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18 10:11:11

微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一、“微时代”高校的新境况“微时代”

伴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及其表现形态日益增多,“微媒体”信息传播的流动性、即时性、碎片化等特点,为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带来了新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正迎接着挑战与机遇的碰撞。

(一)机遇

1.“微媒体”分享能力强大。微信的载体是WIFi,现在各公共场所均设有WIFi,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已成为大学生倾诉情感,与外界交流的首选渠道。高校教师可不再通过办公室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只要关注学生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就能了解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同样,学生如果想了解教师的思想和生活,也会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如果教师能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一些正面积极的信息,将无形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教育实效性。2.“微媒体”无时空界限。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时空间隔,拉近了人们心灵距离。如今,指尖上的“微媒体”以其无时空界限特点,成为大众必备,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达到100%,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或微信,与教师互动交流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在“朋友圈”中开展广泛交流讨论。教师将真实正确的信息及时通过“微媒体”传递给学生,避免学生错误判断。3.“微媒体”缩短师生距离。大学时期正是学生青春敏感期形成的阶段,会同时遇到学习、生理和情感等困扰,而90后大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容易冲动,自尊感强,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虽然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由于大学生隐私性保护意愿强烈,不愿公开自己的隐私,所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微博、微信以其交互式的即时远程信息交流,避免了师生间在某些问题处理上面对面的尴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方式,淡化教师中心地位,使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民主和平等,通过互动式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大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热情。4.“微时代”为教育模式变革提供契机。如今高校教育模式正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模式转变,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翻转课堂”“MOOCs”“微课”等教育模式日渐兴起。微媒体为“翻转课堂”“MOOCs”“微课”等教育模式推广提供了交流平台,高校可通过网络技术、新媒体等教育手段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微媒体与教师互动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微媒体实现交流讨论,实现教育多元化。

(二)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传播形态的变革,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成为信息的者、接收者或中转人。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时代”的到来,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能够快速获得信息的同时,信息的真实性、恶意网站的存在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判断的正确性,特别是对于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校学生,危机较大。1.教育者主体地位动摇。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信息资源不平衡基础上,教师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能够传授给学生大量的信息资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但“微时代”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传播途径多,不再受信息来源的制约,可以随时随地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主体地位产生动摇。2.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空间、网络博客等新媒体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情感。由于“微时代”信息平台虚拟性特点,大学生每天面临各类大量的片段化信息,大学生因其社会经验欠缺而无法鉴别信息的真实性,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会向大学生传播负面信息,而90后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正是思想观念不成熟、价值观存在偏差、缺乏客观性、对事物判断易极端化,负面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高校教育者不能及时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性需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势必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3.弱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能充分印证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活动必须融入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4]。“微时代”环境下,新媒体技术往往使学生沉迷于网络,微信、微博成为大学生随时随地表达情感、进行社会交流的主要方式,使大学生获得自由感,呈现“网络微社交”现象。而微信圈往往是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圈内人的,网络的虚拟性又使正在形成社交能力的大学生失去了社交体验机会,传统人际社交模式受到冲击。于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企业沟通存在障碍、离职率高等现象就不难解释。4.降低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如今,100%的大学生都会随身携带手机,而100%的学生都会把手机带入课堂却无人关机。上课中手机铃声响起屡禁不止,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秩序。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躲在寝室上微博、微信,课堂出勤率少得可怜。“微时代”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给高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微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微”研究

“微时代”是一次新的信息革命,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大学生已经成为“微时代”的主力军。他们既是“微时代”发展的引领者,也是“微时代”的忠诚守候者,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必然伴随“微时代”的到来不断进行革新,“微教育”“微教学”“微管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亟待研究探讨的任务。

(一)“微教育”

“微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微时间内,依托“微”载体(微博、微信、微视频等),通过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随时随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微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微”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传播载体。“微教育”载体是微博、微信、微视等,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只能在固定时间开展,“微教育”针对性强,群体性强,影响范围广。二是教育内容。与传统的规模化、系统化的教育相比,“微教育”的内容规模微小,一段视频、社会上一个热点事件、一幅图片的研讨,都能成为“微教育”内容,如今的“微课”、“MOOCs”就是微教育的具体体现,针对的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学生通过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缩短学习时间。三是教学效果。“微”是万事万物的起点,是不可忽视的变量。教育者发出微信息,通过微媒体以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传播到众多微主体,“微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微小”的,但形成“微力量”后就可以左右时局,点滴渗透、积少成多,表现为防微杜渐、润物无声,决定成败,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效果。

(二)“微教学”

包含教学组织、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形态的教学模式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接受灌输知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微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媒体由教师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探究工具。目前,国内外的“微教学”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1963年在美国诞生,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最初的目的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培训师范生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具有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少、授课时间短、反馈及时的特点。如今,“微格教学”已成为常态化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片断,将教学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通过微型课堂的形式有针对性传授学生需要的专项知识和技能[4]。二是“慕课”(MOOCs)。“慕课”的诞生是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可汗学院在免费教育网站上了5000多个教学视频,每段视频时长10分钟左右,视频的教学内容系列化,并可在线练习和解答受教育者遇到的问题,每月学生登录的数量达到1000万。如今,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发展为“慕课”,在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中穿插小问题,受教育者可以在线解答,利用“微媒体”进行交流讨论。如今,“慕课”已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教育教学中[5]。三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将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突破了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学生通过观看5-7分钟特定问题视频(教学视频上不出现教师,只有画面和声音)掌握专项技能,教师起到辅导作用。每段视频有4-5个小问题,学生如果对问题解答不清,可再次观看视频或通过微媒体交流探讨。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情况,通过云平台进行统计汇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四是“微课”。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受时空限制,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在10分钟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融课程、教学视频、教学资源于一体,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三)“微管理”

新浪微博2009年8月在中国诞生;2011年10月微博用户总量达到2.498亿;2013年10月,微信用户总量突破6亿。三年时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微博大国。截至2013年8月,新浪微博大学生用户达到3000万,高校日使用微博用户达到1000万,以使用微信、微博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渠道[6]。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微时代”的“微工具”、“微媒体”,了解学生、管理学生和积极引导学生,必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育管理者不能把“微媒体”看成洪水猛兽,应正确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微工具”“微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把“微工具”“微媒体”作为解决问题的载体,把更多信息(国家政策、就业信息)分享在“微媒体”上,并进行讨论和解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微招聘”“微简历”“微求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通过“微媒体”提升教育管理成效。90后大学生自尊心强、个性突出,从心理上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教育管理者可通过“微媒体”与其互动,让学生知道教师关注他们,赞赏他们,无形中树立了学生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提升了教育管理成效。最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教育管理者可通过“微工具”“微媒体”将班级的管理信息、通知公告、工作情况晒单,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三方交流平台,全程监控、及时沟通、保持联系,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思想及时点评纠正,对于学生的成绩及时肯定和鞭策,利用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网络形象的特点,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微时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大势所趋,“微工具”“微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顺应大学生需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科学地使用好“微工具”“微媒体”,创新“微教育”“微教学”“微管理”,必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为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许静静 王华容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焕英.“微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孙林雪,蔡培,厉东伟,刘莉.“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路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卫珍妮.“微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4).

[4]张宪林,方立琴.对“微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4,(4).

[5]刘晓雪.微时代下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3,(4).

[6]赵剑影.大学生微博用户破3000万成新媒体应用主力军[N].工人日报,201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