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34

原型设计论文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1

案例(case)是对企业特定管理情境的真实、客观的描述和介绍,是企业管理情境的真实再现。这个概念包含两个关键点:

1.“管理情境”:管理情境往往涉及组织中人员、事件、行动、过程、环境,通过事实、对话、背景介绍、以及数据与图表等形式体现和表达出来。

2.“真实、客观的描述”:所谓真实、客观,一是强调案例是基于事实的,是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和描述,不能凭空杜撰与虚构,所以案例不同于小说。二是强调案例是对事实的白描本

二、案例型毕业论文

案例写作可以作为管理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种形式,以案例形式来写作毕业论文(称为案例型毕业论文),在内容、方式、方法、结构上均与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有所区别。

三、案例型毕业论文的特点

1.目的性:案例的写作可以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客观性:案例是基于事实的,是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和描述,不能凭空杜撰与虚构,也不能掺杂有案例写作者个人的主观判断或主观臆想。

3.相关性:尽管案例是对管理情境的描述,但不是随意的描述,它与管理类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相关,就是说,案例必须能说明某个管理问题,不能单纯描述环境,更不能写成与管理无关的事实的堆积。这就要求写作案例的同学必须熟悉有关理论,学过相关的课程,以便能运用相关理论对事实、情境等进行分析和决策。

4.拟真性:案例十分接近真实情况,可以说,实际是什么样子,案例写出来就是什么样子,在案例中,信息都是以半成品状态提供的,而不是“完备清楚、井然有序、一目了然”的,一些数据、素材需要读者做一定的加工、推导和分析;案例中还可以包含有一定的无关信息;而且,有些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可能又是不完备的。总之,高度的拟真性才能使读者思考、分析、判断、比较、决策。这也正是案例的优点。

5.灵活性:案例在写作形式上是灵活的,可以按照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照中心下面的分中心设置小标题写;在内容的表现手法上也是灵活的,可以有白描、叙述,也可以有对话、争论,还可以有数据、表格、公式。总之,只要是为了说明中心和主题,写作形式和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这也是为什么案例这种形式尤其适用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来写作。

四、案例型毕业论文的类型

1.按照素材来源和创作成分的大小,可分为两种:

(1)纪实型案例:案例以真实的企业为原型,事件、情境完全按照实际发生的情况来写,数据真实。只是为了保密起见,可以把企业名称和案例中涉及的人名略作改变处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应鼓励以纪实型案例为主。

(2)纪实-创作型案例:案例以真实的企业为原型,事件、情境基本按照实际发生的情况来写,数据基本真实,但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创作成分。但创作不等于杜撰,创作是以论文的主题和中心为导向的,是以相关理论为框架的,不能脱离这个框架凭想象杜撰或虚构,也就是说,

创作的要合情合理。学生毕业论文也可以写成纪实-创作型的。

2.按照案例的形式和功能,可分为三种:

(1)描述-评审型:这是管理案例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即描述某一管理事件或管理情境的全过程,提供现成的做法、方案或计划,要求案例使用者对其进行评审,指出其长处和高招,也点明其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即这种案例可以描述发现与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对于案例使用者来说,可以起到加深对所学理论之理解的作用和功效。

这种类型的案例如作为论文来写作,则正文部分负责描述客观情况、引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般是一、二个方案),分析部分则负责对正文内容进行评析(方案的优缺点、可行性、方案在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等等)。

(2)分析-决策型:即在情况描述和陈述中隐含有问题,要求案例读者把这些问题挖掘出来,分清主次,探究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提出对策。对于案例使用者来说,这类案例可以起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和功效。因此,在西方国家大学管理学院的案例教学中,这类案例占有主流地位。

分析-决策型的案例如作为论文来写作,必然要通过正文部分隐含一个或数个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要涉及到企业某一个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案例的叙述必然要从大的背景资料逐渐聚焦到某些具体的部门、人物、事件及其所面临的决策困境,但问题的提出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管理情境的描述来揭示问题的。案例分析则负责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

(3)比较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定的同类可比对象同时加以描述,文中提供足够的可供比较分析的信息,要求案例读者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案例使用者来说,这类案例可以起到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和功效。

应当强调的是,上述三种类型的共同之处是:都要进行陈述和描述,并且都给案例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启发性问题。因此,他们不是截然分开的,描述中往往隐含着问题,反之,问题也是通过陈述和描述体现出来的;同时,评审中也必然有分析,分析中也总是带有评审性的;比较型实际上就是把描述-评审型和分析-决策型应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定对象身上。所以,学生在进行案例写作时本

,不要过分强调案例的分类,那样毫无实际意义。

五、案例型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

网络教育学院要求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如果选择以案例形式写作毕业论文的话,应该选择纪实型或纪实-创作型的、描述-评审型或分析-决策型或比较型的案例。这是一个总体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写作要求。

(一)内容及语言方面的要求

在选择案例型毕业论文在写作内容时,应参照以下原则:

1.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最好是以自己工作过的企业或机构为背景、以自己接触或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围绕论文的中心收集材料并进行写作。这样一方面容易收集材料,另一方面自己熟悉的东西容易把握。不写以别人(如配偶、兄弟姐妹)的企业为背景的案例。

学的“管理类”课程相关的内容,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等等。不写纯技术性的内容,不写与所学课程无关的内容。

3.写微观或中观领域的问题,即从企业或行业的视角来写,不写宏观经济问题(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经济全球化问题、全民劳动就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

4.写在现有理论中能找到解决方案或思路的内容,不写带有疆域开拓性质的内容。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案例,正文部分的语言都应该是客观的、中立的,不能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和个人好恶,更不能在正文中就断定事情的结果,以下几个例子是比较典型的反面例子:

(1)“XXX能力很强,他这一英明决策一定能使企业起死回生”。

(2)“张总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着果断、刚毅和坚强,他的一番讲话一定能起到鼓舞员工士气的作用”。

(3)“以王厂长的能力实在无法胜任这样重大的决策”。

(4)“陈卫国(副总)说什么对青年干部不能求全责备,要看主流,看发展,还大谈什么民主集中制,如此云云”。

这几个例子,或是带有主观判断成分,或是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和个人观点。

(二)结构方面的要求

1.构成项目

案例型毕业论文必须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封面、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目录、篇首注释、正文(包括案例正文与案例分析)、参考文献。

2.各项目含义

(1)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副标题为可选项)、作者、学籍批次、学习中心、层次、专业、指导教师等8项内容组成。

其中,标题的确定有两个基本要求:

既要点明案例写作所依据的原型企业,又要点明案例的中心,例如:“A企业的奖金制度”,表明案例的原型是A企业,案例的中心是写“奖金制度”。

案例不同于小说,所以标题的选择应该平实、客观,不能带有浪漫色彩,例如:“不平常的平常心”、“飞舞的雪花儿”,这两个题目像小说的题目,太富于浪漫色彩,既没有表明案例所依据的原型企业,也没有点明中心,不能作为案例型毕业论文的标题。

标题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的类型:

直接式:即标题直接表明原型企业和案例中心,例如:A企业的奖金制度,胜利公司的电子商务设计方案,H公司的财务制度改革,Z公司的绩效考评,大通国际贸易公司的业务风险管理,等等。直接式的标题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抓住原文的中心。

提问式:即以一个问句作为题目,例如:他们为什么离开B公司?新盛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由盛转衰?张厂长怎样用人?A公司的连锁经营为什么失败(成功)?A公司的激励机制出了什么问题?成本为什么降不下来?等等。提问式的标题可以启发读者想象,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暗示式:即标题中不直接点明论文的中心,也不直接点明原型企业,而是以一种非直接的、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某个主题,例如:S公司合资后的难题,张院长的困惑,培训主管的烦恼,财务部经理的烦心事,新的电子政务方案出台以后,进口部新经理上任后,等等。这样的标题不直接说出原型企业和论文中心,可以给人以思考和想象,使读者愿意读下去。

虚实结合式:即正标题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不直接点明主题,在副标题中说明原型企业和论文中心,例如:

鸿雁南徙,团队致远

——C银行国际融资项目的团队运作

“孤独”的创业者

——H公司人员流失危机

三顾茅庐

——B公司怎样招揽人才

这样的标题适合于那些不想放弃标题中的文学色彩,但又得符合“毕业论文标题不同于小说标题”这一要求的同学采用。

(2)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对案例的中心思想、即想要说明的问题加以提炼和概括,说明案

例的类型、案例分析所运用的方法等,一般在500-600字左右。关键词是从案例标题、内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案例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

(3)目录:

目录要求写出正文各部分的标题(写到二级标题即可),以及参考文献,标明与上述内容对应的页码,标题与页码之间加“…………”连接。

(4)篇首注释:

注释通常需要简要地说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和职务情况、写作案例的目的、背景及意义,以及文中的机构名称、个人姓名及数据是否经过掩饰处理等情况,一般不超过300字。

(5)正文:

包括案例正文和案例分析两部分。

案例正文:

案例正文是案例型毕业论文的主体与精华,应通过陈述、描写、对话、数据、图表、公式等形式把作者要反应的事情客观地推出来,正文中不能带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和判断,因此,客观事实是什么样子,正文中就应直接反映出来,当然,作为中篇案例,在结构上要作编排,材料也要有取舍。正文部分的字数一般应在2000左右。

案例正文的结构安排常常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按时间顺序: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安排,又称为“编年史法”,从产生、演进发展,逐次展开。

第二种是按照逻辑关系,分门别类地进行安排,如围绕各个关键问题来组织各自的有关材料,或按照各部分材料性质的异同和关联的疏密来安排、组织。在实际写作中,经常采用设置小标题的方法,使案例层次清楚。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部分是案例型毕业论文的另一个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需要运用相关理论对正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要求“就事论理”。案例型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理”是否说的透,所以分析应该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案例分析部分的字数一般应在3000-4000之间(不申请学位字数在2000-3000字之间)。

从我校MBA学位论文的写作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同学们在写“案例分析”时常出现的问题如下:

A.糊大饼子式的分析:即把有关理论直接“剪切”下来,“粘贴”到论文中,一块一块的理论堆积,相互之间缺乏联系。

B.拼盘式的分析:即作者不知道用什么理论或工具进行分析,所以干脆把所有有关的理论全都搬上来,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好像拼盘,不结合实际分析。

C.蜻蜓点水式的分析:理论和工具虽然正确,但浅尝辄止,没有分析到位,没有说透,给人以点到为止的感觉。

D.突然断电式的分析:即没有分析完,话说了一半儿就不继续说了。

这几个分析中常见的问题是同学们在写作时应着力避免的。

(6)参考文献:

列明写作本论文时参考了哪些主要文献,这些文献中应包括与论文中心相关的期刊文章和书籍。要写出一篇好的毕业论文,作者读过的参考文献至少要包括10篇期刊文章、两本相关的书籍。

(三)格式方面的要求

案例型毕业论文的篇幅一般不超过7、8页,在5000到8000字之间(不申请学位

字数在4000-6000字之间),应条理分明,层次紧凑,突出一个中心或主题,说明一个管理问题。

1.纸型及页边距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210mm)排版。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上、下、左、右的页边距)均设为20mm。

2.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要求如下:

(1)文头:封面顶部居中,3号宋体加粗,上下各空两行。固定内容为:“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2)案例论文标题:封面中论文标题的具体格式为: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若有副标题,则用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作者、学籍批次、学习中心、层次、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例: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5号宋体。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中间用逗号分隔;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期数,中间用逗号分隔。

(11)参考文献:另起页。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空一行顶格排印。内容文字用小4号宋体,多倍行距(设定值为1.25)。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

期刊格式:作者1、作者2…、作者n,出版年:题(篇)名,刊名(版本),卷次(期次)。

图书格式:作者1、作者2…、作者n,出版年:书名,版本,出版者。例:

参考文献(4号黑体)

1.[美]HilaryWalmsley,2000:《转变管理风格》,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小4号宋体)

2.姜法奎、刘银花,2002:《领导科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范春林,2001:《企业雇员心理与行为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

4.郭纯金,1991:《企业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

……

4.表格

正文或附录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在文档中横向居中,编排的基本要求为:

(1)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5号黑体,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

(2)表体:表体的上下端线一律使用粗实线(1.5磅),其余表线用细实线(0.5磅),表的左右两段不应封口(即没有左右边线)。表中数码文字一律使用5号字。表格中的文字要注意上下居中与对齐,数码位数应对齐。

5.图

图的插入方式为上下环绕,左右居中。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图”,用5号黑体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

6.公式

文中的公式应居中编排,有编号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为“(1)”。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转行编排,在加、减、乘、除号或等号处换行,这些符号应出现在行首。公式的编排应使用公式编辑器。

7.数字

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模糊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文中,数字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8.标点符号

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9.计量单位

除特殊需要,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10.页码

全文中封面一页不标注页码,内容摘要(含关键词)、目录、正文等项目均各自独立排印连续页码。所有页码位于右上角,小五号宋体,书写格式为“-X-”。

(四)对案例作者的三项基本要求

以案例形式来写作毕业论文,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从难度上看,案例比一般性论文更难于把握,弄不好就成了流水账,没有中心或分析不透。所以,写案例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里提出三个基本要求,即三个“吃透”。

1.要吃透案例的目的和中心:也就是该案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说明什么管理问题。这是案例写作的出发点。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2

水库建成之后,随着泥沙淤积的不断发展,最终将会淤积到坝前。为了排泄坝前淤泥及维持水库长期使用库容,往往需要设置底孔。在底孔关闭期间,门前会有泥沙淤积[1]。淤积在门前的泥沙不仅增加了对闸门的水平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对闸门的附着力(粘结力),导致闸门启门力增大。由于启门力是选择闸门启闭机容量的重要依据,所以泥沙淤积对闸门启门力的影响是设计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闸门前有泥沙淤积情况下,如何确定启门力,目前还几乎没有方法可循。工程设计中常常是在确定了清水启门力之后,然后考虑到门前泥沙淤积,再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作为有泥沙淤积时的启门力,但该系数确定往往凭经验而定,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文献[2]针对三门峡水库具体情况,曾给出一个有泥沙淤积时启门力经验公式,但在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解决该问题的另一途径就是模型试验。但由于模型试验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至今未解决,如门前淤泥相似等,所以这方面的模型试验工作还未见诸报道,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而工程设计又迫切需要模型试验研究人员提供有泥沙淤积时闸门启门力,因而尽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必要。本文对门前淤泥相似准则及模拟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满足工程设计需要。

2门前淤泥相似准则

粘性细颗粒淤泥,随着其固结程度,含水量不同,其所处的物理状态也不同。当淤泥未固结,含水量较多时,属于宾汉体泥浆。随着淤泥固结,含水量变小,其力学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不再具有泥浆性质,而属于土力学所研究的范围。淹没在水下的坝前粘性细颗粒新鲜淤积物多数情况下为宾汉体泥浆。文献[3]认为,如果淤泥的干容重在810kg/m3~1080kg/m3左右,那么就属于泥浆。表1统计了国内几座大型水库实测的坝前淤泥干容重[4]。可见,这些水库坝前淤泥大部分为泥浆。

对于处在静止状态下的泥浆,作用的外力同时有重力、粘结力及压力,而粘结力起主导作用。由于影响粘结力的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难以用理论关系式表达,但粘结力与切力之间存在如下关系[5]

τ=Ptgφ+C

(1)

式中:τ为泥浆切应力;P为压强;为泥沙内摩擦角;C为单位面积的粘结力。

表1国内几座大型水库坝前淤泥干容重统计

--------------------------------------------------------------------------------

坝前淤泥

工程名称

--------------------------------------------------------------------------------

中值粒径/mm

干容重/(kg/m3)

--------------------------------------------------------------------------------

刘家峡

0.020

900~1000

盐锅峡

0.0435~0.325

1030~1460

青铜峡

0.00607~0.094

1390

龚嘴

0.03~0.04

800~1000

丹江口

0.01~0.039

600~800

--------------------------------------------------------------------------------

泥浆的内摩擦角主要与相对干容重γ′/γs有关(其中γ′为泥浆干容重,γs为沙粒容重).根据γ′/γs可计算出泥浆的内摩擦角[6,7]。通过调整模型泥浆稠度,改变其干容重,可以使模型与原型泥浆内摩擦角相同[8]。如果模型与原型泥浆内摩擦角相同,则由式(1)可推导出如下相似关系

λτ=λP

(2)

λC=λτ

(3)

式(2)、式(3)表明,在泥浆内摩擦角相同情况下,若泥浆切应力比尺能够满足相似要求,就能保证泥浆粘结力和压力相似。

为了导出泥浆切应力相似比尺关系式,列出泥浆静态平衡方程式如下[9]

(4)

式中:p、τ分别为法向应力(压强)和切应力,其下标第1个坐标表示应力分量所垂直的面,第2个坐标表示应力的方向,且有τxy=τyx,τxz=τzx,τyz=τzy;ρ为泥浆密度;X、Y、Z分别为单位质量力在x、y、z方向的分量,当质量力仅是重力时,则X=Y=0,Z=-g.

若模型与原型泥浆相似,则模型与原型对应的物理量必成同一比例,即

(pxx)p/(pxx)m=(pyy)p/(pyy)m=(pzz)p/(pzz)m=λp

(τxy)p(τxy)m=(τxz)p/(τxz)m=(τyz)p/(τyz)m=λτ

xp/xm=yp/ym=zp/zm=λL

ρp/ρm=λρ;gp/gm=λg

式中:脚标p表示原型;m表示模型。

将上述比例常数代入式(4)中,进行相似变换,得到

λp=λγm/λL

(5)

λτ=λγm/λL

(6)

式中:λp为泥浆压强比尺;λτ为泥浆切应力比尺;λγm=λρλg为泥浆容重比尺;λi为几何比尺。

宾汉体泥浆的切应力方程为

τ=τb+ηdv/dn

(7)

式中:τ为切应力;τb为极限剪应力;η为刚度系数;dv/dn为流速梯度。τb、η可通过流变试验确定。对于静态泥浆dv=0,则有

τ=τb

(8)

λτ=λτb

(9)

将式(9)代入式(6)中,得

λτb=λγm/λL

(10)

满足式(10)就能保证泥浆粘结力和重力同时相似,而泥浆压力相似是粘结力和重力相似的必然结果。由式(5)可确定浆泥压强或压力比尺。

文献[8]在模拟坝前粘性淤积物局部冲刷漏斗时,正是按式(10)相似条件配制模型泥浆,并使模型与原型泥沙内摩擦角相同,进行冲刷漏斗试验,得到的试验成果较为合理。这表明若模型泥浆配制满足上述相似条件,就能保证模型与原型泥浆作用力相似。

3模拟试验方法

满足式(10)相似条件的模型泥浆有多种选择。在几何比尺λL已定的情况下,影响模型泥浆选择的因素有极限剪应力τb和泥浆容重γm.而影响τb大小的因素又有泥浆浓度、细颗粒含量及絮凝结构等。可见,τb和γm又相互影响。所以实际配制泥浆时需要反复调整泥浆体浓度和细颗粒含量,测定τb和γm值,使其比尺组合符合式(10)要求,并使模型与原型泥沙内摩擦角相同。

关于原型淤泥极限剪应力τb、浆体容重γm和内摩擦角的确定,由于在水库设计阶段无法实测淤泥参数,主要是根据坝前淤积物颗粒级配,参照类似工程实测资料并进行一些分析计算,首先确定坝前淤泥干容重γ′,然后根据原型淤泥颗粒级配及干容重,选择合适的公式通过计算得到τb和φ,或选择相同性质的天然沙样在试验室试配少量试样实际测定τb和φ。泥浆容重γm则根据下式计算

γm=γ+γ′(γs-γ)/γs

(11)

式中:γ为水容重。

将配制好的泥浆按门前设计淤积高程充填到模型中,再在其上部注清水至设计库水位,然后就可以利用闸门启闭装置进行启门力试验。在门前有泥沙淤积情况下,启门力的最大值通常发生在开始启门的瞬间。另外需要指出,由于泥浆的极限剪应力τb与其配制时间的长短有关,所以配制好的泥浆应及时充填到模型中进行试验。否则τb将发生变化,泥浆的相似性将遭到破坏。

模型上的闸门行走支承及止水型式等很难做到与原型相似,因而作用在行走支承及止水处的模型摩阻力与原型摩阻力是不相似的。为了消除摩阻力不相似因素的影响,在同一模型相同边界条件下,分别测定清水启门力和有泥沙淤积时启门力,并令

k=Fsm/Fwm

(12)

式中:Fsm为有泥沙淤积时模型启门力;Fwm为清水模型启门力,k为比例系数,大于1.

由动力相似原理知,模型的k值等于原型的k值。一旦通过模型试验确定出k值后,就可以在已知清水原型启门力Fwp情况下,得出有泥沙淤积时原型启门力Fsp,即

Fsp=kFwp

(13)

关于清水原型启门力,既可以用启门力公式计算,也可以在同一模型上通过试验确定。清水启门力的模型试验,可参见有关文献[10、11]。

4结语

本文在推导门前淤泥相似条件时,其前提条件是设淤泥为宾汉体泥浆。大多数水库坝前淤泥一般较细且未固结,可当作宾汉体泥浆。如果淤泥已固结或为散粒体粗沙,那么就属于土力学研究范围,不能应用该文所给出的淤泥相似条件进行模拟。

参考文献:

[1]XuGuobin,BaiShilu.Modelingstudyonsedimentationconfigurationinfrontofthedamandinthepressureconduitofbottomoutletsbyflumeexperi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1997,12(3).

[2]夏毓常。关于泥沙淤积对闸门启闭力影响的估算方法[J]。人民黄河。1980,(3).

[3]沙玉清。泥沙运动学引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4]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水电站泥沙问题总结汇编[M]。1988.

[5]钱宁,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6]金腊华,石秀清。试论模型沙水下休止角[J]。泥沙研究,1990,(3).

[7]王延贵,等。模型沙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及相似分析[J]。泥沙研究,1992,(3).

[8]徐国宾,白世录。坝前粘性淤积物局部冲刷漏斗模拟相似性研究[J]。水利学报,1997,(11).

[9]希辛柯РИ。泥浆水力学[M]。袁恩熙,陈家琅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57.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3

这样的一个上行/下行非对等分配的方式正符合目前In2ternet服务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数字内容能够以IP层为核心进行汇聚,媒体服务可以以非线性化方式呈现,与观众的直接互动变得可能。一个基本的DVB-IPDC标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事实上,DVB-IPDC标准是一系列应用规范的集合,定义了所有的在IP层之上的功能组件,主要包括有:ESG(ElectronicServiceGuide,电子服务指南)、CDP(ContentDeliveryProtocol,内容投递协议)、SPP(Ser2vicePurchaseandProtection,服务购买与保护),以及NotificationFramew本论文由整理提供ork(通知业务框架)[2,3]。

ESG标准定义了一整套数据模型,用以描述在DVB-H广播网络中,透过CDP所能够传送的各种应用服务以及传输的细节。终端上的ESG处理程序负责辅助用户浏览收到ESG数据和选取在DVB-H广播网络上所传送的服务。

CDP标准定义了在DVB-H广播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上,以IP数据包传送音视频媒体流以及数据文件所需的通信协议集,包括FLUTE(FiledeLiv2eryoverUnidirectionalTransport,单向文件传输协议)、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和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SPP标准则是实现收费服务的基础,定义了保护前述的音视频媒体流广播服务及数据文件广播服务所需的CA(ConditionalAccess,条件接取)与DRM(DigitalRight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而正在制订中的NotificationFramework标准则被用来作为交互应用服务的基础框架,应用服务的数据内容都能以通知消息的形式传输,并通过通知应用服务(NotificationService)的方式提供给终端应用程序使用。在这个通知业务框架中,通知消息被用来作为向终端或者用户提供即将到达的或不可预知的服务事件或者信息。一条通知消息可能触发一系列随之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的交互应用操作[3]。

在DVB-IPDC的框架下,现有网络中IP层之上的各种多媒体应用服务,都可以弹性地跨平台应用。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以提供数字媒体内容为主的流媒体服务,无疑是目前的主流业务。通知应用服务则可以作为媒体服务的附属增值业务或者独立的应用服务业务,提供增强型的多媒体交互应用。

而ESG服务则提供了访问由上述两种基本服务组合的各种不同应用服务的用户界面和访问指南,是与用户交互的接口。DVB-IPDC标准体系结构下文将主要探讨一个基于该框架的,实现上述服务应用处理的移动多媒体终端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具体实现方案。

2系统设计与实现

2.1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总体架构服务端采用实验室开发的DVB-IPDC多媒体综合服务系统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本终端的设计目标是在DVB-本论文由整理提供IPDC的框架内,能够接收服务端用各种协议会话传输过来的数据信息,实现流媒体服务应用、ESG服务应用、通知服务应用的处理及用户配置与注册等管理功能。整个系统以Java作为基础平台进行开发,根据功能需求,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案,如图2所示。1)传输层:向上层应用提供指定会话协议的通信功能。

其中RTP模块主要负责接收音视频流媒体以及具有时间同步、服务相关性要求的通知应用服务数据。FLUTE模块用来接收绝大部分通过DVB-H网络传输的通知应用服务数据。HTTP模块则提供了一个双向通道,使终端可以完成服务注册或者向服务端请求个性的通知应用服务信息,提供了点对点的交互功能。2)功能层:在传输层提供通信服务的基础上,该层负责相关应用服务的数据处理以及终端系统的管理。会话管理模块负责其他功能模块调用下层协议通信模块创建服务接收会话。媒体处理模块负责提供音视频流媒体的解码以及同步处理。ESG处理模块主要负责ESG分片的维护、聚合以及解析,实现DVB-IPDC标准定义的ESG数据模型处理。

通知消息管理模块负责终端接收到的通知消息的解析、过滤、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服务应用投递。订阅管理模块负责终端的服务申请与注册功能。

配置管理模块负责处理用户对终端的系统参数设置管理。存储管理模块负责终端的用户参数、ESG应用服务数据以及通知应用服务的相关信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数据的存储。应用管理模块则向各种应用服务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应用框架,用户通过获取或者订阅启动使用的应用服务都集成于该框架之内,通过公用的接口调用其他模块的功能,使得终端能够动态加载各种应用服务,而具体的应用服务的功能逻辑实现与平台无关。3)应用层:媒体播放器负责播放经解码和同步处理后的音视频媒体流。

ESG浏览器能够显示终端得到的ESG数据信息并支持与用户交互。用户配置使得用户能够设置终端的用户应用参数。通知应用界面容器是用来装载各种通知应用的用户界面接口,提供终端用户与通知应用服务的交互。终端架构2.2ESG数据的处理与显示。

ESG用XMLSchema来定义其数据结构[4]。分片(Fragment)是ESG内容的最小组成单位。根据分片携带信息数据的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3大类共7种类型的分片:①服务信息相关分片:Service、Sched2uleEvent、Content,提供有关服务类型、时间安排、服务内容等应用服务的业务信息;②订阅购买信息相关分片:ServiceBundle、Purchase、PurchaseChannel,提供有关购买组合、价格等相关信息;③获得信息分片:Ac2quisition,提供应用服务的访问途径和参数,对于用户不可见,但却是终端访问业务应用的入口。通过分片机制,终端可以独立地接收和更新不同分片,而不管其发送顺序,并且可以在接收部分的分片后就根据各分片之间的关系进行聚合(Aggregate),通过ESG浏览器展现内容给用户,不需要等待全部分片到达。

目前以XMLDOM树形式来组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管理ESG分片信息。符合ESG数据模型定义的分片到达终端后,通过遍历该DOM树,可以作为新节点加入或者更新相应位置的节点信息,同时检查是否有失效的分片信息,进行删减维护。ESG显示处理采用MVC模式[5],后台DOM树数据对象发生的变化,可以实时地反映到ESG浏览器。

2)流媒体服务与特定通知应用服务的关联与信息同步问题。基于DVB-IPDC框架的多媒体服务相对于传统多媒体服务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支持用户实时交互。流媒体服务不再是单纯的数字媒体收视,而是可以与通知应用服务进行绑定,提供交互应用,并且通知消息与流媒体服务的媒体内容可以进行紧密的时间同步[6]。

前者通过在应用服务ESG数据的Service分片描述中指出了服务关联。而对于通知消息与媒体内容的时间同步,可基于RTP/RTCP传输协议进行。RTP/RTCP协议中的同步采用时间戳方法,不同媒体之间依靠RTCP报文中包含的参考时钟信息和相关的RTP时间戳信息来进行同步[7,8]。

终端系统在RTP协议会话上接收到音视频媒体流和通知消息数据流后,依据同步的各方共享的远端参考时钟,建立一个虚拟的时间轴来决定媒体的下一帧表现时间和通知消息的应用时间。需要指出的是,通知消息并不像媒体数据那样具有持续时间(Duration)的概念[9],目前采取的处理方法是,用每条消息的首包中的RTP时间戳来对齐参考时间轴,在完整地接收到一条通知消息后,用得到的应用时间值设置一个计时器绑定该通知消息,然后提交给通知消息管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模块,由计时器来触发后续的应用处理动作。

3)通知消息管理。在终端的通知应用中,虽然通知消息的处理是由承载的数据内容和通知应用程序决定,但终端系统处于动态变化的移动环境下,行为并不具有可预测性,尤其是在通知消息丢失后,可能会导致终端异常。为此DVB组织提出了一种管理通知消息在特定状态下的潜在应用动作的生命周期参考模型[3]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根据消息本身的时间特性和数据内容的接收情况,通知消息可能处于3种稳定状态和1种过渡状态中的某一状态中,状态之间的变迁具有确定的处理动作。具体如图3所示:通知消息的默认初始状态为Absent,这同时也是通知消息从系统中删除后的最终状态。该状态下无计时器与通知消息关联,从该状态向其他状态变迁意味着加载该通知消息。Loaded状态表示该通知消息已经下载完毕,但是没有后续的被启动媒体播放器,通知应用程序启动自己的应用界面)。

然后该应用服务程序通过会话管理模块调用底层协议通信模块,根据应用服务的访问信息创建对应的服务会话接收应用服务数据。如果是流媒体服务,则将媒体数据信息交由媒体处理模块处理后在媒体播放器展现;如果是特定的通知应用,则经通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消息处理后分发给该通知应用程序使用。如果该通知应用存在交互动作,用户能够通过HTTP模块同服务端进行交互操作(如图6所示)。图6ESG交互与应用服务启动3结束语随着DVB-IPDC的推广,基于该框架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应用必将得到广泛发展。笔者在DVB-IPDC技术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移动多媒体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并对实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相关技术方法作了一定探讨,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一个基于上述方案的原型系统。下一步的工作是在该原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处理,进行平台移植测试。

参考文献:

[1]高鹏,李薰春,谢锦辉.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发展综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3):63-65.

[2]KornfeldM,MayG1DVB-HandIPDatacast:BroadcasttoHandheldDevices[J].IEEETransactionsonBroadcasting,2007,53(1):161-170.

[3]DVBCBMS.IPDatacastoverDVB-H:NotificationFrame2work[S].ETSITS102832,2008.

[4]杨晨,王慧,唐晓晟,等.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电子业务指南的生成与解析[J].电视技术,2007(31):37-39.

[5]任中方,张华,闫明松,等.MVC模式研究的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0):1-5.

[6]蔡倩,谷建华,倪红波,等.基于数字电视中间件的媒体播放器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7(3):737-739.

[7]崔莉,王敏,吉逸.流媒体同步机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73-75.

[8]逄栋,姜昌金.流媒体技术及其开发方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2):145-147.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软件项目开发;风险管理;风险防控

1引言

风险是指在某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些突发的、不确定的因素对活动参与者造成损害、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概率[1]。与其他工程项目一样,软件项目的开发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项目资金透支、工期延长、系统不能满足需求等。因而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将有助于降低开发风险,保证开发质量。

2软件项目风险分类

2.1技术风险

软件在分析、设计、测试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技术问题给软件项目带来的危害称为技术风险,如采用了陈旧或尚不成熟的技术、系统文档编制不规范等。

2.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项目在预算、人员、进度、资源等方面缺乏计划、控制与管理,从而对软件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

2.3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包括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对软件产品定位不清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竞品较多竞争激烈等。

2.4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如盗版、病毒等。

3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步骤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阶段需要识别出哪些风险会影响软件项目的开发,包括这些风险的类别、因素、出处、后果等内容[2]。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专家调查法。就软件项目开发风险问题,征询项目相关行业领域专家的意见,将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形成报告,随后将报告发送给各位专家再次进行征询。如此反复,经历数轮后,当专家们的意见趋于一致时就可得出最后结论。(2)头脑风暴法。将项目开发小组成员、立项单位代表、邀请的专家顾问召集起来,通过会议的方式,就项目开发风险展开讨论交流,以期对项目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分析和预测。(3)风险检测表法。设计并使用各类条目式风险检测表,帮助项目小组识别各种风险。如开发人员风险检测表,可以罗列出诸如开发人员技术水平如何、开发人员是否具有类似项目开发经验、开发人员的人数是否合适、开发人员是否能够自始至终地参加软件开发工作、开发人员是否能集中全部精力投入软件开发工作、开发人员是否接受过必要的培训、开发人员的人员流动是否能保证工作的连续性等条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回答,可以识别出人员因素对软件项目带来的风险。

3.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主要是针对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及其后果进行评估[3]。为完成对各种风险的评估,需建立风险度量指标体系,明确各种风险带来的后果与损失,估算风险对软件项目的影响程度,最终给出风险估算的结果[4]。风险分析时,常使用四元组[R,P,I,W]来对风险进行描述。其中R代表风险,P代表风险发生的概率,I代表风险带来的影响,W代表风险对项目影响的权重。由于能否按照合同规定的软件性能、时间和金额等条款完成软件开发工作,对项目的顺利验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重点选取成本、进度、软件性能三个方面对软件项目风险进行度量,当某一方面的度量值达到或超过临界点时,软件项目将被迫终止。通常风险评估的过程可分为四步:(1)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分析每种风险的发生概率,每种风险对项目成本、进度、软件性能三方面影响的大小,依据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为每种风险赋予不同的风险权重。(2)定义每种风险的四元组[R,P,I,W]。(3)定义项目被迫终止的临界点。(4)预测风险组合对项目的综合影响[5]。

3.3风险应对

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需拟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常用的应对策略有预防风险、风险转移、风险回避等。预防风险通常指通过提高软件项目各阶段的可靠性和规范性,从而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转移是指利用合同、保险、担保、出售、发包等方式[6],将风险发生时的部分损失转移至第三方,以降低己方风险损失。风险回避是指当某些风险的发生不可避免且后果较严重时,可对项目方案进行调整,更甚者则主动放弃该项目,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完成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策略选择后,应形成一个易于理解的风险分析与应对表,如表1所示。

3.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依据前期风险分析结果,监控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加强对项目全过程风险的管控[7]。风险监控的目的是监测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的实际执行效果,看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根据当前风险监控结果及时修正风险分析与应对表,或对项目中新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8]。

4风险防控措施

4.1需求分析阶段

软件需求是软件开发的依据,也是软件验收的标准,因此对软件需求的精准确定就属于软件项目开发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用户开始时很难完整且清楚地对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运行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准确表达。但随着项目的深入,用户对软件的需求可能会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多,甚至有时到测试阶段还会出现有用户要求更改软件需求的情况。这对系统分析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用户、系统分析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需求描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用户希望使用自然语言对软件需求进行描述,而专业人员则希望采用结构化的说明语言,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这样既可以避免自然语言容易引起的二义性和不确定性,又能为下一步软件设计工作提供便利。针对这类情况的防控措施包括:(1)加强对立项单位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现有软件系统的了解。(2)系统分析人员需掌握一些获取用户需求的技术和方式。(3)可将公司已投入使用的类似软件作为软件原型,提交给用户试用,便于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需求的收集。(4)组织由立项单位、系统分析人员和系统设计人员共同参与的需求评审会,最终形成达成一致的需求分析阶段的结果——需求规格说明书。(5)对需求分析阶段完成后用户提出的新需求,可采取留在以后版本升级中处理,如立项单位要求必须加入的,则可与客户商量延长开发时间、增加合同金额。

4.2设计与开发阶段

如果软件产品采用原型法进行开发,虽能降低因需求不明确带来的项目风险,但由于原型法采用循环迭代的方式来不断满足用户需求,这样可能会导致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超出预期的花费和时间,并且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容易使客户对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产生疑虑。针对这类风险,一方面可将生命周期法与原型法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软件开发中以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为主要方法,在部分环节则利用原型法来快速获取用户反馈信息[9]。另一方面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及时告知客户软件设计与实现的进度与过程[10]。

4.3测试阶段

测试阶段常面临的风险为测试用例不完善。这样可能导致测试就不够全面,软件中存在的错误未能发现,使得软件性能降低。可采取的防控措施包括:(1)对测试人员进行软件需求的培训。(2)加强对测试用例的评审。(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用户参与软件测试。4.4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可能会面临客户过于依赖技术人员,迟迟不肯验收项目的风险。采取的防控措施包括:(1)形成规范的《用户手册》,加强对软件用户的培训。(2)做好领导层的工作。(3)宣讲公司后期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管理的规范性。新旧系统切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果转换工作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可靠的安全保障,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正常工作。面对这种情况,一是需要特别注意原系统和新系统的文件保护工作,加强人员的管理和数据的备份;二是根据用户要求、立项单位状况、转换过程中的进展情况调整系统切换进程。

5结束语

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各式风险,对每种风险都需要实施风险管理。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本身也可构成软件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科学地制定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在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经费的支持下,持续完成风险识别、分析、应对和监控等风险管理步骤[11],做好项目开发各阶段的风险防控工作,从而达到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减少风险对软件项目的影响,更好地控制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一平,卢山.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索红军.软件项目风险分析与研究.软件导刊,2017,16(08):128-131

[3]顾单.S公司战略型物料采购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15

[4]百度文库.软件项目的风险分析.

[5]韩最蛟.软件工程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王慧.公路工程施工阶段成本风险管理与分析控制.建材与装饰,2019(24):259-260

[7]梅旭东.M公司卡拉奇核电站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上海,2018

[8]刘强管理.基于国际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34(06):1-9+16

[9]苑隆寅.图书馆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与知识服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重庆,2012

[10]马兴鹏.高校综合分析平台项目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辽宁,2011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点线面一体化;信号类实验实践;科教融合

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产出导向的教学设计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1-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划分了三个阶梯式培养层次:基础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3-4]。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等信号类课程是核心专业课,信号与系统实验[5-6]、数字信号处理实验[7-9]、随机信号处理实验和信号综合处理实践[10-12]是理论课落地的关键点。这些实验实践课的特点是:课程覆盖量大、学生受众面广、涉及学期长,并贯穿整个专业课程学习阶段[13-14]。因此,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对信号类实验课进行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信号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目标

对应工程教育的阶梯式培养层次,信号类实验课程应整体规划并形成体系,有必要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地将目标能力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设计贯穿于各个实验实践环节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打造科研与教学理念深度融合的实验体系和多元化考核模式,使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在阶梯式实验教学中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目前信号类实验对应各自的理论课程,理论知识之间的层次性没有在实验中体现,多门信号类实验课之间缺少统一的体系对其进行整体优化。因此,有必要对多门信号类实验课进行整合,将各自独立的实验内容连成线、扩成面,在内容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样化,在平台上一致化。我们以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为基础,以声音信号、图像信号和视频信号为对象,秉持“设计-综合-研究”的实验教学理念,结合人工智能产业界需求,依托软硬件开发平台,落实到项目开发,最终形成“关键点-任务线-项目面”的层次化、递进式的实验模式,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和掌握信号处理的方式方法,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2信号类实验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在宽口径培养模式下,根据工程认证的OBE理念,从“问题导向”、“任务导向”和“项目导向”三个层次规划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实验的过程管理,将毕业生能力培养有机地导入到分层计划中,使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在阶梯式实践教学中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

2.1问题驱动的设计型实验教学

对于二年级刚接触信号类专业课的学生,其专业知识积累较少,不适合操作复杂又困难的系统性实验项目,在该阶段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实验设计侧重对特定知识点的深度挖掘。以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为例,实验中向学生提出问题:采样频率是否合适?调制解调是否高效?滤波器选型是否合理?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分析系统中涉及的信号处理的几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会设计相应的实验模型,结合傅里叶变换,采样定理,滤波器选型等知识点,通过分析通信信号的特性,深入理解不同实验模型在各节点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从而指导实验中对通信系统中关键环节参数的设定。这种以“大系统”结合“问题点”的方式,既有整体的直观性,又能让学生把知识点“钉”深。例如,针对通信系统中对信号质量的评价需求,结合傅里叶变换,设计实验方法,解决解调信号的信噪比计算和谐波分析问题,如图1和图2所示。

2.2任务驱动的综合型实验教学

经过设计型实验项目的训练后,学生对重点的信号处理方法的应用有了深刻理解,对系统也有整体且全面的认知。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以任务为导向,“连点成线”,实施综合型实验教学。实验中,以身边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为任务,让学生设计该任务的原型系统,综合操作整个任务的各个环节。通过综合型实验,学生能够提炼出核心的信号处理原理,综合运用掌握的信号处理方法对其进行解决,最终观察并分析原型系统的结果与实际案例的特点。为了逼近实际案例,实验还采用阶梯式设计增加任务的趣味性和难度。例如,在电话拨号音合成与识别的实验中,分为三个层级的任务:“理想任务”,“进阶任务”和“对抗任务”。(1)在“理想任务”中,实验条件完全理想化,没有任何干扰,学生只需要理解双音多频信号的合成原理和识别原理,并设计一个原型系统对其进行仿真即可。(2)在“进阶任务”中,提供了一些实际录制的拨号音测试样本。由于这些样本是在真实环境中录制的,因此音频信号中或者有背景噪音的干扰,或者按键的间隔时间也不一致,或者音量大小也不一样,或者其他一些问题。学生拿到的样本没有任何标注,他们需要综合运用时域、频域、滤波、合成和识别原理,去全面分析样本的特性,改进理想任务中的系统原型,准确判断样本对应的拨号数字。(3)在“对抗任务”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互为攻击方和防守方,攻击方想尽方法提高样本的难度,防守方在全面考虑各种干扰因素后,提升系统的分析能力,提高对样本盲分析的准确率。综合型实验任务是实际生活案例的简化版,系统规模紧凑,学生有章可循,通过这些任务,让学生了解系统的方方面面,建立起全局意识。

2.3项目驱动的研究型实验教学

当具备了系统级操作能力后,在信号综合处理实践中,我们引入项目为导向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型实验结合科教融合的理念,“连线成面”,全面考察学生的文献收集、问题分析、方案设计、系统仿真、实物演示、陈述答辩等一系列工程素养能力。面向目前火爆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需求,我们以图像信号和视频信号为处理对象,开发一系列有趣的人工智能项目,让学生探究二维信号处理方法在人工智能项目中的应用。实验中只给出项目要求和需要达到的指标,不指定具体方法,学生需要自己去查阅论文资料、设计方案、进行软件仿真调试、并在Jetson平台或DSP平台上实现和展示,如图3所示。图3硬件:Jetson平台(左)和DSP平台(右)例如,“人脸检测”实验项目要求在硬件平台上检测摄像头捕捉的画面中的人脸区域,如图4所示。学生在实验中需要自行查阅有关人脸检测的论文,学习检测方法的原理,复现并改进成适合实验要求的方法,然后根据硬件平台的性能确定方案选型,最终完成项目要求。通过这种研究型实验项目,可以让学生体验理论知识“落地”成“产品”的简单流程,其中会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工程问题。(1)摄像头质量导致捕获的图像质量较差,理论上人脸的肤色值与摄像头真实获取的图像有色差,如何调整“肤色模型”?(2)摄像头拍摄的真实视频帧中背景复杂,如何改进模型以减小背景干扰?(3)摄像头拍摄的角度、抖动等实际问题也会对检测效果有影响。(4)硬件平台的运算速度会限制复杂算法的运行效率,需要综合考虑算力、复杂度和效果之间的平衡。上述问题都是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遇到的,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柱式人像柱

论文摘要:原始社会至今,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柱式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从人体形态出发历经了种种演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卫等逐渐向视觉上的审美转化。本文追溯了人像柱发展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裸体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二、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

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作为从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代替或加强了建筑的局部功能,与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满的整体结构图式,二者相得益彰。人像柱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渊源,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庙建造的巨大热情,始终是推动柱式语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动力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并具有普遍性。

为追求神的庇护和转生来世,人牲殉葬、献祭、奠基这些看似残暴的行为在古代颇为盛行。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房屋遗址下及周围,两千多年来一直流行着埋藏儿童的瓮棺葬,而瓮棺中的儿童和埋在殷墟基址门侧及当中的武士极有可能就是门神最早的原型。无独有偶,这种以人作为奠基、祭祀的行为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上也十分普遍。如在非洲原始社会的城市奠基仪式上,有将杀害的儿童埋在城市的西门一侧作为祭品的记载;古代日本在建桥时,曾将人牲奠祭桥下;古代苏格兰流行以人血来浇铸建筑基础的迷信活动;在德意志、斯拉夫也有此“劣迹”;在加里曼丹群岛上,甚至还实行过用女奴为大房子的第一根房柱奠基的残暴仪式。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传统纹样;龙纹;现代设计;应用手法

一、传统纹样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如书法、京剧等,这些元素历久弥新,随着中国风的盛行,逐渐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纵览四大时装周几乎每年都有品牌运用到中国元素。DriesVanNoten在2015秋冬系列中,选择了中国传统的云纹和团纹,复古而又时尚。再如2015秋冬Armani高定运用了竹元素,竹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象征,他将汉代襦裙的款式与竹子的印花相结合,更是将中国元素的应用提升到了意蕴层面。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而外界对其了解也逐渐增多,在这个中外设计师一起运用中国元素的时代,对中国元素应用手法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纹样元素里,文章用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龙纹探讨纹样的运用手法也比较典型。

二、龙纹在东西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龙纹,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不仅在华人世界里产生共鸣,就连国外的服装设计师也视之为典型的中国元素,运用到服装中,以提升其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意蕴。中国传统服装是属于平面型的服装,宽松自然,崇尚装饰。西方社会崇尚人体,要求服饰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之美。因此西方的服饰纹样更注重立体的塑造,将装饰纹样与服装的结构相结合,讲究穿着效应,更注重展现优美的人体体态[1]。例如国内一些设计师作品中对龙纹的应用,大多保持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将其表现为平面化的装饰,常采用古代龙袍中龙的形象,并用丝绸面料来衬托纹样的意蕴,工艺表现形式也常采用刺绣、缂丝等。如范冰冰出席活动的龙袍礼服(图1),再如张志峰的Ne-Tiger礼服,在对龙纹应用时,更注重的是丝绸面料的质感和刺绣工艺的精细。这种款式往往更适合出席红毯,中国风十足,但在造型创新方面往往不够。而对于国外设计师龙纹是一种极具东方风情的精美纹样,更注重纹样形式的利用。如Gucci2016春夏高定(图3)中黑色裙子,纹样为金色龙鳞,设计师将龙的形象解构重组,虽然没有具象龙纹,却让人看到层层龙鳞后依然能立即联想到龙的意象。服装设计的解构主义理念以“否定”“颠覆”“消解”现存的服装秩序为目的,往往在破坏中能产生新的样式[2]。不过外国设计师由于对纹样缺乏深刻了解,设计在国人看来显得有点流于表面,有些也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因此在运用不是本民族文化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形式,也要关注文化内涵,当精神与形式相一致时表现出来的才会美好。从东西方对中国传统纹样运用的差异中,可以发现要想更好的对纹样进行运用和创新,就要充分理解纹样的形和意,使其相辅相成,深度发掘不同角度的运用手法。

三、传统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手法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一大特征。在东方服饰中,装饰形象中饱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历史、色彩与民俗传统,其特有的稳定的装饰系统植根于象征寓意中,赋予独有的深度内涵性和文化艺术风貌,积淀而成约定俗成的装饰符号[3]。元素的有效符号化是设计元素的积极表现,它加深了人们对服装的印象,并简化了对其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有效符号化可以将服装元素信息进行压缩及提炼,并归结成为一个和受众脑海中己有印象符号对应的传播符号,这个符号可以是纹样的题材、造型、色彩,通过这些高度提炼的符号化元素对纹样的意蕴进行升华及传播。为此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纹样的运用手法。

1、图形角度分析运用手法

1)传统纹样本身的变形来源于民族传统的纹样除了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经过改变配色和形态、重组后使用,可以简化也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使其复杂化。AlbertaFerretti在2011春夏(图4)中将龙纹进行重新的结构,鳞片与其他造型元素的重新组合,这些图案看似很随意地排列在服装上,但在裁剪时往往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巧妙安排。经过重组的图案,因为打破了既定的格局,给人一种“离经叛道”的强烈新鲜感。在简单的形式中突出强烈的对比。2)纹样多元的排列方式图案在排列上我们可也选择铺满画面,也可以分散式的布局。同一纹样,不同明度面积的对比,排列的疏密关系产生都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形成独特的审美符号。DriesVanNoten在2015秋冬中将对称的龙纹作为一个标志,出现在多款衣服上,这样的布局增添了对称的形式美,也暗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对秩序美的追求。3)纹样呈现的多种工艺中国传统的技法中对图案的呈现方式是有很多种的,可以是印花、编织、绣花、串珠、镶嵌、镂空、手绘等方式。传统的中国纹样往往通过传统的技艺表达显得会更加的生动,不管是LawrenceXu还是Ne-Tiger在表现龙纹这一概念时都选择了龙袍的传统工艺缂丝。并且Ne-Tiger还通过织金的方式来提升整体一桌的华丽度,这些都是对图案呈现方式的传统改造。

2、色彩角度分析运用手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色彩,色彩的选择往往也是能代表民族的内涵。在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来表达民族风时可大面积使用,也可小面积使用作为点缀,但有的时候也可以改变各色彩之间的用量配比,或改变明度饱和度获得更灿烂或更低调的色彩[4]。在传统龙纹的表达中不会将底色选成黑色,用金色来搭配黑色,可是Valentino的设计师在纯黑的底色上绣上金色的龙纹,显得高贵典雅,简单的背景,配上内涵丰富的龙纹,相辅相成。

3、款式角度分析运用手法

1)加减法在已有的造型上适当做的加减法,便可以轻松得到不同的变换形态,但也能保持原有的风貌。适当增加多变的层次和结构,从而可以拼接其他面料,提升韵律感,这也是对原型做出一定的加减法。单纯的加减法用法简便,却能轻松地获得不同于原本形态的其他造型。2)概念法概念法是指在对原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出最能代表原型的各要素,经过变形重组,从而获得形散而神不散的新造型[5]。譬如和服采用盘扣,收腰贴体等元素。如果用概念法来呈现旗袍的风貌,则不必原样照搬旗袍的各个部分。如图6,HeavenGaia2017春夏服装的整体造型灵感来源于旗袍,其保留了旗袍的衣领和盘扣,而袖子等处采用更为现代的造型。特别是顺着龙纹落下的两侧的金属流苏,将龙纹延长出面料的原本范围,使整个龙纹样更富律动感,突破原本平面纹样静止的状态。总之,概念法是在充分理解基本造型的基础上,把基础造型的各要素作适当的抽象化处理,从而获得“神似”的新造型。其实在设计中,无论倾向用何种要素来表达民族风,都不应该割裂地使用每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经过合理的组合来使自己的设计和谐完整。

四、总结

龙纹只是中国传统民族纹样中的一个代表。通过对龙纹运用方式的总结,这些方式依然适用于其他的元素的应用。现代社会是一个追逐创意的时代。而创意的源泉就是这些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手法,将传统的元素提炼创新,不仅仅是对现代设计的填充,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当我们能好好把握元素的图形、色彩、款式,挖掘其内涵,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设计的构思必然不会只浮于表面。传统的纹样承载着各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作为服饰纹样随着服装一起体现着人类社会的人文价值。中国有很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果可以深度发掘肯定能带来巨大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将元素的内容深度的符号化,让更多的中国纹样出现在世界的秀场上。

作者:刘楠 单位:东华大学服装·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涛,吴志明.东西方服装设计师运用中国服饰元素的差异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45-46.

[2]吴春胜.传统与时尚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J].丝绸,2011(01):37-39.

[3]姚远.中国传统龙纹的图像与符号学意义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23-25.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8

集成电路设计实践主要是提供学生一个实践平台,采用先进的集成电路仿真软件,将书本上的知识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加深理解。实践内容既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课程设计中所学知识的应用,又是与最前沿科技紧密联系的。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缺乏与前沿科技的联系,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先进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措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又称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模式。集成电路设计实践同样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型IC设计人才。

2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分析

集成电路设计实践引入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相关领域的学生真正实现学有所用,不仅学习了集成电路设计的软件知识,同时可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工艺模型、电路设计、仿真方法来复现,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一些电路实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集成电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方向,要求将工艺、器件、电路、版图四个方面的理论课程融会贯通,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旨在加强学生对软件的认识,忽略对理论内容的加深与贯通。通过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在保证教学大纲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选择适用性较强的实践内容,使学生一方面能够将各门理论课的知识加深及贯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用人单位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有利于学生加强实践的动力和持续进步。通过研究型实践,对学校而言,可以培养更优秀学生;对学生而言,可以掌握前沿知识、促进就业。研究型实践成果的实现为学生的晋升、发展提供支持。学生的实践研究成果如能公开发表或获奖,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无形中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晋升、发展增加筹码。这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是其他任何实践模式都不可比拟的。同时,研究型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多看文献、多写总结报告,这也为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3.1课程结构优化

指导学生接触各类资料,能够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完成对知识的一个探求过程;对实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使课程体系更全面更科学,更能贴近行业发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3.2采用课堂讨论进行专题研讨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根据课程需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与行业内吻合的实验软件,挑选合适的电路原型做仿真设计,并共同探讨电路的优化方案。

3.3专业资料查询能力培养

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询、整理,鼓励学生从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以充实自己的研究基础。提醒学生要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去伪存真,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分析、解释与实践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3.4指导学生撰写专题论文(报告)

在研究型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分析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等形式记录实践研究成果。在撰写论文时,要求学生要了解实践课题研究报告的一般撰写格式;要先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组织好论文的结构,做到纲举目张;会用简练、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追求文章的长短。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电路讨论,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完成电路设计和仿真,最后完成专题论文的撰写。

3.5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型”的思维模式。

4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4.1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熟练地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内在结构,还要掌握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的基本技能;二是要掌握学科最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了解课程所涉及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是要熟练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原始社会至今,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柱式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从人体形态出发历经了种种演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卫等逐渐向视觉上的审美转化。本文追溯人像柱发展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

论文关键词:柱式人像柱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裸体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二、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

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作为从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代替或加强了建筑的局部功能,与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满的整体结构图式,二者相得益彰。人像柱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渊源,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庙建造的巨大热情,始终是推动柱式语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动力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并具有普遍性。

为追求神的庇护和转生来世,人牲殉葬、献祭、奠基这些看似残暴的行为在古代颇为盛行。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房屋遗址下及周围,两千多年来一直流行着埋藏儿童的瓮棺葬,而瓮棺中的儿童和埋在殷墟基址门侧及当中的武士极有可能就是门神最早的原型。无独有偶,这种以人作为奠基、祭祀的行为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上也十分普遍。如在非洲原始社会的城市奠基仪式上,有将杀害的儿童埋在城市的西门一侧作为祭品的记载;古代日本在建桥时,曾将人牲奠祭桥下;古代苏格兰流行以人血来浇铸建筑基础的迷信活动;在德意志、斯拉夫也有此“劣迹”;在加里曼丹群岛上,甚至还实行过用女奴为大房子的第一根房柱奠基的残暴仪式。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以战俘和奴隶充当祭祀人牲的方式逐渐被其它手段所取代。例如,墓葬中的“俑”原本是活人,其原型为“方相”——一位能摧毁强敌的勇士。

从上述分析出发,不难对人像柱的起源进行如下推测,即作为建筑中一部分的人像柱极有可能经历过一个从人牲——俑——人像柱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此可见,在人类历史上从用人牲殉葬、奠基到偶人、雕塑的转化过程中,“始作俑者”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带头作某种坏事的人,而是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作出伟大贡献的雕塑艺术家。由于时代的发展将人们彻底从精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最初作为雕塑构件的人像柱也逐渐摆脱了抵御、祈求等精神功能,而逐渐将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审美与愉悦作为其主要功能之一,甚至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将人体美的形态抽象出来,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以多样化的手法营造着高贵、典雅和优美的建筑,展现着自身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①乔弗莱·司古特:《人文主义建筑学》,张钦楠译,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9。/

②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1。/

③昌平先生:《中国避邪术》,新疆大学出版社,乌鲁木齐,1994。/

④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1988。/

⑤(英)爱德华·泰勒,刘魁立主编:《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⑥杨伯峻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北京,1960。/

⑦(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⑧EnricoGuidoni,PrimitiveArchitecture,RizzoliInternationalPublications,1987./

原型设计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门神;公共艺术;应用

一、门神文化概况

门神,起源于门户祭祀,最早的门神崇拜即“祀门”之礼。早期的门神形象以神荼、郁垒为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神荼、郁垒慢慢地被秦叔宝、尉迟恭等形象取代。门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是当时人民对英雄人物与美好生活的崇拜和向往,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伴随着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物质水平、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从前的门神形象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部分现代人对门神文化的了解和应用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门神这一传统文化急需人们的再认识与保护、创新。设计师可以设计门神的卡通形象,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视觉效果。这样,门神所蕴含的文化会在再设计的基础上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将更为持久。

二、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壁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吕荆如编译的论著《当代国外公共艺术一百例》中对“公共艺术”有这样的定义:“公共艺术是相应于某特定场所的形式、结构、功能以及气氛情调、风土习俗的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装饰点缀环境,反映风土人情,依环境与建筑而存在。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止于装饰美化的功能,还需要反映出积极的市民精神和社会思想。设计师应通过公共艺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表达情绪,传达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和精神。传统门神形象也是一种公共艺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认识和心理追求,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综合认识,并且具有对环境的装饰作用。

三、门神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1.门神人物形象的造型再设计。在门神艺术创作中,对传统门神的再创作是对其形象进行升华与再演绎,从而让门神形象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促使更多的人了解门神文化,从而帮助门神文化在当代中国得到传承与发扬。门神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个符号、标志,代表着民族特征和地域性文化,展现的是数千年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是打开民族文化、历史与文明之门的钥匙。不仅如此,设计师结合当代设计,将传统门神转变为二维、三维的卡通形象,转变为更有特色的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是对民族艺术的传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推动。门神形象有很多,不同的形象都是造型独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在生活中,常见的门神形象有尉迟恭、秦叔宝、钟馗、哼哈二将等,这些是具有代表性的门神形象。以尉迟恭和秦叔宝的门神形象为例,其原型是上阵杀敌的将军,所以门神形象设计是身穿战袍、披挂铠甲、手持兵器、神态自若,体现的是威猛、神勇的人物形象。再如钟馗,他是捉鬼驱邪的神,所以他的门神形象设计是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昂首挺胸,体现的是威武、凶悍的人物形象。设计师在创作时,常会选择这些人物形象丰满的门神形象进行再设计,一方面展现其形、意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不脱离传统门神创作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让设计更符合现代审美特点,或采用其他设计手段让设计更具有识别性。2.门神在公共艺术中的色彩应用。传统五色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木版门神画中有很深刻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传统色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被确认为正色的五色是青、黄、赤、白、黑,这些正色代表正统的地位,其他的颜色则被认为是间色。人们对这五种正色的阐释为:万物生长时的颜色为青,意为“生”;象征太阳的颜色为赤,意为“赫”;代表明晃晃日光的颜色为黄,意为“晃”;如冰启时的颜色为白,意为“启”;如晦冥之颜色为黑,意为“晦”。五色既被视为正统,则具有特定的观念性。一种逻辑推进方式和思维认知图式在色彩中得到转换,这是人类思想的进步,是“心象”的反映。中国民间公共艺术的用色,主色为青、赤、黄、白、黑,符合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念。设计师在对门神的再创造过程中,可以在保留具有特色色彩的基础上,对色彩进行重构、变异。看似简单的门神画,却有着复杂的工艺。门神文化以其独特性,为当代公共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素材和强有力的支持。无论是传统的门神画,还是现在与门神相关的公共艺术设计,都体现了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将传统门神文化结合现代元素,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在符合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艺术,体现了民族精神,传承了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焦姣.门神画中秦琼、尉迟恭形象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王月洁.中国传统门神艺术形式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王蓓蓓.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门神崇拜——一种社会心理需求视角的研究分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