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工艺传统美学价值分析

时间:2022-05-09 09:48:15

镶嵌工艺传统美学价值分析

摘要:塞北辽阔的草原与勤劳的牧人是游牧文化诞生的摇篮。蒙古族游牧部落的镶嵌工艺便是在这一人文环境中所开创的。它是在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工艺,主要以金、银、铜、锡、铁、象牙、玉石、骨、角等为原料,吸收蒙古族、藏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在金属工艺品上的造型设计和装饰风格,再以精湛的技艺制作成极具蒙古族特色的工艺品。蒙古族镶嵌工艺受游牧文化的影响,錾刻手法粗犷、有力、质朴,使得蒙镶工艺品形成了浑厚古朴、大方简洁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蒙镶工艺;游牧文化;造型设计;装饰风格;艺术风格

传统的蒙古族镶嵌工艺(下文简称蒙镶工艺)多应用于金银器皿、珠宝首饰以及金属工艺品的加工。该工艺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北、东北以及华北地区,在西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而保留比较完整的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一带。制作流程是根据图案的设计要求,利用錾刀、錾板将金属材料打制成浮雕、透雕、圆雕成品,同时通过焊接的工艺方法将各个零部件组成一个整体,再加以镶嵌。镶嵌的宝石以玛瑙、绿松石、珊瑚和孔雀石等为主,镶嵌的工艺以包镶为主。

一、蒙镶工艺的历史特点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远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北方游牧先民就在大漠南北的辽阔草原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浩瀚的草原不断地见证着北方各游牧民族所创造的辉煌文化遗产,这些优秀文明成果的开创,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同时对我国其他各民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蒙镶工艺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便是在草原游牧文化的滋润下所开创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一工艺对草原人民生产工具、生活器物与装饰用品的造型塑造与装饰点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单调的草原生活增添了极大的视觉丰富性。例如牧民出行时所用马鞍上的龙凤纹、喝奶茶时所用银碗上的八宝纹、吃手把肉时所持刀具上的回纹、妇女所戴头冠等饰品上的宝石镶嵌,它们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牧民的生活。器物上的装饰纹样与宝石镶嵌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率真、自然、质朴、真挚。经考古学家研究,北方民族运用自然物装饰自己的习俗早已有之,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中就发现有颈饰项链。2000年以前的东胡、匈奴已经有了完整的头饰和宝石镶嵌技艺,如图1所示的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的匈奴王冠。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卯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鹰顶金冠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考古学家从出土文物中发现,元朝贵族的簪大量用银等贵重材料。蒙古族民间也有很多银簪,簪头上也雕刻花纹,花卉多为梅花形、莲花形,以细巧为特色。蒙古族妇女用簪,多是直接插于发髻。不少簪头上雕刻兽头、鸟头、花卉、云纹装饰,造型别致。有的簪头上还镶嵌绿松石、红珊瑚等宝石。蒙古族妇女缠发髻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和元代,而在簪钗的银板上镶嵌红珊瑚也是蒙古族古老的工艺。蒙古族妇女的头饰喜欢装饰红珊瑚与蒙古族的财富观念有关。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像汉族那样积累各种各样的财富,往往会将财富集中在妇女的装饰上,尤其是头饰上,而且蒙古族喜欢红色,喜欢鲜亮的颜色,所以贵重的红珊瑚正好吻合了他们的这一审美需求。图2所示为传统蒙古族妇女簪钗,工匠将贵金属压制成所设计的造型,随后在贵金属上通过錾刻手法表现出各种吉祥纹样,最后镶嵌红珊瑚等宝石,这一组簪钗是典型的蒙镶工艺作品。蒙古族的首饰非常丰富,有发饰、颈饰、耳饰、面饰、冠饰和佩饰等。到了清代,在北京等地,蒙镶艺术极为盛行,工匠店铺众多,需求极大。经过长期的发展,蒙镶艺术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蒙镶工艺虽然被草原文化所孕育,但它是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工艺,同时融合了蒙古族、满族、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及装饰风格,习惯上称为蒙式镶嵌。宗教艺术的发展、金属加工工艺的逐渐完善以及波斯金属制造工艺与内地金属打制工艺的成熟,都为蒙镶工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图3所示为用蒙镶工艺制作的藏传佛教佛塔。不可否认,藏传佛教的传入,对于蒙镶工艺在藏传佛教法器中的运用与推广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蒙镶工艺的艺术特点

塞北蒙古高原的蒙镶工艺器物造型浑厚、大气,以吉祥图案为主要纹样,錾雕花纹密布全器,并且大量镶嵌珊瑚、绿松石。传统蒙镶工艺的制作在造型上以金属錾刻和金属焊接为主要工艺,应用于珠宝首饰、金银器皿以及金属工艺品的加工。草原游牧部落由于民族信仰的关系,孕育出独特的艺术审美倾向。他们在对器物装饰点缀时尤为偏爱红珊瑚、绿松石。红珊瑚色泽纯正,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代表高贵和权势,被草原人民视为祥瑞幸福之物,又被称为“瑞宝”。据当时到过蒙古高原的探险家记载:当时的蒙古人“以木或毡制偶像……悬于帐壁,对之礼拜”,装饰以各种各样美丽图案,有着极为精巧的工艺和装饰特色。蒙古人居住的毡帐又称为蒙古包,外面的遮盖、里面的铺垫都是毛毡制品,制作非常讲究。毛毡上用织锦或羊毛绣以各种吉祥图案,就连毡帐的毡门也多用花草藤树和鸟兽图案装饰。如图4所示,毡帐里面更是极尽奢华,大型的蒙古包内以描金画银的柱子为支撑,地上铺以刺绣的毡子或制作华美的地毯。这些蒙古包里的立柱、天顶、家具、器物上多以蒙镶工艺将绚丽的吉祥图案镶嵌于物体之上,充分体现出蒙古族沉稳、大气的审美倾向。蒙镶工艺在制作材料上主要是金、银、铜、铁、锡、象牙、玉石、竹、木、骨、角等。镶嵌的宝石主要有玛瑙、绿松石、红珊瑚和孔雀石等,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以包镶为主,这样镶嵌上去的宝石不易损坏和掉落,高贵典雅,光彩夺目。此工艺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用具中的装饰与点缀上显现得更为突出,如在服饰、首饰、马鞍具、金属器物上都有充分体现。其中,蒙古族传统妇女头饰是高度艺术化的装饰表现,需要复杂的工艺制作技巧和繁复的雕刻技术,也需要宝石镶嵌和金、银、铜丝缕的完美编嵌技巧。如图5所示的蒙古族传统妇女头饰,通过对贵金属的锤敲以及花镏编织、镶嵌宝石等形成一套完美表现装饰手法的蒙镶工艺品。蒙镶工艺的步骤极为繁复,主要包括六大工艺步骤。一是设计,即根据要求设计出产品的造型。二是铸模与库活。根据工艺要求制作产品的胎体,先用铸模的方式,将锡块铸在阴阳模具上,然后将金属加工片夹在阴阳模具之间,用大锤敲打出凹凸的近似体,把金属片压成主要形体,再按照设计的要求焊接成形。三是錾刻。用松香、植物油、高岭土,按照一定比例熬成溶胶,灌入金属形体,再粘贴金属片,等溶胶冷凝后,再在金属表面进行细致錾刻。如图6所示,根据产品不同的用途,使用不同形状的錾刀。根据设计的要求,利用錾刻的各种技法,錾刻成形。之后,将金属件加热软化,倒出溶胶。在退火后,再层层细錾,直至图案立体清晰为止。四是焊接。将錾刻图案花纹的部件,焊接成器。五是打磨与抛光。将成器的工件,放入稀硝酸中清洗除垢,再放入白矾水中冲洗,然后打磨与抛光。六是镶嵌。用于蒙镶的宝石,色彩一般都非常艳丽,大多数使用包镶工艺,这样镶嵌的宝石一般不易掉下。蒙镶工艺的传统技艺在工艺技巧、工艺材料、工艺流程、工艺理念等方面已非常系统、成熟。在加工方法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工艺的适应性上,蒙镶工艺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工艺,蒙镶工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蒙镶工艺的民族文化性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蒙古高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蒙古族的分布。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鄂温克族和土族是蒙古族的分支。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造就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图案一词,蒙古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称类似盘羊犄角的卷曲纹为“乌嘎拉吉”,称其他的纹式为“贺”。蒙古族传统图案在民间的流传十分广泛,几乎无处不在,是颇具艺术美的存在形式,更是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民间器物与工艺品中都可以看到图案的应用,例如:云纹、回纹、卷草纹、龙纹、凤纹、盘肠纹、八宝纹、山纹、火纹、水纹、旋涡纹、指纹、葫芦纹、几何纹,以及普斯(圆形图案)、汗宝古、哈屯绥格、马、羊、牛、驼、象、狮、狼、鹿、虎、蝶、鸟、鱼、佛手、杏花、莲花、牡丹等图案。从蒙古族图案的多元样式来看,其充分表达了蒙古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7、图8、图9所示分别为蒙古族在日常生活所用的刀具、马鞍、银碗,这些器物上的雕琢与装饰都是蒙镶工艺的集中体现,其中丰富多彩的传统图案更是对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充满了象征意义。由于时代变迁,各种图案在外形上有增减、变化,但它的精神本质是永远不会褪色的。蒙古族以其自身独特的游牧文化孕育出属于自身的艺术文化与人文情怀,运用独有的蒙镶工艺将本民族所提炼出的装饰图案运用于生活、生产用品的创作中,所创作的工艺品、生活用品充分展现出对本民族思想文化的深度感悟。这一古老的精湛工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目前已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坚信蒙镶工艺定能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前提下,与时代的高速发展完美衔接,从而在新时代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杨初然,谢云霞.蒙古族银器錾刻工艺的田野考察[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4):31-37.

[2]李兴茂.内蒙古银饰錾刻工艺研讨:以银饰錾刻工艺师包先生作品为例[J].艺术品鉴,2019(14):12-13.

[3]布和朝鲁.蒙古族银制器皿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J].语文学刊,2013(5):76-78.

[4]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作者:郑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