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时间:2022-01-21 08:45:50

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舞蹈艺术教育在于昭示人类对美的自然需求和审美理想,传播人类情感信息,增进人们的交往和交流,陶冶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操,提高个体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听力残疾学生(以下简称聋生)的舞蹈艺术教育,是根据他们的特点,以舞蹈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以提炼、组织、韵律化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运用人体动作姿态、表情、动作流程等来构成画面,创作形象,表达某种思想情感,从而让他们获得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聋生的舞蹈艺术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舞蹈艺术教育注重残疾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的补偿,能有效培养他们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也坚定了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自觉体验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内容

1.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

2.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艺术教学的内容、策略研究。

3.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艺术教学评价研究。

(二)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辅以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三、主要成果及学术价值

(一)武汉市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

1.基本情况为进一步了解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舞蹈教学现状,2011年4月,《武汉市听力残疾学生舞蹈艺术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组分别对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课题组通过走访武汉市各级残疾人机构的相关专家、特殊教育学校一线的舞蹈教师以及常年参与残疾人教育的相关学者,收集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听取了相关意见和建议。课题组还实地观摩了聋生的舞蹈教学及训练课,对舞蹈教学的组织形式、环节、课堂管理、活动密度、强度、学生参与过程、舞蹈教学硬件设施及配套软件建设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与整理。武汉市特殊教育(聋教育)学校现有一聋校、二聋校、新洲区特校、黄陂区特校和江夏区特校5所,总共有6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总数879人;专任教师201人,其中律动课教师8人(含兼职)。现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十佳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市级十大名师、十大魅力教师和市级学科带人十余人。武汉市教育局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艺术教育非常重视,每两年都要举办一届残疾学生的文艺调演和展演活动。此项活动坚持了二十多年,为我市提供了展示残疾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精彩舞台,使许多特殊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武汉市各聋校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特殊教育的教育计划,不断创新舞蹈艺术教育教学。学校教师以仁爱之心、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学术素养培育着一代又一代聋生,在舞蹈艺术教育方面积淀了厚实的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武汉市第一、二聋校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誉为“培养特殊艺术人才的摇篮”。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优秀舞蹈艺术教师资源相对不足。调查显示,在5所聋校中,优秀的舞蹈教师主要集中于武汉市第一、第二聋校,一聋校有两位教师,二聋校从小学到初中只有一位教师,其它三所特教学校舞蹈教师都是非舞蹈专业的,个人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出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优秀舞蹈教师数量不足,校际间的舞蹈艺术教育发展也不平衡。(2)教学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经实地调查,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配有舞蹈教室(至少一间),教室内有壁镜、把杆、地胶、地柜以及电脑、等离子电视、音响等设备。舞蹈教师上课通过电视、音响等媒介的震动,让聋生从视觉和触觉上感受舞蹈节奏。但有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律动教室面积不达标,且大多数设备比较陈旧,致使很多示范无法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所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律动教室都未配备现代化的电子白板,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这些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提高。(3)聋生舞蹈教学领域存在先天不足。舞蹈教材非常陈旧,舞蹈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聋生的认知能力后选择教材,使得学校的舞蹈教学各自为阵,内容各不相同,缺乏规范,这种现状无疑会制约舞蹈教学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聘请专家指导,组织“听力残疾学生舞蹈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改革、舞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目标”的研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特教教研员文洁组织了校际律动教学交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律动课堂教学评比、录像课的点评以及观摩示范课、优秀教师送教下乡、舞蹈艺术竞赛和展演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强化了教师培训,推动了全市聋生舞蹈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课题组成员杨小玲带领其他学校的律动教师一起主编了《特殊教育学校舞蹈训练校本教程》,补充了律动教学中的不足,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二)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本着“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初步提炼出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学支持策略。

1.挖掘聋人知觉潜能,突破舞蹈教学的瓶颈。节奏是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舞蹈作品的关键因素。聋生由于听觉受损,在表演时,舞蹈节奏与音乐节奏常常不能吻合。因此要突破舞蹈教学的瓶颈,首要的就是要挖掘聋生知觉潜能帮助他们掌握音乐和舞蹈的“节奏”。(1)用眼观察,“模仿”舞蹈基础节奏。音乐节奏是听觉节奏,舞蹈节奏是视觉节奏。听觉节奏符合健听人学习舞蹈的特点,视觉节奏符合聋生学习舞蹈的特点。在律动教学中,我们发挥聋生视觉敏锐的生理优势,积极引导聋生用眼观察并且模仿出舞蹈的节奏。让聋生用眼“看”老师打节拍,用嘴“读”节拍,用肢体“学”舞蹈节奏,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就能使聋生有效地学习基础节奏。(2)用耳聆听,“辨析”舞蹈节奏快慢。聋生因不同原因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但完全丧失听力者较少,大多数聋生仍具有某种程度的听力,即具有一定残余听力。因此,可在聋校律动教室配备大鼓,教师通过击鼓,让其极强烈的鼓声刺激聋生的残余听力,帮助聋生找到音乐节奏的快慢。(3)用体感知,“领悟”舞蹈节奏律动。“振动感觉”是由接触某种跳动或快速振动的物体刺激皮肤上的躯体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聋人感知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律动教室里,一般都会装上了木质地板,让易传导振动的地板给聋生节奏的反馈,帮助聋生领悟节奏的律动。(4)用心计数,“默记”舞蹈节奏韵律。节奏是简单有规律的重复,它是韵律的基础,韵律是对节奏的深化,是有变化的重复,它更能使节奏的形式产生出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聋生以数代乐,数八拍,打节奏。把“数节拍”落实到每一个舞蹈动作上,这样就会增强聋生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贯性,更好地把握流动过程中动作之间的韵律。有了节奏,舞蹈特有的艺术魅力和神韵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展示。(5)调整呼吸,“展现”舞蹈节奏风格。呼吸节奏的交替变换是舞蹈生命不停搏动的源泉。它存在于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不论是造型还是流动,呼吸都无处不在,它决定着动作的性质,体现出聋生演员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身的艺术修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会帮助聋生通过气息的巧妙控制与运用形成节奏的韵律美,让聋生所展示的舞蹈散发出无穷魅力。

2.强化形体美感训练,提高舞蹈姿态的美感。舞姿是经过美化和夸张了的形体艺术,是对美的规律与舞蹈表现规律自觉的把握和认识。而对于内耳病变造成的听力和前庭功能障碍的聋生而言,听力和言语能力缺陷直接带来了感知觉、思维等对外界认识活动的障碍,也造成了其动作不协调、不灵活、缺乏节奏感以及空间定向能力弱和平衡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在舞蹈教学中要强化他们形体美感训练,提高舞蹈姿态的美感。通常我们运用芭蕾形体课程进行形体训练,利用芭蕾形体讲究的开、绷、直等训练要求来美化聋生的形体,提高聋生舞蹈姿态的美感。(1)开———肩关节向人体两侧外开,髋关节打开,舒展人体线条。肩关节外开不仅有利于后背的直挺及收紧,而且能增强人的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及挺拔的气质。(2)绷———绷脚可以延长腿的长度,拉长腿部肌肉,让姿态有延伸感,使动作更加优美。绷脚训练还能使踝关节得到强有力的锻炼,增强脚踝关节到脚趾关节的灵活性。(3)直———身体挺拔直立,不能塌腰凸臀,头正、挺胸、收腹、立腰、提臀、直背、直膝。

3.催生舞蹈情感表达,提升舞蹈表情达意效果。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动作的内在源起,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舞蹈时不仅要讲究形体动作美、节奏准,还要讲究内在情感和精神的表达,否则其动作便会空洞无物,缺乏鲜活的生命力。如何使聋生舞蹈艺术达到较高境界,我们实施了以下三项具体策略。(1)引导聋生对舞蹈内涵的理解。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要求舞蹈教师对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要认真分析和讲解,让聋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产生感性冲动,刺激聋生产生舞蹈动作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带着感情来塑造艺术形象,做到为情感而舞,动则带情。(2)强化聋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带着聋生走出校门,在大自然中、在社会生活中引导聋生带着情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以情观察、以心体验,使舞蹈的情感和动作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传情达意”的艺术效果。《黄土黄》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的压轴节目。为了让聋人演员感受黄土地,对它产生深深的眷念之情,艺术团专门把聋人带到黄土高原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收效非常大。演出中,聋人领舞赵立纲演绎的那份感情真真切切、细腻感人,把“有一把黄土,就能养一家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3)注重聋生对基础文化的学习。舞蹈艺术不是单一艺术,而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实践研究中,我们突破了舞蹈的学科局限,加强了聋生对文化知识、舞蹈常识以及与舞蹈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聋生的知识面。邰丽华在刚开始表演《千手观音》时,抓不住观音的表情。张继刚导演便找来大量的观音图片和有关的文字资料让她观摩和学习。经过一年的知识积累和打磨,她有了很大的感悟,将观音的美丽、宁静、慈祥表达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扬。

(三)舞蹈艺术教学的管理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针对武汉市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充分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强化舞蹈艺术教学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以师资建设为抓手,全面开设舞蹈艺术课程。在实践中,我们针对武汉市聋校专业舞蹈教师配置太少的现状,一是向上争取师资配额,二是向内自培师资,三是跨校聘请师资。这些举措有效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学校舞蹈艺术教学的难题,实现了全市聋人学校全部都配有科班出生的舞蹈教师的目标。

2.以提升为目的,构建学习型组织。我们提倡多样化的学习型组织组建方式:可以是教师自愿组合;也可以由各学校根据需要进行配置。如采取有经验的教师和教学新手结合;或根据共同研究的课题进行优化组合;或分门别类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或进行批判式对话(即学习组成员就理论学习中的某一个观点或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站在反思的角度展开辩论或提出质疑,通过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形成更高层次的共识)。

3.以计划为蓝本,促进舞蹈艺术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室的指导下,每年武汉市都会制定出台《听力残疾学生舞蹈艺术教学工作计划》,各校根据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使聋人舞蹈艺术教育步入了正规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4.以分享为核心,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活动。学校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教师之间进行教学技能和专长的分享。教师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或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功案例提出来交换与共享,能促进信息的流动和成功经验的推广;教师们通过观摩教学活动,能促进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彼此的成长。同事间的分享与支持,不但增强了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以送教下乡为契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几年来,武汉市教科院特教研究室每学期都会组织市名师、市魅力教师、特级教师、市优质课获奖教师赴新洲区、黄陂区和江夏区的特殊教育学校送教。送教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武汉市特教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而且有效促进了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艺术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成果转化推广情况及产生的社会效益

本课题研究历时四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发展的原则;坚持借鉴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课题组教师探索与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三结合的研究原则,帮助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促进了聋生的发展

我们的舞蹈教学不仅培养出了蜚声中外的聋人舞蹈艺术家邰丽华(现任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还先后向中残联艺术团输送了宋咏、王志刚、陈岑、杨冬兵、骆丽君、韩婷、张鹏等一大批优秀舞蹈艺术人才。他们出访世界各地,活跃在国际国内的各种舞台。他们震撼人们心灵的演出展示了中国聋人舞蹈的高超技艺,也宣传了中国聋人良好的国际形象,他们受到多国政要的接见和各界人士的尊重与爱戴。在人民大会堂、远南残运会、残奥会、亚运会、春节联欢晚会,在国内各级各类艺术节的舞台上都有武汉聋校学生的身影。在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武汉市聋校先后荣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多年来,武汉市每年都要组织残疾儿童文艺展演和调演等活动,推出了一大批创新型成品舞蹈,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2010年武汉一聋校创作的舞蹈《楚风乐韵》荣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金奖;2012年武汉市第二聋校创作的舞蹈《生命的力量》获湖北省“黄鹤楼”美育节金奖。2014年登上了央视《出彩中国人》舞台的聋人舞蹈《妙手生花》,其中有一半的演员是武汉一、二聋校毕业的学生。实践证明,舞蹈艺术教育为聋生的健康发展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展示生命的舞台。聋生在校外的表演展示,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让健听人通过舞蹈艺术逐渐了解他们。他们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了自信心,逐步提高了与人交往的水平,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驱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抓手,坚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使教师们通过律动课堂教学观摩、律动教学艺术讲座、律动教学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综合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律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们先后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律动教育教学论文20多篇,在全国律动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共获得6项教学大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文洁老师主编了画册《舞动梦想———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艺术教育成果集》和论文集《全国律动教师的教案集》;武汉一聋校教师杨小玲主编了《特殊教育学校舞蹈训练校本教程》,她不仅被评为特级教师,还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十佳教书楷模”的殊荣;武汉二聋校李桢老师在全国聋校艺术教育研讨会上的展示课反响强烈,在全省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三项大奖。

(三)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舞蹈艺术教育搭建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特教学校不是封闭办学,它是“扶残助残”的教育基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关爱和广泛支持,聋人舞蹈教学的课题研究在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特教学校的办学水平。武汉市第一聋校、武汉市第二聋校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誉为聋人“特殊艺术人才的摇篮”,被湖北省、武汉市残联誉为“特艺人才培训基地”。新城区、黄陂区、江夏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本区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每一届的武汉市残疾儿童文艺调演和展演活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现在,邰丽华等聋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舞蹈,而是中国聋人舞蹈事业在国际政治、文化交流舞台上的一张靓丽名片,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牌。聋人的舞蹈展示充分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当地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是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一个有力推手。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全国聋校律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在研究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聋生舞蹈教学在教育思想或理论上的欠缺和不足。律动教育教学应从聋生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由于聋生不能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因此必须学习和借助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但这种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实践经验的层面,常常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课题组研究成员多数都没有艺术教育的背景,因而使得本研究在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成果的提炼上还有待丰富和拓展,这也为我们在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和空间。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一定会继续深入学习和探讨律动教育教学的理论,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使其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作者:文洁 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