿。无居民岛的陆地及其周围海域“渔、景、林、能”资源丰富,至今其资源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7.海洋风能及潮汐能资源

洞头风力资源丰富,可利用的风速≥6米/秒以上的全年平均有7525小时,具有无屏障、顺序风、风力密度均匀、风向不多变等特点,属全国风能密度一类区,可设计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上。

同时,县海域面积辽阔,潮汐运动显著,平均潮差4.01米,潮汐、潮流等海洋能源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属我国强潮区之一。

自“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构筑大交通、实施大渔业、启动大旅游、发展大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海岛基础建设步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2003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出21.46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6.1%,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洞头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1.港口建设初具规模,海运业迅速发展。

自“九五”以来,洞头县港口建设初具规模,除作为温州港主体港区的小门岛港区之外,还形成了以洞头、三盘、东沙、潭头、鹿西、乌仙头等客货运码头为集疏节点的南北两向海上运输体系,2003年全县港口吞吐量188万吨,客运量55万人次,成为温州市域主要港区之一。尤其是小门岛港区(一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及状元岙港区起步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洞头县域深水港口的综合开发进入实质性战略发展阶段。洞头深水港区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温州“一港三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温州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的重要标志。

2.海洋渔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深入实施“渔业兴县”战略,积极落实捕捞“双控”政策,渔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稳定捕捞,主攻养殖”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全县渔业产量15.34万吨,产值6.38亿元。建成鹿西、东屏等渔业捕捞基地;形成以深水网箱养殖、羊栖菜养殖、紫菜养殖、滩涂贝类养殖、围塘综合养殖为主体的海水养殖格局,特别是“两菜一箱”养殖已成为海岛特色优势产业;水产精深加工及流通不断拓展,培育出了“捷禾”、“良泰”、“三丰”等具有一定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渔业龙头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并被誉为“中国羊栖菜之乡”;建成东沙渔港防波堤工程,启动温州(洞头)中心渔港的建设;省级育苗基地在洞头落户并初具规模,渔业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3.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按照启动“大旅游”的要求,继续加快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旅游精品开发和旅游品牌建设,滨海旅游业得到发展。胜利岙“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和半屏山“神州海上第一屏”等旅游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三盘港“渔家乐”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得到积极开发;五岛相连工程的建成,使洞头初步成为一个融“海滨浴场、海上游乐、海岛别墅、海鲜特产”于一体,以“百岛奇礁、半屏绝壁、海上平湖”为特色,以“观光度假、海上运动”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海岛风景旅游胜地。五年来,全县旅游接待95.8万人次,年均递增18%,旅游综合产出3.8亿元,年均递增20%,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9.7%,滨海旅游业已经成为洞头经济新的增长点。

4.抓技改、引资金、促投入,临港(海)工业亮点凸现。

全县走实业兴县之路,大力发展以临港(海)型工业为主导海洋工业经济,加快海洋特色工业区建设,大力扶持和引进涉海实体型企业,临港(海)型工业亮点凸现。通过抓技改、引资金、促投入,涉海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五年来,累计完成涉海工业总产值30.2亿元,年均增长5.6%。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力度,五年来,累计完成企业技改项目84项,完成投资1.07亿元。加快工业基地建设步伐,有效解决用地紧张瓶颈制约,杨文、科技、南塘等三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扶持医药、化工、机械汽配、电子电器、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发展,形成浙江中油华电能源有限公司、浙江诚意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临港(海)型工业经济的发展。

5.围涂造地稳步推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全县已围垦开发海涂面积1.73万亩,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拓展了洞头的城市发展空间,而且为深水港口开发建设、临港工业发展、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项目提供了后备用地,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尤其随着温州浅滩工程的加快实施,更将促进洞头与温州的岛陆一体化发展,加快洞头由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转型。

1.海洋资源开发水平较低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仍较低,综合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应引起重视。

2.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

由于海洋开发投资主体小、分散,融资渠道少,开发规模小,使得在深水港区开发、渔港经济区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影响全县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3.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全县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为主的初级阶段。传统的海洋渔业仍占主导地位;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及新兴海洋产业等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海洋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全县海洋科技整体水平较低,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5.土地淡水资源异常缺乏

全县陆地面积仅为100.3km2,且多是丘陵地带,平地面积较少,人均土地面积仅0.16公顷,同时洞头还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的海岛,全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8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389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土地、淡水资源的短缺使得现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

6.海洋环境污染日渐突出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瓯江流域污染源的影响,同时人们对海洋保护的意识不强,环保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近海海域污染程度有加重之势,海域环境质量趋于下降,制约了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洞头县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发展机遇良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区位条件优势突显、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1.适逢良好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国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省、市领导审时度势,做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建设,实现温州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变。这些都为洞头实施“三港经济”、加快“三大转型”、全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

2.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呈现出较强发展势头。同时,海洋经济已初显其主导地位,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1%。这为洞头实现海洋经济强县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区位优势越显突出

洞头县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是温州的“东大门”。在新一轮省、市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洞头作为温州都市区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纳入温州城区的发展规划,随着半岛工程全面建设,其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以显现和强化。这为海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同时,洞头与台湾“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俗相似”,对台经贸也将大有可为。

4.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建设大门环岛公路一期工程、洞头连港环岛公路,以港口为依托的海岛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尤其是随着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大小门岛连陆工程、状元岙港区起步工程以及其它深水港区的建设,洞头将形成“大交通”的格局,成为温州市域陆海联动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总体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洞头县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和“海上花园”为目标,全面启动“三港”经济,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加强海洋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合理处理好各产业的关系,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坚持依法治海原则

按照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港口保护法》以及《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海水平,为洞头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3.坚持科技兴海原则

积极实施科技兴海工程,加快引进和培育海洋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与海洋经济的结合,全面推进海洋产业的科技进步。

4.坚持跨越发展原则

以实施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启动深水港区开发以及石化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

5.坚持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洞头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到2007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出50亿元,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渔业经济向海洋经济、渔农村向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全面转型;目标期(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以上,全面开发和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基本形成以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滨海出口加工业以及海洋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经济形态和城市形态根本转型,实现海洋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

——到2007年,海洋渔业总产值7.5亿元,其中养殖产值3亿元。主攻养殖,调整捕捞,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提升海洋渔业竞争力;到2010年,海洋渔业总产值8.5亿元。渔业结构明显优化,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

——到2007年,临港(海)工业总产值25亿元,产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临港(海)工业总产值60亿元,区域布局呈现集聚发展趋势。

——到2007年,滨海旅游业总产出4亿元,旅游接待人次85万,滨海旅游业成为洞头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滨海旅游业总产出6亿元,旅游接待人次115万,滨海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洞头成为温州中心城市的重要旅游休闲基地。

——到2007年,全县港口(含温州港在该县的港区)吞吐能力8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20万TEU;到2010年,全县港口吞吐能力3500万吨(含温州港在该县的港区),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50万TEU。基本形成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型港口体系,成为温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2007年,围涂2.5万亩以上;到2010年,再新增围涂1.2万亩以上,为城市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拓展空间。

——到2007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水质基本稳定;到2010年,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海排放总量控制,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海洋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洞头作为温州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温州蓝色产业带的主导区域,是温州市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的重要支撑区域。依据《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县域范围被设定为“瓯江口海洋经济区”,其功能为:温州海洋产业的发展中心、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临港工业基地和滨海旅游胜地。并以此逐步扩展与提升为温州海洋经济开发区,将成为温州市未来时期兼具向内陆辐射和向海上扩散的最重要的外向型片区。

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期间,洞头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心领域是: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与海洋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以及与上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布局上,要突出海洋开发的全方位、立体化和深层次化,按照“两轴、两环、三区”框架展开建设。

“南轴”:即“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产业发展轴。该轴内主要作为温州口外深水港的产业延伸带和温州城市东拓的发展空间带,全面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出口加工、临港商贸、港口旅游、港航服务等多个带有明显港口经济色彩的二、三产业,争取建成“瓯江口自由贸易区”,是洞头“海陆一体化”的主通道和最具潜力、竞争力的产业带。借远期温州新机场的落户,更可打造现代化空港、深水港“两港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北轴”:即“大(小)门岛以及其连陆工程产业发展轴”。该轴主要依托大(小)门岛油气中转储运基地的产业基础以及大小门岛连陆工程,抓住新一轮东海油气开采和上岸的机遇,纵深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引进项目,打造温州石化产业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为温州新兴临港工业集聚的“桥头堡”,温州区域经济增长新的拉动点。

“两环”:即为以旅游为主体的“环海中湖景区产业发展圈”和以渔港经济为主体的“环洞头渔港产业发展圈”。

——环海中湖景区产业发展圈:该圈是洞头海上旅游产业和城市发展契合的重点区域,应以满足温州及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需求为主导方向,通过新城区拓展、五岛连桥和洞头峡跨海大桥建设、温州最大的城市岸线景观资源开发,紧密围合本岛北部、霓屿岛、状元岙岛南部和三盘岛、花岗岛,配套建设海滨公园、海景建筑和海上旅游设施,形成以海岸风光、海上娱乐、滨海人居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滨海综合旅游产业带,使环海中湖景区成为温州的城市海上风光和海上运动中心,并以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环洞头渔港产业发展圈:该圈是依托本岛的连港环岛公路,形成以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和东沙渔港为纽带,且把本岛南片及附近海域上的半屏、大瞿和竹屿等景区(点)和海洋科技区、南塘水产品加工贸易区等串联成链,形成以渔港(避风港)为龙头、以水产品加工基地为依托,集水产贸易、旅游休闲、科技工业、海岸岛礁风光为一体的环渔港经济圈;并在适当时机将本岛新城区与中心渔港以隧道形式南北相连,以形成海上城市功能集聚效应。

“三区”:即为“六岛区”、“大小门岛区”和“鹿西岛区”。

——六岛区:包括洞头本岛、三盘岛、状元岙岛、霓屿岛、花岗岛、半屏岛等。该区包含了洞头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快速、城市化意义最为深远的五岛相连区,产业分布领域广且集中度大,是集中体现洞头综合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开发的核心区域。以匹配的优势资源多样化为支柱,坚持开发为主、整合为辅,主要发展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临海加工业、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利用新兴产业等,形成经济、文化、信息、经贸、工业、旅游接待中心。

——大小门岛区:包括大门岛和小门岛。主要依托大小门连陆工程和小门油气中转储运基地的产业基础,抓住新一轮东海油气开采和上岸的机遇,纵深开发深水岸线资源,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形成以石化储运、石化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和矿产品(花岗岩)加工为支柱的临港产业体系,打造浙南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和船舶修造基地,成为温州集聚新兴临港工业的“桥头堡”,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鹿西岛区:鹿西岛是洞头主要的捕捞和水产交易基地。未来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渔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围绕浙南重要的海上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全面发展渔业的前后向产业,成为优势突出的渔业产业化基地。

在温州港要建设成为“长三角”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线港、浙南闽北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性枢纽港的定位中,洞头深水港口群要成为温州的“出海大通道”和服务于以温州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的重要海上物流中心。

1、港区布局

根据温州港功能定位,洞头列岛港区是以集装箱、件杂货及油气的中转为主,客货兼备,内外贸易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区,布局上要形成深水外用、浅水内用的基本格局。

♦状元岙港区:依托后方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建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温州远洋中转运输基地和大型临港工业发展区,成为温州口外深水港的主体港区。2007年建成港区一期工程5万吨级(兼靠10万吨)集装箱泊位2个,港区陆域2.5平方公里,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0万TEU,件杂货70万吨。到2010年集装箱150万TEU,远期为300万TEU。

♦小门岛港区:依托小门岛石化中转储运基地,规划为服务于基地的石化专用港区。加快深水港扩建,建成20万吨级石化专用码头。

♦大门岛港区:大门岛港区分黄大峡、青菱屿、临港工业区岸线和大门市政岸线四部分。

黄大峡岸线:位于大门岛东北—北侧,可建5-20万吨级泊位6个,为远景规划港区。

青菱屿岸线:位于大门岛南侧,规划为多用途泊位,为远景规划港区。

临港工业区岸线:位于大门岛南侧,紧临青菱屿港区,性质为临港工业区专用岸线。

大门市政岸线:位于大门岛西南侧,可建500-1000吨级客货泊位9个。到2007年新建3000吨级货运码头1个和大门客货运综合站。

♦三盘港港区:规划为小型物资中转港区,到2007年新建3000吨级货运码头。

♦黑牛湾港区:位于洞头岛南侧,作为港口发展预留区,大瞿岸段开辟为以货物中转为主的散杂货港区。

2、海运业

依托洞头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状元岙、大小门岛港区的开发,奠定洞头作为温州深水港区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县域范围内其它港区作用,合理布局、功能互补,逐步形成吞吐量大、航线众多、集疏运便捷的海上物流枢纽,努力构建浙南海运强县。

以状元岙港区为龙头的集装箱专用港区,要积极拓展港口后方腹地和承接洞头疏港高速公路和铁路支线建设。要适应国际贸易和远洋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港口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船务、远洋运输公司到港挂靠航线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港发展,发展与港口相配套的港航服务业、仓储服务业、保税加工业,建设港口型物流产业区,成为温州轻工产业向海外拓展的门户港口。

以大小门岛深水港为主的石化专用港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石油、煤炭等战略能源储备和在沿海布点的有利时机,配合温州石化基地的产业大发展,加快招商和建设10万吨级以上的专业港口和专用码头,打造以油气为主的港口型石化仓储物流基地。

岛内其他生产、生活性港区重点建设三盘港、大门货运码头和大门岛车渡码头、状元岙岛车渡码头和鹿西岛货运码头(兼顾汽车轮渡),通过汽车轮渡,使洞头南片至大门、鹿西实现“软连接”;大力发展岛际间(本岛和大门、鹿西)、洞头至坎门以及大门、鹿西至温州的豪华高速客轮。

岛内与码头配套的公路网络和站场建设重点是新、改建五岛相连接线公路,以及连港环岛公路和大门、三盘环岛公路、鹿西公路,建成洞头客货运中心、大门客货运综合站、五岛沿线养护站等,为今后港区疏运提供便捷条件。

要积极促进本县海运结构调整,提高海运装备整体素质,优化运力结构,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要科学制定海运业发展规划,全面衔接与之密切相关的港口、船舶修造业、临港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态势。

全力推进连接周边陆域的管道、公铁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建设,采用基地型发展模式,形成以石化储运、石化加工、船舶修造、矿产品加工、能源等为重点的临港产业群,把洞头打造成为浙南闽北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

——石化储运、加工业

以大、小门岛为主体,尽快实施连陆工程,加快深水港口和水、电、路配套建设,解决制约石化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近中期重点建设小门岛石化储运基地,2007年前建成20万吨燃料油及原油库、3万立方米液体化工库、3万立方米汽油库年中转量200万吨以上,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石化储运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常温液化气集散中心。远期建成一个20万吨级油气码头、5个5~10万吨级石化码头和相适的千吨级码头,年中转能力超过500万吨。实现30万吨沥青加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同时积极引进域外石化合作项目。打造4平方公里的小门石化储运加工基地。

适时加快大门岛石化储运业发展。依托大门岛的岸线和土地资源,与小门岛共同构成石化储运基地。2020年前建成3个5~10万吨级码头,储备区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加快大门石化基地建设,规划控制约5平方公里土地用于中远期发展,发展方向为低污染型石化深加工业。

——矿产品加工业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海洋资源相一致的原则。主要开发利用花岗岩、砺壳等矿产品。

以大门岛为主体,积极调整、规范花岗岩开采加工布点,科学规划矿产开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提高花岗岩开采水平、深加工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07年,花岗岩开采产值8000万元。

砺壳开采以大门岛北、霓屿东部、三盘门、大瞿西、黑牛湾等为主。

——船舶修造业

紧紧抓住温州被确定为浙南船舶修造中心及我国运输业、船舶修造业蓬勃发展的契机,主动承接,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大门成为全市船舶修造业基地,促进转产转业渔民投身海上运输及相关的新兴行业。

在大门岛乌仙嘴头—山背头一带长约5公里岸线,后方可围垦面积约1.5平方公里,并控制纵深部分山体作为后备用地,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大门船舶修造基地,并与乐清(黄华)船舶修造基地共同构成温州市修造船业产业带。同时在温州(洞头)中心渔港、黑牛湾等大型避风良港和避风锚地形成洞头南部以服务过往船舶为主的修船业。

——能源(风能)工业

以海洋风能开发为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设洞头风电场,使洞头纳入全国20个10万千瓦以上大型风电场选点。一期工程建设本岛、大门岛、小门岛、鹿西岛风电场,安装发电机组60台,装机容量4.65万千瓦。

加快海洋渔业战略性调整,主攻养殖,调整捕捞,深化加工,拓展流通,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化海洋渔业体系。

——加快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完善海洋捕捞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降低近海捕捞强度。调整改进渔船,实现渔船钢质化、装备现代化,开辟远洋作业,开辟新渔场。推广渔业节能和一线保鲜技术,发展冰鲜运销船,提高渔产品的附加值。健全捕捞基地通讯服务网络,加强信息交流合作,努力在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切实做好渔民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提高渔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主攻海水养殖。做大做强以羊栖菜、紫菜、深水网箱养殖为主导的养殖产业,建成全国养殖示范基地和打响“国字号”品牌。加快发展水产苗种业,重点抓好名优鱼类工厂化育苗、浅海藻类种苗繁育和水产原良种培育三大工程,逐步形成浙南水产品种苗产销中心。在养殖布局上,重在挖掘养殖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潜力,合理部署养殖功能区划,形成以深水网箱、藻类养殖为主的浅海养殖区,以藻类、缢蛏养殖为主的滩涂养殖区,以鱼虾蟹贝为主的围塘养殖区,以放流名贵海洋生物为主的人工鱼礁区,以岛礁自然增殖、人工养殖、海洋牧区化养殖等生态型开发为主的岸礁生态利用功能区,构建浙南“海上牧场”。

——深化水产加工流通业。依托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加快建设南塘水产品加工贸易区,建成浙南水产品交易市场和水产品加工基地,与鹿西组合港共同发挥作用,主动承接温州渔市场的迁移,成为辐射力强的浙南海产品物流中心。大力培育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发展“订单渔业”,重视深水网箱、藻类养殖品的深加工和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的研制开发。鼓励发展各类渔业中介组织,实施渔、工、贸、科一体化经营,推进渔业产业化。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拓展国际和国内市场,促进水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农)业与旅游的结合,鼓励支持富余渔(农)民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结合渔港建设,开发“渔家乐”等特色项目,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形成渔港沿线同渔业关联度大的综合产业带。结合养殖多元化和无居民岛开发,发展生态观光养殖、海钓、滩涂旅游等休闲渔业,加快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保持良性循环发展。近期以竹屿岛、百浪鼓为重点建成集生态、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海上生态休闲基地。

——加快发展渔港经济区。通过连港环岛公路使温州(洞头)中心渔港与东沙渔港连为一体,尽快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部级渔港和浙南避风良港。全面开发环渔港经济带,建设成为以渔港为依托、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充分发挥渔港经济区的海洋渔业、信息、物流、文化、休闲、集镇等集聚功能作用,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越式发展。

以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为导向,依托海岛、海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努力实现由风景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全面发展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综合服务、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旅游文化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旅游产业,形成融“港口景观、海滩浴场、海上运动、海岛别墅、海滨公园、海鲜品尝、海洋文化”为一体的浙南休闲度假型的滨海旅游胜地。

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拓展旅游空间,科学策划和配置旅游项目,形成“一湖、一城、三群”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一湖”:指海中湖景区,由霓屿岛、状元岙岛、花岗岛、三盘岛、洞头岛等岛屿环列而成,分布有新城湖区、三盘湖区和花岗湖区,水面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是开发海上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通过建设洞头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结合城市规划和港口规划,因地制宜布置海洋公园、游艇基地、水上运动区、垂钓区、度假区等设施,成为温州的城市海岸观光和海上运动中心。

“一城”:指本岛内部的城市公园和外部的“旅游黄金海岸”。通过建设新城海滨公园、东屏公园、燕子山公园、望海楼公园、海霞军事主题公园等一批居民休闲和海岛旅游相得益彰的城市公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品位。充分发挥东南部岸线自然景观集中、景观保存完整的优势特色,通过连港环岛公路将景点串珠成链,构建从东沙渔港(妈祖宫)至贡尾海湾、大沙岙海滨浴场、仙叠岩、红石滩、东岙旅游服务区、半屏景区和中普陀寺的“旅游黄金海岸”。

“三群”:指北部岛群旅游区、中部岛群旅游区和南部岛群旅游区。

北部岛群——指大门岛、小门岛、鹿西岛及周边礁岛。以大门岛马岙潭、观音礁、龟岩为核心重点发展山地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配套鹿西鸟岛生态观光。中远期配合港口的建设可开发港口观光旅游项目。

中部岛群——指“六岛相连”岛群。在三盘渡假村、望海楼、海中湖、仙叠岩、大沙岙、海霞军事主题公园等景区基础上,大力打造“神州海上第一屏”的半屏景区,结合新城和环洞头渔港产业带建设,开发岸线景观、城市公园、海岛别墅、渔家风情和休闲渔业旅游项目,配套建设旅游交通、星级宾馆和旅游服务功能区,形成集海滨观光、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洞头旅游中心区。

南部岛群——指大瞿岛、竹屿岛、南北策岛及周边礁岛。重点发展大瞿海岛探险游、竹屿野营休闲游、大策岛海洋观光游等旅游项目。结合人工渔礁建设,开辟垂钓区。

依据市、县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洞头应加快建设综合型滨海出口加工基地,形成温州市滨海出口加工业的前沿阵地。通过临海工业这个载体,把海洋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加快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本域倾斜,充分发挥港口、海运等方面的优势,向海外辐射。

——加快滨海出口加工区建设。依托围垦造地工程,科学规划,突出以发展滨海出口加工业为重点,加快建设杨文工业区、海洋科技产业区、南塘水产品加工区和大门花岗加工区,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海洋出口加工产业簇群,集聚规模效应,提高临海工业的产业层次。

——构筑“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出口加工产业带。围绕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和深水港口开发,温州浅滩工程填海造地区将是温州未来工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土地,且紧邻温州中心区,接受产业辐射能力强,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的条件优越。应积极构筑温州浅滩—状元岙港区的出口加工产业带,通过设立与港口一体化的保税区、保税仓和加工贸易区,逐步形成以港口为优势,贸易、加工相结合的进出口加工体系,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力争形成滨海出口自由贸易区。

——提升滨海出口加工业的竞争力。加速重点骨干企业和实体型企业的技术改造,重视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加强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进清洁生产理念和模式,发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产业。逐步形成以抗病毒为重点的医药工业,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业,以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构筑洞头特色滨海出口加工综合体系。

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海洋生物医药、功能保健食品和海水、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新突破。

——海洋医药及保健食品业。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海洋药物科研单位的合作,健全研发和产业化生产体系,加快开发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好的海洋医药和海洋绿色保健产品,积极申请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称号。海洋科技产业区要成为高附加值的海洋产品加工基地和海洋科技产业研发基地。

——海水和海洋能开发利用。引进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技术,适时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缓解近期的海岛淡水用水紧张。积极开发风能、盐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形成多能互补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

——海洋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数字海洋”工程。加大海洋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海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海洋信息化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海域受损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海洋产业的资源保护和生态化提升、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等领域发展相关技术,不断提高海洋开发管理水平和控制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指导下,通过综合管理和海域治理使海域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缓解,并逐渐恢复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环境。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测机构,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和综合管理。

——控制陆源污染,增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处理率和达标率;缓解海水养殖投入品污染,科学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海水养殖,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海水养殖总量和密度,防止海水养殖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开展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物容纳能力综合评价,注意开发强度和密度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海洋污染调查、监测和管理,将洞头海洋污染监测纳入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卫星、船舶、岸站等立体海洋监测系统、灾害预警系统。

合理利用和港湾综合整治

岸线资源合理利用。深水岸线优先保证重要港口建设需要,以适应洞头(温州)大型港口大型化、专业化、及全天候海运发展的需要;对具有特色海岸自然、人文景观的岸线要加强保护,尤其是以本岛为核心的五岛连桥岛屿区域——中部岛屿群,要充分发挥岸线自然资源,构筑海岛岸线景观形态;保护护岸植被,加强侵蚀岸段的治理和保护,严禁非法、过度采矿。

滩涂资源合理开发。科学论证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准确掌握滩涂动态变化规律,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进行有计划、科学合理的围垦开发利用;试点开展滩涂养殖环境评价制度,控制滩涂养殖投入品污染,保持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平衡。

港湾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湾海域的环境保护管理,减少海洋的污染及生态资源的破坏;通过在港口、码头、运输船舶中安装油水分离器,建立废油回收处理装置,以减少流动船舶对港湾的油污染;增强环境监管力度,大幅削减瓯江及乐清湾带入的污染排放量。

保护

积极筹建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强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策岛石斑鱼增殖特别保护区:继续加大在南策岛以东,包括东策岛、五屿头、四屿等一带岛屿海区放流增殖石斑鱼,同时要切实搞好其它重要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回游通道及其环境的保护。

经济幼鱼及产卵亲体特别保护区:依据《国务院关于渤海、黄海及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的补充规定》,洞头确定从北纬27。38/至28。01/,东经从121。36/至121。55/,该线以西海域作为机轮底拖网禁渔区,严格实施休渔期和禁渔期制度,以有效保护经济鱼类亲体及其稚幼鱼,促进鱼类资源的繁殖。

大瞿岛生态特别保护区:该区位于洞头岛东南面的大瞿岛,区内有部级保护植物全缘冬青、蜈蚣兰,以及省级保护和浙江省新分布植物,如黄松、台湾景天、毛柱郁李等16种,另外还有海岛特有植物7种,以及大量滨海植物,是洞头县各岛中植被资源最丰富的岛屿,要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合理规划保护各类生物资源。

鸟岛生态特别保护区:充分利用该区常年有海鸥、贼鸥、白鹭、白鹳、海燕、赤嘴鹭鸶等栖息繁衍的鸟类资源特色,规划建设范围主要包括北爿山屿、南爿山屿、北猫屿、双峰山屿、南摆屿、北摆屿等6个鸟岛在内的鸟岛生态特别保护区。

依据国家海洋局颁发《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的要求,按海岛资源优势对洞头县无居民岛进行功能划分,加强无居民岛管理和生态保护,促进无居民岛的合理开发利用。

——充分挖掘海岛海阔、水清、礁美、鱼丰的旅游资源,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有效开发景点景区,发展滨海度假、生态旅游以及生存探险等特色型的海岛旅游。主要包括大竹屿、小竹屿、东策岛、北策岛、鸟屿等岛屿。

——在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分布区,为维持海洋的自然多样化和丰富性,依据有关法律和规定程序建立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主要有大瞿岛生态特别保护区、东策岛放流增殖区以及南北鸟岛特别保护区等。

——用于渔业、农业生产。竹屿岛西部规划3000亩发展浅海深水网箱养殖;白龙屿、北策岛东侧、竹屿岛北侧发展放流增养;竹屿岛东、南侧发展人工鱼礁;北策岛、五屿头岛、笔架屿等在渔讯季节上岛搭棚从事张网捕捞作业。

——用于海洋公益服务,设置灯塔、航标以及领海基地标志,对航海安全和海岛权益起保障作用等。主要包括虎头屿、草屿、赤屿、笠岩岛、龙眼礁、梅花礁等

——其它无居民岛目前或近期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或不宜开发利用,原则上应保护其自然生态状态。

、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大力宣传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全县人民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管理意识,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紧迫感和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责任感。

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建立多级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加强各涉海部门和地区间的海洋事务协调管理,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提高海洋资源综合效益。

强化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海域使用管理,认真实施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海洋监督机构的职能,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海上执法力度,切实抓好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科技兴海,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

全面启动“科技兴海”规划。深入、系统地开展海洋科技的综合研究,完善科技攻关手段,逐步建立先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加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加大海洋科技的投入。争取省级、市级科研经费补助,建立科技兴海财政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科技兴海的投入;积极引导涉海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广辟横向开发的融资渠道,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海洋信息系统、网络以及海洋科技示范区的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实现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高级海洋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科技队伍建设;根据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开展多种海洋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涉海劳动者的素质。

三)广辟投融资渠道,加大海洋经济投入

投资多元化。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渠道、多种经营形式一齐上,广泛吸纳和动员全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新型海洋开发机制。

建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省、市资金资助,将海洋开发与保护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设立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县级及各乡(镇)政府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大对海洋开发与综合管理的投入。

健全投入机制。按照“非禁即入”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公开招标、竞价承包等方式,放开搞活经营机制,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

以改善海洋开发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为出发点,集中推进和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化,优化海洋经济外部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有效吸纳陆域产业向半岛转移。

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灵霓海堤和疏港高速公路,以及洞头连港环岛公路、大小门连岛工程、洞头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洞头峡跨海大桥工程)、鹿西岛公路和车渡码头等工程,改善岛陆、岛际交通;同时以状元岙港区为重点开发建设洞头深水港区,构筑大交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水利设施建设。科学实施海涂围垦,拓展海洋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空间,做好土地资源的储备。加强供水水源保障力度,实行统一管理调度,重点做好洞头(温州)陆域引水工程。

电力、通信建设。继续完善大陆向洞头海岛供电工程建设,为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重点做好110KV输变电工程。提高通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满足海陆间及海上作业对各种通讯业务的需要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抓好海岸防护工程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健全海洋气象、海洋通讯、海洋环境、海洋灾害、赤潮监测等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防御系统。

五)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海洋经济外向空间

扩大海洋产业的对外开放。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资金投向洞头海洋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旅游、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合作。抓好海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建设,鼓励涉海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增加出口创汇。

加强对台合作与交流。加快对台贸易发展步伐,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区或保税区建设,开辟对台贸易,增强对城市和港口以至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