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时间:2022-07-13 11:20:11

谈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产教融合研究的进程中,缺乏对机制建设的系统研究。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现状,探究如何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和应用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制

1引言

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应用型高校推进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应用型大学并非首次提出,其最早出现在欧洲,其英文名为“UniversitiesofAppliedSciences”。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北京联合大学开始探索“建设应用型大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产业技术革命发生根本性变革、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的新时代,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党的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高校“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一系列的重要指示为高校进行转型发展、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发展之路,必须首要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掘自身特色,以产教深度融合引领学校发展,努力实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间从有限度的“融入”转向无障碍的“融合”。

2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建设机制

2.1构建产教融合激励机制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由于主体定位不同,其根本任务也有所不同,前者追求社会价值,强调社会服务与价值创造;而后者追求经济价值,追逐资本累积。二者在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机制,保障双方的权益、激励社会各责任主体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中,将产教融合从高校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例如通过建立地方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和激励机制,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中,由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校企双方合作的效益回报需要3到5年的等待期,这往往会打击企业参与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通过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可以引导企业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也可以通过邀请高校、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或平台),打造集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政校企命运共同体。

2.2打造专业集群交叉融合机制

产业经济运行链需要配套专业建设方向链予以支撑。专业集群建设是围绕地方产业链和人才需求链,从实际办学层次和特色出发,围绕主干学科,将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相互之间有交叉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创新要素集聚和资源共享,从而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牟延林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产教融合理念为基础,在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要把专业集群嵌入产业链,使产业链与专业链各环节相辅相成、互动生发。通过建立“矩阵式的学科组织”,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集群。专业集群的建立基于产业集群,同时融合专业发展。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打造专业集群过程中,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紧扣当地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先发展与地区新型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紧跟前沿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通过扩大增量,优化存量,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的特色专业群,并将服务于同一产业链的相关专业组建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提高专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契合度。二是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水平。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共享、相互支撑、适应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学科群,有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学科发展机制创新,构建若干个实体化运行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实现新兴交叉学科、跨学科项目、跨学科公共平台、跨学科研究中心一体化发展。以跨学科研究中心为试点,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探索孕育新型学科组织模式积累经验。

2.3形成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

机制是指研究对象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我国,高校和企业的运行机制存在极大的差异。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主要通过制定国家法律和教育制度、划拨教育经费、教学评估等方式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强调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实现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协调机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保证高等教育的平稳运行(占志勇,20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系统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孟雪楠,余国江,2021)。由于二者运行机制不同,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企业需要对其运行过程做出部分调整,主动参与到高校育人的过程中来。与此同时,高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考虑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人才培养目标贴合实际,以实现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在产教融合校政企合作中,其功能定位是满足高等教育和行业企业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协调解决二者矛盾,打造畅通的沟通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追求合作双方利益均衡、互利共赢。随着科技创新和产品迭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仅依靠行业企业提供的岗前培训、继续教育等活动,远不能满足产业变革、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协同育人是高校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协同育人的重点是需求和供给之间适配效率和协同效率,核心是解决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孙永军,2022)。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或协调下,高校以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在多方参与、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服务。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的过程中,需要理顺各参与主体在政策、目标、模式、平台上的职责定位,推进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与产业目标的统一度,增强专业、课程、师资与产业的融合度,处理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升级。

2.4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反馈和评价机制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健全统计评价体系,强化检监测评价结果运用”。应用型高校在研究产教融合建设机制过程中,需要结合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需求,打造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合作办学方等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合作治理、协同育人新格局,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跟踪检查和专项督导机制,突出质量贡献,将产教融合纳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的年度考核、业绩评价、学科专业评价的指标体系中。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径

3.1结合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主体功能。在产业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评估环节面临的重大问题。不同的学科专业集群,其行业对人才所需能力也不相同。因此,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应用方式,借助产教融合机制,和行业企业相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企业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高校可以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专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可采用现代学徒制形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并对一体化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遵循“OBE”理念,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打造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结合,实现院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的有机衔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2重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三大要素之一和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在产教融合落实过程中,首先要做好教学基础,要紧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定位,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要主动吸纳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全过程参与课程设置,共同研制课程体系,开发修订实训教材,构建模块化课程教学形式。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业发展规律、新型技术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例,改变实训方式。应用型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企业的优质资源,聘请行业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际工作场景,按照生产操作标准,由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校企双方要共同成立实践教学考核小组,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要求,对师生在实践环节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依据之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育模式,建设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核心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3打造校政企一体的实践教学及平台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的依托。因此,院校与行业企业达成共同培养人才后,需要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及创新平台。在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由政府、院校、企业共同谋划平台建设,政府主持搭建三者联络机制,解决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等问题;高校与企业共同设立专业实训中心和科创平台,共同建立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可以利用高校内部资源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进行应用型技术研究和转化,同时还可与高校内现有资源设备进行配套共享,推行实习就业一体化,既能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又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同时为当地政府盘活人力资源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校政企多方共赢的局面。

3.4深化科研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应用实践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在信息技术、产业革命不断升级更新的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重点突出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积极响应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结合地方产业链和技术链需求,深入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发展前沿,加强应用型技术研究力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能力和行业企业应用转化能力,深化校企双方科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将已有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改造升级,促进科学研究往纵深处发展。同时,以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体现“科研反哺教学、教育推进技术升级”的功能和定位。

3.5建立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库

不同地区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应用型高校应结合区域发展的特点,本科教育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建立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库,与行业企业建立师生、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基地,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员工赴高校进修学习的双向培训机制,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与实践基地。依托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库,充分发挥人才效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高层次人才、行业专家进行特聘或选聘,安排行业企业专家系统讲授专业课与指导专业实习,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4总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改革主线,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机制,借助政府平台,构建产教融合激励机制,打造专业集群交叉融合机制,形成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产教融合反馈和评价机制。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打造校政企一体的实践教学及平台,建立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库等方式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径。

作者:韦林利 杨蕾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