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探讨

时间:2022-07-07 10:58:56

华东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探讨

[摘要]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科技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农居状况5个维度16项具体指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我国华东地区六省2015-202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基于评价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华东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017年,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发展局势,必须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迈向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我国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六个省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农业发展状况的好坏关乎全国农业发展全局,因此,评价华东六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对该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选取

(一)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而言,其内涵亦是如此。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经济效益、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协调的产业结构、绿色的生态环境及高质量的共享水平。基于此,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科技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及农居状况5个维度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效益维度用以衡量华东地区各省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该维度选取单位面积农业GDP产值、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三项指标。科技水平维度用以评价华东地区各省农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体现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上,选择小型拖拉机数量、农村用电量和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三项指标。产业结构维度用以评价农业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选取第一产业结构指数、农业结构指数和乡村非农就业占比三项指标。生态环境维度用以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该维度选取农药使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及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强度三项指标。农居状况维度用以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选取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小汽车拥有量、人均医疗支出及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占比四项指标。各维度指标名称及含义见表1。

(二)选取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

熵值法也称熵权法。“熵”是信息论中度量系统的无序程度的值。对于某项指标而言,熵值越小,指标的离散程度便越大,指标权重越大。运用熵权法进行华东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评价过程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各维度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预处理,通过无量纲化处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与单位不可公度性;二是进行指标赋权,确定各指标、各维度的权重;最后,对华东地区各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二、我国华东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一)数据来源

从《中国统计年鉴》及华东地区各省《统计年鉴》中获取2015-2020年华东地区各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数据。

(二)华东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分析

基于上文所构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出2015-2020年华东地区各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值及排名,并从整体和内部角度对华东六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由于上海市面积较小,且以服务业为主,故不在评价范围内。各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值及排名如表2所示。

1.整体分析

由上表可知,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优异,除2015年位居第四外,其余年份均处于前三名的水平,在2016-2018年连续三年高居第一位。另外,山东、安徽、浙江和江西四省表现良好。其中,山东、安徽两省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排名一直在第二至四名之间波动;江西波动幅度最大,在2015年处于第一,但在2016-2018年降低至第五名,又在2019-2020年重回第一的位置,因此,江西省需要稳定农业发展,需降低波动幅度。浙江、福建两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佳,尤其是福建省,常年稳居第六名,并且得分与其他省份差距很大,只有2018年时与江西得分接近,这说明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待提高。

2.内部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华东地区各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差距,根据计算结果,对经济效益、科技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及农居状况五个维度的得分进行排名。对2020年内部差异分析,表3为2020年华东地区六省各维度得分及排名情况。

(1)经济效益

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效益是农业发展状况的直观体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济效益,实现二者的并重。表3显示,江西和福建二省的农业经济效益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0.077、0.0606,远高于其他四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省经济效益较为接近,均处于0.02-0.03的分值区间,农业经济效益不佳。

(2)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能够反映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的大小,一般而言,科技水平高既能够节约生产成本,还有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由表3可知,江苏、山东和安徽三省在本维度得分均处于0.05以上的水平,远高于其他三省。而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得分分别为0.0249、0.0146、0.0126,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创新能力。

(3)产业结构

农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协调,对于华东地区各省来说,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农业产业结构应该与农业发展能力相适配。从表3中可以看出,华东六省的产业结构得分均未高于0.04,农业结构协调发展能力较弱。相比而言,江西省在六个省份中表现较为突出,得分为0.0379;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省得分接近,均处于0.02的水平;福建表现最差,仅为0.0173。

(4)生态环境

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由表3可知,江西、安徽省生态环境维度得分高于其他省份,达到0.0348、0.0291;山东、江苏、浙江三省分值相差不大,均处于0.01的水平;福建省生态环境维度得分为0.0074,居于华东地区六省的最后一位,说明其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有待加强。

(5)农居状况

农居状况反映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共享水平,体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只有好的生活质量才会留得住农民;同时,高质量发展下的农业应该有能力改善农居状况,真正成为可以让农民致富的行业。从表3中可以看出,浙江和江西的农居状况维度得分领先于其他四省,分别为0.0685、0.0613,两省在农村发展上的工作优异;安徽、山东和江苏三省农居状况维度得分处于0.03-0.04的区间,表现良好;福建位居最后一位,为0.0134,农居状况有待改善。

三、华东地区六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通过对华东地区六省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整体和内部的评价分析,发现我国华东地区六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存在发展的短板。为进一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从以几方面提出促进华东地区六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能力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

1.加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

科研基金是农业科研创新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华东地区各省都存在农业科研基金不足的问题,导致农业成果产出慢,同时转化成应用技术的时间延长。因此,必须加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力度,打好科研创新基础,提高科研产出成果。

2.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政府应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农业人才;应联合高校、企业、社会力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提高农业人才实践水平;还要提升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保证科研人员的生活质量。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各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有待提高,一是新型农业技术宣传不到位,二是新型农业技术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成果的普及反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要将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实践深度融合,形成点对点的成果转化机制,进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向农业劳动者普及科技成果的使用知识,使其熟练应用科技成果。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协调发展

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合理的产业结构息息相关,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强化市场导向,密切对接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双循环新格局的深度演进中,来自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威胁均十分突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优质产品,打造国际化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出口保障机制,保障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利益。

2.建设现代科技园区

近年来,农业逐渐向旅游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政府通过与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科学规划当地的农业布局,建立集农、林、牧、高新技术开发、生态旅游农业于一体的科技园区,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

(三)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继续降低传统化肥、农药用量

传统的化肥、农药不仅会降低农作物的质量和农产品的合格率,还会造成水源和土地的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影响人居生活质量。各省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力度,倡导使用新型有机肥等替代传统肥料;另一方面,必须同时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控和污染治理。

2.通过法治手段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法治手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农业环保方面的法律不健全,导致环保工作不能高效展开。必须加强农业环保方面的立法工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律制度约束农业环保的越轨行为。

3.树立农业环保意识

要使全社会形成农业环保的意识。一方面,要进行农业环保宣传,通过环保宣传,使社会了解、认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变农民不配合、农民不理解的现状;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转变唯GDP论的观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视环保的作用,通过加强环保投入,做到“真环保”,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作者:刘力维 刘学文 单位:烟台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