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

时间:2022-06-20 11:36:00

诠释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

摘要: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如何妥善安排劳动力就业,特别是有效解决初级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简要回顾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从三次产业视角探索了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关键词: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劳动力供求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了低迷,但劳动力就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以往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不呈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二者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而扩大就业也将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近年来我国发展方式转向了依靠资本密集型产业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见不能仅靠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再有,由于欧美日韩等国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大量的外向型企业出口下滑,就业压力加大;另外,当前我国已步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时期,结构性失业矛盾不可避免。因此,如何有效扩展劳动力就业途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压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优化了闲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而长期的“内在靠投资,外在靠出口”的经济增长格局,使简单制造业、加工贸易业及初级服务业成为吸纳初级劳动力的重要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但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随之而来的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据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以来,我国共遭受超过100项的贸易壁垒,占世界各国(地区)同期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1/3;仅2009年涉及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案就超过百起,涉案金额巨大。受此影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业劳动力的需求骤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引发了农民工的“返乡潮”。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来看,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中的简单加工类企业与第三产业中的初级服务业。也就是说,受经济危机冲击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从侧面反映了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升。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将由“投资和出口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模式转变,内部调整造成的就业门槛提高也将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及农民工返城、返岗困难增加。

此外,由于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加。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630万,比2009年增加20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预计2015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91万,就业压力日趋增加。当前就业形势的转变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诟病将进一步增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评估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指标很多,为使数据反映出就业的精确变化,首先运用岗位空缺和求职者比例这一指标来评估。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是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也称求人倍率,表明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这一指标对每个季度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较为细致的反应出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从表1的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可以看出2007年和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但从2008年末开始,求人倍率小于1,职位供不应求。表明金融危机后我国就业市场发生显著变化,供过于求,有所增加。

但表1的就业市场变化结论却无法准确判断我国的就业结构,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就业问题必须从细节着手,确定造成就业市场的变化原因、劳动力需求结构及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领域。表2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各产业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我国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其中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强劲。未来的促就业政策应重视这两次产业的作用,特别是要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局势的扭转。

三、三次产业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分析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虽然依然严峻,但是在政府的调节下得到一定改善。但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需要制定长期政策措施,确保就业局势基本稳定。下面将根据三次产业的划分,探索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途径。

(一)第一产业与劳动力就业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耕地资源反向增长以及追求农业规模经济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如何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我国政府解决就业工作的重心之一。

针对第一产业就业压力增大,而吸收能力萎缩的局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首先,当前城镇就业压力使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艰难,适当减少对城镇就业的依赖,发挥农村本地吸纳就业能力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农村地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容量;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民就地择业。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的完善,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以往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信息不完善,因此,应通过传递就业信息,设立指导部门,提供就业服务等手段,减少盲目流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流动。

(二)第二产业与劳动力就业

第二产业主要有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受到较大冲击,但自2010年得到一定缓解,2010年第三季度与上一季度相同的100个城市中,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近十万人,这表明第二产业已逐渐走出危机的阴影。在未来促进就业的过程中要利用制造业的复苏来带动对劳动力的吸收;同时进一步加快制造业的升级转型,通过产业调整,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稳定其就业能力。另外,我国建筑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中,房地产行业将是经济发展的热点,继续重视此行业的稳定发展也可缓解就业压力。

2010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的第二产业部门一方面可以带动我国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第三产业与劳动力就业

我国第三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从上文表2就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巨大市场。

据中国劳动保障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出现了5.6%的增幅,比上年同期需求增加20万人,这表明“家庭服务业”具有强劲的需求增长势头。此外,第三产业中的高新产业对人才具有较大需求,例如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数分别为1.85、1.84和1.75。但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力结构的失衡,符合条件的劳动力有限,需要政府通过就业培训指导等手段,减少此类供求失衡,提高就业水平。

现代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主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可以围绕这一行业,增加新的就业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考验,而当前解决就业的重点是初级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高校毕业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应提高产业化程度和现代农业,为此要培育具有现代新思维、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的政府公共服务。第二产业要淘汰过剩产业并培育新技术产业,这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就业的难度,但也是促进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契机。与此同时,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产业,通过政府扶持、强化职业培训等,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低碳产业,这些产业都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综上,劳动力的就业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大环境下,要将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选择促进就业政策的时不能仅仅注重政策的短期效果,更应注重长期效应,实现充分就业才是未来经济政策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