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4:46:26

仪器分析课程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食品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索

“仪器分析”是基于物质的组成、状态和结构特点从而探究其存在、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理论和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强的课程[1]。近年来,分析仪器已在化工产品行业、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资源利用、农副产品检测检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作为与大家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问题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鉴于此,陕西师范大学已在食品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分别开设了“仪器分析概论”和“现代仪器分析”,即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仪器分析”类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动手使用大型分析仪器的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离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1“仪器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食品专业研究生而言,“仪器分析”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专业知识差异

学生本科阶段专业差异较大,导致研究生期间无法按统一内容体系授课。研究生在本科时的专业主要有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农业机械等,不仅专业差异大,而且来自不同学校(有农业院校、理工院校、师范院校,还包括一些三本院校)其课程培养体系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专业的学生本科阶段系统学习了“仪器分析”类课程(如来自化学专业的学生),有些专业只是作为选修课简单介绍了“仪器分析”课程的部分内容,而有些专业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仪器分析方面的知识。

1.2理论与实际差异

由于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发展日新月异,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开发应用,致使课程讲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也快速更新[3]。该不该把新的仪器和方法及时增加到教学中去,成了教师上课时面临的尴尬抉择;如果增加内容势必会挤占其他计划课时、降低教学效果;如果不增加新仪器设备和新方法方面的内容,待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将会发现自己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已经有部分落伍或淘汰了,从而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培养目标。

1.3课程与教学差异

就“仪器分析”课程内容来说,各种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具有相对独立的原理和理论基础,即各章内容之间联系较少,因而课程显得庞杂,不够系统。同时,分析仪器理论涉及知识面广(含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面对抽象的新仪器和新方法介绍,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不高、教学效果也不佳,学生动手和应用能力并不能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1.4实践差异

学生人数多(一般每个专业70人左右,就研究生而言也有50人左右)、仪器数量少(实验平台上大部分仪器都只有1台,甚至食品行业最常用的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也仅有1台),导致该课程的实验内容部分无法确保每人都有接触或真正实际操作仪器的机会,降低了授课效果。以上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也为“仪器分析”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做好食品专业“仪器分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该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迫切任务。

2“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与实践

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院实际情况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

2.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突破教学难点

目前,虽然市面上有很多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但还没有食品专业专用的仪器分析类教材。因此,在实施教学前根据食品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节选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和实验内容,从而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一些较新的仪器设备及方法,则与各大仪器公司合作,邀请其工程师到学校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从而更生动、形象简化学生课堂学习的难度。同时,为了增加教师课堂讲解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课时将教师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最常用的仪器及所获得到的结果、经验教训融入课堂教育中。这也是本课程教改创新的思路之一,尤其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从当前效果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2.2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现代仪器分析内容繁多、原理抽象、仪器结构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缺乏具体深入的体验、感受认识;同时,其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都十分有限,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了陕西师范大学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虚拟实验教学,把分析仪器的结构图、各部件内部结构、检测原理、检测步骤等制作成可视化图片和动画,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学到知识。同时,还充分利用已报废的陈旧仪器设备对其拆解和组装演示进行解剖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各种仪器的认知感。

2.3改革实验教学方式、针对性设计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由理论教学课和实验2部分组成,而实验是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当前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是仪器设备资源不足,有些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为防止学生损坏仪器,对学生开设的仪器分析实验多为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走过场模式;二是实验内容针对性不强,有些可能与部分专业研究生(多为食品工程硕士)的论文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强,而且其中验证性实验偏多,导致内容较滞后,学生积极性不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是在开设实验前由学院负责仪器设备的教师提供大型分析仪器设备清单,并由研究生、本科生结合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或其所在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的大型仪器进行选择,然后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开同时围着一台仪器,无目地随意观看的局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确保了开设实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之二。

2.4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实验并重、注重实际应用

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考核过去常采用理论考试,实验课基本不作考核,往往导致学生旷课或忽视实验课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将“仪器分析”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将实验课和理论课摆到同等重要位置,而且理论课不再以写论文的形式考核,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达到课程培养目标。

3结语

经过以上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将要改革和探索的内容。

作者:张清安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晓莉,张清安,申远.校企合作培养食品工程硕士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0):387-388.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辅助教学手段;课程教学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是化学类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等模块。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仪器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合理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未来职业岗位的胜任奠定一定基础。

1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硬件资源不足,学生缺乏实操训练

仪器分析实验所用大型仪器每台价格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许多院校受到资金和场地的限制,无法配置课程所需的全部设备,或者仅有1~2台面向全体师生。因此,硬件资源的不足,导致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不能像基础实验那样,采用独立操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实验,只能靠教师演示或让学生做些辅助性的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红外光谱实验中,学生可以进行的操作大多是固体样品的压片;在液相色谱实验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配置溶液、用超声除去气体、用微孔滤膜过滤等。而仪器参数的设置、进样等涉及仪器操作的部分大多由教师演示,学生则少有动手操作仪器的机会。

1.2精密仪器的特殊性使学生使用受到限制

精密仪器的操作技术要求高,使用人员只有在熟悉仪器性能和熟练掌握操作规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实际操作。一旦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仪器损坏,而且相对高昂的维护费用和相对较长的维护时间会给日常教学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通常采用大循环方式组织教学。大多数任课教师为了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或减少故障的发生,在课上只是亲自演示,不允许学生随意开启、关闭仪器,随意旋转仪器按钮,随意改变仪器工作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看演示,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1.3注重培养操作能力,忽视介绍内部结构

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实验原理,了解仪器构造、各部分功能,以及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多数学校在现有条件下,收获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只是学生能在课程结束后掌握机械操作仪器的方法,而学生对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却了解甚少,也不懂常规维护和保养,能力自然不能得到充分锻炼。这对日后工作帮助显然不够,难以满足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1.4辅助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硬件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教学视频来进行辅助教学,对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仪器构造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由于仪器设备型号不同,软件、硬件操作规程差别较大,学生观看互联网上的视频后,面对本校的实验设备可能还是无从下手。例如:利用百度搜索到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教学视频多为721、722、752、UV756MC型号;气相色谱仪教学视频主要是GC120M、AGILENT6890N型;而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等仪器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有限。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开发适合本校的辅助教学手段,用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2辅助教学手段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2.1将仿真技术引入教学

分析仪器仿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一套与真实分析仪器完全相同的虚拟分析系统[1]。它能够借助图像、动画来描述设备的特性,显示实体的真实动作,模仿真实操作过程。国内大型分析仪器仿真技术现已成熟,以由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分析仪器仿真操作系统系列软件为例,它涵盖紫外分光计、红外分光计、气相色谱装置、原子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色质联用分析仪仿真等内容。该系统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开发。软件具备机理模型,虚拟场景逼真度高,且以真实实验数据库作为支撑,能够自动模拟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与真实实验相似的实验结果。操作方式灵活真实,仿真操作过程与真实仪器操作过程极其相似。学生可以通过仿真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的虚拟实验操作平台,完成对昂贵分析仪器设备的模拟操作,就如同在真实的分析仪器上操作。它不仅能够满足日常训练、常规考核以及技能大赛等需求,也为剖析仪器的内部结构、原理提供极大方便。仿真实训室的建立可利用校内现有计算机机房进行扩充,购买相应操作软件。这与添置设备相比,仿真技术投入少、消耗低、使用周期长、维护方便。大型分析仪器仿真软件的引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不仅能满足设备数量与学生数量之间巨大差距的矛盾,弥补办学硬件资源的不足,还可对设备的内部结构、实验原理等相关知识进行形象剖析和立体化讲解。仿真仪器的反复操作不仅不会增加实验成本,遇到操作不当、参数设置不正确时,也不会损坏仪器、出现安全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全面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

2.2合理运用微课

针对仪器分析实验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把有限的实训资源整合到传统教学环境里来,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从技术角度来看,微课这种灵活、主题突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开发仪器分析实验相关微课,借助网络与视频技术,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可形象直观地将实训项目操作技能视觉化,供学生反复观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技能[2]。它还能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能够在课前、课后利用电子设备浏览实训课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时长一般在5~8分钟,主题突出,经过后期制作的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为几十兆字节,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3]。仪器分析实验的微课制作可采用“录像法”,把仪器部件、旋钮、操作方法、实训内容完整地展现出来。如对红外光谱实验中固体样品的压片过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均可全程录制。而对于大型设备,如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一次完整的实验耗时较长,微课的制作可按动作节点把操作步骤碎片化成不同单元,针对碎片化后的知识点进行录制。步骤要连贯,不能轻易跳过。视频的后期制作中,加入关键词,以字幕的形式补充其不宜讲清楚的部分。以G5气相色谱仪的操作为例,可碎片化成以下几部分录制:一是仪器构造,主要介绍气路控制系统、仪器控制面板、进样器、色谱柱箱、检测器(包括控制电路)等;二是开机方法,介绍开机操作顺序及载气流量的调节;三是样品测定,主要介绍主菜单功能,设置温度、桥电流的方法,由于升温时间较长,过程省略;四是取样进样的操作;五是关机方法,介绍怎样返回至主菜单,设置桥电流,怎样关恒流源降温,最后关主机;六是软件操作部分,可使用“Camtasia”录屏软件,将软件操作过程完整录制下来。仪器操作的录制过程,既要有设备的整体画面,又要注重细节,让学生能够在整套设备中准确找到相关按键或旋钮,同时又能看清操作方法。

2.3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保障[4]。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是指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的总称,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和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系统。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点播式教学平台和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点播式教学平台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快速传递,学生可以随时点播音频、视频课件,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而互动式教学平台可使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师也可利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课程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设施主要有全方位的校园宽带网、功能完善的网络多媒体教室、服务器、多媒体教学材料和软件的存储设备。软件方面主要是教学系统平台。教师可将仪器分析课程的课件、教案、专业资料、仪器使用的微课程上传至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先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仪器操作的微课程,熟悉仪器结构和操作要领,然后上机操作,这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目前国内许多院校或公司研制和开发了适合自身需要的网络教学平台产品,如北京师范大学研制的Vcalss、上海交通大学的Answer教学系统平台,都可以引进使用。

2.4其他辅助手段的使用

根据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特点,教师也可选择简单易行的辅助手段,如:制作大型仪器操作流程图,并将其打印、压膜塑封后放在仪器旁边,学生在使用之前需仔细阅读,按照说明进行操作;针对现在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有智能手机的现状,在没有网络教学平台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将微课、视频通过微信发送给学生;也可通过易企秀软件,生成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在课后观看相关教学视频进行自学等。

3结束语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分析仪器的需求较高。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积极探索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帮助学生深入、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为学生独立调试、使用仪器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柳意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田文德,丁辉,姚飞.分析仪器的计算机仿真[J].现代科学仪器,2001(3):41-49.

[2]胡海星,张春霞,张春燕.微课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3):125-126.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3

关键词:仪器分析实验;工程教育;实验教学设计;离子色谱;虚拟仿真

仪器分析实验是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的一门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使用现代工具能力的重要课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1]。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能够对研究和使用现代工具这两条要求形成有效的支撑。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实验课程,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更多的现代分析仪器,以适应我国自动化水平测试工作的要求[2-6]。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持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随之产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7-8]。其中,虚拟仿真实验因其“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本科实验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数以万计的学生在线完成了实验课程的学习任务[9-11]。近几年,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也越来越多[12-15]。离子色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色谱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医学等领域。本文以离子色谱分析实验为例,借助虚拟仿真软件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达到提高学生的仪器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研究及创新能力的目的。该实验教学设计由课前预习、课堂活动、实验报告、课程考核、课程评价和持续改进五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1课前预习在实验操作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做好实验预习,我校与大连慕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关于实验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离子色谱分析实验为例,虚拟仿真实验主要包括三部分:认识仪器、各类溶液配制和样品测试操作。如图2所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仪器结构及各部件功能、仪器工作原理开始,帮助学生对仪器有全面的了解;其次,完成样品预处理的模拟操作;最后,在虚拟仿真实验中,学习仪器操作软件及样品分析测试,为实际操作打好基础。

1课前预习

在实验操作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做好实验预习,我校与大连慕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关于实验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离子色谱分析实验为例,虚拟仿真实验主要包括三部分:认识仪器、各类溶液配制和样品测试操作。如图2所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仪器结构及各部件功能、仪器工作原理开始,帮助学生对仪器有全面的了解;其次,完成样品预处理的模拟操作;最后,在虚拟仿真实验中,学习仪器操作软件及样品分析测试,为实际操作打好基础。

2课堂活动

实验课程最主要的部分是在课堂中教师对实验的讲解和学生的具体操作。以离子色谱分析实验为例,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如表1所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前预习,可以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问题思考及讨论环节的互动时间,降低了因操作失误带来的设备损坏风险。同时,借鉴近年来仪器实验教学工作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16-18],以润物无声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实验报告主要分为七部分:实验目的、仪器与材料、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与讨论、注意事项及思考题。以离子色谱分析实验为例,实验报告设计如图3所示。实验原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仪器基本工作原理的描述,必要的话可以借助流程图来表达。实验步骤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自己的理解情况,而不是照抄实验讲义。实验数据与讨论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的重点考查。实验数据整理及图表的绘制都需要学生依靠计算机辅助,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现象描述及结果讨论,是对学生个人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事项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易错点、难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该部分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及实践能力。在思考题中,第一题主要对仪器重要部件内容的掌握进行考核,第二题是需要学生寻找其他测试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对同类分析问题,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仪器的目的。

4实验成绩评定及持续改进

学生实验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实验过程表现(35%)和实验报告撰写(65%)。具体评分标准如表2、表3所示。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结合评分标准分别对学生的线上、线下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进行打分。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该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行自评,后期再结合学生评教、同行听课、督导听课等方式收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持续改进的理念促进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发展。

5结语

新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设计,以润物无声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虚拟仿真软件辅助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提高了实验课堂效率,降低因操作失误而带来的仪器非正常损耗。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通过教学设计,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实验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第一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问世”[EB/OL].

[2]姚清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22):140-143.

[3]李菲,曹秋娥,凌剑,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仪器分析试验教学改革[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S1):18-20.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化学试剂离子色谱法测定通则(GB/T34672-2017)[S].2017.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化妆品中碘酸钠的测定离子色谱法(GB/T32093-2015)[S]2015.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乌索酸纯度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24773-2009)[S].2009.

[7]卢东方.“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模式下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5):9-10.

[8]贾兰,周铎,赵光.基于“互联网+”的仪器分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方法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130-132.

[9]郭婷,杨树国,江永亨,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215-217,220.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仪器分析;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仪器分析》是基于物质的理化学性质,利用科学仪器对被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形态或结构等分析的一门课程[1],它涵盖了一系列分析方法,如电化学分析法、质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等,是分析化学的一个分支。同时,该课程也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仪器分析》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的、交叉性强的课程,如光学、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学、数学、化学,等等,具有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原理多样等特点[2-3]。以上特点常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仪器分析》是一门仅需记忆的课程,缺乏对课程整体的理解和掌握,更难以将学习内容付诸以实践[4-6]。本文将对近年来在教授环境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1《仪器分析》在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

如上所述,由于《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且不同方法之间的关联性弱,若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内容涵盖,可能造成内容讲解不够深入并浮于表面,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相关内容。同时,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部分仪器分析方法在今后的相关领域工作或深造过程中较少涉及,若讲授所有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在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上均存在较大浪费。并且,由于现代仪器分析手段更新较快但课程内容更新较慢,从而使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后仍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造成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1.2教学方法

《仪器分析》课程包含理论知识和实验两部分内容,两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理论知识部分由于内容较多,且内容的关联度不强,学生常常无法将不同分析方法的原理弄清楚,易将不同仪器的功能混淆。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采用教师满堂讲,学生作为接受者在下面听,对于生涩的理论内容学生无法将其真正理解透并应用,进而造成学习兴趣逐渐下降甚至厌学;并且对于部分理论内容,教师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通过板书或者PPT等文字或者图片形式将其讲清、讲透。实验部分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应用,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实验场地以及学生操作熟练度的限制,学生无法独立操作一台仪器开展实验,大大削弱了实验的最终效果,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1.3考核方式

《仪器分析》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学习后能够根据实际对象,选择相应的仪器并能够根据对象的理化性质选择合理的仪器参数,进而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等分析。若采用常规的考核方式如笔试对相关概念性内容及其相关原理进行考核,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也不能真正评价学生对相关仪器掌握情况,进而出现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一段时间后,易将以往学习的内容逐渐淡忘,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该门课程应有的作用。

2问题解决办法

2.1课程内容的选择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从事相关行业时主要针对环境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及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其中尤以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最为突出。针对以上情况《仪器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就相对简单化,即以分析有机物污染能力最强的色谱法部分为重点,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为次要点,展开对相关内容的讲授;以分析重金属能力最强的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为主,以原子荧光光谱法为辅,并在其中穿插介绍相关物质的化学测定方法。并且,随着现代仪器发展,仪器更新日新月异,课程内容也需要进行及时更新。例如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色-质联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目前检测的主流技术之一。因此,应逐步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如质谱原理、质谱定性、色-质联用技术,等等。基于以上,环境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应涵盖如图1所示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其中光谱分析中包含光谱法原理、红外光谱分析法、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法;色谱分析法中包括色谱法原理、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包括质谱法原理、质谱仪和联用技术,并且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讲授各种方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通过上述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能够根据不同物质的特点选择特定仪器进行检测和分析,使其真正可用于实际工作。

2.2教学方法的选择

《仪器分析》课程内容主要为方法原理和仪器结构与使用,其中有关原理部分内容涉及相对较为广泛且呈现不关联性,课堂教学时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相对较为困难,如色谱法中涉及的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分离度及其相关术语。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相关内容,在采用讲授过程中应多采用多媒体动画,直观反映相关原理。而对于仪器结构的讲授,单单通过图片形式无法真实感受仪器实物,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仪器结构及其作用原理。对于仪器操作方法,传统的讲授可能无法达到熟练地对仪器参数进行调节,而虚拟仿真技术可真实反映仪器各参数的联动,因此,在实际教授过程中采用任务法教学并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以达到真实操作效果。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在讲授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解:直接传授法、直观感受法、实训法和引导法。其中对于常规内容可直接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采用动画演示和直接对实物进行讲解;但以上讲解只能让学生对过程有一定了解,与实际操作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引入实训法(实验操作和虚拟仿真);并且,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设定固定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再分组对相应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以上方法,学生不仅可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更加容易,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药物仪器分析;理论教学;线上线下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教育改革工作也一直都在进行中。不同的专业、不同课程千差万别,需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采用符合学科规律的教学方法。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根本方向不能改变[1]。药物仪器分析是药品质量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总共48个学时。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学习常用光谱分析仪器、色谱分析仪器、电化学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组成部件;常用的检测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的基础知识、定性、定量方法及应用。由于该课程涉及到多种仪器和方法,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各种仪器应用差别较大,很多学生感觉到该课程“凌乱”,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过程难以抓住重点。尽管各种仪器原理、应用有很大差别,但其对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还是存在普遍规律,我们称为“分析化学思维”,而大多数学生往往不能掌握并建立这种思维模式[2]。药品的质量检测关乎国家民生,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作为药品质量检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担当,同时也必须要有科学精神,以及对实验数据真实性需报有敬畏的态度,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药品检测人员。2020年1月爆发的病毒肺炎疫情以来,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和指导下,大部分高校以网上资源平台为基础,开展网络教学和线上辅导,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3]。2020年6月开始,我校恢复了线下上课的模式。通过疫情的线上授课,让我们团队对线下的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如何构建线上与线下课堂结合的高效教学是《药物仪器分析》课程团队面临的课题。《药物仪器分析》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适用于药品质量检测学生学习。主要学习常用光谱分析仪器、色谱分析仪器、电化学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组成部件;常用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的基础知识、定性、定量方法及应用[4]。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探索在药品质量检验专业开展药物仪器分析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希望通过仪器分析学习,能让学生学会掌握仪器分析技术,并且了解其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分析检测行业相应资格证书的技术要求。仪器分析课程从整体出发,紧抓行业核心技术的脉络,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把握,选择核心知识、核心技能选择有代表性对象(重点以药物为对象)将课程内容按方法及仪器原理特点分成模块,将模块分成项目、将项目分解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学习递进组成,构建整体仪器分析知识和技能网络。以下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展开讨论。

1课程目标

《药物仪器分析》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配合《药物分析》、《生物检测技术》、《中药制剂分析》及《天然药物分析》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分析仪器在药物质量检测技术中的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相关知识,熟悉常用分析仪器组成及主要部件、工作原理,了解仪器的发展趋势及应用范围。教会学生常用的分析仪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够完成一般仪器相关方法的结果计算;对常用分析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及保养,并通过熟悉岗位职业规范及要求,能够文明进行实验室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药品质量检验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对药物检测和仪器分析有更清晰的认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我们团队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做了一定的改革措施。

2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作为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必修课程,理论学时共48个学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药物分析仪器发展也日新月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无法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前沿科学技术。譬如教学内容在十年前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为主,但是现代分析仪器已经发展成为仪器联用,质谱分析方法为主的局面。所以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基于以上分析,药物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重点从以前的光谱测定方法向色谱测定,质谱联用等方法倾斜;原来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部分增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先进技术的讲解;同时结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一些常用检测手段,给学生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认识仪器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当今的检测技术完美接轨。具体教学内容分配见表1课时分配表。该教学内容增加了目前的先进检测技术内容部分,从课时分配表中可以看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重点为色谱和质谱模块,共23个课时,占比近50%,而光谱模块分配比例相对比较小,为12课时,占比近25%。课时分配也和目前的检测技术手段接轨。

3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2020年我校开始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扩招,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药物仪器分析理论内容枯燥,难度大,使上述学生学习力不从心,最终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导致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上述表明传统的仪器分析理论教学模式与这门课程的当前发展现状和学生现状严重脱钩,因此需要探索与目前现状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更加积极有效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为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法。由于线下教学的固定性,对于学习能力参差不一的学生很难区分教学。但是这部分缺失可以通过慕课线上教学得到补充。本课程依托我校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基于慕课的线上网络学习+与慕课结合的线下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做小练习、课堂小组抢答和讨论环节与课后线上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

教师课堂讲授36学时,重点讲授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部分可以通过学习通课堂校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针对课堂小练习,对知识点进一步进行讲解,让学生课堂中尽量就巩固好;课堂小组抢答和讨论6学时,主要对知识点综合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学生组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6学时,主要开展问题导向的分析、解答、方案展示。小组讨论选择贴近生活、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问题,还要尽量覆盖仪器分析课程内容[1]。例如在学习ICP-MS时候,抛出讨论问题:如何测定水稻等粮食中的重金属(Cd、Zn、Cu)等元素,加深学生的对各类分析仪器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目的在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老师在学习通APP问题。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的问题涉及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教师全程组织、监督,可以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辩证思维、团队协作、总结归纳、表达交流等核心素养。

3.3线上提问

线上提问环节,这个环节可以鼓励部分胆怯的学生向老师进行提问[6]。提出的问题除了老师可以在线解答学生的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对问题做出解答,这同时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线上提问巩固并拓宽了知识点,老师通过学生的各种提问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教师由教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学生则由过去的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在提高课堂生动性的同时,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点。

4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相应的教学评价改变了过去以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法,结合线上作业、单元考核、讨论;线下上课、作业等过程参与情况、表现情况等的过程考核和期末闭卷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具体加教学评价见表3。

5结语

药物仪器分析理论课具有课堂内容枯燥、理论抽象、重难点繁杂等特点[7],在实践教学中可对教学方法、内容形式进行改革,加强考核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修养。结合药物仪器分析课程特点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自的优势,弥补二者的不足。通过该课程的改革,学生不仅培养了自主学习、辩证思维、团队协作的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其灵活运用能力,初步建立了分析化学思维。本课程在药品检测专业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育人功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09-11].

[2]张海霞,纪永升.讨论式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大学化学,2021,36(1):1-6.

[3]李衍亮,胡俊杰,陈洪伟,等,基于疫情下寓教于乐、立体构建线上《环境仪器分析》理论课程及其仿真实验策略[J].广东化工,2021,48(1):238-239.

[4]梁楠,刘清,林贤福,等.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课程改革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10(5):11-13.

[5]平贵臣,许辉,史全全,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探讨[J]广州化工,2021,49(1):122-124.

[6]何洁,余勤,吴昊.基于中医药背景的实验仪器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12-15.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

药学学科是连接健康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医疗保健行业,它承担着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波谱解析、药事管理学等。其中仪器分析是药学专业的基础主干学科,涉及到各种大型精密仪器,用于对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仪器分析是一门前沿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章节相对独立,概念抽象,学生普遍存在理解困难、缺乏兴趣等问题。因此,本文对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1.明确教学目标,侧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药学院于2012年正式成立,同年开设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内容丰富,目前选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志广主编的《仪器分析》,章节包括电化学、色谱法、各种光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荧光光谱、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以及质谱、毛细管电泳法等。涉及到的仪器类型繁多,方法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涌现新的分析方法和仪器。因此我们学习时不能只见仪器不见方法,更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从整体上把握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操作,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掌握现代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分析方法及相关实验技术,能够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获取可靠的实验数据,并能正确处理数据、合理解释实验现象及结果,同时对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增加文献分享

仪器分析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学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因此,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重视实验教学,对于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不可或缺。为此,在本科生课程中安排了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电位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以及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氟离子含量等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现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课题,分享教师已经发表的论文,结合学生实验,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稳定快速的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检测大鼠血浆中临床药物萘哌地尔的含量,从而得到随时间变化的血药浓度曲线,进一步可求得体内生物利用度大小。另外,针对质谱和毛细管电泳仪这两个自主学习的章节,安排了实地观摩课,教师通过现场讲解仪器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应用特点、技术前沿等知识,让学生对仪器有更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3.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科研带动教学

如何能够更好的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教改措施。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亲自参与课题,深入理解教师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亦可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到最后动手实践完成实验,能更有效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课题、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更能发现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仪器分析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增加多种教学形式,摒弃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春超,刘雯燕,邵建华,等.仪器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1:253-254。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7

一、《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教材现状分析

为适应我国培养现代临床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相关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批优秀的《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理论和实验教材应运而生,其中理论教材主要有9本:邸刚和朱根娣主编的《医用检验仪器应用与维护》、普照芳和贺志安主编的《临床检验仪器学》、贺志安主编的《检验仪器分析》、普照芳和洪秀华主编的《临床检验仪器》、潘建主编的《医疗检验仪器原理、应用及维修》、邹雄和丛玉隆主编的《临床检验仪器》、刘凤军主编的《医用检验仪器原理构造与维修》、朱根娣主编的《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须建和张博梁主编的《医用检验仪器与应用》;而实验教材仅有3本:胡志坚和宫心鹏主编的《医用检验仪器学实验》、普照芳主编的《临床检验仪器学实验指导》以及吕建新主编的《基本检验技术及仪器学实验指导》。很显然,实验教材在数量上远少于理论教材,这就对相关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课题组成员对这些教材进行了仔细翻阅,发现它们都具有基础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但也存在些许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教材都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但通适性不够强,比较适用于临床检验专业的学生,而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显得有些繁多;二是随着新型电子、计算机、生物信息、激光、精密仪器制造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临床检验仪器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实时更新,以将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和检验仪器的不断更新更迅速、更全面地展示给学生。

二、《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教学和实验设置建议

全国近3000所高校,每所学校的生源,所秉持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以及所拥有的经济实力都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在相关课程的设置方面,各高校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我校属于民族高校,在民族高校开设《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课程,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在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高校,《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课程的教学和实验设置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建议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或是自编讲义。如前分析,虽然目前已出版了一些《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相关的理论与实验教材,但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果可以在已出版的理论和实验教材中选到合适的,那是再好不过了,但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些许修改或调整;如果在已出版的理论和实验教材中选不到合适的,那就组织相关人员自编讲义,这个时候,建议高校组织相关学院的老师和附属医院检验科的医师共同完成自编讲义的编写工作,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检验科的医师具有丰富的仪器操作经验,两者的完美结合,必定为自编讲义的高质量和良好的适用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清华大学可以组织其医学院的老师和其附属医院的相关医师进行自编讲义的撰写;武汉大学可以组织其基础医学院的老师和其附属医院(中南医院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相关医师进行自编讲义的撰写;我校可以组织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老师和附属医院的相关医师进行自编讲义的撰写。当然,自编讲义的编写者也不局限于笔者所建议的这些人选,凡是可以为适用性讲义做出贡献的相关人员,都可以进行动员,人多力量大,相信通过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更适用于本校《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课程教学的自编讲义的诞生便指日可待了。2.在实验教学设置方面,建议各高校合理安排。《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课程中涉及的医学检验仪器甚为广泛,包括离心机、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仪器、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临床尿液检验仪器、临床自动化分析仪器、临床电化学分析仪器、临床免疫检验仪器、临床即时检验仪器、PCR核酸扩增仪、流式细胞仪、临床电泳分析仪器、荧光光谱分析仪和原子光谱分析仪、色谱分析仪器、质谱分析仪器和核磁共振谱分析仪器等。高校如果为了开设《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实验课程,计划购置以上所有医学检验仪器,且不说需要多少空间来放置这些仪器,仅就经费而言,学校就无力承担了,因为这些医学检验仪器中,有些仪器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比如一台核磁共振谱分析仪器的价格在百万以上,质谱仪的价格依据性能不同价格在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购买一台荧光光谱分析仪也大约需要几十万人民币,而且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即使学校出资购买了这些价格昂贵的医学检验仪器,也许没用几年就过时了。因此,建议各高校在实验教学设置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对于价格比较便宜的医学检验仪器,比如离心机、显微镜、临床电化学分析仪器、临床即时检验仪器等,可以进行购置;对于已有的资源,可以进行共享,比如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分析测试中心,中心内通常有一些大型仪器,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分析仪和原子光谱分析仪、色谱分析仪器、质谱分析仪器和PCR核酸扩增仪等,与这些仪器相关的实验可以通过与分析测试中心共享资源的方式进行开展;对于价格比较昂贵而且是医院所必须的一些仪器,比如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仪器、临床尿液检验仪器以及核磁共振谱分析仪器等,高校可以通过与其附属医院进行协作的方式开展相关实验;此外,各高校还可通过努力为学生寻找实习基地的方式开展相关实验,比如,高校通过努力将一些医学检验仪器公司发展为本校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一来,部分医学检验仪器的实验即可与相关仪器公司进行合作开展。3.在师资配备方面,建议各高校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对于《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可以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承担,主要讲解医学检验仪器的基础知识,包括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对于《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则最好由检验医师或医学检验仪器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承担,检验医师可以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向学生们讲解医学检验仪器的使用操作和临床医学应用,医学检验仪器公司的技术人员则可以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向学生们讲解医学检验仪器的结构、维护和维修。三者若能完美结合,对于培养大学生在医学检验仪器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展望

当然,各高校对于《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设置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需要多方面的全力配合,不过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医学检验与分析仪器》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的设置会越来越完善,在生物医学工程类以及医学检验类人才的培养方面的贡献也会越来越突出。

参考文献:

[1]王丹丹,余学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改革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20-22.

[2]侯艳,孙玉鸿,王李鸣,等.医工交叉学科《医学检验仪器》的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9.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8

【关键词】精密仪器实训;教学改革;生物工程专业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不仅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技能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工具[1];仪器分析技术逐渐成为衡量科研单位和企业科学研究水平,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2]。因此,基于大型仪器使用的重要性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开设了仪器分析实训课程,旨在培养能掌握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仪器构造和主要部件的功能,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长期以来,郑州轻工业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一直把精密仪器实训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生物工程专业学科的发展需求、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创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开设了应用于定性定量分析、微生物发酵及天然产物分离三类精密仪器的实训项目,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实训。但是通过教学中的答疑情况、毕业设计中独立操作仪器能力及毕业生回访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上述精密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仪器维护意识薄弱,且很难独立地操作仪器,这与该课程的培养要求严重不符,更与我校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大目标相违背[3]。为了提升大学生对相应精密仪器的认知和使用能力,我校对该实训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1仪器实训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目前,精密仪器实训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多两少”和“三重三轻”。(1)学生“听”课多,互动少,大部分学生课前缺少预习,仪器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学生上课时只是“听”课,记忆性地机械操作仪器设备。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互动寥寥无几,导致了学生“无备”而来,“空手”而归的不良局面。(2)实训项目内容多,课时少,每个实训项目的平均课时仅四个左右,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简单介绍实验仪器构造和原理、操作方法和样品处理流程[4],导致学生很难系统掌握仪器构造、工作原理、实训内容和仪器使用方法[5]。(3)教学模式重演示,轻实操,这也是很多高校进行仪器分析实验、实训教学的共性短板[2,4-6]。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人数多,精密仪器数量少,此外,那些价格昂贵,损坏后维修成本大且维修周期长的仪器,一般也采用演示教学的模式[6],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只是观摩,而非切实地操作[2]。(4)教学内容重验证,轻创新,实训项目侧重采用经典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训项目涉及很少,学生只能完成流水线式的操作,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探索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今后科研兴趣[2,6],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5)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实训课程主要以实训报告的书写、数据处理及结果的准确性为考核指标,缺少对学生实训整个过程的系统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反映学生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及仪器使用能力,还造成了有的学生把时间和精力仅用在实训报告的“撰写”上,忽视了实训操作重要性[6]。

2精密仪器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2.1注重课前预习,巩固理论知识。由于仪器理论课程与仪器实训上课时间存在时差性,学生之前学习的仪器理论知识大多都遗忘了。此外,缺少统一的、系统的实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预习的工作量和难度。为此,本专业带实训课程的教师合编了一本涵盖多个实训项目重点理论知识、实训目的和要求、实训内容和流程等内容的教材。实训前3-5周将自编教材发放给学生并告知其实训项目名称及要求,让学生结合先修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强化,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又达到了预习目的。该举措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对实训流程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师将精力主要用于学生实训操作技能指导和问题答疑,增加学生参与度及师生间互动,提高实训课程的上课效率。2.2增加实训课程课时。仪器实训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流程,仪器构造、工作原理及操作规范,实验数据的处理,到实训报告撰写的每一个环节[7]。课时安排少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能走马观花,对课程内容似懂非懂,甚至来不及操作使用仪器。为此,学院在2017版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并将课时增加至2周,充足的课时安排为学生有效完成实训环节提供了保证,同时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及今后科研起步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2.3开展分组轮换实训,转变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多,精密仪器相对不足的客观事实,学院开展了分小组轮换实训模式。如:学院目前共有7个实训项目,所有学生就相应地划分为7组(约6-8人/组),每个实训项目配备2-4台仪器,不同组学生分别参与不同的实训项目且经一定的学习周期后各小组间进行项目轮换,保证了每2-3名学生操作一台仪器。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仪器资源利用效率,创造了每个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有效地解决了演示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提升了实训教学效果[2,6]。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6]。例如:制作、购买和网络搜索了相关视频和flash动画并讲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步骤,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及多媒体优势;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讲授发酵罐实训项目,以学生为主导,集思广益,学生独立设计了生物油脂等发酵实验并对发酵过程进行分析。上述多元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教师授课时间,增加了学生操作时间,提高学生对仪器的直观认知度及激发学生潜能、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2.4精编教学内容,增设创新型、综合型实训项目。针对以验证性项目为实训内容的弊端,如难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社会和企业需求脱节等[6],我院教师分别对质量技术监督局、兄弟院校、发酵企业等多家单位进行了考察调研,最终将一些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紧密、贴近实际生活背景及社会热点问题、突出专业特色、综合性和新颖性较高的实验内容纳入实训课程教学环节。例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分析不同香型白酒中塑化剂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中脂肪酸的组成等。上述实训项目兼顾了新颖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也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学而可用。通过增设创新型、综合型、实用型项目,不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增加其专业自豪感。2.5改革仪器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仪器实训课程的考核要突出一个“全”字,应形成一套涵盖课前准备情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把评价体系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部分,分别占综合成绩的70%和30%。其中平时成绩又包括了预习报告成绩(20%)、指导教师评价(50%)、实训报告(30%)。考试成绩包括仪器相关理论知识和仪器使用方法两部分,各占50%。较以往重结果,轻实操的片面考核方式,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反映学生的精密仪器的理论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很好地让学生对实训的每个环节都引起重视,进而提高精密仪器实训教学质量。

3结束语

仪器实训是大学培养能掌握当代仪器理论知识,且具有独立操作技能及解决关键问题能力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精密仪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采取了合理安排教学课时、精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及改变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密仪器的利用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与我校培养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一致。随着仪器分析实训教学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仍将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研讨和改进,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亚云.有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80-183.

[2]陈文娟.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9):157-159.

[3]李可,赵颖颖,栗俊广,等.以肉类为载体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7(8):148-149.

[4]杨梅,常文贵吴菊,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8,46(12):164-165.

[5]周立敏,杨桂朋,高先池,等.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1):148-149.

[6]孙萍.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7,45(4):144-145.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翻转课堂的理念和特点

翻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又称为“颠倒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在网络上的音视频电子教材等数字材料自主学习课程,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学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问题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形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学者J.WeleyBaker于2000年提出。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教师JohnBergmann和AaronSam用视频软件录制PPT课件并配音,将所录制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嘱咐学生提前在课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时间则主要用于老师集中答疑和问题讨论,或对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1]。继首次实践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帮助更多的教师理解和接受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林地公园高中于2012年1月30日举办了第一个翻转课堂开放日,向参观者呈现翻转课堂的运行情况和学生们的学习状态。2007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利用网络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视频授课并获得成功,他录制的每段视频课程长约10分钟,采用电子黑板系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由易到难逐步进阶且互相衔接进行教学。教师在网站上开发了一种练习系统,详细并完整记录了每位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练习记录,教师据此可轻易得知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他名字命名的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认为正式打开了未来教育的曙光,而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使其逐渐成为当前全球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翻转课堂是通过逆向安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倡导以学生主导、教师辅助,重新编排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内容、性质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涉及以下四点:(1)制作精美的教学视频;(2)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3)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4)把学习从追求学历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短小精悍教学视频的使用和传统教学流程的调整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具特色的两大标杆性要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流程,具有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时间、空间上都受到限制,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课堂讲解为辅的新型教学结构,可使教师从课堂满堂灌角色中释放出来,并强调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以及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学习,可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学生课前通过PPT课件和视频自主学习,教师课上有针对性地攻克重难点并答疑解惑的教学流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学习时间、空间和途径,而且也对增大资源共享和教学信息量提供较大的帮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重难点在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并总结归纳学习知识点,同时开展团结协作交流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

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现状

仪器分析课程是普通高师院校化学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仪器分析是一门仪器课程,涉及物理学、电子电工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具有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强、内容更新快等特点。仪器分析实验作为仪器分析理论课程的有力补充,能加深学生对仪器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仪器分析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2]。就目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较抽象,对仪器的原理、构造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学习热情不够高。仪器分析实验所用的仪器精密度相对较高,学生真正操作或是会操作的仪器类型非常有限,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差,进行毕业设计或者就业应聘时面对仪器无从下手,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是师范院校,绝大部分学生将来就业的单位为中学,而中学基本上没有使用仪器的机会,因此造成学生对该课程不太感兴趣,重视程度不够高。对于实验课程,大部分学生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抄一下书中的实验内容,缺乏深入思考,也未完全理解实验基本原理及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实验习惯不好、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如不及时记录实验数据、擅自更改实验数据等。我们在总结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了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翻转课堂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发达的现代教学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提前制作精美、生动的教学课件,同时引入新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并将其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通过微信、QQ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自主观看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及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自由讨论,消化吸收知识,对于有疑惑的知识也可以事先相互讨论,如对问题实在难以解决则可记录下来,留待教师解惑。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则主要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并通过一定的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传统的“课堂授课讲解+课后作业巩固”转变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针对答疑”的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3]。截至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应用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4-5],而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则更少[6-7]。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是仪器分析理论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课程教学模式亟待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应用很多仪器,课程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实现分析仪器的规范操作和正确使用。随着分析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发展,基本上所有仪器设备都实现了电脑联网操作,较多进口仪器设备的操作软件还是英文操作界面,必须提前熟悉这些仪器的操作才能大大提高仪器的运转效率,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内容。因此,针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课程特点,在该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和适合的。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改变教师手把手地教授仪器的使用的方式,而让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视频,并查阅相关的理论教材和文献资料深入理解仪器构造和操作流程。我们根据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要求,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获取并整理了一系列新颖、生动、短小精悍的网络视频,对于网络上缺少的教学视频我们就自己进行制作(特别是设备操作类的教学视频),实现针对性教学。对于有条件的实验,我们还尽量提供一些虚拟仿真操作软件和设备模拟动画等,为学生提供模拟环境以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进而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身预习的效果,加深对仪器结构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教师将这些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如何引导和督促学生在课前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是否成功实现的关键。由于目前高校学生的日常活动十分丰富,社团活动更是应接不暇,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课前自学时间。为此,我们专门针对这些情况设置了被动式和主动式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借助学校的网络平台和多种网络资源,我们对网上的教学素材进行设置,允许学生在线观看且不可下载,并对学生在线学习的内容和时间进行统计,即可直观量化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此外,依据翻转课堂的主旨“以学为中心”,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学习。针对每个实验内容,我们不仅通过网络平台每个学习阶段要完成的内容,而且提出一些具体的实验案例思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在实验前设置了一些涉及实验具体操作、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正式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之前,由教师随机提问每位学生1至2个问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将作为该实验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切实加强学生在实验教学课前的自主学习效果。在学生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监督,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在学生实际操作之前,将全体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并在学生操作或等待仪器给出数据的间隙,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并结合实验内容加深学生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范围,提出某些新型物质的实际检测方法和要求。在小组完成仪器操作和使用过程中,我们督促学生相互合作与讨论,遇到问题先组内探讨,解决不了再询问教师。教师依次巡视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指出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避免损坏实验仪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实验仪器使用过程中的重点步骤和操作难点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提问,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并结合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和点评。按照课程要求,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正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以“测量维生素B6注射液中维生素B6的含量——分子荧光光谱法”为例设计并实施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三个方面,详见图1。(1)课前:教师将提前录制的有关荧光光谱仪使用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设置关于维生素B6注射液中维生素B6含量测定的相关问题,如:测定维生素B6含量的实际意义、常用的测定方法、国标规定的测定方法等。根据学生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预习报告的书写。(2)课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维生素B6注射液中B6的含量测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将学生4人分为一组,指导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和问题释疑。教师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当实验项目完成后,教师对实验重点步骤和操作流程进行提问,并最终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3)课后: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处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照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性和灵敏度的综合评价。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升。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从实验当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让学生确实觉得学有所值。

四、结论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仪器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现代电子类科技的发展可以从仪器分析水平上体现出来,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对21世纪的创新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优异直接影响了理论和基本传授及训练。[1]仪器分析是运用仪器,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及状态进行分析的学科,广泛渗透在食品、药物分析、物理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2]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细致、精准地科学研究技能,因此在整个分析化学的教学环节中占有特殊的地位。[3]高等学校有关专业教学中,仪器分析课程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我校药学院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近几年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仪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为32学时,新增6个大型仪器类实验项目,足可见学校对仪器实验技能及学生培养方面的重视。

多年的实践效果表明,虽然实验员将实验所需的试剂、仪器等全部准备好,仪器每次甚至提前半小时预热好,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实验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这些问题主要有:(1)由于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两种仪器,设备落后,给予学生的上课内容也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知识点较落后,阻滞了学生在仪器化学课程上的发展。(2)学生对于仪器分析化学没有系统的认识,实际操作中也没有将样品环境进行区分的概念,觉得只要是教学中所涉及的物质分子、离子就会自动地分离分析,对仪器分析实验中的一起使用产生错误。

根据这几年对仪器分析化学这门实验教学课程的实践,我们对其进行了以下改革:(1)精改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用的仪器操作,分析范围争取做到面面俱到,具体课程请看右表;(2)仪器分析课增加了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红外光谱仪和原子吸收仪这四个新型实验课,通过理论课讲基础,实验课实践操作的形式,将仪器分析这门课更具体、生动的灌输到学生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理解中来;(3)教师配合实验进度,给学生们提前播放即将进行实验的仪器使用课件,课件中包括分析仪器的原理和结构,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学生在上实验课的时候,能结合所学的课件将仪器更好的了解和应用。在保证学生基本的实验课程完成后,我们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并落实了开放式实验,此阶段主要是由学生的主代老师选择题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一起修改方案,最后选择最合理的仪器分析方法,设计出涵盖采样、前处理、测定、数据处理等一系列的方案,然后学生预约时间,根据不同的仪器每天最多可接待10-15名学生,每天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实验,不限时间段。此阶段主要针对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开放实验中孕育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创新热情,培养了创新实践的能力,收获颇丰。

通过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首先加强了学生的预习环节,使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其次丰富了实验的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层面;最后实验考核的综合化,是考核标准更加的多元和客观,得到了领导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实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维武.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83-85.

[2]赵瑞,魏永峰,雷根虎,等.大学化学,2000,1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