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明与和谐社会

时间:2022-07-11 09:35:00

三大文明与和谐社会

●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组成的超大系统。作为描述、概括这一超大系统的“社会”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无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说,社会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文明”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问题,并先后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规划和部署。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曾经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要内容,并号召我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邓小平同志看来,这是一个根本的战略布局。所以,1989年11月,他强调:“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围绕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明确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要求,实际上成为直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来部署和安排的战略布局。

这些布局,范围和内容有所不同,在不同时期的表述也略有不同,但从基本内容来说,都分别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建设、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与此相应,我们党先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同志多次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无论三大建设还是三大文明,基本上都是三位一体的布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抓紧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的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组成的超大系统。作为描述、概括这一超大系统的“社会”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特指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无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说,社会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意味着把社会建设从以往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的建设中提炼出来,放在了更加突出、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地位。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全面、均衡、协调地发展。

三大文明的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有机统一,互相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切实的政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同样,三大文明的建设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保证社会处于既有活力又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都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四位一体的建设任务,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文明内涵的新课题。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建设的成果,分别表现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那么,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能不能表现为社会文明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广义的“社会”,在“人类社会”、“社会形态”、“社会历史进程”的层次上运用,它的建设成果是一个由多方面文明综合构成的整体的“社会文明”,是超越于三大文明之上的广义的“社会文明”。狭义的“社会”,因其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所以,它的成果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是一种狭义的、直接反映社会关系状态的“社会文明”。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社会文明”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对此加以确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