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研究

时间:2022-08-31 03:17:08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检测市场的实际质量受检测方自身约束能力的实际影响依旧存在着较大的监管盲区。为应对现阶段检测市场中虚假实验以及虚假试件的固有现状,需要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全过程监督模式加以深度研究。现以笔者观点,对基于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工程质量检测;检测市场监管;监管模式;全过程信息化建设

工程质量作为城建项目等诸多行业领域中服务质量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对我国国民生活的实际质量存在着较大影响。我国为应对人民群众对于建设工程质量的具体需求,建立起了相应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然而就我国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运营现状来看,质量监管不力、工程弄虚作假等现象依旧时有发生。在这一背景下,强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加大信息化监管具体力度,落实全过程信息化转型发展不失为一条可行的改革发展路线。截至当前,我国多数建设工程质量监测管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均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1号《建设部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愈加重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打击虚假检测报告等行为。各省市地区也随之相继推出了自身有关信息化监管的有效条文。就笔者观察,目前多数信息化监管系统在投入使用后普遍运行平稳,对传统建设工程质量的检测管理体系存在着较为良好的协同运作价值。

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监管体系分析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技术路线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其中,整体技术路线由省、地、市级单位的各监管部门调研,进而确定最终需要进行监管的对象及监管范围;进而通过在多数监管单位之中进行企业咨询来完成对于监管系统实际功能以及监管系统运行环境的最终确认,并在这一阶段后应对各监管体系数据兼容性的具体需求来完成对监测数据通讯格式以及通讯协议的完善制定。另一方面,搭建信息化监管机制还需要通过多方调研以及多重调试来实现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这一系统是在面向多元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实际需求时为用户提供具有较高适配性的监管方式为目的建立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参数得到最终确认后,监测参数编码的标准化以及检测报告编码的标准化需要得到最终调试,并最终结合检测报告编制的标准化最终形成检测机构的调研活动整体。这一系统由于突破了传统人工监管在信息收录以及整合分析方面的诸多弊端,在面对多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时具备着严谨性、先进性、可操作性以及前瞻性四大原则。这一体系在投入运行后能够应对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标准下的地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化监管能力,进而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深化剖析来确保其工程质量能够符合要求标准。

二、信息化监管体系的应用及设计

(一)系统建设思路与原则。当前由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在不同省市地区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同的实际标准,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监管相关的管理体系设计时需要对体系所需的实际成本以及体系运行的实际环境进行相应的深化分析。首先,系统的搭建应当符合当地面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的成本承担能力,建设过程符合实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原则,坚持实用性作为系统构建的第一目的。由于信息化监管系统相对于传统监管系统在自身硬件设施以及管理人员基本职能上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革新发展,因此在搭建过程中相应建设人员应当在建设工作中主次分明,坚持以监管能力为第一要素,同时兼顾建设成本。由于这一管理体系是软件系统工程建设的一大具体体现,因此信息化监管系统整体的搭建工作还应符合软件系统工程设计工作的相应流程,同时在系统与实际情况的兼容性以及监管技术的先进性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由于目前我国在信息化监管系统的应用方面经验相对较为不足,因此在面向先进性技术类型与系统整体适配性的合理化搭配时设计人员不应一味的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在我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长远考虑,而忽略了系统整体的合理化设计。只有主次分明、适配性良好的信息化监管系统才能够在实际工作岗位之中发挥最佳作用。同时,该系统的设计阶段还应符合标准化与开放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的统一原则。标准化与开放性的统一原则是指在进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尽可能将整体环境设置成为具有统一标准的检测关系体,进而能够在较广范围内实现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的标准统一化。国际以及国内行业标准的差异性同样使得开放性成为了系统兼容的一大基本要求,在系统构件的选择上应尽量遵循国际或国内同一标准,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并同时严格执行我国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标准。可靠性与安全性统一原则作为这一系统设计的另一大基石原则,需要在开展管理体系的调研工作以及设计工作前使整个系统具备高可靠性的总体设计,系统设计的软件以及系统中存在的设备类型需要在实际运行中维持较低的故障率平稳运行,为系统整体的功能实现带来基本保证。(二)功能架构设计。作为新时期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系统,其自身功能的架构应当遵循当前信息化社会就建设的相应需求及相应规律。首先,作为具备较为完善实际功能的系统之一,目前存在着监管平台、实验室检测管理系统以及信息交互系统三大组成部分,根据主管部门的监管需求不同三大模块分别在信息化监管系统之中发挥着不同的实际作用。就其功能设计而言,信息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应当具备以下内涵:通过对力学试验机、桩基检测等设备进行物联网改造,能够有效实现计算机全自动控制试验过程以及自动数据采集等功能。同时,采集系统能够将数据面向处理中心进行呈递,并最终完成对数据整合功能的最终构架。而试验室检测管理系统自动对检测报告的修改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可有效杜绝试验检测机构随意修改原始数据问题。其中,在功能架构设计阶段多数功能部分均具备着对于异常情况现象的监管警戒功能。诸如检测取样监管、行为监管、视频监控以及质量控制等功能内容均能够针对异常报告、虚假报告以及不良行业现象做到一定程度的最终控制。功能架构设计的另两大内容则体现在于假事件、无事件的出具实验报告以及原始数据的修改方面。事件报告的真实性是影响监管系统整体功能发挥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保证事件的真实性这一信息化监管系统应当有效利用当前诸如面部识别以及二维码自动生成等数据源识别技术,进而保证在时间的出具过程中工作人员以及时间地点均能够得到实时的信息备份,并最终保证信息资源的真实有效。原始数据是对力学实验机等检测系统进行物联网设计改造来实现实验过程、检测流程的信息化控制接管。这对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的数据采集环节存在着较高的实际要求,为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实现采集数据的真实有效需要相应的采集管理人员以及整体系统的监督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身份信息以及不良记录等备份信息做到足够的了解并记录在案,只有最终实现未授权记录现象的完全杜绝才能够最终保证检测报告的科学性。

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已然成为了我国建设工程相关行业领域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信息化的检测管理系统不仅能够确保其监督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在面对多数违规情况时能够进行主观层面的响应及记录功能,因此基于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环境之中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相关研究人员还应提升自身认知,对该系统的应用价值以及发展前景做到更为良好的实际掌控。

【参考文献】

[1]丁玎,李南京,刘银,曾胡.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模式研究与应用[J].工程质量,2015(15)

[2]王文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与应用[J].工程质量,2016(16)

作者:赛军 单位:湖北华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