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违法违规用地通知

时间:2022-03-30 11:32:00

遏制违法违规用地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近期,全市违法违规用地案件有上升之势,为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战略目标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全市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分析研判,清醒认识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关于国计民生。在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出现了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为名,非法侵占集体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破坏耕地、随意扩大规划用地范围等严重问题。其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租”。主要集中在乡镇,特别在村一级组织表现尤为突出,无视土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以不惜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采取“以租”的方式,私自与其他的经济组织和个人签订土地出租合同,变相买卖集体土地进行经营性项目开发与建设;有些地方曲解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简单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新房”,可以随意占地,不进行合法规划,盲目地占用耕地,形成新一轮的大量违法占地,引发了农民上访频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是边报边用。主要集中在地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错误的认为土地违法是因公违法,是因发展违法,责任应该不会太大,致使一些地方违法占用耕地占用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一度居高不下,超出了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的处分办法》(以下简称15号令)15%的问责硬性规定。

三是批少占多。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项目建设上,虽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是地方主动作为不够,认为重点项目是国家的,办不办用地手续无所谓,也不积极向上反映、汇报,落实用地计划,任其占用土地,这类违法占用土地占全市违法用地的80%以上。

四是未报即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工业园区,在用地手续未办理到位的情况下,擅自圈地,平整场地建设,造成严重的违法占用土地现象,也为以后完善合法用地手续增加了难度,拉高了全市违法占用土地的比例。

五是未供即用。有些项目农地转用手续已审批,建设单位项目也已开工,甚至项目已经建成,也迟迟不向政府和相关部门申报供地,我行我素,蓄意违法占地。

这些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产生,不仅导致了全市违法用地数量、面积及违法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全口径比例在全省排名靠前,而且侵害了群众合法利益,违反了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重影响了城市、集镇用地管理秩序,干扰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并且成为当前社会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阻碍了全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不公、败坏社会风气、激化社会矛盾和滋生渎职腐败等危害极大的问题,如果不严厉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任其发展蔓延,代价将十分沉重。一是有些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就会面临着15号令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中办发〔〕25号)问责、约谈和追究行政责任的风险;二是全市将面临着被省政府停供建设用地指标和停批农地转征用计划的严重后果。为此,全市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年8月23日、9月2日总书记、总理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清本辖区内土地违法违规的严峻形势,下决心,出重拳惩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切实履行好《土地管理法》赋予的法定职责,优化本辖区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二、果断采取措施,严厉整治和打击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部门与全局关系,近期与长远关系,高度警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性,毫不犹豫地采取断然措施,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违规上升的态势。

一是各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在建项目的用地情况进行“回头看”,认真开展清查工作,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立即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

二是从年度开始,全市土地违法违规用地全口径比例坚决控制在10%以内,不得突破这一底线。

三是对土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比例超过15%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上级纪检监察部门会同国土部门按照15号令实施约谈、问责,并核减或停供当地建设用地指标,停止农地转征用手续的审核报批,待限期查处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启动下达建设用地指标、农地转征用审核报批。

四是对国土资源管理秩序混乱,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瞒案不报、压案不查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要按照中办发〔〕25号文件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及责任人失职渎职责任。凡被国土资源部、国家督察武汉局、省国土资源厅立案查处或被省级以上新闻媒体连续曝光的,一律从严追究责任。

五是对违法占用土地,已平整场地,尚未建筑物的,一律停止施工,该复垦的复垦,该复绿的复绿,还耕于民。

六是对占用基本农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租或买卖农村土地等重大违法违规用地案件,要坚决依法查处,对责任主体实施问责,触犯刑法的,必须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七是对部级重点项目用地,各级政府要督促项目主体单位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跟进服务,积极完善重点项目用地的合法性,同时对农地转征用手续已办理到位的,建设单位要尽早向政府及有关部门申请办理供地审批,完善用地手续。

八是对农村个人建房和扶贫搬迁建房用地,必须符合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设,集中上楼,严禁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不经有审批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对个人建房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审批,划地建设。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遏制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党委、政府耕地保护领导责任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首长负责制,对土地违法违规,特别是乱占耕地行为不制止、不查处以及违法批地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和对政府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制度,一律取消其评先、评优及升迁任用资格。

二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遏制土地违法违规用地势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利用的监管及违法违规用地查处工作;监察部门要对国土部门移送的案件和提请的处分建议作进一步审查,按干部管理权限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公安部门要对国土部门依法执行公务时受到阻挠、妨碍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排除,并对国土部门移送涉嫌范围的违法用地案件进行立案侦查;规划部门对辖区违法违规用地的建设项目,在违法行为处理完毕前,不得办理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规划竣工验收等业务;环保部门不得对违法违规项目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对已核发证照的,应依法吊销;城管部门在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违法建设项目的巡查、监控、调查取证以及拆除等工作过程中,发现涉及违法用地的,要及时告知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发改部门对涉嫌违法违规用地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立项批准或核准手续,对已经办理的应依法予以撤销;住建部门不得对违法违规用地案件涉及工程项目的施工许可进行办理,对其中已经办理了施工许可的,依法予以撤销;水电部门对违法违规用地案件涉及工程项目不予办理供水供电审批或报装手续。

三是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项目准入评审机制。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国土、城乡建设、规划、发改、经信、环保、财政、税务、工商、交通、商务、科技、招商等部门组成的项目准入评审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能、职责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拟准入的项目主体资格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合法性等进行认定,由招商部门汇总并牵头有关部门按照预审、评审、注册、用地、建设、核查六个程序,对拟引进落户本地区各类项目进行认定评审,评审通过后报政府审批,方可办理项目用地。

四是对工业项目用地,原则上一律进驻工业园区,严格依照城市规划确定的用途进行管制。各地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市城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十政规〔〕1号)要求,加强对工业项目用地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对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审批图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项目未经国土资源部门检查验收,或者检查验收未达到投资强度和税收指标等要求,或未履行合同约定条件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工业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依照有关规定,解除土地出让合同,由市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后,进行公开出让。

五是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政发〔〕27号)要求,建立公安、纪检、土地执法监察联合办案机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既查事,又查人,对重大违法违规案件不仅要追究行政责任,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增强警醒和震慑效果。

六是要完善各级政府牵头,公安、监察、国土、规划、住建、房管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做到信息共享,责任共担。涉及到法院、检察院职责的,政府要积极组织协调,真正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七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认真落实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报告制度。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实行零报告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和专项报告制度,涉及到一时难以查处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要及时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专题报告,以利案件尽快查处到位。要通过建立土地动态巡查网格、完善执法监察网络、明确土地执法信息员或协管员、加强土地巡查力量、增加土地巡查频次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执法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制止和查处力度,使土地执法监管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促进全市国土资源利用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