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模式

时间:2022-07-18 08:57:51

生态茶园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模式

摘要:婺源县按照全国茶叶标准园建设要求,以有机为导向,推广种植部级茶树良种,示范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简要介绍了婺源县“头上戴帽,腰间系带,脚下穿鞋”的生态茶园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生态茶园;优质高效;技术模式

婺源县按照全国茶叶标准园建设要求,以有机为导向,实施“头上戴帽,腰间系带,脚下穿鞋”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推广种植“鄣科1号”“上梅洲种”“婺绿1号”等茶树良种,提高良种率;示范应用灯光诱杀、信息素诱捕和生物农药综合防控技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次数;在产品结构上采用名优茶和出口茶生产相结合,提高茶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茶园绿色优质高效。

1模式适宜区域与基本条件要求

婺源县生态茶园建设模式适宜区域为赣东北茶叶产区。园地基本条件要求:一是园地应为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周围自然植被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平坦地、缓坡地和山地,并与交通干线、工矿企业、垃圾场和城镇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二是周围及上风口无污染源,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三是周围没有金属、非金属矿山或农药的污染,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60cm以上,土壤质地疏松,通气性良好,不积水,耕层有机质>1.5%,pH值5.5~7.5。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中的二级标准。

2建园技术

2.1园地生态建设

山顶上栽植固定水土的遮荫树,山坡中间配环山带,山脚设置防护林带或隔离带。一是在园地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营造防护林;在人行道、主渠道、陡坡和水土易冲刷的地方种植绿化树。二是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缓冲带和物理屏障。

2.2品种选择

选择抗逆性强、适制性广、适宜婺源当地环境栽培的茶树良种。目前婺源茶区最适宜栽种的本地茶树良种有:上梅洲种、婺绿1号、鄣科1号等。适宜引种栽植的有:龙井43、乌牛早、浙农117、鸠坑早、安吉白茶、中茶108等。要根据品种的适制性、抗逆性、生物特征、发芽迟早以及当地制茶种类、茶季劳动力调配、土壤条件、茶园面积等因素综合考虑品种搭配。一般情况下,茶园面积13hm2以上,宜种植2个品种;面积33hm2以上,宜种植3个以上品种。

3生产管理技术

3.1测土配方施肥

在施肥过程中坚持“重施基肥,适施追肥,追肥少量多次,氮、钾搭配,控制磷肥”的原则。基肥一般667m2施有机肥或饼肥200kg,配施一定的矿物源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结合茶园秋挖开沟深施,深度20cm以上,施后覆土。追肥结合茶园锄草每年进行2~3次,每次施入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饼肥或经有机认证的商品有机肥600~1125kg/hm2。春季追肥在开采前30~40d开沟施入,沟深10cm左右,施后覆土。

3.2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3.2.1生态调控根据害虫取食特性,通过分批及时多次采摘或修剪枯枝等措施,摘除小绿叶蝉、茶蚜、茶橙瘿螨、茶炭疽病等病虫危害的芽叶,抑制病虫种群发展;勤除杂草,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进茶树生长,并清除很多害虫、病菌的发源地或潜伏场所;茶园秋挖可将表土和落叶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茶尺蠖、茶黑毒娥等的虫蛹以及多种病原菌深埋入土,又可将深土中越冬的害虫暴露于地面,使其受不良气候影响或遭天敌侵袭而死亡。3.2.2理化诱控对于体形较大、行动较迟缓、容易捕捉或有群集、假死习性的害虫,如茶毛虫、茶蚕、衰娥类、茶丽纹象甲等,均可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春季成虫发生期安装带诱芯的黄色粘板诱杀黑刺粉虱和茶蚜等害虫;成虫发生始峰期打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灰茶尺蠖和茶毛虫。3.2.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茶园中的瓢虫、蜘蛛、捕食螨、猎蝽和寄生蜂等有益生物;推广使用植物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用苦参碱或Bt制剂防治茶尺蠖等鳞翅目害虫;在相对湿度较大的春秋季节可选用白僵菌制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宜选用矿物油防治茶橙瘿螨。

3.3各生育期管理措施

3.3.1栽苗期、休止期10月中旬至次年2月下旬均可栽苗,但须避开秋旱和寒冷天气;高山茶园安排在10—11月或推迟到次年3月栽苗,以减少冻害。这期间,春季主要是采取施追肥、定型修剪等管理措施,及时关注田间害虫动态;10—12月主要进行秋挖(避开秋旱),结合施基肥,采用石硫合剂封园。3.3.2抚育期、采摘期3月下旬—9月,主要进行浅耕、锄草等田间管理,并进行杀虫灯、性信息素、生物源农药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病虫害。

4配套措施

一是修订了《婺源绿茶———江西省地方标准》八个新标准。新标准由《婺源绿茶有机茶质量要求》(DB36/T494—2018)、《婺源绿茶有机茶管理体系》(DB36/T495—2018)、《婺源绿茶有机茶标识与销售》(DB36/T496—2018)、《婺源绿茶有机茶种植技术规程》(DB36/T497—2018)、《婺源绿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DB36/T498—2018)、《婺源绿茶种植技术规程》(DB36/T499—2018)、《婺源绿茶加工技术规程》(DB36/T500—2018)、《婺源绿茶质量要求》(DB36/T501—2018)等八个标准组成。标准针对不同等级分别从种植技术、加工技术、质量要求、管理体系、标识与销售等方面通过实施全程标准化管理,规范婺源绿茶全过程中各要素环节,使各项工作活动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种植、加工、经营的良好秩序。二是出台了《婺源县2018—2020年茶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同时计划出台《婺源县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婺源县2021—2025年茶产业发展奖励办法》,以全域有机、茶旅融合为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突出质量兴茶、绿色发展,通过夯实基础、品牌打造、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进婺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5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头上戴帽,腰间系带,脚下穿鞋”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推广种植部级茶树良种,应用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化肥与农药“双减”等技术,婺源茶叶产量、产值提高10%以上。按有机农业要求进行生产管理,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品,整个茶园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婺源县生态茶园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的推广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基地农户的联系,在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有效解决了茶区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6推广潜力分析

在山顶上栽种遮荫树,在茶园主干道旁栽种行道树,在茶园山脚下建设防护林带,这种“头上戴帽,腰间系带,脚下穿鞋”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不但成为婺源生态文化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并且成为全国生态标准茶园建设的示范样板,建设模式已在全国茶区推广。

作者:陈丽珍 程琳 汪菁佳 单位:婺源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