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教学法应对篮球课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5-10 08:48:23

比赛教学法应对篮球课的实证研究

摘要:为探讨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在高校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选取南京邮电大学4个班级119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60人)和实验组(59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比,比较2组课程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大学生的平时成绩与专项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P<0.01),实验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P<0.01)。因此,在高校篮球课中使用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雨课堂;比赛教学法;高校篮球课

高校篮球课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分层教学法、领会教学法等,多年来关于比赛教学法的研究始终是热点,已有诸多学者针对篮球课中运用比赛教学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据任屹奕的研究,采用比赛教学法后学生身体活动强度指标得到提升,期末测试成绩明显提高,因此认为比赛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篮球课程教学质量。王立新认为,比赛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激励学生在运动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篮球教学方法改革有着促进的作用。张海雷的研究认为,比赛教学法应用于篮球教学课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乔诚通过对天津市几所普通高校篮球课调查发现,现有的篮球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认为运用比赛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篮球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大规模在线交互式教学课程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被混合教学所取代,混合式教学注定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有研究认为,在“互联网+”大潮流时代的推动下,沿袭了多年的传统篮球教学模式必将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篮球教学”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悄然流行于高校篮球课中,新模式或将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主流模式。李瑞杰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信已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微课堂与课程设计、虚拟班级建设等方式,让微信成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信息载体,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高校篮球教学效果。2016年6月,由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雨课堂”软件,将PowerPoint和微信进行对接,为大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沟通桥梁,为师生提供了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在高校篮球课中应用雨课堂平台,可以使篮球技战术教学、篮球规则知识等变得生动有趣、积极、高效,且可以将大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推送给大学生,使师生之间要及时沟通、反馈问题,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解决方案。由于雨课堂平台推出时间较短,目前有关其应用于高校篮球课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雨课堂和比赛教学法相结合,并加以实践,以期提升大学生学习篮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高效性,达到更优的高校篮球教学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应用于高校篮球课的效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站,查阅与本文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1.2.2实验法本文于2019年9—12月采用整群便利抽样法,抽取南京邮电大学2019级4个班级119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分成2组授课。一班、二班共60人为对照组,三班、四班共59人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均为男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学师资相同。(1)教学方法。对照组:按照南京邮电大学篮球教学大纲,采用以技术为主的篮球教学方法;实验组:①课前准备。教师下载雨课堂软件,建立便于师生沟通的虚拟平台;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方案,结合比赛教学法,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讲义、视频,制作雨课堂课件;教师通过雨课堂创建篮球课程和班级,课前1周及时上传课件;大学生关注雨课堂公众号,加入班级并完善个人信息,预习教师推送的资料,及时反馈所遇到的问题。②课堂授课。教师创建进入课程的二维码,大学生扫码进入班级;教师对课前大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指导,通过讲解、演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大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利用雨课堂的弹幕功能活跃课堂氛围,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想法;大学生可在评论区匿名留言,教师通过了解大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组织大学生练习,根据大学生情况分类指导。③课后总结。针对课前预习效果、课堂学习情况予以总结,及时进行课程设计的调整,保持师生之间实时互动;课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不懂的知识点、未领悟的动作要领,可随时回看、及时掌握。(2)评价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平时成绩+专项成绩”进行评价;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取消篮球专项期末考试,改为随堂考试,由过去期末教师打分变为平时自己积分,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练习,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习积极性。②公共体育课1学期上课次数为16周,设置考试满分为100分,每隔1周安排1次比赛,共8次比赛。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注重团队合作,为鼓励大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设置第1次的“团建赛”为20分,第8次的“全场篮球赛”为20分,其余6次比赛各占10分。③雨课堂采取随堂测试,每节课设置1~2个题目,根据大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率、课堂互动等情况予以评价。(3)大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比较。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就教学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满意”“一般”“不满意”3级评分。(4)实验组大学生对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的评价。调查内容主要有提高大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增进师生互动、对上课形式的综合评价5个条目,每个条目设置“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选项。1.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推断性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课程成绩比较

传统的篮球教学方法多以教师授课、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忽视了技战术的灵活运用和理论知识的教授,采用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可以较好地弥补上述问题。雨课堂将PowerPoint和微信进行对接,为大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沟通桥梁,为师生提供了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方便大学生迅速查询、反复查看理论知识和篮球技战术要点。比赛教学法是让大学生在游戏、对抗的氛围中领悟篮球技战术,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体育运动潜力,强化大学生运动规则意识,促进大学生运动品质发展,使大学生能充分体验篮球比赛所带来的乐趣。表1显示,实验组大学生的平时成绩与专项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P<0.01),说明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雨课堂+比赛教学法的教学更能提高大学生的成绩。

2.2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对教

学效果满意度的比较表2显示,实验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P<0.01)。

2.3实验组大学生对雨课堂结合

比赛教学法的评价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大学生对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满意的5个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活跃课堂氛围(93.22%)、提高学习积极性(89.83%)、增进师生互动方面(88.14%)、对上课形式的综合评价方面(88.14%)、增强自主学习能力(83.05%)。由此可见,实验组大学生对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篮球课教学持接受态度。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雨课堂方便大学生查看篮球知识要点,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高效性、针对性、延展性;比赛教学法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地认识篮球,提高学习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建立雨课堂与比赛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高校篮球课教学中“教”与“学”相分离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更能提高大学生的成绩;大学生对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大学生对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篮球课教学持接受态度。

3.2建议

教师要熟练掌握雨课堂平台的诸多功能,及时推送相关资料,采集大学生考勤、测试、作业等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筛选和分析。依靠雨课堂平台,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维度、动态、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将大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并推送给大学生,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此外,应用比赛教学法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必须加强比赛管理,避免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1]任屹奕,全海英.比赛教学法对大学篮球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2(2):56-61.

[2]罗源凯,廖志文,彭亮.篮球教学教改中加强游戏和比赛教学法的运用[J].青少年体育,2017(10):85-86.

[3]张海雷.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180-181.

[4]乔诚,薛可.比赛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08-109,112.

[5]李瑞杰.微信促进高校体育课堂良性互动的可行性分析与路径探索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3):148-152.

[6]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26-32.

[7]姚洁,王伟力.微信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9):50-54.

[8]孟亚,张浩,郭晓娜,等.雨课堂联合虚拟仿真训练用于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20,35(13):54-56.

[9]李焕玉,李卫东,沈鹤军,等.实战情境课程模式对大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3):105-111.

作者:王厚雷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