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
  • 创刊时间1986
  • 影响因子1.68
  • 发行周期月刊
  • 审稿周期1-3个月

中华中医药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中医药》是一本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一本医学类杂志,该刊是北大期刊、CSCD期刊、统计源期刊,主要刊载医学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与实践。该刊创刊于1986年,出版周期月刊,影响因子为1.68。该期刊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A 化学文摘(美)、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哥白尼索引(波兰)、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收录。

出版信息:
期刊类别:医学
出版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纸张开本:A4
基本信息:
国内刊号:11-5334/R
国际刊号:1673-1727
邮发代号:18-90
全年订价:¥1540.00
查看更多
投稿咨询 立即订阅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杂志介绍 征稿要求 数据统计 文章选集 联系方式 常见问题 推荐期刊

中华中医药杂志介绍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创刊,2005年更名)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部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刊,本刊以“把握前沿、探索未知”为己任,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中医与中药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全面反映中医药学科(含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交流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信息,为发展中医药学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服务。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

本刊主要资助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本刊主要资助课题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202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30087)、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30100)、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HANCET-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505405)、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31072001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J50301)、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100006)、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512605)。

中华中医药杂志征稿要求

来稿须符合本刊体例的要求。论著类主题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文字简练。研究类,科研设计合理,实验观察客观,数据真实准确,正确使用统计描述及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全文(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4000字,综述不超过5000字。凡具有重大意义或属于国际竞争的,请予说明。各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或博士生论文,请于文题页左下方脚注中标明,如“XXX基金课题”并写明课题编号,并请附寄课题证书复印件以便核实。我刊优先刊登部级、省部级攻关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的论文。论文刊出后,课题获部级、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请将获奖证书复印件寄至我刊。

来稿一经本刊接受发表,意味将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外文版、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专有使用权自动转让本刊,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任意转载和摘编。若作者不同意,投稿时应声明,未作声明者视为同意。本刊发表的论文受版权保护。

1.文题:题名应简洁、确切、醒目,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文题名一般20个汉字以内;外文题名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第1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专有词首字母大写),定冠词“the”省略;一般不使用副题名。

2.作者:作者最多不超过12名,作者姓名及排序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使用全称,以单位介绍信公章名称为准,具体至院系、科室,邮政编码)加圆括号另列于作者姓名下,不同单位作者右上方加数字上标,以示区别,不同单位以“;”分隔。指定通讯作者,并补充通讯作者详细联系方法(包括具体地址、邮编、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脚注于文题页,文后请附作者简介。指导者加圆括号列于作者姓名旁,其他要求同作者。

3.摘要及关键词:论著、临证经验及研究类文稿,应附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200-300字,列于关键词、正文前;关键词3-8个;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摘要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段格式撰写;指示性摘要(200字左右)可除外。英文摘要亦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在前大写,名连成一词,加英文连字符,不缩写)、单位名称(按统一公布名称),作者1-3名应全部列出,3名以上作者只列前3名,之后加“,etal”,英文需隔行打字,其他格式同中文要求。

关键词:西医学尽量使用最新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交流中心编译的《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中的汉译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医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年及以后各版)矛盾,以后者为准;中医药学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情报研究所《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词语英文翻译以意译、直译相结合,中医药专有词汇建议音译。

4.引言(或绪论):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可简要介绍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国(内)外未曾报道”应写“作者未见文献报道”。

5.正文:一般论文不强调统一格式,临床和实验研究类文稿内容格式宜有共性,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逻,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6.结论:应准确、完整、精练。如果不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7.科技名词术语:使用1989年以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和医学相关学科的名词,暂未审定公布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医药词语全文应统一。

使用英文缩略语,文内首次出现时,应先注明中文全称,括号内注明英文全称及缩略语。中药一药一名,不可连写,使用药典名称或常用名,一药多名者,文稿中应统一;如属引用医籍内容,可按原书所用;地方药应加以注释。西药中文名称应按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逻的《药名词典》中的化学名,可在括号内标注商品名。草药注明拉丁学名。中医古籍使用全名,如文章内容需要,可标注相关版本信息。

8.图表、数字及计量单位:图表要求少而精,病理照片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表格编排采用“三线式”,每幅图表冠有图题或表题,表内同一指标的有效位数应一致。正确使用阿拉伯数字及中文数字。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按照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具体可参阅《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9.符号和缩略词:数字公式、计算式和化学方程式、分子式等均应用符号书写,可另注明所用文种(如拉丁文、希腊文、日文)、字体(正斜体、大小写)和形式(上下角标)等。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

10.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的、对本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正式文献,以近期发表文献为主,内部资料、文摘、转载、保密资料、未等不得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内标注及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格式内容按照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本刊规定,在引文末右上角按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注明,如[1]、[6,15]、[2-5]。中文文献应同时提供对应的原始英文,若无,请翻译并注明。日文文献中的汉字不可以我国的简化字代替,可提供参考文献首页复印件以备核实。

参考文献的作者1-3名应全部列出,3名以上作者只列前3名,之后加“,等”,英文加“,etal”;外文作者姓列在前,名列在后,且缩写不加缩写点。外文杂志名称按《IndexMedicus》中医学期刊名称缩写书写,不加缩写点。

中华中医药杂志数据统计

历年影响因子和发文量

主要机构发文分析

机构名称 发文量 主要研究主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696 中医;中药;细胞;慢性;证候
浙江中医药大学 1057 中医;细胞;辨证;中药;蛋白
上海中医药大学 927 中医;细胞;中医药;证候;慢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 882 中医;中医药;证候;中药;病机
南京中医药大学 832 中医;细胞;中医药;中药;辨证
河南中医药大学 785 中医;艾滋病;中医药;慢性;细胞
广州中医药大学 746 中医;细胞;慢性;综合征;针灸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680 中医;证候;糖尿;糖尿病;慢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614 中医;中医药;糖尿;糖尿病;证候
福建中医药大学 613 中医;证素;辨证;细胞;综合征

中华中医药杂志文章选集

  • 基于健康状态探讨治未病现展 赵文; 李思汉; 李灿东
  • 国医大师及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经验征稿通知 
  • 中医药临床观察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赵艳青; 黄丽; 李青松; 项敏泓; 缪晚虹; 娄政驰
  • 论中西医的整体观念 周荣易; 马丙祥; 韩新民; 王娇娇
  • 浅谈中医的世界观 卢坡
  • 和论——中医对健康的解读 宋镇星
  • 论中医微观辨证 宋美芳; 陈家旭; 彭晨习; 孙雪彬; 张曼; 闫秋莹
  • 和——中医学的健康观 陈元; 何清湖; 朱珊莹; 张国松
  • 网络药理学——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新视角 陈海彬; 周红光; 李文婷; 程海波; 吴勉华
  • 《中华中医药杂志》述评栏目征稿通知 
  • 论肠道微环境是从脾论治肝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张晨阳; 刘天浩; 王维; 姚政; 易杨; 肖倩; 陈文慧
  • 中医健康管理参与慢病管理的原则 雷黄伟; 陈淑娇; 李灿东
  • 从李时珍学术思想论中医药整体性 佘燕达; 鞠宝兆; 徐兴稳
  • 天地思维与阴阳五行 尹怡; 蔡超产
  • 基因多态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个体化针刺治疗中的可行性分析 宋亚芳; 李丹丹; 裴丽霞; 孙梦珠; 翁晟捷; 张玉洁; 孙建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社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邮编:100029

主编:佘靖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