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新农村建设事迹材料

时间:2022-06-30 04:08:00

党支部新农村建设事迹材料

“山顶林帽子,山腰果带子,山脚新村子,村前菜园子。”这是个旧市乍甸镇*村的真实写照。

*村地处个旧市北郊,距市区10公里,全村现有57户221人,耕地面积112.73亩,人均耕地仅0.51亩。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民小组一班人,在州、市、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村广大村民群众,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以争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实施了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从“山、水、林、路”综合治理入手,实施了“和谐发展工程”,实现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抓思想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村着力从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动力入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引导村民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激励村民群众爱家乡、爱集体、发展集体经济,改变村容村貌;大力倡导弘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创业奉献,指导农民运用科技,发展农业,走进市场,发展经济,建设小康。

--抓文明创建,建设文明新村。一是抓制度建设。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研究制定了《*村创建文明村规划》,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利用墙报、板报等开辟宣传栏目,使制度上墙,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村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使团结互助蔚然成风,封建迷信、酗酒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失去市场,形成了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二是抓活动载体。认真组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全村57户家家挂上了星级文明牌,参加创建的农户达100%,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文化科技。坚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思想,落实义务教育法,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制定了考取上级院校的优秀学生奖励政策。投资建成了400平方米的文化学校(内设文化室、电视室、图书室、阅览室),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科技培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抓计划生育。成立计划生育领导组,对育龄妇女孕检、引流、结扎、上环及宅基地分配实行统一管理,连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五是抓治安稳定。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成立治安室、治保会,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有效开展护村联防、邻里互看、治安巡逻等群防群治活动,促进社区稳定。

--抓和谐发展,建设小康新村。一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全村建成沼气池36口,安装太阳能42台,完成了全村的电网改造和电话进村入户,实现了用水自来化、生活能源化、电器化、信息化。二是开展了“甸头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活动。组织村民投入街道村道路面改造工作,规划建盖了公厕、垃圾池、花台,实现家家户户庭院花园化,村间街道绿化、净化、亮化。三是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把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发展种植柑桔等经济林果,年产水果230多吨;发展无公害蔬菜芦笋种植100多亩,年产量近300吨,运销北京、天津、上海、昆明等地;发展壮大以奶牛饲养为主的畜牧产业,实现年产牛奶220多吨,形成了柑桔、芦笋、奶牛“一村三品”的生态农业格局。

如今的*村,呈现出一派“社会文明、生态和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喜人景象。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家家户户盖新房、搬新居,电视机、电话、音响、DVD等高档电器普及到了每个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示范村”、“全国生态家园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并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