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做好农民工通知

时间:2022-11-03 03:09:00

切实做好农民工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5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皖政〔**〕5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切实做好全市农民工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一)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各地要以贯彻落实黄办〔**〕41号文件精神,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为突破口,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各类用人单位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依法订立的原则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在30日内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用工登记手续。劳动合同的内容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需确定试用期的,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并在劳动合同中予以明确。劳动合同必须由用人单位与农民工本人直接签订,不得由他人代替。对以招用农民工为主、承揽建筑劳务分包工程的劳务企业,劳动保障、工商和建设部门要加强监管,对不具备承担农民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用工管理、安全管理能力或者采用挂名承包工程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二)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要以全面实施《**省工资支付规定》为契机,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和指导,抓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工资要以现金发放,不得以实物相抵,更不得克扣、拖欠。用人单位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变相降低工资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对延长工时或安排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工作的,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三)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规程及标准,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用人单位要向新招用的农民工告知劳动安全、职业危害等事项,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可能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安全生产监督和各企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职责,严格执行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持证上岗制度,督促用人单位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四)切实保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权益。用人单位要依法维护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权益,不得安排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禁忌劳动范围的工作,并在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保护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以女职工结婚、怀孕、生育、哺乳为由,降低其工资水平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招用未成年农民工须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并实行定期健康检查制度。严禁使用童工,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二、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

(五)加快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皖办发〔2003〕18号)和省编办《关于乡镇劳动保障机构编制问题的通知》(皖编办〔2003〕118号)精神,加快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乡镇负责劳动保障事务的机构和工作职责,配备1-2名专兼职人员,负责农民工及劳动保障等有关工作。

(六)积极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在我市范围内登记求职和务工的本省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或就业所在地的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申领《**省就业服务卡》,按规定享受免费职业介绍、一次性职业培训(或创业培训)补贴和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就业服务政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辟专门窗口,为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同时免费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申请、鉴定申报等“一站式”就业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工。

(七)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建立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责任目标管理。要把农民工培训工作与转移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督促用工单位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义务,强化用人单位对所用农民工的岗位技能培训责任,将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列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督促用人单位落实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加快**技师学院的筹建工作,大力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八)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给予培训补贴;对初次参加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的,给予鉴定补贴;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补助其培训学费,并对其中的住校生按月给予生活补助。要增加对公共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建设有特色的面向农民工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发挥整体功能,抓好生源组织,不断扩大培训规模。要坚持以市场和我市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和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先进的现代化培训手段,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

三、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九)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企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在我市境内招用农民工的单位,应当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手续,履行缴费义务,使其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同等待遇。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可以根据本人申请,将其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也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帐户并计息,重新就业时由新用人单位接续缴费,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农民工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按规定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其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工在合同期内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标准发给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困难补助费。同时,按国家规定,积极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和接续工作。

(十)重点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全面实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等生产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在参加工伤保险基础上,还应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农民工发生工伤后,劳动保障部门、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要及时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4级或因工死亡的农民工,本人(或供养亲属)自愿一次性领取待遇的,由用人单位按照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2005〕83号)规定的标准支付有关费用。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由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其费用。

(十一)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以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原则,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对与用人单位建立较为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应为其办理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手续,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按法定比例缴纳,农民工享受与用人单位其他职工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对于在城镇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农民工,可按规定参加医疗保险,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对于在建筑施工、旅游服务等用人单位阶段性工作的农民工,以解决其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的大病住院医疗保障为重点,由用人单位为其办理参加医疗保险手续,缴纳相应费用。具体保障的项目、标准、参保缴费办法,由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实际另行制定。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为大病后自愿回原籍治疗的参保农民工提供医疗结算服务。

四、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十二)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招用农民工的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要有农民工代表,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换届选举或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及时通知农民工,确保他们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十三)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各地要切实解决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家庭承包地闲置、抛荒等问题,可根据不同情况,在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前提下,通过代耕、转包、租赁、置换、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促进耕地向生产能手、种植大户集中创造条件,逐步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对未改变户籍关系的农民收回承包地,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十四)进一步完善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通知》(皖政〔2004〕51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建设领域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黄政〔2005〕26号)精神,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完善工资保障金制度。在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障金制度的同时,要对交通、电力、通信、水利、铁路等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障金制度。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建立工资月报制度或欠薪报告制度。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除责令其限期支付工资报酬外,还要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农民工加付赔偿金。

(十五)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与监察队伍建设,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和投诉举报专查工作。重点检查劳动密集型和使用农民工较多的单位遵守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等有关法律法规情况,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快从严查处。

(十六)妥善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针对农民工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行业从业的特点,各地要通过建立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及时调解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发生的劳动争议。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依法及时进行处理,对生活困难的农民工,酌情减免应由其承担的仲裁费。

(十七)发挥群团组织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要依法加强对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监督,完善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群众监督。大力推进行业、企业工会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指导企业工会开展维护农民工权益活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检查作用。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协调用人单位与企业工会或职工推举的代表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合同,并对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实施监督。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十八)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服务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各地要将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法律援助机构对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事项,要开设“绿色通道”;对农民工申请其他法律援助事项的,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各地要组织开展一系列服务于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五、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十九)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中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各地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小城镇规划,开辟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营场地,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小城镇集聚创业。各级工商部门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指导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及时依法核准登记、办理证照。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建立农民工创业扶持专项补助资金,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

(二十)落实有关税收减免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创办服务型企业(广告、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除外)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实际安置人数定额依次减免其当年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六、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二十一)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要逐步清除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一切歧视性规定,实行就地入学,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教育部门要清理取消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各项不合理收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认真解决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义务教育、心理疏导等问题,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二十二)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适龄儿童免疫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对农民工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防病知识,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落实国家和省规定免费治疗特定传染病的政策,强化对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监测,防止传染病传播蔓延。把农民工子女中适龄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纳入当地工作规划,确保适龄儿童及时得到免疫预防接种服务。

(二十三)进一步搞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实行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和输入地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制。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农民工计划生育相关管理和服务职责。输入地要为农民工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药具,建立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档案。输出地要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工作,转变农民工婚育观念,免费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时向输入地提供农民工婚育信息。

(二十四)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生活条件。用人单位要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严防疫病传播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各地要向农民工开放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七、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五)统筹规划农民工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做好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要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权益维护、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等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二十六)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各地要尽快建立农民工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完善推进农民工工作的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各项政策,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明确目标责任,将农民工工作纳入整个就业工作的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要抓紧建立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主要职责和议事规则,大力推进农民工工作的开展。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及具体办法,积极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