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局 推进财政廉政文化建设

时间:2022-07-23 04:18:00

以德治局 推进财政廉政文化建设

文章内容摘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二、学习继承古代廉政文化遗产

1、公正无私。2、以民为本。3、清廉自守。4、明德知耻。

5、敬畏自省。

三、以廉政文化抵御腐败

1、以廉政文化荡涤腐败文化;2、以廉政文化消除消极观念;

3、以廉政文化引导反腐倡廉

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财政机关廉政文化建设

1、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的道德修养;2、倡导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3、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关键词:

财政廉政文化建设

论文

以德治局推进财政廉政文化建设

洪山区财政局

局党组书记郝占吉人事监察科科长万山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根治腐败腐败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入探讨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推进财政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而占据着重要地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和,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

廉政文化是文化大概念中的一个分支,寓于文化的大环境之中,具有传承性。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廉政文化建设在传统文化之上取得了坚实的基础。如古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折射出民本思想。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对以民为本廉政思想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继承和发扬。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使其中优秀成分复兴光大,成为机关廉政建设进程中有益资材。

二、学习继承古代廉政文化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政理论,出现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出了一大批清官廉吏,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历朝历代继承优良传统而生生不息,从而形成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廉政文化”,主要表现在:公正无私、以民为本、清廉自守、明德知耻、敬畏自省。

1、公正无私。公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内容,但一切出于公心,坚守道德的原则,合理分配权利与义务,予取公正,赏罚合理,为人正直,是一切官德的所共有的公正要求。我国自古就视公正为做官的基本美德。孔子在《论语》中言“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何为正?正则不偏,不斜,正派、正当,合乎法则。即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正因为公正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当政者往往将此作为“大道”之本,“齐民”之要,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公正首先要求为政者自己没有私心,所谓“偏在于多私”,也就是要做到公正与公平必须出于公心。公正表现在财政机关用人上,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也就是做到唯才是举,不以亲疏排斥人才。公正体现在日常理财中,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做到公平理财,依法理财。同时,公正表现在财政干部自身要求上,表现为以身作责,严于律己,不谋私利。

2、以民为本。民本,即以民为国之本。古代的民本思想集中在儒家学说中,自先秦以来,亲民仁政成为世代相承的最重要的官德规范。孔子曾一再言及作为执政者,应养民、利民、惠民、教民,博施于众。孟子则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亲”,同时强调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为民兴利除害。荀子则以船与水的关系比喻军民关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中国的历史看,历朝历代兴衰存亡无不与统治者是否亲民仁政息息相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民本治国的最好佐证。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清官,坚持以民为本,刚直不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等成了为官执政的至理名言。

3、清廉自守。廉洁是中国伦理学说史上一个重要范畴。“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国古代,廉洁是对为官从吏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中国历史上清官标准,一般就是指尽职尽责,政绩卓著,清廉守正,执法严明。据《周礼》记载,“廉”字的含义为:“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此“六廉”为古代最早考核官吏的标准。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众多百姓的好评;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规指令;廉敬指不懈于位,尽职尽责;廉正指不倾斜,品行方正;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廉辨指临事是非分明,头脑清醒。六条标准,均冠以“廉”字,强调“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突出了廉洁是为官的第一标准。

4、明德知耻。知耻是一个人获得道德生命的前提。“有耻且格”是一个人道德成熟的标准,是社会对个人得到的期望,是各特道德品质中的核心因素。“耻文化”,一直是传统儒家思想中传之久远的行为准则之一,“知耻”与“无耻”始终是评判行为好坏的道德标准。而“寡廉鲜耻”则是被看作道德沦丧、世风衰微的明显标志。儒家思想家认为,大之于治国平天下,小之于修身齐家,知“耻”与否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精神标尺,也是鞭策和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内在动力。严格来讲,“耻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则以“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思想作为教导学生修身明德的标准。至于《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一说,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凡此都折射出儒家“知耻而明德”思想:知耻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唯有知耻,方能弃耻向荣,才会见贤思齐,才能把良好的道德逐渐内化、固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仅仅依靠刑罚而不教育官吏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上铲除腐败,这就进一步赋予了“知耻”的现实意义。

5、敬畏自省。行廉政,拒腐败,心中应该有个“畏”字支撑,这就是儒家“畏”的哲学。孔子对此有“三畏”之说,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此三畏之中,天命,即“天所赋之正理也”,此乃人力所无可转变者,故不可轻渺之。他说:“五十知天命”,将“命”与“天”联系起来,而强调天的可畏可敬:“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人间的绝对主宰,是人间伦理的终极根据。天将给予一切,也可以收取一切。孔子又说到“畏大人”,亦即敬畏有道德者,大人的行为举止皆以道德为根本,躬身实践,是众人皆尊崇的,他们的人生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汲取与参考,故不能不敬畏之。至于“畏圣人之言”,指的是古代先贤圣哲虽逝,但其言语长留于经典中,颇富教育意义,故亦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儒家学者更注重人的自律自省,《论语·学而》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说一个人要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日日反思行为,检点作风,及时发现不足与错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对错误和挫折进行深刻反思、抵制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的有效方法。

三、以廉政文化抵御腐败

机关反腐败的艰难之处,正是缺乏一种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变异现象、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负面影响,给我们的反腐斗争带来严峻的挑战。时代和现实呼唤着文化上的正本清源,“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廉政文化就是正本清源的思想活水。

1、以廉政文化荡涤腐败文化

一旦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除了体制层面的原因之外,更深层面的原因是它获取了一种文化上更有力、更稳定的支持,其主流价值文化的影响被严重扭曲和消解了。这就意味着腐败也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日常行为模式中,而遏制和消除腐败文化的蔓延,需要廉政文化。首先,廉政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可以提升思想境界。廉政文化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它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其次,廉政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可以形成共同理念。廉政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它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从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聚集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规范从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三,廉政文化具有约束作用,可以促进行为自律。廉政文化通过一系列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个体违反了这些共享的价值理念,廉政文化的潜在约束力就会发生作用,对行为个体产生相应的心理和社会道德压力,促使其矫正不廉洁行为。

2、以廉政文化消除消极观念

价值观的变化,对于某些社会行为的评价失去了普遍公认的准则,反腐败斗争面临消极文化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消除各种消极观念,已是当务之急,廉政文化正好担当起正本清源的历史使命。首先,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消除“羡腐”“趋腐”心理。“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贪”“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已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激浊扬清,消除此类“羡腐”“趋腐”的腐败心理;其次,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功能,消除“排廉”“讥廉”的心理。“腐败有益论”是滋生排廉、讥廉的重要因素,那些集团腐败视廉洁者为异类,一些价值观扭曲者视拒腐者为假正经、不识时务。这种歪风不压,廉洁之风就扬不起来;再次,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激浊扬清、扶正压邪的功能,消除“无奈”“无关”心理。在一些地方办事讲究“潜规则”,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已成为一种必须接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人们虽恨之也无奈,消除人们的无奈心理,必须树起清正廉洁之风,让人们看到反腐的成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部分财政干部对腐败熟视无睹,要让财政干部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个人不仅仅是“洁身自好”,还应为维护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而反腐倡廉。

3、以廉政文化引导反腐倡廉

我党执政50多年,在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反腐败斗争中,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但是,巩固政权和反腐败上也曾存在一些理念上的偏差。首先,重视了防资忽视了反封。邓小平认为“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所以没有能够完成。”(《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5页)因而,与封建主义相联系的心理积淀、习惯模式、价值观念形成了根治艰难的家长制、一言堂、官本位现象;其次,重视了固权忽视了限权。较长时间,我党致力于巩固政权,轻视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开放后,我党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但是在处理固权和限权关系上,仍存在顾此失彼的思维偏差,导致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集权、专权、特权思想泛滥,滋生出腐败;再次,重视“人治”忽视法治。“人治”现象借助于历史的惯性,影响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权运行。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残余的封建专制主义仍影响和作用于社会政治生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权力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的重要根源。

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财政机关廉政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深刻变革之中,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这也对新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干部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审视传统儒家廉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1、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的道德修养。立志为修身之首。历史和现实表明,信仰和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总书记指出,反腐倡廉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那么,对财政干部来说,究竟有哪些修养方法能够实现个人道德的升华,促进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呢?首先,要“勤学以济德”。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科学的理论,是思想的闪电,它可以照耀前进的道路,驱散心灵的迷雾,给人们指明方向并给予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为此,领导干部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不断的学习中汲取营养,充实知识,增强本领,使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个人的品质、人格、见识、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其次,要“慎独以修德”。“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最早出现于《礼记·中庸》篇:“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要求人们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能做到“入暗室而不欺”,谨守道德规范,自律不苟。对于财政干部而言,“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体现着财政干部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也是一种道德境界,体现着财政干部内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坚定性。它虽然着眼于“隐”和“微”,但却能知微见著。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将为政之德自觉付诸人们“不睹”之处、“不闻”之域,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有修养之人。再次,要“纳谏以明德”。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历史上的任何杰出人物都难免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贤与不贤的区别在于对待错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或“文过饰非”,或“闻过则改”。因此,新时期的财政干部要有开阔的胸襟,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善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那些逆耳之言,不仅要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睿智,更要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大度和“闻过则喜、自我否定”的勇气。惟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执政水平。

2、倡导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在儒家学者看来,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和驱动作用,完全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的表率作用来实现。常言道:“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标杆、示范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财政领导干部为重点,一方面大力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营造“尊廉崇廉”的社会氛围,激励更多的同志向他们学习。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率风气之先,垂道德之范,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带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好人民公仆,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带头严格自律、严格要求,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做出榜样,用实际行动为共产党员的形象增添光彩,为党的形象增添光彩。

3、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优秀精神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总书记提出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紧紧抓住了促进社会风气和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的根本,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针对性。对于明晰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应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把教育财政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面向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二是要着力引导财政干部以“八荣八耻”作为内心的道德法庭,作为个人德行的守护神,激发其内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荣”成为财政干部积极奋进的目标,“耻”成为广大财政干部防微杜渐的警钟,成为思想、言论和行为的警戒线,时刻警醒自己不要逾越道德底线和行为边界,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