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我国古代诗歌孕育的文化

时间:2022-04-10 11:39:00

深究我国古代诗歌孕育的文化

摘要:受狭隘的功利驱谴,许多写作者过分专注于写作的技巧和程式的追寻,写出的作品浅、伪、萎,缺乏真正的审美内涵。教育论文写作文本的品格依附于写作主体的品格,要想提高写作文本的品格,必须从德、志、情、气四个方面提高写作主体的品格。

关键词:写作文本写作主体德志情气

当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们飞鞭扬尘、鞍马劳顿地去追求写作的万用法宝———一套“通一用百、握一总万”的技巧和程式的时候,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当他们检视作品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充塞视野的到处都是制作精巧的玩具,很难从中找到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当前的文坛,技法不是不丰富纤巧,但缺乏创新;题材不是不广细繁复,但视野狭窄。缺少悦人心目、启人心智的个性化品格。像川菜,不管鸡鸭鱼肉都千篇一律要加上麻辣味的调料;不管什么题材,都要设“一点爱情、一点别离、一点意外、一点抑郁、一点做爱、一点音乐、以及咖啡、香水、孩子和流产、网”。浮躁而倦怠,庸俗而单薄,陈陈踵见,齿牙余唾。再看看我们的孩子的作文,作文与做人脱节,思想与生活剥离,视角单调狭窄,内容空泛虚假,强怒不威,强亲不和,强笑不喜,强哭不悲,强不知以为知,硬把不成熟当成熟……如此等等。人们不禁要发问:我们的写作园地的生机哪里去了?当前的创作之园里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有必要回望来路,接受先贤们的耳提面命,去从他们那里获得启悟。

文是什么?文的本质是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如其人”之说。宋代的大诗人陆游在他的《示子遹》中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告诉儿子,学诗不要一味地去雕章琢句,盲目追求写作技巧和程式,而要跳出狭隘的思维误区,登高望远追求“诗外工夫”。他所指的“诗外工夫”是什么呢?他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作出了回答:“我昔学诗未有得,残馀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阅马列厩三万匹。……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前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①要想写好诗,首先要追求人的自身的丰富性,诗文是人自身丰富内涵的自然流淌。只有自身丰富了,诗文才会曲折婉转,随物赋形,滔滔汩汩不择地而出,行所当行,止与不可不止。清代的龚自珍在他的《书汤海秋诗集后》中说的更坚决:“皆诗与文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②西方的学者也有同样的看法,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家德.布封在评论文章时说:“风格即人。”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引用了布封的这句话:“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风格就是人’。”③至此,我们已洞见了文的本质:文的生产者是人,倾注的是人的感受、认识、理想和评价;文的消费者是人,是为了人的完善和完美;文本的内涵是人,表现的是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文的本质是“人”!没有高品位之人,哪里会有高品位之文?目前的写作者,与技法已几无所缺,但缺乏的正是支撑文章风骨的“人”字。要写好文章,提升文品,首先要提升人品。

下面,我要从几个方面对此问题作进一步论证:

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德

提升文品,首先要求创作主体要加强必要的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语》中有句话:“有德者必有言。”此言极为精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而摇旗呐喊、奔走呼号。金银财色不能动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钳其口。想不说话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呀,何需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冥搜虚饰以敷缀其文呢?汉代的王充在他的《论衡.超奇》中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内外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也许会说:“可孔子在说上句话的同时,同样也说了句‘有言者未必有德’呀。”不错,有言者未必有德,但无德之言永远是软媚而禁不起太阳的照射的。唐代河北元氏县有一个叫李华的人,诗名虽不大,但却极具洞察力。他的《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中讲了这样一句让人心服的话:“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他的这句话正好和西方三世纪的学者郎格诺斯暗合,这位西方的大学者在《论崇高》第九章中非常动情地说:“我们说,一个真正的演讲家绝不应有卑鄙龌龊的心灵。因为一个终生墨守狭窄的、奴从的思想和习惯的人,决不可能说出令人击节称赏值得永垂不朽的言辞。是的,雄伟的风格乃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谈吐往往出自胸襟旷达、志气远大的人。”⑤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他的《答李翊书》中是如此教后生为文之道的:“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⑥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主义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较高的道德水准,你的诗之树、文之灯才能根深叶茂、光焰万丈。

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因不虚与委蛇、随波逐流而遭谤议,两窜遐荒,以“相如题柱之才,抱贾傅长沙之痛”。虽遭一贬再贬,但他仍不去随众人而大声叫好,不去为高官而拂尘送笑。他只知在他为任期间,对着作为弱势群体的百姓嘘寒问暖、体贴备致,“为政以宽”,使“政善民安”。他若改变一下策略:将笑脸由百姓而转向上司,巧于周旋,即便“政怠民困”,照样可以一路飞升。但作为一位有独立品格的诗人,他不愿也不屑去追求那种可怕的“成熟”。而是以诗人特有的傲岸与孤高,登上芙蓉楼顶高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不管遭受多少挫折与打击,他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直至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有德之人,方有至文。其为人至真,固其言能夺人心魄,使“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传唱千年的名句。极目眺望,芙蓉楼遥不可辩,但它已凝固成人们心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取松亭关———志

我国的文论史中一向强调“志”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归纳起来,大致是从如下两个角度来表述的:其一,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如《礼记.孔子闲居》中所说的“志之所至,诗亦至也”,《毛诗序》中所说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等。其二,从创作对象的角度,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庄子.天下》中的“《诗》以道志”,《荀子.儒效》中的“《诗》言是,其志也”等。⑦在这些经典篇章中,我们的先人以无比睿智的目光穿透了文的本质内涵———一个“志”字!无志之文则无骨,失之于散;无志之情则无韵,失之于靡。“志”是一篇文章的魂。志鸿,则其言壮,读他们的文章,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带着隐隐雷声的脚步向我们走来,用他们的力量和惊心动魄的辞令,把一切燃烧起来,让我们不得不去接受他,景仰他,膜拜他!志明,则其言达,就不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用一些琐屑、做作的言辞来扰人耳目;而是将无比强大的人格魅力自然地渗透到作品之中去,像疾雷闪电射入读者的心灵,用赤裸而又生动的真实扣击着读者的心扉。坚明了济世救物之志,文章就有了“慷慨多气,光英朗炼,发金石之声”的风骨,而若去掉这个“志”字,就是从肉体中取出了灵魂,墙体中抽掉了基石!

“此身合是诗人未?”一位身背书囊、腰挂长剑的书生,骑着驴,一边在秃枝相伴、夕阳斜照的古道上踟躇独行,一边不停地问自己:“我这辈子只应做个诗人吗?”他忘不掉丧失的国土,忘不掉让他兴奋的抗金前线;他整日幻想着自己能手执丈八长矛,身袭一领战袍,跨下一匹战马冲锋杀敌;他整日盼望着失地的收复。他的心里热血翻涌,强硬的抗金主张虽使他一贬再贬,但铁一般冰冷的现实并没有熄灭他心头的火焰。他把那不可能实现的志向,苍凉地卷进了梦里。他的《楼上醉书》里的“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取松亭关”那声惊呼,让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南儿一放翁”的陆游!他的每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都是用他的心志敷就的,也正是这宏大而执着的志向,点亮了他的千古诗名!

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

动人的篇章是澎湃激情的自然倾泻。不要“为赋新诗强说愁”,一条用技巧和程式编制的饰带,永远代替不了作者心中的浩浩荡荡的情感之流。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鲜明地提出了“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的本质区别,并明示了自己的褒贬态度,他说:“昔诗人什篇,为情造文;辞人赋颂,为文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⑧有真情,方有真文;读饱含真情的文章如步入冬天的梅园,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无真情者,则无真文;读无性灵的文章却像看三流的小品,扰攘聒噪,趣味寡淡。创作对象乃是创作主体思想感情同型同构的对应物。王国维先生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⑨要写出有境界的文章,必须先创造“人心中之一境界”,立德修身以陶情,博学善感以养情,俯仰万物以怡情。这样,就会有了灵动而敏锐的情感触觉,就能“一叶且或迎意,虫声足以引心,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诗品序》)”,写出滋味无穷的文章。反之,一个薄情寡趣的人,怎能会写出令人击节称赏的言辞?一个吝啬鬼,去描写同情、慷慨、好客、对国家和人类的爱这一切高尚的情操,他又到哪里去找到这些颜料?是情感强化了文章的审美情趣,单纯的技巧程式并不能给文章以本质的美感。这,是写作者必须记住的一个基本原则。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时期。他痛斥祸乱,心系人民,始终以不减的热情去直面惨淡的现实。安史之乱爆发后,四十多岁的杜甫在逃难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已经沦陷的长安。京城的遍地瓦砾和孩子们饥饿的哭声,使他的内心针扎般痛疼,他噙着满眼的热泪吟出了他的名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磨难,用枯瘦的手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来记录盛唐一步步的走向没落的过程。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那被称为“诗史”的篇章中,哪一个字里不浸透着他眼中的泪、心中的血,不是他疾痛惨怛的呼喊!

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

德、志、情蕴蓄涵养合而为气。气,就创作主体而言,内蓄为气质、性格;就写作载体而言,发而为个性、风格。孟子说:“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⑩正因为他有了这股浩然之气,所以,他同诸侯论辩时才能做到:凛凛燃,高位不能屈;磅沛然,众口不能难。读他的文章,只觉得有一股至大至刚的、充塞天地的、不可违逆的气流在裹挟着你,迫使你飞向一切美丽的、壮大的、尊严的事物,让你上山入海,飞天扬地,着着实实地冲撞你,摔痛你!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同⑥)气盛则言宜,有了这股气,就会发之而当,成文而类,信口信腕,皆成律度;“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有了这股气,你的文章才会气韵生动地鲜活起来,成为有灵性的个体;那些冗词、矫词、卑词自会淘尽。写作者要时时注意雕塑自己的气质个性,立志以高其气,修德以洁其气,培情以养其气;让你的氤氲之气充塞你的自我,成为你发而为文的最丰富的源泉。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的大诗人李白,一生都在追求着自由,追求着理想,追求没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在他的笔下,一切高山大川都是他这种审美心态的外化。并不高峻的天姥山,到了他的诗中成了“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不很壮观的庐山瀑布,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用他那吞吐宇宙的豪气,给自然景物注入崇高的审美价值。宋代的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而李白则只要把心中的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他正是用胸中之气,喷出了那一首首独绝古今的诗篇。

修德,立志,陶情,养气,著文先塑人。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先做个优秀的人吧!你高尚的人格中散发的伟大的、正直的光辉,它会笼罩着你的一切作品。请不要再让那篇篇构思精致、辞藻华美的文章出现人心赤字!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377.

[2]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院校合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论著选读[C].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32~33.

[3]章启群.西方古典诗学与美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88.

[4]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解[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33.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

[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1.