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实践

时间:2022-07-07 18:23:33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实践

【摘要】本文围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从涵泳语文教学的角度,运用与语文课堂教学有关联的实物、图片、情境等教学手段,让空泛抽象的语言文字与日常生活经验、实践感知、思维水平等方面建立起感性的纽带,促使低年级学生在字词句段和整篇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从依靠“直观动作”“具体形象”的“具象思维”到概念化、文本化的“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涵泳语文;低年级学生;“具象思维”

从形象思维衍生出的“具象思维”,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理解为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学习点时,能用联想到的具体事物达成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思维方式与“抽象思维”既相对独立,又同时存在,是个体对其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的操作活动。根据学生思维的特质和思维发展的阶段顺序,本文充分运用涵泳语文的教学手段,引导低年级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思维空间里,以实物、图像、情境等方式,对客观存在的物象资料与文本内容产生联系,从而寻找到学生思维力的多元连接点,实现从“直观动作”“具体形象”的“具象思维”到概念化、文本化的“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有效提高。

一、选用“实物”,形成散点型“具象思维”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以实物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涵泳,开展思维活动,能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看到的、观察到的、联想到的具体事物中找到思维发展的着力点,帮助他们弄懂词句、理解内容,进而获得启发。

(一)借助实物动态,建立词句涵泳关联

从语文教材的不同内容中寻找实物与文本的关系,能促进低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写景类课文《日月潭》时,学生对台湾日月潭的风光十分好奇,于是教师通过设计视频连线题的方式,让学生先有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再根据视频内容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建立词句之间的涵泳关联。在有了现实景观声、光、影的具体感知后,学生不但理解了“蒙蒙细雨”“群山环绕”“湖水碧绿”等词语的意思,还对日月潭“风光秀丽”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又如,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课中,由于学生无法正确区分“挑起”“穿着”“戴着”这三个动词,教师便可借助实物进行现场的动态演示。这时,教师还可再深入一步展开涵泳:(1)抓住“挑”字细细品味,在演示时引导学生将它与“背、扛、拿、运”等词语进行比较,结合井冈山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革命战斗情况,反复琢磨,感悟“挑”字的精准;(2)引发学生找到课文中与这三个词语有关的句子,围绕“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这句话展开品读,通过“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等词语,体会朱德同志跟战士们一起挑粮时同甘共苦的品质。

(二)通过实物类比,进行文本涵泳训练

教师要引导低年级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学会整体感知,通过实物类比找出事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属于类比性启智课文,对思维训练的要求很高,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尚显不足。教师可以自制教具或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的实物材料,让学生在类比演示中更好地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随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动手画出官员和曹冲各自提出的称象办法,在实物演示和图像对比中,感受到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同时,教师还可以再进一步展开涵泳:曹冲称象的办法还有可以改进之处吗?引发学生借助自己画出的图片讨论:现有的办法虽然比大臣们的巧妙,但是也有问题,如让士兵们把一堆大石头搬到船上,然后再把这堆石头搬回来,最后再逐个称重,在这个过程中石头被来回搬了三次,其实是增加了一定的劳动量的。寻找到问题的关键后,教师启发学生在图片上直接进行了改进,最终得出真正聪明的办法是让士兵代替石头,人是会动的,而石头不会动,只需要统计士兵的体重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了。这个过程中,既有曹冲和官员办法的类比,又有曹冲办法前后改进的比较。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推进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实物操作的具象化演示,使学生对于抽象的文字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他们对于成段文字、整篇课文的理解难度。但这些思维的形成,主要是受教师的牵引。学生自主意识尚显不足,常常呈现出单一的散点型思维,不能体现出思维的序列性关联。

二、巧用“图像”,生成条线型“具象思维”

从横向来看,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并不只是简单图像的累积,它们是文本内容的补充说明,是故事场景的生动再现。可爱俏皮的卡通形象、意境悠远的山水书画、色彩鲜艳的明暗对比等,都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纵向发展来看,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又常常与课后练习紧密相连,随着年级的上升,其内容体现出层级性特点。教师只要稍加运用,就能帮助学生促进思维的条线发展。

(一)引导以图释义,展开词句物象涵泳

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童话故事类文本《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等课文插图中,小动物的特点鲜明,大象扇子似的大耳朵、长颈鹿比大树还要高的长脖子、有42只脚的蜈蚣等形象,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涵泳语文课堂中,教师紧扣动物特征设计学习环节,结合文本插图,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找特点、说特点、画特点,对这些动物与众不同之处展开物象深化,能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故事。又如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中,文中出现了泥塘前后变化的两幅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图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图上青蛙的表情变化,具体感知青蛙住的烂泥塘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在听到小动物的建议后,泥塘又有了什么新变化。随后,围绕青蛙最后一次的吆喝,对于“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小鸟在树上唱歌”“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等词语进行物象化的联想,在图意共通后,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青蛙不肯继续卖泥塘的原因。

(二)关注图文练习,厘清文本涵泳层次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掺杂了图文相容的元素,由“扶”到“放”逐层升级,使思维节点之间彼此关联、互相连接,最终让所学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如一条线一般串联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内容的开始。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课后练习则提出“按顺序连连下面的图片,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就需要学生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对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做出准确判断,再联系插图,展开复述。和一年级相比,这一课的练习对于思维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它同时也离不开前面思维练习的铺垫,两者之间关联性极强。对于这类练习,是可采用先分段认知、再整体感受的涵泳语文教学方式,将复杂的故事分解为块状的片段,在读懂每幅图的意思后,厘清文脉,读懂全文,增强低年级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利用图片,对文本内容进行涵泳式的渗透和加工,能促进低年级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能力的形成。同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低年级语文教材图、文、练三者之间的关联,进行思维能力的层级训练,也有助于学生条线型思维的生成。

三、善用“情境”,促成结构型“具象思维”

在低年级涵泳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带入的沉浸式教学,能让学生产生认知与情感上的共识,通过亲身经历的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的情境体验、人文故事的情境营造等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相连、与人物相通,引导学生以具体情境为媒介,沉浸于语言文字之中细品慢咽,进行文本的再思考。

(一)搭建生活场景,创设词句涵泳情境

把生活场景搬入课堂,实现具体情景的再现,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在字词句理解的难关上实行“减压”的一条良策。它能让学生融入其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知识的记忆等方面都是很有好处的。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神州谣》《中国美食》这三篇课文,同属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围绕“传统文化”的主题,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识字内容虽然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但是,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教师可适时营造生活场的语文学习氛围,让生活与文本产生直接联系。如课前,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寻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真实材料,通过提前欣赏一张喜欢的生活照片、品尝一道家乡美食、参加一次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把活动中累积的直观印象带入语文学习的课堂,找到学习的共情点。教师也可契合教学的时间,在班级内提前布置生活场景;或邀请地方烹饪大师拍摄美食制作的视频,进行声情并茂的介绍;或展开传统节日名称的猜谜游戏,感受节日特点等。生活情境的搭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理解了词义,又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二)融入角色体验,体会文本涵泳思维

教师要把文本中的角色与现实生活进行勾连,使学生形成角色代入,通过角色体验来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和建构意义。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分钟》一课,全文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了小男孩元元迟到的原因。教师可在学生厘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后,展开逆向思维的训练,从“迟到一分钟”转换为“早到一分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转换:“要是早一分钟,要是能赶上绿灯,要是能及时通过路口,要是能赶上公共汽车”教师引导学生在品味文本中体验角色所处的环境及背景,通过正反两种思维,用角色的心灵揣摩情境,用角色的言行再现形象,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实现和教师、文本的有效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更立体、多元的发展态势,促进学生结构思维的形成。“具象思维”是学生思维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也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高级形态发展的基石。如何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把那些看似简单的图片、读起来幼稚的语言等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相联系,寻找到在空泛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显性物象之间的纽带,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仍需不断思考。

作者:王卉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