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考察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53

旅游考察报告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1

为了扩大交流、开阔视野,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旅游管理和经营理念,根据市政府领导指示,由市旅游局朱至珍局长带队,市府办公厅、宁波市旅游局、江东区政府、宁海县政府,镇海、北仑、鄞州区旅游局、东钱湖管委会经发局、市人事局外专局等有关单位领导组成的宁波市旅游考察团一行11人,于10月底前后专程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交流。

期间,代表团访问了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黄金海岸、凯恩斯、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和新西兰的惠灵顿、罗托鲁阿、奥克兰等城市,分别与澳大利亚的昆土兰州、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旅游局进行了交流,还拜会了国家旅游局驻悉尼办事处。澳新所到之处,考察团不仅目睹了澳新两国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领路了极具风格的特色旅游景观和异域文化风情,也体验了发达完善的城市旅游和颇具个性的度假旅游,感受了两国同行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澳新之旅还给我们强烈的启发,旅游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迷人的自然风景赋予这两个位于大洋洲的岛国旅游胜地的美誉。旅游业在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变成了能够不断给其带来滚滚财源的大产业。

澳大利亚旅游业2002年达到708亿澳元的收入,旅游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4.5%,已超过了传统的农牧业和采矿业。过去十年来,澳大利亚的旅游业一直强劲增长,2002年其入境游客达484.12万人次,旅游创汇超过170亿澳元,成为最大的服务贸易创汇产业,占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总出口比重的11.2%。按澳大利亚会计年度统计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其入境游客增长9%。以悉尼为例,每天有45.8万入境游客和88.6万国内游客在悉尼过夜,游客年消费总额为203亿澳元,全悉尼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2.5万人,间接就业达119万人。位于澳大利亚东部的黄金海岸,是典型的以旅游为中心产业的城市,这个城市的最大“资本”便是长达42公里海岸线上的金色沙滩,全市约50万人口,80%从事旅游服务行业,该市原属布里斯班市的一个区,从5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真正进入快速发展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现已成为南半球最大的旅游城市和世界闻名的海滨度假胜地。

新西兰是一个美丽的岛国,作为英联邦国家,它没有照搬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而是立足本国实际,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同样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这当中旅游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2年旅游总产出达到164亿新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0%,旅游业也是该国最大的创汇产业之一,入境旅游总量2002年达到196万,几乎达到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全国就业市场的10%由旅游业来承担,有1.5万家企业直接经营旅游业。根据新西兰旅游研究委员会今年上半年公布的2003-2009年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新西兰入境旅游人数将在2008年比现在增加70%。

二、政府主导产业发展

这是两国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当地政府从产业比较优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出发,明智地选择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由贸易、工业、旅游和资源部长及业界代表一起,共商发展旅游产业的大政方针。政府鼓励私人资本积极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政府注重利用电视、网络、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将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的市场优势。两国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市场开拓、旅游推广、宣传促销。据介绍,昆士兰洲、维多利亚洲、新南威尔士洲每年政府拨款分别达到4600万、3800万和2800万,而这仅仅是各个旅游局全年开支经费的40%,专项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昆士兰洲、新南威尔士洲各自在9个和7个主要客源国家设有办事处,联邦和洲的旅游机构虽有职能分工,但每年都会举办境外促销活动,去年维多利亚洲就在中国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大规模的巡展活动。新西兰的市场促销很具创意,今年1月以来,利用《指环王》三部曲在全球广泛影响,新西兰适时地推出“新西兰—中土世界壮丽景色”推广活动,上半年入境客源增幅达11.8%,今年入境客源总量有望突破220万。前不久亚太地区旅游协会授予新西兰市场推广大奖,政府还十分重视举办大型活动吸引游客,如新西兰举办的“美洲杯”帆船赛,澳大利亚举办的悉尼奥运会、F1汽车大奖赛、澳网公开赛、墨尔本赛马节等,都对推广促进本国的旅游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旅游项目开发的保护利用并重

澳新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度假地,严格依照资源特征实施规划管理,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产业,排除或转移了可能冲击旅游业的其他产业。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现有人口40万,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中心。这里除了旅游业、业以及满足联邦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文化娱乐等部门需要服务行业以外,没有其他经济部门。整个城市绿地面积占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黄金海岸至今未建一个工业项目,在众多的海湾未见货运码头,只建游艇码头,而且这些码头均非填海而建,而是用木桩、木板搭建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显得和谐自然,既不影响海水流动,也不会造成环境改变。为了保护海滨沙滩,在离海岸较远处建人工礁石,防止海流带走海滩上的优质金沙。凯恩斯市实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许可证制度,有效控制了盲目开发,乱上项目的无秩序状态,世界遗产大堡礁旅游项目分散安排在海中平台,看不到任何固定性建筑。当人们尽情地在蔚蓝色大海中与多彩珊瑚、多姿鱼类贝类亲近后,带走的是照片和打包的垃圾,留下的只有梦绕魂牵的眷恋。在摩尔顿岛的天阁路码度假村有喂食宽吻海豚、参与沙丘滑行活动,在菲利普岛有观赏小企鹅归巢,新西兰安排了毛利人文化村、维多摩莹火虫洞参观活动,参加这些活动,举办方会详尽介绍地质地貌演变历史和动植物生活规律,同时规定严禁有损害动物和破坏环境行为,否则将受重罚。正是这种产业战略和环保理念,不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自然资源的原生态,而且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不断吸引世界各地大量的游客纷纷到这里享受清新自然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空气清、环境好、景色美不是宣传口号,而是游客真切的感受。

四、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

两百年前,英国人还把澳大利亚作为流放地,而新西兰则是毛利人生活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的澳新两国成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建成如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布里斯班、奥克兰、惠灵顿等一批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这些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充分考虑旅游业的发展,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各个城市都建有布局合理的中央游憩区,如悉尼歌剧院广场、墨尔本音乐广场等,成为游客必到的观光景点和集散地。黄金海岸50多年来严格控制城市建设项目,城市的滨水地带没有居民楼和非旅游项目,留出大量空间还自然给大众,仅有的少量建筑都是用于旅游业。

在这些城市,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物几乎都获得了完整的保留,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古典建筑相融协调,交相辉映。在这些城市的郊区看不到高层住宅,只有星罗棋布掩映在碧树和繁花中千姿百态的别墅。城区庄严的教堂、厚重的博物馆及充满浓浓情调的老火车站、老码头、老饭店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历史,透射出深厚的文化魅力,但却丝毫没影响城市的现代化功能和她的生命活力。墨尔本市区街道行驶着三代有轨电车,从最古典的老爷车型到最先进的“子弹头”太空车型,行驶中叮当着城市的历史乐章。把旅游特色景观与城市品牌结合,当首推悉尼和堪培拉,具地标性的悉尼歌剧院和堪培拉国会山超越了旅游的意义,已经成为城市的品牌和国家意义上精神象征。

城市间通往旅游点的道路非常畅通,我们所到的澳大利亚东部,仅走了全长1万多公里的1号高速公路的其中一段,从惠灵顿到奥克兰几乎贯穿新西兰北岛,也全部有高等级公路连接。主要道路和主要建筑都已经有十几年甚至有几十年历史,至今质量仍然完好,看不到建了拆、拆了建的重复建设现象。城市的绿化覆盖率高,城市风光和自然美景和谐并存,宛如城市建在花园中,而不仅仅是花园建在城市中。在澳新许多地方,犹如翠绿欲滴的高尔夫球场,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五、注重人性化的高质量服务

澳新两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理念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方面有着充分体现。城市和旅游区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城市和旅游区都留有大片绿地和休闲空间,生态性、人性化设施随处可见。城市公园配置设施齐全的烧烤点、游泳池及冲淋设备,城市的文化中心、博物馆大多免费开放。无论是机场、景点、酒店,免费提供数以百计的多种文字宣传资料。公务员之家:

旅游厕所布局合理,标识醒目,就算偏僻的乡村路边厕所都备有手纸和洁手设备。酒店设计构思巧妙,宾馆主体房间错落有序,使得每一个房间尽量面向阳光和大海。酒店大堂设计别具一格,形式多样,很多都在公共空间部分种有植物,构筑流水,这些酒店基本都设有游泳池,泳池大小高低形状不同,因地制宜,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喜静的客人泡在淡水中看大海无疑是一种至高享受。客房内的设计和安置也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从床、沙发、桌椅到阳台躺椅摆设,各种功能设计合理,使用舒适而又自然。卫生洁具水箱通常都有节水功能,度假酒店更是在房间里配置独立的厨具、餐具和洗衣、烘干设备,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2

从国家行使管理权利的角度看,以生态环境遭破坏为核心的全球性危机的加深,给各国政府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其中不少涉及到国家主权、威胁到原有的统治能力。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和国际规定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格;从环保标准上看,环境保护也趋向于定量化和加强监督过程,对各国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世界各个地方,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到处能够听到所谓加强“全球村居民”之间合作的呼声,其中最强烈的吁求来自“绿党”、新社会运动、各国政府及民间的环保机构、反核组织、各种专门的国际组织。到目前为止,各国对于这种势头抱有一种多少有些矛盾心理:当仅仅涉及生态保护、难民安置、水资源分享等比较具有技术工艺层面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时,它们愿意显得比较慷慨大度,主动出让一部分曾经属于主权范围下的权利和权力;而一旦触及比较敏感的国家安全、军事和政治利益等领域时,最典型的如国际核监督、资源信息等等,主权受到损害的意识便会增强,相应地,在行动上也变得比较谨慎甚至有敌意(法国政府默许情报部门对新西兰等国的绿色和平组织的反核船只实施秘密爆炸行动便是一例)。冷战结束后的这几年,国际关系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形形色色的国际干预日益增多。国际干预在当代的加强及其结果,无形中使国际法律秩序得到了某种硬化或加固。按照传统的理解,国际法原则上只对同意这些规则的国家有约束力,如果主权国家表示异议,即等于本应适用于主权国家的规则失效或名存实亡。当代的世界政治现实与此并不完全一致,而且看上去似乎越来越不一致:如果涉及的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协定、国际法院的判决或权威的法学家的著作等国际法的渊源,主权国家的不承认或口头承认后的不履行,的确可能导致国际法的失效;在上述诸方面,“软约束”表现得十分明显。然而,一旦涉及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就难以讲同样的话。很清楚,在90年代的今天,谁也不敢拿安理会的决议当耳旁风;在很多场合,“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这当然是许多主权国家不愿见到的情形。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国家主权的关注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它们看来,如果说国际社会的环保决议或各种标准确实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意愿(至少是多数国家的意愿)所致,那倒还容易理解一些;问题是其中相当多的东西是“少数发达国家塞进去的私货”,仅仅代表着一些西方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从根本上讲,西方国家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和信息及技术上的优势,支配着许多国际制度、规章和条约的起草和执行,逼迫发展中国家接受它们本来不应当接受(起码程度上有别)的环保方案,甚至以预防环境被破坏为名、行控制发展中国家之实。这里面又可区分出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议事程序和国际规则及优先性的控制,比如多数发展中国家会认为发展优先、环保只能在此基础上跟进,而多数发达国家从既得利益出发,则有相反的强调,最终的国际规则往往是后者意志的体现(世界银行近年来关于环保标准在用于发展援助的贷款项目中的强制性要求,就是一明显的例子);二是决策权力和权威有利于发达地区的分配,比如凡是与生态环保问题有关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关键的位置均由欧美日地区出身的专家出任,发展中国家推举的代表充其量能够担当一些名义性、礼仪性等比较次要的职务[注12];第三表现在对环保协定的执行和监督上面,比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巴黎统筹委员会及“伦敦核供应俱乐部”等重要国际核管理组织对核原料的控制、对发展中国家核技术的封锁、以及对所谓“麻烦国家”的制裁。[注13]

各国政府、尤其是较为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主权关注”,由此自然产生出来;简单说,它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经济相互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全球化时代,如何既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利用比较成本优势,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又能够学会适应国际上日益加大的重视生态压力和各种环保标准,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摆到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平衡点上,同时又能够确保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发言权,避免陷入某些发达国家设下的“游戏圈套”,尤其是防止涉及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根本权益受到损害,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少数“核心国家”的“依附性”。这里的关键词是“依附”(英文为“dependence”),按照其发明者之一的界定,它“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与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之间以及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但是结果某些国家(统治国)能够扩展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自身加强则仅是前者扩展——对后者的近期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和/或消极的影响——的反映,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就呈现依附的形式。无论如何,依附状态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总局面。”[注14]因此,所谓“国家主权关注”,实际上就是指沦为经济及政治上的依附国的担忧。

无论是地理政治关注,还是生态威胁关注,或者是国家主权关注,反映的都是民族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行为体的思考及忧虑。然而,象我们前面指出过的那样,民族国家并不是唯一的行为体,在许多情况下甚至不被当成是最重要的行为体;在后面这些场合,生态环境政治引起的关注自然也有了另外一些内涵。

下篇、生态环境政治——国际社会的视角

最近二十年多来,全球主义政治观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透视,它在进行这种透视时所采取的独特视角,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传统国际政治结构和国际思维框架的局限性,感受到了建立新的合作与协调模式的必要与可能,感受到了世界在新的时代所发生的改变与演进。从国际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全球主义政治观在观察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冲击时,揭示了一系列具有“破旧立新”意味的命题与思想,把人们的眼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安德鲁·胡里奥(AndrewHurrell)指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挑战,是对旧式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冲击。这个构造传统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在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扩展面前,日益展示出其时代的局限性。“生态的挑战迫使我们重新开启有关自然与国家主权局限性这一问题的探索之门。向传统的主权观念发出质疑的,既有国家处理生态威胁的有限能力(地方性和全球性两方面兼而有之),也有新社会力量围绕环境问题显示出来的动员能力及其潜力,还有国家控制全球经济的力不从心的各种表现,以及管理生态保护问题的国际制度的各种安排显示的力量及其前景。不仅如此,世人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和‘人-境’相互依赖感的强化,增加了一种新的星球意识(anewsenseofplanetaryconsciousness),它导致了不是基于领土之上的政治认同感,建立起了新的政治组织和行动的机制。”[注15]

依照这种“新的思维”,生态环境危机给国际关系结构和国际政治研究带来的深远改变,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主权的受制约和相对弱化

与上篇提到过的“国家主权关注”不同,这里讲的主权问题,是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的。按照新的观念,由生态环境危机造成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新趋势,显示出传统的国家主权结构和观念的衰变。国家在新的全球生态危机面前要么显得太大,那么显得过小:所谓“太大”,是指它无法设计和承担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它们只能从下面、从基层、从各个地方逐渐实现;所谓“过小”,是说国家无法应对跨国界的生态问题,后者经常是由国际组织和NGO处理的。“从这个角度看,正在分崩离析的主权国家体系已经成为管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障碍。”[注16]另一方面,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和世界对待它们的反应的变化,为“世界主义道德意识”(acosmopolitanmoralconsciousness)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所有人必须负责任地分享这个世界,“星球方舟”上的全体乘客不得不同舟共济,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保留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园——资源必须在所有民族(国家)之间保护和分享、在不同代际之间保护和分享的这种观念,与旧的国际政治学中所讲的国家利益、权力斗争或集团本位主义有质的区?稹?/P>

“地球村”意识的发展,有可能导致限制国家主权的要求:首先,全球意识的加强将要求约束国家主权的范围和功能,比如,限制矿物能源的消费,控制可能造成对臭氧层的破坏的物质(如氟利昂)的使用,制止对雨林及森林地区的砍伐等等。其次,全球意识的强化将要求加大对全球NGO和各国内部个人及集团权利的保护,促进资源、财富和活动余地的公平分配,推动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层面的实现。例如,在新的国际气氛下,对少数(个人和集团)的保护和重视会比从前多得多。再次,全球意识的发展将要求人们注意一些过去不曾注意或注意不够的互斥关系,如自然环境的高度保护与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关系、迅速的经济成长与传统文化(包括历史遗址、传统技艺等)的保留的关系、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关系、新技术新科学的发明与道德尺度的维护的关系。总之,“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现有政治经济结构发出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世界重新设计与组织的严肃课题,比如,国家间谈判与合作的形态,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世界财富的分配和全球民主化的新形式,等等。……在国家观念的现有尺度内,秩序、正义等标准已经形成特定的模式;而一旦超越这种尺度,就会发现许多不完善之处。……环境问题和生态政治可能正在改变占支配地位的偏好和价值,创造新的思维空间”。[注17]

从国际制度层面观察,全球生态环境挑战及其“制度效应”(即不断设立解决相关问题的各种制度、规范和法律),会逐渐导致国家间关系中以往存在的“无政府现象”的减弱,同时令各国的本民族意识淡化,国际化、全球化程度提高。由于世界各国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卷入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各种机制,世人已经不可能再把国家视为某种完全自主的单元。这一“缠绕过程”(processofenmeshment)将持续延绵下去,逐渐增强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在此过程中,权力正不知不觉地从各国的上层向各种国际制度转移(如联合国环境纲要、联合国发展纲要、联合国海洋法、联合国发展援助、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海牙国际法庭、世界自然保护协会、国际货币基金及世界银行等等),而各国从开始时的不情愿、不主动地进入国际合作与协调过程,逐渐朝比较情愿、比较主动的协作方向迈进。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既往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正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一面是正式的主权国家的权利要求,另一面是国际社会的权威性;变化的趋势是前者弱化,后者加强。国际范围的各种机制和规范,逐渐成为新的权威中心,各国政府的旧的权威地位受到日益增长的削弱。国际制度的不同层次,把不同的约束(实践的和规范的)施在国家主权的概念上面。各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高密集度的国际准则、规定、规范和制度的约束,也不得不学习和适应这些约束;即使是那些强国大国,它们的国际权力和地位及影响他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们是否“有力”和“有效”地利用各种国际合作安排。总之,从全球主义者角度看,生态环境危机造成的一个国际结构性的变化是,国家的传统权利及权力在淡化,而国际社会的共同职责在加强,影响在扩大;变化的特点,是从最低限度的合作目标,朝建立国际规则和承担更大责任的方向演进,朝改善及改造国家内部的组织功能的方向演进,朝形成共同的星球意识的方向演进。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主权受制约的时代。

2.国际国内的界限逐渐模糊

国际关系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传统建立在一个认识之上,即国际关系从根本上有别于国家内部的政治过程。然而,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世界解决这种问题的新的努力,使上述旧的认识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意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与各国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过程之间,存在着日益强烈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使每个国家成为国际社会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了某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内在结构,并且,逐渐消蚀着、侵割着、淡化着传统的国家边界和政治分野,把各国内部各个领域的各种变化在全球范围内折射、放大和再现。因此,不论是纯粹的国际问题研究者,或者是政治家和企业界人士,甚至于艺术家和出版家,都必须面对全球共同的挑战,把自己生活的小环境与国际大背景联系起来加以对待。如果说内河污染、森林乱伐、生物物种灭绝,还可以看成是某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至多对周边区域造成一定影响,那么,国际水域的污染、大片森林地区的沙化、某些地球生物的绝种,影响所及便大大超出单独的国家;至于世界性气温急剧升高、全球“热岛效应”的形成、臭氧层出现空洞等恶果,更是殃及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的生物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生态环境退化与暴力冲突之间的联系。按照既往的解释,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冲突,正是现实主义者所说的典型的“资源战争”(比如围绕中东地区水资源发生的各种冲突)。然而,这一类解释却漏掉了生态环境安全中最重要的方面:环境退化的危机已经和正在削弱弱小国家的社会构造,不仅严重加剧国家内部的动荡和暴力,而且造成周边国家和整个地区的不安。例如,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片非洲区域,由于长期缺少治理,也因为人为利用的不当,生态条件正急剧恶化,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从短期和局部后果上看,它严重危及到黑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政治稳定,从长期和更大范围观察,它给世界造成了一波又一波可怕的战争冲突、难民潮流、援助需求和疾病传染等威胁。换句话讲,生态环境安全的观念,已经无法简单按照旧的国内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限,或者军事威胁与其它形态的不安定的界限,加以划分和对待。

另一个事例具有同样的意味:在国家利益的认同问题上,传统观念的一个判断——国家实力大小决定国家所获得的利益——由于生态环境危机的加深同样有所失效。即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有可能在生态恐怖面临束手无策或遭受严重的打击——假如这种威胁来自臭氧层的遭受破坏、或者海平面的非自然升高、或者某种可怕的生物物种对人类的难以抵挡的侵害的话。显然,在生态危机面前,人们不可能完全根据国家的实力大小和传统地位,确定什么样的程度有害、什么样的程度无害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政治学里面,人们更多地是根据科学与政策的关系作出判断;国家的“环境学习”不得不适应于科学的揭示,国家利益的塑造必须服从于自然的法则;国内行为者的角色和国内的价值经常不得不与国际上生态环境的尺度协调,内部的议事日程常常不得不与国家对外的生态方针一致。

再如,当人们谈起国际生态环保制度和措施时,必须考虑它们的贯彻和效能。“传统的关注点”在于制度的构成、制度与权力的联系、制度延续的因素等方面,但问题在于如何使这些制度行之有效。十分清楚,国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在于国家的内部弱点和结构上面。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的事例证明,当国家内部政治构造十分陈旧和虚弱时,国家的政权是很难执行国际协定的。笔者曾经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凡民族比较单一、文化发展线脉比较有连续性、环境造成的大的冲击比较少见、社会进步比较平衡的国家,政府的对内统治对外独立的权利都有较好的保证;相反,在那些群际族际关系比较复杂、文化演进过程中‘断层’较多、外部挑战内部忧患的‘双重变奏’反复出现、社会现代化举步维艰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主权问题一般都被放入国际关系的背景下加以说明,国家主权与社会进步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对各国国家内部事务的考察,我们不可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当代的国际关系。”[注18]

上述事例证明,国际政治理论需要更多地聚焦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上。无论如何,以往所说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内秩序”的标准,已经不能令人满意。当我们问道,国家是否能够在其边界内有效地贯彻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政策?与国际压力这种“外生变量”相比,国家自身治理生态污染的能力的下降,在多大程度上标志着主权的弱化?国际上所说的许多“半主权国”(quasi-state),是因为它们失于管理环境退化问题,还是由于经济失败或政治合法性丧失,或者其它原因的综合所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势必跨越传统的“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界限,产生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和范畴。

3.NGO基础上形成“全球市民社会”

从全球主义角度分析,对旧的国际政治造成深刻巨大冲击的另一个因素,是世界范围内“跨国性市民社会”(transnationalcivilsociety)的萌生。由新的国际行为体组成的全球性市民社会网络,不论组织形式还是政治纲领都有别于国际政治学家已经十分熟悉的方式和内容。

在新的国际行为体中,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NGO)最引人注目。一般说来,NGO是指非官方的、非盈利的、与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保持一定距离的专业组织,它们通常围绕特定的领域或问题结成团体,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张,代表社会某些集团或阶层的愿望或要求。处在地方、民族、区域、国家、国际等不同范围的NGO,情况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按照“国际组织联盟”1993年年鉴的统计,1909年,全球范围的NGO为176个,1972年达到2173个,1992年超过27190个。NGO色杂样多,形式特点一言难尽。有的NGO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或次区域性的;有的政治色彩浓厚,有的纯粹是专业人员和技术精英的俱乐部,;有的NGO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经常出现在国际政治的画面中心,有的仅仅表达少数人的偏好和追求;有的同联合国和各国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的则与正式的官方的机构格格不入;有的财政来源丰富、组织网络遍布全球,有的NGO入不敷出,或者靠不稳定的某些赞助和课题维持有限的活动。

不论组织大小、范围广狭,总起来看,各种NGO在世界政治中扮演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的角色。例如,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除了各国政府的正式代表外,另有1400个NGO的4000多人出席了这次世界瞻目的会议,与此同时,在主会场附近,还有来自167个国家的25000名代表不同NGO的个人,围绕同一主题举办了“全球论坛”;更重要的是,在里约同时召开的这两个大会,最后通过的文件都强烈反映了重要的国际NGO对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见解。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中,有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各种NGO的代表978位,一些国家的官方代表团里也有部分NGO成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小岛国由于无法负担参加一些国际会议的费用,常常委托某些著名的NGO的代表作为临时代言人;例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便是请两位环境保护组织的活动家代为出席在伦敦举行的“防止废料倾倒国际会议”。从生态保护领域观察,各种国际NGO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除上面已经提到的以外,还可举出的事例有:协调世界各国沟通南北方对话,达成各种环保协议;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概念对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向国际社会和舆论揭露世界各地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违背有关协定的现象;努力揭示各国内部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经济平等的过程同国际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在联系;等等。

从发展前景看,国际NGO在未来的活动范围及其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扩张。原因之一是联合国的支持和鼓励。不少专家指出,UN实际上是NGO的天然盟友,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国际主义的”行为主体。现在,各种NGO参与联合国的程度日益加深,联合国与一些重要国际NGO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另一点原因,是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进一步增强的世界“缩小和碎片化”趋势。目前的种族主义急剧上升、国内冲突大量外溢、国际干预不断增强、各国内部动荡不稳等现象,具有明显的跨国界跨地区特点;在电视等传媒的作用下和人们的日常感觉里,这个世界不仅变得越来越小,而且更加支离破碎,原有的维系手段和尺度却在日益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超国家的、跨地区的、次区域的、纵向横向的NGO显示出强劲的崛起势头,迅速填补了或力图填充民族国家衰败后的某些真空。所以说,国际政治不仅不再是、而且越来越不止是国家间政治,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它是21世纪的大趋势之一。此外,也不能忽视NGO成长壮大的社会内部原因。市场化潮流使市民社会的发育成为难以阻挡的过程,它在令各国认同法人规则、产权规则和竞争规则的同时,给予个人、团体、利益群体自我表达的机会,使政府的调控及整合能力受到这样那样不无益处的挑战。因此,NGO的境遇以及它能否与政府建立建设性的批评伙伴关系,是全球市民社会成熟与否的一个象征。从各国历程观察,比较有弹性有包容性的社会,会有比较多有特色的专业化的NGO,会有更丰富更生动的多种行为主体互动的画面。同理亦适用于国际社会:比较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时期,可能有国际NGO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有特色的“补空”方式。[注19]

4.重新思考国际研究的内涵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全球主义者在看待生态环境问题时,建立了不同于传统的国际政治学派的视角与方法。他们重新考察了国家的作用和主权的观念,重新估计了国际社会的道德与组织力量,主张用更大的单元(国际共同体甚至全球村)取代民族国家的主导地位,主张以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历史以及对外关系)的综合分析代替权力政治为中心的单一视角,主张赋予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比国家更大的单元如世界社会、或比国家更小的单元如个人或集团等)更重要的角色,主张用“世界政治”(worldpolitics)概念取代“国家间政治”(politicsamongnations)或“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politics)等概念。

“全球主义”并不是一个思想整体。全球主义者中又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有的学者以乐观主义态度看待国际体系发生的新变化,有些人则比较悲观,故国际上又有“乐观论的全球主义者”(optimist-globalist)与“悲观论的全球主义者”(pessimist-globalist)之分。前者相信,“如果相互依赖的程度持续上升,它将最终导致一个世界‘共同体’或世界‘文化’的形成,这又会进一步促进能够管理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进程的世界‘国家’的发展。”他们同时赋予跨国单元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动和影响以更多的政治和安全含义,肯定它们对国际稳定与和平的积极贡献。[注20]后者认为,“并不存在肯定的理由说,相互依赖的增长会导致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出现”;相反,它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冲突,因为,“系统性的相互依赖的增长,在世界政治中一般会同时创造新的冲突机会和新的合作领域。”[注21]悲观论者承认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但他们主要从“全球性问题”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得出结论。“罗马俱乐部”的两份重要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于转折点》,是悲观论的典型。不过,总起来讲,全球主义立场代表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观的视角,它使人们拉开了与传统的权力政治位置的距离。

全球主义理论家提出的许多问题,有些在比较保守的现实主义者看来,可能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这些问题确实启发了人们的思考、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对所谓“人类中心主义”的抨击,可看成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者发展出的多样性的一个事例。

美国研究生态与道德关系的一位著名专家亨利·舒(HenryShue)指出,西方的多数道德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之上的,这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全部的和唯一的利益,归根到底是人类自身的好处和需要;人类不会为了任何非人类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种属(如生态体系)去干任何事情,除非它们适合了人类的某种需求或偏好。例如,假如人认为某种非人的动物、植物或其它种属“很漂亮”,或“很有趣”,或“很稀罕”,有“医用价值”或“营养价值”或“观赏价值”,人类可能会采取这样那样的行动,去保护、拯救或培育它(们)。人类养身的目的、娱乐的目的、休闲的目的等等,才是人类提出生态保护或环境改善的理由。生态系统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被人类视为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instrumentalvalue)。因此,一旦某种(或某些)动物、植物或其它种属被觉得过于“丑陋”,或过于“肮脏”,或“数量过多”,或直接对人的生存“产生威胁”,人类就可能毫不犹豫地置其于死地或限制其生存、活动范围。“人类从不把自己当成仅仅是一种手段,或者是为其它什么种属提供服务的工具;但人类却把人以外的其它种属当成人的潜在资源、能源和利用对象,在人的眼中它们没有自身的独立的存在价值;它们的‘可持续性’仅仅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资源’最终仍然不过是资源而已”。从根本上讲,现在世界各国和多数环保组织所谈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只不过是为了避免人类受到自然的伤害,哪怕这种自然伤害的致因来自于人类反复无常的行为。“在气候变化上人类采取的行为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的长期经济福利,尽管现有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也将受益于这一过程。国际道德的考虑几乎完全是在人类范围内展开,其关注焦点是如何在世界各国之间分担防止地球燃烧所需的成本。”试想象,假使大气环境和山川地理的改变,会使人更加赏心悦目或更加舒适方便,而不是现在科学家们所担忧的使人类面临各种连锁性的消极反应,人类可能不是采取目前的限制性措施,而是会使用各种鼓励、诱导、“开发”式的手段(比如人造地震、特大水库、观赏性运河和山丘等等)。亨利·舒教授比喻道,这就好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质不过是表达了西方人对非西方的“非我族类”的利用、排斥和“自我中心主义”心理一样,现在欧美国家所宣传的“生态保护主义”的背后,实际上透射出一种“居高临下、为我所用”的傲慢的人类种属中心主义。[注22]

可以想象,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亨利·舒的上述观点及其比喻,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政治论在当代世界歧展延伸的程度,反映出国际关系学在全球主义推动下出现的思考多样性。

本文的上下篇分别叙述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态度,依笔者看,虽然角度各异、对策有别,它们已经具有、并且将越来越具有深刻的国际关系含义,这就是,使世界各国及其决策者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地面对在新的全球性问题面前传统安全观和主权观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新挑战,不能不寻找新的政策选择和思维方式,不能不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方法改变或完善自己国家和周围世界的现有存在形式,尽管各种选择之间存在矛盾与磨擦,但从更高的视角观察,它们最终构成了一种“合力”,共同推动着国家及国际社会朝更高的阶段上迈进。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进步,是生态环境政治引发的当代国际关系的积极变化。

98年元月初稿

注解:

1.参见阿.佩切伊:“全球问题研究的发端”,王兴成、秦麟征编《全球学研究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24页。

2.HaroldandMargaretSprout,TheEcologicalPerspectiveonHumanAffairswithSpecialReferencetoInternationalPolitic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5.

3.这方面最有代表的新作之一是:AndrewHurrellandBenedictKingsbury,eds.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Actors,Interests,andInstitutions,ClarendonPress,Oxford,1992.

4.例如李少军认为,应当将“生态”与“环境”二者区分开来使用,见他的《国际安全警示录》第153页,金城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5.拙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5章《地缘政治的观念与现实》(第177页至225页),对西方地理政治学有一个总体的分类介绍与评论,或许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6.RaymondAron,PeaceandWar,GardenCity,NewYork:Doubleday,1966,P191.

7.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8.转引自《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第4页。

9.HenryShue,"TheUnavoidabilityofJustice",in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ibd,PP373-397.

10.转引自《国际安全警示录》,第169页至171页。

11.赵英在《新的国家安全观——战争之外的对抗与抉择》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中,详尽描绘了生态战的某些新方式,可供读者参阅。

12.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ibd,PP45-46.

13.见《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八章“霸权和平与‘国际规则’”关于国际核控制机制的介绍与分析,第373页至375页。

14.特·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310页。

15.THEINTERNATIONALPOLITICSOFTHEENVIRONMENT,ibd,P136.

16.AndrewHurrell,"InternationalPoliticalTheoryandtheGlobalEnvironment",inKenBoothandSteveSmith,eds.,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TODAY,The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Press,1995,P148.

17.A.Hurrell,"InternationalPoliticalTheoryandtheGlobalEnvironment",ibd,PP150-152.

18.《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二章“主权观念及其制约”,第60页。

19.参见王逸舟:“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东方》,1995年第5期。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3

一、清河羊绒服饰制品市场建设于20*年七月动工于20*年9月26日正式开业的中国最大的专业羊毛衫批发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5万多平方米商位600余个,从业人员1000,日客流量1500多人次。市场开业两个月总成交额达2000万元。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已基本构建了以羊绒制品交易区、纱线一条街、国际成品绒交易区、和全国特色产品区为主的购物旅游体系,在国内打响了自己的旅游品牌形象。清河濮院自从推出购物旅游以后,迎来一拨又一拨国内外游客,商城由此被评为“20*中国纺织服装影响力大奖”。中国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成为河北省旅游局指定的购物旅游定点试点。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现正在申请国家4A级购工业物旅游区,是全省首个“工业+购物”旅游景区。自开业以来,慕名到清河参加购物旅游的人数达到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近500人次。游客在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的购物消费人均超过400元。

二、清河县政府奖励购物旅游的政策为了规范旅游购物消费行为,充分调动到清河购物旅游组织者的积极性,清河县人民政府专门实行奖励的办法。规定:组织境外同一国别5人(含)以上旅游团队来清河购物(住宿),按每人100元奖励,不住宿的减半奖励;组织国内游客10人(含)以上团队来清河购物(住宿),按每人20元奖励,不住宿的减半奖励。在普奖的同时,年终对组织国内游客大于3000(含)人次、境外游客超过100(含)人次的单位,按总人次数量取前3名给予一、二、三等非凡奖,分别奖励2万元、1.5元和1万元。在政府奖励的同时,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为了激励导游的积极性,对于带团到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购物的导游,给予每人10元的现金奖励。

三、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购物旅游产生的良性效应使购物旅游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清河购物旅游实际上是一个大的购物旅游概念,体现了旅游经济的关联性以及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多数来清河购物的游客是慕名而来的,但是一次购物旅游经历让许多游客从普通的商品购买者转变成为购物批发商。清河购物旅游最大的特点是吸引回头客,创造口碑效应,这也是清河购物旅游的成功所在。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4

一、考察的基本概况

*

二、华东五市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围绕大旅游的发展思路,构建大旅游格局。

华东地区坚持城市规划与大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市规划中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大旅游发展思路,从而有效地构建了大旅游的格局。如苏州市在城市规划中,为保护苏州古城及古典园林风貌,保留了旧城区,建设新区和工业园区,使苏州古城、古典园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保护。杭州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也提出:城市规划要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城市规划必须服从旅游业发展规划。而酉阳的旅游发展策划滞后于规划,规划滞后于建设,全市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开发水平低、综合效益差,一些景区和景点盲目开发,资源被破坏,永续利用度低。

(二)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形成了社会办旅游的局面,构建合理的旅游利益主体。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倡导内资、外资、国有、民营一起上,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扶持。如杭州市在景区景点建设上,三年内就共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宋城(有天灯节,大型演出等)、未来世界等一批文化品位高、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新景区,打造了“层层叠叠山、弯弯曲曲路、高高低低树、丁丁当当泉”的特色,形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三)在旅游景点和产品的包装上突出了创名优品牌的地方特色。

华东五市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充分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包装旅游、经营城市。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全力打好了白居易,苏东坡,白娘子传奇等文化品牌,其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为其增色不少。乌镇水乡古镇凭借水阁而天下闻名。*依托“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培育和发展当地饮食文化,使秦淮河美食文化形成*旅游的一大特色。苏州则以“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太湖),在住、食、购上充分展示吴文化的特色,即住古典园林饭店,食吴越菜,购苏州工艺品、苏绣等,以文化突出城市、产品特色,把旅游产品和当地文化融为一体,使旅游产品个性化。“闻钟声,烦恼清,智能长,菩提生”的寒山寺,“夫妇归田隐居”的藕园等无不如此。

我们可用七句话来概括华东五市旅游的经验:自然风光优美是前提、思想观念更新是基础、景区特点鲜明是关键、旅游市场规范是重点、管理体制科学是难点、文化底深厚是核心、科学技术支撑是动力(如上海)。

近几年来,华东五市海内外旅游者人数、创汇收入连年攀升。对比之下,我县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发展结构不平衡,地方特色不突出,“吃、住、行”要素所占比重较大,“游、购、娱”结构不尽合理。旅客构成特殊,周边游热,国内游冷,国际游几乎空白。

三、对酉阳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植一批旅游精品。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以数量扩大为目标的粗放型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向深层次、质量型和内涵丰富型发展。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我县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但从实际来看,还有很多景点存在功能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由于缺乏深度开发,内涵不够,而显得平淡无奇。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华东每个城市都有地方氛围浓郁的特产。如杭州西湖龙井茶,苏州的万三蹄,无锡酱排骨,*盐水鸭等无一不让游客心动。我县也有不少土特产,比如宜居的茶叶、后坪的苦荞酒等,但大都没有在包装上下功夫,没有形成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相联系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品。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二)抓宣传,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促销的广度和深度,树立酉阳新形象。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和深度,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一个好的商品需要好的推销术,旅游产品更是如此。我县要依托各种活动载体、现代新闻宣传媒体,筹划热点,精心包装,制造轰动效应,刺激旅游消费热点,培育品牌,吸收游客,不断拓展周边客源市场。以乌江画廊的山色风光为依托,精心布局桃花园—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大旅游圈。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5

一、评议考察组工作情况

根据述职评议工作具体安排,评议考察组于9月6日在市旅游局召开了评议工作动员大会。市旅游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二级单位、部分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负责人共49人参加了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评议考察组组长白同伦作了动员讲话,陶浩同志作了个人工作总结发言,进行了民主测评(测评情况附后)。会后,召开了相关单位负责人座谈会。9月7日至9日,评议考察组分别与旅游局班子成员及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二级单位负责人共23人进行了个别谈话,查阅了有关资料。9月10日至17日,走访了市纪委、市信访办、部分旗县区分管领导和旅游主管部门,对未走访的旗县区发出了征求意见函。9月20日至22日评议考察组听取了自治区旅游局和市分管领导的意见。9月27日考察组召开会议,汇总各方面的情况,形成考察报告,并与陶浩同志交换了意见。

二、陶浩同志履职情况

陶浩同志自2006年12月任职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市委重大决策,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决策能力和较强的事业心;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求真务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班子成员,依法履行职责,与时俱进,构筑包头市旅游工作的新思路,集中力量,狠抓落实,旅游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建设经济强市,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6年和2006年实绩考核中陶浩同志被评为优秀。

(一)认真履行职责,旅游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陶浩同志任职以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我市旅游业得以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正在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有旅行社39家,其中2006年至今新增21家;有星级饭店26家,其中新增8家,有A级旅游景区6处;今年又有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等7处申报晋级,目前自治区评审组对这7处景区的评审验收已经完成。两年来我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项指标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克服“非典”的不利因素,接待国内外游客196.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4%。今年1~9月,全市接待游客2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4.43%,实现旅游收入1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64%。

一是旅游规划工作有了新的突破。针对我市旅游业起步晚、投入少、困难多、资源散的现状,经过多方努力,2006年市旅游局争取到了自治区旅游局和本市的旅游规划编制专项资金,邀请了中科院数十名专家对我市旅游景区进行了考察,编制了新的《包头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了首次评审和中期论证,年内将完成最后论证。陶浩同志多次深入景区对我市旅游资源实地考察,编制完成了全市旅游精品线路规划。指导各旗县区和重点景区编制规划,通过分级管理、分级实施,构建起我市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框架。自治区旅游局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我市列入“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草原、沙漠观光旅游”精品线路。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宣传促销工作,拓宽引资渠道。为了扩大包头市旅游业影响,采取媒体宣传,发放宣传画册,参与旅游交易会,前往客源城市进行促销活动,创办“中国·包头旅游推介会”,举办“鹿城之夏旅游节”、“黄河鲤鱼节”等活动,与周边省市旅游部门加强往来和联合促销。针对包头市旅游投入不足,开发滞后的现状,积极为各旗县区、旅游企业、景区(景点)引资牵线搭桥。2006年各旅游景区(景点)共吸引资金6366.98万元。今年1~9月引进资金9180多万元,分别投入到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固阳春坤山、梅力更生态旅游区、石门风景区、固阳大仙山等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我市旅游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对所属旅游企业进行平稳改革,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包头中国国际旅行社原隶属市旅游局,由于管理原因亏损严重。陶浩同志到任后根据市政府对国旅进行改制的决定,引进了天津方舟集团,对国旅实施兼并。去年国际旅行社营业收入突破500万元,职工身份得到转换和妥善安置,使我市唯一一家出境旅行社的资格和业务得以保留。旅游车队经营方式的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依法行政,加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陶浩同志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对旅游市场秩序进行综合治理,联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黑社、黑导、黑车;查处超范围经营、非法转让经营权、挂靠承包的旅行社,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监管;规范各旅行社对导游支付报酬的管理,堵塞了导游私拿回扣等漏洞;建立经理人信誉档案制度,完善投诉管理机制;认真贯彻旅行社责任险制度,切实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在陶浩同志的建议下,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市旅游局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假日旅游协调会议制度。每次“黄金周”之前,陶浩同志和班子成员都要率检查人员对宾馆、景区等场所进行检查,提出意见,督促整改。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措施有效、全行业没有发生大的旅游安全事故,使我市“黄金周”旅游逐步走上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运行轨道。

(三)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陶浩同志能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贯彻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重视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对代表所提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制订措施,共承办10件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人大组织的执法检查、视察、调研活动,主动邀请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对旅游工作进行指导,虚心听取常委会领导、人大代表的意见。

他多方协调筹集资金,为每个科室配备了计算机,改善了办公条件,为干部职工提供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在机构改革中,提拔7名年轻的科级干部,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他多次深入对口扶贫的哈林格尔村了解情况,协调有关方面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对三户重点帮扶对象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给公交集团2户一对一帮扶职工送慰问金、慰问品,协助他们办理了城镇最低收入生活保障手续。

(四)勤奋敬业、廉洁从政

陶浩同志通过开展“服务第一要务,创优良发展环境”和“执政为民、加快发展”的活动,健全了内部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对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机关作风建设,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思想,强化“窗口”意识和服务意识,机关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工作效率、人员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极大的调动了机关工作人员积极性。他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入旗县区调研,认真分析旅游工作的形势和我市旅游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应对措施,为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陶浩同志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注重理论和业务学习,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作风民主,为人坦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能严格执行廉政各项规定,落实廉政责任制,得到了同志们的好评。

三、不足之处

工作方面:我市旅游业收入占GDP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实力弱,产业化程度低;旅游投入不足,市场化运作滞后;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旅游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和旅游业的发展。

个人方面:开拓创新意识略显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6

一、主要特点

深圳市、*市具有海岸风情、港口城市的共同特点,但又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

(一)深圳市东部华侨城文化旅游特色

东部华侨城由华侨城集团投资35亿元人民币精心打造,座落于深圳市大梅沙,占地面积近9平方公里,是以“让都市人回归自然”为宗旨、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东部华侨城在山海间巧妙规划了大侠谷生态公园、茶溪谷休闲公园、云海谷体育公园、华兴寺、主题酒店群、天麓大宅等六大精品板块,集生态动感、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项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动感--大侠谷:俯瞰深圳市东部黄金海岸线,以“森林、阳光、大地、河流、太空”为主题元素,以人类对自然界广袤未知领域的全方位探索为主线,集山地郊野公园和都市主题公园特色于一体,分为峡湾森林、红酒小镇、中心广场、发现之旅、地心之旅、未来之旅、海洋之旅和云中部落等八大主题区域,带给游人新奇刺激的体验。

休闲度假--茶溪谷:体现中西文化交融并兼有“茶、禅、花、竹”等主要元素,包括茵特拉根小镇、茶翁古镇、三洲茶园和湿地花园四个游览区,体现了西方山地小镇的风情、茶禅文化的融合、岭南茶田的幽雅和湿地花海的浪漫,让都市人远离喧嚣,从容享受自然。

户外运动--云海谷:依托东部华侨城独有的湖光山色、云海奇观、悬崖飞瀑,以休闲健身、生态探险、时尚运动、休闲娱乐、奥运军体运动为主线,体现最具特色的户外运动旅游文化,是一个以高尔夫运动为中心,包含户外奥林匹克运动训练基地和野外拓展训练基地的户外运动休闲胜地。

文化风情--主题生态小镇:茵特拉根通过引入瑞士阿尔卑斯山畔的茵特拉根题材,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茶溪谷优美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完美结合,规划了主题街区、spa中心、度假酒店、剧场等多种形式产品,在山谷间创造出一个童话世界般的山地小镇。茶翁古镇则选择了“以古镇承载文化,以茶园昭示理念”的表现手法,游客在此可以欣赏茶田风光,品尝美茶美食,亲自动手采茶制茶,透过禅茶礼仪品味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度假体验—茵特拉根酒店: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拥有国内罕见的花园式大堂和城堡式总统套房,中餐、日餐、意大利餐等特色餐饮以及酒吧、商务宴会、浪漫婚宴和健康会所等配套设施。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雕塑、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让游客充分享受欧式古典尊贵的礼遇,是华侨城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自主管理的第一所准五星级主题酒店。

(二)*市海岛文化旅游特色

*市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会城市,热带、滨海、都市资源兼而有之且特色鲜明,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打造“阳光*·娱乐之都·品位之城”,使*逐步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疗养健身、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主要具有以下资源特色:

一是自然资源。有中国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内唯一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海底村庄。海岸与温泉并存,沿海岸、海湾兴建的海岸温泉度假酒店、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是最重要的三大自然资源特色。

二是人文资源。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

三是生态特色。*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四季亦宜旅游,空气质量在全世界158个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五,被誉为“天然氧吧”,是中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市充分利用生态特色开发各种旅游产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如环岛国际自行车公路赛、铁人三项赛、轮滑大赛、lpga世界女子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城市之间、热气球挑战赛、旅游商品交易会等,既带来了人气也带旺了旅游经济。

二、主要做法

考察团通过听介绍、问情况、参观景区景点、查资料、座谈等形式,对考察地区开展文化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一)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所到考察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中心工作来抓,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地区特点,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华侨城集团提出要把华侨城开发区建成城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社会风尚健康,管理先进,信息化程度较高,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明社区。东部华侨城之所以取得骄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核心价值在于“生态环保大于天”的开发理念,不仅规划营造了一个全方位自然体验的生态之旅,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向游客推广环保知识,启发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旅游产品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战略性突破,项目性质上,从做单个项目向打造旅游聚集区突破;项目空间上,从城市中心向郊野地带突破;项目类型上,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突破。*市提出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以“两个加强、两个促进、五个改造”为工作抓手,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促进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对城市进行改造、对旅游景区进行精品化改造、对旅游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对旅游产品进行转型改造、对旅游通道的客源地改造,确立了文化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各部门都在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做文章。政府政策性引导拉动、多元化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二)精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深圳市和*市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抓好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开发,打造了华侨城大侠谷、茶溪谷、云海谷和*市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等文化旅游品牌。华侨城集团在资源配置上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倾斜,在10余年时间内培育出康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国民俗文化村、欢乐谷、华侨城地产等著名产品品牌以及“康佳a”、“华侨城a”等著名国内资本市场品牌,为民族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光彩。*市围绕文化发展旅游,加快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开发特色多元化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名市。

(三)引导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投入,没有有效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市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同时,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改善投资环境。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决策。2008年3月,国家同意海南省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先后颁布了《*市鼓励航空客运市场开发暂行办法》和《*市奖励旅行社暂行办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及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7年度对符合条件的12家航空公司和13家旅行社奖励1060万元,其中,航空公司所获奖励金比2006年度增加660万元,表明受奖励政策的激励,航空公司、旅行社把客源引进*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四)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内涵

在考察期间,我们处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这一论述有了切身感受。*市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华侨城集团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深度开发,提出“集团将企业文化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机制。为优秀人才尤其是企业家人才提供丰富的企业文化营养和优良的企业文化环境,使之在成长过程中摆脱滞后的文化理念的制约,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境界”。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华侨城人(其中包括归国华侨)来自五湖四海,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渊源,又有国际文化背景,在经济特区的环境里,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产生了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华侨城文化。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包容心态,变革勇气,是华侨城之魂;主题公园等多项国内首创,是华侨城创新文化的结晶和象征。

(五)注重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第一资源。一个企业并不是工资高、待遇好就能吸引人才,还必须为人才的成长和理想的实现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华侨城集团做到了这一点,能够根据需要不断为员工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新的文化理念开阔员工的眼界和视野,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为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成长的沃土,把人才作为种子,使各类人才在华侨城的各个岗位上茁壮成长。*市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素质,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先后开展了*“五十佳”导游评选,评选优秀导游;举办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发掘酒店行业技术能手。通过大力开展评优创优活动,有效促进了旅游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主要经验

这次考察,对考察地旅游工作的总体感受是旅游气氛“浓”,旅游经济“重”,旅游商品“丰”,旅游品位“高”,旅游管理“顺”,发展思维“宽”,发展力度“大”。

(一)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定位旅游业

深圳市、*市都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高起点定位旅游业,大力发挥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巨大作用。

华侨城集团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华侨城·旅游城”,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第一品牌,与境外同类景区交映生辉。深圳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发展目标新定位为“将深圳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乃至世界旅游名城”。*市基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未来五年将着力发展会展业、户外有氧运动、康体保健产品、历史文化口牌、主题公园、餐饮购物、娱乐活动、酒店业、港航业、全省游客到访中心和自驾车营地十大旅游平台,努力将*市建设成为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并确立了要建设成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10多个称号,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

(二)树立融合意识,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深圳市、*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旅游业带来了旅游商机,为本地区文化发展与融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

东部华侨城撷取欧洲阿尔卑斯山麓茵特拉根小镇建筑,实现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优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华兴寺佛家宾舍体验,促进佛教旅游文化的融合;荣获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金奖的《天禅》,以禅茶文化为主题融合了多种艺术手段;茶翁古镇、三洲茶园作为茶文化鉴赏区和了解茶知识的绿色学院,更是集多民族茶艺、陶艺文化于一身。*市地处中国华南经济开发带的前沿,毗邻港澳台、东南亚,是连接大陆本土和东南亚的枢纽,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着来自韩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客源,同时与环北部湾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亚、东盟各国的联系紧密,促进了国内外旅游文化的大融合。

(三)树立大宣传观念,客源市场结构丰富

充足的宣传经费,大手笔的宣传,使深圳市、*市旅游业在全国及世界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圳市以“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题,加强宣传促销,树立深圳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形象。针对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项目和专题节庆活动,在每个年度或在一个时期内集中推出一个促销口号;编制多种文字的高质量旅游宣传品,设计有特色的、统一的旅游标志;在世界和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开设旅游窗口,在主要口岸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促销活动;建立高效的旅游信息系统和旅游宣传推销网络,增强市民旅游促销意识。*市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组织参加马来西亚旅游展、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韩国首尔国际旅游展、海南经贸招商等活动,重点推介高尔夫游,目前*高尔夫产品已成为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尔夫球爱好者,*高尔夫在韩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利用新闻媒体及有影响力的《商务奖励旅行》、《南方都市报》等刊物进行宣传,通过不断的宣传促销,*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年上升,树立了良好的旅游新形象。

四、主要启示

深圳市、*市文化旅游的成功发展对考察组的触动较大。截止2008年底,东部华侨城项目一期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税收5.1亿元人民币;*市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数63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人民币。主要启示有三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提高对文化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效益,结构就是优势”的重要意义,围绕资源优势做好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坚持泉乡品牌建设战略不动摇,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对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研究出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硬措施,确保泉乡品牌建设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增强相关部门及旅游行业内部的“大旅游”意识,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服务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整合各种行政管理资源,以利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和宣传营销,实现更大发展。

(二)转变观念,全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品质

一是树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观念。文化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归宿,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旅游产品开发、城市建设和旅游服务中,要充分体现文化元素,发挥文化的持久魅力。要将适合旅游业开发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具有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书画作品,反映泉乡文化、历史名人、民俗文化的文艺演出和歌曲等。

二是树立打造旅游精品的观念。文物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县也要用打造未来文物的理念,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开发建设旅游景区,让今天的每一个建筑符号、打造痕迹都能成为以后人们欣赏、保护的文物,坚决杜绝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开发建设心理。特别是抚仙湖东岸旅游区、华盘公路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要围绕旅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既重视景区整体开发思路合理,又要注重景区细节的精细化、情感化设计,让景区从开发理念到具体的建设都能经受市场竞争和历史检验。

三是树立景城合一的观念。县城是游客的集散中心,是旅游景区的有效载体。县城区与旅游区建设都应该在统一的形象和主题下进行,让城市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体现鲜明的、统一的城市与景区特色和个性。

四是树立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观念。民族文化是××县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民族文化可以开发、转变为具有广泛参与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但同时在开发民族文化过程中,又应注重保护民族自身特色和民族氛围,杜绝违背民族精神,世俗化、浮躁的过度商业开发,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措施,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县委明确提出2009年要“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培育旅游产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泉乡”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泉乡”文化品牌影响力;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围绕这个奋斗目标,××县文化旅游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打造以抚仙湖东岸、华盘公路沿线为重点的旅游精品。要以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关键做到“三个围绕”:即围绕市场定目标,围绕资源定方向,围绕市场定卖点。依托华溪、盘溪万亩桔园,在曲江、南盘江一线开发一批桔园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全力打造重生态、重文化、重体验的乡村旅游。依托象鼻温泉优质的水资源,加快度假村改制和开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以高端旅游服务产品为核心的康体休闲中心。依托抚仙湖东岸秀丽的自然风光,加快抚仙湖沿岸旅游文化集群项目推进力度,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同时要通过引进大项目的带动,大集团的进驻,集群化的推动,达到系列化的成长,实现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市场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2.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县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县城设施,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后,我们要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城镇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提高文化品位,全面提升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农业、工业的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

3.面向客源市场,强力宣传促销。立足宣传效果,精心策划宣传活动,选择有效宣传媒体,政府与企业互动,以××旅游整体形象推广和旅游产品具体促销相结合,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和参加省及全国重要旅游会展,进一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到××旅游。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7

××市地处××省东北部,面积2.28万平方公里,有660多万人口,是闽浙赣皖四省结合部。境内有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十余处。近年来,××市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旅游业发展上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发展效果非常明显。2004年××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50万人次,增幅达38.9%;国内旅游收入23.6亿元人民币,增幅达24.9%;接待入境游客1.2万人次,增长35.5%;旅游外汇收入452万美元,增长15.9%,旅游业发展的总量与增幅均大大超过我市。三清山去年仅门票收入就突破了3000万元,综合收入达到近2亿元。

在学习考察过程中,该市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工作与成效,给考察组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启迪了思路。

1、政府主导力度大。××市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在旅游资源整合方面真抓实干,如成立××集中营景区管委会,理顺了信州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对××集中营的管理体制;整合弋阳、横峰两县红色旅游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组成纪念馆和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管委会,由市人民政府直管。同时,在宣传促销上舍得加大投入,注重宣传推介。

2、规划策划起点高。该市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来喜教授领衔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如今,他们又把规划修编和策划的眼光转向浙江,舍得花重金请高手来帮助策划旅游项目。

3、品牌打造功夫深。××市已经拥有三清山、龟峰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且都是4a景区;婺源县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和3a景区;投资1600万元建设的××集中营纪念馆,历史资料与声光电现代手段相结合,在红色旅游景区品牌打造方面也获得成功。

4、融资建设路子宽。弋阳县龟峰景区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及早动手,以门票资源作质押向银行贷款30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景区建设启动资金问题。为更好地筹融资加快景区开发建设,龟峰、三清山景区都设立了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有了市场化运作的主体雏形。我们学习考察期间,××市正在举办外商招商洽谈活动,有50多位海外客商到××考察。

5、宣传推介思路活。××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区和泛珠三角旅游区组织,积极组织参加其他全国性旅游推介活动,如成功加入以杭州为代表的旅游发达城市的“15+1”(即杭州、苏州等15个旅游发达城市+××)的旅游经济合作组织,以“15+1”为平台,建立起了稳定的客源市场,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与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对接。在拓展市场方面,他们采用政府搭台(由政府牵线搭桥,组织安排,召开推介会),行业唱戏(由旅游部门具体操作,组织景区和旅行社参与);领导带队(对重要市场加大力度,领导亲自带队),兵团作战(旅游局、景区、旅行社、宾招服务单位对应联系跟进,立体作战);步步为营(对客源市场循序渐进,一块一块逐步攻占推进),机动灵活(认真分析自身实力和市场实情,该进则进,该缓则缓,进退自如)的办法,大力加强对客源市场的外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今年花15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请您欣赏”播出广告宣传3个月。

二、××市发展旅游业的经验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市旅游业近年快速发展,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培育旅游产业、加速旅游发展,需要有新理念、新的思路。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1、要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抓旅游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仅靠几个部门和景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业内共为。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形成发展合力,取得发展实效。

2、要用浓厚的市场意识开拓客源市场。发展旅游业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市注重旅游客源市场培养,从周边城市做起,提出并实现了与杭州等发达城市进行市场对接,在国内市场还处于拓展时期,便积极进军新加坡等境外市场的超前作为。我们要尽快找准××旅游宣传的切入点,强化推介,通过一系列的“外宣”、“外联”,开拓较为稳固的客源市场。

3、要用创新的运作机制谋求更快发展。创新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是景区加快开发建设的不竭动力。他们在景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已经着手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我们在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也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起旅游景区负责的市场运作机制。

4、要用更高的品牌目标培育产业链条。品牌建设是旅游特色的标志。三清山面对同行业群雄并起的局面,提出了打造“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目标,精心开展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不断提高景区品位的精品意识。我们应在中心城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除参与武功山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同时,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他旅游景区也要做好创建旅游品牌的工作,着力培育旅游产业链条。

三、加快××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考察,结合我市旅游业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认真分析目前落后的原因,并就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旅游业加速发展进行了思考,××旅游业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举措

1、重点抓好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县市区在年内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然后依据《旅游业发展规划》策划项目,筹集资金,加快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培育。市政府将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全市旅游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2、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切实解决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问题。着力做好精品线路的编制和客源市场的开拓工作。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鼓励旅游从业单位积极推介××,突破地界,整合资源,做旺全市旅游人气。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要切实加强旅游从业队伍建设,逐步实现规范管理。认真研究《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导游员管理条例》,密切与相关部门合作,整顿和管理旅游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快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的举措

1、明确旅游发展目标。中心城区旅游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市区为游客聚集地(为游客中转进出服务,还应在食宿接待、旅游购物、娱乐观光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城区也应该有游览项目),以万载县为延伸地(竹山洞、湘鄂赣革命纪念馆),构成山、泉、城、洞、文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的旅游地。

2、把中心城区旅游作为一个大项目来做。抽调人员组成专门队伍,重点做好旅游产业培育工作,主要是策划总体形象进行宣传推介;策划项目向上争资、对外引资和市内筹资。

(三)加快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的举措

1、修编规划,统筹发展。以省里组织武功山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契机,修编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重点整合明月山自然风光、温汤温泉和仰山禅宗文化,打造整体品牌,加快景区发展。

2、采用市场化运作,加大融资引资的力度。学峰通过成立公司(管委会和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以景区资源和门票质押的方式,一次就向银行贷款2100万元的做法。尽快研究成立“明月山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争取用门票质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精心策划项目,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政策,激活市外、省外甚至海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我市的景点开发,做大做强景区,形成品牌效应。

3、打造品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大景区设施建设,重点建好游客服务中心,不断提高景区品位管理水平;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开展iso9001景区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工作。用高标准规范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力避走弯路,实现建一处成一处美一处,迅速走上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8

一、主要特点

深圳市、海口市具有海岸风情、港口城市的共同特点,但又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

(一)深圳市东部华侨城文化旅游特色

东部华侨城由华侨城集团投资35亿元人民币精心打造,座落于深圳市大梅沙,占地面积近9平方公里,是以“让都市人回归自然”为宗旨、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东部华侨城在山海间巧妙规划了大侠谷生态公园、茶溪谷休闲公园、云海谷体育公园、华兴寺、主题酒店群、天麓大宅等六大精品板块,集生态动感、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项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动感--大侠谷:俯瞰深圳市东部黄金海岸线,以“森林、阳光、大地、河流、太空”为主题元素,以人类对自然界广袤未知领域的全方位探索为主线,集山地郊野公园和都市主题公园特色于一体,分为峡湾森林、红酒小镇、中心广场、发现之旅、地心之旅、未来之旅、海洋之旅和云中部落等八大主题区域,带给游人新奇刺激的体验。

休闲度假--茶溪谷:体现中西文化交融并兼有“茶、禅、花、竹”等主要元素,包括茵特拉根小镇、茶翁古镇、三洲茶园和湿地花园四个游览区,体现了西方山地小镇的风情、茶禅文化的融合、岭南茶田的幽雅和湿地花海的浪漫,让都市人远离喧嚣,从容享受自然。

户外运动--云海谷:依托东部华侨城独有的湖光山色、云海奇观、悬崖飞瀑,以休闲健身、生态探险、时尚运动、休闲娱乐、奥运军体运动为主线,体现最具特色的户外运动旅游文化,是一个以高尔夫运动为中心,包含户外奥林匹克运动训练基地和野外拓展训练基地的户外运动休闲胜地。

文化风情--主题生态小镇:茵特拉根通过引入瑞士阿尔卑斯山畔的茵特拉根题材,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茶溪谷优美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完美结合,规划了主题街区、spa中心、度假酒店、剧场等多种形式产品,在山谷间创造出一个童话世界般的山地小镇。茶翁古镇则选择了“以古镇承载文化,以茶园昭示理念”的表现手法,游客在此可以欣赏茶田风光,品尝美茶美食,亲自动手采茶制茶,透过禅茶礼仪品味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度假体验—茵特拉根酒店: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拥有国内罕见的花园式大堂和城堡式总统套房,中餐、日餐、意大利餐等特色餐饮以及酒吧、商务宴会、浪漫婚宴和健康会所等配套设施。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雕塑、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让游客充分享受欧式古典尊贵的礼遇,是华侨城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自主管理的第一所准五星级主题酒店。

(二)海口市海岛文化旅游特色

海口市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会城市,热带、滨海、都市资源兼而有之且特色鲜明,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海口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打造“阳光海口·娱乐之都·品位之城”,使海口逐步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疗养健身、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主要具有以下资源特色:

一是自然资源。有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内唯一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海底村庄。海岸与温泉并存,沿海岸、海湾兴建的海岸温泉度假酒店、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是最重要的三大自然资源特色。

二是人文资源。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

三是生态特色。海口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四季亦宜旅游,空气质量在全世界158个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五,被誉为“天然氧吧”,是中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海口市充分利用生态特色开发各种旅游产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如环岛国际自行车公路赛、铁人三项赛、轮滑大赛、lpga世界女子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城市之间、热气球挑战赛、旅游商品交易会等,既带来了人气也带旺了旅游经济。

二、主要做法

考察团通过听介绍、问情况、参观景区景点、查资料、座谈等形式,对考察地区开展文化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一)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所到考察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中心工作来抓,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地区特点,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华侨城集团提出要把华侨城开发区建成城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社会风尚健康,管理先进,信息化程度较高,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明社区。东部华侨城之所以取得骄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核心价值在于“生态环保大于天”的开发理念,不仅规划营造了一个全方位自然体验的生态之旅,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向游客推广环保知识,启发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旅游产品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战略性突破,项目性质上,从做单个项目向打造旅游聚集区突破;项目空间上,从城市中心向郊野地带突破;项目类型上,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突破。海口市提出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以“两个加强、两个促进、五个改造”为工作抓手,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促进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对城市进行改造、对旅游景区进行精品化改造、对旅游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对旅游产品进行转型改造、对旅游通道的客源地改造,确立了文化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各部门都在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做文章。政府政策性引导拉动、多元化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二)精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深圳市和海口市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抓好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开发,打造了华侨城大侠谷、茶溪谷、云海谷和海口市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等文化旅游品牌。华侨城集团在资源配置上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倾斜,在10余年时间内培育出康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国民俗文化村、欢乐谷、华侨城地产等著名产品品牌以及“康佳a”、“华侨城a”等著名国内资本市场品牌,为民族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光彩。海口市围绕文化发展旅游,加快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开发特色多元化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名市。

(三)引导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投入,没有有效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海口市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同时,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改善投资环境。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决策。2008年3月,国家同意海南省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海口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先后颁布了《海口市鼓励航空客运市场开发暂行办法》和《海口市奖励旅行社暂行办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及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海口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7年度对符合条件的12家航空公司和13家旅行社奖励1060万元,其中,航空公司所获奖励金比2006年度增加660万元,表明受奖励政策的激励,航空公司、旅行社把客源引进海口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四)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内涵

在考察期间,我们处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这一论述有了切身感受。海口市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华侨城集团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深度开发,提出“集团将企业文化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机制。为优秀人才尤其是企业家人才提供丰富的企业文化营养和优良的企业文化环境,使之在成长过程中摆脱滞后的文化理念的制约,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境界”。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华侨城人(其中包括归国华侨)来自五湖四海,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渊源,又有国际文化背景,在经济特区的环境里,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产生了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华侨城文化。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包容心态,变革勇气,是华侨城之魂;主题公园等多项国内首创,是华侨城创新文化的结晶和象征。

(五)注重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第一资源。一个企业并不是工资高、待遇好就能吸引人才,还必须为人才的成长和理想的实现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华侨城集团做到了这一点,能够根据需要不断为员工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新的文化理念开阔员工的眼界和视野,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为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成长的沃土,把人才作为种子,使各类人才在华侨城的各个岗位上茁壮成长。海口市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素质,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先后开展了海口“五十佳”导游评选,评选优秀导游;举办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发掘酒店行业技术能手。通过大力开展评优创优活动,有效促进了旅游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主要经验

这次考察,对考察地旅游工作的总体感受是旅游气氛“浓”,旅游经济“重”,旅游商品“丰”,旅游品位“高”,旅游管理“顺”,发展思维“宽”,发展力度“大”。

(一)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定位旅游业

深圳市、海口市都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高起点定位旅游业,大力发挥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巨大作用。

华侨城集团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华侨城·旅游城”,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第一品牌,与境外同类景区交映生辉。深圳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发展目标新定位为“将深圳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乃至世界旅游名城”。海口市基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未来五年将着力发展会展业、户外有氧运动、康体保健产品、历史文化口牌、主题公园、餐饮购物、娱乐活动、酒店业、港航业、全省游客到访中心和自驾车营地十大旅游平台,努力将海口市建设成为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并确立了要建设成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10多个称号,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

(二)树立融合意识,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深圳市、海口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旅游业带来了旅游商机,为本地区文化发展与融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

东部华侨城撷取欧洲阿尔卑斯山麓茵特拉根小镇建筑,实现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优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华兴寺佛家宾舍体验,促进佛教旅游文化的融合;荣获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金奖的《天禅》,以禅茶文化为主题融合了多种艺术手段;茶翁古镇、三洲茶园作为茶文化鉴赏区和了解茶知识的绿色学院,更是集多民族茶艺、陶艺文化于一身。海口市地处中国华南经济开发带的前沿,毗邻港澳台、东南亚,是连接大陆本土和东南亚的枢纽,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着来自韩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客源,同时与环北部湾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亚、东盟各国的联系紧密,促进了国内外旅游文化的大融合。

(三)树立大宣传观念,客源市场结构丰富

充足的宣传经费,大手笔的宣传,使深圳市、海口市旅游业在全国及世界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圳市以“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题,加强宣传促销,树立深圳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形象。针对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项目和专题节庆活动,在每个年度或在一个时期内集中推出一个促销口号;编制多种文字的高质量旅游宣传品,设计有特色的、统一的旅游标志;在世界和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开设旅游窗口,在主要口岸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促销活动;建立高效的旅游信息系统和旅游宣传推销网络,增强市民旅游促销意识。海口市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组织参加马来西亚旅游展、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韩国首尔国际旅游展、海南经贸招商等活动,重点推介高尔夫游,目前海口高尔夫产品已成为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尔夫球爱好者,海口高尔夫在韩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利用新闻媒体及有影响力的《商务奖励旅行》、《南方都市报》等刊物进行宣传,通过不断的宣传促销,海口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年上升,树立了良好的旅游新形象。

四、主要启示

深圳市、海口市文化旅游的成功发展对考察组的触动较大。截止2008年底,东部华侨城项目一期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税收5.1亿元人民币;海口市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数63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人民币。主要启示有三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提高对文化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效益,结构就是优势”的重要意义,围绕资源优势做好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坚持泉乡品牌建设战略不动摇,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对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研究出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硬措施,确保泉乡品牌建设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增强相关部门及旅游行业内部的“大旅游”意识,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服务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整合各种行政管理资源,以利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和宣传营销,实现更大发展。

(二)转变观念,全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品质

一是树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观念。文化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归宿,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旅游产品开发、城市建设和旅游服务中,要充分体现文化元素,发挥文化的持久魅力。要将适合旅游业开发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具有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书画作品,反映泉乡文化、历史名人、民俗文化的文艺演出和歌曲等。

二是树立打造旅游精品的观念。文物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县也要用打造未来文物的理念,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开发建设旅游景区,让今天的每一个建筑符号、打造痕迹都能成为以后人们欣赏、保护的文物,坚决杜绝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开发建设心理。特别是抚仙湖东岸旅游区、华盘公路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要围绕旅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既重视景区整体开发思路合理,又要注重景区细节的精细化、情感化设计,让景区从开发理念到具体的建设都能经受市场竞争和历史检验。

三是树立景城合一的观念。县城是游客的集散中心,是旅游景区的有效载体。县城区与旅游区建设都应该在统一的形象和主题下进行,让城市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体现鲜明的、统一的城市与景区特色和个性。

四是树立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观念。民族文化是××县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民族文化可以开发、转变为具有广泛参与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但同时在开发民族文化过程中,又应注重保护民族自身特色和民族氛围,杜绝违背民族精神,世俗化、浮躁的过度商业开发,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措施,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县委明确提出2009年要“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培育旅游产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泉乡”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泉乡”文化品牌影响力;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围绕这个奋斗目标,××县文化旅游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打造以抚仙湖东岸、华盘公路沿线为重点的旅游精品。要以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关键做到“三个围绕”:即围绕市场定目标,围绕资源定方向,围绕市场定卖点。依托华溪、盘溪万亩桔园,在曲江、南盘江一线开发一批桔园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全力打造重生态、重文化、重体验的乡村旅游。依托象鼻温泉优质的水资源,加快度假村改制和开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以高端旅游服务产品为核心的康体休闲中心。依托抚仙湖东岸秀丽的自然风光,加快抚仙湖沿岸旅游文化集群项目推进力度,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同时要通过引进大项目的带动,大集团的进驻,集群化的推动,达到系列化的成长,实现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市场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2.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县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县城设施,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后,我们要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城镇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提高文化品位,全面提升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农业、工业的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

3.面向客源市场,强力宣传促销。立足宣传效果,精心策划宣传活动,选择有效宣传媒体,政府与企业互动,以××旅游整体形象推广和旅游产品具体促销相结合,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和参加省及全国重要旅游会展,进一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到××旅游。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9

一、主要特点

*市、*市具有海岸风情、港口城市的共同特点,但又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

(一)*市东部华侨城文化旅游特色

东部华侨城由华侨城集团投资35亿元人民币精心打造,座落于*市大梅沙,占地面积近9平方公里,是以“让都市人回归自然”为宗旨、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东部华侨城在山海间巧妙规划了大侠谷生态公园、茶溪谷休闲公园、云海谷体育公园、华兴寺、主题酒店群、天麓大宅等六大精品板块,集生态动感、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项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动感--大侠谷:俯瞰*市东部黄金海岸线,以“森林、阳光、大地、河流、太空”为主题元素,以人类对自然界广袤未知领域的全方位探索为主线,集山地郊野公园和都市主题公园特色于一体,分为峡湾森林、红酒小镇、中心广场、发现之旅、地心之旅、未来之旅、海洋之旅和云中部落等八大主题区域,带给游人新奇刺激的体验。

休闲度假--茶溪谷:体现中西文化交融并兼有“茶、禅、花、竹”等主要元素,包括茵特拉根小镇、茶翁古镇、三洲茶园和湿地花园四个游览区,体现了西方山地小镇的风情、茶禅文化的融合、岭南茶田的幽雅和湿地花海的浪漫,让都市人远离喧嚣,从容享受自然。

户外运动--云海谷:依托东部华侨城独有的湖光山色、云海奇观、悬崖飞瀑,以休闲健身、生态探险、时尚运动、休闲娱乐、奥运军体运动为主线,体现最具特色的户外运动旅游文化,是一个以高尔夫运动为中心,包含户外奥林匹克运动训练基地和野外拓展训练基地的户外运动休闲胜地。

文化风情--主题生态小镇:茵特拉根通过引入瑞士阿尔卑斯山畔的茵特拉根题材,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茶溪谷优美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完美结合,规划了主题街区、spa中心、度假酒店、剧场等多种形式产品,在山谷间创造出一个童话世界般的山地小镇。茶翁古镇则选择了“以古镇承载文化,以茶园昭示理念”的表现手法,游客在此可以欣赏茶田风光,品尝美茶美食,亲自动手采茶制茶,透过禅茶礼仪品味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度假体验—茵特拉根酒店: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拥有国内罕见的花园式大堂和城堡式总统套房,中餐、日餐、意大利餐等特色餐饮以及酒吧、商务宴会、浪漫婚宴和健康会所等配套设施。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雕塑、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让游客充分享受欧式古典尊贵的礼遇,是华侨城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自主管理的第一所准五星级主题酒店。

(二)*市海岛文化旅游特色

*市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会城市,热带、滨海、都市资源兼而有之且特色鲜明,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打造“阳光*·娱乐之都·品位之城”,使*逐步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疗养健身、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主要具有以下资源特色:

一是自然资源。有中国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内唯一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海底村庄。海岸与温泉并存,沿海岸、海湾兴建的海岸温泉度假酒店、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是最重要的三大自然资源特色。

二是人文资源。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

三是生态特色。*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四季亦宜旅游,空气质量在全世界158个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五,被誉为“天然氧吧”,是中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市充分利用生态特色开发各种旅游产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如环岛国际自行车公路赛、铁人三项赛、轮滑大赛、lpga世界女子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城市之间、热气球挑战赛、旅游商品交易会等,既带来了人气也带旺了旅游经济。

二、主要做法

考察团通过听介绍、问情况、参观景区景点、查资料、座谈等形式,对考察地区开展文化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一)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所到考察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中心工作来抓,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地区特点,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华侨城集团提出要把华侨城开发区建成城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社会风尚健康,管理先进,信息化程度较高,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明社区。东部华侨城之所以取得骄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核心价值在于“生态环保大于天”的开发理念,不仅规划营造了一个全方位自然体验的生态之旅,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向游客推广环保知识,启发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旅游产品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战略性突破,项目性质上,从做单个项目向打造旅游聚集区突破;项目空间上,从城市中心向郊野地带突破;项目类型上,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突破。*市提出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以“两个加强、两个促进、五个改造”为工作抓手,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促进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对城市进行改造、对旅游景区进行精品化改造、对旅游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对旅游产品进行转型改造、对旅游通道的客源地改造,确立了文化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各部门都在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做文章。政府政策性引导拉动、多元化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二)精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市和*市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抓好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开发,打造了华侨城大侠谷、茶溪谷、云海谷和*市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等文化旅游品牌。华侨城集团在资源配置上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倾斜,在10余年时间内培育出康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国民俗文化村、欢乐谷、华侨城地产等著名产品品牌以及“康佳a”、“华侨城a”等著名国内资本市场品牌,为民族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光彩。*市围绕文化发展旅游,加快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开发特色多元化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名市。

(三)引导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投入,没有有效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市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同时,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改善投资环境。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决策。2008年3月,国家同意海南省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先后颁布了《*市鼓励航空客运市场开发暂行办法》和《*市奖励旅行社暂行办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及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7年度对符合条件的12家航空公司和13家旅行社奖励1060万元,其中,航空公司所获奖励金比2006年度增加660万元,表明受奖励政策的激励,航空公司、旅行社把客源引进*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四)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内涵

在考察期间,我们处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这一论述有了切身感受。*市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华侨城集团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深度开发,提出“集团将企业文化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机制。为优秀人才尤其是企业家人才提供丰富的企业文化营养和优良的企业文化环境,使之在成长过程中摆脱滞后的文化理念的制约,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境界”。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华侨城人(其中包括归国华侨)来自五湖四海,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渊源,又有国际文化背景,在经济特区的环境里,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产生了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华侨城文化。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包容心态,变革勇气,是华侨城之魂;主题公园等多项国内首创,是华侨城创新文化的结晶和象征。

(五)注重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第一资源。一个企业并不是工资高、待遇好就能吸引人才,还必须为人才的成长和理想的实现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华侨城集团做到了这一点,能够根据需要不断为员工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新的文化理念开阔员工的眼界和视野,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为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成长的沃土,把人才作为种子,使各类人才在华侨城的各个岗位上茁壮成长。*市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素质,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先后开展了*“五十佳”导游评选,评选优秀导游;举办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发掘酒店行业技术能手。通过大力开展评优创优活动,有效促进了旅游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主要经验

这次考察,对考察地旅游工作的总体感受是旅游气氛“浓”,旅游经济“重”,旅游商品“丰”,旅游品位“高”,旅游管理“顺”,发展思维“宽”,发展力度“大”。

(一)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定位旅游业

*市、*市都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高起点定位旅游业,大力发挥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巨大作用。

华侨城集团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华侨城·旅游城”,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第一品牌,与境外同类景区交映生辉。*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发展目标新定位为“将*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乃至世界旅游名城”。*市基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未来五年将着力发展会展业、户外有氧运动、康体保健产品、历史文化口牌、主题公园、餐饮购物、娱乐活动、酒店业、港航业、全省游客到访中心和自驾车营地十大旅游平台,努力将*市建设成为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并确立了要建设成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10多个称号,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

(二)树立融合意识,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市、*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旅游业带来了旅游商机,为本地区文化发展与融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

东部华侨城撷取欧洲阿尔卑斯山麓茵特拉根小镇建筑,实现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优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华兴寺佛家宾舍体验,促进佛教旅游文化的融合;荣获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金奖的《天禅》,以禅茶文化为主题融合了多种艺术手段;茶翁古镇、三洲茶园作为茶文化鉴赏区和了解茶知识的绿色学院,更是集多民族茶艺、陶艺文化于一身。*市地处中国华南经济开发带的前沿,毗邻港澳台、东南亚,是连接大陆本土和东南亚的枢纽,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着来自韩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客源,同时与环北部湾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亚、东盟各国的联系紧密,促进了国内外旅游文化的大融合。

(三)树立大宣传观念,客源市场结构丰富

充足的宣传经费,大手笔的宣传,使*市、*市旅游业在全国及世界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以“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题,加强宣传促销,树立*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形象。针对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项目和专题节庆活动,在每个年度或在一个时期内集中推出一个促销口号;编制多种文字的高质量旅游宣传品,设计有特色的、统一的旅游标志;在世界和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开设旅游窗口,在主要口岸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促销活动;建立高效的旅游信息系统和旅游宣传推销网络,增强市民旅游促销意识。*市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组织参加马来西亚旅游展、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韩国首尔国际旅游展、海南经贸招商等活动,重点推介高尔夫游,目前*高尔夫产品已成为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尔夫球爱好者,*高尔夫在韩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利用新闻媒体及有影响力的《商务奖励旅行》、《南方都市报》等刊物进行宣传,通过不断的宣传促销,*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年上升,树立了良好的旅游新形象。

四、主要启示

*市、*市文化旅游的成功发展对考察组的触动较大。截止2008年底,东部华侨城项目一期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税收5.1亿元人民币;*市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数63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人民币。主要启示有三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提高对文化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效益,结构就是优势”的重要意义,围绕资源优势做好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坚持泉乡品牌建设战略不动摇,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对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研究出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硬措施,确保泉乡品牌建设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增强相关部门及旅游行业内部的“大旅游”意识,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服务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整合各种行政管理资源,以利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和宣传营销,实现更大发展。

(二)转变观念,全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品质

一是树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观念。文化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归宿,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旅游产品开发、城市建设和旅游服务中,要充分体现文化元素,发挥文化的持久魅力。要将适合旅游业开发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具有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书画作品,反映泉乡文化、历史名人、民俗文化的文艺演出和歌曲等。

二是树立打造旅游精品的观念。文物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县也要用打造未来文物的理念,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开发建设旅游景区,让今天的每一个建筑符号、打造痕迹都能成为以后人们欣赏、保护的文物,坚决杜绝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开发建设心理。特别是抚仙湖东岸旅游区、华盘公路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要围绕旅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既重视景区整体开发思路合理,又要注重景区细节的精细化、情感化设计,让景区从开发理念到具体的建设都能经受市场竞争和历史检验。

三是树立景城合一的观念。县城是游客的集散中心,是旅游景区的有效载体。县城区与旅游区建设都应该在统一的形象和主题下进行,让城市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体现鲜明的、统一的城市与景区特色和个性。

四是树立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观念。民族文化是××县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民族文化可以开发、转变为具有广泛参与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但同时在开发民族文化过程中,又应注重保护民族自身特色和民族氛围,杜绝违背民族精神,世俗化、浮躁的过度商业开发,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措施,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县委明确提出2009年要“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培育旅游产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泉乡”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泉乡”文化品牌影响力;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围绕这个奋斗目标,××县文化旅游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打造以抚仙湖东岸、华盘公路沿线为重点的旅游精品。要以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关键做到“三个围绕”:即围绕市场定目标,围绕资源定方向,围绕市场定卖点。依托华溪、盘溪万亩桔园,在曲江、南盘江一线开发一批桔园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全力打造重生态、重文化、重体验的乡村旅游。依托象鼻温泉优质的水资源,加快度假村改制和开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以高端旅游服务产品为核心的康体休闲中心。依托抚仙湖东岸秀丽的自然风光,加快抚仙湖沿岸旅游文化集群项目推进力度,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同时要通过引进大项目的带动,大集团的进驻,集群化的推动,达到系列化的成长,实现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市场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2.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县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县城设施,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后,我们要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城镇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提高文化品位,全面提升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农业、工业的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

3.面向客源市场,强力宣传促销。立足宣传效果,精心策划宣传活动,选择有效宣传媒体,政府与企业互动,以××旅游整体形象推广和旅游产品具体促销相结合,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和参加省及全国重要旅游会展,进一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到××旅游。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篇10

一、主要特点

*市、海口市具有海岸风情、港口城市的共同特点,但又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

(一)*市东部华侨城文化旅游特色

东部华侨城由华侨城集团投资35亿元人民币精心打造,座落于*市大梅沙,占地面积近9平方公里,是以“让都市人回归自然”为宗旨、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东部华侨城在山海间巧妙规划了大侠谷生态公园、茶溪谷休闲公园、云海谷体育公园、华兴寺、主题酒店群、天麓大宅等六大精品板块,集生态动感、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项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动感--大侠谷:俯瞰*市东部黄金海岸线,以“森林、阳光、大地、河流、太空”为主题元素,以人类对自然界广袤未知领域的全方位探索为主线,集山地郊野公园和都市主题公园特色于一体,分为峡湾森林、红酒小镇、中心广场、发现之旅、地心之旅、未来之旅、海洋之旅和云中部落等八大主题区域,带给游人新奇刺激的体验。

休闲度假--茶溪谷:体现中西文化交融并兼有“茶、禅、花、竹”等主要元素,包括茵特拉根小镇、茶翁古镇、三洲茶园和湿地花园四个游览区,体现了西方山地小镇的风情、茶禅文化的融合、岭南茶田的幽雅和湿地花海的浪漫,让都市人远离喧嚣,从容享受自然。

户外运动--云海谷:依托东部华侨城独有的湖光山色、云海奇观、悬崖飞瀑,以休闲健身、生态探险、时尚运动、休闲娱乐、奥运军体运动为主线,体现最具特色的户外运动旅游文化,是一个以高尔夫运动为中心,包含户外奥林匹克运动训练基地和野外拓展训练基地的户外运动休闲胜地。

文化风情--主题生态小镇:茵特拉根通过引入瑞士阿尔卑斯山畔的茵特拉根题材,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茶溪谷优美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完美结合,规划了主题街区、spa中心、度假酒店、剧场等多种形式产品,在山谷间创造出一个童话世界般的山地小镇。茶翁古镇则选择了“以古镇承载文化,以茶园昭示理念”的表现手法,游客在此可以欣赏茶田风光,品尝美茶美食,亲自动手采茶制茶,透过禅茶礼仪品味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度假体验—茵特拉根酒店: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拥有国内罕见的花园式大堂和城堡式总统套房,中餐、日餐、意大利餐等特色餐饮以及酒吧、商务宴会、浪漫婚宴和健康会所等配套设施。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雕塑、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让游客充分享受欧式古典尊贵的礼遇,是华侨城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自主管理的第一所准五星级主题酒店。

(二)海口市海岛文化旅游特色

海口市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会城市,热带、滨海、都市资源兼而有之且特色鲜明,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海口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打造“阳光海口·娱乐之都·品位之城”,使海口逐步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疗养健身、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主要具有以下资源特色:

一是自然资源。有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内唯一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海底村庄。海岸与温泉并存,沿海岸、海湾兴建的海岸温泉度假酒店、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是最重要的三大自然资源特色。

二是人文资源。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

三是生态特色。海口生态环境世界一流,四季亦宜旅游,空气质量在全世界158个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五,被誉为“天然氧吧”,是中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海口市充分利用生态特色开发各种旅游产品,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如环岛国际自行车公路赛、铁人三项赛、轮滑大赛、lpga世界女子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城市之间、热气球挑战赛、旅游商品交易会等,既带来了人气也带旺了旅游经济。

二、主要做法

考察团通过听介绍、问情况、参观景区景点、查资料、座谈等形式,对考察地区开展文化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一)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所到考察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中心工作来抓,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地区特点,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华侨城集团提出要把华侨城开发区建成城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社会风尚健康,管理先进,信息化程度较高,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明社区。东部华侨城之所以取得骄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核心价值在于“生态环保大于天”的开发理念,不仅规划营造了一个全方位自然体验的生态之旅,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向游客推广环保知识,启发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旅游产品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战略性突破,项目性质上,从做单个项目向打造旅游聚集区突破;项目空间上,从城市中心向郊野地带突破;项目类型上,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突破。海口市提出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以“两个加强、两个促进、五个改造”为工作抓手,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促进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对城市进行改造、对旅游景区进行精品化改造、对旅游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对旅游产品进行转型改造、对旅游通道的客源地改造,确立了文化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各部门都在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做文章。政府政策性引导拉动、多元化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二)精心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市和海口市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抓好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开发,打造了华侨城大侠谷、茶溪谷、云海谷和海口市海岸高尔夫、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等文化旅游品牌。华侨城集团在资源配置上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倾斜,在10余年时间内培育出康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国民俗文化村、欢乐谷、华侨城地产等著名产品品牌以及“康佳a”、“华侨城a”等著名国内资本市场品牌,为民族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光彩。海口市围绕文化发展旅游,加快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开发特色多元化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名市。

(三)引导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投入,没有有效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海口市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同时,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改善投资环境。2007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决策。2008年3月,国家同意海南省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海口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先后颁布了《海口市鼓励航空客运市场开发暂行办法》和《海口市奖励旅行社暂行办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及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海口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7年度对符合条件的12家航空公司和13家旅行社奖励1060万元,其中,航空公司所获奖励金比2006年度增加660万元,表明受奖励政策的激励,航空公司、旅行社把客源引进海口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四)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内涵

在考察期间,我们处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这一论述有了切身感受。海口市有南洋文化的百年骑楼老街、火山文化的古村落、贬官文化的五公祠、廉政文化的海瑞墓等人文古迹,还有刚刚推出的创意文化项目—张艺谋执导的“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华侨城集团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深度开发,提出“集团将企业文化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机制。为优秀人才尤其是企业家人才提供丰富的企业文化营养和优良的企业文化环境,使之在成长过程中摆脱滞后的文化理念的制约,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境界”。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意识和精神力量,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华侨城人(其中包括归国华侨)来自五湖四海,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渊源,又有国际文化背景,在经济特区的环境里,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产生了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华侨城文化。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包容心态,变革勇气,是华侨城之魂;主题公园等多项国内首创,是华侨城创新文化的结晶和象征。

(五)注重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第一资源。一个企业并不是工资高、待遇好就能吸引人才,还必须为人才的成长和理想的实现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华侨城集团做到了这一点,能够根据需要不断为员工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新的文化理念开阔员工的眼界和视野,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为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成长的沃土,把人才作为种子,使各类人才在华侨城的各个岗位上茁壮成长。海口市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素质,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先后开展了海口“五十佳”导游评选,评选优秀导游;举办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发掘酒店行业技术能手。通过大力开展评优创优活动,有效促进了旅游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主要经验

这次考察,对考察地旅游工作的总体感受是旅游气氛“浓”,旅游经济“重”,旅游商品“丰”,旅游品位“高”,旅游管理“顺”,发展思维“宽”,发展力度“大”。

(一)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定位旅游业

*市、海口市都以培育旅游精品为重点,高起点定位旅游业,大力发挥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巨大作用。

华侨城集团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华侨城·旅游城”,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第一品牌,与境外同类景区交映生辉。*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发展目标新定位为“将*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乃至世界旅游名城”。海口市基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未来五年将着力发展会展业、户外有氧运动、康体保健产品、历史文化口牌、主题公园、餐饮购物、娱乐活动、酒店业、港航业、全省游客到访中心和自驾车营地十大旅游平台,努力将海口市建设成为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并确立了要建设成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目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10多个称号,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

(二)树立融合意识,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市、海口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旅游业带来了旅游商机,为本地区文化发展与融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

东部华侨城撷取欧洲阿尔卑斯山麓茵特拉根小镇建筑,实现了中欧山地建筑风格与优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以瑞士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度假酒店,将中欧文化融入音乐、鲜花、湖光山色的细节与环境之中;华兴寺佛家宾舍体验,促进佛教旅游文化的融合;荣获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金奖的《天禅》,以禅茶文化为主题融合了多种艺术手段;茶翁古镇、三洲茶园作为茶文化鉴赏区和了解茶知识的绿色学院,更是集多民族茶艺、陶艺文化于一身。海口市地处中国华南经济开发带的前沿,毗邻港澳台、东南亚,是连接大陆本土和东南亚的枢纽,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着来自韩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客源,同时与环北部湾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亚、东盟各国的联系紧密,促进了国内外旅游文化的大融合。

(三)树立大宣传观念,客源市场结构丰富

充足的宣传经费,大手笔的宣传,使*市、海口市旅游业在全国及世界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以“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题,加强宣传促销,树立*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形象。针对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项目和专题节庆活动,在每个年度或在一个时期内集中推出一个促销口号;编制多种文字的高质量旅游宣传品,设计有特色的、统一的旅游标志;在世界和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开设旅游窗口,在主要口岸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促销活动;建立高效的旅游信息系统和旅游宣传推销网络,增强市民旅游促销意识。海口市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会展和赛事,组织参加马来西亚旅游展、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交易会、韩国首尔国际旅游展、海南经贸招商等活动,重点推介高尔夫游,目前海口高尔夫产品已成为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尔夫球爱好者,海口高尔夫在韩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利用新闻媒体及有影响力的《商务奖励旅行》、《南方都市报》等刊物进行宣传,通过不断的宣传促销,海口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年上升,树立了良好的旅游新形象。

四、主要启示

*市、海口市文化旅游的成功发展对考察组的触动较大。截止2008年底,东部华侨城项目一期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税收5.1亿元人民币;海口市接待国内外过夜游客数63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人民币。主要启示有三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提高对文化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效益,结构就是优势”的重要意义,围绕资源优势做好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坚持泉乡品牌建设战略不动摇,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对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重大意义的认识,结合××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研究出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硬措施,确保泉乡品牌建设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增强相关部门及旅游行业内部的“大旅游”意识,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服务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整合各种行政管理资源,以利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和宣传营销,实现更大发展。

(二)转变观念,全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品质

一是树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观念。文化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归宿,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旅游产品开发、城市建设和旅游服务中,要充分体现文化元素,发挥文化的持久魅力。要将适合旅游业开发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具有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书画作品,反映泉乡文化、历史名人、民俗文化的文艺演出和歌曲等。

二是树立打造旅游精品的观念。文物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县也要用打造未来文物的理念,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开发建设旅游景区,让今天的每一个建筑符号、打造痕迹都能成为以后人们欣赏、保护的文物,坚决杜绝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开发建设心理。特别是抚仙湖东岸旅游区、华盘公路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要围绕旅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既重视景区整体开发思路合理,又要注重景区细节的精细化、情感化设计,让景区从开发理念到具体的建设都能经受市场竞争和历史检验。

三是树立景城合一的观念。县城是游客的集散中心,是旅游景区的有效载体。县城区与旅游区建设都应该在统一的形象和主题下进行,让城市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体现鲜明的、统一的城市与景区特色和个性。

四是树立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观念。民族文化是××县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民族文化可以开发、转变为具有广泛参与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但同时在开发民族文化过程中,又应注重保护民族自身特色和民族氛围,杜绝违背民族精神,世俗化、浮躁的过度商业开发,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措施,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县委明确提出2009年要“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培育旅游产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泉乡”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泉乡”文化品牌影响力;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围绕这个奋斗目标,××县文化旅游业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打造以抚仙湖东岸、华盘公路沿线为重点的旅游精品。要以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积极做好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关键做到“三个围绕”:即围绕市场定目标,围绕资源定方向,围绕市场定卖点。依托华溪、盘溪万亩桔园,在曲江、南盘江一线开发一批桔园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全力打造重生态、重文化、重体验的乡村旅游。依托象鼻温泉优质的水资源,加快度假村改制和开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以高端旅游服务产品为核心的康体休闲中心。依托抚仙湖东岸秀丽的自然风光,加快抚仙湖沿岸旅游文化集群项目推进力度,全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同时要通过引进大项目的带动,大集团的进驻,集群化的推动,达到系列化的成长,实现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市场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2.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县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县城设施,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后,我们要以打造优秀旅游县城为目标,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城镇和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提高文化品位,全面提升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农业、工业的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

3.面向客源市场,强力宣传促销。立足宣传效果,精心策划宣传活动,选择有效宣传媒体,政府与企业互动,以××旅游整体形象推广和旅游产品具体促销相结合,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和参加省及全国重要旅游会展,进一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到××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